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的汽车后车厢.pdf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87799 上传时间:2018-02-01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746.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10262172.8

申请日:

2010.08.25

公开号:

CN101962040A

公开日:

2011.02.02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B62D 31/00申请公布日:20110202|||文件的公告送达IPC(主分类):B62D 31/00收件人:罗兴治文件名称:视为撤回通知书|||文件的公告送达IPC(主分类):B62D 31/00收件人:罗维文件名称:实审请求期限届满前通知书|||文件的公告送达IPC(主分类):B62D 31/00收件人:罗兴治文件名称:发明专利申请公布通知书|||公开|||文件的公告送达收件人:罗兴治文件名称:发明专利申请初步审查合格通知书

IPC分类号:

B62D31/00; B60J7/00; E05F11/02

主分类号:

B62D31/00

申请人:

罗兴治; 罗维

发明人:

罗兴治; 罗维

地址:

400050 重庆市九龙坡区杨家坪新华二村42栋2-5-2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新型的汽车后车厢,它顶盖中部与前后壁固连,两边与同侧的侧窗部分可向上翻转成为窗翼,两侧(或后)下围板可向外翻转并构成梯板,用推拉杆将窗翼和梯板连接起来,使举翼降梯或落翼升梯连动,其动力互相转换平衡,车厢开合操纵非常简单,准确,轻松省力,且锁止可靠。车厢敞开后可供多人同时分别从两侧(或后面)很方便的快速上下。车厢内占、坐时都有舒适空间。行驶前落翼后整车低矮,能灵活方便地进出各种场所,是军、警、消防、森林灭火、地质勘探、病、伤救护,及工程抢险、抗灾等等各种突击任务的大小各型汽车,全体乘员能同时一跃而下的理想运送工具。它结构很简单,开关厢“门”可以不需要另加动力,制造容易,成本也很低。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新型的汽车后车厢, 包括改动了外形和功能的顶棚和侧围, 其特征在于 : 它由 一对可绕顶棚纵梁 (02) 两侧纵轴向上翻转的窗翼 (01), 一对绕底板两边沿纵向转轴向外 翻转并被三角形支承块 (013) 斜支撑在两边且上面有阶梯的侧梯板 (102), 通过梯板转轴 与侧梯板 (102) 固定连接的梯板足拐 (101), 装在梯板足拐 (101) 端孔和窗翼 (01) 上作用 孔中的推拉杆 (103a) 和 (103b) 及连接它们的、 可在车厢内开关窗翼 (01) 和梯板 (102) 的 操纵手柄 (104) 组成, 在车外时, 可打开滑门 (108) 伸手在孔洞 (113) 中通过操纵套装在操 纵手柄 (104) 上的推拉摇柄 (107) 打开或关闭侧梯板 (102) 和窗翼 (01)。
2: 另一种新型的汽车后车厢, 包括改动了外形和功能的顶棚和后壁, 其特征在于 : 它 也由一对可绕顶棚纵梁 (02) 两侧纵轴向上翻转的窗翼 (01), 一对分别在后壁两边可绕 底板后边沿横轴向后翻转并被三角形支承块 (013) 斜支撑在后边且上面有阶梯的后梯板 (201), 通过梯板转轴与后梯板 (201) 固定连接的梯板足拐 (101), 以及由梯板足拐 (101) 端 孔开始, 经由弯曲摇块 (202), 转向滑块 (203), 转向滑道 (204) 构成的传动转向机构和最终 由转向滑块 (204) 经推拉杆 (205) 到窗翼 (01) 的转向连动路线组成。
3: 根据权利要求 1 和 2 所述的后车厢, 其特征在于 : 它由推进缸 (301) 替代由推拉杆 (103a)、 (103b) 和操纵手柄 (104) 组成的连动路线, 和由弯曲摇块 (202)、 转向滑块 (203)、 转向滑道 (204)、 推拉杆 (205) 组成的转向连动路线, 可对窗翼和梯板进行统一操控或对某 一构件进行单独操控。

