六味地黄胶囊制备的新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六味地黄胶囊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六味地黄丸方最早出现于宋代,系由钱氏将东汉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减去附子、桂枝、易干地黄为熟地黄而成。历代文献都记载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茱萸、干山药、泽泻、牡丹皮、白茯苓组成,含义一是由六味药组成,一是方中酸苦甘辛咸淡六味俱全。方中熟地黄:味甘、性微温,具有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的功能。主治肝肾阴虚,腰膝酸软、潮热骨蒸,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眩晕,耳鸣,须发早白;山茱萸:味酸涩,性微温。具有补益肝肾,涩精固脱的功能。主治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月经过多,大汗不止,体虚欲脱,心虚怔忡,肾虚气喘,五更泄泻,消渴;山药:味甘,性平。具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的功能。主治脾虚泄泻,食少浮肿,肺虚咳喘,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泽泻:味甘,性寒。具有利水渗湿,泄热通淋之功能。主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泄泻尿少,痰饮目眩,热淋湿痛,遗精,高脂血症。牡丹皮:味苦、辛、性微寒。具有清热凉血,治血化痰功能。主治温毒发斑,吐血血衄,夜热早凉,无汗骨蒸,闭经痛经,痈肿疮毒,跌仆伤痛。茯苓:味甘、淡、性平。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之功能。主治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由上述六味药配伍组成的六味地黄丸,具有滋阴补肾之功能,主治一切慢性疾病过程中出现的肝肾不足,肾阴亏损,腰膝酸软,小便淋漓,牙齿动摇,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健忘多梦,盗汗遗精,手足心热,病后低热,消渴,骨蒸潮热,舌燥咽痛等症。历经元、明、清各代发展,已经成为滋阴补肾之著名方剂。现代已有多种剂型使用于临床,如丸剂、颗粒剂、片剂、口服液、煎膏剂、以及胶囊剂等。
现有的六味地黄胶囊,采用的处方为:
熟地黄176g,牡丹皮66g,山药88g,山茱萸88g,泽泻66g,茯苓66g。
其制备方法是将以上六味中的牡丹皮、山茱萸、茯苓、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均;其余熟地黄、山药、泽泻三味,加水煎煮三次、第一、二次各2小时,第三次为1小时,合并煎液,过滤,滤液浓缩成膏;再与上述粉末混合,低温干燥,粉碎,加适量辅料,混均,装入胶囊,制成1000粒即得。功能与主治:滋阴补肾。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虚汗遗精,消渴。口服:一次8粒,一日二次,每粒装药0.3g。
该胶囊制备方法的缺点在于:由于大量药材直接粉碎入药,其农药残留、重金属杂质残留量较高,影响药效;制成品服用一次8粒,服用剂量大,而每粒有效成分较低,不利于患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农药及重金属杂质残留,含药纯度高,每粒药有效成分高,一次服用药剂量小,药效高的六味地黄胶囊制备的新方法。
本发明地目的是通过实施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六味地黄胶囊制备的新方法,由六味各药处理工艺,合药混合、干燥、粉碎成细粉工艺,及混合药粉加辅料填装胶囊工艺组成,其特征在于:在各药处理工艺中,包括:将1/7-2/3处方量的茯苓,粉碎成细粉,将处方量剩余部分的茯苓煎煮浓缩成稠膏的工艺;用溶剂处理山茱萸,获取提取液,回收溶剂并将提取的山茱萸活性成分浓缩成稠膏的工艺;将牡丹皮用水蒸汽蒸馏,处理蒸馏液制成结晶体经低温干燥,研成细粉的工艺;以及将熟地黄、山药、泽泻、牡丹皮蒸馏后的药渣和山茱萸提取后的药渣一起煎煮,其煎煮液通过大孔吸附树脂柱分离纯化,收集洗脱液并回收乙醇浓缩成稠膏,或者是将熟地黄、山药、泽泻、牡丹皮蒸馏后的药渣和山茱萸提取后的药渣的煎煮液,直接浓缩成稠膏的工艺。
