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灯.pdf

上传人:e2 文档编号:185761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711.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410036951.0

申请日:

2004.04.23

公开号:

CN1539676A

公开日:

2004.10.27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B60Q1/02; B62J6/02

主分类号:

B60Q1/02; B62J6/02

申请人: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甲斐贵之; 清水早苗

地址:

日本东京都

优先权:

2003.04.24 JP 120148/2003

专利代理机构: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代理人:

樊卫民;郭国清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的组合灯,通过改变外观来达到提高商品性的目的。前灯(31)和左右的前转向指示灯(32)一体化的组合灯(30),其特征在于:各前转向指示灯(32)的内透镜(40)与前灯(31)的反射部(38)接近。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组合灯,具有壳体、外透镜、内透镜,其中,壳体由前 灯的反射部及左右的前转向指示灯的反射部一体而构成,外透镜覆盖 该壳体的开口整体,内透镜覆盖在由该外透镜及壳体形成的灯室内设 置的所述各前转向指示灯的反射部的开口,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内透镜与所述前灯的反射部接近。
2: 一种组合灯,主灯具和左右的转向指示灯一体化,其特征在 于: 所述各转向指示灯的透镜与所述主灯具的反射部接近。
3: 一种组合灯,前灯和左右的转向指示灯一体化,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灯的反射部和所述左右的前转向指示灯的反射部夹着它们 的反射部的框架部而分开,所述左右的前转向指示灯的透镜覆盖该前 转向指示灯的反射部的开口并覆盖所述框架部。

说明书


组合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动二轮车等车辆用组合灯,特别涉及通过改变形状来提高可视性的车辆用组合灯。

    背景技术 

    在自动二轮车等车辆所使用的组合灯中,有的把前灯等主灯具和左右的转向指示灯合为一体。两个转向指示灯分别配置在组合灯两侧,使得其发光部中心间的距离大于规定的设计值。

    另一方面,在组合灯中,有的构成是,为了提高与车体的装配性等,把设在组合灯上的灯侧连接器连接到设在车体上的中间连接器上(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能够缩短各灯具和灯侧连接器之间的电线束长度,因而就可以把各灯具设计得尽可能靠近一些。

    这样,在把前灯等主灯具和左右的转向指示灯合为一体而构成组合灯的情况下,两个转向指示灯位置的决定还关系到设计以外的各种因素。

    【专利文献1】

    特开平5-124468号公报

    上述的灯具类对于提高车辆的商品性及个性化是重要的部件,但是,对于上述现有的组合灯的情况,有时候由于外观的改变而难以确保规定的设计尺寸。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目的是对于车辆所使用的组合灯,通过改变外观来达到提高商品性的目的。

    作为上述课题地解决手段,技术方案1所述发明的组合灯(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组合灯30),前灯(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前灯31)与左右的前转向指示灯(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前转向指示灯32)一体化,其特征在于:上述各前转向指示灯的透镜(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内透镜40)与上述前灯的反射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反射部38)接近。

    此外,技术方案2所述发明的组合灯(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组合灯30),具有前灯(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前灯31)的反射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反射部38)与左右的前转向指示灯(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前转向指示灯32)的反射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转向指示灯反射部56)一体化的壳体(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壳体33)、覆盖该壳体的开口(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前部开口34)整体的外透镜(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外透镜35)、覆盖在由该外透镜及壳体形成的灯室(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灯室37)中设置的上述各前转向指示灯的反射部的开口(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前部开口64)的透镜(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内透镜40),其特征在于:上述各内透镜与上述前灯的反射部接近。

    根据上述各组合灯,这种设计只使得各前转向指示灯的透镜(或是内透镜)与前灯的反射部接近,能够在不改变前转向指示灯的反射部的情况下改变前转向指示灯的形状。此外,使各前转向指示灯的透镜(或是内透镜)接近前灯一侧,即车宽方向内侧,从而使各前转向指示灯的发光部面积向车宽方向内侧增加时,也向透镜的车宽方向外侧进行同样的改变,从而使前转向指示灯的发光部面积也向车宽方向外侧增加,这样就能够使两个前转向指示灯的发光部中心间的距离保持规定的设计值。

    技术方案3所述发明的组合灯(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组合灯30),主灯具(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前灯31)和左右的转向指示灯(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前转向指示灯32)一体化,其特征在于:上述各转向指示灯的透镜(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内透镜40)与上述主灯具的反射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反射部38)接近。