说明书


一种新型的汽车后车厢

    【技术领域】
     汽车的后车厢, 尤其是供载人用的后车厢。背景技术 现有载人用的汽车后车厢一般都有固定的硬顶或可收折有支架的张紧软顶, 大多 两侧或后面都有固定的车门, 它们的缺点是必须有一个供人站立的高度和二上下车拥堵较 慢。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缺陷,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厢, 它顶棚和侧窗可以向上翻转敞开, 侧围下部 可以向外翻转并斜撑在厢体上, 且上面有两排阶梯可供多人同时快速上下车, 有足够舒适 的站立高度, 行驶时侧梯收起, 窗顶放下车身又较低矮的后车厢。
     本发明的后车厢仅厢顶中部有一个与前后厢壁用螺栓固定连接的、 刚性的、 较宽 的纵梁, 顶部两侧与近邻的侧围上窗部一起组成二窗翼, 它们可分别绕紧靠纵梁两侧的窗 翼转轴向上翻转, 形如落鸟飞翼。两侧围下部则可分别绕固定在底板两边沿上的纵向转轴 向外翻转, 该两侧围板近前后壁处分别设置供乘员上下用的阶梯而成为侧梯板, 斜撑在厢 底为其设置的三角形支承块上。车厢前后壁两边都分别向中部弯转一小段, 各在此处设置 一个可同时固定上窗翼和下侧梯板合龙时的锁紧机构, 上窗翼和下侧梯板各在此处都有可 供锁紧用的小开口。车厢前后壁及弯转的四小段都用螺栓固定在底板上, 組成侧开门的后 车厢体。在前壁两边预留的空隙内, 各用一推拉杆将窗翼和同侧的侧梯板连接起来使其连 动, 其连接点分别在它们转动中心的两边, 这样, 它们总是反向转动, 且作用力能相互转換、 平衡、 抵消很多, 操纵也轻松、 快速。汽车行驶之前, 乘员坐下来, 收回双梯同时落下双翼并 锁紧, 就如同一般密闭的后车厢, 但整车高度却矮了许多。车厢后壁上部可设置玻窗, 前壁 也可有与驾驶联系的窗孔。 车厢内, 中部可纵向背对背设置两排坐椅, 或病床、 担架, 或其它 形式的乘员乘坐设施或其它用途需用的设备及物品等等。
     本发明另有一种后开门车厢结构, 它有与侧开门相同的窗翼, 其后壁只保留中部 一段上与厢顶的纵梁、 下与底板用螺栓固定连接, 车厢两侧下围则由前壁弯转直至在后壁 处再向中心弯转一小段, 这前壁、 两侧及后壁中间的竖直部分和两小段一起都用螺栓固定 在底板上, 组成后开门的后车厢体。后壁两边的下部则可绕固定在底板后边沿上的横轴向 后翻转, 上面也设有阶梯供乘员上下, 二后梯板也支撑在底板为其设置的三角形支承块上。 在后壁弯转的二小段和两侧下围的适当位置分别安装有前述的锁紧机构, 其后梯板和窗翼 在此处都有可供锁紧用的小开口。后梯板的上边沿还开有个一能让玻璃来回的滑道, 在窗 翼内壁与此相对的地方, 也设置能保持玻璃滑动的通道, 在上下滑通道入口处都开有能让 玻璃方便进入的稍张开的导入口, 当窗翼落下和后梯板关上时, 平时总储存在后壁中部的 玻璃可分别向左右滑入该侧的上下通道就构成了两个后窗, 二玻璃还留在后壁中的部分和 上下二滑动通道一起还构成了可防止后梯板意外翻转的一道屏障。 由于窗翼和后梯板的转
     动不在同一平面内, 在它们的推拉杆之间需增加一个方向转換结构, 使其仍具有与侧开门 车厢的窗翼和侧梯板相同的连动省力、 快速功能, 整个方向转換机构可设置在座椅下面不 碍事的地方。这种后开门车厢结构的汽车更适合在狭窄场所停用。
     发明中的推拉杆可用两支气动或液圧缸替代, 由驾驶或其他人统一或分别单独对 窗翼和梯板进行操控。 当后开门车厢也不用推拉杆连时, 则不需要方向转換结构, 结构更简 单。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发明加以说明
