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叶片保持装置、动叶片固定构件按压装置、旋转机械的制造方法、组装方法、解体方法.pdf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875276 上传时间:2018-07-18 格式:PDF 页数:41 大小:2.5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80009835.6

申请日:

2015.02.20

公开号:

CN106030041A

公开日:

2016.10.12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01D 5/30申请日:20150220|||公开

IPC分类号:

F01D5/30; F01D25/00; F02C7/06; F04D29/34; F04D29/64

主分类号:

F01D5/30

申请人:

三菱日立电力系统株式会社

发明人:

清水宏; 坂口忠和; 天野辰三; 森田龙介; 久松真; 东浩一; 山本贵信

地址:

日本国神奈川县

优先权:

2014.02.26 JP 2014-035573

专利代理机构: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代理人:

刘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将动叶片安装至转子时可准确保持动叶片相对于转子的位置的动叶片保持装置、动叶片固定构件按压装置、旋转机械的制造方法、组装方法、解体方法。动叶片保持装置具有接触转子上设置的轴向端面中插入动叶片固定构件侧的轴向端面的第1面;朝向与第1面相反的方向,接触动叶片上设置的轴向端面的第2面;朝向转子的径向外侧或内侧,与转子及动叶片的至少一方相接触并规定动叶片保持装置的径向位置的第3面,其中从叶片槽的方向观察时,具有与间隙不重合的形状。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动叶片保持装置,其于在旋转机械的转子的外周面沿轴向设计
的叶片槽和插入所述叶片槽的动叶片的间隙中,沿所述叶片槽的方向插入
动叶片固定构件时,控制所述动叶片向所述叶片槽的方向移动,
其特征在于,具有接触所述转子上设置的轴向端面中插入所述动叶片
固定构件侧的轴向端面的第1面;
朝向与所述第1面相反的方向,接触所述动叶片上设置的轴向端面的
第2面;
朝向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或内侧,与所述转子及所述动叶片的至少一
方相接触并规定所述动叶片保持装置的径向位置的第3面,
其中从所述叶片槽的方向观察时,具有与所述间隙不重合的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叶片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配备
朝向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或内侧的面,即朝向与所述第3面相反的方向并
规定所述动叶片保持装置的径向位置的第4面,
以及变更所述第3面和所述第4面的径向相对位置的相对位置变更机
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叶片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4
面与所述转子及所述动叶片的至少一方相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动叶片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配
备所述第1面和所述第2面以及所述第3面的第1构件、,
配备所述第4面的第2构件,
并且所述相对位置变更结构相对于所述第1构件支撑所述第2构件,
使其可沿径向滑动。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动叶片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配
备所述第1面和所述第4面的第1构件、
配备所述第2面和所述第3面的第2构件,
并且所述相对位置变更结构相对于所述第1构件支撑所述第2构件,
使其可沿径向滑动。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动叶片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配
备所述第1面和所述第2面以及所述第3面的第1构件、
配备所述第4面的第2构件,
并且所述相对位置变更结构相对于所述第1构件支撑所述第2构件,
使其可在与轴向垂直的面内旋转。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叶片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轴向观察时,外缘的至少一部分的形状与所述叶片槽或所述动叶片的形
状一致。
8.一种动叶片固定构件按压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根据权利要求
1~7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叶片保持装置,
以及沿所述叶片槽的方向保持所述动叶片固定构件的插入夹具。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动叶片固定构件按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述动叶片固定构件为沿旋转轴的径向压缩的弹性体,
所述插入夹具具有插入所述动叶片固定构件的贯通孔,所述贯通孔沿
所述叶片槽的方向形成,所述贯通孔具有旋转轴径向的所述贯通孔尺寸随
着从所述贯通孔的入口至出口而缩小的倾斜部,
旋转轴的径向中,所述出口的尺寸与所述间隙的尺寸相同或小于所述
间隙的尺寸。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动叶片固定构件按压装置,其特征在
于,所述插入夹具相对于所述动叶片保持装置可自由拆装。
11.根据权利要求8~10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叶片固定构件按压装置,
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具有沿所述叶片槽的方向对所述动叶片固定构件施力
的推杆,
所述推杆具有与所述动叶片固定构件接触的端面;以及尖端部,所述
尖端部比所述端面突出,并配置在比所述端面的外缘更靠中心侧的位置。
12.一种旋转机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将动叶片插入在所述旋转机械的转子的外周面沿轴向设置的叶
片槽的步骤;
将控制所述动叶片朝所述叶片槽方向移动的动叶片保持装置安装至
所述转子的步骤;
在所述叶片槽和所述动叶片的间隙中,沿所述叶片槽方向插入动叶片
固定构件的步骤。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旋转机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
步包括:在所述叶片槽和所述动叶片的所述间隙中,沿所述叶片槽方向插
入所述动叶片固定构件的步骤前,
在引导所述动叶片固定构件插入所述间隙的插入夹具上保持所述动
叶片固定构件的步骤;
使保持所述动叶片固定构件后的所述插入夹具与插入所述动叶片固
定构件侧的所述转子或所述动叶片的轴向端面相对向,并在所述叶片槽方
向,在与所述间隙相对向的位置配置所述动叶片固定构件的步骤。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旋转机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叶片槽和所述动叶片的所述间隙中沿所述叶片槽方向插入所述动
叶片固定构件的步骤中,
沿所述叶片槽方向串联插入多个所述动叶片固定构件。
15.一种旋转机械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将动叶片捅入在所述旋转机械的转子的外周面沿轴向设置的叶
片槽的步骤;
将控制所述动叶片朝所述叶片槽方向移动的动叶片保持装置安装至
所述转子的步骤;
在所述叶片槽和所述动叶片的间隙中,沿所述叶片槽方向插入动叶片
固定构件的步骤。
16.一种旋转机械的解体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将插入在所述旋转机械的转子的外周面沿轴向设置的叶片槽中
的动叶片和所述转子之间配置的密封板拆下的步骤;
将控制所述动叶片朝所述叶片槽方向移动的动叶片保持装置安装至
所述转子的步骤;
在所述转子和所述动叶片的间隙中,沿所述叶片槽方向插入夹具,并
沿所述叶片槽方向退出动叶片固定构件的步骤。

说明书

动叶片保持装置、动叶片固定构件按压装置、旋转机械的制造方法、组装方法、解体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动叶片安装至转子时使动叶片保持在转子上的动
叶片保持装置、使用该动叶片保持装置的动叶片固定构件按压装置、旋转
机械的制造方法、旋转机械的组装方法及旋转机械的解体方法。

背景技术

燃气涡轮机、蒸汽涡轮机、压缩机等旋转机械在固定于旋转轴的转子
上固定动叶片,旋转轴、转子和动叶片一体旋转。此处,旋转机械中沿旋
转轴的径向外侧对动叶片施力,并且相对于转子固定动叶片的动叶片固定
构件(提拉弹簧、叶根弹簧)插入在动叶片和转子之间(参照专利文献1)。

旋转机械通过在动叶片和转子之间配置动叶片固定构件,并朝向旋转
轴的径向外侧按压动叶片,可在旋转机械停止时和低速旋转时抑制动叶片
相对于转子向旋转轴的径向内侧移动。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1-23730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此处,动叶片固定构件是相对于转子固定动叶片的构件,因此,可在
动叶片可相对于转子移动的状态下安装。动叶片的叶片根部卡合至形成有
与转子的叶片根部相对应的凹凸的槽,所述叶片根部在旋转轴径向内侧的
端部形成有旋转轴的圆周方向的长度根据旋转轴的径向位置发生变动的
凹凸。由此,动叶片沿旋转轴的径向移动时,叶片根部的凹凸与转子的槽
的凹凸接触,因此,限定了移动范围。对此,动叶片使叶片根部沿旋转轴
的轴向移动后插入转子的槽,因此,存在相对于转子沿旋转轴的轴向移动
的可能性。如果动叶片相对于转子的位置发生偏移,则会对旋转机械的功
能造成影响,因此,存在问题。此外,将如引用文献1所述的提拉弹簧插
入涡轮盘和动叶片之间时,涡轮盘和动叶片受到来自提拉弹簧的摩擦力和
向轴向推压的作用力。产生这样的作用力时,固定于轴承等的轴上固定的
涡轮盘不移动,但未相对于其他构件固定的动叶片可能沿槽方向与提拉弹
簧一起移动,相对于涡轮盘的位置发生偏移。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课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将动叶片安装至
转子时可准确保持动叶片相对于转子的位置的动叶片保持装置、使用该动
叶片保持装置的动叶片固定构件按压装置、旋转机械的制造方法、旋转机
械的组装方法及旋转机械的解体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以达成上述目的为目标的本发明为一种动叶片保持装置,其于在旋转
机械的转子的外周面沿轴向设计的叶片槽和插入所述叶片槽的动叶片的
间隙中,沿所述叶片槽的方向插入动叶片固定构件时,控制所述动叶片向
所述叶片槽的方向移动,其特征在于,具有接触所述转子上设置的轴向端
面中插入所述动叶片固定构件侧的轴向端面的第1面;朝向与所述第1面
相反的方向,接触所述动叶片上设置的轴向端面的第2面;朝向所述转子
的径向外侧或内侧,与所述转子及所述动叶片的至少一方相接触并规定所
述动叶片保持装置的径向位置的第3面,其中从所述叶片槽的方向观察时,
具有与所述间隙不重合的形状。

