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真空夹套玻璃管液位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真空夹套玻璃管液位计.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410777438.0(22)申请日 2014.12.15G01F 23/02(2006.01)(71)申请人 重庆精科仪表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地址 400799 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 79 号(72)发明人 甘先云 李春 邓维洁(74)专利代理机构 重庆创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50125代理人 付继德(54) 发明名称一种真空夹套玻璃管液位计(57) 摘要本发明公布了一种真空夹套玻璃管液位计,包括壳体以及主体管,在主体管与壳体之间固定有真空筒体,在主体管的三分之二外壁上安装有螺旋凸起,在螺旋凸起与主体管外壁上形成的螺旋凹槽内安装有加热。
2、丝,在壳体上开设有圆角矩形孔,主体管剩余的三分之一外壁正对该圆角矩形孔。当加热丝工作开始发热时,其产生的热量同时在主体管管壁上以及真空区域内开始扩散,进而使得主体管的外壁上整体处于受热均匀的状态,并且螺旋凸起位于主体管外壁的三分之二部分处,且主体管外壁剩余的三分之一部分处正对圆角矩形孔,使得螺旋凸起以及加热丝不会干扰观察液位高度的视线,保证读取数据的精确度。(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3页(10)申请公布号 CN 104501903 A(43)申请公布日 2015.04.08CN 104501903 A1/1 页。
3、21.一种真空夹套玻璃管液位计,包括壳体(1)以及安装在壳体( )内的主体管(7),在所述主体管(7)与壳体(1)之间固定有真空筒体(6),所述主体管(7)的上下两端分别通过上阀(2)、下阀(5)与储液罐连通,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体管(7)的三分之二外壁上安装有螺旋凸起(8),在螺旋凸起(8)与主体管(7)外壁上形成的螺旋凹槽内安装有加热丝(9),在所述壳体(1)上开设有圆角矩形孔(3),所述主体管(7)剩余的三分之一外壁正对该圆角矩形孔(3),且在真空筒体(6)外壁正对圆角矩形孔(3)的部分上设置有刻度尺(4)。2.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真空夹套玻璃管液位计,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排污。
4、阀(10)和注水阀(11),所述排污阀、注水阀(11)分别贯穿在壳体(1)的顶部和底部与主体管(7)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一种真空夹套玻璃管液位计,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管(7)的材质为耐热玻璃。权 利 要 求 书CN 104501903 A1/3 页3一种真空夹套玻璃管液位计技术领域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位计,具体是指一种真空夹套玻璃管液位计。0002 背景技术 液位计是利用连通器原理实时显示容器内液位高度的仪器,适用于液体介质的储存容器。当液位计在低温环境特别是北方冬季时的寒冷天气条件下使用时,主导管内的液体就会凝固将主导管堵住,进而使得液位计无法正确显示容器内的真。
5、实液位,目前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在在外对主导管进行加热,但在加热时主导管外部容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进而导致主导管局部受热不均匀,导致对主导管内的液体介质产生影响,严重时还会带来安全隐患。发明内容0003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真空夹套玻璃管液位计,解决液位计内的液体介质容易在低温环境下凝固的问题,保证液位计的主体管均匀受热而避免发生安全事故。0004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真空夹套玻璃管液位计,包括壳体以及安装在壳体内的主体管,在所述主体管与壳体之间固定有真空筒体,所述主体管的上下两端分别通过上阀、下阀与储液罐连通,在所述主体管的三分之二外壁上安装有螺旋凸起,在螺。
6、旋凸起与主体管外壁上形成的螺旋凹槽内安装有加热丝,在所述壳体上开设有圆角矩形孔,所述主体管剩余的三分之一外壁正对该圆角矩形孔,且在真空筒体外壁正对圆角矩形孔的部分上设置有刻度尺。本发明工作时,主体管通过上阀、下阀与储液罐连通后,液体介质流入主体管内,通过在真空筒体上的刻度尺显示,即可将储液罐中的液位正确显示 ;当在低温环境下进行液位测量时,为防止主体管内的液体介质凝固,在主体管外壁上安装有螺旋凸起,在螺旋凸起与主体管外壁构成的螺旋槽内固定有加热丝,且在主体管的外加设与真空筒体,使得主体管外壁与真空筒体之间形成一个真空区域,防止外界的冷空气干扰主体管的受热情况,当加热丝工作开始发热时,其产生的热。
