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土木建筑工程取土植桩施工中一种取土提土装置。 在土木建筑工程桩基础施工中,根据成桩过程对地基土挤压程度的大小可分为挤土性桩:如钢筋砼预制桩、沉管灌注桩等;部分挤土桩:如开口钢管桩、开口预应力管桩、预制钢筋砼、开口方桩等;非挤土桩:如钻孔灌注桩、冲抓灌注桩、人工挖孔桩等。
对于沉桩挤土的挤土性桩,在饮和软土地层沉桩施工过程中,随着沉入桩数的增多,土中的超静孔隙水压力急聚增大,土体发生水平位移和地基土隆起,危及邻近建(构)筑物及地下管线,使建(构)筑物产生不均匀下沉,造成墙面开裂,危及安全,折断地下管线,影响邻周工厂生产和居民生活。同时,对前已沉入土中的桩易造成桩体折断或桩顶位移,影响桩的承载力和工程质量。
为克服上述缺陷,通常在桩位预先取出部分土体然后插入桩体,可谓取土植桩法,该法需在桩位钻一个比桩体略小的孔,需用钻机和泥浆护壁,对15米深的孔需4-5小时,同时泥浆漫溢污染环境。有一种管式取土器专利,采用振动沉入土中,使土体进入管内,然后提出地面,用振动方法使土体下落完成取土工艺,此法由于空气无法进入取土管管底,当取土管拔出土层过程中管底空间形成负压,使进入管内的土体脱落返回土层中,无法实现取土任务,只有在取土管管底进入砂层或硬土层时,方能取出土体,但需较长时间振动才能使土体下落弃土,不适用于饱和软土地层的沉桩施工工艺。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挤土性桩在饱和软土地层沉桩施工过程中的一种可靠、高效的取土提土装置,即取土植桩高效提土器。
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方案实现:由具有一定刚度的导向侧板、连接板,基板、顶板组成开腔式的提土器构架,在构架的高度方向设置多个单向翻板装置,构架顶端与振动锤相连,在振动沉入土中的过程,一面切入土层,一面开启单向翻板使土层进入构架,当拔出地面时,土体受到振动作用,自动向开腔式的构架侧向窗口倒出达到取土、提土、弃土之目的。
本实用新型与公知技术相比,结构简单、合理,在提土过程中,不受提土器底部空间负压地影响,克服了现有技术的缺陷,故能可靠地完成取土、提土、弃土任务,且效率高,取15米深的土体,全过程仅需8分钟,解决了饱和软土地层挤土性桩取土植桩的工艺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侧视图。
图3为图1的B-B剖视图(翻板关闭状态)。
图4为图1的C-C剖视图。
按上述附图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取土植桩高效提土器(参见图1-4)的提土器构架是开腔式结构,包括至少一对导向侧板(2)平行直立,该侧板可取槽钢或角钢或钢板焊接而成,本实施例采用刚性较好的槽钢相背平行直立。在侧板(2)两侧沿高度方向固定着连接板(3)和基板(6),两者相隔一定距离(最好1米)相间排列焊接而成,由于连接板(3)和基板(6)是条块结构,使形成的构架两侧具有多个窗口,故称开腔式。构架的顶端固定顶板(1),通过顶板与振动锤底板螺栓连接。
在构架基板(6)上设置单向翻板装置,包括两扇可以单向启闭的翻板(4),通过铰轴(8)铰接在基板(6)上,翻板(4)的背面固定限位块(5),使其开启后与导向侧板(2)内壁成15°夹角,使提土器提升时,翻板(4)受土体自重作用能自动关闭。并在两基板(6)内侧中间部位固定限止块(7),保证翻板(4)关闭后处于水平状态。
取土过程中,整个提土器静压或振动沉入土层中,在沉入过程中导向侧权(2)的导向作用即完成切土任务,由于单向翻板装置,使被切下的土体开启两扇翻板(4),土体进入构架至要求的深度后终止沉入,即开始振动拔出提土器,此时两扇翻板(4)又受到土体自重的作用而关闭并搁置在限止块(7)上成水平状态,使提土器内的土体不会下落,保证了进入提土器内的土体能全部取出,虽然提土器前后侧具有多个窗口,但由于取出的土体受孔壁限位作用,故不会产生土体下落在桩孔中的现象,使提土干净、彻底。
当提土器提升超过地表面后,给予振动力,土体就从前、后侧窗口中倒出,此时已完成取土、弃土任务。实践证明取15米深的土层仅需8分钟,取20米深土层仅需10分钟。土体取出后即可插入桩体,完成取土植桩的全过程。
提土器的截面尺寸一般比桩截面小50毫米,如果桩截面较大,可采用二对导向侧板(2)焊接成构架。
该构架亦可用于建造地下防渗墙的施工设备,在导向侧板(2)内侧焊注浆导管,通过软管与压力注浆泵连接,拔出提土器的同时在留出的底空间内注入水泥混合浆液充填,边注边拔,直至全部拔出,全部注满,即形成由水泥混合浆液组成的地下防渗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