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机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针织机,其带有至少一个第一驱动轴组件(Antriebswellenanordnung)和第二驱动轴组件,其中第一驱动轴组件和第二驱动轴组件具有平行地伸延的轴线,第一驱动轴组件与至少一个第一连杆(其具有第一连杆孔)连接并且第二驱动轴组件与至少一个第二连杆(其具有第二连杆孔)连接。
背景技术
例如从文件EP1013812B1中已知这种类型的针织机。
接下来以在经编机中导纱梳栉(Legebarre)的操控为例描述本发明。然而本发明不受限于这个实施例。
在经编机中导纱梳栉依赖于待生产的针织物的期待的图案(Musterung)在偏移方向上操控,也就是说在其纵向延伸的方向中。操控的可能性在于,应用所谓的提花传动装置(Mustergetriebe)。然而当必须改变导纱梳栉的操控时,提花传动装置的应用是相对高成本的。
因此已经建议,为了操控导纱梳栉分别应用马达,其中每个马达与一个导纱梳栉关联。对此在上面提到的文件EP1013812B1中应用持久激励的(permanenterregte)同步马达,同步马达可通过控制单元被操控并且能在变换的方向上旋转。每个马达具有带有联杆或偏心轴(Exzentrizit?t)的输出轴,其作用到连杆上。由于马达在偏移方向上相继地布置,因此在设计的自由方面产生一定的约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标是,实现针织机的简单的结构。
这个目标在开始提及的类型的针织机中通过以下方式解决,即至少一个第二连杆具有凹口,第一驱动轴组件被引导穿过该凹口。
通过这个设计方案在驱动轴组件布置在其中的区域的设计方面具有更大的自由。当驱动轴组件关系到导纱梳栉的控制时,那么这涉及提花控制组件。由于第一驱动轴组件被引导穿过第二连杆,因此在为相应的驱动轴组件布置驱动器时更自由。
优选地每个驱动轴组件在其连杆两侧具有支承。在连杆和驱动轴组件之间的连接部处将最大的力引入到驱动轴组件中。此处在高速的针织机中能产生巨大的力。这个力由在高工作速度中导纱梳栉的必要的加速而导致。当在该位置两侧(即在连杆的两侧)能支撑驱动轴组件时,那么能在运行中以高精度维持驱动轴组件的位置。由此也改进导纱梳栉的操控,因为此处在运行中不产生移位。
优选地第一驱动轴组件具有可旋转的轴区段和不可旋转的支承区段,轴区段支承在该支承区段中,其中支承区段被引导穿过第二连杆。由此运动脱耦。第二连杆面临不可旋转的部件,而第一驱动轴组件的可旋转的轴区段不能与往复运动的第二连杆接触。由此将损害的风险保持较小。
优选地将在第二连杆处的凹口构造为封闭的开口。由此第二连杆变得机械方面相对稳定。连杆在其两个纵棱边处分别连续地具有材料,由此以下危险(即连杆在凹口的区域中变弯或变形)保持相对地较小。
在此优选的,开口在第二连杆的纵向方向上相比于横向于纵向方向具有更大的延伸。在纵向方向上一定的延伸是必须的,以便连杆相对于第一驱动轴组件能自由地运动。横向于纵向方向也必须有一定的自由空间,因为连杆在驱动轴组件旋转的情况下不仅往复地而且横向于其纵向方向稍微地运动。然而这运动相比于在纵向方向上的运动更小,由此在此该延伸可更小。开口越小,连杆的稳定性维持越好。
同样有利的是,开口在远离第二连杆孔的方向上具有横向于纵向方向减少的延伸。在横向方向上该减少的延伸不必在开口在纵向方向上的全部的长度上存在。但是由于通过在横向方向上该减少的延伸而对于开口应用稍许缩小的面积,因此可将连杆的机械的稳定性总体上保持相对地较大。
优选地第二连杆在开口的区域中具有扩大的宽度。由此在横向方向上在开口之外提供充足的材料供使用,以为了能将连杆构造成带有期望的稳定性。
同样有利的是,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驱动轴组件,其与第三连杆连接,其中第三连杆对于第一驱动轴组件具有第一凹口并且对于第二驱动轴组件具有第二凹口。也能应用多于三个驱动轴组件,那么其中带有相应地低的序号的驱动轴组件被引导穿过带有更高的序号的连杆。
在此优选的是,在第三连杆中的第一凹口横向于第三连杆的纵向轴线相比于第二凹口具有更小的宽度。在此考虑如下事实,即连杆离开连杆孔越远,连杆横向于其纵向延伸总是越少地运动。因此能将离开连杆孔更远的凹口在横向方向上也构造有更小的延伸(也就是说更小的宽度),并且由此以简单的方式将连杆构造成带有充足的稳定性。
优选地将驱动轴组件支承在壳体中,该壳体在平行于轴线的方向上具有减少的厚度。由此以简单的方式将驱动轴组件的支承构造成非常稳定。那么壳体能对于每个驱动轴组件具有台阶(stufe)。通过台阶在壳体的内部中创造充足的结构空间用于驱动轴组件和从属的连杆。在壳体外面处可在一侧布置驱动马达并且在另一侧布置支承。
