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手装置.pdf

上传人:r5 文档编号:187435 上传时间:2018-02-01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579.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00105355.8

申请日:

2000.03.30

公开号:

CN1296109A

公开日:

2001.05.23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E05B 5/02申请日:20000330授权公告日:20070117终止日期:20140330|||授权|||公开|||实质审查的生效申请日:2000.3.30

IPC分类号:

E05B5/02

主分类号:

E05B5/02

申请人:

星本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星本康雄

地址:

日本大阪府

优先权:

1999.11.10 JP 319457/1999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

代理人:

王宏祥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的把手装置,在可利用弹簧升起的把手前端的收纳部中设有按压钮以及卡合块,并设有卡合用弹簧、连接部以及锁头。锁头在解除锁合状态时,为使连接后退,按压按压钮就使卡合用弹簧作用于卡合块而使卡合块后退。如此,卡合块与箱体的卡合部便会分离而解除卡合状态,而把手会因为弹簧的弹力作用而升起;在锁合状态时,即使连接部向后退,卡合块也无法后退,把手无法升起。本装置可装设在配电盘收纳箱箱门上,即使弹簧作用也不会解除手与箱体卡合动作,具有更稳固握持的把手长度以方便把手开闭。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把手装置,其特征在于: 它装设于箱体(1)上,可以利用把手(2)后端为中心升起与旋动,其中在把 手(2)的前端设置有卡合块(7),在箱体(1)上设置有可与卡合块(7)相卡合的 卡合部(15), 所述卡合块(7)位于容置部(16)中以进行前进与卡合部(15)卡合, 后退与卡合部(15)解除卡合的相对配位位置, 所述卡合块(7)搭配卡合用弹簧(71)以压迫卡合块(7)可以向前移 动, 所述把手(2)前端上方设置有可以自由枢转的按压钮(9),此按压钮(9) 具有可迫使卡合块(7)移动的作动部(92),通过按压按压钮(9)使作动部 (92)旋转而压迫卡合块(7)使其可克服卡合用弹簧(71)的弹力而移向 后退位置上。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之把手装置,其特征在于: 把手(2)上设置有锁头(5),此锁头(5)在上锁时,卡合块(7)位 于前进位置上而不能后退,在解锁时,卡合块(7)便可在前进与后退位置间移 动, 卡合块(7)的前端形成有与卡合部(15)相卡合的前端卡合部(72), 把手(2)的本体(3)前端具备有可收纳按压钮(9)、卡合块(7)与 锁头(5)的收纳部(31),此收纳部(31)的前端面为开放状,以使位于前 端面的按压钮(9)与前端卡合部(72)可以外露于收纳部(31)外。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之把手装置,其特征在于: 卡合块(7)与锁头(5)之间增设有连接部(8),此连接部(8)在锁 头(5)上锁状态时位于前进位置,在锁头(5)解锁状态时位于后退位置,并 可伴随锁头(5)的作动而移动, 连接部(8)与卡合块(7)之间配置有上述的卡合用弹簧(71),以使 卡合块(7)可因卡合用弹簧(71)的弹力而位于前进的方向, 当连接部(8)在后退位置时,卡合块(7)便可以克服卡合用弹簧(71) 的弹力而向后退,当连接部(8)在前进位置时,连接部(8)与卡合块(7) 的距离很小,卡合块(7)无法向后退方向移动。

说明书


把手装置

    本发明有涉及一种把手装置,尤其是指一种装设于配电盘收纳箱箱门上的把手装置。

    在以往配电盘收纳箱箱门上均设置有配有锁头的把手装置,此种装置的把手装置在日本第2898588号等发明专利案中已述及。其把手装置如图10所示,包括有装设有箱门的箱体100与把手110。把手110包括有把手本体111,设置在把手本体111后端的旋转轴112,设置在把手本体111前端的锁头113,以及设置在锁头113前端、可以自由旋转的按压钮114。此种把手装置在设置于箱体100上收纳凹部101内的底面处,并插有可以自由旋转的旋转轴112,而把手110收纳在箱体100的收纳凹部101中,把手的上方侧可以自由升起。

