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分离式自行车.pdf

上传人:a3 文档编号:183886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PDF 页数:33 大小:1.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03805085.4

申请日:

2003.03.24

公开号:

CN1638999A

公开日:

2005.07.13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B62K15/00; B62K5/04

主分类号:

B62K15/00; B62K5/04

申请人:

大川进一郎;

发明人:

大川进一郎

地址:

日本大阪府

优先权:

2002.04.09 JP 106981/2002; 2003.03.03 JP 56130/2003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代理人:

何腾云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可容易地操作把手的可分离式自行车。该可分离式自行车,备有可接合和脱开的前车架(13)和后车架(6),在后车架(6)上备有乘座部(2)和旋转驱动的后轮(3),在前车架(13)上备有左右一对前轮(4)和把手(5),该左右一对前轮(4)可绕左右方向同一轴心(X)转动,把手(5)使前轮(4)的旋转轴心(X)以转向轴(20)为中心前后摆动,在将前后车架(13、6)接合着的状态,转向轴(20)的轴心(Y)相对于铅直方向(N)呈前倾状。

权利要求书

1: 可分离式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备有可接合和脱开的前车架(13) 和后车架(6),在后车架(6)上备有乘座部(2)和旋转驱动的后轮 (3),在所述前车架(13)上备有左右一对前轮(4)和把手(5), 该左右一对前轮(4)可绕左右方向同一轴心(X)自由转动,该把手(5) 使所述前轮(4)的旋转轴心(X)以转向轴(20)为中心前后摆动,在 将前后车架(13、6)接合着的状态,转向轴(20)的轴心(Y)相对于 铅直方向(N)呈前倾状。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分离式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在把所述 前后车架(13、6)接合着的状态,所述把手(5)的把手柱(15)相对 于铅直方向(N)呈后倾状。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分离式自行车,其特征在于,转向 轴(20)设于所述前车架(13)。
4: 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可分离式自行车,其特征在 于,所述把手(5)可调节前后位置地安装在把手柱(15)上。

说明书


可分离式自行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分离式自行车。

    技术背景

    日本实开昭62-141591号公报(已往例1)、日本实开昭49-137246号公报(已往例2)中,提出了一种自行车。该自行车能作为一般的自行车使用,必要时可以将前轮和后轮分离,只将前轮侧作为购物小车或婴儿车使用。

    已往例1记载的可分离式自行车是三轮车,具有乘座部、由坐在该乘座部上的驾驶者的人力驱动旋转的后轮、设在乘座部前方的左右一对前轮、对该两前轮进行转向用的把手。

    乘座部和后轮设在后车架上,两前轮和把手设在前车架上,该前后车架可以接合和脱开。

    这里,如图20所示,左右前轮100相对于沿铅直方向配置的转向轴P(即,操作把手时的中心位置),位于朝斜前方突出的位置,借助这样地突出,可确保载置购物筐和婴儿车车体的空间S。

    把该已往的可分离式自行车作为自行车使用时,如图20所示,由于前轮100设在转向轴P的斜前方,所以,在操作把手时,前轮100的动作(见空心箭头)是以r为半径的摆动(圆弧移动),该r是从转向轴P的下端到位于其斜前方的各前轮100的距离。

    即,这时,在各前轮100的外周下端接地的部分,作用着与前轮100地旋转(转动)方向明显不同的水平横向滑动摩擦。该水平横向滑动摩擦相当大。

    结果,该已往的可分离式自行车,转向轴P是直立的,不容易操作把手,存在着驾驶困难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能用简单的构造在运动中容易地操作把手(转向)的、乘坐舒适的可分离式自行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的方案。

    本发明的可分离式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备有可接合和脱开的前车架13和后车架6。在后车架6上备有乘座部2和旋转驱动的后轮3。在前车架13上备有左右一对前轮4和把手5,该左右一对前轮4可绕左右方向同一轴心X转动,把手5使前轮4的旋转轴心X以转向轴20为中心前后摆动。在将前后车架13、6接合着的状态,转向轴20的轴心Y相对于铅直方向N呈前倾状。

