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钢筋。
钢筋,乃钢筋混凝土结构用的钢筋。其种类和性能可参见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建筑结构》上册第45页至第56页和第109页至第110页给出的钢筋所示。当建筑混凝土结构用钢筋的长度受到限制,必须接头时,一般均采用电焊。当前,有的建筑企业又采用一种套管挤压联接法:它是将两钢筋的接头对接在套管内,然后在套管外部用夹具进行挤压,利用钢筋外形变形摩擦力强不易滑脱的特性,将两钢筋联接起来。上述作业,均在高空中完成,设备搬运、电力输送、施工作业、联接工艺等,都甚为繁重、复杂,且安全隐患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改进的钢筋,它能有效地简化高空接头作业,操作简便、安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自钢筋端面始一段长度内设置接头装置。
接头装置有多种结构,例如:有孔的扁状体、螺纹、或者是帽状有孔接头等。
两异体接头装置联接时,带孔的接头装置使用螺栓或螺杆联接,带螺纹的接头装置使用螺母联接。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接头装置,是在钢筋本体的端部利用钢筋本体制造,结构简单,地面加工方便,在高空建筑实施钢筋接头作业时,不但可以避免设备搬运、电力输送等繁重劳动,而且只需简单工具,例如扳手即可完成作业,操作极为简便,安全。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一种接头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一种接头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一种接头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4:几种不同接头装置结构及其不同联接方式示意图。
图4(a):接头装置对接双搭板联接结构示意图。
图4(b):接头装置对接单搭板联接结构示意图。
图4(c):接头装置平面搭接结构示意图。
图4(d):接头装置斜面搭接结构示意图。
图4(e):接头装置斜口搭接结构示意图。
图4(f):接头装置单式螺母联接结构示意图。
图4(g):接头装置复式螺母联接结构示意图。
图4(h):接头装置帽状有孔接头联接结构示意图。
图1所示为一种接头装置结构。在钢筋本体5的端部距端面一段长度内,利用钢筋本体5制造一扁状体1。考虑到抗拉强度,扁状体与钢筋本体联接处,最好形成过渡台阶。扁状体的宽面,可以制造成扁平面,也可以制造成形似波浪状的扁曲面。扁状体的形状和结构,可以有多种。概括地讲:扁平面或扁曲面与钢筋本体5轴线的相对位置不同。具体地讲:若以钢筋本体5的端面与其轴线的交点为顶,以扁状体1与过渡台阶的交界线为底,过钢筋本体5轴线作与扁平面或扁曲面相垂直地剖面,可剖有多种形状:如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不等腰梯形、三角形等。若为长方形,与钢筋本体5轴线平行的两长边,距钢筋本体5轴线等距或不等距;若为平行四边形,即固定长方形底部,将其顶部偏离钢筋本体5轴线不同角度;若为不等腰梯形,短腰平行于钢筋本体5轴线,可与钢筋外形轮廓线重合,也可不重合。长腰的顶端,在钢筋本体5轴线一侧接近短腰顶端,但不相交,并可反方向向钢筋本体5轴线的另一侧于小于钢筋本体5半径的范围内移动。长腰的底端,随顶端作平行或不平行于等于钢筋本体5半径的范围内移动。若只移动不等腰梯形长腰的顶端,使其与短腰顶端相交,即构成三角形。
在扁平面或扁曲面上制孔4,孔4与扁状体1可同时成型,也可分而制造。孔的形状、大小、数量、排列形式等,可视需要而定。面上除了制孔外,还可以制造键槽2,或制造刻痕3,或既制造键槽2,又制造刻痕3。键槽和刻痕的形状、大小、数目和排列形式等,可视需要而定。钢筋本体5两端的接头装置,结构相同。
图2所示为另一种接头装置结构。在钢筋本体7的端部距端面一段长度内,利用钢筋本体7之一端制造右旋螺纹6,另一端制造左旋螺纹8。为了适应不同螺母联接方式的需要,可制造成同为右旋螺纹,或制造成同为左旋螺纹。螺纹的牙型、直径、线数、螺距和导程等螺纹要素,视需要而定。