     图 1 为汽车侧开门后车厢的视觉效果图后视
     图 2 为侧开门窗翼和侧梯板连接结构图图中左开右闭
     图 3 为侧开门车厢左为实际开关门过程说明图右为在车外开关门操纵孔洞、 洞口 滑门、 推拉摇抦等结构位置图
     图 4 为侧梯板形状结构图
     图 5 为厢内操纵手柄结构图
     图 6 为锁紧机构的结构图 图 7 为侧开门推拉摇柄结构图 图 8 为支撑挡块形状结构图 图 9 为后梯板形状结构图 图 10 为后开门窗翼和后梯板的连动机构在转向处, 旋转 90 度后的展开图图中左开右闭 图 11 为窗翼转轴构件位置关系及焊接图
     图 12 为锁紧机构的带轴垫块
     图 13 为锁紧机构的 T 型圧板
     图 14 为将推拉杆改为液圧或气动推拉缸的示意图左为后开门结构形式右为侧开 门结构形式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 2 中, 与侧梯板 102 固定连接且在其转动中心另一侧的梯板足拐 101 的端孔 和窗翼 01 上的作用孔之间用推拉杆 103 连接, 即构成了窗翼 01 和侧梯板 102 的既省力又方 便快速的连动结构。在图示关系中, 先确定窗翼 01 和侧梯板 102 转动中心的位置及转动角 度, 根据结构允许, 再在窗翼 01 和侧梯板 102 上的 R1、 R2 中任意确定一个之后, 利用推拉杆 103 的长度不变的关系, 计算出另一 R 的大小, 最后计算推拉杆 103 的长度, 其数值 4 捨 5 入 即可。其中侧梯板 102 的结构如图 4 所示。先在前后转轴上装上关节轴承 014, 再将侧梯板 102 装入厢体前后壁的轴承套孔中, 在装入前壁的同时套装上梯板足拐 101 并挿装限位销。 侧梯板 102 翻转后由底板上的三角形支承块 110 斜撑在两侧。窗翼 01 的转轴 011( 如图 10 所示 ) 两端及二窗之间的增推筋板 012 及窗翼内外表皮都应焊接牢固, 转轴前后端也分别 用关节轴承 014 安装在车厢前后壁紧靠顶棚纵梁 02 两侧的轴承套孔中。纵梁 02 外面粘有 柔性的避雨胶板 04, 胶板向外延伸的部分应始终紧贴在窗翼 01 上, 以保证其避雨效果。车厢前后壁内侧离窗翼位置不远处设置引导可能渗入雨水的引水槽 111。
     接合图 3 左, 由于在同一操纵时间内, 被圧在里边的侧梯板 102 比挡在外边的窗翼 01 转速高出近两倍, 慢件挡住了快件, 其结果都不能动, 要打开侧厢门, 必须先将窗翼 01 的 顶端升起并超过侧梯板 102 转动的园弧之外, 然后才能同时转动窗翼 01 和侧梯板 102, 关门 时也必须让窗翼 01 顶端到达上述位置时不动, 待侧梯板 102 通过之后才能继续下降。 为此, 需将原推拉杆 103 分成两段 103a、 103b, 其总长稍有增加, 再用操纵手柄 104 将二杆连接起 来, 在前壁内侧有供手柄 104 上下左右移动通过的手柄槽口 112。车门开启之初, 手柄 104 在远离原推拉杆 103 中心线的 K 位置。将手柄 104 以梯板足拐 101 端孔为中心向外转, 推 向原推拉杆 103 中心线并稍过一点 B 的支撑挡块 105 的直立挡板处, 让窗翼 01 端点升离到 侧梯板 102 转动园弧之外的 A 距离处, 不仅让窗翼 01 和侧梯板 102 可同时转动且方便在车 外开门时可让手伸入, 拉下侧梯板 102 和推上窗翼 01。