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用驱动系统和机动车用驱动系统的控制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动车用驱动系统和机动车用驱动系统的控制方法.pdf(6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939479 A(43)申请公布日 2013.02.20CN102939479A*CN102939479A*(21)申请号 201180029511.0(22)申请日 2011.05.202010-136548 2010.06.15 JPF16H 21/20(2006.01)B60K 6/442(2006.01)B60K 6/543(2006.01)B60K 17/04(2006.01)B60L 11/14(2006.01)B60W 10/02(2006.01)B60W 20/00(2006.01)F16H 31/00(2006.01)(71)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
2、株式会社地址日本东京都(72)发明人市川和树 菅文康(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代理人党晓林 王小东(54) 发明名称机动车用驱动系统和机动车用驱动系统的控制方法(57) 摘要机动车用驱动系统和机动车用驱动系统的控制方法,机动车用驱动系统1具备:第1、第2发动机ENG1、ENG2;第1、第2变速器TM1、TM2;分别设置于第1、第2变速器各自的输出部的第1、第2单向离合器OWC1、OWC2;以被共用的方式经由离合机构CL1、CL2而与第1、第2单向离合器OWC1、OWC2的两个输出部件121连结的被旋转驱动部件11;与被旋转驱动部件11连接的主电动发电机MG1;。
3、以及控制各要素的控制单元5。控制单元5在车辆后退时使离合机构CL1、CL2成为分离状态,解除基于变速器TM1、TM2实现的不可后退状态,从而借助于主电动发电机MG1的反向旋转操作使车辆后退。另一方面,在上坡路上起步时,使离合机构CL1、CL2保持为连接状态,利用基于变速器TM1、TM2实现的后退阻止作用获得防倒滑功能。(30)优先权数 据(85)PCT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2012.12.14(86)PCT申请的申请数据PCT/JP2011/061640 2011.05.20(87)PCT申请的公布数据WO2011/158604 JA 2011.12.22(51)Int.Cl.权利要求书3页 说明。
4、书29页 附图33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 3 页 说明书 29 页 附图 33 页1/3页21.一种机动车用驱动系统,所述机动车用驱动系统具备:第1内燃机部和第2内燃机部,它们分别独立地产生旋转动力;第1变速机构和第2变速机构,它们将所述第1内燃机部和第2内燃机部各自产生的旋转动力分别变速并输出;第1单向离合器和第2单向离合器,它们分别设在所述第1变速机构和第2变速机构各自的输出部,并且具有输入部件、输出部件、以及使这些输入部件和输出部件互相成为锁定状态或非锁定状态的卡合部件,所述第1单向离合器和第2单向离合器构成为,当受到来自所述第1变速机构和第。
5、2变速机构各自的旋转动力的所述输入部件的正向的转速超过所述输出部件的正向的转速时,所述输入部件与输出部件成为锁定状态,由此将输入到所述输入部件的旋转动力传递至所述输出部件;以及被旋转驱动部件,其以被共用的方式与所述第1单向离合器及第2单向离合器的两个输出部件连结,以将被传递至各单向离合器的输出部件的旋转动力向驱动车轮传递,所述机动车用驱动系统构成为,将所述第1内燃机部和第2内燃机部产生的旋转动力经由所述第1变速机构和第2变速机构输入到所述第1单向离合器和第2单向离合器,并经由该第1单向离合器和第2单向离合器将所述旋转动力输入到所述被旋转驱动部件,所述机动车用驱动系统的特征在于,所述第1变速机构。
6、和第2变速机构都具备:输入轴,其与所述内燃机部的输出轴连结,并且通过受到旋转动力而绕输入中心轴线旋转;多个第1支点,它们在该输入轴的周向上以等间隔设置,并且分别能够变更相对于所述输入中心轴线的偏心量,而且,所述多个第1支点一边保持该偏心量一边绕该输入中心轴线与所述输入轴一起旋转;多个偏心盘,它们具有所述各第1支点作为各自的中心,并且绕所述输入中心轴线旋转;单向离合器,其由所述第1单向离合器或第2单向离合器构成,所述单向离合器具有:绕从所述输入中心轴线离开的输出中心轴线旋转的所述输出部件;通过从外部受到旋转方向的动力而绕所述输出中心轴线摆动的所述输入部件;以及使所述输入部件和输出部件互相成为锁定。
