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可调式梁永久支撑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地下室可调式梁永久支撑结构,是在地下室开挖后藉直立的钢柱设于岩盘或基桩上当作支撑柱,于地下室开挖后两钢柱间设置可调节式的梁,令钢柱及可调节式的梁当作开挖后的永久支撑,藉可调节式的梁设置于两相对的钢柱之间,可吸收两钢柱间所产生的误差,以节省工时与成本。
背景技术
为了使建筑物稳定,一般于建造时必需先由地面处朝下开挖,使建筑物稳定于基础上,不易倾倒,并尽量使开挖出的土方重量与建筑物的预计重量相当,以减少建筑物对周围土壤压力的影响,同时地下室也可供各种用途使用,一般常见用于停车场。
于建筑工程上,地下室开挖一般常见使用顺打或逆打两种工法,顺打工法工期较长,一般是先于建地上朝下打入数支中间柱,以数支中间柱当作开挖时的纵向支撑,于进行开挖之后,再分段使用临时支撑固定,如此依序进行,待开挖至预定深度后,先施做基础再由下向上依序完成结构体并拆除中间柱及临时支撑,其中间柱及临时支撑的设置为重工,不但增加成本也使工程进行缓慢。
逆打工法常见于为缩短工期时使用,以地面下及地面上同时双向施工以加快工程的进行,一般是先于建地上朝下打入数支钢柱,以数支钢柱当作建筑物的纵向支撑,于进行开挖之后,再分段以传统钢筋混凝土工程,分别于各钢柱上、钢柱间设置的RC梁及楼版,绑扎钢筋并封模灌注混凝土以当作水平地支撑,但是,上述施工方式于实际使用时,却具有如后的缺点,有待改进:
传统钢筋混凝土工程须于现场绑扎钢筋及铺设模板,但因施工现场为未开挖完成的地底下,现场环境不佳,施工不易且易影响施工品质,大面积的灌浆,须待混凝土强度到达规范时才可继续下一楼层的开挖,不但工种繁多且难以掌控,易造成进度的延迟,有耗费工时的缺点。
若不使用传统钢筋混凝土的逆打工法,改采钢构造逆打,则因钢柱为由地面上直接打入地底下,其钢柱间的距离难以掌控,而钢构造又需很精准的定位,无法像传统钢筋混凝土可依现场状况做变更,故无法事先制造,须待开挖后,量测每一钢梁的长度再量身定做,不但增加成本更延长了工期,无法收到缩短工期的功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者有鉴于前述习用结构于实际使用上仍然有其缺点存在而予以重新设计,主要是设计一种地下室可调式梁永久支撑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地下室可调式梁永久支撑结构,在地下室开挖后可当作永久支撑的结构或用于钢构化的逆打工法,其可调节式的梁可达到吸收两钢柱之间的误差,以节省工时与成本。
为了可达到前述的创作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运用的技术手段是:
一种地下室可调式梁永久支撑结构,数支以间隔距离纵向设置的钢柱,各钢柱底部分别固设于地面下的岩盘或基桩上;其中:
于相对的钢柱间设置有可调节式梁,可调节式梁由数I型梁及连接I型梁组成,连接I型梁连接于各I型梁之间,各I型梁一端与对应的钢柱固设;
多片呈平板状的连接钢版,分别对应锁固设于各I型梁与连接I型梁之间的上、下翼版及中段腹版处当作连接及支撑。
换言之,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地下室可调式梁永久支撑结构,包括有数支纵向设置的钢柱,各钢柱底部分别固设于岩盘或基桩上,于地下室开挖后,于相对设置的两钢柱之间设置可调节式的梁,可调节式的梁由数段I型梁及连接I型梁组成,其I型梁及连接I型梁的连接处外部可锁固数片连接钢版当作连接与支撑,可当作地下室于开挖后的永久支撑,并可吸收两钢柱之间产生的误差,以节省工时与成本。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功能及其优点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合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立体分解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局部立体分解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于施工的平面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重合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地下室可调式梁永久支撑结构,请参阅图1至图4中所示,本实用新型主要使用于地下室的逆打施工法或顺打施工法以永久性结构取代临时性支撑,以数支以间隔预定距离纵向设置的钢柱10,各钢柱10底部分别固设于地面下的岩盘13或基桩上(如图6中所示),各钢柱10可当作地下室开挖后的永久支撑,为了增加钢柱10的强度,于适当位置的钢柱10内部以横向间隔距离设置有数片补强片14;
于相对的钢柱10间设置有可调节式的梁,可调节式的梁由位于两侧的数段I型梁20及一段连接I型梁30组成,该连接I型梁30连接于两侧的I型梁20之间,各I型梁20与各钢柱10的连接固定方式,是在钢柱10一侧于预定位置焊接固设一片以上纵向相对的钢板15,各钢板15上以适当间隔距离设有数个长孔16,I型梁20的腹版相对钢板15的一侧设有数个孔21,I型梁20的腹版可与相对的钢板15的各孔21与各长孔16相对,藉由螺丝17穿入长孔16、孔21后,以螺帽18锁固,I型梁20的上、下翼版与钢柱10间予以焊接固定,各补强片14分别相对于I型梁20的上、下翼版位置。
各I型梁20的上、下翼版与腹版位置及连接I型梁30的上、下翼版与腹版位置分别以适当间隔距离设有数个孔22、31;
多片呈平板状的连接钢版40,各片连接钢版40可分别设于I型梁20与连接I型梁30之间的上、下翼版及腹版两侧位置,于各片连接钢版40上分别以适当间隔距离设有数个连结孔41,各连接钢版40上的连结孔41分别与I型梁20与连接I型梁30的孔22、31间距位置对应,藉螺丝42穿入对应的连结孔41、孔22或孔31后,另端以螺帽43锁固,且因连接钢版40上的连结孔41数量大于I型梁20与连接I型梁30的孔22、31总合,又连结孔41形状可为部分或全部为长孔,(一般而言,可将连接I型梁30分为左右两边,一边使用长孔,另一边使用圆孔),可藉由长孔来调整孔的对应位置来调整梁的长度。
如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钢柱10与I型梁20另一实施例,于钢柱10一侧于预定位置设有数孔23,I型梁20一侧于预定位置焊接固设一片相对的钢板24,钢板24上以适当间隔距离设有数个长孔25,钢柱10的孔23与钢板24上的长孔25可相互对应,以螺丝19及螺帽(图中未示)锁固。
如图6中所示,预先将数支钢柱10底部分别固设于岩盘13或基桩上,地下室于开挖之后,于相对设置的两钢柱10之间可设置可调节式的梁当作横向支撑,可调节式的梁由数I型梁20及一连接I型梁30组成,各I型梁20的连接处锁固数片连接钢版40当作连接及固定,可当作地下室于开挖后的永久支撑,并可吸收两钢柱10间的误差,以节省工时与成本。
如图7、图8中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大部分相同于前述的构造,其不同处仅在于:于连接I型梁30的的中间主体以预铸梁50代替,预铸钢筋混凝土梁50与连接I型梁30有部分重合,重合处由预铸钢筋混凝土梁50包覆在连接I型梁30外侧,预铸钢筋混凝土梁50内部及延伸至外部处设有钢筋51,该预铸钢筋混凝土梁50可供当作建筑物内部的梁使用(如图6中所示)。
因此,本实用新型以相当简单的结构型态,达到节省工时与成本的目的,实为一种创新且实用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