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热量循环再利用方法及系统.pdf

上传人:li****8 文档编号:1895722 上传时间:2018-07-21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56.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524918.6

申请日:

2014.10.09

公开号:

CN104405591A

公开日:

2015.03.11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专利申请权的转移IPC(主分类):F03D 11/00登记生效日:20160419变更事项:申请人变更前权利人: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变更后权利人:东方电气风电有限公司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权利人:618000 四川省德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金沙江西路666号变更后权利人:618000 四川省德阳市华山南路二段2号|||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03D11/00申请日:20141009|||公开

IPC分类号:

F03D11/00

主分类号:

F03D11/00

申请人:

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

发明人:

毛忠兴; 董元元; 沈雨虹; 石秉楠

地址:

618000四川省德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金沙江西路666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51214

代理人:

詹永斌; 钱成岑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热量循环再利用方法及系统,属于风力发电技术领域;所述热量循环再利用方法是依照机组内部结构进行温区划分,所述温区包括高温区和低温区,机组在运转中将所述高温区的热量输送至低温区,并通过控制系统监测各温区温度和控制各低温区间的热量分配;本发明的风力发电机组热量循环再利用方法及系统,能够优先的将机舱运转中各发热设备的热量传输至其他需要加热的设备上进行加热,相比于现有的风电机组在将机舱运转中各发热设备的直接外排方案,本方案能够有效地降低设备在低温环境运转时的电能消耗,同时通过对各低温区域进行热源分配,到达更好的热利用效果,本发明的机舱内热循环的技术方案具有重要环保和经济意义。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热量循环再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依照机组内部结构进行温区划分,所述温区包括高温区和低温区,机组在运转中将所述高温区的热量输送至低温区,并通过控制系统监测各温区温度和控制各低温区间的热量分配。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力发电机组热量循环再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将高温区或/和低温区的热量传输至机舱外部进行移除。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风力发电机组热量循环再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温区包括发电机系统区、齿轮箱系统区。

4.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风力发电机组热量循环再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低温区包括机舱主控系统区、启动系统区、轴承及轴承润滑系统区和电气元件系统区。

5.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风力发电机组热量循环再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温区采用来自于机舱内部或外部的冷源进行冷却,所述冷源经高温区加热后传输至低温区放热。

6.  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热量循环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照机舱内部结构进行划分的至少一个高温区和至少一个低温区,所述高温区和低温区所在区域均设置温度检测装置,所述高温区和低温区间通过热传导网络连通,所述热传导网络将高温区的热量输送至低温区,所述热传导网络还包括热量分配单元,所述温度检测装置对各温区的温度进行监控,并通过热量分配单元对传输至各低温区的热量进行分配。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力发电机组热量循环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传导网络还包括机舱外散热端,所述机舱外散热端与热传导网络并网。

8.  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风力发电机组热量循环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温区包括电机系统区、齿轮箱系统区。

9.  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风力发电机组热量循环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低温区包括机舱主控系统区、启动系统区、轴承及轴承润滑系统区和电气元件系统区。

10.  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风力发电机组热量循环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传导网络包括风管、抽风装置和调节阀,所述风管将各高温区和各低温区间连通,所述抽风装置设置于风管上,所述调节阀对应设置于各低温区的风管上。