7、状态或非锁定状态的所述卡合部件,所述单向离合器构成为,当所述输入部件的正向的转速超过所述输出部件的正向的转速时,将输入到所述输入部件的旋转动力传递至所述输出部件,由此将所述输入部件的摆动运动转换为所述输出部件的旋转运动;第2支点,其设在所述输入部件上的从所述输出中心轴线离开的位置;多个连结部件,它们各自的一端以能够以所述第1支点为中心旋转自如的方式连结于所述各偏心盘的外周,并且各自的另一端以能够转动自如的方式连结于在所述单向离合器的输入部件上设置的所述第2支点,由此,将由所述输入轴施加给所述偏心盘的旋转运动向所述单向离合器的输入部件传递为该输入部件的摆动运动;以及变速比可变机构,其通过调节所述。
8、第1支点相对于所述输入中心轴线的偏心量,来变更从所述偏心盘传递至所述单向离合器的输入部件的摆动运动的摆动角度,由此来变更变速比,所述变速比是在将输入到所述输入轴的旋转动力经由所述偏心盘和所述连结部件作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939479 A2/3页3为旋转动力传递至所述单向离合器的输出部件时的变速比,并且,所述第1变速机构和第2变速机构都构成为通过能够将所述偏心量设定为零而能够将变速比设定为无穷大的四节点连杆机构式无级变速机构,另外,在所述第1及第2单向离合器中的至少一方的输出部件与所述被旋转驱动部件之间,设有能够传递和切断动力的离合机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车用驱动系统,其特征。
9、在于,所述机动车用驱动系统具备一对所述离合机构,所述离合机构能够在所述第1及第2单向离合器的两个输出部件与所述被旋转驱动部件之间传递和切断动力,并且,所述机动车用驱动系统还具备:后退驱动单元,其使所述被旋转驱动部件向后退侧旋转;和控制单元,在车辆后退时,所述控制单元使所述一对离合机构成为分离状态,以解除基于所述变速机构实现的不可后退状态。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动车用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动车用驱动系统具备一对所述离合机构,所述离合机构能够在所述第1及第2单向离合器的两个输出部件与所述被旋转驱动部件之间传递和切断动力,并且,所述机动车用驱动系统还具备控制单元,在上坡起步时,所述控制。
10、单元使至少一个离合机构成为连接状态。4.一种机动车用驱动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动车用驱动系统具备:第1内燃机部和第2内燃机部,它们分别独立地产生旋转动力;第1变速机构和第2变速机构,它们将所述第1内燃机部和第2内燃机部各自产生的旋转动力分别变速并输出;第1单向离合器和第2单向离合器,它们分别设在所述第1变速机构和第2变速机构各自的输出部,并且具有输入部件、输出部件、以及使这些输入部件和输出部件互相成为锁定状态或非锁定状态的卡合部件,所述第1单向离合器和第2单向离合器构成为,当受到来自所述第1变速机构和第2变速机构各自的旋转动力的所述输入部件的正向的转速超过所述输出部件的正向的转速时。
11、,所述输入部件与输出部件成为锁定状态,由此将输入到所述输入部件的旋转动力传递至所述输出部件;被旋转驱动部件,其以被共用的方式与所述第1单向离合器及第2单向离合器的两个输出部件连结,以将被传递至各单向离合器的输出部件的旋转动力向驱动车轮传递,以及离合机构,其能够在所述第1及第2单向离合器中的至少一方的输出部件与所述被旋转驱动部件之间传递和切断动力,所述第1变速机构和第2变速机构都具备:输入轴,其与所述内燃机部的输出轴连结,并且通过受到旋转动力而绕输入中心轴线旋转;多个第1支点,它们在该输入轴的周向上以等间隔设置,并且分别能够变更相对于所述输入中心轴线的偏心量,而且,所述多个第1支点一边保持该偏心。
12、量一边绕该输入中心轴线与所述输入轴一起旋转;多个偏心盘,它们具有所述各第1支点作为各自的中心,并且绕所述输入中心轴线旋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939479 A3/3页4转;单向离合器,其由所述第1单向离合器或第2单向离合器构成,所述单向离合器具有:绕从所述输入中心轴线离开的输出中心轴线旋转的所述输出部件;通过从外部受到旋转方向的动力而绕所述输出中心轴线摆动的所述输入部件;以及使所述输入部件和输出部件互相成为锁定状态或非锁定状态的所述卡合部件,所述单向离合器构成为,当所述输入部件的正向的转速超过所述输出部件的正向的转速时,将输入到所述输入部件的旋转动力传递至所述输出部件,由此将所述输入部件。