    这样,将转向轴20的轴心Y形成为前倾状,将把手5向右转动时(转向时),后车架6向右倾,相反地,将把手5向左转动时(转向时),后车架6向左倾。因此,随着该后车架6的向左右倾,乘坐在乘座部2上的驾驶者的重心与乘座部2一起偏心,结果,容易转向。另外,驾驶者主动地将重心左右移动,使后车架6倾斜,也可以使把手5的操作容易。

    另外,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在把前后车架13、6接合着的状态,把手5的把手柱15相对于铅直方向N呈后倾状。这样,从乘座部2可容易地操作把手。另外,上述转向轴20最好设在前车架13上。另外,上述把手5最好可调节前后位置地安装在把手柱15上。这样,在把前车架13相对于后车架6接合或脱开时,可以使把手位于适当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形态之自行车的侧面图。

    图2是在第1实施形态的自行车中,剖切掉把手时,从侧面看前轮动作的要部放大图。

    图3是在第1实施形态的自行车中,剖切掉把手时,从正面看前轮动作的要部放大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形态之自行车的侧面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形态之自行车的正面图。

    图6是单独使用前车架时的侧面图。

    图7是连接机构的局部剖切侧面图。

    图8是表示对比发明涉及的可分离式自行车的侧面图。

    图9是图8中的A-A线向视图。

    图10是图8中的B-B线向视图。

    图11是将前车架的后车架承接部作为转向轴、将后车架的前车架结合部作为轴承部时的要部侧面图。

    图12是将前车架的后车架承接部作为轴承部、将后车架的前车架结合部作为转向轴时的要部侧面图。

    图13是对比发明之可分离式自行车中的、把手操作状况的平面解析图。

    图14是前车架的后车架承接部作为转向轴、后车架的前车架结合部作为轴承部时,采用的止脱机构的侧断面图。

    图15是图14中的C-C线向视图(稍稍缩小)。

    图16是图14中的D-D线向视图。

    图17是表示包袋的侧断面图。

    图18是将图17的包袋改变样式使用例的侧断面图。

    图19是便于在转向轴上设置悬挂装置的例与图14进行比较的侧断面图。

    图20是已往公知的可分离式自行车中的、把手操作状况的平面解析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说明本发明实施形态之可分离式自行车前,参照图8~图19说明与其基本构造相同的可分离式自行车(对比发明),然后着眼于它们的不同点,用图1~图7所示的实施形态说明本发明的主要部。

    图8至图10所示的可分离式自行车1,具有由车座等构成的乘座部2、被坐在该乘座部2上的驾驶者(图未示)的人力驱动旋转的后轮3、设乘座部2前方的左右一对前轮4、对两前轮4进行转向用的把手5。乘座部2和后轮3设在后车架6上。

    该后车架6具有中心柱7和后叉部8。中心柱7将乘座部2可调节高度地保持着。后叉部8在该中心柱7的后部侧,构成二股状的三角形架,将后轮3可旋转地保持着。另外,在后车架6上,在坐在乘座部2上的驾驶者的脚能够得到的位置,安装着踏板装置9,并且,还安装着把踩动该踏板装置9的力传递到后轮3的链等的传动机构10。

    两前轮4和把手5设在前车架13上。该前车架13具有轴支承杆14和一对把手柱15,轴支承杆14将左右前轮4的旋转中心部相互连接,一对把手柱15从轴支承杆14的长度方向中间部向上方立起,保持着把手5。前轮4在轴支承杆14的两端部,可绕着左右方向的轴心X旋转。前车架13和后车架6可相互接合和脱开。

    该接合部分,是由设在前车架13上的后车架承接部17、和设在后车架6上的前车架结合部18构成。

    如图11所示,前车架13的后车架承接部17,是沿铅直线向上方突出的圆形断面轴,可以将它作为转向轴20。这时,后车架6的前车架接合部18可以形成为外嵌装的筒形的轴承部21,转向轴20从下往上穿过轴承部21并可以旋转。

    将前车架13和后车架6组合起来的顺序是,从上面将后车架6的前车架结合部18(轴承部21)套在前车架13的后车架承接部17(转向轴20)上。

    另外,与其不同的构造是,如图12所示,后车架6的前车架结合部18,是朝下方突出的圆形断面轴,也可以将它作为转向轴20。这时,前车架13的后车架承接部17是筒形的轴承部21,转向轴20从下往上地穿过轴承部21并可旋转。

