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单层全封闭全互通立交桥.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区单层全封闭全互通立交桥.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400427 A(43)申请公布日 2012.04.04CN102400427A*CN102400427A*(21)申请号 201110378611.6(22)申请日 2011.11.25E01C 1/04(2006.01)(71)申请人张航地址 610200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吴家坝南街95号(72)发明人张航(54) 发明名称城区单层全封闭全互通立交桥(57)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立交桥类技术领域。其特征是:在纵向道路弓形跨线桥外侧与对面来车纵向左转下坡匝道内侧之间,设置一纵向左转匝道,与跨线桥并行向上,跨过横向路面上空后,即与地面平行直至跨线桥下坡端部桥头上。
2、空,然后左转弯跨过纵向路面及跨线桥另一端外侧纵向左转上坡匝道上空,再回转下行汇入横向路面第一车道,横向路面第一车道下穿通过纵向左转空中匝道后,即沿其内侧右转向上直至与纵向左转匝道转弯处相接时,在其内侧左转跨过纵向路面上空,靠近纵向左转上坡匝道内侧再左转平行于地平面前行,至弓形跨线桥最高处时汇入跨线桥。另在纵向和横向左转上坡匝道与对方来车左转下坡匝道中部交织处,均分别设置一交汇平台,以实现纵向和横向右转弯。(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2 页 附图 2 页CN 102400426 A 1/1页21.一种城区单层全封闭全互。
3、通立交桥,由原横向路面,原纵向路面,纵向高跨桥,纵向左右转匝道,横向左右转匝道、人行道、横向地下人行隧道组成,在原十字路口任一条路面,如东西向横向路面不变动,另在其垂直方向如南北向纵向路面上,设置跨越其上空的纵向弓形跨线桥,跨越横向路面净空为允许机动车通行高度,其特征是:在纵向道路弓形跨线桥(3)外侧与对面来车纵向左转下坡匝道(15)内侧之间,设置一纵向左转匝道(5),与跨线桥并行向上,跨过横向路面(1)上空后,即与地面平行直至跨线桥下坡端部上空,然后左转弯跨过纵向路面(4)及跨线桥另一端外侧纵向左转上坡匝道(16)上空,沿其外侧再回转下行至纵向左转匝道出口与横向路面交汇处(13)汇入横向路面。
4、第一车道; 横向路面第一车道下穿通过纵向左转空中匝道(11)后,即沿其内侧右转向上直至与纵向左转匝道转弯处相接时,在其内侧左转跨过纵向路面上空,平行于地面,靠近纵向左转上坡匝道(16)内侧再左转平行于地平面前行,至弓形跨线桥最高处时汇入弓形跨线桥(3)。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区单层全封闭全互通立交桥,其特征是:在纵向左转上坡匝道(16)上行与对方来车纵向左转下坡匝道(15)下行中部交织处,设置一纵向右转与纵向左转分道及与对方纵向左转来车交汇平台(14),交汇平台位于人行道上空,其净空为允许人行及非机动车通行高度。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区单层全封闭全互通立交桥,其特征是:在横向左转上坡匝道(。
5、9)上行与与对方来车横向左转下坡匝道下行中部交织处,设置一横向左转与右转分道及与横向左转来车交汇平台(8),交汇平台与下方地平面净空为允许人行及非机动车通行高度。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区单层全封闭全互通立交桥,其特征是:在纵向左转匝道出口与横向路面交汇处(13)下方,设置一纵向地下人行隧道(12),直通横向路面对侧,并在隧道出入口处的横向人行道(2)与纵向人行道(7)上设置与之相匹配的人行上下斜坡(10)。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400427 ACN 102400426 A 1/2页3城区单层全封闭全互通立交桥技术领域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立交桥类技术领域。背景技术0002 目前,现。
6、有全互通立交桥层次多,占地面积大,无法在城区架设,即使如专利2005100221946的一字形 全互通单层立交桥,虽能克服以上缺点,但其左转U字形匝道转弯半径较小,转弯行车速度较慢,不 太理想。发明内容0003 为了克服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城区单层全封闭全互通立交桥,是在专利2005100221946的基础上作了创新改进,就能达到在不增加占地面积的条件下能增大转弯半径的目的。0004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由原横向路面,原纵向路面,纵向高跨桥,纵向左右转匝道,横向左右转匝道、人行道、横向地下人行隧道组成的城区单层全封闭全互通立交桥,利用原十字路口任一条路面,如东西向横向路面不变。