13、的摆动运动转换为所述输出部件的旋转运动;第2支点,其设在所述输入部件上的从所述输出中心轴线离开的位置;多个连结部件,它们各自的一端以能够以所述第1支点为中心旋转自如的方式连结于所述各偏心盘的外周,并且各自的另一端以能够转动自如的方式连结于在所述单向离合器的输入部件上设置的所述第2支点,由此,将由所述输入轴施加给所述偏心盘的旋转运动向所述单向离合器的输入部件传递为该输入部件的摆动运动;以及变速比可变机构,其通过调节所述第1支点相对于所述输入中心轴线的偏心量,来变更从所述偏心盘传递至所述单向离合器的输入部件的摆动运动的摆动角度,由此来变更变速比,所述变速比是在将输入到所述输入轴的旋转动力经由所述偏。
14、心盘和所述连结部件作为旋转动力传递至所述单向离合器的输出部件时的变速比,并且,所述第1变速机构和第2变速机构都构成为通过能够将所述偏心量设定为零而能够将变速比设定为无穷大的四节点连杆机构式无级变速机构,所述机动车用驱动系统构成为,将所述第1内燃机部和第2内燃机部产生的旋转动力经由所述第1变速机构和第2变速机构输入到所述第1单向离合器和第2单向离合器,并经由该第1单向离合器和第2单向离合器将所述旋转动力输入到所述被旋转驱动部件,在所述机动车用驱动系统的控制方法中,在利用所述第1和第2内燃机部中的一方经由所述第1和第2单向离合器中的一方驱动所述被旋转驱动部件时,使在另一方的单向离合器的输出部件与所。
15、述被旋转驱动部件之间设置的所述离合机构分离。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939479 A1/29页5机动车用驱动系统和机动车用驱动系统的控制方法技术领域0001 本发明涉及具备多个内燃机部的机动车用驱动系统和机动车用驱动系统的控制方法。背景技术0002 作为现有的机动车用驱动系统,已知多种系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3。)。其中,专利文献1所述的系统是,配备第1发动机和第2发动机这两个发动机作为动力源,当需要的扭矩较小时,仅使第1发动机动作,并将其输出向变速器输入,当需要的扭矩变大时,追加第2发动机使其动作,由此,将两个发动机的输出合成后输入到变速器,从而以对应于负载情况的最优条件导出需要的扭。
16、矩,改善车辆的燃料消耗。0003 另外,专利文献2所述的系统是,将具有冲程不同的两个活塞的发动机(实质上可以看作两个发动机)的动力经由单向离合器并联地输入到变速器,从而向输出轴传递。0004 在先技术文献0005 专利文献0006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公昭63-35822号公报0007 专利文献2:日本国特开2003-83105号公报0008 专利文献3:日本国特表2005-502543号公报发明内容0009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0010 可是,由于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所述的驱动装置是将两个独立的发动机或实质上将两个发动机的动力合成后输入到变速器的装置,因此无法对应于要求的输出分别变更各个发动机。
17、的转速等,因此,无法活动发动机的高效点,在燃料消耗的改善上存在限度。0011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更高效且能够实现燃料消耗的改善的机动车用驱动系统和机动车用驱动系统的控制方法。0012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0013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1的发明为机动车用驱动系统(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驱动系统1),0014 所述机动车用驱动系统具备:0015 第1内燃机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第1发动机ENG1)和第2内燃机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第2发动机ENG2),它们分别独立地产生旋转动力;0016 第1变速机构(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第1变速器TM1)和第2。