    这样,将前车架结合部18与后车架承接部17的嵌合关系形成为“轴”与“轴承”的关系,其组装顺序是,从上面将后车架6的前车架结合部18(转向轴20)插入前车架13的后车架承接部17(轴承部21)内。这样,驾车者对乘座部2的体重作用到后车架6上时,不产生使前车架结合部18与后车架承接部17脱开方向的力。

    从图9和图10可知,前车架13的后车架承接部17,设在两前轮4的左右方向中心位置。即,左右前轮4和后车架承接部17三者的位置关系是,在左右前轮的旋转轴心X上排列成一直线。该后车架承接部17,如上所述,兼备转向轴20或轴承部21的作用(作为转向时的中心位置(转向轴心Y)的作用),该转向轴心Y和左右前轮4的旋转轴心X是交叉的关系。

    因此,在操作了把手5时,各前轮4如图13所示,因轴支承杆14的摆动而被转向,轴支承杆14的摆动以后车架承接部17的中心作为轴心Y。因此,在转向时各前轮4的动作,是以R为半径的圆弧移动,该R是从后车架承接部17到位于其左右方向的各前轮4的距离,上述圆弧移动是沿着前轮4的旋转(转动)方向。因此,与已有技术所示的可分离式自行车(图20)不同,几乎没有水平横向滑动摩擦,所以把手操作极容易。另外,构造也非常简单。

    但是,已有技术所示的可分离式自行车中,在将前后车架接合着时,防止其意外脱开的措施是,在已往例1中,在把连接部(轴)插入连接管的状态下,在连接部上采用了止脱销的构造,但是,其操作很麻烦,而且在行驶中止脱销发出喀嗒喀嗒的声音。在已往例2中,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安全性方面存在问题。

    本例的可分离式自行车中,如图14~图16所示,前车架13的后车架承接部17作为转向轴20、后车架6的前车架结合部18作为轴承部21时(图11所示情形),即,后车架承接部17作为向上方突出的转向轴20、前车架结合部18作为供转向轴20从下往上穿过的轴承部21时,在转向轴20上设置了止脱机构24。

    如图14所示,在转向轴20上,在其外周面沿全周设置了止挡部22,该止挡部22用于把轴承部21保持在预定的高度。另外,在轴承部21内设有球轴承23,该球轴承23将转向轴20可旋转地保持着并且使其旋转更灵活。该球轴承23与转向轴的离合容易,并且保持着比较松的嵌合关系,这样,可以缓和轴承部21与转向轴20的接合部处的应力集中。

    上述止脱机构24,使转向轴20的、从轴承部21往上方突出的部分可以弯折,用该转向轴本身结合在轴承部21的上面,更加起到止脱作用。本例中,为了使操作性更好,即,为了能随心所欲地操作、并且当外力作用时能切实地发挥止脱作用,采用了肘杆机构。

    即,转向轴20通过与其轴心直交的枢轴25分成了根本侧轴26和前端弯折轴27,这样,前端弯折轴27可以在180°的范围内弯折。在前端弯折轴27上交替地设置了接合凹部30和凸轮31,该接合凹部30和凸轮31包围在枢轴25的周围。接合凹部30共设有3个,当前端弯折轴27直立着时以及横卧着时,各接合凹部30朝向正下方。

    在根本侧轴26上,设有从枢轴25的下方侧朝着该枢轴25突出的止挡轴32,该止挡轴32被弹簧33往上方推压。该止挡轴32能与接合凹部30接合。

    因此,将前车架13与后车架6接合时,先将转向轴20的前端弯折轴27直立,把转向轴20嵌入轴承部21内后,再将转向轴20的前端弯折轴27弯折使其横卧。

    在该弯折时,由于止挡轴32要先越过凸轮31,所以止挡轴32抵抗弹簧33被压向下方,在越过了凸轮31后与相邻的接合凹部30吻合时,被弹簧33推上而朝上方突出,结果,与该吻合的接合凹部30(前端弯折轴27为横卧状态时,朝向正下方的接合凹部30)接合。

    这样,横卧着的前端弯折轴27(双点划线所示)与轴承部21的上面接合,可得到止脱作用。这时得到的止脱作用,例如,在只把后车架6提起时那样的外力作用时,也起到很好的止脱作用。

