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人行道地下空间建造的左右组合式管廊.pdf

上传人:54 文档编号:1848799 上传时间:2018-07-18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451.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621161234.5

申请日:

2016.11.01

公开号:

CN206346221U

公开日:

2017.07.21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

IPC分类号:

E02D29/045; E03F3/04; E03F5/10; E03F5/14

主分类号:

E02D29/045

申请人:

衡阳市金泓建筑装饰设计有限公司

发明人:

谢金钊; 谢飞帆; 陶林辉

地址:

421001 湖南省衡阳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紫云北街金星小区6-7栋03室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利用人行道地下空间建造的左右组合式管廊,包括管廊体和排水沟;管廊体的横截面呈方管形,其位于人行道下方,其内部设有用于容纳管线的内腔;排水沟位于管廊体一侧且紧邻管廊体布置,其内壁上设有进水口,相邻的排水沟通过管道连通。本实用新型与城市现有的集水井配合使用,可大幅度提高雨水排放效率,当暴雨到来时,雨水先进入行车道两侧下方的集水井中,再通过管道排放至江河中,集水井中的一部分雨水依次通过集水井侧壁上的出水孔、管道、排水沟内壁上的进水口进入排水沟,再排放至江河中,有效缓解集水井的排水压力,避免出现城市内涝。

权利要求书

1.利用人行道地下空间建造的左右组合式管廊,其特征是:包括管廊体(1)和排水沟
(2);管廊体(1)的横截面呈方管形,其位于人行道(97)下方,其内部设有用于容纳管线的内
腔(11);排水沟(2)位于管廊体(1)一侧且紧邻管廊体(1)布置,其内壁上设有进水口(21),
相邻的排水沟(2)通过管道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人行道地下空间建造的左右组合式管廊,其特征是:其还包
括集水井(4);集水井(4)设在行车道侧边下方且间隔布置,相邻集水井(4)之间通过管道
(42)连通,集水井(4)的侧壁上设有出水口(41),出水口(41)通过管道与排水沟(2)的进水
口(21)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利用人行道地下空间建造的左右组合式管廊,其特征是:排水沟
内壁上设有次进水口(22);其还包括滤水机构;滤水机构包括挡泥墙(51)、滤水材料(52)和
透水盖板(53),挡泥墙(51)位于绿化带(98)内侧路沿石的下部,其与管廊体(1)的外侧壁组
合形成滤水腔,滤水材料(52)填充在滤水腔中,透水盖板(53)位于滤水腔顶部;滤水腔与次
进水口(22)连通,滤水材料(52)中的水可通过次进水口(22)进入排水沟(2)。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利用人行道地下空间建造的左右组合式管廊,其特
征是:排水沟(2)内壁上设有取水口(23),取水口(23)通过管道连接用水终端或蓄水池,用
水终端为消防水栓或绿化灌溉水栓。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利用人行道地下空间建造的左右组合式管廊,其特征是:管廊体
(1)内腔(11)中设有用于搁置管线的挂件(12)。

说明书

利用人行道地下空间建造的左右组合式管廊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城市排水管网系统,特别是一种利用人行道地下空间建造的左右
组合式管廊。

背景技术

我国有很多城市在遭遇强降雨时会出现内涝,除了极端恶劣天气的出现频率高的
原因外,城市建设本身也存在问题。大量的硬质铺装,如柏油路、水泥路面,降雨时其渗透性
不好,不容易入渗,容易形成路面的积水。而与城市发展速度不匹配的城市综合管网系统则
是引发内涝最重要的因素。

因此,造成目前城市内涝问题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现有的城市综合排水管网
系统存在的不足,二是城市道路地面渗水性吸水性不好。