18、变速机构(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第2变速器TM2),它们将所述第1内燃机部和第2内燃机部各自产生的旋转动力分别变速并输出;0017 第1单向离合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第1单向离合器OWC1)和第2单向离合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第2单向离合器OWC2),它们分别设在所述第1变速机说 明 书CN 102939479 A2/29页6构和第2变速机构各自的输出部,并且具有输入部件(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输入部件122)、输出部件(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输出部件121)、以及使这些输入部件和输出部件互相成为锁定状态或非锁定状态的卡合部件(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辊123),所述第1单向。
19、离合器和第2单向离合器构成为,当受到来自所述第1变速机构和第2变速机构各自的旋转动力的所述输入部件的正向的转速超过所述输出部件的正向的转速时,所述输入部件与输出部件成为锁定状态,由此将输入到所述输入部件的旋转动力传递至所述输出部件;以及0018 被旋转驱动部件(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被旋转驱动部件11),其以被共用的方式与所述第1单向离合器及第2单向离合器的两个输出部件连结,以将被传递至各单向离合器的输出部件的旋转动力向驱动车轮(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驱动车轮2)传递,0019 所述机动车用驱动系统构成为,将所述第1内燃机部和第2内燃机部产生的旋转动力经由所述第1变速机构和第2变速机构输入。
20、到所述第1单向离合器和第2单向离合器,并经由该第1单向离合器和第2单向离合器将所述旋转动力输入到所述被旋转驱动部件,0020 所述机动车用驱动系统的特征在于,0021 所述第1变速机构和第2变速机构都具备:0022 输入轴(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输入轴101),其与所述内燃机部的输出轴(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出力轴S1、S2)连结,并且通过受到旋转动力而绕输入中心轴线(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输入中心轴线O1)旋转;0023 多个第1支点(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第1支点O3),它们在该输入轴的周向上以等间隔设置,并且分别能够变更相对于所述输入中心轴线的偏心量(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偏心。
21、量r1),而且,一边保持该偏心量一边绕该输入中心轴线与所述输入轴一起旋转;0024 多个偏心盘(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偏心盘104),它们具有所述各第1支点作为各自的中心,并且绕所述输入中心轴线旋转;0025 单向离合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单向离合器120),其由所述第1单向离合器或第2单向离合器构成,所述单向离合器具有:绕从所述输入中心轴线离开的输出中心轴线(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输出中心轴线O2)旋转的所述输出部件;通过从外部受到旋转方向的动力而绕所述输出中心轴线摆动的所述输入部件;以及使所述输入部件和输出部件互相成为锁定状态或非锁定状态的所述卡合部件,所述单向离合器构成为,当所。