    如图8等所示,在前车架13上,在把手柱15的前部以及左右前轮4之间形成了空间,可以把包袋40放在该空间内。设有从前车架13向前方突出的前部载物台41,可以把包袋40放在前部载物台41上。这样,在把前车架13和后车架6分离后,可以将前车架13直接作为购物小车或简易搬运车等使用。

    例如,骑着自行车1到超市等购物时,在商店的存车场将前车架13和后车架6分离,只把后车架6放在存车场内,而将前车架13带入店内。在店内不使用店方提供的小车,将购入品装在前车架13的前部载物台41或包袋40内即可。

    因此,在收款台把从小车取出的购入品再次放入前车架13的前部载物台41或包袋40内即可,出店后,将前车架13与后车架16连接起来,作为自行车1骑着回家。因此,与已往不同的是,已往,要考虑每个购入品的形状、软硬性、温度的高低差等,装入店方提供的形状不稳定的购物袋中,非常麻烦,并且,还要把该购物袋稳定地放在已往一般的自行车上。本实施例中,由于不用购物袋,店方可以节约经费,节约的经费可反映到商品价格上(低价格化),同时也减轻了垃圾问题。

    不仅如此,把后车架6放在停车场时,由于没有前车架13,意味着没有占地面积大的把手5,所以能有效地利用存车场的空间。

    如图8所示,在将后车架6与前车架13分离后,为了能稳定地存放后车架6,最好在后车架6上设置支撑60。为了不影响自行车1的行驶,该支撑60做成为弹起式或可装御式。

    为了使前车架13更方便地作为购物小车或简易搬运车等使用,在前部载物台41的前端侧设置小脚轮43。该小脚轮43可以自由摆动,另外,必要时该小脚轮最好做成为带有制动器44的形式。在将前车架13和后车架6接合着时,如图8所示,该小脚轮43必须是抬起的状态。这时,把手柱15相对于铅直线N是后倾的状态,容易进行把手5的操作。

    上述载物台41最好做成为筐的构造,不仅支承包袋40的底部,也可包围其外周。另外包袋40相对于前部载物台41能够固定和脱开,并且最好设有能锁定载置状态的锁定机构(图未示),以防止被抢。

    图17表示包袋40的一例,图18表示改变该包袋40的样式的使用状况。

    该包袋40,备有可用拉锁、搭钩、钮扣、尼龙拉锁等(图未示)开闭的盖部47,打开该盖部47后,在深度方向的中途设有中底48。该中底48的一端部,也通过拉锁、搭钩、钮扣、尼龙拉锁等(图未示)可脱开地连接着,根据收容品(购入品等)的形状、软硬性、温度的高低差等,选择是否使用中底48。

    另外,在中底48上的里侧,设有分格用的分隔材49,该分隔材49的前端部也用拉锁、搭钩、钮扣、尼龙拉锁等(图未示)可脱开地连接在中底48上。因此,在该分隔材49包围的内部,可以收容要与其它收容品分开收容的物品,例如鸡蛋等容易破损的食品、热的食品、冰冻食品等。另外,图17是表示侧断面图,从正面看时,也可以与该图同样地设置中底48和分隔材49。

    图19表示在前车架13的转向轴20上设置了悬挂装置52的例子。该悬挂装置52是采用上侧大直径下侧小直径的弹簧,在其下面侧通过弹簧安装轮53固定在后车架6的轴承部21上。另外,在该悬挂装置52的下端部,安装着与前车架13的轴支承杆14上面结合的垫圈54。在该垫圈54上,形成了可穿过转向轴20的中心孔,所以,在前车架13和后车架6的接合和脱离时没有任何问题。

    另外,为了设置该悬挂装置52,与图14所示情形不同,在前车架13的转向轴20上,不设置止挡部22。另外,上述悬挂装置52也可以固定在前车架13的转向轴20上,也可以采用上下直径均等的弹簧。

    后车架6中,在连接前轮4和后轮3的主骨部分61上,通过设置左右轴枢结部或橡胶等干扰材,设置在预定范围内允许上下方向弯折的弯折或弹性的接头部(图未示),可以缓和后车架承接部17和前车架结合部18的接合部处的应力集中,提高乘座舒适性和驾驶性。