城市里主要是靠管道来排水,过去是“先地上后地下”发展,基础设施滞后、标准偏
低,导致目前越来越多的城市发生内涝现象。现在想改变这个状态,大家最容易想到的就是
把管子加粗,但是地底下不是只有一个排水管: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管网密度越来
越大,供水、供气、供电、供油等综合管线均布置在地下,加上因各种反复开挖、维修、加设管
道等原因,城市地下管网错综复杂,杂乱无章,存在太多的安全隐患,犹如不定时的“地下炸
弹”。所以根本没有空间余地来加粗排水管道。

道路堵塞了可以把一个局部拓宽,但水管拓宽一个局部并没有什么用。由此可见,
要解决目前城市内涝问题,增加城市排水管道的排水能力,单纯的把管道加粗并不可行,事
实上也并没有空间和余地,而且即便那样做,它的成本代价实在太大,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
内对城市居民生活造成非常大的消极影响。

而且城市各种管道管线深埋于地下,本身就限制了后期的可持续发展空间:目前
城市发展速度相当快,当下能满足需求的设计要求,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是落后的,而深
埋地下的管道管线要想扩建,在生活密度如此高的城市中,几乎是不可实现的。

这也因此导致了目前我国各大城市对于内涝问题出现的尴尬局面:老城区,加粗
管道根本行不通,成本上技术上都是问题,而新城区,即便提高了设计要求,但是有些地区
依然出现了排水的问题。由此可见,对于城市排水,单纯的依靠增加排水管径的方式解决不
了根本问题。

综上所述,当下沿用的城市综合管网系统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1、单纯的依靠改变管道的管径大小来增加城市雨水排放能力。不具备灵活性。

2、排水管道本身不具有透水性,雨水不能稀释到地下土壤中去,以至于排水管道
排水压力大,易造成拥堵。

3、老城区管网不具备扩建的条件,或扩建成本代价奇高。

4、老城区的一些雨污合流管道,因为建筑和公共设施密度较大,没有改建的余地。

5、城市地下管线错综复杂,相互限制了可持续发展空间。

6、加设和维修管道均需开挖路径中的地面,成本和施工难度非常高。并且会对城
市交通和城市居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7、管道深埋地下,后期维护维修存在各种限制性因素,难度和成本都较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利用人行道地下空间建造
的左右组合式管廊。它解决了城市综合管网的改建、扩建成本高,排水能力差,后期维修难
度大的问题,并提高城市综合管网的安全性能和减小施工难度造价,也为后期综合管网检
修提供便利条件。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利用人行道地下空间建造的左右组合式管廊,包括管
廊体和排水沟;管廊体的横截面呈方管形,其位于人行道下方,其内部设有用于容纳管线的
内腔;排水沟位于管廊体一侧且紧邻管廊体布置,其内壁上设有进水口,相邻的排水沟通过
管道连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其还包括集水井;集水井设在行车道侧边下方
且间隔布置,相邻集水井之间通过管道连通,集水井的侧壁上设有出水口,出水口通过管道
与排水沟的进水口连通。

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排水沟内壁上设有次进水口;其还包括滤水
机构;滤水机构包括挡泥墙、滤水材料和透水盖板,挡泥墙位于绿化带内侧路沿石的下部,
其与管廊体的外侧壁组合形成滤水腔,滤水材料填充在滤水腔中,透水盖板位于滤水腔顶
部;滤水腔与次进水口连通,滤水材料中的水可通过次进水口进入排水沟。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排水沟内壁上设有取水口,取水口通过管道
连接用水终端或蓄水池,用水终端为消防水栓或绿化灌溉水栓。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管廊体内腔中设有用于搁置管线的挂件。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成本低廉。