此外,优选进一步配备朝向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或内侧的面,即朝向
与所述第3面相反的方向并规定所述动叶片保持装置的径向位置的第4
面,以及变更所述第3面和所述第4面的径向相对位置的相对位置变更机
构。

此外,所述第4面优选与所述转子及所述动叶片的至少一方相接触。

此外,优选具有配备所述第1面和所述第2面以及所述第3面的第1
构件、配备所述第4面的第2构件,并且所述相对位置变更结构相对于所
述第1构件支撑所述第2构件,使其可沿径向滑动。

此外,优选具有配备所述第1面和所述第4面的第1构件、配备所述
第2面和所述第3面的第2构件,并且所述相对位置变更结构相对于所述
第1构件支撑所述第2构件,使其可沿径向滑动。

此外,优选具有配备所述第1面和所述第2面以及所述第3面的第1
构件、配备所述第4面的第2构件,并且所述相对位置变更结构相对于所
述第1构件支撑所述第2构件,使其可在与轴向垂直的面内旋转。

此外,从轴向观察时,优选外缘的至少一部分的形状与所述叶片槽或
所述动叶片的形状一致。

此外,以达成上述目的为目标的本发明为一种动叶片固定构件按压装
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上述任一项中记载的动叶片保持装置和沿所述叶片
槽的方向保持所述动叶片固定构件的插入夹具。

此外,所述动叶片固定构件优选为沿旋转轴的径向压缩的弹性体,所
述插入夹具具有插入所述动叶片固定构件的贯通孔,所述贯通孔沿所述叶
片槽的方向形成,且所述贯通孔具有旋转轴径向的所述贯通孔尺寸随着从
所述贯通孔的入口至出口而缩小的倾斜部,旋转轴的径向中,所述出口的
尺寸与所述间隙的尺寸相同或小于所述间隙的尺寸。

此外,优选所述插入夹具相对于所述动叶片保持装置可自由拆装。

此外,优选进一步具有沿所述叶片槽的方向对所述动叶片固定构件施
力的推杆,所述推杆具有与所述动叶片固定构件接触的端面;以及尖端部,
所述尖端部比所述端面突出,并配置在比所述端面的外缘更靠中心侧的位
置。

以达成上述目的为目标的本发明为一种旋转机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
在于,包括:将动叶片插入在所述旋转机械的转子的外周面沿轴向设置的
叶片槽的步骤;将控制所述动叶片朝所述叶片槽方向移动的动叶片保持装
置安装至所述转子的步骤;在所述叶片槽和所述动叶片的间隙中,沿所述
叶片槽方向插入动叶片固定构件的步骤。

此外,优选进一步包括:在所述叶片槽和所述动叶片的所述间隙中,
沿所述叶片槽方向插入所述动叶片固定构件的步骤前,在引导所述动叶片
固定构件插入所述间隙的插入夹具上保持所述动叶片固定构件的步骤;使
保持所述动叶片固定构件后的所述插入夹具与插入所述动叶片固定构件
侧的所述转子或所述动叶片的轴向端面相对向,并在所述叶片槽方向,在
与所述间隙相对向的位置配置所述动叶片固定构件的步骤。

此外,在所述叶片槽和所述动叶片的所述间隙中沿所述叶片槽方向插
入所述动叶片固定构件的步骤中,优选沿所述叶片槽方向串联插入多个所
述动叶片固定构件。

以达成上述目的为目标的本发明为一种旋转机械的组装方法,其特征
在于,包括:将动叶片插入在所述旋转机械的转子的外周面沿轴向设置的
叶片槽的步骤;将控制所述动叶片朝所述叶片槽方向移动的动叶片保持装
置安装至所述转子的步骤;在所述叶片槽和所述动叶片的间隙中,沿所述
叶片槽方向插入动叶片固定构件的步骤。

以达成上述目的为目标的本发明为一种旋转机械的解体方法,其特征
在于,包括:将插入在所述旋转机械的转子的外周面沿轴向设置的叶片槽
中的动叶片和所述转子之间配置的密封板拆下的步骤;将控制所述动叶片
朝所述叶片槽方向移动的动叶片保持装置安装至所述转子的步骤;在所述
转子和所述动叶片的间隙中,沿所述叶片槽方向插入夹具,并沿所述叶片
槽方向推出动叶片固定构件的步骤。

以达成上述目的为目标的本发明为一种动叶片保持装置,其在将插入
转子和卡合至所述转子的动叶片之间的间隙中、并相对于所述转子固定所
述动叶片的动叶片固定构件插入该间隙时,相对于所述转子保持所述动叶
片,具有:与插入所述转子的所述动叶片固定构件侧的面相对面的所述动
叶片的面接触的第1部分;直接或通过其他构件与所述第1部分连结,与
插入所述转子的所述动叶片固定构件侧的面接触的第2部分;直接或通过
其他构件与所述第1部分及所述第2部分的至少一方连结,与所述转子及
所述动叶片的至少一方接触,固定旋转轴的径向位置的支撑部,其中从插
入所述动叶片固定构件的所述间隙的延伸方向观察时,配置在与所述间隙
不重叠的位置。

此外,优选所述支撑部为可相对于所述第1部分及所述第2部分的至
少一方移动的机构。

此外,优选所述支撑部为滑动机构,具有固定在所述第1部分及所述
第2部分的至少一方的基部;相对于所述基部,沿与所述旋转轴垂直相交
的方向移动,且与朝向所述转子及所述动叶片的至少一方的旋转轴的径向
外侧的面接触的可动部。

此外,优选所述支撑部为回转机构,具有固定在所述第1部分及所述
第2部分的至少一方的基部;以所述基部为支点回转,与朝向所述转子及
所述动叶片的至少一方的旋转轴的径向外侧的面接触的可动部。

此外,优选设在所述第1部分和所述第2部分成为一体的刚体上。

此外,从轴向观察时,优选外缘的至少一部分的形状与所述转子的槽
的轴向端面形状或所述动叶片的轴向端面形状一致。

此外,优选所述支撑部与朝向所述转子及所述动叶片的至少一方的旋
转轴的径向外侧的面接触。

以达成上述目的为目标的本发明为一种动叶片固定构件按压装置,其
特征在于,具有上述任一项中记载的动叶片保持装置和沿所述间隙的延伸
方向保持所述动叶片固定构件的插入夹具。

此外,所述插入夹具优选在内部形成插入所述动叶片固定构件的贯通
孔,所述贯通孔沿所述间隙的延伸方向延伸,在径向,位于所述间隙侧的
相反侧的端部即入口大于所述动叶片固定构件的外形尺寸,所述间隙侧的
端部即出口与所述入口的尺寸相同或小于所述入口的尺寸。

此外,优选所述贯通孔在所述出口的径向的尺寸与所述间隙的尺寸相
同或小于所述间隙的尺寸。

此外,优选所述插入夹具可相对于所述动叶片保持装置、所述转子及
所述动叶片的任一项自由拆装。

此外,优选进一步具有对所述动叶片固定构件施力的推杆,所述推杆
具有尖端部,所述尖端部在与所述动叶片固定构件接触的端面上,比所述
端面突出,并配置在比所述端面的外缘更靠中心侧的位置。

以达成上述目的为目标的本发明为一种动叶片固定构件拆装方法,其
使插入在转子和卡合至所述转子的动叶片之间的间隙中、并相对于所述转
子固定所述动叶片的动叶片固定构件相对于该间隙进行拆装,其特征在
于,安装相对于所述转子保持所述动叶片的动叶片保持装置,相对于安装
有所述动叶片保持装置的所述转子和所述动叶片拆装所述动叶片固定构
件。

此外,优选所述动叶片保持装置具有:与插入所述转子的所述动叶片
固定构件侧的面相对面的所述动叶片的面接触的第1部分;直接或通过其
他构件与所述第1部分连结,与插入所述转子的所述动叶片固定构件侧的
面接触的第2部分;直接或通过其他构件与所述第1部分及所述第2部分
的至少一方连结,与所述转子及所述动叶片的至少一方的朝向旋转轴径向
外侧的面接触,并固定旋转轴的径向位置的支撑部,其中插入所述动叶片
固定构件的所述间隙的延长线上为开放状态。

此外,优选在具有与所述间隙对应的贯通孔的插入夹具中插入推杆,
通过所述推杆对所述动叶片固定构件施力,对所述动叶片固定构件进行拆
装。

此外,优选在所述插入夹具的所述开口中插入所述动叶片固定构件
后,将所述插入夹具固定至所述动叶片保持装置,并将所述动叶片固定构
件插入所述间隙。

此外,优选将多个所述动叶片固定构件串联插入所述间隙中。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将动叶片安装至转子时可准确保持动叶片相对于转子的
位置,并可以适当地在转子和动叶片之间插入动叶片固定构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旋转机械的大致结构的透视图。