    另外,不限定于在前轮4的前部设置前部载物台41,以及将包袋40载置在该前部载物台41上。也可以没有前部载物台41地载置包袋40,也可以不设置包袋40只设置前部载物台41。另外,该前部载物台41,也可以做成为用于载置特定物品等的构造(超市的购物筐、婴儿车等)。

    上述是对比发明的形态,下面,着眼于与上述形态的不同点,说明本发明可分离式自行车的第一实施形态。除了该不同点以外的部分,采用与图8~图19所示同样的构造,能得到同样的作用效果,其详细说明从略。

    图1~图3所示,本发明的本实施形态的可分离式自行车中,具有由车座构成的乘座部2、后轮3、左右一对前轮4、转向用的把手5,乘座部2和后轮3设在后车架6上。该后车架6具有中心柱7和后叉部8,在后车架6上安装着踏板装置9和传动机构10,坐在乘座部2上的驾驶者用脚踩踏板装置9时,通过传动机构10后轮3被驱动。

    左右两前轮4和把手5设在前车架13上,该前车架13具有轴支承杆14和把手柱15,左右前轮4在轴支承杆14的两端部,可绕着左右方向的轴心X旋转。前车架13和后车架6可相互接合和脱开。在前车架13的前部,设有前部载物台41和包袋40,在后车架6上设有支撑60。另外,在前部载物台41的下部,与前述可分离式自行车同样地,也可以设置小脚轮44。这些构造与图18~图19所示者相同。

    本发明的实施形态中,设在前车架13和后车架6的接合部分的转向轴20的轴心Y,相对于铅直线N是前倾状态,这一点与对比发明的可分离式自行车不同。

    如图2所示,转向轴20的转向轴心Y与铅直线N的角度Q(主销后倾角),以铅直线N为基准、在自行车1的前方侧(图2中在铅直线N的左侧)。而一般的自行车(图未示)中,主销后倾角全部是在图2中的把手柱15倾斜侧(铅直线N的右侧)。

    换言之,以铅直线N为基准,一般自行车的主销后倾角产生在正方向,本实施形态中,上述角度Q(主销后倾角)产生在负方向。

    另外,本实施形态中,转向轴20是作为前车架13的后车架承接部17,后车架6的前车架结合部18是作为轴承部21(图11所示构造模式),但是,也可以把前车架结合部18和后车架承接部17的嵌合关系形成为“轴”与“轴承”的关系(图12所示的构造模式)。

    具有该构造的本实施形态的自行车1中,转动把手5时,连接左右前轮4的旋转轴心X(轴支承杆14),以前倾的转向轴心Y为中心、在倾斜的平面内摆动。

    图2中表示将把手5向左转的情形,这时,左侧前轮4A欲往斜后上方移动,右侧的前轮4B欲往斜前下方移动。

    当然,如图3所示,实际上左右前轮4(4A、4B)都保持着接地状态,所以上述那样的左侧前轮4A朝斜上方移动的倾向以及右侧前轮4B朝斜下方移动的倾向,不成为两前轮4(4A、4B)的上下动,随着转向轴20朝左侧摆动(α),后车架6朝左侧(图3中是右侧)倾。因此,随着该后车架6的朝左侧倾,乘座部2也朝同样方向倾。

    由此可见,向左转动把手5要左拐弯时,随着后车架6和乘座部2向左倾,坐在该乘座部2上的驾驶者也同样地往左侧倾,这样,驾驶者的重心朝着倾斜的下侧偏心。即,对于自行车左拐弯时产生的离心力,驾驶者将重心朝着与该离心力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结果很容易转向。即使在高速行驶时,也不必显著地降低速度,可以稳定地拐弯。另外,驾驶者主动地将重心左右移动,将后车架6倾斜,可以很容易地操作把手5。

    将把手5向右转动时,与上述相反地,后车架6向右倾,所以也能得到同样地效果。

    上述转向轴20的倾斜角度(主销后倾角)Q为0°<Q≤10°,最好为2°≤Q≤4°。转向轴20是前倾状,把手柱15相对与铅直线N是后倾状。

    本实施形态中,转向轴心Y和左右前轮4的旋转轴心X也是交叉的关系。因此,与对比发明同样地,转向时各前轮4的动作是以R为半径的圆弧移动,该R是从转向轴心Y到位于其左右方向的各前轮4的距离。该圆弧移动是沿着前轮4的旋转(转动)方向,所以,几乎没有已有技术所示可分离式自行车(图2)那样的水平横向滑动摩擦,把手的操作非常容易。