说明书

说明书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热量循环再利用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量循环应用,尤其是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热量循环再利用方法及系统,属于风力发电设备及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风力发电机组作为一种特殊的发电装备,是集机械、电气、液压、复合材料部件为一体,且大多设备集中在机舱内部,机舱内部环境温度对部件的正常运行有较大影响,特别是对电气元器件以及油品影响最为明显(如温度过低,传感器的测量精度将降低;金属结构件在极端低温环境下,脆性增大;绝缘层将出现脆断;液压油的粘度将提高,油液流动性变差等),因此机舱内部环境温度对机组零部件的正常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一般的风力发电机组工作环境非常恶劣,尤其在我国西北、东北部地区,环境温度较低,很多风场都存在-30℃~-40℃的极端低温温度。
目前风电行业中,各主机厂家大多采用电加热部件局部加热,增加空气加热设备以维持机舱内部运行所需的最佳温度,而齿轮箱、发电机等主要部件的散热均直接排出至机舱外。为维持低温环境下机舱内部温度,空气加热设备的采用,一方面增加了成本,另一方面增加了机组自耗电。若将主要散热设备本身耗散的热量进行再利用来实现机舱内部环境温度的调控,无论从实际效果,还是从经济性方面都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热量循环再利用方法及系统,通过该方法来充分的利用和分配机舱内部的热量,达到降低加热设备电能消耗,降低运转成本,保证运转稳定的目的。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热量循环再利用方法,依照机组内部结构进行温区划分,所述温区包括高温区和低温区,机组在运转中将所述高温区的热量输送至低温区,并通过控制系统监测各温区温度和控制各低温区间的热量分配。
还包括将高温区或/和低温区的热量传输至机舱外部进行移除。
所述高温区包括发电机系统区、齿轮箱系统区。
所述低温区包括机舱主控系统区、启动系统区、轴承及轴承润滑系统区和电气元件系统区。
所述高温区采用来自于机舱内部或外部的冷源进行冷却,所述冷源经高温区加热后传输至低温区并放热。
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热量循环再利用系统,包括依照机舱内部结构进行划分的至少一个高温区和至少一个低温区,所述高温区和低温区所在区域均设置温度检测装置,所述高温区和低温区间通过热传导网络连通,所述热传导网络将高温区的热量输送至低温区,所述热传导网络还包括热量分配单元,所述温度检测装置对各温区的温度进行监控,并通过热量分配单元对传输至各低温区的热量进行分配。
所述热传导网络还包括机舱外散热端,所述机舱外散热端与热传导网络并网。
所述高温区包括电机系统区、齿轮箱系统区。
所述低温区包括机舱主控系统区、启动系统区、轴承及轴承润滑系统区和电气元件系统区。
所述热传导网络包括风管、抽风装置和调节阀,所述风管将各高温区和各低温区间连通,所述抽风装置设置于风管上,所述调节阀对应设置于各低温区的风管上。
本发明所述的温区可以为虚拟的划分空间,也可以为实际分割的空间。所述高温区是指机舱在运转状态下部件产生热量,并且在传统设计中需要进行热量移除至舱外的区域;所述低温区是指在机舱运转状态下不会发热或者发热量很小,不足以在低温环境下维持其所需的工作温度而需要进行加热的区域。通过上述方法和系统实现机舱内热量的内循环。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所述风力发电机组热量循环再利用方法及系统,能够优先的将机舱运转中各发热设备的热量传输至其他需要加热的设备上进行加热,相比于现有的风电机组在将机舱运转中各发热设备的直接外排,同时还需要进行单独的机舱电加热设备对机舱其他区域进行加热的方案,本方案能够有效地降低设备在低温环境运转时的电能消耗,同时通过对各低温区域进行热源分配,到达更好的热利用效果。本发明的机舱内热循环的技术方案具有重要环保和经济意义。
附图说明
本发明将通过例子并参照附图的方式说明,其中:
图1是本发明的风力发电机组热量循环再利用方法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风力发电机组热量循环再利用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1-高温区、2-低温区、3-热传导网络、4-流体输送装置、5-调节阀。
具体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实施例
本发明的风力发电机组热量循环再利用方法及系统,依照机组内部结构进行温区划分,所述温区包括高温区1和低温区2。
通常机组内的电机系统区、齿轮箱系统区在运转中要发热并且需要进行热量移除,而将电机系统区、齿轮箱系统区划分为高温区1;机舱主控系统区、启动系统区、轴承及轴承润滑系统区和电气元件系统区在机组运转中不发热或者发热量低,需要进行热量输入来维持其在低温环境下的运转温度,而将机舱主控系统区、启动系统区、轴承及轴承润滑系统区和电气元件系统区划分为低温区2。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高温区1和低温区2可以为机舱内虚拟的划分空间,也可以为机舱内实际分割的空间。
所述高温区1和低温区2的所在区域均设置有温度检测装置,且高温区1和低温区间2通过热传导网络3连通,如图2所示,所述热传导网络3的热交换介质可以为任何形式(包括气态、液态或者固态)。所述热传导网络3优选的为气态或者液态导热介质进行热传导,以方便各低温区间的热量分配。
高温区1和低温区2间的传热过程如下:机舱运转中,高温区1产生的热量通过热传导网络3的热交换介质将热量输送至低温区2;另外,不同的低温区2对应的热传通道上设置有调节阀5以控制各低温区2的热量分配,调节阀5的控制依据来至于各低温区的即时检测温度。本发明传热过程中是通过流体输送装置4来实现流体的输送,本实施例中热交换介质采用空气,所述流体输送装置4为抽风装置,热传导网络3以风管为基本组成和连接单元,所述抽风装置4将高温区1内的热量以机舱内或者机舱外的冷空气作为载体移除,经过风管输送至低温区2进行加热,调节阀5通过控制开度来控制各低温区2的热量分配。
本发明的风力发电机组热量循环再利用系统和装置,还设置有热量移除通道,当机舱内温度(特别是各高温区1或/和低温区2的温度)高于设定温度时,通过与热传导网络并网的机舱外散热端将高温区的热量传输至机舱外部进行移除,以保证整个机舱的温度在设计的范围,在本实施例中将热风送至机舱外部直接排出,该热量移除通道与热传导网络并网,且风管与上同样设置有调节阀5。
本发明的风力发电机组热量循环再利用方法及系统,所述的温度检测装置和调节阀5的控制单元和其他所述必要控制电气结构,组成风力发电机组热量循环再利用系统的控制系统。
本发明的风力发电机组热量循环再利用方法及系统,能够优先的将机舱运转中各发热设备的热量传输至其他需要加热的设备上进行加热,相比于现有的风电机组在将机舱运转中各发热设备的直接外排,同时还需要进行单独的机舱电加热设备对机舱其他区域进行加热的方案,本方案能够有效地降低设备在低温环境运转时的电能消耗,同时通过对各低温区域进行热源分配,到达更好的热利用效果。本发明的机舱内热循环的技术方案具有重要环保和经济意义。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前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扩展到任何在本说明书中披露的新特征或任何新的组合,以及披露的任一新的方法或过程的步骤或任何新的组合。 

