闩匙交叉弹子锁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防盗锁。
背景技术
传统的锁,锁芯前端为钥匙进入口,锁芯内设钥匙槽孔,槽孔侧端设有弹子孔,锁芯位于锁芯套内,锁芯套对应锁芯弹子孔也设有弹子孔,锁芯内的弹子孔内设有一层弹子,锁芯套弹子孔内对应一层弹子设有二层弹子,二层弹子后端设有弹簧顶压一二层弹子,弹簧外端封闭在锁体上,锁芯后端设有开启拨销,用以拨动锁舌开启锁。当钥匙上的牙齿使一层弹子与二层弹子之间的间隙正好位于锁芯和锁芯套的相邻界面时,锁芯摆脱锁芯套束缚,钥匙带动锁芯转动开启锁;反之弹簧顶持一二层弹子下行,二层弹子栓销在锁芯和锁芯套之间,使锁芯不能转动。其钥匙直接插拔,弹子单线排列、直观外露;只用弹子一重锁定,开启着力点沿锁芯径向外设等缺憾,都给盗锁带来诸多方便。例如直接破坏锁芯钥匙槽,盗出弹子将锁打开;或利用万能钥匙(拨锁异形工具)直接拨动一层弹子,推动二层弹子上行,当一层和二层弹子的间隙到达锁芯与锁芯套的相切界面时,也可将锁打开。目前人们广泛使用的防盗锁,其改进仅限于改变钥匙槽形、改变钥匙形状或机械地增加弹子数目,由于没能彻底从根本上摆脱以上设计缺陷,实际上根本不能有效防盗。以致市场上现有任何普通机械锁均可在几分钟内打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设计一种闩匙交叉弹子锁,在基本保持传统锁具构造的基础上,将钥匙槽设计为T型,并采用三面弹子交叉错位分布设计;并在锁芯前端增设掩盖钥匙槽孔的闩匙装置,埋伏闩片锁定功能。用较为简单的设计和较低的制作成本实现了有效防盗。为此目的,将钥匙槽设计为T型,并采用三面弹子纵横错位、层层交叉布满钥匙槽。锁芯顶端一侧设有掩盖钥匙槽孔的钥匙闩片,钥匙闩片位于U形闩片槽内,闩片槽一端横向直通钥匙槽孔,另一端开口于锁芯外壁;闩片后端与闩片槽间设有顶持钥匙闩片的闩片弹簧,使闩片前端始终处于掩盖钥匙槽孔位置,闩片后端则保持与锁芯外周壁面齐平;对应闩片槽开口的锁芯套上设有(方便钥匙闩片后退位移的)闩片销孔,埋伏锁闭功能。钥匙前端为三角偏斜面设计,钥匙上设有便于闩片插入的穿孔。上述结构设计实现了本发明的目的。
本发明的优点是基本保持了传统锁具构造,将钥匙槽孔设计为T型,并采用三面弹子交叉错位分布设计,并在锁芯前端增设掩盖钥匙槽孔的闩匙装置。异物拨撬弹子时,交叉弹子互相阻挡、互相影响,且钥匙槽入口处第一层三面锁芯弹子各采用最大限度尺寸设计,几乎封闭了钥匙槽口,有效阻止异物介入;而在锁芯前端增设掩盖钥匙槽孔的闩匙装置又能有效阻止异物直接接触到弹子。异物要想接触弹子,首先必须推开掩盖钥匙槽孔的钥匙闩片,使钥匙闩片发生位移进入闩片销孔(不可避免地造成闩片锁定)。且钥匙闩片后端与闩片销孔的配合间隙,小于二层弹子与锁芯套弹子孔的配合间隙。使闩片锁定没有解除以前,所有弹子为空拨状态。用较为简单地设计和较低的制作成本实现了有效防盗。本发明的锁体开启必须使钥匙利用三角偏斜面依次推开钥匙闩片和交叉弹子进入钥匙槽,过程中钥匙闩片被迫发生位移进入锁芯套销孔(让路的同时,却追加了闩片锁定),钥匙抵达定位点,钥匙闩片回退闩入钥匙穿孔(闩片锁定解除);同时钥匙牙齿与弹子配合一并完成(钥匙牙齿使一层弹子和二层弹子的间隙正好位于锁芯与锁芯套的相切界面),转动钥匙带动锁芯和开启拨销旋转开启锁。否则无法开锁。在基本不改变传统锁具构造的情况下,使任何盗者均不能盗启该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钥匙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弹子直径大于钥匙槽宽且交叉布满钥匙槽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钥匙未插入钥匙槽时,闩片处于平时开启状态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钥匙插入钥匙槽过程中,闩片被迫处于锁闭状态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钥匙完全插入,完成弹子配合,闩片回退解除锁闭示意图
