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三里胃肠治疗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理疗仪器,特别涉及一种对于人体肠胃疾病实施治疗的治疗仪。
背景技术 胃的基本节律总是存在的,在基本节律后如果出现一动作电位,可引起胃肌收缩。以胃电图为指标观察,针刺足三里穴,可使针前胃电频率和波幅较高者降低至接近健康人水平,可使针前胃电频率和波幅较低者增高至接近健康人水平(张涛 杭群主编《针灸现代研究与临床》,中国医药出版社)。
在针灸治疗白细胞减少症方面,观察48例白细胞减少症患者,经针刺双侧足三里穴后能有效的提高外周白细胞总数,表明针刺足三里能增强肌体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上海针灸杂志,1996,15(6):12)。
总之,针刺足三里穴对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和治疗胃肠疾病的效果已经得到医学理论界的普遍认可。但由于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部偏外侧的位置,此穴位无明显特征,仅凭经验寻找准确穴位比较困难,而且其所处位置不利于患者自己进行针刺或按摩操作。另一方面,对于众多患者来说,由于他们欠缺医学知识,不懂得寻穴和针刺方法,要求他们自行刺激该穴位实施治疗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取得。
到医疗机构接受正规治疗无疑是较好的选择,但对于病情不很严重的大多数胃肠疾病患者来说,这种方法不仅造成经济负担,而且更重要的是将会花费大量的时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专门的足三里胃肠治疗装置,通过改变作用于足三里穴的电流强度、时间和频率,产生仿生模拟效果,代替针刺和按摩,方便患者自行治疗和保健。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措施达到地:一种足三里胃肠治疗装置,包括主机体,主机体内部的元器件,以及与主机体连接的固定带,在主机体内侧设置有治疗电极,主机体的内侧表面符合人体足三里穴处小腿部外形的弧形。
本发明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达到:主机体内侧设置有治疗电极,在固定带的内侧设置有负电极。
本发明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达到:在主机体的上端固定有控制面板,其为外翻式控制面板,在该控制面板上设置有若干个控制按钮和液晶显示板。在主机体的一侧安装有寻穴探头。
本发明具有以下特点:(1)、外形设计适合在腿部固定使用,整机灵巧便携,治疗时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学习、驾驶,不受场所限制,特别适合工作繁忙一族,市场前景广阔。(2)、试验证明,该足三里胃肠治疗装置对胃肠痉挛、慢性胃炎、肠炎、消化不良、胃肠溃疡、腹胀、胃痛、呕吐、便秘、胃下垂等胃肠疾病都具有很好的疗效,对于提高肌体免疫力效果比较明显。同时对于癌症放化疗中有胃肠不适反应的患者来说,该仪器也是较好的选择。(3)、仪器设置有专门的寻穴装置,可实现治疗保健的准确定位。(4)、液晶显示板可上翻打开,便于患者自行观察和按键操作。(5)、足三里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孙国杰主编《针灸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本发明足三里胃肠治疗装置还设置有推揉、按压等保健功能键,供使用者选用。(6)、本装置的电源采用可充电式锂电池,一次充电可连续使用至少48小时,便于外出携带、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和形状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控制面板的正面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图;
图4是本发明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包括主机体4,安装于主机体4内部的电子元器件,以及与主机体4连接的固定带5和连接带8。主机体4的材质一般为高分子材料。主机体4内侧面呈与人体小腿部外形相适应的弧形,并在该内侧面上固定有治疗电极3;主机体4外侧上端安装有外翻式控制面板9,在该控制面板9上设置有若干个控制按纽10和液晶显示板11,供使用者按键操作和观察动作种类、强度。负电极6安装在固定带5的内侧面,其线路从固定带5中穿入到主机体4内部。负电极6在固定带上的位置设计,要求使用时负电极6处于小腿部足三里穴的对面位置,以实现其与治疗电极3对足三里穴的共同穿透治疗作用。
寻穴探头1通过线路和插头接入主机体4中。在主机体4侧面还设置有充电孔2,用于对本装置进行充电。
在安装固定带5的主机体4另一侧,固定有连接带8,该连接带8一般为弹性材料制成,可以伸缩,以适应缠绕不同人的小腿部位。在该连接带8的末端有一搭扣7,将整个装置安放在穴位上时,固定带5的末端穿过搭扣7后回折,自身粘接,即可实现治疗仪在小腿部的固定。
如图3,图4所示,本发明的电路按功能分主要由微电脑控制部分、3.6伏主电源、穴位寻找部分、高压电源产生部分、电脉冲输出部分、操作输入及液晶显示部分组成。
1、3.6伏主电源:由一节内置式3.6伏可充电锂离子电池及充电监视电路组成,提供机器主电源。
2、微电脑控制部分:以单片机(PIC16F73)为中心,完成对整个电路的其余功能部分的控制,来最终实现本机器的所有功能。
3、穴位寻找部分:由图4中IC3A运放及外围分立元件组成,它基本上可以看成是一个输出频率随图中P3点及V1点之间电阻变化的音频震荡器,而且这个电阻阻值越小,其输出频率就越高。将P3及V1点作为电极引出后,即可根据蜂鸣器音调的变化来测量人体体表电阻的变化,又根据实验,人体穴位体表电阻比非穴位体表电阻低,因而在电极沿穴位附近体表移动时,蜂鸣器音调最高处就是穴位。
4、高压电源产生部分:在图4中主要由电感L1和三极管BG4及附近相关的分立元件组成。在单片机的控制下将3.6伏主电源升至20伏到200伏左右不等的高压。
5、电脉冲输出部分:由BG1和BG3及附近分立元件组成,在单片机的控制下在P1点和V1点之间形成高压电脉冲,将P1及V1点作为电极引出后即能达到电击针灸的效果。
6、操作输入及液晶显示部分:接受控制命令及显示工作状态等信息。
以上各部分的联系方框图如图3所示。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如下:
1、机器的最终功能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穴位寻找功能,二是电击针灸功能,其中电击针灸功能又根据输出波形分为治疗、保健、按压和推拿四种。它们的实现都是在单片机的控制下完成的。
2、电击针灸功能中的四种,其硬件工作原理是一样的,其区别只是其脉冲组合的不同:治疗时,其输出脉冲在时间间隔上比较长(略为一秒钟一个脉冲,慢脉冲)、强度上相临脉冲不变;保健时输出的脉冲在间隔时间上与治疗时相同,但强度上是一强一弱相间的;按压时其输出脉冲在时间间隔上比较短(快脉冲),强度上相临脉冲不变;推拿时输出的是一组一组的脉冲组,组与组之间相差约3秒钟,强度上是从强到弱逐渐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