22、述输入部件的正向的转速超过所述输出部件的正向的转速时,将输入到所述输入部件的旋转动力传递至所述输出部件,由此将所述输入部件的摆动运动转换为所述输出部件的旋转运动;0026 第2支点(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第2支点O4),其设在所述输入部件上的从所述输出中心轴线离开的位置;0027 多个连结部件(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连结部件130),它们各自的一端(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环部131)以能够以所述第1支点为中心旋转自如的方式连结于所述各偏心盘的外周,并且各自的另一端(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另一端部132)以能够转动自如的方式连结于在所述单向离合器的输入部件上设置的所述第2支点,由此,将由。
23、所述输入轴施加给所述偏心盘的旋转运动向所述单向离合器的输入部件传递为该输入部件的说 明 书CN 102939479 A3/29页7摆动运动;以及0028 变速比可变机构(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变速比可变机构112),其通过调节所述第1支点的相对于所述输入中心轴线的偏心量,来变更从所述偏心盘传递至所述单向离合器的输入部件的摆动运动的摆动角度,由此变更变速比,所述变速比是在将输入到所述输入轴的旋转动力经由所述偏心盘和所述连结部件作为旋转动力传递至所述单向离合器的输出部件时的变速比,0029 并且,所述第1变速机构和第2变速机构都构成为通过能够将所述偏心量设定为零而能够将变速比设定为无穷大的四节点。
24、连杆机构式无级变速机构,0030 另外,在所述第1及第2单向离合器中的至少一方的输出部件与所述被旋转驱动部件之间,设有能够传递和切断动力的离合机构(CL1、CL2)。0031 技术方案2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的结构中,0032 所述机动车用驱动系统具备一对所述离合机构,所述离合机构能够在所述第1及第2单向离合器的两个输出部件与所述被旋转驱动部件之间传递和切断动力,并且,0033 所述机动车用驱动系统还具备:0034 后退驱动单元(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主电动发电机MG1),其使所述被旋转驱动部件向后退侧旋转;和0035 控制单元(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控制单元5),在车辆后退时,所。
25、述控制单元使所述一对离合机构成为分离状态,以解除基于所述变速机构实现的不可后退状态。0036 技术方案3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或2的结构中,0037 所述机动车用驱动系统具备一对所述离合机构,所述离合机构能够在所述第1及第2单向离合器的两个输出部件与所述被旋转驱动部件之间传递和切断动力,并且,0038 所述机动车用驱动系统还具备控制单元(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控制单元5),在上坡起步时,所述控制单元使至少一个离合机构成为连接状态。0039 技术方案4的发明是机动车用驱动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0040 所述机动车用驱动系统具备:0041 第1内燃机部和第2内燃机部,它们分别独立地。
26、产生旋转动力;0042 第1变速机构和第2变速机构,它们将所述第1内燃机部和第2内燃机部各自产生的旋转动力分别变速并输出;0043 第1单向离合器和第2单向离合器,它们分别设在所述第1变速机构和第2变速机构各自的输出部,并且具有输入部件、输出部件、以及使这些输入部件和输出部件互相成为锁定状态或非锁定状态的卡合部件,所述第1单向离合器和第2单向离合器构成为,当受到来自所述第1变速机构和第2变速机构各自的旋转动力的所述输入部件的正向的转速超过所述输出部件的正向的转速时,所述输入部件与输出部件成为锁定状态,由此将输入到所述输入部件的旋转动力传递至所述输出部件;0044 被旋转驱动部件,其以被共用的方。
27、式与所述第1单向离合器和第2单向离合器的两个输出部件连结,以将被传递至各单向离合器的输出部件的旋转动力向驱动车轮传递;以及0045 离合机构,其能够在所述第1及第2单向离合器中的至少一方的输出部件与所述被旋转驱动部件之间传递和切断动力,说 明 书CN 102939479 A4/29页80046 所述第1变速机构和第2变速机构都具备:0047 输入轴,其与所述内燃机部的输出轴连结,并且通过受到旋转动力而绕输入中心轴线旋转;0048 多个第1支点,它们在该输入轴的周向上以等间隔设置,并且分别能够变更相对于所述输入中心轴线的偏心量,而且,所述多个第1支点一边保持该偏心量一边绕该输入中心轴线与所述输入。