图7为图1的A-A剖面示意图和图4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5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锁芯顶端U形闩片槽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闩匙交叉弹子锁,如图1至图9所示。由锁壳1、锁芯套2、锁芯3和钥匙4组成。锁壳与锁芯套为一体结构设计,锁芯设在锁芯套内,钥匙槽孔5设在锁芯前端,为T型三面弹子(一层弹子6、二层弹子7和弹子簧8)结构。锁芯顶端一侧设有掩盖钥匙槽孔的钥匙闩片9,钥匙闩片位于U形闩片槽10内(如图9所示),闩片槽一端横向直通钥匙槽孔,另一端开口于锁芯外壁,闩片后端与闩片槽间设有顶持钥匙闩片的闩片弹簧11,使闩片前端始终处在掩盖钥匙槽孔位置,闩片后端则保持与锁芯外周壁面齐平。对应闩片槽开口的锁芯套上设有(方便钥匙闩片后退位移插入的)闩片销孔12,埋伏锁闭功能。如图2所示,钥匙上设有便于闩片插入的穿孔13。并有纵横三排钥匙牙齿14交错排列分布,钥匙前端为三角偏斜面15设计,以便于顶持推动钥匙闩片前端的梯形斜面16,使闩片位移让开钥匙槽孔;锁芯后端联接开启拨销17。
所述的锁芯位于锁芯套内,弹子簧位于锁芯套弹子孔内,弹子簧前端至钥匙槽内设一二层弹子,钥匙牙齿和一二层弹子配合实现锁体启闭等传统结构不再赘述。
如图3所示,所述的三面锁芯一层弹子的直径尺寸均大于钥匙槽宽度尺寸,以最大限度的遮掩钥匙槽;钥匙槽入口处第一层三面锁芯弹子各采用最大限度尺寸设计,几乎将钥匙槽孔密封,有效阻止异物介入;其纵横错位、层层交叉设计,使相互遮掩、相互阻碍、相互影响。杜绝拨撬异物介入。
所述的钥匙闩片呈U形,位于锁芯顶端钥匙槽孔一侧的U形闩片槽内,其前端面为梯形血面设计,便于同钥匙前端的三角偏斜面配合作用。且其前端宽度大于下面钥匙槽孔的宽度。
如图4至图6所示,所述的闩片锁定是指钥匙或拨撬异物若想进入钥匙槽,必须首先推开平时掩盖在钥匙槽孔上的钥匙闩片,让出钥匙槽孔,而钥匙闩片在设计上前端始终处在完全掩盖钥匙槽孔的位置,后端恰与锁芯外周壁面齐平。也就是说,钥匙闩片的丝毫位移都会打破其在锁芯与锁芯套间保持的平衡状况,即突破锁芯外周壁面而进入锁芯套闩片销孔,在锁芯与锁芯套间形成闩销锁定。
如图7和图8所示,本发明技术的主要特点就在于:锁具本身平时只处于弹子锁定状态,而一旦有拨撬异物接触到弹子,锁具反会在原弹子锁定的基础上增加出一层新的闩片锁定。且弹子设计上纵横错位、层层交叉,使相互遮掩、相互阻碍、相互影响。这样两重锁定均无法解除。这就造成了“拨还不如不拨”的矛盾。
所述的钥匙闩片后端与闩片销孔的配合间隙,小于二层弹子在锁芯套弹子孔中的配合间隙。异物开启时,首先推开钥匙闩片,使闩片后端进入对应在锁芯套上的闩片销孔,形成闩片锁定。此时施加在锁芯上的开启外力首先在钥匙闩片与闩片销孔间体现(受限),此时,锁芯中的弹子还无法接触到力源,均处于空拨状态。
开启时,必须使钥匙利用三角偏斜面依次推开钥匙闩片和交叉弹子进入钥匙槽,此时,钥匙闩片因被迫位移而形成闩片锁定,钥匙抵达定位点,钥匙闩片在其后闩片弹簧的顶持作用下,回退进入钥匙穿孔,再解除闩片锁定;同时,钥匙牙齿与锁芯三面弹子配合一并完成,即钥匙牙齿使一层弹子与二层弹子间隙正好位于锁芯和锁芯套的相切界面上。此时,界于锁芯和锁芯套间的闩片锁定及锁体针对锁芯的弹子锁定均同时解除。接下来转动钥匙带动锁芯和开启拨销旋转开启锁。否则无法开锁。在基本不改变传统锁具构造的情况下,使任何盗者均不能盗启该锁。
总之,本发明基本保持了传统锁具构造,将钥匙槽设计为T型,并采用三面弹子交叉错位分布设计;并在锁芯前端增设掩盖钥匙槽孔的闩匙装置,埋伏闩片锁定功能。用较为简单的设计和较低的制作成本实现了有效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