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动冲洗阀门,特别是一种由反射式红外传感器通过红外光电控制开关电路控制的自动冲洗阀门。 现有的阀门多采用传统的螺旋结构,由于水门的开、关均需人手操作,很不卫生,若因疏忽忘记关水门,又会造成自来水的浪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由反射式红外传感器通过红外光电控制开关电路控制的自动冲洗阀门,以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之不足。
本实用新型的目是这样实现的:当反射物--人体出现又消失后,红外传感器2将信号传给红外光电开关电路3,在延时电路10的控制下,电磁阀1打开一段时间后又关闭,达到自动冲洗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反射式红外光电控制水门自动启闭,实现了无接触自动供水、停水的目的,即卫生又节约水资源。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电路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磁阀剖视图。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磁阀中铁芯上升示意图。
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电磁阀阀芯上升示意图。
附图6为本实用新型电磁阀阀芯下降示意图。
附图7为本实用新型在停电时松动顶端螺栓开启阀门示意图。
附图8为本实用新型电路控制继电器结构示意图。
下面结合附图将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论述:
附图1、2中,IC1、IC2均为CD4069,BG1-BG6均为9013三极管,D2、D3、D4为红外发光二极管,D5为红外接收二极管,D6、D14为发光二极管。
如附图1、2,电磁阀体1上装有红外传感器2和与之相连接的控制电磁阀1线圈通电与否的红外光电开关电路3,红外传感器2由与发射回路5连接的红外发光二极管D2、D3和与接收电路6、提高接收灵敏度电路7、放大电路8连接的红外接收二极管D5组成,红外光电开关电路3主要由振荡电路4、发射电路5、接收电路6、提高接收灵敏度电路7、放大电路8、驱动电路9、延时电路10、电磁阀线圈11和电源回路12等组成,由C1、R1、D1和IC2CD4069的两个反向器组成的多谐振荡电路4,通过电阻R2和由BG1、BG2构成的复合管的基极相连接,复合管的集电极通过由红外发光二极管D2、D3,并联地电阻R3、R4(R3‖R4)组成的发射电路5和电源12连接;红外发光二极管D4的正极通过电阻R6和电源12连接,D4的负极接地,构成提高接收灵敏度电路7;在线路板上靠近D4装有由红外接收二极管D5、R7、C2、W1等构成的接收电路6,D5的负端和C2的正端通过R7和电源12连接,C2负端接地,D5正端接W1一端,W1另一端接地;W1的滑动端和由IC1CD4069的四个反向器、两个反馈电阻R10、R11构成的放大电路3连接,放大电路8的输出端通过C7和D8的正端连接,D8的负端接D7的正端和电阻R8的一端,D7的负端接BG3集电极,BG3基极经由D6、R5接BG1、BG2构成的复合管的集电极,R8另一端接IC1CD4069的3脚,输出4脚接D9负端和R9一端,D9的正端和R9的另一端接IC11脚,又接C5的正端,C5负端接地,IC12脚接D10正端,D10的负端接C6正端、R13的一端和R12的一端,C6的负端和R13的另一端分别接地,R12的另一端接IC213脚,IC2的12脚接D12负端,D12正端接IC211脚,IC210脚通过R18和IC29脚连接,IC28脚通过R20和由BG5、BG6构成的驱动电路9中的BG5的基极连接,BG5和BG6构成的复合管的集电极通过电磁阀1上的吸合线圈11和电源12连接;IC12脚又接D13正端和R15一端,R15另一端既通过R17和BG4的发射极接地,又和BG4的基极连接,BG4的集电极通过R16、D14接电源12,D13的负端通过R14和IC211脚连接,D13的负端和由R19和W2串联后又和C8并联构成的控制延时电路10连接。如附图3所示,电磁阀1包括顶端螺栓14,复位弹簧15、吸合线圈16、铁芯17、阀芯21、出水口24、进水口27和壳体28等,阀芯21的底端装有下垫圈23,当阀芯下沉时,使阀芯21的底端面和壳体28能将与进水口27相通的贮水腔26和与出水口24相通的出水腔25相隔开,无水相通,阀芯21的上端装有上垫圈19,无论阀芯21下沉或上浮,阀芯21的上端面和壳体28能将位于阀芯21顶端的控制腔18和出水腔25相隔断,使无水相通,阀芯21上端面的中间和侧壁之间设有管道20,沟通控制腔18和出水腔25,阀芯21上端面和下端面设有管道24,通控制腔18和贮水腔26,管道20的横截面积大于管道22,铁芯17安装在阀芯21的正上方,其在复位弹簧15的作用下,能够将位于上端面中间的管道20的出口堵住,阀芯21位于控制腔18中的上端面面积大于位于贮水腔26内的下端面面积。电磁阀1的顶端装有顶端螺栓14,复位弹簧15的一端和铁芯17连接在一起,另一端和顶端螺栓14连接,松动顶端螺栓14,能够将铁芯17提起。如附图7所示。