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热量循环再利用方法及系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热量循环再利用方法及系统.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热量循环再利用方法及系统.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热量循环再利用方法及系统.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热量循环再利用方法及系统.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410524918.6(22)申请日 2014.10.09F03D 11/00(2006.01)(71)申请人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地址 618000 四川省德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金沙江西路666号(72)发明人毛忠兴 董元元 沈雨虹 石秉楠(74)专利代理机构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代理人詹永斌 钱成岑(54) 发明名称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热量循环再利用方法及系统(57)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热量循环再利用方法及系统,属于风力发电技术领域;所述热量循环再利用方法是依照机组内部结构进行温区划分,所。

2、述温区包括高温区和低温区,机组在运转中将所述高温区的热量输送至低温区,并通过控制系统监测各温区温度和控制各低温区间的热量分配;本发明的风力发电机组热量循环再利用方法及系统,能够优先的将机舱运转中各发热设备的热量传输至其他需要加热的设备上进行加热,相比于现有的风电机组在将机舱运转中各发热设备的直接外排方案,本方案能够有效地降低设备在低温环境运转时的电能消耗,同时通过对各低温区域进行热源分配,到达更好的热利用效果,本发明的机舱内热循环的技术方案具有重要环保和经济意义。(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1页(10)申请公布号。

3、 CN 104405591 A(43)申请公布日 2015.03.11CN 104405591 A1/1页21.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热量循环再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依照机组内部结构进行温区划分,所述温区包括高温区和低温区,机组在运转中将所述高温区的热量输送至低温区,并通过控制系统监测各温区温度和控制各低温区间的热量分配。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力发电机组热量循环再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将高温区或/和低温区的热量传输至机舱外部进行移除。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风力发电机组热量循环再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温区包括发电机系统区、齿轮箱系统区。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风力发电机组热量循环再。

4、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低温区包括机舱主控系统区、启动系统区、轴承及轴承润滑系统区和电气元件系统区。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风力发电机组热量循环再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温区采用来自于机舱内部或外部的冷源进行冷却,所述冷源经高温区加热后传输至低温区放热。6.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热量循环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照机舱内部结构进行划分的至少一个高温区和至少一个低温区,所述高温区和低温区所在区域均设置温度检测装置,所述高温区和低温区间通过热传导网络连通,所述热传导网络将高温区的热量输送至低温区,所述热传导网络还包括热量分配单元,所述温度检测装置对各温区的温度进行监控,并通过热量分配单元对传。