当梯板 102 翻转到时, 操纵手柄 104 已移动到最高位置, 操纵手柄 104 中的弹性定位销 106 自动进入支撑挡块 105 上的定位销 孔中, 将窗翼 01 和梯板 102 固定在开启状态, 供乘员方便上下。开车前, 乘员坐下, 将操纵 手柄 104 向外拉, 让定位销 106 脱离支撑挡块 105 的定位孔, 侧梯板 102 和窗翼 01 在它们 重力差的作用下自动上下合龙合, 再将操纵手柄 104 拉向远离中心线位置 K, 让窗翼 01 贴紧 侧梯板 102, 最后用各锁紧机构 03 将窗翼 01、 侧梯板 102 及前后壁三者锁紧在一起, 整个车 厢封闭。
     结合图 3 右, 在车厢前壁往两侧方向的适当位置的内壁上凸起一定高度, 形成能 让人手伸入的孔洞 113, 在孔洞 113 中能方便推拉套装在操纵手柄 104 上的推拉摇柄 107, 该推拉摇柄 107 前端始终支撑在前壁上的支承销 109 上, 在前壁两侧的孔洞 113 口部设一 上下滑动的滑门 108 并装有门锁。 收车时驾驶员一手撑住窗翼 01, 一手抜出操纵手柄 104 中 的定位销 106, 再缓步下车, 同时松手让侧梯板 102 和窗翼 01 自由合龙, 再去侧壁上的孔洞 113 口伸手将推拉摇柄 107 向里推, 直至窗翼 01 和梯板 102 贴合, 最后锁住车厢滑门 108。 整车启动前, 驾驶员打开车厢滑门 108, 在孔洞中将推拉摇柄 107 向外拉, 让窗翼 01 顶端上 升并稳定不动, 再用手拉出侧梯板 102, 同时上推窗翼 01, 重复前述动作至开启稳定, 以迎 接乘员。
     图 4 中侧梯板 102 上的阶梯 117 级数可视需要确定。
     在图 5 中, 操纵手柄 104 和弹性定位销 106 经固定销 115 固定连接在一起, 可以在 手柄 114 套中进出滑动, 手柄套 114 上还套装有推拉摇柄 107 和被支承挡块 105 的直立挡 板限制其行动路线的二限位圈 116, 当侧梯板 102 和窗翼 01 都转到设定的极限位置时, 操纵 手抦 104 中的弹性定位销 106 正好到达支承挡块 105 上定位孔的位置 m 点, 并自动弹入定 位孔中。
     在图 6 的锁紧机构中, 偏心手柄 05 经固定销 06 装在可转动的 T 型圧板 07 的另一 端, T 型圧板 07 和带轴垫块 08 及弹簧一起套装在锁套 09 中, 锁套 09 则焊装在与底板固定 的前后壁上, 当窗翼 01 侧梯板 102 等被压紧对象的小开口进入待锁位置后, 经偏心手柄 05 将 T 型圧板 07 转 90 度后再搬转偏心手柄 05 将其锁紧。
     在图 9 中, 后梯板转轴两端也分别装有关节轴承 014, 板上也价梯 117 和侧开门上 一样的滑门 108, 门上沿的壁内有弹性锁舌 206, 在弹簧的作用下, 其舌尖正好挿入窗玻璃 滑关到位时底部的锁止缺口 n 中, 开窗时, 用手指压住锁舌 206 的弹簧端, 让锁舌尖退出锁止缺口 n 即可开启滑窗。
     在图 10 中, 从通过转轴与后梯板 201 固定连接的梯板足拐 101, 到一端连接梯板 足拐 101 端孔、 另一端与始终在转向滑道 203 中上下滑动的转向滑块 204 连接的弯曲摇块 202, 再从转向滑块 204 上与其近邻且转 90 度后的另一孔与推垃杆 205 连接, 到推拉杆 205 另一端连接窗翼 01 上的作用孔的整个传动路线, 就是具有转向作用的窗翼 01 和后梯板 201 的连动结构, 它具有侧开门车厢中连动结构相同的功能。如同侧开门车厢一样逐个顺序确 定各件尺寸大小之后, 最后就方便的计算出另一转动半径和推拉杆 205 長度即可。