    根据该组合灯,这种设计只使得各转向指示灯的透镜与主灯具的反射部接近,能够在不改变转向指示灯的反射部的情况下改变转向指示灯的形状。此外,使各前转向指示灯的透镜邻接于主灯具一侧,即车宽方向内侧,从而使各前转向指示灯的发光部面积向车宽方向内侧增加时,也向车宽方向外侧进行同样的改变,从而使前转向指示灯的发光部面积也向车宽方向外侧增加,这样就能够使两个前转向指示灯的发光部中心间的距离保持规定的设计值。

    技术方案4所述发明的组合灯(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组合灯30),前灯(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前灯31)和左右的转向指示灯(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前转向指示灯32)一体化,其特征在于:上述前灯的反射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反射部38)和上述左右的前转向指示灯的反射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转向指示灯反射部56)夹着它们的反射部的框架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内壳部53)而分开,上述左右的前转向指示灯的透镜(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内透镜40)覆盖该前转向指示灯的反射部的开口(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前部开口64)并覆盖上述框架部。

    根据该组合灯,使各前转向指示灯的透镜伸出,覆盖设在左右的前转向指示灯的反射部和前灯的反射部之间的框架部,从而使该透镜与前灯的反射部接近,在不改变各前转向指示灯的反射部的情况下,就能够对透镜只覆盖反射部的前转向指示灯进行新的外观设计。此外,由于左右的前转向指示灯的反射部与前灯的反射部是分开的,因而就很容易确保各前转向指示灯的发光部中心间的距离,同时,由于使各前转向指示灯的透镜邻接于前灯一侧,因而即使各前转向指示灯的发光部面积向车宽方向内侧增加,通过向透镜的车宽方向外侧也进行同样的改变,就能够使两个前转向指示灯的发光部中心间的距离保持规定的设计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自动二轮车的侧视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组合灯的正视图。

    图3是图2的组合灯的俯视图。

    图4是图2的组合灯的侧视图。

    图5是图2中沿A-A线的剖面图。

    图6是图2中沿B-B线的剖面图。

    图7是图2中沿C-C线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按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自动二轮车1的前轮2由轴支撑于前叉3的下端部,前叉3通过手把杆4由枢轴支撑于车体支架5的头管6,并能够操纵。手把7安装在手把杆4的上端部,除了各把手部8、8,该手把7的周围由手把盖9覆盖。并且,在手把盖9的前部,配设有由前灯(主灯具)31和左右的前转向指示灯(转向指示灯)32、32合为一体的组合灯30(参照图2)。

    车体支架5具有从头管6向下方延伸的下梁管11、从下梁管11的下端部延伸到后方并与台阶式底面12一起形成低底面13的底梁管14、底梁管14的后部向上方弯曲而形成的后部支架15。头管6及下梁管11由从台阶式底面12的前端部立起的支管罩16从后方覆盖,同时由前盖17从前方覆盖。前盖17的下部延伸出来,覆盖在前轮2的上方,由前盖17的下部及支管罩16的下部形成前挡泥板18。

    后部支架15由连在台阶式底面12的后端部的后盖21覆盖,座椅22配设在后盖21的上部。座椅22的前端部由枢轴支撑在后盖21上,以便配设在后盖21内的物品存放室23的上部开口能够开闭。

    动力装置24的前部由枢轴支撑于底梁管14的后端部,并可以在上下方向摇动。由于动力装置24是将发动机及动力传递系统构成一体,所以后轮25连接于动力装置24后部的驱动轴。在动力装置24和后部支架15之间配设有后缓冲垫26。另外,在后盖21的后部下侧设有后挡泥板27。

    如图2所示,组合灯30是由配置在车宽方向中央的前灯31及配置在其两侧的左右的前转向指示灯32、32构成一体,形成为横长且左右对称的结构。在组合灯30的下边部分,车宽方向内侧形成为向下侧凸出的近似圆弧状,在上边部分,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各前转向指示灯32上方的部位大体上形成为水平状,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前灯31上方的部位形成为向上方凸出的“ヘ”字型。

    此外,如图3、图4所示,组合灯30的壳体33跨组合灯30的全宽而一体形成,安装有一体的外透镜35,来覆盖该壳体33的前部开口34整体,由该外透镜35及壳体33形成组合灯30的灯主体36,同时,在其内部形成灯室37。外透镜35被设置成:从上面看,车宽方向内侧形成为向前方凸出的近似圆弧状;从侧面看,上部位于比下部靠后的位置而倾斜。壳体33及外透镜35为树脂成形品,对壳体33的灯室37一侧的部位进行电镀,以便形成前灯31及各前转向指示灯32的反射面。

    如图2所示,前灯31在两侧边形成倾斜,使其下部的宽度比上部的宽度窄。此处,前灯31做成从前面看去的形状就是沿着其反射部38的前部开口39的周边的形状(参照图5、6)。

