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砂卡整泵筒管式抽油泵 本实用新型属于油田采油技术领域,特别涉及油田采油主要装置防砂卡抽油泵的结构设计。
在油井抽油过程中,需要同时把在油井中的各种杂质流体从原油中分离抽上来,特别是混在石油中的微粒砂子。由于抽油泵的柱塞和衬套间的间隙较小(一级泵的间隙是0.02-0.07mm,二级是0.07-0.12mm,三级是0.12-0.7mm)特别是黏度较低的油田都使用一级泵,这样在原油中的砂子很容易随油流进入抽油泵的柱塞和衬套的间隙。如果不及时的把混在石油中的砂子等杂质分离抽上来,淤积的砂子就会堵塞油井,把泵卡死,造成油井停产。在抽油泵抽油过程中,当柱塞上行抽油时,固定进油阀打开石油从进油阀(此时柱塞出油阀关闭)进入泵腔内;当柱塞下行排油时,柱塞出油阀打开,固定进油阀关闭。此时,油管中的石油相对稳定,于是在石油中的砂子落在了固定进油阀上。当砂子淤积到500-1000克就会把进油阀堵死。当柱塞再次上行,柱塞出油阀关闭,泵腔内产生负压但也无法打开进油阀,造成油井停产。目前油田普遍使用的抽油泵都没有防砂卡设计,致使抽油泵连续工作时间为30天-100天,远低于要求抽油泵连续工作300天以上的国家标准。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为克服已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改进型的抽油泵,在抽油过程中防止砂卡,延长连续工作时间,使其符合国家标准,大幅度提高原油产量。
一种防砂卡整泵筒管式抽油泵,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带有固定出油阀地衬套,所说的衬套外设有流道;该衬套内设有带有清砂器、刮砂槽和分砂管的柱塞。本实用新型各部件均为不锈钢高压管材加工,采用螺纹和密封件连接,可减少材料消耗及加工量。清砂器的锥角可控制在120°左右。刮砂槽深度为1mm,宽度为3mm,泄砂孔90°均布于刮砂槽上。柱塞、固定出油阀、分砂管的规格可根据油田需求而定。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原理是:本实用新型按照流体力学的原理,在油泵抽油过程中,由于流道和固定出油阀的存在,使进入固定进油阀的油流在泵腔内改变流向和流速,形成三股油流。一股从固定进油阀进入固定出油阀直通油道,通过油流在固定进油阀和固定出油阀里随凡尔球旋转流动带动沉积在固定进油阀的砂子进入油管,达到防止固定进油阀砂埋的目的。另一股从固定进油阀直接进入柱塞出油阀,通过柱塞出油孔和清砂器带动砂子进入油管,达到防柱塞砂卡的目的。第三股油流在第二股进入柱塞出油阀时分离而出,通过分砂管进入刮砂槽达到清砂、润滑的目的。三股油流在泵腔内旋转流动带动砂子进入油管,此设计使石油在排出时的速度是常规抽油泵的2倍,得到了常规抽油泵无法实现的防砂埋、防砂卡和润滑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与常规抽油泵技术相比,有如下优点:
第一、当柱塞下行时,由于流道和固定出油阀的存在使油流流向和流速改变,带动沉积在固定进油阀的砂子,达到防止固定进油阀砂埋的目的。
第二、当柱塞上行时,由于柱塞前端清砂器的存在,可最大限度地清掉附着在衬套壁上的砂子,达到常规抽油泵无法实现的清砂效果,防止柱塞砂卡现象的发生。
第三、由于柱塞上部刮砂槽、泄砂孔和分砂管的存在,可最大限度的减少柱塞砂卡机率同时增加了常规抽油泵没有的润滑效果,延长了柱塞使用寿命。
第四、由于流道和固定出油阀的存在使油流流向和流速改变,同时在衬套出油孔处产生负压区,降低了柱塞下行阻力,最大限度减少抽油杆偏磨现象发生,此点对延长抽油杆使用周期、延长检泵周期尤为重要。
第五、比常规抽油泵,设计先进、工作效率高、使用寿命长、降低油田作业成本。
附图简要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总体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设计的一种防砂卡整泵筒管式抽油泵实施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本实施例的结构如图1所示,由1.油管 2.清砂器 3.泄砂孔 4.刮砂槽 5.分砂管 6.抽油杆 7.衬套出油孔 8.柱塞出油孔 9.柱塞 10.衬套 11.柱塞出油孔 12.固定出油阀13.固定进油阀 14.外管 15.固定出油阀的出油孔 16.固定进油阀的进油孔 17.油管其中,柱塞直径为38mm,固定进油阀凡尔球直径为38mm,固定出油阀凡尔球直径为38mm,柱塞出油阀凡尔球直径为25mm,清砂器的锥角可控制在120°左右。刮砂槽深度为1mm,宽度为3mm,泄砂孔90°均布于刮砂槽上。分砂管外径为25mm,内径为19mm。各部件均为不锈钢高压管材加工,承压为15mpa以上,可减少材料消耗及加工量,采用螺纹和密封件连接。
在油泵抽油过程中,油流通过流道和固定出油阀在泵腔内改变流向和流速,形成三股油流。三股油流在泵腔内旋转流动带动固定进油阀和柱塞与衬套间的砂子进入油管,此时石油排出时的速度是常规抽油泵的2倍,得到了常规抽油泵无法实现的防砂埋、防砂卡和润滑的效果;延长抽油泵连续工作时间为常规抽油泵的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