一种新型的汽车后车厢.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一种新型的汽车后车厢.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一种新型的汽车后车厢.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新型的汽车后车厢.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新型的汽车后车厢.pdf(1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1962040A43申请公布日20110202CN101962040ACN101962040A21申请号201010262172822申请日20100825B62D31/00200601B60J7/00200601E05F11/0220060171申请人罗兴治地址400050重庆市九龙坡区杨家坪新华二村42栋252号申请人罗维72发明人罗兴治罗维54发明名称一种新型的汽车后车厢57摘要一种新型的汽车后车厢,它顶盖中部与前后壁固连,两边与同侧的侧窗部分可向上翻转成为窗翼,两侧或后下围板可向外翻转并构成梯板,用推拉杆将窗翼和梯板连接起来,使举翼降梯或落翼升梯连动,其动力互相转。

2、换平衡,车厢开合操纵非常简单,准确,轻松省力,且锁止可靠。车厢敞开后可供多人同时分别从两侧或后面很方便的快速上下。车厢内占、坐时都有舒适空间。行驶前落翼后整车低矮,能灵活方便地进出各种场所,是军、警、消防、森林灭火、地质勘探、病、伤救护,及工程抢险、抗灾等等各种突击任务的大小各型汽车,全体乘员能同时一跃而下的理想运送工具。它结构很简单,开关厢“门”可以不需要另加动力,制造容易,成本也很低。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4页附图11页CN101962041A1/1页21一种新型的汽车后车厢,包括改动了外形和功能的顶棚和侧围,其特征在于它由一对可。

3、绕顶棚纵梁02两侧纵轴向上翻转的窗翼01,一对绕底板两边沿纵向转轴向外翻转并被三角形支承块013斜支撑在两边且上面有阶梯的侧梯板102,通过梯板转轴与侧梯板102固定连接的梯板足拐101,装在梯板足拐101端孔和窗翼01上作用孔中的推拉杆103A和103B及连接它们的、可在车厢内开关窗翼01和梯板102的操纵手柄104组成,在车外时,可打开滑门108伸手在孔洞113中通过操纵套装在操纵手柄104上的推拉摇柄107打开或关闭侧梯板102和窗翼01。2另一种新型的汽车后车厢,包括改动了外形和功能的顶棚和后壁,其特征在于它也由一对可绕顶棚纵梁02两侧纵轴向上翻转的窗翼01,一对分别在后壁两边可绕底板。

4、后边沿横轴向后翻转并被三角形支承块013斜支撑在后边且上面有阶梯的后梯板201,通过梯板转轴与后梯板201固定连接的梯板足拐101,以及由梯板足拐101端孔开始,经由弯曲摇块202,转向滑块203,转向滑道204构成的传动转向机构和最终由转向滑块204经推拉杆205到窗翼01的转向连动路线组成。3根据权利要求1和2所述的后车厢,其特征在于它由推进缸301替代由推拉杆103A、103B和操纵手柄104组成的连动路线,和由弯曲摇块202、转向滑块203、转向滑道204、推拉杆205组成的转向连动路线,可对窗翼和梯板进行统一操控或对某一构件进行单独操控。权利要求书CN101962040ACN1019。

