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电激发光组件减震消音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机电激发光组件(EL)减震消音结构,尤指一种可以减少甚至消除因交流电场所产生电磁干扰(以下简称EMI效应)造成组件震动杂音的减震消音结构。
技术背景
一般无机电激发光组件(以下简称EL组件)该EL组件本身呈薄片状,在市场应用上以作为背光组件为主,通常皆被制作成PDA、手机等为背光领域使用;请参阅图6所示,为习用的EL组件结构,该EL组件依序以一透明基材层81、一正面电极层82、一发光层83、一诱电层84、一背面电极层85及一绝缘层86叠置组成。其通过驱动电路在该正面电极层82及背面电极层85间通以一交流电压,使该发光层83产生发光的效果。
由于该EL组件以交流电压来驱动发光层83发光,而当交流电场作用在诱电层84时,会因为电磁干扰效应(简称EMI效应)使得电荷在诱电层84上累积并产生表面储能作用,而表面储能作用会使诱电层84上的电荷分布不均,进而产生压电效应,于诱电层84上所产生的压电效应便会造成EL组件的震动并产生杂音,进而影响EL组件的使用品质,严重时甚至会干扰LCD模块的驱动。
为解决上述习用EL组件因交流电场作用产生震动及杂音问题,一般业界采用护背方式增加EL组件本体的厚度以减少震动与杂音,或将EL组件紧贴在电路板上来减少震动与杂音的发生。
但是使用在手机等小体积的电子产品上的EL组件,其在机构设计上会有厚度规格的限制,因此护背方式会有超过厚度规格的问题。而将EL组件紧贴在电路板上,虽可减少60%以上的杂音发生,但却会造成模块组装作业的困难,并增加双面胶成本的额外支出,因此,有加以改善的必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的问题而提供一种以传导层将诱电层上累积的电荷传导至接地位置,以减少甚至消除因交流电场所产生的震动及杂音地无机电激发光组件(EL)减震消音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无机电激发光组件减震消音结构,其是在一透明基板上依序叠设有一正面电极层、一发光层、一诱电层、一背面电极层及一用以封装该无机电激发光组件的绝缘层,该发光层与该诱电层间叠设有一传导层,该正面电极层、该背面电极层与传导层是连接至一驱动电路,且该驱动电路具有一与该传导层连接的接地极,通过该传导层疏导累积于该诱电层上的电荷,而可减少甚至是消除因交流电场所产生的震动杂音。
本发明的优点是:本发明通过传导层将累积于诱电层的电荷快速导通至接地极,从而达到减少甚至消除因交流电场所产生的震动及杂音的功效,其消除杂音的效果十分显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EL组件俯视状态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中并示意传导层连接接地极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2-2线的剖视示意图
图3为第1图中3-3线的剖视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结构示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结构示图
图6为习用EL组件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施例的无机电激发光组件(EL)减震消音结构是在一透明基板11上依序叠设一透明的正面电极层12(本实施例以ITO导电层为例)、一由多数发光粒子组成的发光层13、一诱电层14、一背面电极层15以及一用以封装EL组件的绝缘层16,该正面电极层12、该背面电极层15与该传导层17分别向外延伸有一导电端子121、151、171以供与一驱动电路2相连接,而于该发光层13与该诱电层14之间叠设有一传导层17,在本实施例中,该传导层17是对应该诱电层14的一侧边而设置,且不影响发光层13的发光区域,且该传导层17连接至驱动电路2的接地极21,通过该传导层17疏导累积于该诱电层上的电荷。
本实施例的传导层17可由包括银胶、碳胶与金属及导电高分子等导电材料制成,其表面电阻越小疏导效果越好。
由于EL组件可视为一电容薄片,因此,当驱动电路对该正面电极层12与背面电极层15间通以交流电压驱动该发光层13发光时,该诱电层14会因为电磁干扰效应(即EMI效应)使得电荷在诱电层14上累积并产生表面储能作用,而表面储能作用会使诱电层14上的电荷分布不均,进而产生压电效应,在诱电层14上所产生的压电效应便会造成EL组件的震动并产生杂音。
由于本发明的传导层17可由包括银胶、碳胶、金属及导电高分子等导电性材料所制成,而具有导引电荷的功能,且该传导层17与接地极连接,故而,累积于该诱电层14上的电荷能被快速地导引至接地极,而减弱前述因电荷分布不均所导致的压电效应,以减少甚至消除震动与杂音。
依据本发明人实测的数据显示,习用不具有传导层的EL组件在发生EMI效应时,人的听觉可听到其所发生的杂音。而本发明的EL组件,人类的听觉已听不到本发明的EL组件所发生的杂音,其消除杂音的效果十分显著。
综上所述,本发明通过传导层将累积于诱电层的电荷快速导通至接地极,而能达到减少甚至消除震动与杂音的功效。
实施例2和3
当然,本发明仍存在许多例子,其间仅细节上之变化。
请参阅图4与图5,其中所欲表现的是传导层的设置位置,除了如实施例1中设于诱电层的一侧边外,亦可如图4中所示的实施例2,将传导层37延伸至该诱电层的两个相邻侧边;或者,如图5所示的实施例3,该传导层47延伸至该诱电层的三个相互连接的侧边,这些不同的传导层设置方式都能达到与前述实施例1相同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