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金属空间结构的预制板结构系统.pdf

上传人:r7 文档编号:193840 上传时间:2018-02-01 格式:PDF 页数:50 大小:2.4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02802395.1

申请日:

2002.03.07

公开号:

CN1488023A

公开日:

2004.04.07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公开

IPC分类号:

E04C2/28; E04C2/38; E04B5/10; E04B1/16

主分类号:

E04C2/28; E04C2/38; E04B5/10; E04B1/16

申请人:

BCG国际有限公司;

发明人:

豪尔赫·埃德蒙多·卡瓦哈尔·鲁索

地址:

西印度群岛尼维斯岛

优先权:

2001.07.17 EC SP-01-4123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代理人:

余刚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具有金属空间结构的预制板的结构系统,包括利用建筑结构系统的设计和方法,该建筑结构系统是基于使用金属空间结构的预制板,特别是钢板和镀锌多孔板以及加肋板。当加入连接构件和增强物时,这些预制板在现场组装并填充或覆盖以混凝土或水泥砂浆(取决于具体情况),便可以用精确、快速的方式建造多用途的住房和建筑物,而无需使用大型的或复杂的工具。这种建筑结构坚固、抗地震、飓风、龙卷风和火,符合国际建筑规范。这种新概念允许制造住房或建筑组件(放置在一起的一套构件),最终用户容易组装这些组件。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预制板(图5、图6、图8),其特征在于:由金属空间结 构、特别是钢结构制成,由两个或更多的不同类型的平行桁架 构成(图1),以垂直或对角的方式焊接于侧面杆件,所述侧 面杆件在所述结构的前部和后部、或上部和下部隔开(图5、 图6、图8,V1),在其内部有一种或多种多孔金属网(加肋 网板)(图5、图6、图8,N1、N2),所述多孔金属网被折叠 成平行六面体,所述平行六面体与所述钢结构的内部尺寸一 致,在其内部是中空加肋网板或填充以隔声和/或隔热材料, 并用U形钉连接于或焊接于所述侧面杆件和所述桁架,其中 朝向所述板的所述桁架的所述平行六面体表面,根据它们的应 用具有不同的形状(图2,N
2: 1、N2.2),包括所有其金属部 件的板加上在其最终位置喷射于其上的混凝土,赋予独特强度 特性,承受动荷载或静荷载、自身或外来重量、地震事件、飓 风、牵引和压缩的侧向冲击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板,其特征在于:整体地结合构成 所述加肋网板平行六面体的构件,所述加肋网板平行六面体是 位于所述板的内部,其中,其空间是由金属多孔网和其筋所构 成,加上所述由光面坚固的金属、特别是钢制成的侧面杆件, 以及此外由杆件构成的所述桁架,其由光面或糙面的金属、特 别是钢制成,其在据其特征设计(图1)所构成的内部空间已 经焊接和固定在一起,并产生结构表面,在所述结构表面上当 所述混凝土被喷射时渗入和嵌入、并覆盖所述整个板,是整体 式成型,提供整体增强的板,获得更大的强度,被认为是独立 构件;此外,这种独特的特性使所述材料应用具有更好的效果。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肋网板平 行六面体的特有形状,具有长菱形设计、或朝向所述墙板的所 述桁架的园形面,其目的是在所述侧面杆件和所述桁架之间产 生接缝、模具,因而当喷射所述混凝土时,在所述板的侧端形 成“C”形柱,以及在内部桁架,“I”形柱,增强所述板以承 受以任何方式受到的应力。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肋网板平 行六面体的设计,所述加肋网板平行六面体被插入所述板,留 出内部空间,目的是在所述板放置在所述结构中之前或以后, 允许放置不同的构件,如卫生和电气安装件、或隔声和隔热材 料;这种特点允许预制装有所述卫生和/或电气安装件的板、 或用于在所述板放置在所述结构中之后进行连接。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桁架设计的 柔性,其便于所述侧面杆件在厚度上的变化(4至8mm),其 是由这些侧面杆件所构建,便于分隔所述杆件的宽度变化,从 6cm至25cm,为了建造较大的内部空间和同时覆盖较大的跨 度和高度,以便具有更大范围的应用可能性,因为它们是依据 所述板支撑的高度或跨度、它们所承受的荷载、隔热和隔声、 和它们在内部具有的安装件进行校核。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板,其特征在于:经折叠金属的加 强肋和所述加肋网板平行六面体具有的空间,由于它们的设 计,其从所述板的一侧到另一侧交叉或焊接或连结于所述侧面 杆件,形成具有许多支撑构件的结构框架,所述支撑构件承受 所述板的处理以及在所述混凝土喷射期间在其表面受到的冲 击,不断裂或变形,从而避免在其成型过程中以及在施加其自 身或外来荷载的过程中产生裂缝。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的模数和 可变的尺寸,承受其所受到的来自各方向应力的能力,允许所 述板不仅以垂直位置放置而且以任何角度的斜角放置。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板,其特征在于:对简单或内部墙 壁和/或不上人或屋面板而言,可应用任何类型的现有技术的 覆盖层,如砂浆水泥、白水泥、抹灰、水泥土、丙烯酸类树脂 等。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板,其特征在于:可用于简单结构, 不用混凝土或砂浆水泥,覆盖以木料、压制木料、制型纸、糊 墙纸板、无浆砌墙、贴面塑料、水泥纤维板等,置于内部和/ 或不进人空间。
10: 预制板(图14),特别是用作结构的基础,其特征在于:它的 钢空间结构,由两个或更多不同类型的平行桁架构成(图1), 所述桁架焊接于侧面杆件,所述侧面杆件在所述结构的上部或 下部隔开放置(图14,V1),所述板,在其最终位置加混凝土, 覆盖所有金属部件并赋予独特的强度特性,承受应力荷载-动 荷载或静荷载、自身或外来荷载、地震事件、飓风、侧向推进、 和压缩冲击等。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预制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板的上 部和下部存在的上部和下部杆件,这些杆件本身又焊接于所述 横向桁架,以及焊接于其侧面的“L”形增强物(图14,V2) 并完全合并在所述混凝土内,从而传递建筑楼面上的应力;但 是,由于涉及整体焊接结构,所述板的所有构件共同起作用, 比其作为单个构件具有更好的强度;此外,这种独特的特点使 所述材料具有更好的应用效果。
12: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预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板的 内部,当其填充以混凝土时,以连续的方式通过所有墙壁或柱 的长度放置,作为隔板,将从所述建筑物传递的重量以均匀方 式分布于地面,从而避免在所述墙壁或所述基础中形成断裂。
13: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预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桁架设计 的柔性,其便于所述杆件在厚度上的变化(4至8mm),其是 由这些杆件所构建;也允许高度的变化,从6cm至20cm,为 了建造更大的内部空间,以便具有更大范围的应用可能性,因 为它们是依据所述板的长度、其支撑的荷载、和它们在内部具 有的安装件进行校核。
14: 一种预制板(图7),特别是用作结构的可调节多用途板,其 特征在于:由金属空间结构、优选钢结构制成,由侧向桁架 (C1)和侧面杆件(V1)构成,所述侧面杆件在前部和后部 独立连接于所述桁架的侧面并互相搭接,在它们的内部具有一 种或多种多孔并卷制的钢板(rolled metal)作为有筋的柔性圆 筒(折叠成“V”形的金属增强物,并结合到所述加肋网板圆 筒中),以这种方式,即通过增加在所述板内的圆筒的数目其 自身变宽,通过减少圆筒的数目其自身变窄,从而允许形成在 60mm至300mm的范围内具有可变宽度的板,放置在选定的 宽度,其间焊接搭接的侧面杆件,并且涂覆混凝土在所述表面, 从而赋予独特的强度特性,承受荷载应力-动荷载或静荷载、 自身或外加重量、地震事件、飓风、牵引和压缩的侧向冲击等, 与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相同。
15: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预制板,其特征在于:整体地与构成 所述加肋网板圆筒的构件结合,所述加肋网板圆筒位于所述可 调节多用途板的内部,其空间是由金属多孔网和筋所构成,所 述侧面杆件是由光面坚固钢所制成,以及所述桁架由光面坚固 钢构成,所述桁架在根据其特征设计所形成的内部空间已经焊 接和相互固定,并形成结构表面,当喷射所述混凝土在所述结 构表面上时,其渗入、填入、并覆盖所述整个板,构成整料, 提供整体增强的板,比它们作为单个构件提供更好的强度;此 外,这种独特的特性使所述材料应用时具有更好的效果。
16: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预制板,其特征在于:特有的由加肋 网板组成的圆筒形式的设计,其目的是在所述侧面杆件和所述 桁架之间的联接处产生对压缩的较大的增强,由于施加的混凝 土具有较大体积,因而,所述板的总体完整性有较大的增强。