    本实施形态中,也采用图14或图19所示的、设在转向轴20上的止脱机构24。另外,本实施形态中,也可以将转向轴20做成为上端细的圆锥形,将被转向轴20插入的轴承部21做成为对应的圆锥孔形,这样,可以简单而切实地进行两者的接合。

    图4~图7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形态。

    该自行车1与上述实施形态同样地,具有由车座等构成的乘座部2、被坐在该乘座部2上的驾驶者(图未示)的人力驱动旋转的后轮3、设乘座部2前方的左右一对前轮4、对两前轮4进行转向用的把手5。乘座部2和后轮3设在后车架6上。

    该后车架6具有中心柱7和后叉部8。中心柱7将乘座部2可调节高度地保持着。后叉部8在该中心柱7的后部侧,构成二股状的三角形架,将后轮3可旋转地保持着。另外,在后车架6上,在坐在乘座部2上的驾驶者的脚能够得到的位置,安装着踏板装置9,并且,还安装着把踩动该踏板装置9的力传递到后轮3的链等的传动机构10。

    两前轮4和把手5设在前车架13上。该前车架13,备有支承左右一对前轮4的支承架65,该支承架65备有沿左右方向配设的主部件66、和从该主部件66的两端部向下方延伸的支承部件67,该主部件66和支承部件67是将管状杆材弯曲而一体形成的。

    在主部件66的左右两侧部,在左右支承部件67的左右方向内侧,设有向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把手柱15,该左右把手柱15的上端部用横杆68连接着。该横杆68和把手柱15,是将管状的杆材弯曲而一体地形成的。

    在上述横杆68上,通过连接部件70连接着把手5,在把手5的左右两端部具有把手部69。连接部件70可相对于横杆68前后摆动地安装在预定的位置,这样,可前后地调节把手5的位置。

    在支承架65的左右两侧下部,分别支承着可旋转的前轮4。具体地说,在支承架65和把手柱15上设有前部载物台41,在构成该载物台41的框体71与支承架65之间,架设着轴72,支承着可旋转的前轮4。

    另外,右侧的前轮4(4B)和左侧的前轮4(4A),绕着同一的左右方向的轴心X旋转。

    另外,前部载物台41的框体71具有左右一对后框材73、左右下框材74和前框材75。左右一对后框材73从支承架65的主部件66的左右两侧向下方延伸。左右下框材74从左右后框材73的下端向前方延伸。前框材75从左右下框材74的前端向上方延伸并且在其上端部向后方弯曲后与左右把手柱15连接。在支承架65的支承部件67和框体71的后框材73上,架设着前轮4的轴72。另外,左右后框材73、下框材74、前框材75,在适当部位用横框材相互连接着。

    在框体71的下部,在其外周4面和底面设有网体76,形成为可收容物品的筐,在其上侧形成支承台77,超市的购物篮等可放在该支承台77上。另外,在该前部载物台41上,也可以设置图17和图18所示那样的包袋40。

    在支承架65的主部件66的左右方向中央部,通过安装体78设置了转向轴20,在该转向轴20上通过轴承等连接着连接部件79,该连接部件79以止脱状态绕着轴心Y转动。另外,也可以与此相反地,在连接部件79上设置转向轴20,在该转向轴20上通过轴承连接可旋转的安装体78。

    该连接部件79,是可接合和脱离地与后车架6连接的部位,后车架6中的主骨部分61的前端部和连接部件79的后端部,通过连接机构80可接合和脱开地连接着。

    图7表示连接机构80的一例。在主骨部分61的前端部,固定着圆柱形的连接体81,在该连接体81的外周,沿周方向等间隔地形成若干个圆弧形的收容凹部82。

    在连接部件79上,设有朝后方突出的筒形被连接体83,上述连接体81可插脱地插入该被连接体83的筒内。在被连接体83的前端侧,可收容在各收容凹部82内的若干个球体84,可移动地保持在被连接体83的直径方向。