图3所示为又一种接头装置结构。在钢筋本体11的端部距端面一段长度内,设置一帽状有孔9的接头10。该接头可以和钢筋本体11构成一体,由加工工艺决定,也可由分离的带有中空孔的接头10以其中空孔与钢筋本体11螺纹联接或焊接。在帽状的边缘制孔9,孔的形状、大小、数目和排列形式等,视需要而定。若接头10与钢筋本体11构成一体时,最好在一体化成型的同时制孔9。若接头10与钢筋本体11异体螺纹联接时,接头10的中空孔为内螺纹,钢筋本体11的端部为外螺纹,二者应协调配合。也可改螺纹联接为焊接。钢筋本体11两端的接头装置相同。
上述图1所示钢筋本体5、图2所示钢筋本体7、图3所示钢筋本体11,均为变形钢筋中之一种,属人字形,也可以是不同种类钢筋强度等级中的其它外形,如月牙形、螺旋文形等,还可以是光圆形的光圆钢筋。
图4所示为几种不同接头装置结构及其不同联接方式。其中:
图4(a)示出了接头装置对接双搭板联接结构。接头装置19与接头装置20为所述扁状体中的长方形结构。二者对接后,对接处可相互接触,也可留有间隙。在其两面各与搭板14和搭板15搭接。搭板的形状及其上制孔等,与接头装置相应。螺栓12套入垫圈13并从搭接对孔中穿过,相继套入垫圈16、弹簧垫圈17后,与螺母18作螺纹联接。其余搭接对孔的联接,依此类推。螺栓亦可改用两端均为螺纹的螺杆代替,其与螺母的联接,垫圈、弹簧垫圈的套入等,与螺栓螺纹端与螺母的联接方式相同。所用螺栓或螺杆及与之配合的螺母,最好采用标准件。
图4(b)示出了接头装置对接单搭板联接结构。其与图4(a)所示双搭板联接结构的不同之处,仅在于省掉了一面的搭板,而只用搭板21,省掉了垫圈及弹簧垫圈。接头装置24和接头装置25与搭板21对孔搭接时,螺栓23从对孔中穿过与螺母22联接,其余对孔的联接类同。
图4(c)示出了接头装置平面搭接结构。接头装置28和接头装置30为所述扁状体中的长方形结构。二者搭接时,要在两对准的键槽中放键29。键槽的形状、大小、数量和排列方式等,视需要而定。键与键槽相应。螺栓26从搭接对孔中穿过,与螺母27联接。其余搭接对孔的联接,依此类推。
图4(d)示出了接头装置斜面搭接结构。接头装置34和接头装置35为所述扁状体中的平行四边形结构。二者搭接时,要在搭接对孔内放套管33。套管的形状、大小、数量和排列方式等,与接头装置上的孔相应。螺栓31从套管33的中空孔中穿过,与螺母32联接。其余对孔联接,依此类推。
图4(e)示出了接头装置斜口搭接结构。接头装置38和接头装置39为所述扁状体中的三角形结构。二者搭接后,螺栓36从搭接对孔中穿过,与螺母37联接。其余对孔的联接,依此类推。
图4(f)示出了接头装置单式螺母联接结构。接头装置40和接头装置43分别为右旋螺纹和左旋螺纹。螺母41两端螺纹的牙型、线数、螺距和导程等螺纹要素,视需要而定,并与两接头装置相应。
图4(g)示出了接头装置复式螺母联接结构。复式螺母由螺母44、螺母45和螺母46组成。螺母44与螺母45为活动联接,螺母46与螺母45为螺纹联接。接头装置42与螺母44为螺纹联接,既可以同为右旋螺纹联接,又可以同为左旋螺纹联接。接头装置47与螺母46为螺纹联接,既可以同为右旋螺纹联接,又可以同为左旋螺纹联接,但旋向的选择,最好和螺母46与螺母45螺纹联接的旋向一致。螺母44与螺母46可以在端部接触,也可以留有间隙。所述各螺母及各接头装置之螺纹的牙型、直径、线数、螺距和导程等螺纹要素,视需要而定,而且要相互配合。当然接头装置之螺纹的直径,应以钢筋本体的直径为基础,但也可视需要而定。
图4(h)示出了接头装置帽状有孔接头联接结构。帽状接头装置49与钢筋本体48可为一体,由加工工艺决定。也可两者分离,由帽状接头装置49的中空孔与钢筋本体48作螺纹联接或焊接。螺纹联接时,螺纹之各要素,视需要而定。在帽状接头装置49的帽沿上打孔,孔的形状、大小、数量、排列形式等,视需要而定。帽状接头装置52与钢筋本体53的联接方式及帽状接头装置52的帽沿打孔等,亦作同样处理。将两帽状接头装置49、52对孔对接,螺栓51由对孔中穿过,或套入垫圈后再穿过,并与螺母50联接,或套入垫圈、或套入垫圈和弹簧垫圈后,再与螺母50联接。其余对孔的联接,依此类推。螺栓亦可改用两端均为螺纹的螺杆代替,其与螺母的联接,与螺栓螺纹端与螺母的联接方式相同。所用螺栓或螺杆及与之配套的螺母,最好采用标准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