5、输至各低温区的热量进行分配。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力发电机组热量循环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传导网络还包括机舱外散热端,所述机舱外散热端与热传导网络并网。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风力发电机组热量循环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温区包括电机系统区、齿轮箱系统区。9.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风力发电机组热量循环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低温区包括机舱主控系统区、启动系统区、轴承及轴承润滑系统区和电气元件系统区。10.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风力发电机组热量循环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传导网络包括风管、抽风装置和调节阀,所述风管将各高温区和各低温区间连通,所述抽风装置设置于风管上,所。

6、述调节阀对应设置于各低温区的风管上。权 利 要 求 书CN 104405591 A1/3页3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热量循环再利用方法及系统技术领域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量循环应用,尤其是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热量循环再利用方法及系统,属于风力发电设备及技术领域。背景技术0002 风力发电机组作为一种特殊的发电装备,是集机械、电气、液压、复合材料部件为一体,且大多设备集中在机舱内部,机舱内部环境温度对部件的正常运行有较大影响,特别是对电气元器件以及油品影响最为明显(如温度过低,传感器的测量精度将降低;金属结构件在极端低温环境下,脆性增大;绝缘层将出现脆断;液压油的粘度将提高,油液流动性变差等),因此机舱。

7、内部环境温度对机组零部件的正常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一般的风力发电机组工作环境非常恶劣,尤其在我国西北、东北部地区,环境温度较低,很多风场都存在-30-40的极端低温温度。0003 目前风电行业中,各主机厂家大多采用电加热部件局部加热,增加空气加热设备以维持机舱内部运行所需的最佳温度,而齿轮箱、发电机等主要部件的散热均直接排出至机舱外。为维持低温环境下机舱内部温度,空气加热设备的采用,一方面增加了成本,另一方面增加了机组自耗电。若将主要散热设备本身耗散的热量进行再利用来实现机舱内部环境温度的调控,无论从实际效果,还是从经济性方面都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发明内容0004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

8、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热量循环再利用方法及系统,通过该方法来充分的利用和分配机舱内部的热量,达到降低加热设备电能消耗,降低运转成本,保证运转稳定的目的。0005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热量循环再利用方法,依照机组内部结构进行温区划分,所述温区包括高温区和低温区,机组在运转中将所述高温区的热量输送至低温区,并通过控制系统监测各温区温度和控制各低温区间的热量分配。0006 还包括将高温区或/和低温区的热量传输至机舱外部进行移除。0007 所述高温区包括发电机系统区、齿轮箱系统区。0008 所述低温区包括机舱主控系统区、启动系统区、轴承及轴承润滑系统区和电气元件系统。

9、区。0009 所述高温区采用来自于机舱内部或外部的冷源进行冷却,所述冷源经高温区加热后传输至低温区并放热。0010 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热量循环再利用系统,包括依照机舱内部结构进行划分的至少一个高温区和至少一个低温区,所述高温区和低温区所在区域均设置温度检测装置,所述高温区和低温区间通过热传导网络连通,所述热传导网络将高温区的热量输送至低温区,所述热传导网络还包括热量分配单元,所述温度检测装置对各温区的温度进行监控,并通说 明 书CN 104405591 A2/3页4过热量分配单元对传输至各低温区的热量进行分配。0011 所述热传导网络还包括机舱外散热端,所述机舱外散热端与热传导网络并网。0012。

10、 所述高温区包括电机系统区、齿轮箱系统区。0013 所述低温区包括机舱主控系统区、启动系统区、轴承及轴承润滑系统区和电气元件系统区。0014 所述热传导网络包括风管、抽风装置和调节阀,所述风管将各高温区和各低温区间连通,所述抽风装置设置于风管上,所述调节阀对应设置于各低温区的风管上。0015 本发明所述的温区可以为虚拟的划分空间,也可以为实际分割的空间。所述高温区是指机舱在运转状态下部件产生热量,并且在传统设计中需要进行热量移除至舱外的区域;所述低温区是指在机舱运转状态下不会发热或者发热量很小,不足以在低温环境下维持其所需的工作温度而需要进行加热的区域。通过上述方法和系统实现机舱内热量的内循环。