图2是表示动叶片和转子的卡合部附近的透视图。

图3是表示叶根弹簧的大致结构的透视图。

图4是图1的旋转机械的部分剖面图。

图5是表示本实施例的按压装置的大致结构的示意图。

图6是表示动叶片保持装置和插入夹具安装至旋转机械状态下的正面
图。

图7是表示动叶片保持装置和插入夹具的大致结构的正面图。

图8是表示动叶片保持装置和插入夹具的大致结构的侧面图。

图9是表示动叶片保持装置和插入夹具的大致结构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动叶片保持装置的板部的大致结构的正面图。

图11是表示动叶片保持装置的板部的大致结构的侧面图。

图12是表示插入夹具的大致结构的正面图。

图13是表示插入夹具的大致结构的俯视图。

图14是表示插入夹具的大致结构的剖面图。

图15是表示推杆的大致结构的透视图。

图16是表示推杆的大致结构的正面图。

图17是表示推杆的大致结构的仰视图。

图18是表示推杆的大致结构的侧面图。

图19是用于说明动叶片固定构件拆装方法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20是用于说明动叶片固定构件拆装方法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21是用于说明旋转机械的制造方法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22是用于说明旋转机械的制造方法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23是用于说明旋转机械的解体方法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24是表示其他示例的动叶片保持装置安装至旋转机械状态下的正
面图。

图25是表示其他示例的动叶片保持装置的大致结构的正面图。

图26是表示其他示例的动叶片保持装置的大致结构的侧面图。

图27是用于说明使用其他示例的动叶片保持装置的动叶片固定构件
拆装方法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28是表示其他示例的动叶片保持装置的大致结构的侧面图。

图29是表示其他示例的动叶片保持装置的大致结构的透视图。

图30是表示其他示例的动叶片保持装置的大致结构的侧面图。

图31是表示其他示例的动叶片保持装置的大致结构的侧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另外,本发明并
不限定于该实施例,并且,在存在多个实施例的情况下,也包括将各实
施例加以组合而构成的实施例。

实施例

首先,使用图1~图4,对使用本实施例的按压装置的对象旋转机
械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旋转机械的大致结构的透视图。图
2是表示动叶片和转子的卡合部附近的透视图。图3是表示叶根弹簧的
大致结构的透视图。图4是图1的旋转机械的部分剖面图。此外,本实
施例中,将与旋转机械的旋转轴垂直相交并通过旋转轴的方向作为旋转
轴的径向,将围绕旋转轴的方向作为旋转轴的圆周方向,将与旋转轴平
行的方向作为旋转轴的轴向。

图1所示的旋转机械10为燃气涡轮机、蒸汽涡轮机、压缩机等,
具有旋转轴即转子12和安装至转子12的多个动叶片14。多个动叶片
14以从转子12的外周部呈放射状延伸而出的形式安装。转子12可以
使多个构件连结而成,也可是1个构件。例如,转子12可以是对在作
为轴的主轴上固定动叶片14的圆盘进行固定的结构,也可以是形成为
在1个构件的表面固定动叶片14的形状的结构。也就是说,转子12
也可以是固定至主轴的圆盘。

动叶片14具有形成叶片表面的叶片部22和设在叶片部22的转子
12侧的端部的叶片根部24。叶片部22是在径向外侧延伸的板状构件。
叶片部22,例如,横截面形状形成为流线形,在确保该形状的同时慢
慢扭转并延伸而出,尖端部延伸至壳体(固定侧的构件)的内壁面侧。
叶片部22应起到使作动气体顺畅流动的作用。叶片根部24如图2所示,
从轴向观察到的截面形状形成为所谓的圣诞树形状,可从轴向(转子
12的板厚方向)嵌合至转子12并固定。

转子12中,叶片槽28在圆周方向沿轴向等间隔形成,所述叶片槽
28在外周部形成与动叶片14的叶片根部24的截面形状大致相同的形
状。此处,“沿轴向形成”是指在沿轴向平行形成的叶片槽的基础上,
还包括相对于轴向倾斜形成的叶片槽。也就是说,沿轴向的方向包括与
轴向平行的方向和相对于轴向倾斜的方向。此外,将沿轴向的方向分为
与轴向平行的方向成分和与轴向垂直相交的方向成分时,与轴向平行的
方向成分比与轴向垂直相交的方向成分长。本实施方式的叶片槽28相
对于轴向倾斜。动叶片14的叶片根部24从轴向插入固定至该各叶片槽
28。

旋转机械10在叶片根部24和叶片槽28之间形成间隙30。间隙30
形成在叶片根部24的径向内侧的端部。间隙30与叶片槽28相同,在
相对于轴向倾斜的方向延伸。本实施方式的间隙30的延伸方向相对于
轴向倾斜,但间隙的延伸方向也可以是与轴向平行的方向。另外,间隙
30和叶片槽28、叶片根部24在相同方向延伸。旋转机械10在间隙30
中插入叶根弹簧(动叶片固定构件)18。叶根弹簧18是在压缩后至少
会沿径向收缩的弹性体,将动叶片14相对于转子12朝向径向外侧提拉。
旋转机械10中,插入叶根弹簧(动叶片固定构件)18的方向与叶片槽
28的方向为相同方向。本实施方式的叶片槽28的方向为沿轴向的方向。

叶根弹簧18是间隙30的延伸方向为长度方向的长形板簧,具有与
叶片根部24接触的动叶片接触面52和与叶片槽28接触的转子接触面
56。叶根弹簧18通过将一张平板弯折而形成,沿与长度方向垂直相交
的方向截断的截面形状在径向下侧的面形成开口58,一部分成为变形
的C字形状。具体而言,夹住开口58的1对转子接触面56和与转子
接触面56略微平行配置的动叶片接触面52经过具有弯曲形状的一对侧
面57而一体形成叶根弹簧18。动叶片接触面52是3个弯曲部连接而
成的形状。

此外,如图4所示,动叶片14在比叶片根部24更靠径向外侧的轴
向端面具有沿轴向突出、并沿圆周方向延伸的凸部,在凸部的径向内侧
的表面形成叶片侧槽32。转子12在比叶片槽28更靠径向内侧的轴向
端面具有沿轴向突出、并沿圆周方向延伸的凸部,在凸部的径向外侧的
表面形成转子侧槽34。因此,旋转机械10在叶片根部24和叶片槽28
重合区域的轴向端面的径向外侧形成叶片侧槽32,在径向内侧形成转
子侧槽34,叶片侧槽32和转子侧槽34相对。

旋转机械10配置有将动叶片14安装至转子12的部分,即,在动
叶片14和转子12的卡合部的轴向端面配置有密封机构19。密封机构
19中,径向外侧的端部插入叶片侧槽32,径向内侧的端部插入转子侧
槽34。密封机构19为板状构件,径向外侧的端部插入叶片侧槽32并
与动叶片14接触,径向内侧的端部插入转子侧槽34并与转子12接触,
从而堵塞动叶片14和转子12之间的空间,抑制流通旋转机械10的作
动气体(燃烧气体、废气、蒸气)流入动叶片14和转子12的卡合部的
间隙30。

密封机构19具有密封板40、锁板42和锁止件44。密封板40是覆
盖卡合部的平板,径向外侧的端部插入叶片侧槽32中。锁板42径向外
侧的端部与密封板40接触,径向内侧的端部与转子侧槽34接触。通过
将锁板42插入转子侧槽34和密封板40之间,将密封板40推压至叶片
侧槽32。锁止件44插入锁板42和转子侧槽34的轴向间隙中,将锁板
42固定至转子侧槽34。密封机构19在将密封板40插入叶片侧槽32
后,在密封板40和转子侧槽34之间插入锁板42。密封机构19在之后,
通过锁止件44将锁板42固定至转子侧槽34,从而将密封板40、锁板
42固定至叶片侧槽32和转子侧槽34之间,并从轴向的侧面侧堵塞动
叶片14和转子12的卡合部的间隙。

本实施例中,旋转机械10中仅显示了转子12、动叶片14、密封机
构19和叶根弹簧18,但旋转机械10具备定子侧的各种机构、其他分
区的动叶片、旋转轴等旋转机械配备的各种构成。

接下来,使用图5~图18,对可相对于上述旋转机械10使用的按
压装置100进行说明。图5是表示本实施例的按压装置的大致结构的示
意图。图6是表示动叶片保持装置和插入夹具安装至旋转机械状态下的
正面图。图7是表示动叶片保持装置和插入夹具的大致结构的正面图。
图8是表示动叶片保持装置和插入夹具的大致结构的侧面图。图9是表
示动叶片保持装置和插入夹具的大致结构的俯视图。

