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汇流排入铅加热装置.pdf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872421 上传时间:2018-07-18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441.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899087.5

申请日:

2015.12.09

公开号:

CN105364052A

公开日:

2016.03.02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22D 25/04申请日:20151209|||公开

IPC分类号:

B22D25/04

主分类号:

B22D25/04

申请人:

浙江海悦自动化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周富成; 林雁斌; 张建章; 林培廷; 陈义忠; 余万民

地址:

313000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经济开发区发展大道2588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湖州金卫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3232

代理人:

赵卫康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电池制作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汇流排入铅加热装置。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汇流排入铅加热装置,包含模具本体和开设在所述模具本体上的成型槽,还包含加热装置和冷却管,所述加热装置包含位于所述模具本体底部的底加热装置和贯穿所述模具本体的侧加热装置,所述底加热装置包含用于加热所述模具本体底部的加热底板和与所述加热底板连接的加热管,所述侧加热装置包含侧加热管,所述冷却管贯穿所述模具本体。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汇流排入铅加热装置,结构简单,利于实施,加热过程中无需浸泡在铅锅中,避免产生铅渣,对铅液温度处理热效率高,提升能源使用效率。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汇流排入铅加热装置,包含模具本体(1)和开设在所述模具本体(1)上的成型槽(4),其特征在于:还包含加热装置(2)和冷却管(3),所述加热装置(2)包含位于所述模具本体(1)底部的底加热装置(21)和贯穿所述模具本体(1)的侧加热装置(22),所述底加热装置(21)包含用于加热所述模具本体(1)底部的加热底板(211)和与所述加热底板(211)连接的加热管(212),所述侧加热装置(22)包含侧加热管(221),所述冷却管(3)贯穿所述模具本体(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汇流排入铅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加热管(221)与所述冷却管(3)均为两个,彼此平行,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模具本体(1)的侧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汇流排入铅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侧加热管(221)位于两个所述冷却管(3)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汇流排入铅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本体(1)上包含基道(6)和开设在所述基道(6)上且向下方贯穿所述模具本体(1)的入液口(5),所述模具本体(1)上方设有盖板,所述成型槽(4)设在所述基道(6)侧端。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汇流排入铅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道(6)上设有用于引导铅液流入所述成型槽(4)的溢液坡(7)。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汇流排入铅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液坡(7)为斜坡,按在水平方向远离所述基道(6)中轴线方向逐渐向上方倾斜。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汇流排入铅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型槽(4)靠近所述基道(6)的位置设有用于阻止铅液回流的阻液坝(8)。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汇流排入铅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液坝(8)侧面为平整面,在竖直方向上延伸。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汇流排入铅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型槽(4)包含过桥槽(41)和端子槽(42)。

说明书

一种汇流排入铅加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制作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汇流排入铅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电池行业,尤其是铅酸蓄电池行业,常用的零部件包括极耳和与之匹配的汇流排,在汇流排的传统制作工艺中,需要准备汇流排的模具和铅锅,如公布号为CN103268963A的中国发明专利文件所公布的一种一种内化成蓄电池制作工艺,需要将模具放入铅锅之中,高温中流动进汇流排,但是这种方式存在一定问题:首先,需要将大容量铅锅持续处于加热状态中,能源消耗大;其次,在加热过程中模具外表面较模具内表面更高,造成能源效率利用率低,对热源造成浪费;最后,由于这样的工艺需要模具浸泡在铅锅之中,使得模具中的铅液在沸腾的作用下冒泡,铅渣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汇流排入铅加热装置,结构简单,利于实施,加热过程中无需浸泡在铅锅中,避免产生铅渣,对铅液温度处理热效率高,提升能源使用效率。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汇流排入铅加热装置,包含模具本体和开设在所述模具本体上的成型槽,还包含加热装置和冷却管,所述加热装置包含位于所述模具本体底部的底加热装置和贯穿所述模具本体的侧加热装置,所述底加热装置包含用于加热所述模具本体底部的加热底板和与所述加热底板连接的加热管,所述侧加热装置包含侧加热管,所述冷却管贯穿所述模具本体。

铅液进入所述模具本体中,进入所述成型槽内,所述模具本体不浸泡在铅锅之中,而是依靠所述加热装置来提供温度,所述加热底板位于所述模具本体下部位置,成平板状,从底部给所述模具本体的底面持续且可控的温度,所述侧加热管贯穿所述模具本体,不同于所述加热底板的底部加热,所述侧加热管的热量直入所述模具本体内部,热能传导的更为直接,通过所述侧加热装置和所述底加热装置,热能紧紧锁在所述模具本体周围,热能效率高,并且不同于以往外部温度高内部温度低的现象,由于所述侧加热管的贯穿效果,使得所述模具本体内部温度也保持所需要的高温,加热效果好,整个加热过程中,所述模具本体不需要放置在铅锅之中,铅液也不会过分沸腾从而产生冒泡现象来造成铅渣,成型效果好。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所述侧加热管与所述冷却管均为两个,彼此平行,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模具本体的侧壁。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两个所述侧加热管位于两个所述冷却管之间。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所述模具本体上包含基道和开设在所述基道上且向下方贯穿所述模具本体的入液口,所述模具本体上方设有盖板,所述成型槽设在所述基道侧端。