17: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预制板,其特征在于:插入所述可调 节多用途板中的所述加肋网板圆筒的内部是中空的,目的是在 所述板被放置在所述结构中之前或之后,允许放置不同的构 件,如卫生和电气安装件或隔声和隔热材料。
18: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预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桁架的柔 性,其便于所述杆件在厚度上的变化(4至8mm),它们是由 这些杆件所构建,也便于深度的变化,从6cm至15cm,以产 生较大的内部空间,以便具有更大范围的应用可能性,因为它 们是依据所述板的高度、它们支撑的荷载、隔热和隔声、和它 们在其内部具有的安装件进行校核。
19: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预制板,其特征在于:折叠金属的肋 和所述加肋网板圆筒在其垂直状态具有的孔,利用其设计它们 交叉和焊接或连结于所述板前部和未端的侧面杆件,制成结构 框架,所述结构框架承受所述板的处理,以及在混凝土的喷射 期间在其表面受到的冲击而不断裂或变形,从而避免在安置过 程中和在施加荷载中产生裂缝。
20: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预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的模数 和可变的尺寸,承受其所受到的在所有方向的应力的能力,允 许不仅以垂直位置使用所述板,而且可以任何角度的斜角使用 所述板。
21: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预制板,其特征在于:对简单或内部 墙壁而言,在其表面,可施加任何类型的现有技术的覆盖层, 如砂浆水泥、白水泥、抹灰、石灰、水泥土、丙烯酸类树脂等。
22: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预制板,其特征在于:其可用于简单 结构,不用混凝土或砂浆水泥,以木料、压制木料、制型纸、 糊墙纸板、无浆砌墙、贴面塑料、水泥纤维板等覆盖。
23: 一种建筑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在本说明书中描述和要求的 预制板(P1、P2、P3、P4、P5)的整体,其是作为结构材料 分开供给或成套供给以在现场组装,通过确定的连接方法,当 施加混凝土或砂浆水泥,它穿过所述板的整个结构并转变成整 体式结构系统,所述系统是设计用来涉及所有的牵引和压缩、 垂直、水平、或对角应力,这些应力由自身的荷载、稳定和易 变的荷载、以及如地震、飓风、龙卷风的外部作用所产生,所 述系统的所有构件相互连接,从而能够合并强度共同承受任何 或所有事件。
24: 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建筑方法,其特征在于:放置所述加 肋网板(图2,N1)的方法,所述加肋网板被折叠成三维、长 菱形、圆筒形、或在详图(图2)中所示的任何形状,所述加 肋网板是放置在所述钢结构的内部,并用U形钉或焊接连接 于所述钢结构,产生从任何所述板(P1、P2、P4、P5)一侧 到另一侧的表面,加上与其连接的其他板,形成“I”、“C”、 “L”、“V”等形式的模具,以接纳所述混凝土,从而允许在 与所述加肋网板、所述侧面杆件、和所述桁架连接的侧面的混 凝土的覆盖更大,并在该处增加所述板的强度以承受外力。
25: 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建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板(P1、 P4、P5)位于设计位置,连接以及覆盖以混凝土,作为支撑 的整体构件,用于支撑作为楼板或屋面板的所述平板(P2), 以均匀的方式将它的重量分布到所述墙壁的整个表面,由于其 设计,所述整个墙壁起隔板作用(混凝土和铁的结构墙壁), 将所述分布的应力传递到所述基础板并获得整体式结构。
26: 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建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平板(P2) 位于其设计位置,连接和覆盖以混凝土,产生传递所述板(P1、 P4、P5)中应力的组合构件,将它的重量传递到所述墙壁的 整个表面,由于其设计所有所述平板作为隔板整体地起作用, 获得整体式结构。
27: 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建筑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联接不 同类型板(P1、P2、P4、P5)的方法,所述板完全由光面坚 固钢构成的杆件制成,由侧向焊接的桁架和直的杆件和加肋网 板(镀锌板,冲压成形,进行拉伸)构成(图2),以不同形 式折叠,位于所述板的内部,产生大范围的结构支撑表面以增 强所述混凝土的附着,因为所述混凝土将施加或喷射于所述板 的表面,围绕所述杆件(V1)和所述桁架(C1),穿入所述加 肋网板的空隙中,对自身进行增强以支撑在所有部件的牵引、 压缩、和扭转应力,消除所述结构中的弱点,特别是在所述板 的最细长部分,其中所述桁架的位置赋予它最大的刚性。
28: 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建筑方法,其特征在于:任何所述板 (P1、P2、P4、P5)之间的连接方法,所述板连接两个桁架 (C1)和搭接所述杆件(V1),连接加肋网板的“箱”,产生 接缝,以其独自刚性与围绕所有部件的混凝土互补,形成加肋 网板设计的特点,其用作所述板之间的衬里、柱、链、或支撑 梁(取决于具体情况),其通过所述下一个板的杆件(V1)与 之连接,产生三维结构,所述三维结构在每个连接处重复出现, 由于此原因,具有垂直或水平构件的整个结构整体地起作用。
29: 根据权利要求23、27、和28所述的建筑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墙板(P1)的连接方法允许构成连续的墙壁(图9),因 为作为它们的特征所述墙板具有:在它们的侧面所述杆件 (V1)从所述板突出;当连接多种板时,所述突出杆件(V1) 搭接,所述板的所述杆件联接或焊接(图4),产生刚性联接, 其中所述板的所述桁架、所述搭接杆件、和所述加肋网板具有 其不同的形式,作为所述混凝土的衬里,当混凝土喷射于其表 面时,穿入、混合、结合所述板,形成柱,这些柱把所述联接 转变成所述墙壁的最坚固的构件,由于此原因所述多种板的联 接产生墙壁,所述墙壁不需要任何额外的增强物,由于其构件 的完全结合,能够承受牵引、压缩的外力、自身和外来重量的 应力、地震、地震所引起的飓风等,与混凝土隔板(传统上由 混凝土和钢杆件制成的结构墙壁)相同。
30: 根据权利要求23、27、和28所述的建筑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墙板(P1)的联接方法允许当所述杆件(V1)从所述板 突出和交叉时构成两个墙壁的拐角(图11),用所述增强杆件 (V3)连结、在其内部结合所述圆筒形加肋网板(N3),产生 刚性联接,其中所述两个板的所述桁架、所述搭接杆件、和所 述圆筒形加肋网板具有其不同的形式,作为所述混凝土的衬 里,当混凝土喷射于其表面时,穿入、混合进所述板,形成角 柱,所述角柱把所述接点转变成坚固的构件,能够承受牵引、 压缩力、自身和外来重量的应力、地震、地震所引起的飓风等; 当所述拐角将支撑应力或较大的结构重量(各种楼面)时,所 述加肋网板圆筒则内部填充以混凝土;该联接是刚性、牢固的, 并能够承受将受到的所有额外的推进和压缩冲击。
31: 根据权利要求23、27、28、和30所述的建筑方法,其特征在 于:所述墙板(P1)的联接方法允许构成三个墙壁的拐角(图 13),其中所述杆件(V1)通过所述板突出和交叉,用所述增 强杆件(V3)连结,在其内部结合所述圆筒形加肋网板(N3), 产生刚性联接,其中所述三个板的所述桁架、所述搭接杆件、 和所述圆筒形加肋网板具有其不同的形式,作为所述混凝土的 衬里,当混凝土喷射于其表面时,穿入、混合进所述板,形成 角柱,所述角柱把所述联接转变成坚固的构件,能够承受牵引、 压缩力、自身或外来荷载的应力、地震、地震所引起的飓风等; 当所述拐角要用于支撑应力或较大的结构荷载(各种楼面)时, 所述加肋网板圆筒则内部填充以混凝土;该联接是刚性、牢固 的,并能够承受将受到的所有额外的牵引和压缩力。
32: 根据权利要求23、27、28、和30所述的建筑方法,其特征在 于:连接所述墙板(P1)的方法允许构成四个板的拐角(图 13),其中所述杆件(V1)通过所述板突出和交叉,用所述增 强杆件(V3)连结,在其内部结合所述圆筒形加肋网板(N3), 产生刚性联接,其中所述四个板的所述桁架、所述搭接杆件、 和所述圆筒形加肋网板具有其不同的形式,作为所述混凝土的 衬里,当混凝土喷射于其表面时,所述混凝土穿入、混合进所 述板,形成角柱,所述角柱把所述联接转变成坚固的构件,能 够支撑牵引、压缩力、自身或外来载荷的力、地震、地震所引 起的飓风等;当所述拐角要用于支撑应力或较大的结构载荷 (各种楼面)时,所述加肋网板圆筒则内部填充以混凝土;该 联接是刚性、牢固的,并能够承受将受到的所有额外的牵引和 压缩力。
33: 根据权利要求23、27、和28所述的建筑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面板(P2)的联接方法允许构成连续的平板(图6), 因为作为它们的特点所述平板具有:在它们的侧面所述杆件 (V1)通过所述板突出;当连接多种板时,所述突出杆件(V1) 搭接,所述板的所述杆件用所述联接连结或焊接(图4),产 生刚性联接,其中所述板的所述桁架、所述搭接杆件、和所述 加肋网板具有其不同的形式,作为所述混凝土的衬里,当混凝 土喷射于其表面时,穿入、混合进所述板的所述接缝,形成纵 向梁,所述纵向梁把这类联接转变成所述平板的最坚固的构 件,由于此原因所述多种平板的联接产生混凝土结构,所述混 凝土结构能够承受牵引、压缩的力、自身或外来载荷的力、地 震、地震所引起的飓风等。