通过驱动电路9驱动的线圈11可以是继电器线圈,也可以是电磁阀线圈,电磁阀可以是一般的电磁阀,如附图8所示。
如附图2所示,系统一上电,由IC2的两个反向器和C1、R1、D1组成的多谐振荡器起振,由IC26脚输出一定频率。一定占空比的方波信号,经IC2整形放大通过R2加到BG1基极。BG1和BG2组成复合管在BG1基极信号的控制下不停的导通一截止一导通……。所以D2、D3以一定的频率不停地闪烁发出红外光,R3和R4并联形成D2、D3限流电阻。系统上电后R6和D4即得电,D4就恒定发出红外光。在电路板结构上,D4靠近D5,目的是在D5没有接收到D2和D3的反射光时就给D5提供一个静态偏置,以提高D5的接收灵敏度。当D2、D3和D5面前没有反射物时,虽然D2、D3不停地闪烁发光,但D5却接收不到,虽然D5一直能收到由D4发出的光,但它是一个静态信号,由W1滑动端输出到电容C4,通过电容C4耦合到由IC1和反馈电阻R10、R11组成的放大器输入端IC113脚,放大器的输出端IC16脚也是通过电容C7耦合到二极管D8,因为放大器的输入、输出端都是电容耦合的,所以由W1输出的静态信号不能通过放大器加到D8正端,因此,D8负端和D7正端为低电平,BG3集电极为低电平,D6在这里采用发光二极管目的不是为了发光,而是为了增大正向管压降,IC13脚为低电平,经过倒向IC14脚为高电平,经R9、D9加到IC11脚,IC11脚为静态高电平,经倒向IC12脚为低电平。因此,BG4基极为低电平,BG4截止,发光二极管D14不亮(注:D14设的板面上)。另IC12脚经D10、R12加到IC213脚上,IC213脚为低电平,经倒向IC112脚为高电平,但IC212脚接到D12负端上,所以IC212脚高电平不能通过D12加到IC211脚上,被D12阻断,而D13正端为低电平,所以IC211脚为低电平,经倒向IC210脚为高电平,IC29脚为高电平,IC28脚为低电平,所以BG5基极为低电平,所以BG5、BG6截止,电磁阀线圈L上不得电,电磁阀关闭没有水流出。
当D2、D3和D5面前有反射物时见附图2,D5接收到D2、D3发出经反射物反射的闪烁的红外光,因此W1的滑动端输出交变电信号。调节W1即调节D5的接收灵敏度,也即调节反射物和光源的有效距离。这个交变的电信号经C4耦合至放大器输入端,放大后经C7耦合至D8,再经D8、D7到BG3集电极,而BG3基极经D6、R5接到BG1、BG2集电极上,因此BG3也是交变导通截止,由于相位的关系综合的结果在IC213脚产生高电平,经倒向IC14脚为低电平,IC11脚为低电平,IC12脚为高电平,经倒向BG4导通,D14亮,指示有反射物。另IC12脚高电平经D13给电容C8充电,IC13脚也为高电平。所以IC212脚为低电平,经过D12使IC211脚嵌位为低电平,所以IC210脚为高,IC28脚为低电平,BG5、BG6截止,电磁阀仍打不开。
去反射物又离开时,D5又收不到交变光源,W1又失去交变信号,C7无交变信号输出,IC13脚又回到低电平,IC14脚为高电平,IC12脚为低电平,BG4截止,D14熄灭,指示反射物又离开,IC213脚经较小延时为低电平,延时时间由C6、R13决定。IC212脚为高电平,此时,C8开始放电,放电时间的长短由R19、W2、C8决定,即IC211脚为高电平的时间由R19、W2、C8决定,W2用来调节放电时间常数,即当反射物一离开,IC211脚为高电平一段时间,又回到高电平,IC210脚为低电平一段时间,又回倒高电平,IC28脚为高电平一段时间,又回到低电平,BG5、BG6导通一段时间,又截止,电磁阀打开一段时间,又关闭。即当反射物一离开,冲水一段时间,又关闭,完成一次控制功能。
当反射物13-人体出现又消失后,红外传感器2将信号传给红外光电开关电路3,此时电磁阀1的线圈11通电,线圈11在励磁电流的作用下对铁芯17产生一个吸合磁力,此磁力足够克服铁芯17自重力和复位弹簧15的张力,将铁芯17吸合上升,如附图4,由于管道20复通,并且管道20的横截面积大于管道22,这样贮存在控制腔18内的水很快会流向出水腔25,阀芯21上升,如附图5,使贮水腔26和出水腔25相通,达到冲洗目的,当控制延时电路10工作结束时,线圈11内无励磁电流时,铁芯17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下降,堵住了管道20,这样贮水腔26内的水通过管道22流进控制腔18,由于阀芯21位于控制腔18中的上端面面积大于位于贮水腔26内的下端面面积。故作用在上端面上的压力大于作用在下端面上的压力,阀芯17下降,如附图6所示,将贮水腔26和出水腔25隔开,使无水流过,在断电的情况下,如附图7所示,松动顶端螺栓14,即松动了复位弹簧15,使铁芯17上升,阀芯21上升,达到冲洗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驱动电路9驱动的线圈可以是继电器线圈。如附图8所示。电磁阀可采用普通的电磁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