按压装置100是相对于上述转子12和动叶片14的间隙30拆装也
就是插入、拔出叶根弹簧18时使用的装置。具体而言,相对于转子12
使动叶片14沿轴向90移动,使叶片根部24和叶片槽28卡合后,在间
隙30中插入叶根弹簧18时,使用按压装置100。此外,从旋转机械10
拆下密封机构19后,从间隙30拔出叶根弹簧18时使用按压装置100。
因此,在未设置密封机构19的状态下使用按压装置100。此外,以下
实施例中,对2个叶根弹簧18a、18b沿旋转轴的轴向90串联配置在间
隙30时的情况进行说明。另外,并未特别限定沿旋转轴的轴向90(间
隙30的延伸方向109)串联连接的叶根弹簧18的数量。

按压装置100如图5所示,具有动叶片保持装置102、2个插入夹
具104、推杆106和按压装置108。动叶片保持装置102相对于转子12
保持动叶片14,控制动叶片14在旋转轴的轴向90的位置。本实施例
的动叶片保持装置102如图6所示,是在旋转轴的圆周方向92,配置
在包括2个间隙30的范围内的构件。插入夹具104对应间隙30配置。
插入夹具104辅助插入间隙30的叶根弹簧18a、18b。推杆106是与叶
根弹簧18a、18b的任一个接触的刚体棒,将来自按压装置108的施力
传导至叶根弹簧18a、18b。推杆106是调节叶根弹簧18a、18b与按压
装置108的距离的调节工具。按压装置108是将液压缸等、叶根弹簧
18a、18b向规定方向按压的装置。

以下对各部分进行说明。首先,使用图5~图11,对动叶片保持装
置102进行说明。图10是表示动叶片保持装置的板部的大致结构的正
面图。图11是表示动叶片保持装置的板部的大致结构的侧面图。

动叶片保持装置102具有板部110、支撑部112、磁石114和线束
116。动叶片保持装置102的板部110为第1构件,支撑部112为第2
构件。

板部110的旋转轴径向94的长度短于从叶片侧槽32的底面至转子
侧槽34的底面的距离,旋转轴圆周方向92的长度长于2个间隙30的
距离,也就是说,是比动叶片14的配置间距长的板。使用板部110时,
旋转轴的径向端部即外周侧端部120插入叶片侧槽32,旋转轴的径向
94的内侧端部即内周侧端部122插入转子侧槽34。

使用板部110时,在与间隙30重合的部分形成开口124。本实施
例的板部110与2个间隙30重合,因此,形成2个开口124。开口124
的开口面积大于间隙30,插入有插入夹具104。

板部110在使用时,在与叶片根部24、叶片槽28相对的面的相反
侧的面设有突起部126。突起部126在使用时,是作业人员在调节板部
110的位置时抓握的把持部。此外,作为把持部的突起部126并不限定
于辅助作业人员用手抓握,也可以通过抵接螺丝刀、钢凿等工具或利用
钳子等工具夹持使板部110移动并调节位置。突起部126上开口有插入
线束116的孔。

板部110在从轴向90观察时为圆周方向一侧的端边、且沿轴向90
延伸的面上形成有基准端面128;在从轴向观察时为圆周方向另一侧的
端边、且沿轴向90延伸的面上形成有基准端面129。基准端面128、129
在将板部110设置至合适的位置时,具体而言,设置至开口124与间隙
30重合的位置时,与位于对应位置上的动叶片14或转子12在与旋转
轴垂直相交的面的形状一致。也就是说,端面的凹凸与动叶片14或转
子12的凹凸为一致的形状。由此,作业人员通过触摸基准端面128、
129的凹凸和动叶片14或转子12的凹凸,可判定位置是否合适。板部
110在圆周方向的端部附近开口有连结孔130。连结孔130为插入支撑
部112的孔。

支撑部112具有回转部140和支点142。本实施方式的动叶片保持
装置102的支撑部112为相对位置变更机构。回转部140为棒状构件。
回转部140的延伸方向的端部为曲面。由此,回转部140可抑制划伤其
他构件,并且,更易于进行回转,可使端部易于接触到对象构件。支点
142是插入板部110的连结孔130的蝶形螺钉,支撑回转部140并使其
处于可回转的状态。支点142通过使蝶形螺钉旋转、拧紧,从而可相对
于回转部140施加紧固力,也可以相对于板部110将回转部140固定至
目标位置。

磁石114经过线束116与板部110连结。线束116插入板部110
的突起部126上形成的孔,连接板部110和磁石114。使用动叶片保持
装置102时,通过使磁石114附着至动叶片14或转子12等的周围的金
属,即使在作业人员手误将板部110掉落时,也不会掉落在旋转机械
10的内部。此外,可手动操作回收线束116。此外,由于是磁石114,
因此易于拆装。

动叶片保持装置102通过将板部110的外周侧端部120插入叶片侧
槽32,并使支撑部112的回转部140接触构成转子12的转子侧槽34
的上升部的径向外侧的端面(换言之,向径向外侧延伸部分的朝向径向
外侧的端面),固定板部110的径向位置。因此,板部110在外周侧端
部120插入叶片侧槽32的状态下,固定在动叶片14和转子12之间。
此外,板部110如图6所示,覆盖配置叶片根部24和叶片槽28的区域
的间隙30以外的部分。此外,板部110与叶片根部24和叶片槽28相
对。

由此,动叶片保持装置102在动叶片14对于转子12施加沿轴向移
动的力时,更详细而言,在沿轴向的方向(也就是插入动叶片固定构件
的方向、叶片槽28的方向),对动叶片14施加从设置有动叶片保持装
置102侧的端部向相反侧的端部移动的力时,与动叶片14的叶片侧槽
32的转子12的端面相对的面和板部110接触。板部110中,外周侧端
部120的未与转子12的端面相对一侧(轴向交差的面中,在轴向上距
转子12、动叶片14较远侧)的面为叶片接触部(第1部分)131。该
状态下,如果对动叶片14进一步施加移动的作用力,则设有转子12
的叶片槽28的区域的轴向端面与板部110接触。板部110中与转子12
的叶片槽28相对的部分为转子接触部(第2部分)132。动叶片保持装
置102中板部110的转子接触部132与转子接触的面为第1面133。动
叶片保持装置102中板部110的叶片接触部131与动叶片14接触的面
为第2面134。此处,本实施方式中,第1面133是与转子12上设置
的轴向端面中,插入叶根弹簧18侧的轴向端面接触的面。第2面134
朝向与第1面133相反的方向,是与动叶片14上设置的轴向端面接触
的面。动叶片保持装置102中,板部110的叶片接触部131与动叶片
14接触,转子接触部132与转子12接触,也就是说,第1面133与转
子12接触,第2面134与动叶片14接触,从而,即使动叶片14想要
沿轴向进一步移动,由于板部110通过转子接触部132受到转子12的
支撑,使板部110处于无法移动的状态。由此,可抑制动叶片14沿轴
向移动,并将动叶片14相对于转子12保持在规定位置。

此外,动叶片保持装置102的外周侧端部120的端面为第3面135,
回转部140的径向94中,距支点142较远侧的端面为第4面136。动
叶片保持装置102通过第3面135和第4面136规定动叶片保持装置
102的径向94的位置。本实施方式的动叶片保持装置102如上所述,
第3面135与叶片侧槽32接触,第4面136与转子12接触,从而固定
径向94的位置。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第3面135为朝向转子12的径
向外侧或内侧的面,是与转子12及动叶片14的至少一方接触并规定动
叶片保持装置102的径向位置的面。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第4面136
为朝向转子12的径向外侧或内侧的面,朝向与第3面135相反的方向,
是规定动叶片保持装置102的径向位置的面。图5~图9的说明中,将
径向外侧的面作为第3面135、将径向内侧的面作为第4面136,但第
3面135和第4面136也可颠倒。此外,优选动叶片保持装置102的第
3面135和第4面136双方与在径向相对的转子12或动叶片14的面接
触,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动叶片保持装置102的第3面135和第4
面136中仅一方与在径向相对的转子12或动叶片14的面接触,即可以
固定径向的位置。也就是说,也可以在动叶片保持装置102的第3面
135和第4面136的另一方与在径向相对的转子12或动叶片14的面之
间设置间隙。

接下来,在图5~图9的基础上,使用图12~图14,对插入夹具
进行说明。图12是表示插入夹具的大致结构的正面图。图13是表示插
入夹具的大致结构的俯视图。图14是表示插入夹具的大致结构的剖面
图。图14是图12的A-A线向视图。

插入夹具104与动叶片保持装置102相同,经过线束148与磁石
146连结。使用插入夹具104时,通过使磁石146附着至动叶片14或
转子12的金属,即使作业人员将插入夹具104掉落,也不会掉落在旋
转机械10的内部。此外,通过手动操作线束148可回收插入夹具104。
此外,也可使线束148通过动叶片保持装置102的突起部126的孔,使
磁石146和插入夹具104不与动叶片保持装置102分离。