5、62041A1/4页3一种新型的汽车后车厢技术领域0001汽车的后车厢,尤其是供载人用的后车厢。背景技术0002现有载人用的汽车后车厢一般都有固定的硬顶或可收折有支架的张紧软顶,大多两侧或后面都有固定的车门,它们的缺点是必须有一个供人站立的高度和二上下车拥堵较慢。发明内容0003针对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车厢,它顶棚和侧窗可以向上翻转敞开,侧围下部可以向外翻转并斜撑在厢体上,且上面有两排阶梯可供多人同时快速上下车,有足够舒适的站立高度,行驶时侧梯收起,窗顶放下车身又较低矮的后车厢。0004本发明的后车厢仅厢顶中部有一个与前后厢壁用螺栓固定连接的、刚性的、较宽的纵梁,顶部两侧与近邻的侧围上窗部。

6、一起组成二窗翼,它们可分别绕紧靠纵梁两侧的窗翼转轴向上翻转,形如落鸟飞翼。两侧围下部则可分别绕固定在底板两边沿上的纵向转轴向外翻转,该两侧围板近前后壁处分别设置供乘员上下用的阶梯而成为侧梯板,斜撑在厢底为其设置的三角形支承块上。车厢前后壁两边都分别向中部弯转一小段,各在此处设置一个可同时固定上窗翼和下侧梯板合龙时的锁紧机构,上窗翼和下侧梯板各在此处都有可供锁紧用的小开口。车厢前后壁及弯转的四小段都用螺栓固定在底板上,組成侧开门的后车厢体。在前壁两边预留的空隙内,各用一推拉杆将窗翼和同侧的侧梯板连接起来使其连动,其连接点分别在它们转动中心的两边,这样,它们总是反向转动,且作用力能相互转換、平衡、。

7、抵消很多,操纵也轻松、快速。汽车行驶之前,乘员坐下来,收回双梯同时落下双翼并锁紧,就如同一般密闭的后车厢,但整车高度却矮了许多。车厢后壁上部可设置玻窗,前壁也可有与驾驶联系的窗孔。车厢内,中部可纵向背对背设置两排坐椅,或病床、担架,或其它形式的乘员乘坐设施或其它用途需用的设备及物品等等。0005本发明另有一种后开门车厢结构,它有与侧开门相同的窗翼,其后壁只保留中部一段上与厢顶的纵梁、下与底板用螺栓固定连接,车厢两侧下围则由前壁弯转直至在后壁处再向中心弯转一小段,这前壁、两侧及后壁中间的竖直部分和两小段一起都用螺栓固定在底板上,组成后开门的后车厢体。后壁两边的下部则可绕固定在底板后边沿上的横轴向。

8、后翻转,上面也设有阶梯供乘员上下,二后梯板也支撑在底板为其设置的三角形支承块上。在后壁弯转的二小段和两侧下围的适当位置分别安装有前述的锁紧机构,其后梯板和窗翼在此处都有可供锁紧用的小开口。后梯板的上边沿还开有个一能让玻璃来回的滑道,在窗翼内壁与此相对的地方,也设置能保持玻璃滑动的通道,在上下滑通道入口处都开有能让玻璃方便进入的稍张开的导入口,当窗翼落下和后梯板关上时,平时总储存在后壁中部的玻璃可分别向左右滑入该侧的上下通道就构成了两个后窗,二玻璃还留在后壁中的部分和上下二滑动通道一起还构成了可防止后梯板意外翻转的一道屏障。由于窗翼和后梯板的转说明书CN101962040ACN101962041。

9、A2/4页4动不在同一平面内,在它们的推拉杆之间需增加一个方向转換结构,使其仍具有与侧开门车厢的窗翼和侧梯板相同的连动省力、快速功能,整个方向转換机构可设置在座椅下面不碍事的地方。这种后开门车厢结构的汽车更适合在狭窄场所停用。0006发明中的推拉杆可用两支气动或液圧缸替代,由驾驶或其他人统一或分别单独对窗翼和梯板进行操控。当后开门车厢也不用推拉杆连时,则不需要方向转換结构,结构更简单。附图说明0007下面结合附图对发明加以说明0008图1为汽车侧开门后车厢的视觉效果图后视0009图2为侧开门窗翼和侧梯板连接结构图图中左开右闭0010图3为侧开门车厢左为实际开关门过程说明图右为在车外开关门操纵孔。