34: 根据权利要求23、27、和28所述的建筑方法,其特征在于: 它允许平板(P2)与墙板(P1)(图15)联接,联接的形成是 通过加长互相交叉的所述墙板和所述平板的杆件并用连接于 两种板的杆件(V3和V4)和用所述桁架内的加肋网板来增强, 其作为所述混凝土的衬里,当所述混凝土喷射于其表面和内部 时,穿入、混合进连接所述板的拐角,形成横向梁,所述横向 梁把这类联接转变成所述墙壁/平板整体的最坚固的构件,由 于此原因多种平板和墙板的联接产生混凝土结构,所述混凝土 结构能够承受牵引、压缩的力、自身和外来重量的力、地震、 地震所引起的飓风等。
35: 根据权利要求23、27、和28所述的建筑方法,其特征在于: 它允许所述两侧的平板(P2)与墙板(P1)(图16)联接,联 接的进行是通过加长互相交叉的所述墙板和所述平板的桁架, 并用连接于所有所述板的杆件(V5)和用所述桁架内的加肋 网板来增强,其作为所述混凝土的衬里,当所述混凝土喷射于 其表面或内部时,穿入、混合进入连接所述板的拐角,形成横 向梁,所述横向梁把这类联接转变成所述墙壁/平板整体的最 坚固的构件,由于此原因多种平板和墙板的联接产生混凝土结 构,所述混凝土结构能够支撑牵引、压缩的力、自身和外来重 量的力、地震、地震所引起的飓风等。
36: 根据权利要求23、27、和28所述的建筑方法,其特征在于: 它允许平板(P2)与位于所述平板的下平面和上平面的墙板 (P1)(图17)联接,联接的形成是通过加长互相交叉的所述 墙板和所述平板的桁架,并用固定于所有所述板的杆件(V6) 和用所述桁架之间的加肋网板来增强,其作为混凝土的衬里, 在所述混凝土已施加到所述下部墙板中之后放置所述上部墙 板,当所述混凝土喷射于其表面和内部时,穿入、混合进入连 接所述板的拐角,形成横向梁,所述横向梁把这类联接转变成 所述墙壁/平板整体的最坚固的构件,由于此原因多种平板和 墙板的联接产生混凝土结构,所述混凝土结构能够支撑牵引、 压缩的力、自身和外来重量的力、地震、地震所引起的飓风等。
37: 根据权利要求23、27、和28所述的建筑方法,其特征在于: 它允许墙板(P1)与基础板(P1)(图14)的联接,联接的形 成是通过加长互相交叉的所述墙板和所述基础板的桁架,并用 连接于两种板的杆件(V2和V3)来增强;当所述混凝土喷射 于其表面和内部时,穿入、混合进连接所述板的拐角,形成横 向梁,所述横向梁把这类联接转变成所述墙板/基础板整体的 最坚固的构件,由于此原因多种墙壁和基础板的联接产生混凝 土结构,所述混凝土结构能够支撑牵引、压缩的力、自身和外 来重量的力、地震、地震所引起的飓风等;这种联接保证所述 整个结构的重量以坚固和牢固的形式传递到所述楼面。
38: 根据权利要求23、27、和28所述的建筑方法,其特征在于: 它允许所述墙板(P1)和用于基础的增强杆件的联接(图14), 用于非承受墙壁,联接的形成是通过加长所述墙板的桁架和连 接于所述墙板侧面的杆件(V2);当所述混凝土喷射于其表面 和内部时,穿入、混合进连接所述板和所述杆件(V4)的拐 角,支撑和传递所述墙壁荷载到所述楼面,由于此原因多种墙 板和增强杆件(V2)的联接产生混凝土结构,所述混凝土结 构能够支撑牵引、压缩的力、自身和外来重量的力、地震、地 震所引起的飓风等;这种联接保证所述整个墙壁的重量以坚固 和牢固的形式传递到所述楼面。
39: 根据权利要求23、27、和28所述的建筑方法,其特征在于: 它允许墙板(P1)与过梁板(图8)的联接,因为所述墙板和 所述过梁板有下述特点:在它们的侧面所述杆件(V1)通过 所述板突出;当连接各种墙壁和过梁板时,突出的杆件(V1) 搭接,所述板的杆件连结或焊接于联接(图4),产生刚性联 接,其中所述板的桁架、所述搭接杆件、和所述加肋网板具有 其不同的形式,作为衬里,当所述混凝土喷射于其表面时,穿 入、混合进入所述板,形成柱,所述柱将所述联接转变成所述 整体的最坚固的构件,由于此原因,墙板和过梁板的联接并不 需要任何额外的增强物,由于其构件的完全结合,能够支撑牵 引、压缩的力、自身和外来载荷的力、地震、地震所引起的飓 风等,与混凝土隔板(传统上由混凝土和钢杆件制成的结构墙 壁)相同。
40: 根据权利要求14、23、27、和28所述的建筑方法,其特征在 于:它允许墙板(P1)与可调节多用途板(图7)的联接,因 为所述墙板和所述可调节多用途板有下述特点:在它们的侧面 所述杆件(V1)从所述板突出;当连接各种墙壁和可调节多 用途板时突出的杆件(V1)搭接;所述板的杆件连结或焊接 于所述联接(图4),产生刚性联接,其中所述板的桁架、所 述搭接杆件、和所述加肋网板具有其不同的形式,作为所述混 凝土的衬里,当混凝土喷射于其表面时,穿入、混合进所述板 形成柱,所述柱将所述联接转变成所述整体的最坚固的构件, 由于此原因所述墙板和所述可调节多用途板的联接不需要任 何额外的增强物,由于其构件的完全结合,能够支撑牵引、压 缩的力、自身和外来载荷的力、地震、地震所引起的飓风等, 和混凝土隔板(传统上由混凝土和钢杆件制成的结构墙壁)一 样。
41: 根据权利要求23和27所述的建筑方法,其特征在于:由于所 述板设计的特有形式,所述墙板的联接允许使用现有技术的系 统来装备电气和卫生安装件,如覆盖以增强物的刚性管道、软 管、或电缆,这是基于任何所述板在所述加肋网板内以及通过 所述桁架具有足够的空间来通过这类安装件,不会放置在现场 后影响其结构,并且无需用混凝土(H1)或砂浆水泥(H2) 对它们进行覆盖。
42: 根据权利要求23和27所述的建筑方法,其特征在于:允许在 任何所述板中在所述加肋网板(N1,N2,N3)的伸展部分切割 或形成槽,注意所述加肋网板的筋,用于安装电气盒、电气或 卫生控制的板、水龙头等;在用混凝土或砂浆水泥对所述板进 行覆盖或填充前,采用这种方法便于对已就位的卫生或电气安 装件进行适当检测,并便于任何预先修补,如在(图18)中 所述。
43: 根据权利要求23和27所述的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 结构中,所述板的金属结构、特别是钢结构的结合和总体连接 特性,便于避免腐蚀,用电缆将所述整个结构连接于所述地面, 其中在电缆的未端有锌阴极,所述锌阴极释放所述电流,如在 (图19)中所述。
44: 根据权利要求23和27所述的建筑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 结构中,板的钢结构的结合和总体连接以及其与所述地面的连 接,在其整个表面覆盖以混凝土,形成“法拉第”笼,所述“法 拉第”笼保护所述结构避免受大气放电的影响。
45: 一种建造轻便预制板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结合下述要素,其 目的是获得一种板,经组装能够承受地震和/或飓风的力,并 且可以由一人或两人运输,从而建造一个或多个楼面的预制结 构: a)优选具有矩形; b)所述板的宽度从6cm至200cm不等; c)长度从30cm至大约600cm不等; d)所述板的深度大约为4cm至20cm,取决于在其具有 的不同应用中所述板必须承受的不同的力; e)所述板的外部拐角是由圆形金属杆件制成,所述杆件 的直径对其将受到的力将提供足够的强度;起始的最小直径是 4mm;具有更大直径的杆件将用来适应于所述板的较大尺寸和 适应于其可能受到的力; f)在所述板的每个纵侧面具有的侧面杆件之间(图5、图 6),在深度尺度,固定一种或多种桁架(C1,图1),所述桁 架用与所述侧面杆件具有相同或较大直径的杆件制造;这些桁 架被焊接于所述侧面杆件,目的是在所述整个板框架中获得稳 固性; g)当为了满足特殊要求,所述板非常宽(从200cm起以 及更高)时,则平行于所述侧面杆件放置多种附加的杆件;将 桁架(C1,图1)焊接于这些附加的纵向杆件,以在所述板的 正中央提供稳固性,从而承受预期对其施加的力;放置这些附 加的桁架,所述桁架之间的间隔最小为30m、最大为60m,并 且这些附加的桁架是放置在所述板的内部或放置在所述板的 外拐角之间; h)这些纵向放置的桁架用侧面杆件连接在一起以在所述 宽度方向形成所述板;首先,用与所需稳固性成比例的几个杆 件焊接一侧,以适应于其可能受到的力,然后在另一侧焊接所 述侧面杆件以完成所述板; i)一些在h)中所述的侧面杆件比所述板的宽度长,并具 有某种形状的未端,从而允许每个板能够以结合的方式在所述 板的最终安装场地组装于下一个板; j)当板在其纵向有三个焊接面时,则在内部空间中、在 两个相邻桁架之间的空腔内插入多孔金属网(加肋网板)-可 以是镀锌的;制备这种多孔金属网使它的开口具有三维表面而 不是简单的扁平多孔金属网;所述多孔金属网的这种三维形状 使得后一层混凝土易于渗透并产生适当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 金属与混凝土的完美联接; k)所述多孔金属网(图2)是在被插入所述板的空腔之 前预成型;这种预成型片材的设计,是为在所述框架内并围绕 所述框架的每一部分填充混凝土;当所述板是设计用作一般设 计中的预制墙板时,如在示意图(图9)中所示,这种附加的 围绕所述框架成形的混凝土有助于提高所述板的荷载能力;此 外,覆盖所述板的外表面的混凝土有助于将所包围的墙形成承 重墙,以及在厚度上形成连续接合,在各处构成框架; l)当所述板是设计用于楼板或屋面板时,如在示意图(图 6)中所示,则形成在上述k)段所述的多孔金属网(图2, N2),如在示意图中所示,为有助于所述板用于楼板或屋面板 的稳固性,围绕各框架构件加入混凝土;此外,覆盖所述板外 表面的混凝土有助于形成包围的和结合的梁,其中混凝土的覆 盖层在所述上表面形成压缩层以承受作用于所述板的荷载和 力; m)在所述板桁架之间的预成形多孔金属网的每一个插入 物为插入管道提供内部空隙,所述管道是用于水、污水、电缆、 和其他必需品的安装件;所述内部空隙也为各种类型的隔离结 构材料提供位置; n)在所述板桁架之间的每个所述预成形多孔金属网是金 属性地连接于所述桁架和所述纵向杆件,以及连接于所述横向 板杆件;这种金属性联接便于电流通过所述整个预制板结构流 向阳极,以保持所述预制墙壁防腐; o)所述每件板必须能够在现场连接和组装,可采用图3 所示不同形式增强拐角的构件,,如在附图中所示,以进一步 改善所述板构件的结合与承受可预见的受力。