插入夹具104的外缘150的外形形状与动叶片保持装置102的开口
124大致相同或稍小,是在内部形成开口152的筒状构件。使用插入夹
具104时,插入叶根弹簧18侧(未与间隙30相对的侧)的面即入口
154为相对于筒形状的延伸方向垂直相交的面。使用插入夹具104时,
排出叶根弹簧18侧(与间隙30相对的侧)的面即出口156为相对于筒
形状的延伸方向倾斜的面。具体而言,开口152如图14所示,出口156
侧的端部在沿圆周方向观察时是倾斜的。也就是说,插入夹具104中,
出口156相对于入口154倾斜。此外,插入夹具104在开口152的入口
154侧的端面设有锥部(倾斜部)158。插入夹具104通过在端面设置
锥部158,并在入口154的端部以高于其他部分的比例扩大开口152的
开口面积,使后述推杆106易于从入口154插入。此外,开口152的出
口156侧的端部在从径向观察时是倾斜的也可。

此外,插入夹具104中,在出口156处的开口152的直径小于入口
154处。也就是说,开口152形成缩小状。此外,开口152在使用时,
在于叶根弹簧18的开口58相对的位置形成突起160。

使用插入夹具104时,在开口152插入叶根弹簧18。插入夹具104
通过将外缘150插入动叶片保持装置102的开口124,可相对于间隙30
以规定朝向支撑叶根弹簧18。此处,插入夹具104通过将出口156相
对于开口152的延伸方向的朝向作为与间隙30的延伸方向109相对应
的朝向,将插入夹具104设置至开口124时,相对于间隙30的延伸方
向109,可使开口152的延伸方向一致。也就是说,即使间隙30的延
伸方向相对于轴方向倾斜等时,也可使间隙30的延伸方向109与叶根
弹簧的插入方向一致。此外,插入夹具104通过使开口152的出口156
侧的开口面积小于入口154侧,可压缩叶根弹簧18,从出口156侧压
出。由此,可插入间隙30,并可易于插入叶根弹簧18。此外,优选插
入夹具104的开口152的出口156侧的开口面积小于间隙30的开口面
积。由此,可使叶根弹簧18易于插入间隙30。此处,优选插入夹具104
的开口152的入口154和出口156的开口面积符合上述关系,但并不限
定于此。插入夹具104也可为以下形状:开口152的入口154的径向尺
寸和出口156的径向尺寸符合上述关系,即,开口152的出口156的径
向尺寸小于入口154的径向尺寸。如此,插入夹具104通过将开口152
设为具有锥形的形状,可获得上述效果。此外,优选插入夹具104的开
口152的出口156和间隙30的开口面积符合上述关系,但并不限定于
此。插入夹具104也可为以下形状:开口152的出口156的径向尺寸和
间隙30的径向尺寸符合上述关系,即,间隙30的径向尺寸小于出口
156的径向尺寸。优选上述关系中的开口面积、尺寸的关系为另一方小
于一方,但通过设为大致相同也可易于插入。

接下来对推杆106进行说明。图15是表示推杆的大致结构的透视
图。图16是表示推杆的大致结构的正面图。图17是表示推杆的大致结
构的仰视图。图18是表示推杆的大致结构的侧面图。推杆106以金属
等刚体形成,具有棒状的基部170和设在基部170尖端的尖端部172。
基部170的端面大于叶根弹簧18、小于开口152,截面形状为基本不发
生变化的柱形。尖端部172为设在基部170的端面175的突起。尖端部
172设在距端面外缘规定距离的内侧,为沿基部170的延伸方向延伸的
柱状构件。此外,基部170在侧面的一部分,具体而言,在与插入夹具
104的开口152的突起160相对应的位置设有导槽174。导槽174沿基
部170的延伸方向形成为直线状。此外,基部170在与设有导槽174
的侧面为相反侧的面设有螺纹孔176。

使用推杆106时,设有尖端部172的基部170的端面175与叶根弹
簧18接触,相反侧的端面与按压装置108接触。由此,推杆106受到
按压装置108按压后,则通过该力按压叶根弹簧18。推杆106通过设
置尖端部172,在推杆106相对于叶根弹簧18倾斜时,尖端部172与
叶根弹簧18接触。由此,可使叶根弹簧18相对于推杆106不易拔出。
此外,通过将尖端部172设在距端面175的外缘规定距离的内侧,可使
推杆106不易接触插入夹具104的突起160。此外,推杆106通过设置
导槽174,成为在导槽174中插入突起160的状态,可抑制推杆106沿
相对于间隙30的延伸方向109倾斜的方向相对于插入夹具104移动。
此外,通过设置螺丝孔176,可在插入时相对于推杆106固定支撑推杆
106的支撑物。

接下来,对使用按压装置100的动叶片固定构件拆装方法进行说
明。图19是用于说明动叶片固定构件拆装方法的动作的流程图。图20
是用于说明动叶片固定构件拆装方法的动作的说明图。

首先,将叶根弹簧18(18a、18b)插入插入夹具104(步骤S12)。
具体而言,通过将叶根弹簧18从插入夹具104的开口152的入口154
侧插入,使叶根弹簧18的外缘与开口152的内周面接触,并将叶根弹
簧18插入插入夹具104。然后,在叶根弹簧18的延伸方向,通过用锤
子等敲打未插入开口152侧的端部,将叶根弹簧18压入开口152。

接下来相对于转子12和动叶片14安装动叶片保持装置102(步骤
S14)。具体而言,将动叶片保持装置102的板部110插入叶片侧槽32
和转子侧槽34之间,在触摸基准端面128、129的凹凸以及转子12与
动叶片14的凹凸的同时进行观察,并调整圆周方向的位置。如果基准
端面128、129的凹凸以及转子12与动叶片14的凹凸位于一致的位置,
则使支撑部112的回转部140旋转,将回转部140抵接并固定至转子
12,使板部110的外周侧端部120接触叶片侧槽32。由此,动叶片保
持装置102相对于转子12和动叶片14安装完成。另外,也可以颠倒步
骤S12和步骤S14的顺序。也就是说,也可以在相对于转子12和动叶
片14安装动叶片保持装置102后,将叶根弹簧18插入插入夹具104。

接下来,相对于动叶片14和转子12的间隙30设置插入夹具104
(步骤S16)。也就是说,将插入夹具104插入动叶片保持装置102的
开口124。动叶片固定构件拆装方法也可以为:将插入叶根弹簧18的
插入夹具104插入动叶片保持装置102的开口124后,相对于转子12
和动叶片14安装动叶片保持装置102。接下来,通过按压装置108压
入(步骤S18)。具体而言,使按压装置108的按压部接触叶根弹簧
18的与插入夹具104的一侧位于相反侧的端部,通过按压装置108将
叶根弹簧18压入间隙30。

之后,将叶根弹簧18压入间隙30一定距离后,在按压装置108
和叶根弹簧18之间设置推杆106(步骤S20)。也就是说,如图20所
示,在叶根弹簧18和按压装置108之间设置推杆106,经过推杆106,
将按压装置108的力传导至叶根弹簧18。由此,可缩短按压装置108
的行程。此外,可提高与按压装置108与推杆106、叶根弹簧18接触
部分的形状的自由度。也就是说,由于没有必要将按压装置108的尖端
插入插入夹具104中,因此,没有必要将其缩小。此外,如图20所示,
按压装置108也可通过支撑机构180相对于按压装置108支撑推杆106。
支撑机构180插入推杆106的螺丝孔176中。支撑机构180相对于按压
装置108的主体,在沿与插入方向182平行的方向自由移动的状态下被
支撑。另外,支撑机构180也可为以下结构:不插入推杆106的螺丝孔
176中,而是具有插入推杆106的孔,在沿与插入方向182平行的方向
自由移动的状态下支撑。此时,也可相对于按压装置108固定支撑机构
180。

接下来,通过按压装置108压入(步骤S22)。经过推杆106,通
过按压装置108将叶根弹簧18压入间隙30。通过按压装置108进行压
入,直至叶根弹簧18的全部区域插入间隙30。

插入目标叶根弹簧18后,判定能否在同一间隙30中再次插入叶根
弹簧(步骤S24),也就是判定是否需要下一个叶根弹簧。需要下一个
叶根弹簧时(步骤S24中为Yes),返回步骤S12,重复相同的处理。
此时,也可以保持安装动叶片保持装置的状态,省略步骤S14的处理。
不需要下一个叶根弹簧时(步骤S24中为No),也就是结束向间隙30
插入叶根弹簧时,结束本处理。

此处,上述实施例中,就将叶根弹簧18插入间隙30的情况进行了
说明,但从间隙30拔出叶根弹簧18时也可以通过按压装置100拔出。
具体而言,安装动叶片保持装置102后,使用推杆106按压插入间隙
30中的叶根弹簧18,从而可从与按压的端面位于相反侧的端面的间隙
30中拔出叶根弹簧18。此时,使用比间隙30小的推杆106。此外,可
使用插入夹具104,也可不使用插入夹具104。

如此,本实施例将动叶片保持装置102安装至动叶片14和转子12
之间。由此,步骤S18、步骤S22中,通过按压装置108压入叶根弹簧
18的力产生使动叶片14向被叶根弹簧18按压的方向移动的力时,也
会变为板部110的叶片接触部131和动叶片14接触,转子接触部132
和转子12接触的状态。由此,通过由转子12支撑的板部110,动叶片
14变为无法向被叶根弹簧18按压的方向移动的状态。综上所述,可在
抑制动叶片14沿轴向移动的同时,将叶根弹簧18插入间隙30。