11、。0016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所述风力发电机组热量循环再利用方法及系统,能够优先的将机舱运转中各发热设备的热量传输至其他需要加热的设备上进行加热,相比于现有的风电机组在将机舱运转中各发热设备的直接外排,同时还需要进行单独的机舱电加热设备对机舱其他区域进行加热的方案,本方案能够有效地降低设备在低温环境运转时的电能消耗,同时通过对各低温区域进行热源分配,到达更好的热利用效果。本发明的机舱内热循环的技术方案具有重要环保和经济意义。附图说明0017 本发明将通过例子并参照附图的方式说明,其中:图1是本发明的风力发电机组热量循环再利用方法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的风力发电。

12、机组热量循环再利用系统结构示意图。0018 图中标记:1-高温区、2-低温区、3-热传导网络、4-流体输送装置、5-调节阀。具体实施方式0019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0020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已。实施例0021 本发明的风力发电机组热量循环再利用方法及系统,依照机组内部结构进行温区划分,所述温区包括高温区1和低温区2。0022 通常机组内的电机系统区、齿轮箱系统区在运。

13、转中要发热并且需要进行热量移除,而将电机系统区、齿轮箱系统区划分为高温区1;机舱主控系统区、启动系统区、轴承及轴承润滑系统区和电气元件系统区在机组运转中不发热或者发热量低,需要进行热量输入来维持其在低温环境下的运转温度,而将机舱主控系统区、启动系统区、轴承及轴承润滑系说 明 书CN 104405591 A3/3页5统区和电气元件系统区划分为低温区2。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高温区1和低温区2可以为机舱内虚拟的划分空间,也可以为机舱内实际分割的空间。0023 所述高温区1和低温区2的所在区域均设置有温度检测装置,且高温区1和低温区间2通过热传导网络3连通,如图2所示,所述热传导网络3的热交换介质可以为。

14、任何形式(包括气态、液态或者固态)。所述热传导网络3优选的为气态或者液态导热介质进行热传导,以方便各低温区间的热量分配。0024 高温区1和低温区2间的传热过程如下:机舱运转中,高温区1产生的热量通过热传导网络3的热交换介质将热量输送至低温区2;另外,不同的低温区2对应的热传通道上设置有调节阀5以控制各低温区2的热量分配,调节阀5的控制依据来至于各低温区的即时检测温度。本发明传热过程中是通过流体输送装置4来实现流体的输送,本实施例中热交换介质采用空气,所述流体输送装置4为抽风装置,热传导网络3以风管为基本组成和连接单元,所述抽风装置4将高温区1内的热量以机舱内或者机舱外的冷空气作为载体移除,经。

15、过风管输送至低温区2进行加热,调节阀5通过控制开度来控制各低温区2的热量分配。0025 本发明的风力发电机组热量循环再利用系统和装置,还设置有热量移除通道,当机舱内温度(特别是各高温区1或/和低温区2的温度)高于设定温度时,通过与热传导网络并网的机舱外散热端将高温区的热量传输至机舱外部进行移除,以保证整个机舱的温度在设计的范围,在本实施例中将热风送至机舱外部直接排出,该热量移除通道与热传导网络并网,且风管与上同样设置有调节阀5。0026 本发明的风力发电机组热量循环再利用方法及系统,所述的温度检测装置和调节阀5的控制单元和其他所述必要控制电气结构,组成风力发电机组热量循环再利用系统的控制系统。。

16、0027 本发明的风力发电机组热量循环再利用方法及系统,能够优先的将机舱运转中各发热设备的热量传输至其他需要加热的设备上进行加热,相比于现有的风电机组在将机舱运转中各发热设备的直接外排,同时还需要进行单独的机舱电加热设备对机舱其他区域进行加热的方案,本方案能够有效地降低设备在低温环境运转时的电能消耗,同时通过对各低温区域进行热源分配,到达更好的热利用效果。本发明的机舱内热循环的技术方案具有重要环保和经济意义。0028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前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扩展到任何在本说明书中披露的新特征或任何新的组合,以及披露的任一新的方法或过程的步骤或任何新的组合。说 明 书CN 104405591 A1/1页6图1图2说 明 书 附 图CN 104405591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液力机械或液力发动机;风力、弹力或重力发动机;其他类目中不包括的产生机械动力或反推力的发动机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