10、洞、洞口滑门、推拉摇抦等结构位置图0011图4为侧梯板形状结构图0012图5为厢内操纵手柄结构图0013图6为锁紧机构的结构图0014图7为侧开门推拉摇柄结构图0015图8为支撑挡块形状结构图0016图9为后梯板形状结构图0017图10为后开门窗翼和后梯板的连动机构在转向处,旋转90度后的展开图图中左开右闭0018图11为窗翼转轴构件位置关系及焊接图0019图12为锁紧机构的带轴垫块0020图13为锁紧机构的T型圧板0021图14为将推拉杆改为液圧或气动推拉缸的示意图左为后开门结构形式右为侧开门结构形式具体实施方式0022在图2中,与侧梯板102固定连接且在其转动中心另一侧的梯板足拐101的端。

11、孔和窗翼01上的作用孔之间用推拉杆103连接,即构成了窗翼01和侧梯板102的既省力又方便快速的连动结构。在图示关系中,先确定窗翼01和侧梯板102转动中心的位置及转动角度,根据结构允许,再在窗翼01和侧梯板102上的R1、R2中任意确定一个之后,利用推拉杆103的长度不变的关系,计算出另一R的大小,最后计算推拉杆103的长度,其数值4捨5入即可。其中侧梯板102的结构如图4所示。先在前后转轴上装上关节轴承014,再将侧梯板102装入厢体前后壁的轴承套孔中,在装入前壁的同时套装上梯板足拐101并挿装限位销。侧梯板102翻转后由底板上的三角形支承块110斜撑在两侧。窗翼01的转轴011如图10所。

12、示两端及二窗之间的增推筋板012及窗翼内外表皮都应焊接牢固,转轴前后端也分别用关节轴承014安装在车厢前后壁紧靠顶棚纵梁02两侧的轴承套孔中。纵梁02外面粘有柔性的避雨胶板04,胶板向外延伸的部分应始终紧贴在窗翼01上,以保证其避雨效果。车说明书CN101962040ACN101962041A3/4页5厢前后壁内侧离窗翼位置不远处设置引导可能渗入雨水的引水槽111。0023接合图3左,由于在同一操纵时间内,被圧在里边的侧梯板102比挡在外边的窗翼01转速高出近两倍,慢件挡住了快件,其结果都不能动,要打开侧厢门,必须先将窗翼01的顶端升起并超过侧梯板102转动的园弧之外,然后才能同时转动窗翼01。

13、和侧梯板102,关门时也必须让窗翼01顶端到达上述位置时不动,待侧梯板102通过之后才能继续下降。为此,需将原推拉杆103分成两段103A、103B,其总长稍有增加,再用操纵手柄104将二杆连接起来,在前壁内侧有供手柄104上下左右移动通过的手柄槽口112。车门开启之初,手柄104在远离原推拉杆103中心线的K位置。将手柄104以梯板足拐101端孔为中心向外转,推向原推拉杆103中心线并稍过一点B的支撑挡块105的直立挡板处,让窗翼01端点升离到侧梯板102转动园弧之外的A距离处,不仅让窗翼01和侧梯板102可同时转动且方便在车外开门时可让手伸入,拉下侧梯板102和推上窗翼01。当梯板102翻。

14、转到时,操纵手柄104已移动到最高位置,操纵手柄104中的弹性定位销106自动进入支撑挡块105上的定位销孔中,将窗翼01和梯板102固定在开启状态,供乘员方便上下。开车前,乘员坐下,将操纵手柄104向外拉,让定位销106脱离支撑挡块105的定位孔,侧梯板102和窗翼01在它们重力差的作用下自动上下合龙合,再将操纵手柄104拉向远离中心线位置K,让窗翼01贴紧侧梯板102,最后用各锁紧机构03将窗翼01、侧梯板102及前后壁三者锁紧在一起,整个车厢封闭。0024结合图3右,在车厢前壁往两侧方向的适当位置的内壁上凸起一定高度,形成能让人手伸入的孔洞113,在孔洞113中能方便推拉套装在操纵手柄1。