说明书


利用金属空间结构的预制板结构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建筑结构系统的设计和方法,该建筑结构系统是基于使用金属空间结构的预制板,特别是钢材料、和多孔金属网,本发明还涉及将它们组装在一起的方法。这些板在工地覆盖以混凝土或砂浆水泥;它们可作为结构材料或作为结构组件(一套构件放置在一起构成住房)供给。

    背景技术

    关于技术状态,我们可观察到存在不同的结构系统,包括轻便的预制墙壁,用来抗地震。Amisk Technologies公司的US 5,970,672,Taisei公司的JP 58123975,Spiti A V E E公司的GB 1002957,Christopher Thomas Robinson公司的GB 2.286.209,Kajima公司的JP 2000336813。这些建筑系统仍然存在组装系统的不同部件所引起的技术问题,这是由于其较大地重量和体积。该建筑系统,本专利申请的主题,结合有耐久性、柔性、和强度(resistance),具有容易和快速的组装方法,并且无需复杂或大型的工具。该系统的特点是:有效和简单、可以给予类似板多种用途、提供极好的成品、和降低其安装成本。

    在世界范围内有多种建筑结构系统,包括基于使用不同材料的传统方法,其简述如下:

    利用混凝土和砖石构造的结构

    这是最广泛的结构系统,其是基于将结构材料运输到工地并在工地完成整个过程。一般来说,所获得的是坚固、安全、和耐用的结构,其结构有利于抗地震、飓风、和火;其质量有很大差异;其是费时、复杂、和昂贵的系统,并需要专业工人。

    木质结构:

    这种结构系统是基于使用在工地组装的木材和预制木制品。结果是建造快速,其具有良好的外观和合理的成本、并耐地震所引起的事件和地震;但不耐飓风、龙卷风、和火;并且其具有有限的耐久性。

    预制混凝土结构:

    这种结构系统是基于在专门工厂预制混凝土构件,然后将其运输到工地,并用大型机械设备组装。结果是快速、安全、和高质量的结构,但由于运输和高技术要求,其造价昂贵并受到很大局限,这是在不发达国家其未得到广泛应用的原因。

    利用预制板或轻质结构部件的结构:

    在这种结构系统中,板部件是在工地组装,然后用砂浆或混凝土填充或覆盖;这种类型的结构具有上述系统的强度;它高度耐地震事件、飓风、龙卷风、和火;能以合理成本迅速建造;容易运输并使用较少的专业工人。本发明属于该种结构系统的一部分。

    附图简述

    图1:不同类型桁架的详图;

    图2:加肋网板片材(Rib-lath mesh sheet)和其可加工的形式,用于不同类型的板;

    图3:依据具体情况,用来建造板、将其连接、并对其增强的杆件的详图;

    图4:在板结构中、或在其作为结构系统中使用的不同类型接头的详图;

    图5:墙壁板构件及其不同实例的详图;

    图6:平板构件及其不同实例的详图;

    图7:可调节多用途板构件及其不同实例的详图;

    图8:过梁板构件和在墙壁板、过梁板、和护栏板之间的接缝实例的详图;

    图9:板之间接缝的实例,这些板形成大尺寸的墙壁并用混凝土或水泥砂浆修整该墙壁的表面;

    图10:使用隔声和隔热材料的实例,该材料填充在各种类型的板中;

    图11:两个墙板的增强性拐角接缝的实例,包括圆筒形加肋网板和增强杆件;

    图12:两个墙板的简单拐角接缝的实例;

    图13:T形或交叉形连接3个或4个墙壁板的实例;

    图14:在墙板和基础板之间接缝的实例,该板覆盖以混凝土或水泥砂浆;

    图15:在墙壁板和平板之间接缝的实例,利用了增强杆件,板覆盖以混凝土或水泥砂浆;

    图16:将墙壁板和二平板连接起来的实例,该板覆盖以混凝土或水泥砂浆;

    图17:将墙壁板(楼面下)、墙壁板(楼面上)和平板连接起来的实例;以及

    图18:在板中放置电气和水暖埋件,以及初始覆盖以混凝土或水泥砂浆的实例。

    结构系统构件的描述

    (C1)桁架

    桁架(图1)是板的主要受力构件(structural base)。它们由金属杆件、优选钢杆件组成,2800至4500kg/cm2的极限应力(fluencylimit),进行电镀或保护以抗腐蚀,厚度为4mm至8mm。侧面杆件是直的,而中心杆件具有之字形(C1.1)、楼梯形(C1.2)、(C1.3)、或组合形状(C1.4)。根据焊接技术的不同,采用金属焊条惰性气体保护焊(电弧)或者电阻点焊(resistance),将中心杆件焊接到侧面杆件;其分隔侧面杆件的间距从40mm到150mm不等,取决于其应用和墙壁的尺寸;在桁架的末端焊接垂直杆件以对其进行增强,桁架的长度随板尺寸变化,其长度可达12米。