7、量同时在主体管管壁上以及真空区域内开始扩散,进而使得主体管的外壁上整体处于受热均匀的状态,并且螺旋凸起位于主体管外壁的三分之二部分处,且主体管外壁剩余的三分之一部分处正对圆角矩形孔,使得螺旋凸起以及加热丝不会干扰观察液位高度的视线,保证读取数据的精确度。0005 还包括排污阀和注水阀,所述排污阀、注水阀分别贯穿在壳体的顶部和底部与主体管连通。当液位测试结束后,关闭上阀与下阀,通过控制排污阀将主体管中的液体介质排出,同时通过在注水阀向主体管内注入清洁剂将液体介质冲刷干净,避免在主体管内出现液体介质残留,影响下一次测量的精度。0006 所述主体管的材质为耐热玻璃。作为优选,主体管采用耐热玻璃材质,。
8、其能够承受急剧温差变化,可保证主体管在加热丝的加热作用下保持其稳定的物理特性,避免因为主体管内液体介质与主体管壁之间的温度出现骤变而导致主体管炸裂,提高本发明的使用寿命。0007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说 明 书CN 104501903 A2/3 页41、本发明在主体管的外加设与真空筒体,使得主体管外壁与真空筒体之间形成一个真空区域,防止外界的冷空气干扰主体管的受热情况,当加热丝工作开始发热时,其产生的热量同时在主体管管壁上以及真空区域内开始扩散,进而使得主体管的外壁上整体处于受热均匀的状态,并且螺旋凸起位于主体管外壁的三分之二部分处,且主体管外壁剩余的三分之一部分。
9、处正对圆角矩形孔,使得螺旋凸起以及加热丝不会干扰观察液位高度的视线保证读取数据的精确度 ;2、本发明当液位测试结束后,关闭上阀与下阀,通过控制排污阀将主体管中的液体介质排出,同时通过在注水阀向主体管内注入清洁剂将液体介质冲刷干净,避免在主体管内出现液体介质残留,影响下一次测量的精度 ;3、本发明的主体管采用耐热玻璃材质,其能够承受急剧温差变化,可保证主体管在加热丝的加热作用下保持其稳定的物理特性,避免因为主体管内液体介质与主体管壁之间的温度出现骤变而导致主体管炸裂,提高本发明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0008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实。
10、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 1 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 2 为本发明的截面图 ;图 3 为主体管的轴向展开图 ;附图中标记及相应的零部件名称 :1- 壳体、2- 上阀、3- 圆角矩形孔、4- 刻度尺、5- 下阀、6- 真空筒体、7- 主体管、8- 螺旋凸起、9- 加热丝、10- 排污阀、11- 注水阀。具体实施方式0009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0010 实施例 1如图 1 至图 3 所示,本实施例包括壳体 1 以及安装在壳体 1 内的主体管 7,。
11、在所述主体管 7 与壳体 1 之间固定有真空筒体 6,所述主体管 7 的上下两端分别通过上阀 2、下阀 5 与储液罐连通,在所述主体管 7 的三分之二外壁上安装有螺旋凸起 8,在螺旋凸起 8 与主体管7外壁上形成的螺旋凹槽内安装有加热丝9,在所述壳体1上开设有圆角矩形孔3,所述主体管7剩余的三分之一外壁正对该圆角矩形孔3,且在真空筒体6外壁正对圆角矩形孔3的部分上设置有刻度尺 4 ;还包括排污阀 10 和注水阀 11,所述排污阀 10、注水阀 11 分别贯穿在壳体 1 的顶部和底部与主体管 7 连通。0011 本发明工作时,主体管 7 通过上阀 2、下阀 5 与储液罐连通后,液体介质流入主体管。
12、 7 内,通过在真空筒体 6 上的刻度尺 4 显示,即可将储液罐中的液位正确显示 ;当在低温环境下进行液位测量时,为防止主体管7内的液体介质凝固,在主体管7外壁上安装有螺旋凸起 8,在螺旋凸起 8 与主体管 7 外壁构成的螺旋槽内固定有加热丝 9,且在主体管 7 的外说 明 书CN 104501903 A3/3 页5加设与真空筒体 6,使得主体管 7 外壁与真空筒体 6 之间形成一个真空区域,防止外界的冷空气干扰主体管 7 的受热情况,当加热丝 9 工作开始发热时,其产生的热量同时在主体管 7管壁上以及真空区域内开始扩散,进而使得主体管 7 的外壁上整体处于受热均匀的状态,并且螺旋凸起 8 位。
13、于主体管 7 外壁的三分之二部分处,且主体管 7 外壁剩余的三分之一部分处正对圆角矩形孔 3,使得螺旋凸起 8 以及加热丝 9 不会干扰观察液位高度的视线,保证读取数据的精确度。0012 当液位测试结束后,关闭上阀2与下阀5,通过控制排污阀10将主体管7中的液体介质排出,同时通过在注水阀 11 向主体管 7 内注入清洁剂将液体介质冲刷干净,避免在主体管 7 内出现液体介质残留,影响下一次测量的精度。0013 作为优选,主体管 7 采用耐热玻璃材质,其能够承受急剧温差变化,可保证主体管7在加热丝9的加热作用下保持其稳定的物理特性,避免因为主体管7内液体介质与主体管7 壁之间的温度出现骤变而导致主体管 7 炸裂,提高本发明的使用寿命。0014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说 明 书CN 104501903 A1/3 页6图1说 明 书 附 图CN 104501903 A2/3 页7图2说 明 书 附 图CN 104501903 A3/3 页8图3说 明 书 附 图CN 10450190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