A、结构处理成本低:本实用新型主要应用在人行道下方,用于承载人的重量,所以
结构承载等级较低,仅为公路承载的1/100不到;开挖深度浅,结构强度要求相对不高。

b、维护成本低:增设及检修管网无需开挖土方,打开人行道人行道地砖即可操作,
工人具有检修操作空间,检修便利;基础结构稳定,不易下沉。

2、功能复合。

a、可容纳城市综合管网:可将城市综合管线合理有序的设置在管廊体的内腔中,
优化城市综合管线路径,使综合管线的管理和维护更高效。

b、具有蓄水功能:紧邻管廊体布置的排水沟可在雨天收集雨水,在需要用水时通
过管道输出到用水终端,使雨水循环再利用,节约宝贵的水资源。

c、防止城市内涝:与城市现有的集水井配合使用,可大幅度提高雨水排放效率,当
暴雨到来时,雨水先进入行车道两侧下方的集水井中,再通过管道排放至江河中,集水井中
的一部分雨水依次通过集水井侧壁上的出水孔、管道、排水沟内壁上的进水口进入排水沟,
再排放至江河中,有效缓解集水井的排水压力,避免出现城市内涝。

3、便于实施。

a、施工成本低:开挖深度浅开挖量少,造价相对较低;土方只需少量回填,避免大
量回填土方堆积影响居民交通、生活、破坏环境。

b、对道路交通影响小:仅在人行道上施工,施工作业范围小,不需封路或只需短时
间采取交通管制方案。

c、施工周期短:所有构件材料可预制生产,现场吊装,施工周期短,对城市居民生
活影响小。

4、适用范围广。

a、本实用新型可应用在城市人行道、城市广场、城市公园及居民住宅区等地。

以下结合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图3为图2的B-B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利用人行道地下空间建造的左右组合式管廊,包括管廊体1、排水沟
2、集水井4和滤水机构。

管廊体1位于人行道97下方,其横截面呈方管形,其内部设有用于容纳管线的内腔
11,其内腔11的腔壁上设有用于搁置管线的挂件12。

排水沟2位于管廊体1一侧且紧邻管廊体1布置,其内壁上设有进水口21、次进水口
22和取水口23。取水口23通过管道连接用水终端或蓄水池(图中未示出),用水终端为消防
水栓或绿化灌溉水栓。相邻的排水沟2通过管道连通。排水沟2内侧底部设有污水管6。

集水井4设在行车道99侧边下方且间隔布置,相邻集水井4之间通过管道42连通,
集水井4的侧壁上设有出水口41,出水口41通过管道与排水沟2的进水口21连通,出水口41
上设有用于过滤杂物的滤网。

滤水机构包括挡泥墙51、滤水材料52和透水盖板53,挡泥墙51位于绿化带98内侧
路沿石的下部,其与管廊体1的外侧壁组合形成滤水腔,滤水材料52填充在滤水腔中,透水
盖板53位于滤水腔顶部;滤水腔与次进水口22连通,滤水材料52中的水可通过次进水口22
进入排水沟2(滤水材料52与次进水口22之间通过滤网隔开)。

简述本实用新型的应用:

本实用新型与城市现有的集水井配合使用,共同承担排水的功用。当暴雨到来时,
行车道99上的雨水流入集水井4,再依次通过集水井4上的出水口41、管道、排水沟2的进水
口21,进入排水沟2;人行道97上的雨水通过透水盖板53渗入滤水腔的滤水材料52中,再通
过次进水口22进入排水沟2,排水沟2直接或间接与江河连通。

利用人行道地下空间建造的左右组合式管廊.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利用人行道地下空间建造的左右组合式管廊.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利用人行道地下空间建造的左右组合式管廊.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利用人行道地下空间建造的左右组合式管廊.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利用人行道地下空间建造的左右组合式管廊.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利用人行道地下空间建造的左右组合式管廊,包括管廊体和排水沟;管廊体的横截面呈方管形,其位于人行道下方,其内部设有用于容纳管线的内腔;排水沟位于管廊体一侧且紧邻管廊体布置,其内壁上设有进水口,相邻的排水沟通过管道连通。本实用新型与城市现有的集水井配合使用,可大幅度提高雨水排放效率,当暴雨到来时,雨水先进入行车道两侧下方的集水井中,再通过管道排放至江河中,集水井中的一部分雨水依次通过集水井侧壁上的出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水利工程;基础;疏浚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