    (N1)用于墙壁的的加肋网板

    加肋网板(图2)是用厚度为0.3至0.5mm的金属板、优选镀锌板制成,对齐(lined)、展开、并沿材料的长度方向压折以形成刚性筋;制得的板材沿其长度方向折叠形成在其两个侧面轮廓可变的三维形状,如在详图中所示(N1.1、N1.2、N1.3),而在其他侧面是矩形的;用于墙壁的加肋网板的宽度、长度、和厚度将取决于其被引入的尺寸(图5),在下述限度内:在每个模数(module)中6cm至40cm宽;20cm至600cm高;5cm至20cm厚;该加肋网板是用U形钉(U5)固定在于任何板(图4),在上部和下部部件装一层加筋网(nerved mesh)、木质或纸板,以避免在施加混凝土或水泥砂浆时进入其内部;其内部也可装包装纸(牛皮纸),达到上述相同目的;在其内部可以装有上文所述的隔声和隔隔热材料(A1)(图10),其用U形钉进行连接,因而它将不会从板中滑脱;当施加于加肋网板的混凝土(H1)或水泥砂浆(H2)变硬时,使与桁架(C1)和杆件(V1)形成一体。

    (N2)用于平板的加肋网板

    加肋网板(图2)是用厚度为0.3至0.5mm的金属板、优选镀锌板制成,沿壁加衬里(可选切割(altemative cuts)1至3cm),拉伸(以打开切口),并沿材料的长度方向压折以形成刚性筋;制成的板沿其长度折叠,形成三维长菱形状(N2.1、N2.2),上侧(考虑到该面板将侧放着)比下侧宽5cm,其目的是:当施加表层混凝土时,则形成筋以支承产生的压缩荷载。其宽度、长度、和厚度将取决于其被引入的板(P2),在下述限度内:6至40cm宽、20至600cm长、以及5至20cm厚;该加肋网板是用U形钉(U4)连接于任何板(P2),在前部和后部部件上装一层加肋网板、木料、或纸板,以避免在施加混凝土(H1)时进入其内部;其内部也可装包装纸(牛皮纸),达到上述相同目的;在其内部可以装有上文所述的隔声和隔热材料(A1)(图10),其用U形钉进行连接,因而它将不会从板中滑脱;当施加于加肋网板的混凝土(H1)或水泥砂浆(H2)变硬时,从而与桁架(C1)和杆件(V1)形成一体隔热材料,如前所述。

    (N3)圆筒形加肋网板

    圆筒形加肋网板(N3)(图2)是用厚度为0.3至0.5mm的金属板、优选镀锌板制成,加工形成加肋金属板网(rib-lath metalmesh);将制成的片材纵向切割成片,该片的宽度是从15cm至30cm不等,接着折叠形成圆筒形衬里,其是放置在板的内部以适合其尺寸。圆筒形加肋网板是放置在墙壁之间的“L”形拐角(图11)或“T”形拐角(图13)的接缝中,或放置在可调节多用途板中(图7),因而它们具有网格底板(mesh base),在此处混凝土(H1)或砂浆水泥(H2)获得支撑;当它放置在板内部和在工地时,也可以用混凝土(H1)对它进行填充并在内部放置钢杆件以增强接缝。

    (N4)管状加肋网板

    管状加肋网板(N4.2)(图2)是用厚度为0.3至0.5mm的金属板、优选镀锌板制成,对齐(lined)、展开、并沿材料的长度方向压折以形成刚性筋(rigid nerves);将制成的片材纵向切割成宽度为20cm的片;折叠这些片以形成立方形,没有上部,并将具有与板相同的宽度(图15、16、17);该槽形加肋网板是用在墙壁板和平板之间的接缝处,因而该槽形加肋网板具有网格底板,当其被浇注时该网格底板将支撑混凝土(H1)。

    (P1)墙壁板

    墙壁板(图5)是由两个、三个、四个、或五个平行桁架(C1)成形(shaped),这些平行桁架相隔6cm至40cm,由直径为4mm至8mm的光面圆钢(V1)相连,是用金属焊条惰性气体保护焊(电弧)焊机、点焊机、或气焊机焊接的。这些光面圆钢横向放置在板的两侧,并依据它将受到的应力载荷间隔10cm和40cm放置;在板内有加肋金属板网(N1),该加肋金属板网伸展并形成(nervedinto)不同形状(N1.1、N1.2、N1.3)(图2),位于每两个桁架之间,用U形钉(U5)或焊接连接于侧面杆件;向内部折叠加肋网板的各边以避免对使用者造成伤害;在它的末端有纸板、木质、或多孔板遮盖物以避免在混凝土(H1y H2)的施加过程中面板的内部被填充;此外,在加肋网板的内部可以有、也可以没有隔声或绝隔热材料(A1),其可以是发泡聚苯乙烯、玻璃纤维、聚氨酯泡沫、浮石、水泥土、或任何实现该功能的材料。施加较重或粒状隔声或隔热材料,是在在工地将板放置在最终位置后进行;板的尺寸随其应用而变化,高度的范围是从30cm(如果用作护栏,见图8)至600cm,用于覆盖两个楼面的墙壁;其宽度范围是从20cm(在由两个桁架制成的面板中)至120cm(在由五个桁架制成的板中)(图5);杆件(V1)和/或桁架依据其使用可以、或可以不突出于板的宽度;在放置后,对墙板用混凝土或水泥砂浆(H1和H2)进行覆盖,在加肋网板和钢结构或其他金属的所有面的覆盖层厚度为1cm至3.5cm。混凝土的施加是人工操作或用机器操作;当墙壁是承重或结构性墙壁时,则进行混凝土涂覆(H1);当墙壁仅支撑较轻的载荷或位于与本系统无关的混凝土或钢结构之间时,则涂覆砂浆(H2)。在特定情况下,在将墙板放置在施工现场后,墙板的内部可填充以混凝土和钢棒作为增强物。

    (P2)平板

    平板(图6)是由两个、三个、四个、或五个平行桁架(C1)成形,这些平行桁架相隔6cm和40cm,由直径为4mm至8mm的光面圆钢(V1)相连,是用金属焊条惰性气体保护焊(电弧)焊机、点焊机、或气焊机焊接的。这些光面圆钢横向放置在板的两侧,并依据它将受到的应力载荷间隔20cm和40cm放置;在板内部有加肋金属板网(N2.1、N2.2)(图2),其形状是三维长菱形、矩形、或圆形面;三维形状的上表面的各边(连接于桁架)短3cm至5cm,而在下侧它与桁架相隔1cm。这种形状是放置在每两个桁架之间,并用U形钉(U5)连接于侧面杆件,手工或机械放置;加肋网板的各边是向内部折叠,因而其边缘对操作者不会造成伤害;在末端它有一层纸板、木料、或多孔板,以避免在混凝土施加期间面板的内部被混凝土填充;此外,在加肋网板的内部可以有也可以没有隔声或绝热材料(A1)(图10),其可以是发泡聚苯乙烯、玻璃纤维、聚氨酯泡沫、浮石、水泥土、或任何实现该功能的材料。施加较重或粒状隔声或隔热材料,是在在工地将面板放置在最终位置后进行;平板的尺寸随其应用和将覆盖的跨度而变化,高度的范围是6cm用于不上人屋面(斜屋盖),至25cm用于上人楼面(具有动荷载的楼面,如人、雪等);其宽度范围是从20cm(在由两个桁架制成的平板面板中)至120cm(在由五个桁架制成的面板中),并且其长度覆盖30cm至600cm的跨度,取决于板的高度和其钢棒的直径。杆件(V1)和/或桁架依据其使用可以、或可以不突出于板的宽度。在放置后,在平板面板的上部(在加肋网板之上)覆盖以3至4cm厚的混凝土(H1)层,而在其下部则覆盖1cm至2.5cm厚的砂浆水泥(H2)层;其施加是人工操作或用机器操作。