7、动,保证来去机动车和行人畅行无阻,另在其垂直方向如南北向纵向路面上,设置跨越其上空的纵向弓形跨线桥,跨越横向路面净空为允许机动车通行高度,其特征是:在纵向道路弓形跨线桥外侧与对面来车纵向左转下坡匝道内侧之间,设置一纵向左转匝道,与跨线桥并行向上,跨过横向路面上空后,即与地面平行直至跨线桥下坡端部桥头上空,然后左转弯跨过纵向路面及跨线桥另一端外侧纵向左转上坡匝道上空,沿其外侧再回转下行至纵向左转匝道出口与横向路面交汇处汇入横向路面第一车道,实现纵向左转;横向路面第一车道下穿通过纵向左转空中匝道后,即沿其内侧右转向上直至与纵向左转匝道转弯处相接时,在其内侧左转跨过纵向路面上空,平行于地面,靠近纵向。
8、左转上坡匝道内侧再左转平行于地平面前行,至弓形跨线桥最高处时汇入跨线桥。0005 另在纵向左转上坡匝道上行与对方来车纵向左转下坡匝道下行中部交织处,设置一纵向右转与纵向左转分道及与对方纵向左转来车交汇平台。交汇平台位于人行道上空,其净空为允许人行及非机动车通行高度。0006 另在横向左转上坡匝道上行与与对方来车横向左转下坡匝道下行中部交织处,设置一横向左转与右转分道及与横向左转来车交汇平台。交汇平台与下方地平面净空为允许人行及非机动车通行高度。0007 另在纵向左转匝道出口与横向路面交汇处下方,设置一纵向地下人行隧道,直通横向路面对侧,并在隧道出入口处的横向人行道与纵向人行道上设置与之相匹配的。
9、人行上下斜坡。0008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占地小,功能全,形象美,左转弯半径比原一字形立交桥有明显增大,转弯行车速度也同步增大效果好。说 明 书CN 102400427 ACN 102400426 A 2/2页4附图说明0009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的全景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结构的平面行车路线示意图。0010 图中1.横向路面,2.横向人行道,3.弓形跨线桥,4.纵向路面,5.纵向左转空中匝道,6.横向左转空中匝道,7.纵向人行道,8.横向左转与右转分道及与横向左转来车交汇平台,9.横向左转上坡匝道,10.斜坡,11.纵向左转空中匝道,12.纵向地。
10、下人行隧道,13.纵向左转匝道出口与横向路面交汇处,14.纵向右转与纵向左转分道及与纵向左转来车交汇平台,15.纵向左转下坡匝道,16.纵向左转上坡匝道,17.纵向左转匝道入口处。具体实施方式0011 图1中,在纵向道路弓形跨线桥3外侧与对面来车纵向左转下坡匝道15内侧之间,设置一纵向左转匝道5,与跨线桥并行向上,跨过横向路面1上空后,即与地面平行直至跨线桥下坡端部上空,然后左转弯跨过纵向路面4及跨线桥另一端外侧纵向左转上坡匝道16上空,沿其外侧再回转下行至纵向左转匝道出口与横向路面交汇处13汇入横向路面第一车道,实现纵向左转;横向路面第一车道下穿通过纵向左转空中匝道11后,即沿其内侧右转向上。
11、直至与纵向左转匝道转弯处相接时,在其内侧左转跨过纵向路面上空,平行于地面,靠近纵向左转上坡匝道16内侧再左转平行于地平面前行,至弓形跨线桥最高处时汇入跨线桥。0012 另在纵向左转上坡匝道16上行与对方来车纵向左转下坡匝道15下行中部交织处,设置一纵向右转与纵向左转分道及与对方纵向左转来车交汇平台14。交汇平台位于人行道上空,其净空为允许人行及非机动车通行高度。0013 另在横向左转上坡匝道9上行与与对方来车横向左转下坡匝道下行中部交织处,设置一横向左转与右转分道及与横向左转来车交汇平台8。交汇平台与下方地平面净空为允许人行及非机动车通行高度。0014 另在纵向左转匝道出口与横向路面交汇处13。
12、下方,设置一纵向地下人行隧道12,直通横向路面对侧,并在隧道出入口处的横向人行道2与纵向人行道7上设置与之相匹配的人行上下斜坡10。0015 车行及人行路线如下: 横向来去车辆及行人,通过原横向路面线路及人行道从弓形跨线桥3下穿过直行无阻。0016 纵向来去车辆通过弓形跨线桥,直行来去无阻,行人通过地下隧道来去无阻。0017 纵向左转车辆通过纵向左转上坡匝道16、纵向左转空中匝道11、纵向左转下坡匝道15汇入横向路面第一车道通行无阻。0018 横向左转车辆通过横向左转上坡匝道9、横向空中匝道6汇入弓形跨线桥3通行无阻。0019 纵向右转车辆,通过纵向左转上坡匝道16至交汇平台汇入纵向左转来车下坡匝道,下行再汇入横向路面第一车道,实现右转。0020 横向右转车辆,通过横向左转上坡匝道9上行至交汇平台,汇入横向来车左转下坡匝道,实现右转。说 明 书CN 102400427 ACN 102400426 A 1/2页5图1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400427 ACN 102400426 A 2/2页6图2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40042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