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应于多年冻土地区的新式路面结构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道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应于多年冻土地区的新式路面结构。
背景技术
我国多年冻土分布广阔,总面积约215万平方公里,多年冻土热稳定性差,对外界
温度变化十分敏感,采用合理的路基结构对于保护冻土、提高道路结构稳定性至关重要。而
在多年冻土地区,由于沥青路面的铺筑而造成道路所经地区热平衡被破坏,造成冻土稳定
性的破坏和退化,进而造成道路出现融沉变形,裂缝等病害,严重影响车辆通行,制约着地
区经济发展,同时由于道路破坏往往对冻土环境造成二次破坏,形成恶性循环。
现有通风管路基结构,其通风管直径大,布置间距大,且均设置在路基底部,距离
实际热源远造成实际散热效率较低,且大孔径的管道由于夏季热风的灌入往往会成为第二
热源,同时较大的间距易使管道间散热不均匀,造成温度场变异,不利于冻土的保护及道路
的稳定。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应于多年冻土地区
的新式路面结构,解决传统通风管路基散热效应差,稳定性低的问题,在提高散热效率的同
时兼顾结构稳定性和施工和易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适应于多年冻土地区的新式路面结构,从上至下包括路面面层,路面基层和
路基,所述的路面基层和路基间沿道路方向铺设有多个通风结构,所述的每个通风结构均
沿路宽方向延伸至路面基层外,所述的通风结构为块体,所述的每个通风结构上沿路宽方
向均匀设有多个贯通的通风孔,所述的通风孔的两端设有温控自动阀门。
所述的通风结构为长方形块体。
所述的通风孔为圆形。
所述的路面基层与通风结构之间设有土工格栅。
每个通风结构上设有3~5个通风孔,所述的通风孔一次性浇筑而成。
所述的多个通风结构之间相切紧密排列。
所述的通风孔的直径为10~50cm。
所述的通风孔间的壁厚为10~15cm。
本实用新型如下技术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主要通过在路面基层下铺设通风结构,可以提高路面结构的散热
能力,对冻土地区沥青路面结构聚热现象有很好的针对性。
(2)本实用新型设置的土工格栅可避免通风管体之间裂缝反射至路面面层,保证
了路基路面结构的稳定性;温控自动阀门通过检测路基内外侧温度来控制阀门的打开个闭
合,避免夏天空气中的热量流动到路基冻土部分,同时也可疏散冬天路面车辆产生的热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沿路宽方向的路面结构剖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沿道路方向的路面结构剖面图。
图中各个标号的含义为:1-路面面层,2-道路基层,3-通风结构,4-土工格栅,5-路
基;
(3-1)-通风孔,(3-2)-温控自动阀门。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内容作进一步详细解释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给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具
体实施例,凡在本申请技术方案基础上做的等同变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通风结构3置于路面基层2下,可减小路面基层厚度,降低造价,通风
结构3紧密相连,增加了散热的能力,并提高了路基结构的稳定性。
实施例:
遵从上述技术方案,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施例给出一种适应于多年冻土地区的
新式路面结构,从上至下包括路面面层1,路面基层2和路基5,其中路面面层1、路面基层2和
路基5按照传统方式进行设计,所述的道路基层1和路基5之间铺设有多个通风结构3,可有
针对性的将黑色路面所积聚的热量散去,从而维持多年冻土地区的热平衡。
每个通风结构3与相邻通风结构3紧密相切排列,每个通风结构3均沿路宽方向延
伸至路面基层2外,所述的通风结构3为浇注而成的长方形块体,所述的每个通风结构3上沿
路宽方向均匀设有三个贯通的圆形通风孔3-1,圆形通风孔使空气流通更加顺畅;通风结构
3上的通风孔3-1一次性浇筑而成;通风孔3-1的两端设有温控自动阀门3-2,用于自动控制
通风结构的打开和闭合。
这样,夏天路基外部温度较高时,闭合温控自动阀门3-2,可避免夏天空气中的热
量流动到路基冻土部分,对冻土环境造成破坏;冬天路基外部温度较低,而路面车辆产生的
热量传递至路面基层2,打开温控自动阀门3-2,疏散路基中的热量,保护了冻土环境。
本实施例中,通风孔3-1为三个,通风孔3-1的直径为40cm,通风孔之间的壁厚为
12cm,每两个通风管体的轴线之间间距为2.15m,这些距离的大小是在满足结构散热性和稳
定性的基础上得到的较优值。
另一个方案与实施例1相同,区别仅在于:所述的路面基层2与通风结构3之间设有
土工格栅4,可避免通风管体之间裂缝反射至路面面层,保证了路基路面结构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