在优选的设计方案中所有连杆在偏移方向上在相同的位置处终止。由此连杆具有不同的长度。但是能在相同的位置处实现连杆连结到相应的导纱梳栉或其它的元件处,从而在此不产生区别。
附图说明
接下来依赖于优选的实施例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在此:
图1显示了提花装置的示意性的图示,
图2显示了在俯视图中的提花装置,部分地被剖切,以及
图3显示了连杆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意性地显示了带有壳体2和三个驱动马达4,5,6的经编机的提花装置1。驱动马达构造为所谓的“不带电刷直流马达”,即构造为永磁激励的同步机,通过控制接口7,8,9操纵驱动马达。马达4,5,6能在两个回转方向上旋转。能利用高的精度这样操控驱动轴10,11,12,即其占据确定的角度位置。
每个马达作用到连结元件13,14,15上,连结元件可在偏移方向上(即在未详细地描述的导纱梳栉的纵向延伸方向上)往复运动。在连结元件15处固定有绞线(Drahtseil)16,其建立与未详细地描述的导纱梳栉的连接。在其它的连结元件13,14处也可固定有相应的绞线(或其它的连接元件)。每个连结元件13,14,15还具有固定点17以用于安置复位装置。
在马达4,5,6(更精确地说其驱动轴10,11,12)和连结元件13,14,15之间的连接通过连杆实现。因此第一驱动轴10与第一连杆18,第二驱动轴11与第二连杆19以及第三驱动轴12与第三连杆20连接。第三连杆20在图3中以侧视图描述。
第一驱动轴10具有第一轴线21。第二驱动轴11具有第二轴线22并且第三驱动轴12具有轴线23。所有轴线21,22,23处于相互平行。
第一驱动轴10具有第一偏心轮(Exzenter)24,第一连杆18的连杆孔支承在该第一偏心轮24上。第二驱动轴具有偏心轮25,第二连杆19的连杆孔支承在该偏心轮25上。第三驱动轴12具有第三偏心轮26,第三连杆20的连杆孔27布置在该第三偏心轮26上。
第一驱动轴10具有轴区段28,其可旋转地支承在支承区段29中。支承区段29固定在壳体2中。以相同的方式第二驱动轴11具有轴区段30,其支承在支承区段31中,该支承区段31固定在壳体2中。同样地第三驱动轴12具有轴区段,其可旋转地支承在支承区段中。然而该支承区段布置在壳体2中并且通过壳体2遮挡。
第一驱动轴10与其轴区段28和支承区段29形成第一驱动轴组件。第二驱动轴11与其轴区段30和其支承区段31形成第二驱动轴组件。第三驱动轴12与其轴区段和其支承区段形成第三驱动轴组件。
如在图2中可看出的那样,第二连杆19具有凹口32,第一驱动轴组件的支承区段29引导通过该凹口32。因为支承区段29不可旋转地保持在壳体2中,因此在第二连杆19和支承区段29之间仅仅产生平移的相对运动。在第二连杆19和第一驱动轴10的轴区段28之间的回转的相对运动通过支承区段29遮盖。
以相同的方式第三连杆20具有凹口33,第一驱动轴组件的支承区段29引导通过该凹口33。此外第三连杆20具有凹口34,第二驱动轴组件的支承区段31引导通过该凹口34。同样在此在第一驱动轴组件和第三连杆20之间仅仅产生平移的相对运动,与在第二驱动轴组件和第三连杆20之间完全一样。
如可在图3中看出的那样,凹口33,34构造为开口,也就是说凹口33,34在其整个周缘上由第三连杆20围绕。相应内容适用于第二连杆19。
在每个凹口33,34的区域中连杆20具有扩大的宽度,由此不通过凹口33,34引起第三连杆20的削弱。相应内容适用于第二连杆19。
连杆20具有纵向方向。这是这样的方向,即在该方向中相继地布置凹口33,34和连杆孔27。将横向于纵向方向的方向称作为“宽度方向”。从图3中可看出,凹口33,34在宽度方向上的延伸变得越小,凹口33,34离开连杆孔27越远。
此外可看出,凹口34在远离第三连杆孔27的方向上逐渐变小。两个措施用作于在第三连杆20中保存尽可能地多的材料,为了不会多余地削弱第三连杆20。
第二连杆19相似地构建。然而此处已经设置连杆孔代替凹口34。
三个连杆18,19,20具有不同的长度。如可在图1中看出的那样,但可采取这样的设计方案,即所有三个连杆在相同的位置处终止,由此在连结元件13,14,15处的连结情况对于所有的导纱梳栉是相同的。
如在图1和2中可看出的那样,壳体2具有阶梯状的外侧。由此壳体2在远离连结元件13-15的方向上具有减少的厚度。在每个台阶处固定驱动马达4,5,6。台阶实现布置三个连杆18,19,20(最高的台阶)、连杆19,20(第二高的台阶)以及第三连杆20(第三台阶)。由此可实现,以简单的方式实现驱动轴10,11,12的稳定的支承。
描述了带有三个驱动轴10-12和相应地三个连杆18-20的组件。当然也能应用仅仅两个驱动轴11,12或多于三个驱动轴10-12。在这种情况中对于第四和接着的驱动轴应用更长的连杆并且带有低的序号的驱动轴组件被引导穿过带有更高的序号的连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