    此外,各前转向指示灯32形成为其车宽方向内侧的部位沿前灯31的两侧边并向斜下内侧延伸的结构。此处,各前转向指示灯32从前面看去的形状就是沿着设在灯室37内的前转向指示灯32用的内透镜(透镜)40的周边的形状(参照图6)。由此,各前转向指示灯32的内透镜40与前灯31的反射部38相邻接。

    如图5所示,组合灯30安装在手把盖9上,使壳体33面对其内部壳体。在灯主体36的上部设有左右的一对扣合爪41、41(参照图2),各扣合爪41与相应设置在手把盖9上的扣合部相扣合。此外,在灯主体36下部的车宽方向中央部设有带螺母的底座42,而且在手把盖9的与带螺母的底座42对应的部位设有前后方向长的长孔43,通过把贯通该长孔43的固定用螺钉44紧固在带螺母的底座42上,组合灯30就会固定在手把盖9上。另外,如果松开固定用螺钉44,就能够使组合灯30以扣合爪41的扣合位置为支点而倾斜,从而能够在上下方向调整前灯31的光轴。

    前灯电子管45配置在反射部38内偏下的部位,由从其上方伸展到侧方而形成的反射面46将前灯电子管45的灯光送向前方。反射部38具有形成反射面46的弧状壁部47和从该弧状壁部47的下边及侧边向前方延伸的延伸部48。此外,该弧状壁部47及延伸部48的前端相连,形成反射部38的前部开口39的周边。在弧状壁部47的后部,成为反射面46的中央的位置,设有插孔49,在该插孔49中安装有用于支撑前灯电子管45的电子管插座50。弧状壁部47做成形成台阶状的反射面46的所谓多层反射器,外透镜35做成不进行透镜切割(レンズカツト)的所谓透明透镜(クリアレンズ)。另外,延伸部48做成例如波状来控制电子管光的反射。

    如图6所示,外透镜35具有从其透镜主体51的外边向后方延伸的透镜外周壁52。此外,壳体33具有与外透镜35的透镜主体51按规定的间隔分开、大致沿着它而形成的内壳部53,和沿着从该内壳部53的外边至透镜外周壁52的内侧、向后方延伸的壳体外周壁54。外透镜35的透镜主体51和壳体33的内壳部53之间的空间构成灯室37。在壳体外周壁54的后端部形成向前方折回的卷曲部55,透镜外周壁52的后端部通过密封材料等与该卷曲部55接合。

    前灯31的反射部38通过使内壳部53向后方凸出而与内壳部53形成一体。此外,在反射部38的两侧部分别设有与反射部38同样通过使内壳部53向后方凸出而与内壳部53形成一体的转向指示灯反射部(反射部)56、56。并且,剩余的内壳部53构成为各反射部38、56的框架部(所谓的延长部)。

    各转向指示灯反射部56具有弧状壁部59和延伸部60,其中,弧状壁部59形成为使转向指示灯电子管57的灯光向前方分配的反射面58,延伸部60从该弧状壁部59的外边向前方延伸。在弧状壁部59的车宽方向内侧的部位与延伸部60的交界部分形成倾斜壁61,支撑转向指示灯电子管57的电子管插座63,从车宽方向内侧后方向车宽方向外侧前方,斜插安装于设在该倾斜壁61上的插孔62中。

    转向指示灯反射部56的延伸部60对转向指示灯电子管57的灯光进行遮挡,大致决定前转向指示灯32的发光部的面积。各转向指示灯反射部56,按照把两个前转向指示灯32的发光部中心间的距离设定为规定的设计值以上的关系,配置在壳体33的车宽方向外侧。因此,在转向指示灯反射部56中,其延伸部60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部位设在壳体33的壳体外周壁54附近,而延伸部60的车宽方向内侧的部位设在按规定的距离与前灯31的反射部38隔开的位置。即,反射部38和转向指示灯反射部56成为夹有作为该各反射部38、56的框架部的内壳部53而分开的情形。

    此处,设在灯室37中的前转向指示灯32用的内透镜覆盖转向指示灯反射部56的前部开口64,由例如着橙色的半透明树脂构成,并实施规定的透镜切割。

    如图7所示,在内透镜40的透镜主体65的上边及下边设有向后方延伸的延伸部66,由设在各延伸部66上的扣合爪67等把各内透镜40固定在壳体33上。

    此外,如图6所示,各内透镜40覆盖转向指示灯反射部56的前部开口64,同时,设置为比转向指示灯反射部56的前部开口64大,以便覆盖前部开口64周边的内壳部53(反射部38及转向指示灯反射部56的框架部)。具体地讲,各内透镜40的车宽方向内侧的部位形成为沿前灯31的两侧边向斜下内侧延伸的结构,使得各内透镜40与前灯31的反射部38相邻接。此外,各内透镜40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部位也向外扩展,与壳体外周壁54相邻接。并且,内透镜40的周边形状为前转向指示灯32的前面外观形状。另外,转向指示灯反射部56的前部开口64的周边形状是指沿延伸部60的前端的形状。