15、04上的推拉摇柄107,该推拉摇柄107前端始终支撑在前壁上的支承销109上,在前壁两侧的孔洞113口部设一上下滑动的滑门108并装有门锁。收车时驾驶员一手撑住窗翼01,一手抜出操纵手柄104中的定位销106,再缓步下车,同时松手让侧梯板102和窗翼01自由合龙,再去侧壁上的孔洞113口伸手将推拉摇柄107向里推,直至窗翼01和梯板102贴合,最后锁住车厢滑门108。整车启动前,驾驶员打开车厢滑门108,在孔洞中将推拉摇柄107向外拉,让窗翼01顶端上升并稳定不动,再用手拉出侧梯板102,同时上推窗翼01,重复前述动作至开启稳定,以迎接乘员。0025图4中侧梯板102上的阶梯117级数可视需要。

16、确定。0026在图5中,操纵手柄104和弹性定位销106经固定销115固定连接在一起,可以在手柄114套中进出滑动,手柄套114上还套装有推拉摇柄107和被支承挡块105的直立挡板限制其行动路线的二限位圈116,当侧梯板102和窗翼01都转到设定的极限位置时,操纵手抦104中的弹性定位销106正好到达支承挡块105上定位孔的位置M点,并自动弹入定位孔中。0027在图6的锁紧机构中,偏心手柄05经固定销06装在可转动的T型圧板07的另一端,T型圧板07和带轴垫块08及弹簧一起套装在锁套09中,锁套09则焊装在与底板固定的前后壁上,当窗翼01侧梯板102等被压紧对象的小开口进入待锁位置后,经偏心手。

17、柄05将T型圧板07转90度后再搬转偏心手柄05将其锁紧。0028在图9中,后梯板转轴两端也分别装有关节轴承014,板上也价梯117和侧开门上一样的滑门108,门上沿的壁内有弹性锁舌206,在弹簧的作用下,其舌尖正好挿入窗玻璃滑关到位时底部的锁止缺口N中,开窗时,用手指压住锁舌206的弹簧端,让锁舌尖退出锁说明书CN101962040ACN101962041A4/4页6止缺口N即可开启滑窗。0029在图10中,从通过转轴与后梯板201固定连接的梯板足拐101,到一端连接梯板足拐101端孔、另一端与始终在转向滑道203中上下滑动的转向滑块204连接的弯曲摇块202,再从转向滑块204上与其近邻且。

18、转90度后的另一孔与推垃杆205连接,到推拉杆205另一端连接窗翼01上的作用孔的整个传动路线,就是具有转向作用的窗翼01和后梯板201的连动结构,它具有侧开门车厢中连动结构相同的功能。如同侧开门车厢一样逐个顺序确定各件尺寸大小之后,最后就方便的计算出另一转动半径和推拉杆205長度即可。说明书CN101962040ACN101962041A1/11页7图1说明书附图CN101962040ACN101962041A2/11页8图2说明书附图CN101962040ACN101962041A3/11页9图3说明书附图CN101962040ACN101962041A4/11页10图4说明书附图CN101962040ACN101962041A5/11页11图5说明书附图CN101962040ACN101962041A6/11页12图6图7图8说明书附图CN101962040ACN101962041A7/11页13图9说明书附图CN101962040ACN101962041A8/11页14图10说明书附图CN101962040ACN101962041A9/11页15图11图12说明书附图CN101962040ACN101962041A10/11页16图13说明书附图CN101962040ACN101962041A11/11页17图14说明书附图CN101962040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无轨陆用车辆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