使用动叶片保持装置102,可抑制动叶片14沿旋转轴的轴向移动,
从而无需在调节动叶片14的位置的同时插入叶根弹簧18,或者在插入
叶根弹簧后,进行调节动叶片14的位置的作业。动叶片保持装置102
的结构简单,也易于拆卸。此外,动叶片保持装置102为可与密封机构
19在相同的位置同样安装的结构,因此,可无需使用特殊工具进行安
装。

此外,如本实施例所示,通过将叶根弹簧18沿轴向分割为多个,
可缩短叶根弹簧18的压入量(行程),因此,可减小设置按压装置100
的空间。此外,由于可缩短叶根弹簧18,因此,可稳定插入间隙30中。

此处,使用上述按压装置100的动叶片固定构件拆装方法中,也可
将动叶片固定构件的拆装方法作为旋转机械的制造方法使用。此外,旋
转机械的制造方法也可使用动叶片保持装置,通过上述动叶片固定构件
拆装方法以外的方法制造旋转机械。

图21是用于说明旋转机械的制造方法的动作的流程图。图21所示
的旋转机械的制造方法是在转子12上形成叶片槽,并且准备好动叶片
14和叶根弹簧18等各构件和作业用工具后的处理。首先,在旋转机械
10的转子12的外周面沿轴向设置的叶片槽28中插入动叶片14(步骤
S32)。将动叶片14插入叶片槽28后,安装动叶片保持装置102(步
骤S34)。具体而言,将控制动叶片14向叶片槽28的方向移动的动叶
片保持装置102安装至转子12。本实施方式中,安装至转子12和动叶
片14上。由此,通过安装动叶片保持装置102,抑制动叶片14相对于
转子12向叶片槽28的方向移动。之后,将叶根弹簧18沿叶片槽28
的方向插入叶片槽28和动叶片14的间隙30(步骤S36)。

如图21所示,在使用动叶片保持装置102控制动叶片14向叶片槽
28的方向移动的状态下,将叶根弹簧18插入间隙30,从而无需在调节
动叶片14的位置的同时插入叶根弹簧18,或者在插入叶根弹簧后,进
行调节动叶片14的位置的作业。由此,可提高作业性,并可简化旋转
机械的制造。

接下来,使用图22,对旋转机械的制造方法的另一个例子进行说
明。图22是用于说明旋转机械的制造方法的动作的流程图。图22所示
的旋转机械的制造方法与图21所示的旋转机械的制造方法相同,是在
转子12上形成叶片槽,并且准备好动叶片14和叶根弹簧18等各构件
和作业用工具后的处理。

首先,在旋转机械10的转子12的外周面沿轴向设置的叶片槽28
中插入动叶片14(步骤S42)。然后,将动叶片14插入叶片槽28后,
安装动叶片保持装置102(步骤S44)。由此,通过安装动叶片保持装
置102,抑制动叶片14相对于转子12向叶片槽28的方向移动。

接下来,使叶根弹簧18保持在插入夹具104上(步骤S46)。也
就是,将叶根弹簧18插入插入轴104的开口。之后,在叶根弹簧18
与间隙30相对的位置配置插入夹具104(步骤S48)。也就是说,使
保持叶根弹簧18的插入夹具104与插入叶根弹簧18侧的转子12或动
叶片14的轴向端面相对,并且,在叶片槽28的方向中与间隙28相对
的位置配置叶根弹簧18。之后,将插入插入夹具104中的叶根弹簧18
沿叶片槽28的方向插入叶片槽28和动叶片14的间隙30(步骤S50)。

如此,通过动叶片保持装置抑制转子12和动叶片14在叶片槽方向
的相对位置,并通过插入夹具104保持叶根弹簧18后插入叶根弹簧18,
可提高作业性、简化旋转机械的制造。

此处,使用上述按压装置100的动叶片固定构件拆装方法,不仅可
在制造旋转机械时使用,也可作为旋转机械的组装方法使用。可在维修
等拆解旋转机械后组装时、制造旋转机械时使用旋转机械的组装方法。
此外,可以与旋转机械的制造方法相同的工序实现旋转机械的组装方法
的工序。

此处,使用上述按压装置100的动叶片固定构件拆装方法,也可作
为旋转机械的拆解方法使用。可在维修等拆解旋转机械时、拆解废弃的
旋转机械时使用旋转机械的拆解方法。

使用图23,对旋转机械的解体方法的另一个示例进行说明。图23
是用于说明旋转机械的解体方法的动作的流程图。首先,拆下在转子
12和动叶片14之间配置的密封机构19的密封板40(步骤S62)。然
后安装动叶片保持装置100(步骤S64)。具体而言,在转子12和动
叶片14安装动叶片保持装置100。然后,通过在转子12和动叶片14
的间隙30中沿叶片槽28的方向插入夹具,并将叶根弹簧18向叶片槽
28的方向压出,拆下叶根弹簧18(步骤S66)。从间隙30中拆下叶根
弹簧18后,从转子12拆下动叶片14(步骤S68)。

如此,旋转机械的解体方法在使用动叶片保持装置102控制动叶片
14向叶片槽28的方向移动的状态下,从间隙30中拆下叶根弹簧18,
从而可无需在调节动叶片14的位置的同时拆下叶根弹簧18。由此,可
提高作业性,并可简化旋转机械的解体。

此外,上述实施例中,作为动叶片固定构件,以使用叶根弹簧18
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是将动叶片14相对于转子12固定的构件、
沿轴向插入动叶片14和转子12之间的构件。此外,插入动叶片固定构
件的间隙30也不限定于叶片根部24和叶片槽28之间,也可是动叶片
14和转子12之间。

此处,动叶片保持装置102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上述示例的动叶
片保持装置102在第1构件即板部110上设有第1面133、第2面134
和第3面135,在第2构件即支撑部112上设有第4面,但并不限定于
此。

动叶片保持装置102在拆装时开放叶根弹簧(动叶片固定构件)18
或推杆106通过的区域,构件不重合,由动叶片14、转子12中的至少
一方支撑,设有具备第2面134的叶片接触部131和具备第1面133
的转子接触部132即可。也就是说,动叶片保持装置102通过在连结、
联动动作的部分具备与和动叶片14和转子12的动叶片固定构件的插入
侧的端面相对的面接触的叶片接触部131,具体而言即第2面134;与
转子12的动叶片固定构件的插入侧的端面接触的转子接触部132,具
体而言即第1面133,从而可接受转子12作用于动叶片14的力,并抑
制动叶片14的移动。此外,动叶片保持装置102通过设置第3面135
和第4面136,可固定径向的位置,但也可仅具备任一个面。此外,本
实施方式中,将径向外侧的面作为第3面135、将径向内侧的面作为第
4面136,反之亦可。

图24是表示其他示例的动叶片保持装置安装至旋转机械状态下的
正面图。图25是表示其他示例的动叶片保持装置的大致结构的正面图。
图26是表示其他示例的动叶片保持装置的大致结构的侧面图。图27
是用于说明使用其他示例的动叶片保持装置的动叶片固定构件拆装方
法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24~图27所示的按压装置100具有动叶片保持装置102a、推杆
106和按压装置108。动叶片保持装置102a具有第1板部202、第2板
部204和紧固装置206。动叶片保持装置102a的第1板部202为第2
构件,第2板部204为第1构件。动叶片保持装置102a在第1板部202
和第2板部204的位置沿径向发生偏移的状态下重合配置,通过紧固装
置206固定。第1板部202形成开口208。开口208在使用时通过接触
工具等将力作用于第1板部202。动叶片保持装置102a从开口208向
第1板部202施力,从而相对于转子12、动叶片14移动。此外,动叶
片保持装置102a从开口208向第1板部202施力,从而使第1板部202
相对于第2板部204移动。第1板部202在板部的径向内侧表面设有向
径向内侧延伸的足部210。足部210插入在转子12的朝向径向外侧的
面上形成的槽中。紧固装置206为蝶形螺钉。第1板部202形成有插入
紧固装置206的蝶形螺钉的孔209。孔209是径向为长度方向的长孔。
第2板部204形成有插入紧固装置206的蝶形螺钉的孔。在第2板部
204上形成的孔是与蝶形螺钉的直径大致相同的孔。动叶片保持装置
102a在松开紧固装置206的蝶形螺钉后解除紧固状态,从而可使第1
板部202和第2板部204沿径向(图25中的箭头方向)相对移动。

动叶片保持装置102a的第1板部202比第2板部204更靠近旋转
轴的径向内侧配置。第1板部202在使用时,径向内侧的端部与转子
12接触。第2板部204在使用时,径向外侧的端部插入动叶片14的槽
中。此外,第1板部202、第2板部204在使用时,从间隙30的延伸
方向观察,配置在与间隙30不重合的位置。从间隙30的延伸方向观察
时,第1板部202、第2板部204在与间隙30重合的位置未配置构件。