    在使用此种把手装置时,使用者仅将钥匙插入锁头113中旋转即可达到锁头113的锁合与开启动作。当设置在把手本体111锁头113下方的作动板113a朝后方侧作动时,按压钮114便可以转动。当按压按压钮114时,箱体100上的卡合用凹部121与按压钮114的卡合部122便会分开,图10是此种状态的示意图。在把手本体111与旋转轴112的连接处设置有一弹簧115,利用弹簧115的弹力使把手110的前端侧可以从箱体100的收纳凹部101朝上方升起。通过操作升起的把手110,把手110与装设有箱门的箱体100便可以作相对的旋转动作,通过此一动作,旋转轴112的后端便可与固定板状地卡合金属120一起作旋转动作。由此,配电盘收纳箱等的本体部(图中未示)与卡合金属120便会解除卡合的状态。依上述的动作,若用钥匙插入设置有按压钮114的锁头113中,并在操作前端部升起把手110的情况下,便可防止由箱体100处升起的把手110撞到手的情形发生。

    日本第2898588号发明专利的目的在于以弹簧115弹力的反作用力可使得按压钮114的卡合部122停止旋转,因箱体100的卡合用凹部121需形成有解除卡合情形的解除线,也就是说这种发明的把手装置,其按压钮114的旋转轴116位置与箱体100的卡合用凹部121位置位于同一条线s之上,故按压钮114的卡合部122可朝弹簧115的反作用力方向即旋转轴116的水平方向动作。当把手回到卡合位置时,弹簧的反作用力便会迫使按压钮旋转,使得卡合部122与卡合用凹部121可以再度卡合,如此,把手110便可以确实收纳于收纳于箱体100中的收纳凹部101中而进行可靠的卡合。

    由于按压钮114的旋转轴116与箱体100的卡合用凹部121位置设置在同一条线s上,故设置于按压钮114按压片114a后方的卡合部122与箱体100的卡合用凹部121必须要有相对应的配位关系。而把手本体111前方的按压片114a上设有突起。

    另外,为了可以进行把手开闭的操作,把手110的把手整体的长度L1也需要有所限制。为此,上述把手装置的按压钮114必须定位设置在把手110前端的限定位置上。在此一把手装置上,把手110的前端按压片114a的位置处形成有突起。含有按压片114a的把手整体长度为L1。但由于薄片状的按压片114a为旋转作动的组件,在开闭操作时会产生枢转的动作,故实际上位含有按压片114a的部分也就是把手本体111本身的长度L2,才是把手的长度。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把手装置,其即使弹簧的反作用力作用也不会解除把手与箱体间的卡合,同时提供一种更能稳固握持的把手长度,以进行把手的开闭动作。

    又本发明的其它目的在于,利用按压钮可使把手与箱体可靠且顺畅地进行卡合与开启,且利用锁头进行可靠的锁合。

    本发明的把手装置,其特点在于:它装设在箱体上,可利用把手后端为中心升起与旋动,其中在把手的前端设置有卡合块,在箱体上设置有可与卡合块相卡合的卡合部,

    所述卡合块位于容置部中以进行前进与卡合部卡合,后退与卡合部解除卡合的相对配位位置,

    所述卡合块搭配卡合用弹簧以压迫卡合块可以向前移动,

    所述把手前端上方设置有可以自由枢转的按压钮,此按压钮具有可迫使卡合块移动的作动部,通过按压按压钮使作动部旋转而压迫卡合块使其可克服卡合用弹簧的弹力而移向后退位置上。

    如上所述的把手装置,其特点在于:

    把手上设置有锁头,此锁头在上锁时,卡合块位于前进位置上而不能后退,在解锁时,卡合块便可在前进与后退位置间移动,

    卡合块的前端形成有与卡合部相卡合的前端卡合部,

    把手的本体前端具备有可收纳按压钮、卡合块与锁头的收纳部,此收纳部的前端面为开放状,以使位于前端面的按压钮与前端卡合部可以外露于收纳部外。

    如上所述的把手装置,其特点在于:

    卡合块与锁头之间增设有连接部,此连接部在锁头上锁状态时位于前进位置,在锁头解锁状态时位于后退位置,并可伴随锁头的作动而移动,

    连接部与卡合块之间配置有上述的卡合用弹簧,以便卡合块可因卡合用弹簧的弹力而位于前进的方向,

    当连接部在后退位置时,卡合块便可以克服卡合用弹簧的弹力而向后退,当连接部在前进位置时,连接部与卡合块的距离很小,卡合块无法向后退方向移动。

    如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使弹簧的作用也不会解除把手与箱体卡合的动作,同时具有更加稳固握持的把手长度以方便把手开闭动作的把手装置。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特点及目的。