    (P3)基础板

    基础板(图14)是由两个、三个、四个、或五个平行桁架(C1)所构成,这些平行桁架相隔6cm和40cm,由直径为4mm至8mm的光面圆钢(V1)相连,是用金属焊条惰性气体保护焊(电弧)焊机、点焊机、或气焊机焊接的。这些光面圆钢横向放置在面板的两侧,并依据它将受到的应力载荷间隔20cm和40cm放置;该板带有焊接的增强物(V2),该增强物是放置在两个墙板的接缝内,其目的是将动应力荷载或静应力荷载以有效方式向基础板传递,以便向地面传递,取决于它必须传递的载荷,基础板会更高并且其杆件会更粗;这种板不带有加肋网板,但可以在其内部带有不渗透型的隔热材料,隔热材料将在其最终定位前放置。该板可相对于墙壁在中部放置,还是侧面放置。依据必须承受的载荷,该板的长度范围是30cm至120cm;基础板是放置在地面上,总是在先前建成的至少为5cm的混凝土层上,因而板下部的铁件将不会与地面直接接触。一旦板被放置,则使混凝土着地(H1),允许该铁件增强物(位于其侧面)突出。杆件(V1)和/或桁架依据其使用,可以突出也可以不突出于板的宽度。在单个楼面的结构中,所有墙板(P1)在混凝土楼面建成前可以安装在基础板之上(图14)。

    (P4)可调节多用途板

    可调节多用途板(图7)是由两个平行桁架(C1)所构成,其间隙会改变,并且可调节多用途板具有独立焊接的由直径为4mm至8mm的光面圆钢制成的侧面杆件(V1),横向放置在桁架的两侧,这些桁架构成该面板并相隔20cm和40cm,取决于其必须承受的应力载荷。在板的内部,必须有一种或多种加肋网板(metallic rib-lathmeshes)(N3),形状为圆筒形,相对易变形,其可以覆盖不同的宽度:从5cm至30cm;已对该面板进行设计以给予结构系统最大的柔性和适应任何类型的建筑设计;需要的尺寸一旦确定,则可以开始焊接侧面杆件的接点。杆件(V1)可以或不能通过板的宽度突出,取决于其使用。在放置后,可调节多用途板用混凝土(H1)或砂浆水泥(H2)层覆盖,在整个加肋网板和钢结构上的覆盖厚度为2.5cm;其施加是人工操作或用机器操作。

    (P5)过梁板

    过梁板(图8)的特性类似于墙板(P1),但使用侧面支撑而没有下部支撑,这使得有必要通过在其前部和后部放置一些斜支撑(用杆件,该杆件类似于用于框架接缝(V1)的杆件)对其进行增强;在该板中形成桁架侧面的杆件在每侧突出10cm至15cm,因而该板可牢固地连接于该墙板;在放置后,墙板用混凝土(H1)或砂浆水泥(H2)覆盖,在加肋网板所有面的覆盖层厚度为2.5cm;其施加是人工操作或用机器操作。

    (V1)用于连接桁架的杆件

    杆件(图3)由金属、优选光面圆钢制成,4500kg×cm2的极限应力;其直径从4mm至8mm不等,其长度随板(P1…P4)的宽度而变化;这种杆件在板的侧面可以突出5cm至15cm,或不突出,因而当两个板相连时,杆件将用作支撑或联接的调整(alignment ofunion)。该杆件是用金属焊条惰性气体保护焊(电弧)焊机、点焊机、或气焊机焊接的。。该杆件用来连接所有类型的板桁架。

    (V2)用于基础增强的杆件

    杆件(图3)由金属、优选4500kg×cm2的极限应力的光面圆钢预成型;其直径从4mm至8mm不等,依据其设计折叠成双“L”形(V2)。双“L”的间隙总是与正使用的桁架具有相同的宽度,以增强基础板(P3)和墙板(P1)之间的接缝,由于这个原因,它总是横向焊接于基础板。

    (V3)拐角增强杆件

    杆件(图3)由金属、优选钢制成,直型材,具有4500kg×cm2的极限应力,其直径从4mm至8mm不等,其长度随墙板(P1)的高度而变化;这种杆件允许构成两个板的拐角接缝,并对其进行增强;该杆件将任何接缝(U1…4)连接到墙板(P1)具有的杆件(V1);形成的拐角可具有30度至150度的角度。

    (V4)用于墙壁/平板接头的增强杆件

    杆件(图3)由金属、优选4500kg×cm2极限应力的光面圆钢预成型;其直径从4mm至8mm不等;依据其设计被折叠成双“L”形(V4)。双“L”的间隙总是等于墙板(P1)具有的桁架以及平板(P2)的宽度,目的是使它穿过杆件(V1)的内部,这些杆件通过板的侧面突出;其目的是增强墙板(P1)和平板(P2)之间的接缝(joint knot);其总是横向焊接于平板以方便其放置。

    (V5)用于平板/墙壁/平板接缝的增强杆件

    杆件(图3)由金属、优选4500kg×cm2的极限应力的光面圆钢预成型;其直径从4mm至8mm不等;依据其设计它被折叠成双“T”形(V5);双“T”的间隙总是等于墙板(P1)具有的桁架以及平板(P2)的宽度,因而它将穿过杆件(V1)的内部,这些杆件通过板的侧面突出;其目的是增强墙板(P1)和平板(P2)(放置在两侧)之间的接缝。

    (V6)用于墙壁/平板/墙壁接缝的增强杆件

    杆件(图3)由金属、优选4500kg×cm2的极限应力的光面圆钢预成型;其直径从4mm至8mm不等;依据其设计被折叠成双“T”形(V6)。双“T”的间隙总是等于墙板(P1)具有的桁架以及平板(P2)的宽度,因而它将穿过杆件(V1)的内部,这些杆件通过板的侧面突出;其目的是当结构在高度上具有几个楼面时增强平板(P2)和墙板(P1)之间的接缝。

    (V7)用于增强过梁的杆件

    杆件(图8)由金属、优选4500kg×cm2的极限应力的光面圆钢预成型;其直径从4mm至8mm不等,而其长度与过梁板(P5)的宽度有关;这种杆件是对角放置在桁架的接点杆件之间。该杆件用金属焊条惰性气体保护焊(电弧)焊机、点焊机、或气焊机焊接到桁架。由于其水平放置不同于其他板,该杆件的目的是增强过梁板。

    (U1)利用压板连接板

    为进行这种联接(图4),使用了钢压板,该钢压板的宽度在2和3cm之间,厚度在1和2mm之间,根据板的尺寸和所加工的杆件的直径,钢压板被切割成长度在20mm和48mm之间的构件。压板是以预切割形式和“U”形提供并进行放置,以固定板桁架的两根杆件,折叠其侧面直到杆件被包封。压板构件之间的间隙是每个20cm,沿整个面板的长度进行放置。

    (U2)用钢丝连接面板

    为进行这种联接(图4),使用了钢丝,钢丝的直径在2和3mm之间,根据板的尺寸和所加工杆件的直径,钢丝被切割成长度在60mm和150mm之间的构件。钢丝以预切割形式和以“U”形提供;放置钢丝以固定来自板侧面的两根桁架杆件,并且弯曲其侧面直到杆件被包封,围绕杆件进行至少四次旋转;然后钢丝围绕自身扭转四次以避免间隙。钢丝构件之间的间隙(placement)是每个20cm,沿板的整个长度进行放置。

    (U3)利用焊接连接板

    为进行这种联接(图4),可使用任何下述类型的焊接:用金属焊条惰性气体保护焊(电弧)、Tir焊接、和气焊接;焊接长度是被焊接杆件直径的三倍。板杆件的焊接之间的间隙是每个20cm,并沿整个板的长度方向放置。

    (U4)用U形钉连接板

    为进行这种联接(图4),使用了U形钢钉,根据板(P1、P2、P3、P4)的尺寸和所制造杆件的直径,U形钢钉的直径在2mm和3mm之间。U形钉是以带状物形式提供,其是在工厂制造,呈“U”形。放置U形钉以固定自板侧面的两根杆件,并且弯曲其侧面直到杆件被包封;U形钉的使用需用专门的机械装置。U形钉之间的间隙大约是每个20cm,沿板的整个长度进行放置。

    (U5)用加肋网板连接板

    为进行这种连接(图4),使用了直径为2mm的U形钢钉、钢丝、或焊接,对其进行放置以支撑在板的每个侧面杆件的加肋网板。

    (A1)隔热/隔声材料

    依据所要求的隔离等级(grade of insulation),隔热和隔声材料可具有不同类型;放置在工地前将隔热材料放置在板的内部空隙。作为例外,因为重量和特性,该材料必须在板安装和覆盖后进行放置。

    发泡聚苯乙烯:石油加工材料,其质轻并容易处理;呈箱形加肋网板形;其放置是在工厂完成(在板的组装期间)。在着火的情况下,这种材料会燃烧,但其低热值并不影响板的结构。