动叶片保持装置102a使第1板部202和第2板部204沿径向相对
移动,并使第1板部202和第2板部204分别接触转子12、动叶片14,
从而相对于转子12、动叶片14固定的机构变为支撑部。像动叶片保持
装置102a那样将支撑部设为滑动机构时,也可通过滑动机构将第1板
部202、第2板部204相对于转子12、动叶片14固定,从而在第2板
部204中与板部110相同的位置变为叶片接触部131a、转子接触部
132a。如此,支撑部的结构不同时,也可通过设置叶片接触部131a、
转子接触部132a,相对于转子12支撑动叶片14。动叶片保持装置102a
的第2板部204是具有与转子12接触的第1面133a;与动叶片接触的
第2面134a;固定径向的位置的第3面135a的第1构件。第1板部202
是具有固定径向位置的第4面136a的第2构件。第2构件204的第1
面133a与转子12接触,第2面134a与动叶片14接触,从而可相对于
转子12支撑动叶片14。此外,如图27所示,按压装置108也可通过
支撑机构180相对于按压装置108支撑推杆106。支撑机构180插入推
杆106的螺丝孔176中。支撑机构180相对于按压装置108的主体,在
沿与插入方向平行的方向自由移动的状态下被支撑。

图28是表示其他示例的动叶片保持装置的大致结构的侧面图。图
29是表示其他示例的动叶片保持装置的大致结构的透视图。图28及图
29所示的动叶片保持装置102b具有板部110b、支撑部112b和插入部
118。板部110b与板部110相同,是与动叶片14的叶片根部24、转子
12的叶片槽28相对的板状构件。板部110b在与动叶片14的叶片根部
24、转子12的叶片槽28相对的面的相反侧的面设有突起部126b。板
部110b在使用时,径向上侧的部分插入动叶片14的槽中。

支撑部112b具有连结部190和紧固部192。连结部190是在截面
沿径向延伸的板190a的径向端部连结沿轴向延伸的板190b、190c的形
状。连结部190的径向内侧的板190c的径向外侧的面与板部110b的突
起部126b的径向内侧的面接触。此外,连结部190的径向外侧的板190b
的径向内侧的面与形成动叶片14的槽的突起的径向外侧的面相对。紧
固部192是旋入连结部190的径向外侧的板190b的螺栓,通过调节自
连结部190的径向外侧的板190b的突出量,调节连结部190的径向外
侧的板190b和动叶片14的突起部的距离。紧固部192通过调节连结部
190的径向外侧的板190b相对于动叶片14的位置,可调节板部110b
相对于动叶片14的径向位置。支撑部112b通过紧固部192扩大连结部
190的径向外侧的板190b和动叶片14的突起部的距离,从而可使板部
110b向径向上侧移动,并可使板部110b插入动叶片14的槽中。由此,
可相对于动叶片14固定板部110b。

插入部118连结至板部110b的径向内侧的端部。插入部118是在
与间隙30对应的位置形成开口的筒状构件,在开口中插入叶根弹簧18。
也就是说,插入部118具备与插入夹具104相同的功能。

动叶片保持装置102b的板部110b通过支撑部112b支撑在动叶片
14上。此外,板部110b插入动叶片14的槽的部分中,与转子12的端
面相对的面的相反侧的面为叶片接触部131b,板部110b的与转子12
的端面相对的面为转子接触部132b。动叶片保持装置102b的板部110b
是具有与转子12接触的第1面133b;与动叶片接触的第2面134b;固
定径向的位置的第3面135b的第1构件。支撑部112b是具有固定径向
位置的第4面136b的第2构件。板部110b的第1面133b与转子12
接触,第2面134b与动叶片14接触,从而可相对于转子12支撑动叶
片14。如此,为将支撑部112b相对于动叶片14固定板部110b的结构
时,也与动叶片保持装置102相同,可抑制动叶片14沿轴向移动。此
外,动叶片保持装置102b通过设置插入部118,可使插入夹具一体化。
动叶片保持装置102b也可适用于在转子12上未形成槽的机构。

图30是表示其他示例的动叶片保持装置的大致结构的侧面图。图
30所示的动叶片14c在于轴向端面形成沿轴向突出的突起302的轴向
尖端,设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尖端部303。

图30所示的动叶片保持装置102c具有板部312和支撑部314。板
部312与板部110相同,是与动叶片14c的叶片根部24、转子12的叶
片槽28相对的板状构件。板部312在与间隙30对应的位置形成开口
316。

支撑部314是连结至板部312的径向外侧的端部的构件。支撑部
314是在截面沿径向延伸的板320的径向端部连结沿轴向延伸的板322、
324的形状。沿轴向延伸的板322、324比沿径向延伸的板320更向动
叶片14c、转子12侧突出。也就是说,支撑部314的径向内侧的板322、
径向外侧的板324远离转子12的端面侧的端部与径向延伸的板连结。
径向内侧的板322的转子12的端面侧的端部与板部312的径向外侧的
端部连结。径向外侧的板324在转子12的端面侧的端部具有径向内侧
突出的突起326。径向外侧的板324的突起326远离转子12的端面侧
的面与尖端部303的转子12的端面侧的面相对。支撑部314为包围突
起302的尖端部303的形状,径向外侧的板324的径向内侧的面与尖端
部303的径向外侧的面接触。由此,支撑部314上吊挂着尖端部303,
并支撑在动叶片14c上。板部312连结至支撑部314,因此,支撑在动
叶片14c上。

动叶片保持装置102c的板部312通过支撑部314b支撑在动叶片
14c上。此外,尖端部303的径向外侧的板324的突起326的远离转子
12的端面一侧的面与尖端部303的转子12的端面侧的面相对,因此,
为叶片接触部131c。此外,板部312与转子12的端面相对的面为转子
接触部132c。动叶片保持装置102c中使板部312和支撑部314一体化
的构件是具有与转子12接触的第1面133c;与动叶片接触的第2面
134c;固定径向的位置的第3面135b的第1构件。板部312的第1面
133c与转子12接触,支撑部314的第2面134b与动叶片14接触,从
而可相对于转子12支撑动叶片14。

如此,即使将叶片接触部131c设在板部312以外的位置,通过将
叶片接触部131c和转子接触部132c设在联动移动的位置,也与动叶片
保持装置102相同,可抑制动叶片14c沿轴向移动。此外,动叶片保持
装置102c也可适用于未形成设置密封板的槽的旋转机械。

此处,优选将叶片接触部和转子接触部设于一体设计的构件中。也
就是说,优选动叶片保持装置的第1面和第2面设在同一构件上。由此,
可进一步切实防止动叶片14相对于转子12移动。如此,优选动叶片保
持装置的第1面和第2面设在同一构件上,但具有第1面的构件和具有
第2面的构件也可为不同的构件。

图31是表示其他示例的动叶片保持装置的大致结构的侧面图。图
31所示的动叶片保持装置102d具有第1板部402、第2板部404和紧
固装置406。

动叶片保持装置102d在第1板部402和第2板部404的位置沿径
向发生偏移的状态下重合配置,通过紧固装置406固定。此外,动叶片
保持装置102d的第1板部402和第2板部404可沿径向相对移动。第
1板部402为板状构件,在与间隙30重合的位置形成开口416。第1
板部402插入在转子12的朝向径向外侧的面上形成的转子侧槽34中。
第2板部404比第1构件402更靠径向外侧配置,径向内侧的一部分在
径向上与第1构件402重合。第2构件404的转子12侧的面与第1板
部402接触。第2构件404在较于径向与第1构件402重合的部分的更
靠近径向外侧处,在轴向上形成向转子12侧偏移的阶梯部。第2板部
404,例如,为焊接2个板而成的一体化构件,其结构为:在与第1构
件402重合的构件的径向外侧并且在转子12侧的面上配置并固定另一
个构件。第2构件404的径向外侧的端部插入在动叶片14上形成的叶
片侧槽32中。

紧固装置406为蝶形螺钉。第1板部402形成有插入紧固装置406
的蝶形螺钉的孔。在第1板部402上形成的孔是与蝶形螺钉的直径大致
相同的孔。第2板部404形成有插入紧固装置406的蝶形螺钉的孔409。
孔409是径向为长度方向的长孔。动叶片保持装置102d在松开紧固装
置406的蝶形螺钉后解除固定状态,从而可使第1板部402和第2板部
404沿径向相对移动。

动叶片保持装置102d的第1板部402比第2板部404更靠近旋转
轴的径向内侧配置。第1板部402在使用时,径向内侧的端部与转子
12接触。第2板部404在使用时,径向外侧的端部插入动叶片14的槽
中。此外,第1板部402、第2板部404在第1构件402形成开口416,
使用时,从间隙30的延伸方向观察,配置在与间隙30不重合的位置。
从间隙30的延伸方向观察时,第1板部402、第2板部404在与间隙
30重合的位置未配置构件。

动叶片保持装置102d使第1板部402和第2板部404沿径向相对
移动,并使第1板部402和第2板部404分别接触转子12、动叶片14,
从而相对于转子12、动叶片14固定的机构变为支撑部。动叶片保持装
置102d插入动叶片的槽中,第1构件402比第2构件404更靠转子12
侧配置,第2构件404比第1构件402更靠径向外侧配置。因此,动叶
片保持装置102d的第2板部404具有叶片接触部131d,第1板部402
具有转子接触部132d。动叶片保持装置102d的第2板部404是具有与
转子接触的第1面133d;固定径向的位置的第4面136d的第1构件,
第1板部402是具有与动叶片接触的第2面134d和固定径向的位置的
第3面135d的第2构件。