    附图简要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2是图1的右视图。

    图3是图1的Ⅲ-Ⅲ线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5是图3把手前端的放大示意图。

    图6a是图3把手前端上锁状态的放大示意图。

    图6b是图3把手前端按压按压钮状态的放大示意图。

    图7a是本发明实施例按压钮的俯视图。

    图7b是图7a的剖视图。

    图7c是图7a的侧视图。

    图8a是本发明卡合块的俯视图。

    图8b是图8a的剖视图。

    图8c是图8a的侧视图。

    图8d是图8a的主视图。

    图9a是本发明上锁状态时,卡合块与连接部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9b是本发明解锁状态时,卡合块与连接部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0是传统把手装置的剖面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俯视图,图2为图1的右视图,而图3为图1的Ⅲ-Ⅲ线剖视图。

    本发明的把手装置包括有箱体1,把手2,锁头5,及卡合机构6。在箱体1的上方设置有把手收纳凹部1 1,此把手收纳凹部11用以收纳把手之用,其位于箱体1的上方,且中央部位呈四角形的下凹,而上方侧为开口的凹部。

    在把手收纳凹部11内,底面的后端侧形成有供连接轴穿设的穿通孔12。连接轴4可穿插于穿通孔12中,并可以在穿通孔12中旋转。

    箱体1的周围填设有防水填料14后,在配电盘收纳箱的门(图中未示)上所穿设的孔洞中置入把手收纳凹部11。如此,在门孔周围设置有防水填料14的状态下,在安装部13上安装固定金属13a与螺栓13b以将把手收纳凹部11固定于箱门上。

    把手2与把手本体3,把手本体与箱体1间连接有所述的连接轴4。把手本体3利用连接轴4的轴针43作为旋转轴以进行旋转动作升起、降下;而在把手本体3的后端侧连接有连接轴4,图3显示出两种状态。当把手本体3旋转升起时,把手本体3会形成如图示般朝斜上方升起的立起状态而停止。此连接轴4设置在箱体1上用以使把手2与箱体1可以作相互的运动。

    在把手本体3的前端形成有可收纳锁头5与卡合装置6于其中的收纳部31。此一收纳部31较把手本体3的中央部位的下方要为突出,以便于在握持把手2时手不会从把手2上滑开,从而具有更佳的握持效果。

    在连接轴4与把手本体3的上述轴部轴针43旋转处上,设置有可使把手本体3的前端侧从箱体1处升起的弹簧44。此弹簧44为一回圈,并由回圈的两端延伸出两较长的弹簧脚。弹簧44的回圈部中贯穿有连接轴4的轴针43,而弹簧44的两弹簧脚中其中一只压设在把手本体3后端,另一只插设在连接轴4之上。

    在连接轴4的下方设置有卡合金属20,此卡合金属20可以装设在箱门框的卡合处(图中未示),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卡合其上。故在当握持升起的把手2并加以旋转时,连接轴4会跟着旋转,而带动卡合金属与箱门框中的卡合处解除卡合,因此箱门便可与箱门框脱离。

    锁头5由圆柱型锁所构成,并装设在把手本体3的前端部位。此锁头5可用钥匙插入圆柱型锁中进行上锁与解锁的动作。锁头5的下方设置有使连接部作动的动作部51,通过上锁时钥匙的转动,使得锁头5转动而让动作部51向前方前端方向转动。另一方面,当解锁时,通过钥匙向反方向旋转,使动作部51朝后退方向后端方向转动。此一锁头装置可以为圆柱型的传统锁头或电子式锁头。

    再对卡合装置加以详细说明。卡合装置6在卡合状态时,把手2与箱体1处于随时可解除卡合的卡合状态。卡合装置6包括有卡合块7,作为卡合用弹簧的回圈式弹簧71,连接部8,以及按压钮9。这些构成卡合装置6的各构件7、71、8、9与锁头5一起配位装设在把手本体3的收纳部31之中。此收纳部31在其上面、下面与左右侧面形成有4个壁面,且前端为开放状态。在此实施例中,为使按压钮9可配位设置在把手2的最前端,在收纳部31上面的最前端形成开放的状态,以使按压钮9可以配位设置在收纳部31的前端且外露于外面(参看图4)。露出部分之后端为圆柱状的锁头5。