    玻璃纤维:玻璃加工材料,较轻,并容易处理;在制备期间它被放置在板的内部;玻璃纤维的相对柔性形式适于加肋网板的内部;其为不可燃材料。

    聚氨酯泡沫:石油加工材料;两种成分的混合产物,当板已经放置在其最终位置和在已浇注混凝土后,这两种成分在现场直接混合和应用;为方便其应用,将直径为2cm的聚氯乙烯管(PVC piping)垂直地留在板的前面层上,位于加肋网板的中心并在板的整个表面相隔25至30cm,在填充板后移去聚氯乙烯管并对孔进行填充,以恢复加肋网板。

    水泥土:通过使用土壤(6份)、有机水泥成分(1份)和非常少量的水的混合物,可对板进行隔热隔声;该混合物是在现场制备并在完成混凝土或砂浆覆盖后放置在板的内部,为此放置5cm的管状通道,垂直于板放置;填充板后,除去聚氯乙烯管并对孔进行填充,以恢复加肋网板。

    浮石:非常轻和多孔的矿物火山材料,其与水泥和水进行混合;该混合物是在现场制备并在完成混凝土或水泥砂浆覆盖后放置在板的内部;留5cm的管状通道,垂直于板放置;填充板后,除去聚氯乙烯管并对孔进行填充,以恢复加肋网板。

    (H1)混凝土

    用来覆盖或填充板(P1、P2、P3、P4、P5)的混凝土,由于其特性,将承受大部分动载荷,以及其自身的大部分载荷达180Kg×cm2,并具有下述特性:

    沙:石质的、经洗涤、粒度不大于1mm,2份

    石料:来自采石场,粒度不大于6mm,4份

    水泥:普通水泥,1份

    添加剂:不可渗透的、增塑、和快速养护

    水:1份

    可用人工操作或机器操作(水泥浆搅拌机)来获得制备混凝土的成分的混合物,很好地结合组成混合物的所有成分;在板上施加混合物应分两层进行(每层1.2cm),要证实加肋网板和杆件被至少一层(大约1.3至1.9cm)1.5cm厚的混凝土完全覆盖;在板在内部填充的情况下,这项工作必须在覆盖前完成;充填(load)50%时干燥时间是3天,充填90%时干燥时间则是7天。用混凝土喷射设备,可用人工操作或机器操作来完成在面板上施加混合物。

    (H2)水泥砂浆

    砂浆水泥是用来覆盖板(P1、P2、P3、P4、P5),由于其具有的特性,板将承受动载荷和较小的载荷达100Kg×cm2;砂浆水泥具有下述特性:

    沙:石质的、经洗涤、粒度不大于1mm,5份

    水泥:普通水泥,1份

    添加剂:不可渗透的、增塑、和快速养护

    水:1份

    可用人工操作或用水泥浆搅拌机来获得混合物,很好地结合所有成分;施加混合物必须分两层进行(每层1.2cm),证实加肋网板和杆件被完全覆盖,其中至少一层(大约1.3至1.9cm)1.5cm厚的砂浆;充填50%时干燥时间是3天,充填90%时干燥时间则是7天。用砂浆喷射设备,可用人工操作或机器操作来完成在面板上施加混合物。

    (I1)卫生和电气安装件

    电气和卫生安装件(图18)是在完成混凝土或砂浆覆盖前被放置在结构系统的任何板的内部;为完成该安装,竖直或水平地切割加肋网板,以避免切割加强肋;然后用加肋网板紧压内部,以形成管道放入其中的空腔;利用在桁架内部形成的空间,管道从一个面板穿到另一面板。这些设备用钢丝或U形钉固定在加肋网板上或固定在板的钢杆件上。

    建筑方法的描述

    (D1)放置基础板的方法

    根据下述方法将基础板和墙板(图14)连接起来:在适当压实的干净区域上,放置一层10至40cm(依据地面特性)的石质材料,该石质材料填充以不大于5cm的石料和石碴;压实,在其上铺放一层5cm的混凝土并整平;然后沿墙壁的周边放置一个基础板;要证实所有杆件增强物(V2)从制成的平面突出,并且与板将所处的位置一致;然后制造基础平板,依据基础板,基础平板的高度可从8至15cm不等;当结构仅具有一个楼面时,只放置增强杆件(V2),其与两个板的联接点成一线,然后用混凝土制造楼面。基础面板之间的联接连接两个横向桁架(C1),并搭接杆件(V1),这些杆件横向固定于板并从其侧面突出;随着施加混凝土,该结构获得增强,并在此处产生基础梁,每个联接都产生基础梁,在同时基础梁通过结合混凝土层牢固连接于下一个柱。

    (D2)放置墙板的方法

    放置墙板(P1)(图9),其定位于基础的增强杆件(V2)之间并用节点(U1…U4)连接,根据承受的应力其放置的间隔可以从5至10cm。这些板也用先前描述的相同节点相互连接;当板被连接时,板的杆件(V1)被搭接,确保一个板穿入另一板使每一板的桁架和加肋网板连接,但要留出必要的空隙以供插入基础杆件(V2)。混凝土的施加增强了结构并使结构成为整体,在此处产生梁(其中加肋网板作为模具)、柱(在板的每个联接处重复出现),并且其通过结合混凝土层牢固连接于下一个柱,并由加肋网板、杆件(V1)和混凝土形成,其构成每个板的中心。

    混凝土(H1)或砂浆(H2)必须分两层施加,每层(大约1.0至1.3cm)1.3cm,确认在桁架内部的空隙被完全填充、没有留下任何空隙、并且板的所有金属部件为至少2.5cm厚的混合物所覆盖。

    (D3)在L形拐角处放置墙板的方法

    放置墙板(形成增强的“L”形拐角)(图11)的方法,是用两个墙板构成拐角,墙板的侧面杆件(V1)(通过面板突出)被搭接,从而产生间隙,在其内部则放置圆筒形加肋网板(N3),而增强拐角杆件(V3)在外部杆件(V1)的未端被焊接到所要构成的拐角。将杆件的剩余未端向拐角的内部折叠;用U形钉、焊接、或钢丝将圆筒形加肋网板(N3)连接于桁架接头的杆件(V1);混凝土(H1)必须分两层施加,每层大约1.0至1.3cm,证实没有留下任何气穴,并且板的所有金属部件被至少2.5cm厚的混合物所覆盖;在必须增加接缝的耐压缩性的情况下,圆筒形加肋网板的中心可填充以混凝土。此外,当拐角不需要较大增强时,墙板可进行搭接(图12)和并用任何接头(U1…U4)进行结合,将通过拐角突出的杆件(V1)向内部弯曲。混凝土的施加增强了结构的完整性,在此时产生柱(其中加肋网板作为模具),柱在板接缝的每个拐角处重复出现,并且该柱通过覆盖有防护的混凝土(armed concrete)又牢固连接于下一个柱或拐角,并由加肋网板、杆件(V1)和混凝土形成,其形成每个板的中心。

    (D4)将墙板放入T形拐角处的方法

    放置墙板(形成增强的“T”形拐角)(图13)的方法,是通过用3个墙板构成拐角,墙板的侧面杆件(V1)(通过面板突出)被搭接,从而产生圆筒形加肋网板(N3)放入其中的内部间隙;用U形钉、焊接、或钢丝将圆筒形加肋网板连接于桁架接头的杆件(V1);混凝土(H1)必须分两层施加,每层大约1.0至1.3cm,证实没有留下任何气穴,并且所有金属部件被至少2.5cm厚的混合物所覆盖。在必须增加接缝的耐压缩性的情况下,圆筒形加肋网板的中心可填充以混凝土。混凝土的施加增强了结构并使结构成为整体,在此处产生柱(其中加肋网板作为模具);这种柱在每个板联接处重复出现,并且通过结合混凝土层牢固连接于下一个柱,结合混凝土由加肋网板、杆件(V1)和混凝土形成并形成每个板的中心。

    (D5)将墙板放入X形拐角处的方法

    放置墙板(形成增强的“X”形拐角)(图13)的方法,是通过用4个墙板构成拐角,墙板的侧面杆件(V1)(通过面板突出)被搭接,从而产生圆筒形加肋网板(N3)放入其中的内部间隙;用U形钉、焊接、或钢丝将圆筒形加肋网板连接于桁架的杆件(V1);混凝土(H1)必须分两层施加,每层(大约1.0至1.3cm)1.2cm,确认没有留下任何气穴,并且所有金属部件被至少2.5cm厚的混合物所覆盖。在必须增加接缝的耐压缩性的情况下,圆筒形加肋网板的中心可填充以混凝土。混凝土的施加增强了结构并使结构成为整体,在此时产生柱(其中加肋网板作为模具),柱在每个面板联接处重复出现,并且通过有防护的混凝土层牢固连接于下一个柱,有防护的混凝土由加肋网板、杆件(V1)和混凝土形成并形成每个板的中心。