铅液从所述入液口从下方压上,进入所述基道,所述基道在所述汇模具本体上延伸,所述成型槽可以设在所述基道的侧端,靠近所述基道,在压力的作用下,铅液从所述基道上进入所述成型槽,免去了传统技术的流道和水口,此外,所述成型槽的形状可直可弯,可以对于汇流排的过桥一体成型,无需切断焊接,保持稳定的电阻率。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所述基道上设有用于引导铅液流入所述成型槽的溢液坡。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所述溢液坡为斜坡,按在水平方向远离所述基道中轴线方向逐渐向上方倾斜。

在压力的作用和所述溢液坡的斜坡结构设计下,铅液更易从所述基道中进入所述成型槽.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所述成型槽靠近所述基道的位置设有用于阻止铅液回流的阻液坝。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所述阻液坝侧面为平整面,在竖直方向上延伸。

所述阻液坝侧面平整,在竖直方向上延伸,所述成型槽中也并无压力动力来源,铅液进入所述成型槽中,不会回流,利于成型。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所述成型槽包含过桥槽和端子槽。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所述模具本体无需放入铅锅中,铅渣少,能耗低。

2、所述底加热装置给所述模具本体提供足够的加热效果。

3、所述侧加热管贯穿所述模具本体,进一步提升所述模具本体内部的温度。

4、铅液从下而上被上压到所述基道中,再进入所述成型槽中一体成型,无流道无水口,工艺便捷,效率提升。

5、铅液在成型槽中一体成型,无需切割和焊接,提升汇流排的整体导电稳定性能。

6、所述溢液坡易于铅液进入成型槽。

7、所述阻液坝避免铅液回流。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A处的细节放大图。

图中:

1、模具本体,2、加热装置,21、底加热装置,211、加热底板,212、加热管,22、侧加热装置,221、侧加热管,3、冷却管,4、成型槽,41、过桥槽,42、端子槽,5、入液口,6、基道,7、溢液坡,8、阻液坝。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实施例1,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汇流排入铅加热装置,包含模具本体1和开设在模具本体1上的成型槽4,还包含加热装置2和冷却管3,加热装置2包含位于模具本体1底部的底加热装置21和贯穿模具本体1的侧加热装置22,底加热装置21包含用于加热模具本体1底部的加热底板211和与加热底板211连接的加热管212,侧加热装置22包含侧加热管221,冷却管3贯穿模具本体1。铅液进入模具本体1中,进入成型槽4内,模具本体1不浸泡在铅锅之中,而是依靠加热装置2来提供温度,加热底板211位于模具本体1下部位置,成平板状,从底部给模具本体1的底面持续且可控的温度,侧加热管221贯穿模具本体1,不同于加热底板211的底部加热,侧加热管221的热量直入模具本体1内部,热能传导的更为直接,通过侧加热装置22和底加热装置,热能紧紧锁在模具本体1周围,热能效率高,并且不同于以往外部温度高内部温度低的现象,由于侧加热管221的贯穿效果,使得模具本体1内部温度也保持所需要的高温,加热效果好,整个加热过程中,模具本体1不需要放置在铅锅之中,铅液也不会过分沸腾从而产生冒泡现象来造成铅渣,成型效果好。侧加热管221与冷却管3均为两个,彼此平行,延伸方向垂直于模具本体1的侧壁。两个侧加热管221位于两个冷却管3之间。

模具本体1上包含基道6和开设在基道6上且向下方贯穿模具本体1的入液口5,模具本体1上方设有盖板,成型槽4设在基道6侧端。铅液从入液口5从下方压上,进入基道6,基道6在汇模具本体1上延伸,成型槽4可以设在基道6的侧端,靠近基道6,在压力的作用下,铅液从基道6上进入成型槽4,免去了传统技术的流道和水口,此外,成型槽4的形状可直可弯,可以对于汇流排的过桥一体成型,无需切断焊接,保持稳定的电阻率。

基道6上设有用于引导铅液流入成型槽4的溢液坡7。溢液坡7为斜坡,按在水平方向远离基道6中轴线方向逐渐向上方倾斜。在压力的作用和溢液坡7的斜坡结构设计下,铅液更易从基道6中进入成型槽4.

成型槽4靠近基道6的位置设有用于阻止铅液回流的阻液坝8。阻液坝8侧面为平整面,在竖直方向上延伸。阻液坝8侧面平整,在竖直方向上延伸,成型槽4中也并无压力动力来源,铅液进入成型槽4中,不会回流,利于成型。

成型槽4包含过桥槽41和端子槽42。模具本体1上还连接有侧耳2。模具本体1下方还设有垫片3。

一种汇流排入铅加热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一种汇流排入铅加热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一种汇流排入铅加热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汇流排入铅加热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汇流排入铅加热装置.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电池制作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汇流排入铅加热装置。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汇流排入铅加热装置,包含模具本体和开设在所述模具本体上的成型槽,还包含加热装置和冷却管,所述加热装置包含位于所述模具本体底部的底加热装置和贯穿所述模具本体的侧加热装置,所述底加热装置包含用于加热所述模具本体底部的加热底板和与所述加热底板连接的加热管,所述侧加热装置包含侧加热管,所述冷却管贯穿所述模具本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铸造;粉末冶金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