    现在请参看图4至6,在此就按压钮9加以详细说明。按压钮9利用枢轴91装设于把手本体2上,并可以自由旋转。枢轴91装设于收纳部31前端的左右侧面上,此枢轴91的轴芯部位位于按压钮9后端中,而按压钮9的前端便可以后端为中心作枢转动作。在此按压钮9的上方设置有供使用者按压的按压面9a,此按压面9a外露于收纳部31前端部位的开放部中。按压钮9前端向下延伸,形成有一可使卡合块7移动的作动部92。此作动部92在使用者按压按压钮9的上方时会朝后方移动,正确地说是按压钮9前端朝下方、后方作枢转运动。在此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其作动部92由按压钮9前端向下延伸而出,而其中央部位安置卡合块7的前端卡合部72并使其外露。整体而言,收纳部31的前端开放部设置有按压钮9及卡合块7,并在其中藏设有锁头5,以防止不当的操作使用。

    卡合块7如图4、5、8所示,具备有前端卡合部72,承受上述作动部92所施力的受动部73,以及承受回圈式卡合用弹簧71所施力的弹力承受部74。在此实施例中,弹力承受部74形成有可以容置回圈式卡合用弹簧71前端部位的凹部,而此弹力承受部74的左右两侧形成有可受锁头5锁合限制的被限制部76。

    卡合块7设置在把手2内收纳部31内,并可进行前后作动。为可使卡合块7进行稳定的作前后方向的移动,在卡合块7的后端形成被容置部75。

    在此实施例中,卡合块7的前端中央形成有前端卡合部72,此前端卡合部72的后方侧形成有被限制部76与弹力承受部74。被容置部75为卡合块7的左右两侧朝后端延伸而出的一对延伸块。

    前端卡合部72可与形成于箱体1的把手收纳凹部11前端部位的卡合部15相卡合,从而使把手2保持收纳的状态。在此实施例中,前端卡合部72的凸部与卡合部15的凹部相卡合,若其凹凸的形态互换,亦可达到相同的卡合效果。卡合块7在把手2保持卡合状态时,卡合用弹簧71会相对向后退。在后退后,卡合块7便会相对于卡合用弹簧71后退的力而向前进,因而使前端卡合部72与卡合部15作卡合的动作。另一方面,即使对把手2施以一使其升起的力量时,前端卡合部72与卡合部15也不会解除卡合的状态。为了达到此一功效,前端卡合部72的下方与卡合部15的上方为斜面构造,而前端卡合部72的上面与卡合部15为非斜面构造。

    延设在卡合块7后方的被容置部75如图5所示,在锁头5与按压钮9的间设有分隔按压钮9与锁头5的区面壁16,此区面壁16的两侧延伸到锁头5的左右两侧。因此卡合块7设置在收纳部31的下方中并可作前后方向的滑移,而被容置部75位于区面壁16之下,且其无法向上枢转。也就是说,在此实施例中,区面壁16的下方仅是由可让卡合块7作前后方向移动的容置部16a所构成。

    连接部8如图3、5、9所示,其是将锁头5的上锁、解锁的动作传递至卡合块7的构件,其会伴随着上锁、解锁的动作而作前进、后退。在此实施例中,形成有可使锁头5的动作部51旋转且容置锁头5动作部51于其中的长孔81,随着锁头5的旋转,动作部51会以圆形运动在长孔81内滑动,而使连接部8向前移动(参看图9a)。在解锁时,连接部8会以相反的方向向后运动(参看图  9b)。在此实施例中,连接部8可与锁头5部分为分开或一体成型的设计均可,以达到将锁头5的动作传递给卡合块7。

    此连接部8的前端连接有被限制部76与阻止被限制部76后退动作的限制部82。为使所述卡合用弹簧71的弹力承受部74间可以得到正确的配位,在连接部8的前端设置有弹簧支撑部83。在此实施例中,卡合用弹簧71为回圈式弹簧,而弹簧支撑部83是使此种弹簧插入其中的构件。

    再对此把手的操作方法加以详细说明。

    首先就上锁的状态加以说明。上锁时,锁头5的动作部51会向前移动,而连接部8也相对到达前进位置上(参看图6a及图9a)。在此,已前进的连接部8的限制部82与卡合块7的被限制部76相接,使卡合块7也固定于前进位置上,而使得前端卡合部72与箱体1的卡合部15呈卡合的状态。在此种状态下,即使按压按压钮9,因为锁头5上锁限制的关系,卡合块7也无法后退,因此把手2无法升起。

    此锁头5在解锁时,锁头5的动作部51会后退,连接部8也会跟着后退(如图5,图9b所示)。通过此一后退动作,连接部8的限制部82与卡合块7的被限制部76便会分开,因此卡合块7可向后移动。但是因为卡合用弹簧71作用一弹力于卡合块7上,故卡合块7依然会保持前进状态,从而与箱体1的卡合部15保持卡合的状态。