动叶片保持装置102d即使为第1面133d和第2面134d设置于不
同的构件上的结构,也可抑制动叶片14相对于转子12沿叶片槽28的
方向移动。

本实施方式中,为可将2个插入夹具104设置至1个动叶片保持装
置102的结构,但也可将3个以上的插入夹具设置至1个动叶片保持装
置102,通过将动叶片保持装置102暂时固定至动叶片14及转子12,
将叶根弹簧18插入3个以上的间隙30中。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使
动叶片保持装置102在径向与转子及动叶片的至少一方相对的面与转
子及动叶片的至少一方的朝向旋转轴的径向外侧的面接触,但并不限定
于此。也可为以下结构:使动叶片保持装置102在径向与转子及动叶片
的至少一方相对的面与转子及动叶片的至少一方的朝向旋转轴的径向
内侧的面接触,与转子及动叶片的至少一方的朝向旋转轴的径向外侧的
面不接触。

符号说明

10 旋转机械

12 转子

14、14c 动叶片

18、18a、18b 叶根弹簧(动叶片固定构件)

19 密封机构

22 叶片部

24 叶片根部

28 叶片槽

30 间隙

32 叶片侧槽

34 转子侧槽

40 密封板

42 锁止板

44 锁止件

52 动叶片接触面

56 转子接触面

57 侧表面

58 开口

90 轴向

92 圆周方向

94 径向

100 按压装置

102、102a、102b、102c 动叶片保持装置

104 插入夹具

106 推杆

108 按压装置

110、100b 板部

112、112b 支撑部

114 磁石

120 外周侧端部

122 内周侧端部

124 开口

126、126b 突起部

128、129 基准端面

130 连结孔

131、131a、131b、131c 叶片接触部(第1部分)

132、132a、132b、132c 转子接触部(第2部分)

133、133a、133b、133c、133d 第1面

134、134a、134b、134c、134d 第2面

135、135a、135b、135c、135d 第3面

136、136a、136b、136d 第4面

140 回转部

142 支点

150 外缘

152 开口

154 入口

156 出口

158 锥部(倾斜部)

160 突起

170 基部

172 尖端部

174 导槽

175 端面

176 螺丝孔

180 支撑机构

182 插入方向

190 连结部

190a、190b、190c 板

192 紧固部

202 第1板部

204 第2板部

206 紧固装置

208 开口

209 孔

302 突起

303 尖端部

312 板部

314 支撑部

316 开口

320、322、324 板

326 突起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一种动叶片保持装置,其于在旋转机械的转子的外周面沿轴向设计
的叶片槽和插入所述叶片槽的动叶片的间隙中,沿所述叶片槽的方向插入
动叶片固定构件时,控制所述动叶片向所述叶片槽的方向移动,

其特征在于,具有接触所述转子上设置的轴向端面中插入所述动叶片
固定构件侧的轴向端面的第1面;

朝向与所述第1面相反的方向,接触所述动叶片上设置的轴向端面的
第2面;

朝向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或内侧,与所述转子及所述动叶片的至少一
方相接触并规定所述动叶片保持装置的径向位置的第3面,

其中从所述叶片槽的方向观察时,具有与所述间隙不重合的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叶片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配备
朝向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或内侧的面,即朝向与所述第3面相反的方向并
规定所述动叶片保持装置的径向位置的第4面,

以及变更所述第3面和所述第4面的径向相对位置的相对位置变更机
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叶片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4面
与所述转子及所述动叶片的至少一方相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动叶片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配
备所述第1面和所述第2面以及所述第3面的第1构件、,

配备所述第4面的第2构件,

并且所述相对位置变更结构相对于所述第1构件支撑所述第2构件,
使其可沿径向滑动。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动叶片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配
备所述第1面和所述第4面的第1构件、

配备所述第2面和所述第3面的第2构件,

并且所述相对位置变更结构相对于所述第1构件支撑所述第2构件,
使其可沿径向滑动。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动叶片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配
备所述第1面和所述第2面以及所述第3面的第1构件、

配备所述第4面的第2构件,

并且所述相对位置变更结构相对于所述第1构件支撑所述第2构件,
使其可在与轴向垂直的面内旋转。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叶片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轴向观察时,外缘的至少一部分的形状与所述叶片槽或所述动叶片的形
状一致。

8.一种动叶片固定构件按压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根据权利要求1~
7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叶片保持装置,

以及沿所述叶片槽的方向保持所述动叶片固定构件的插入夹具。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动叶片固定构件按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述动叶片固定构件为沿旋转轴的径向压缩的弹性体,

所述插入夹具具有插入所述动叶片固定构件的贯通孔,所述贯通孔沿
所述叶片槽的方向形成,所述贯通孔具有旋转轴径向的所述贯通孔尺寸随
着从所述贯通孔的入口至出口而缩小的倾斜部,

旋转轴的径向中,所述出口的尺寸与所述间隙的尺寸相同或小于所述
间隙的尺寸。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动叶片固定构件按压装置,其特征在
于,所述插入夹具相对于所述动叶片保持装置可自由拆装。

11.根据权利要求8~10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叶片固定构件按压装置,其
特征在于,进一步具有沿所述叶片槽的方向对所述动叶片固定构件施力的
推杆,

所述推杆具有与所述动叶片固定构件接触的端面;以及尖端部,所述
尖端部比所述端面突出,并配置在比所述端面的外缘更靠中心侧的位置。

12.[修改后]一种旋转机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将动叶片插入在所述旋转机械的转子的外周面沿轴向设置的叶
片槽的步骤;

将控制所述动叶片朝所述叶片槽方向移动的动叶片保持装置安装至
所述转子的步骤;

在将所述动叶片保持装置安装至所述转子的步骤之后,在所述叶片槽
和所述动叶片的间隙中,沿所述叶片槽方向插入动叶片固定构件的步骤。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旋转机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
步包括:在所述叶片槽和所述动叶片的所述间隙中,沿所述叶片槽方向插
入所述动叶片固定构件的步骤前,

在引导所述动叶片固定构件插入所述间隙的插入夹具上保持所述动
叶片固定构件的步骤;

使保持所述动叶片固定构件后的所述插入夹具与插入所述动叶片固
定构件侧的所述转子或所述动叶片的轴向端面相对向,并在所述叶片槽方
向,在与所述间隙相对向的位置配置所述动叶片固定构件的步骤。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旋转机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叶片槽和所述动叶片的所述间隙中沿所述叶片槽方向插入所述动
叶片固定构件的步骤中,

沿所述叶片槽方向串联插入多个所述动叶片固定构件。

15.[修改后]一种旋转机械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将动叶片插入在所述旋转机械的转子的外周面沿轴向设置的叶
片槽的步骤;

将控制所述动叶片朝所述叶片槽方向移动的动叶片保持装置安装至
所述转子的步骤;

在将所述动叶片保持装置安装至所述转子的步骤之后,在所述叶片槽
和所述动叶片的间隙中,沿所述叶片槽方向插入动叶片固定构件的步骤。

16.一种旋转机械的解体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将插入在所述旋转机械的转子的外周面沿轴向设置的叶片槽中
的动叶片和所述转子之间配置的密封板拆下的步骤;

将控制所述动叶片朝所述叶片槽方向移动的动叶片保持装置安装至
所述转子的步骤;

在所述转子和所述动叶片的间隙中,沿所述叶片槽方向插入夹具,并
沿所述叶片槽方向退出动叶片固定构件的步骤。

说明或声明(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在权利要求12中追加了“在将所述动叶片保持装置安装至所述转子的
步骤之后,”。

在权利要求15中追加了“在将所述动叶片保持装置安装至所述转子的
步骤之后,”。

动叶片保持装置、动叶片固定构件按压装置、旋转机械的制造方法、组装方法、解体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动叶片保持装置、动叶片固定构件按压装置、旋转机械的制造方法、组装方法、解体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动叶片保持装置、动叶片固定构件按压装置、旋转机械的制造方法、组装方法、解体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动叶片保持装置、动叶片固定构件按压装置、旋转机械的制造方法、组装方法、解体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叶片保持装置、动叶片固定构件按压装置、旋转机械的制造方法、组装方法、解体方法.pdf(4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一种将动叶片安装至转子时可准确保持动叶片相对于转子的位置的动叶片保持装置、动叶片固定构件按压装置、旋转机械的制造方法、组装方法、解体方法。动叶片保持装置具有接触转子上设置的轴向端面中插入动叶片固定构件侧的轴向端面的第1面;朝向与第1面相反的方向,接触动叶片上设置的轴向端面的第2面;朝向转子的径向外侧或内侧,与转子及动叶片的至少一方相接触并规定动叶片保持装置的径向位置的第3面,其中从叶片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一般机器或发动机;一般的发动机装置;蒸汽机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