    筒形的操作部件85外嵌在被连接体83的外周部,上述球体84通过与操作部件85的内周面相接而不脱离收容凹部82。

    在被连接体83的外周,外嵌着由压缩螺旋弹簧构成的推压部件86,该推压部件86将上述操作部件85朝后车架6侧推压,在连接体81的基部,形成了作为止挡部87的台阶,该止挡部87用于限制操作部件85的朝后车架6侧的移动。推压部件86由波纹形状的覆盖部件90覆盖着。

    在操作部件85上,设有容许球体84脱离收容凹部82的锁定解除部88,该锁定解除部88,是在操作部件85的前端内周面上,形成将后车架6侧的内周径扩大的倾斜面而构成的。

    使上述操作部件85抵抗推压部件86朝前车架13侧移动,将锁定解除部88的倾斜面位于球体84的位置时,该球体84成为可从收容凹部82脱离的状态,然后,将连接体81和被连接体83朝着离开的方向移动,这样,球体84就从收容凹部82脱离。这样,将连接体81和被连接体83完全分离。

    另外,在连接体81、被连接体83及操作部件85上,安装着贯通它们的、可取出的止转销89,在将连接体81和被连接体83连接着的状态,由该止转销89限制它们的相对转动。

    连接机构80并不限定于上述构造,也可以采用已往公知的方法,例如,用销或螺栓将主骨部分61与连接部件79连接的方法、将主骨部分61与连接部件对接(这时也可以用磁铁连接)、通过夹具等连接的方法、用袋形螺母等将主骨部分61与连接部件79的外周螺合的方法等。

    如图4所示,与上述第1实施形态同样地,在把前后车架13、6接合着的状态(行驶时的状态),转向轴20的轴心Y相对于铅直线N,其上部侧位于前方,呈前倾姿势。

    即,转向轴20的转向轴心Y与铅直线N所成的角度Q(主销后倾角),以铅直线为基准,在自行车1的前方侧(图4中在铅直线N的左侧)。

    与图2及图3所说明的实施形态同样地,本实施例的自行车1中,转动把手5时,左右前轮4的旋转轴心X以前倾的转向轴心Y为中心朝前后摆动,借助这样产生的转向轴20的左右摆动,后车架6朝左右倾。

    因此,将把手5朝左或右转动时,后车架6和乘座位中2朝同方向倾,随之,坐在该乘座部2上的驾驶者的重心产生偏心。

    这样,针对自行车1拐弯时产生的离心力,驾驶者把重心朝着与离心力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所以,容易转向。另外,即使在高速行驶时,也不必显著降低速度,可以稳定地拐弯。

    另外,驾驶者主动地将重心左右移动,使后车架6倾斜,可以很容易地操作把手。

    另外,上述转向轴20的倾斜角度(主销后倾角),与第1实施形态相同,最好为0°≤Q≤10°,更好为2°≤Q≤4°。另外,把手柱15相对于铅直线N呈后倾状。

    本实施形态中,转向轴20的轴心Y与前轮4的旋转轴心X虽然不是交叉的关系,但是,旋转轴心X在前方离开转向轴心Y并不很远,转向轴20和旋转轴心X约在上下对应的位置。因此,操作把手5时,与转向轴心Y的倾斜相互配合,前轮4的水平横向滑动摩擦对把手操作没有不良影响。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形态,可以适当地变更。例如,也可以是具有一对后轮3的四轮型自行车。另外,不限于用人力驱动,也可以是电动型或电动辅助型的自行车。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可以作为一般的自行车使用,必要时可以将前轮和后轮分离,只将前轮侧作为购物小车或婴儿车等使用。

可分离式自行车.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可分离式自行车.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可分离式自行车.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可分离式自行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可分离式自行车.pdf(33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可容易地操作把手的可分离式自行车。该可分离式自行车,备有可接合和脱开的前车架(13)和后车架(6),在后车架(6)上备有乘座部(2)和旋转驱动的后轮(3),在前车架(13)上备有左右一对前轮(4)和把手(5),该左右一对前轮(4)可绕左右方向同一轴心(X)转动,把手(5)使前轮(4)的旋转轴心(X)以转向轴(20)为中心前后摆动,在将前后车架(13、6)接合着的状态,转向轴(20)的轴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无轨陆用车辆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