    再有,各内透镜40设置为与转向指示灯反射部56的前部开口64及壳体33的内壳部53分开。即,各内透镜40配置得比转向指示灯反射部56前部开口64及壳体33的内壳部53靠前。此处,前转向指示灯32的形状由内透镜40的周边形状来决定,而前转向指示灯32的发光部形状则由把转向指示灯电子管57的电子管中心D与延伸部60的前端连接起来的直线E和把它与内透镜40的透镜面F的交点跨前部开口64的全周而连接起来的交线G来决定(参照图2)。

    转向指示灯电子管57配置在转向指示灯反射部56的大致中央处,连接转向指示灯电子管57的电子管中心D和延伸部60的前端(转向指示灯反射部56的前部开口64的周边)的直线E倾斜而设,使由交线G包围的范围,即前转向指示灯32的发光部面积,对着前方尽量宽阔。由于内透镜40配置得比转向指示灯反射部56的前部开口64靠前,因而各前转向指示灯32的发光部面积就设置得比转向指示灯反射部56的前部开口64宽阔。这样,通过对内透镜40与转向指示灯反射部56的前部开口64的间隙进行调整,就能够改变各前转向指示灯32的发光部面积和位置。

    其次,对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对前转向指示灯32布局时,在考虑组合灯30的全宽等的同时,要使各前转向指示灯32的发光部中心间的距离成为规定的设计值以上,这样来决定各前转向指示灯32的转向指示灯反射部56的配置。此处,覆盖各转向指示灯反射部56的前部开口64的内透镜40至少要比转向指示灯反射部56的前部开口64大,因此,就可以从与转向指示灯反射部56的前部开口64同等形状到覆盖前部开口64周边的内壳部53的形状,任意设定各内透镜40。这样,就可以根据各内透镜40的形状来决定前转向指示灯32的形状,因此,在不改变转向指示灯反射部56,即不改变壳体33的情况下,就能够改变各前转向指示灯32的形状。

    此时,由于通过调整内透镜40和转向指示灯反射部56的前部开口64的间隙就能够改变各前转向指示灯32的发光部面积,因而,在使各内透镜40向车宽方向内侧及外侧的任意一侧扩展的同时,在各内透镜40的车宽方向内侧及外侧的两部位中通过对内透镜40与转向指示灯反射部56的前部开口64的间隙进行调整,就能够在保持各前转向指示灯32的发光部中心间的距离的同时扩大发光部面积。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由于只改变内透镜40,因此能够控制成本增高,并通过改变各前转向指示灯32的形状而获得新的外观,同时,能够很容易扩大各前转向指示灯32的发光部面积,提高可视性,因而能够达到提高车辆的商品性及个性化的目的。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不采用覆盖组合灯30的整体的外透镜35、而采用分别覆盖前灯31及各前转向指示灯32的透镜的组合灯也可以。

    此外,不是把前灯31作为主灯具的组合灯30,而是把尾灯作为主灯具的组合灯也可以。

    并且,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各灯具的形状和构成只是一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适当改变,同时,不言而喻,不是自动二轮车,而是在三轮、四轮的车辆中也能够适用本发明。

    工业实用性

    如上所述,根据技术方案1、2所述的本发明,由于只改变各前转向指示灯的透镜(或是内透镜),因此能够控制成本增高并获得新的外观,同时,能够提高前转向指示灯的可视性,因而能够达到提高车辆的商品性及个性化的目的。

    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本发明,由于只改变各转向指示灯的透镜,因此能够控制成本增高并获得新的外观,同时,能够提高前转向指示灯的可视性,因而能够达到提高车辆的商品性及个性化的目的。

    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本发明,这种设计使得各前转向指示灯的透镜覆盖其周围的框架部,因而就能够对透镜只覆盖反射部的前转向指示灯进行新的外观设计,同时,容易确保各前转向指示灯的发光部中心间的距离,并能够在保持各前转向指示灯的发光部中心间的距离的情况下扩大发光部面积,因而能够达到提高车辆的商品性及个性化的目的。

组合灯.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组合灯.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组合灯.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组合灯.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合灯.pdf(1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的组合灯,通过改变外观来达到提高商品性的目的。前灯(31)和左右的前转向指示灯(32)一体化的组合灯(30),其特征在于:各前转向指示灯(32)的内透镜(40)与前灯(31)的反射部(38)接近。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一般车辆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