附加技术特征:
①所述用溶剂处理山茱萸获取提取液,是指用50-95%的乙醇对山茱萸回流提取的工艺过程。
②所述用溶剂处理山茱萸获取提取液,是指用50-95%的乙醇渗漉法提取山茱萸渗漉液的工艺过程。
③所述合药混合、干燥、粉碎成细粉工艺,是指将茯苓细粉,处方量剩余部分的茯苓煎煮液浓缩成的稠膏,山茱萸提取液浓缩稠膏,与熟地黄、山药、泽泻、牡丹皮蒸馏后的药渣、山茱萸提取后的药渣共同煎煮所得煎煮液的稠膏相混合、干燥、粉碎成细粉的工艺过程。
④在所述混合药粉加辅料填装胶囊的工艺,所指混合药粉是指将茯苓细粉,处方量剩余部分的茯苓煎煮液浓缩成的稠膏、山茱萸提取液浓缩稠膏,与熟地黄、山药、泽泻、牡丹皮蒸馏后的药渣、山茱萸提取后的药渣共同煎煮所得煎煮液的稠膏混合后经干燥、粉碎成的细粉;所指填装胶囊是将此药粉混加牡丹皮提取物结晶细粉,再加入5-50%的淀粉、糊精装入胶囊的工艺过程。
⑤在所述混合药粉加辅料填装胶囊的工艺,所指混合药粉是指将茯苓细粉和已制备的各稠膏混合后经干燥、粉碎成的细粉;所得填装胶囊是将此细粉混合牡丹皮提取物结晶细粉,再加入5-30%的维晶纤维,装入胶囊的工艺过程。
⑥在所述混合粉药加辅料填装胶囊的工艺,所指混合药粉是指将茯苓细粉和已制备的各稠膏混合后经干燥、粉碎成的细粉;所指填装胶囊是将此细粉混加牡丹皮提取物结晶细粉,再加入0.1-4%微粉硅胶填装入胶囊的工艺过程。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通过上述工艺消除了残留农药和重金属杂质,大大提高了药物纯度,提高了每粒药的有效成分含量,使一次服用药剂量减小,药效却得到明显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六味地黄胶囊的制备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处方]熟地黄1408g 牡丹皮528g 山药704g
山茱萸704g 泽泻 528g 茯苓528g
[制法]以上六味,取茯苓110g粉碎成细粉,筛余部分与剩余茯苓加水煎煮三次,每次30分钟,滤过,合并滤液,浓缩至稠膏状;山茱萸加乙醇回流提取二次,每次1小时,滤过,药渣备用;滤液回收乙醇,浓缩至稠膏状;牡丹皮用水蒸汽蒸馏,并在收集的蒸馏液中加1mol/L盐酸溶液使结晶,滤过,结晶用水洗涤,低温干燥,研成细粉;蒸馏后的水溶液及牡丹皮药渣、山茱萸药渣与其余熟地黄等三味加水煎煮三次,每次1小时,滤过,合并滤液,通过大孔吸附树脂柱分离纯化,用70%乙醇洗脱,收集洗脱液,回收乙醇,浓缩至稠膏状,加入上述茯苓稠膏、山茱萸稠膏及茯苓细粉,混合,减压干燥,粉碎成细粉,加入上述牡丹皮提取物结晶细粉和适量辅料,混匀,装入胶囊,制成1000粒,即得。
[性状]本品为胶囊剂,内容物为浅棕色至棕色的粉末或颗粒;味苦,微酸。
[含量测定]本品每粒含山茱萸以熊果酸(C30H48O3)计,不得少于0.6mg(0.3g/粒)。
[功能与主治]滋阴补肾,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1粒(0.3g/粒)或一次2粒(0.5g/粒),一日2
次。
[贮藏]密封
实施例2:
[处方]熟地黄1408g 牡丹皮528g 山药704g
山茱萸704g 泽泻528g 茯苓528g
[制法]以上六味,取茯苓350g粉碎成细粉,山茱萸加乙醇回流提取二次,每次1小时,滤过,药渣备用,滤液回收乙醇,浓缩至稠膏状;牡丹皮用水蒸汽蒸馏,蒸馏液使结晶,备用;蒸馏后的水溶液及牡丹皮药渣、山茱萸药渣、剩余茯苓与其余熟地黄等三味加水煎煮三次,每次1小时,滤过,合并滤液,浓缩至稠膏状;加入上述茯苓细粉及山茱萸稠膏,混匀,低温干燥,粉碎成细粉,加入上述牡丹皮提取物和适量辅料,混匀,装入胶囊,制成2000粒,即得。
其余各项同例1。
实施例3:
[处方]熟地黄1408g 牡丹皮528g 山药704g
山茱萸704g 泽泻 528g 茯苓528g
[制法]以上六味,取茯苓110g粉碎成细粉,筛余部分与剩余茯苓加水煎煮三次,每次30分钟,滤过,合并滤液,浓缩至稠膏状;山茱萸用乙醇渗漉,收集渗漉液,药渣备用;滤液回收乙醇,浓缩至稠膏状;牡丹皮用水蒸汽蒸馏,并在收集的蒸馏液中加入1mol/L盐酸溶液使结晶,滤过,结晶用水洗涤,低温干燥,研成细粉;蒸馏后的水溶液及牡丹皮药渣、山茱萸药渣与其余熟地黄等三味加水煎煮三次,每次1小时,滤过,合并滤液,通过大孔吸附树脂柱分离纯化,用70%乙醇洗脱,收集洗脱液,回收乙醇,浓缩至稠膏状,加入上述茯苓稠膏、山茱萸稠膏及茯苓细粉,混合,减压干燥,粉碎成细粉,加入上述牡丹皮提取物结晶细粉和适量辅料,混匀,装入胶囊,制成1000粒,即得。
其余各项同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