28、轴一起旋转;0049 多个偏心盘,它们具有所述各第1支点作为各自的中心,并且绕所述输入中心轴线旋转;0050 单向离合器,其由所述第1单向离合器或第2单向离合器构成,所述单向离合器具有:绕从所述输入中心轴线离开的输出中心轴线旋转的所述输出部件;通过从外部受到旋转方向的动力而绕所述输出中心轴线摆动的所述输入部件;以及使所述输入部件和输出部件互相成为锁定状态或非锁定状态的所述卡合部件,所述单向离合器构成为,当所述输入部件的正向的转速超过所述输出部件的正向的转速时,将输入到所述输入部件的旋转动力传递至所述输出部件,由此将所述输入部件的摆动运动转换为所述输出部件的旋转运动;0051 第2支点,其设在所。
29、述输入部件上的从所述输出中心轴线离开的位置;0052 多个连结部件,它们各自的一端以能够以所述第1支点为中心旋转自如的方式连结于所述各偏心盘的外周,并且各自的另一端以能够转动自如的方式连结于在所述单向离合器的输入部件上设置的所述第2支点,由此,将由所述输入轴施加给所述偏心盘的旋转运动向所述单向离合器的输入部件传递为该输入部件的摆动运动;以及0053 变速比可变机构,其通过调节所述第1支点的相对于所述输入中心轴线的偏心量,来变更从所述偏心盘传递至所述单向离合器的输入部件的摆动运动的摆动角度,由此变更变速比,所述变速比在将输入到所述输入轴的旋转动力经由所述偏心盘和所述连结部件作为旋转动力传递至所述。
30、单向离合器的输出部件时的变速比,0054 并且,所述第1变速机构和第2变速机构都构成为通过能够将所述偏心量设定为零而能够将变速比设定为无穷大的四节点连杆机构式的无级变速机构,0055 所述机动车用驱动系统构成为,将所述第1内燃机部和第2内燃机部产生的旋转动力经由所述第1变速机构和第2变速机构输入到所述第1单向离合器和第2单向离合器,并经由该第1单向离合器和第2单向离合器将所述旋转动力输入到所述被旋转驱动部件,0056 在所述机动车用驱动系统的控制方法中,在利用所述第1和第2内燃机部中的一方经由所述第1和第2单向离合器中的一方驱动所述被旋转驱动部件时,使在另一方的单向离合器的输出部件与所述被旋转。
31、驱动部件之间设置的所述离合机构分离。0057 发明效果0058 根据技术方案1和技术方案4的发明,由于对第1、第2各内燃机部分别配备有变速机构,因此,通过组合设定内燃机部的转速和变速机构的变速比,能够控制来自变速机构的输出转速(单向离合器的输入部件的输入转速)。因此,根据变速机构的变速比的设定,能够独立地控制各内燃机部的转速,能够使各内燃机部分别在高效的动作点运转,从而能够有助于改善燃料消耗。0059 另外,在将“内燃机部和变速机构”的组称作“动力机构”的情况下,两组动力机构分别经由单向离合器而与同一被旋转驱动部件连结,因此,仅通过控制对各单向离合器的说 明 书CN 102939479 A5/。
32、29页9输入转速(从动力机构输出的转速),就能够执行用作驱动源的动力机构的选择切换、或来自两个动力机构的驱动力的合成。0060 另外,在利用第1和第2内燃机部中的一方经由第1和第2单向离合器中的一方驱动被旋转驱动部件时,使在另一方的单向离合器的输出部件与被旋转驱动部件之间设置的离合机构分离,由此能够使包括另一方内燃机部的动力机构从被旋转驱动部件分离。因此,通过分离无助于行驶驱动的多余的惯性质量,能够抑制拖拽,从而能够有助于提高效率。0061 另外,作为变速机构,使用了能够连续地变速的无级变速机构,因此,仅通过在不变更内燃机部的转速且将运转状态维持在高效运转点的状态下连续地变更变速机构的变速比,。
33、就能够顺畅地控制从各动力机构向被旋转驱动部件的动力传递的ON/OFF(为了方便,将基于单向离合器成为锁定状态或成为非锁定状态而实现的对动力传递路径的“连接和切断”称作“ON/OFF”)。0062 关于这一点,在有级变速器的情况下,为了通过变更来自动力机构的输出转速来顺畅地控制单向离合器的ON/OFF,必须与变速档对应地调整内燃机部的转速。另一方面,在无级变速机构的情况下,无需变更内燃机部的转速,仅通过连续地调节变速机构的变速比就能够使动力机构的输出转速顺畅地变化,因此,能够顺畅地进行驱动源(内燃机部)的切换,所述驱动源(内燃机部)的切换基于动力机构与被旋转驱动部件之间的通过单向离合器作用的动力。
34、传递的ON/OFF而实现。因此,能够将内燃机部的运转维持为BSFC(有效燃料消耗率:Brake Specific Fuel Consumption)良好的运转状态。0063 另外,通过采用下述这样的无级变速机构:将输入轴的旋转运动转换为偏心量可变的偏心盘的偏心旋转运动,将偏心盘的偏心旋转运动经由连结部件作为摆动运动传递至单向离合器的输入部件,并将该输入部件的摆动运动转换为单向离合器的输出部件的旋转运动,由此,仅通过变更偏心量就能够将变速比设定为无穷大。因此,通过使变速比无穷大,在内燃机部起动时等,能够使下游侧的惯性质量部从内燃机部实质地分离。因此,下游侧(输出侧)的惯性质量部不会成为内燃机部起。