    上述的卡合状态如图6b所示,当按压按压钮9时,其作动部92朝后方移动,卡合块7的受动部73朝后方挤压。由此,卡合块7便克服卡合用弹簧71的弹力而后退。结果,前端卡合部72与箱体1的卡合部15分离,且由于弹簧44的作用,把手2会升起。升起的把手2可利用枢转而带动卡合金属20与门框的卡合处(图中未示)的分离,从而箱门便可开启。而在把手2枢转时,把手2具备有优良的握持效果。

    在此,在把手2本体的前端形成有收纳按压钮9、卡合块7与锁头5的收纳部31,而收纳部31全体均可作为把手握持用的部分,故可以增强把手2的稳固握持效果。此收纳部31的前端面为开放状,按压钮9的前端面与前端卡合部72外露于收纳部31的前端,使得把手整体的长度与握持效果可以有效的提升。在此一实施例中,收纳部31的左右侧包覆按压钮9,虽使可活动的按压钮9从收纳部31突出,但其不安定状态的握持条件却可因此而被消除。

    当把手2倒置时,把手2也可克服弹簧44的弹力而向下方枢转。这样,此卡合块7的前端卡合部72下方与卡合部15的上方成为一斜面,当卡合块7克服了卡合用弹簧71的弹力后退时,前端卡合部72依然和卡合部15处于卡合状态。

    这时,若按压钮9与卡合块7为一体成型时,因为弹簧44的作用,前端卡合部72与卡合部15便可解除卡合的状态。由于在本发明的把手中,按压钮9与卡合块7为不同的构件,故本发明前端卡合部72与卡合部15的卡合状态并不会解除。再详细一点地说,弹簧44对把手2全体施以一使其升起的弹力,而这弹力由前端卡合部72与卡合部15的间卡合的状况而抵销。卡合块7后端侧的被容置部75位于区面壁16的下方朝后方延伸而无法朝上方枢转。在此实施例中,在区面壁16的下方设置有卡合块7的被容置部75,可阻止卡合块7的枢转。因此,卡合块7无法旋转,前端卡合部72与卡合部15也不会解除卡合。

    本发明的按压钮9为旋转式,利用此一旋转动作可使卡合块7朝后方移动,无疑,按压按压钮9可使卡合块7向后退,而使得卡合块7与卡合部15成为可靠的解除卡合状态。换句话说,按压钮9的后端设有支轴而使得前端可作上下枢转的动作,而按压钮9前端侧向下延伸,形成可迫使卡合块7移动的作动部92。由此,当按压按压钮9上方使其枢转时,前端下方的作动部92便会朝后方移动以压迫卡合块7移动。因此,即使把手因为长期使用而产生生锈的情形时,依然可以通过按压按压钮9而使得卡合块7向后方移动。

    本发明的实施形态并不限于上述的形态,例如实施在没有设置锁头5的把手场合,或者是把手可以升起后、但却不能旋转的场合中均可实施本发明的理念。按压钮9配位设置在把手2的最前端以使把手长度可以达到可靠方便握持的长度,或者按压钮可配位设置在把手2的前端而非最前端的位置均可。

    本发明的第二、三实施例为第一实施例的变形例,利用按压钮,可使得把手与箱体可靠且圆滑的进行卡合与解除卡合的动作。另外,利用锁头可使得把手具有上锁与解锁的功效。特别是在第二实施例中,由于在把手的本体前端形成有可收纳按压钮、卡合块与锁头的收纳部,故使把手具有更具稳固握持的长度。在第三实施例中,在卡合块与锁头间设有一连接部,可使得卡合块与锁头的位置分隔开来,且利用连接部来达到上锁与解锁之时,可将锁头动作可靠地传递至卡合块。

把手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把手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把手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把手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把手装置.pdf(1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的把手装置,在可利用弹簧升起的把手前端的收纳部中设有按压钮以及卡合块,并设有卡合用弹簧、连接部以及锁头。锁头在解除锁合状态时,为使连接后退,按压按压钮就使卡合用弹簧作用于卡合块而使卡合块后退。如此,卡合块与箱体的卡合部便会分离而解除卡合状态,而把手会因为弹簧的弹力作用而升起;在锁合状态时,即使连接部向后退,卡合块也无法后退,把手无法升起。本装置可装设在配电盘收纳箱箱门上,即使弹簧作用也不会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锁;钥匙;门窗零件;保险箱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