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帘叶片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窗帘叶片结构,该窗帘叶片系可提供应用于门窗之窗帘使用。
背景技术
习式窗帘系由上支架、下支架及若干叶片所组成,由于叶片一直仅为素面,款式上较为呆板,所能产生布纹款式变化有限,欠缺变化性之市场需求。
有鉴于此本案创作人遂据此课题,进予研发新款窗帘叶片结构期以应用于窗帘使用,使产品供产业利用性与新颖、进步性更为增进,进以开发出本案窗帘叶片结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一种具多变化性的窗帘叶片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地,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设计方案:一种窗帘叶片结构,其特征在于:叶片系由钩编机所织造而成,于叶片两侧边预定间隔部位上籍由经纱或纬纱一体钩编而成有套圈,藉套圈使长杆穿置定位于叶片两侧。
该叶片两侧所设之套圈大小略大于长杆直径。
叶片一侧边向外延织绵密排列出一条条纤细的索线,而索线位于套圈前方。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1、本实用新型窗帘叶片结构,于叶片两侧边籍由钩编机将取经纱或纬纱一体钩编而成有数个套圈,而藉由套圈来提供与长杆穿置定位,进以将原来习知呈布面的叶片改制成较具多变化性之纱网叶片,进而使长杆能穿设露出于叶片之外,并藉以叶片与长杆作出不同颜色之组合搭配,使窗帘展现出颜色变化与层次咸,进而提升窗帘之视觉美感。
2、本实用新型窗帘叶片结构可应用于罗马帘上,其乃是于叶片两侧边藉由钩编机将选取经纱或纬纱一体钩编而成有数个套圈,再取其叶片一侧边向外延织绵密排列出一条条索线,而索线则位于套圈前方,进而藉其索线使叶片与叶片间之间距由索线予以遮掩,使其不会直接由相接处产生透光现象,进而达到遮阳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窗帘叶片结构立体外观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窗帘叶片结构立体外观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窗帘叶片局部组合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窗帘叶片局部组合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窗帘组合完成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兹配合图式将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如图1所示,本案窗帘叶片30结构系由钩编机所织造而成,而叶片30籍由经纱及纬纱交编而形成绵密的网格33纹路,而每一网格的间隔距离宽度大小将可改叶片花纹,本案乃是于叶片30两侧边预定间隔部位上藉由经纱或纬纱将其一体钩编而成有套圈31结构。
如图2所示,该图为提供应用于罗马帘之叶片结构,系于叶片30两侧边籍由钩编机将选取经纱或纬纱一体钩编而成有数个套圈31,叶片30一侧边向外延织绵密排列出一条条索线32,而索线32则位于套圈31前方,进而藉其索线32使叶片30与叶片30间之间距由索线32予以遮掩,使其叶片30与叶片30在闭合后于相接处不会产生透光现象,进而达到遮阳效果。
如图3、图4、图5所示,当本案在应用于窗帘实施上举一实例说明如下:首先,该窗帘各组件系包括有:
一上支架10,设有操控机件可操控叶片30倾摆角度及调整下支架20高度;
一下支架20,位于上支架10下方;
多数窗帘叶片30,于两侧边预定间隔部位上可藉由经纱或者纬纱将其一体钩编而成有套圈31,套圈31数量可随着需求作增减;
若干长杆40,穿设于叶片30两侧之套圈31中,而长杆40为一坚硬有弹性之塑胶纤维所制成;
若干梯带50,分别与该上支架10及该下支架20连接,而分布于该各叶片30之二侧缘,且该各梯带50预定间隔之部位分别具有二条梯绳51,其数量等同于叶片30数量,组立时令首片叶片30穿设于二条梯绳51之间(图中实线与虚线处),其余叶片30则可跨设于二条梯绳51上方(图中虚线处),以便藉梯带50操纵各叶片之启闭开合;
藉由上述组件相互组合后即可达成横式百叶窗帘。
再者,本案于实施上若遭遇到叶片30平坦度不足之问题时,则可于长杆40两端设以一固定件,而藉固定件将叶片30予以夹制使其叶片30产生水平撑张效果,即可排除叶片30平坦度不足之问题。
当先前所述之窗帘结构于实施上系可将以该长杆40设于叶片30之外,而改善了习知需隐藏长杆的缺憾,而将长杆40施以颜色,再配合与叶片30分别做成不同的颜色而予以组合搭配,其所能产生之颜色组合变化多种、多样,对其产品具有颜色多变化性效果,而利用颜色之深浅变化可使窗帘展现出层次感,进而提升窗帘之视觉美感。
综上所述,当知本案所创作之窗帘叶片结构已具有产业利用性、新颖性与进步性,符合新型专利要件。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之一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创作实施之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为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所涵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