35、动时等的阻力,能够顺畅地实现内燃机部的起动。0064 另外,可以说,通过将变速比设定为无穷大来使内燃机部从其下游侧的惯性质量部实质地分离这一措施,在将主电动发电机连接于被旋转驱动部件而实现混合动力化的情况下特别有效。即,例如,从仅利用主电动发电机的驱动力的EV(电动车)行驶向串联行驶过渡,所述串联行驶为:起动第1内燃机部,利用第1内燃机部的驱动力驱动另行设置的副电动发电机,将由副电动发电机发出的电力供给至主电动发电机,利用主电动发电机的驱动力行驶,在从所述EV行驶向所述串联行驶过渡的情况下,虽然需要在EV行驶的状态下起动第1内燃机部,但由于能够如前述那样减小第1内燃机部起动时的阻力,因此,能购。
36、顺畅且没有冲击地从EV行驶向串联行驶过渡。另外,通过使内燃机部从其下游侧的惯性质量部实质地分离,由此,能够减小执行串联行驶时的旋转阻力,因此能够减少串联行驶时的能量损失,从而有助于改善燃料消耗。0065 根据技术方案2的发明,通过将离合机构保持为分离状态,能够预先使离合机构的上游侧从被旋转驱动部件分离。因此,能够在该状态下利用后退驱动单元使被旋转驱动部件后退旋转,从而能够使车辆后退。0066 即,由于前述的无限无级变速机构为下述这样的形式:将输入轴的旋转运动转换说 明 书CN 102939479 A6/29页10为偏心盘的偏心旋转运动,将偏心盘的偏心旋转运动经由连结部件而作为摆动运动传递至单向。
37、离合器的输入部件,并将该输入部件的摆动运动转换为单向离合器的输出部件的旋转运动,因此,在该结构的基础上,即使与被旋转驱动部件连接的输出部件反向旋转而使得单向离合器成为连接状态,从而使旋转力作用于单向离合器的输入部件,但由于输入部件与连结部件连结,因此,当输入部件到达预定的位置时,进一步的反向运动的传递被锁定。因此,即使输出部件要反向旋转,由于变速机构锁定,也会产生无法后退的状态(不可后退状态)。因此,在本发明中,当后退时使离合机构成为分离状态(OFF状态),预先使离合机构的上游侧从被旋转驱动部件分离。由此,能够利用后退驱动单元使被旋转驱动部件后退旋转,从而能够使车辆后退。0067 根据技术方案。
38、3的发明,在利用前述的无限无级变速机构将内燃机部的驱动力传递至被旋转驱动部件的驱动系统的情况下,在变速机构的结构上,如果被旋转驱动部件反向旋转,则变速机构会锁定,从而产生无法后退的状态。因此,在上坡起步时能够利用该功能。由此,无需特别的防倒滑控制即可完成。附图说明0068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机动车用驱动系统的概略图。0069 图2是示出作为该系统的重要部位的无限无级变速机构的具体结构的剖视图。0070 图3是从轴线方向观察该变速机构的一部分的结构的侧剖视图。0071 图4是该变速机构中的变速比可变机构的变速原理的前半部分的说明图,(a)是示出使作为偏心盘104的中心点的第1支点O3相。
39、对于作为旋转中心的输入中心轴线O1的偏心量r1“较大”以将变速比i设定得“较小”的状态的图,(b)是示出使偏心量r1为“中等”以将变速比i设定得“中等”的状态的图,(c)是示出使偏心量r1“较小”以将变速比i设定得“较大”的状态的图,(d)是示出使偏心量r1为“零”以将变速比i设定为“无穷大()”的状态的图。0072 图5是该变速机构中的变速比可变机构的变速原理的后半部分的说明图,并且是示出在变更偏心盘的偏心量r1来改变变速比i的情况下的单向离合器120的输入部件122的摆动角度2的变化的图,(a)是示出通过使偏心量r1“较大”并使变速比i“较小”而使得输入部件122的摆动角度2变得“较大”的。
40、状态的图,(b)是示出通过使偏心量r1“中等”并使变速比i“中等”而使得输入部件122的摆动角度2变得“中等”的状态的图,(c)是示出通过使偏心量r1“较小”并使变速比i“较大”而使得输入部件122的摆动角度2变得“较小”的状态的图。0073 图6是构成为四节点连杆机构的所述无限无级变速机构的驱动力传递原理的说明图。0074 图7是示出在该变速机构中在使与输入轴一起等速旋转的偏心盘的偏心量r1(变速比i)变化为“较大”、“中等”、“较小”的情况下的输入轴的旋转角度()与单向离合器的输入部件的角速度2之间的关系的图。0075 图8是用于说明在该变速机构中当利用多个连结部件从输入侧(输入轴或偏心盘)向输出侧(单向离合器的输出部件)传递动力时的输出的导出原理的图。0076 图9是本实施方式的驱动系统中的动作工况A的说明图。说 明 书CN 102939479 A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