    (D6)用于护栏放置墙板的方法

    放置护栏板的方法(图8)和放置墙板(P1)的方法相同,但这些板具有较低的高度,以及不能达到天花板,因此对板产生较大的侧向应力,因而,当在墙壁之间放置这些板时,必须小心进行调整;板的横向桁架必须连接,即搭接它们的侧面杆件(V1)并用“L”形杆件增强物连接上边缘,因为如果不采取这种预防措施,由于应力在拐角集中,在三板联接处就会产生裂缝。混凝土(H1)必须分两层施加,每层大约1.0至1.3cm,确保没有留下任何气穴,并且所有金属部件被至少2.5cm厚的混合物所覆盖。混凝土的施加增强了结构并使结构成为整体,在护栏板和墙板之间接缝处产生柱(其中加肋网板作为模具);柱在每个板联接处重复出现,并且通过结合混凝土层又牢固连接于下一个柱,结合混凝土由加肋网板、杆件(V1)和混凝土形成,并构成每个板的中心。

    (D7)放置过梁板的方法

    过梁板(P5)(图8)和墙板(P1)相同,但具有较低的高度,过梁板带有对角焊接的框架连接杆件(V1),这是由于以下原因:其并不具有下部支撑,因而必须将其侧向支撑的重量的应力传递到墙板(靠着墙板获得支撑);当放置在墙板之间时,杆件(V1)(其从墙板以及从护栏板突出)必须被搭接和牢固连接,向板的内部折叠杆件的未端,这是由于下述情形:应力是拐角处集中,而窗户、门、或自由空间则位于拐角处。混凝土(H1)必须分两层施加,每层大约1.0至1.3cm,确认没有留下任何气穴,并且所有金属部件被至少2.5cm厚的混合物所覆盖。混凝土的施加增强了结构并使结构成为整体,从而在过梁板和墙板之间的接缝处产生柱(其中加肋网板作为模具),柱在每个板联接处重复出现,并且通过有防护的混凝土层又牢固连接于下一个柱,有防护的混凝土由加肋网板、杆件(V1)和混凝土形成并形成每个板的中心。

    (D8)放置带有平板或覆盖板的墙板的方法

    平板在现场与墙板组装(图15),在墙板上搭接和放置平板,并依据具体情况用增强杆件(V4、V5)增强接缝;该板的连接是用接头(U1、U2、U3、U4)(相互之间相隔5至10cm进行放置),在要连接的两个板的桁架和杆件(V1)的两侧进行;然后将加肋网板放置在桁架之间留出的间隔中;混凝土(H1)的表面涂层必须在墙板中首先放置混凝土之后施加,确认墙板的杆件和加肋网板的所有部分被覆盖并具有(达到)50%的强度、或3天养护;混凝土(H1)必须分两层放置于平板上,每层厚度为2cm,以某种方式填充加肋网板,从而通过每个接缝的整个长度构成梁;最终结果必须是平滑和平整;在板的下部喷射两层水泥砂浆(H2),每层厚度是约1.0至1.3cm。混凝土的施加增强了平板的结构并使平板的结构成为整体,从而在平板的接缝之间产生梁,梁在每个接缝处重复出现,并且通过有防护的混凝土层又牢固连接于下一个梁,有防护的混凝土由加肋网板、杆件(V1)和混凝土形成,并形成每个板的中心。

    (D9)墙板与平板的放置以及墙板与屋面板的放置

    平板在现场与墙板组装(图16),在墙板上搭接和放置平板,并依据具体情况用增强杆件(V6或V7)增强接缝;板的连接是用接头(U1、U2、U3、U4)(相互之间相隔5至10cm进行放置),在要连接的两个板的桁架和杆件(V1)的两侧进行;然后将加肋网板放置在桁架之间留出的间隔中;混凝土(H1)的表面涂层必须在墙板中放置混凝土之后施加,证实墙板的杆件和加肋网板的所有部分被覆盖并具有50%的强度、或3天养护;混凝土(H1)必须分两层放置于平板上,每层厚度为2cm,也用混凝土填充加肋网板,从而沿接头的长度构成梁,留下增强杆件(V6或V7)突出;放置墙板(P1),在增强杆件之间调整,用接头(U1…U4)连接,根据接头将承受的应力,接头之间的间隔可以是从5至10cm。这些板也用先前描述的相同接头相互连接;当板被连接时,板杆件(V1)被搭接,要确保一个板穿入另一板直到每一板的桁架和加肋网板连接,但要留出必要的空间以便在两个桁架之间可以插入基础杆件(V2)。混凝土的施加增强了结构并使结构成为整体,在此时产生柱(其中加肋网板作为模具),柱在每个板的联接处重复出现,并且通过有防护的混凝土层又牢固连接于下一个柱,有防护的混凝土由加肋网板、杆件(V1)和混凝土形成,并形成每个板的中心。混凝土(H1)或砂浆(H2)必须分两层施加,每层(大约1.0至1.3cm)1.3cm,确保在桁架内部的空隙被完全填充、没有留下任何气穴、并且板的所有金属部件被至少2.5cm厚的混合物所覆盖。最终结果必须是平滑和平整;在板的下部喷射两层水泥砂浆(H2),每层厚度是(约1.0至1.3cm)1.2cm。混凝土的施加增强了平板结构并使平板结构成为整体,从而在平板的接缝之间产生梁,梁在每个接缝处重复出现,并且通过有防护的混凝土层又牢固连接于下一个梁,有防护的混凝土由加肋网板、杆件(V1)和混凝土形成并形成每个板的中心。

    (D10)放置电气和卫生安装件的方法

    为在板(图10)中放置电气和卫生安装件,所有现有技术设备系统可用来组装电气和卫生安装件,如用增强物覆盖的刚性管道、软管、或电缆;这些板便于在其放置在场地之前或之后方便地安装,无需用混凝土(H1)或水泥砂浆(H2)修复;放置管道的工作是在加肋网板(N1,N2,N3)的展开部分通过切割或轻敲(light blows)(其将使得向内部变形)产生槽来完成,注意加肋网板的筋;接线盒、辅助部件、控制板、或水龙头的放置是通过切割加肋网板,并用钢丝将它们连结于板的最近的侧面杆件(V1)来完成。如果在侧面杆件必须被切割的特殊情况下,在完成工作后,则必须对侧面杆件进行增强;被切割的加肋网板必须进行修复以及在安装的平板中必须使用混凝土或水泥砂浆的表面涂层。该放置方法便于在用混凝土或砂浆重新涂布或重新填充板前测试卫生或电气安装,便于任何修正。

    (D11)钢结构防腐方法

    任何钢结构都具有的主要问题就是腐蚀,这是基于以下原因:与潮湿空气接触以及在用来构成混凝土(H1)的沙子或水中的低pH加速了氧化过程;pH不平衡产生电流,而该电流在放电过程中产生腐蚀;当腐蚀产生时,铁锈的尺寸倾向于增加8至10倍,从而导致在混凝土中产生裂缝,减弱结构,以及降低其抗地震、飓风、龙卷风等的能力。避免产生腐蚀的方法是:对用来建造房屋的板进行完全镀锌(电镀),此外,作为安装的结构形式,在住房中,在结构内完全相互连接的钢笼将连接于保护电缆,在电缆的未端放置锌阳极用于分解,并将其埋在至少150cm的深度,以使电流偏离,从而使结构免遭腐蚀。

利用金属空间结构的预制板结构系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利用金属空间结构的预制板结构系统.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利用金属空间结构的预制板结构系统.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利用金属空间结构的预制板结构系统.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利用金属空间结构的预制板结构系统.pdf(5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具有金属空间结构的预制板的结构系统,包括利用建筑结构系统的设计和方法,该建筑结构系统是基于使用金属空间结构的预制板,特别是钢板和镀锌多孔板以及加肋板。当加入连接构件和增强物时,这些预制板在现场组装并填充或覆盖以混凝土或水泥砂浆(取决于具体情况),便可以用精确、快速的方式建造多用途的住房和建筑物,而无需使用大型的或复杂的工具。这种建筑结构坚固、抗地震、飓风、龙卷风和火,符合国际建筑规范。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建筑物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