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侧或双侧抽拉式机动方舱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可移动构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为一种单侧或双侧抽拉式机动方
舱。
背景技术
系列化方舱是部队实施快速反应、快速机动、快速部署的重要装备之一,配有载
车,需要具有较高的机动性能。方舱用各种坚固材料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形成方便、可移动
的整体,为军事人员和车载设备提供适宜的工作环境 ,便于实施多种方式载运的独立舱
室,车载方舱可替代部分厢式汽车功能,作为武器装备系统、指挥通信中心、技术保障器材,
以及各类军事人员的装载体和工作间,广泛应用于军队各军种、兵种。
传统的方舱,其尺寸与集装箱相一致,因此,单个方舱所能提供的内部空间相对狭
小,特别是方舱的宽度受到运输车辆宽度的严格限制,局限了方舱的横向尺寸。如果方舱继
续保持集装箱的尺寸,将限制方舱的应用范围,无法满足现实的需求;如果单纯增加方舱的
横向尺寸,不利于运输,严重影响方舱的机动性。
因此,有必要研发一款新型的方舱,在保证方舱机动性的同时,可以增加方舱的内
部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提到的缺陷和不足,而提供一种单侧或双侧抽拉
式机动方舱。
本实用新型实现其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单侧或双侧抽拉式机动方舱,包括主舱、第一侧舱和第二侧舱;所述第一侧舱
和第二侧舱分设在主舱两侧;所述主舱呈长方体状,其上下前后四面均设置有壁板,其左右
两侧敞开设置;所述第一侧舱和第二侧舱均呈长方体状,且靠近主舱一面敞开设置,其余的
面均设置有壁板;所述第一侧舱和第二侧舱均与主舱插接,所述第一侧舱和第二侧舱均沿
主舱的左右方向移动抽拉。
第一侧舱位于主舱右侧,第二侧舱位于主舱左侧,此时第一侧舱左侧敞开设置,其
余五个面均设置有壁板;第二侧舱右侧敞开设置,其余五个面均设置有壁板。
所述主舱包括均水平布设的主顶板和主底板;所述主顶板位于主底板上方;所述
第一侧舱包括第一顶板、第一侧板、第一底板和第一横板;所述第一顶板水平布设于主顶板
下方且右侧固定安装于第一侧板顶部;所述第一侧板竖立设置;所述第一底板水平布设于
主底板上方且右侧固定安装于第一侧板下部;所述第一横板水平布设于主底板下方且右侧
固定安装于第一侧板底部;所述第二侧舱包括第二顶板、第二侧板、第二底板和第二横板;
所述第二顶板布设于第一顶板下方且左侧固定安装于第二侧板顶部;所述第二侧板竖立设
置;所述第二底板水平布设于第一底板上方且左侧固定安装于第二侧板下部;所述第二横
板水平布设主底板下方且左侧固定安装于第二侧板底部。
所述第一横板和第二横板平行且交错设置;所述第一横板和主底板之间以及第二
横板和主底板之间均设置滑动机构;所述滑动机构包括上导轨、下导轨和滚珠;所述上导轨
水平横向安装于主底板底部;所述下导轨水平横向安装于第一横板上方和第二横板上方;
所述上导轨和下导轨相卡扣且滚珠安装于上导轨和下导轨的卡扣处。
所述主底板左侧设置有台阶;台阶的高度等于主底板与第二底板的间距。
所述第一侧舱前后两侧和第二侧舱前后两侧均设置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包括上
杆、中杆和下杆;所述上杆上端转动连接于主舱顶端,下端膨大并与中杆相卡扣;所述下杆
下端转动连接于第一侧舱外侧底端或第二侧舱外侧底端,上端膨大并与中杆相卡扣;所述
中杆中空设置,且两端缩小孔径。
所述方舱前后左右四面及顶部覆盖有薄膜型太能电板。
所述主舱后侧外壁安装有竖向设置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呈H状;所述支撑架下端
铰接于主舱后侧外壁底部,上端通过螺钉可拆卸式固定于主舱后侧外壁顶部。所述支撑架
上安装有拖钩;所述拖钩两端插接并转动连接于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固定安装于支撑架内
侧。
本方舱采用手动单侧或双侧展开,展开后面积较收拢状态下可扩大近2倍,增加了
使用面积,增加了方舱的使用率。采用手动展开方式,1-2人就可操作,这样设计简化了方舱
的物理结构,减少了故障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展开状态图;
图2是主舱的主视图;
图3是主舱的后视图
图4是主舱的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收拢时横向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展开时横向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底部的纵向局部剖视图;
图8是伸缩杆的结构剖视图;
图中: 主舱100、主顶板101、主底板102、台阶102a、第一侧舱200、第一顶板201、第
一侧板202、第一底板203、第一横板204、第二侧舱300、第二顶板301、第二侧板302、第二底
板303、第二横板304、滑动机构400、上导轨401、下导轨402、滚珠403、伸缩杆500、上杆501、
中杆502、下杆503、薄膜型太能电板600、支撑架601、拖钩602、固定座60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单侧或双侧抽拉式机动方舱,包括主舱100、第一侧舱200和第二侧舱300;所
述第一侧舱200和第二侧舱300分设在主舱100两侧;所述主舱100呈长方体状,其上下前后
四面均设置有壁板,其左右两侧敞开设置;所述第一侧舱200和第二侧舱300均呈长方体状,
且靠近主舱100一面敞开设置,其余的面均设置有壁板;所述第一侧舱200和第二侧舱300均
与主舱100插接,所述第一侧舱200和第二侧舱300均沿主舱100的左右方向移动抽拉。
为了方便说明,第一侧舱200位于主舱100右侧,第二侧舱300位于主舱100左侧,此
时第一侧舱200左侧敞开设置,其余五个面均设置有壁板;第二侧舱300右侧敞开设置,其余
五个面均设置有壁板。
第一侧舱200向左移动并插设于主舱100,直至第一侧舱200的右侧与主舱的右侧
齐平,实现第一侧舱200的收拢;第一侧舱200向右移动直至第一侧舱200的左侧与主舱100
的右侧齐平,实现第一侧舱200的拓展。
同理,第二侧舱300向右移动并插设于主舱100,直至第二侧舱300的左侧与主舱的
左侧齐平,实现第二侧舱300的收拢;第二侧舱300向左移动直至第二侧舱300的右侧与主舱
100的左侧齐平,实现第二侧舱300的拓展。
本方舱处于展开状态时,整体外围均设有壁板,从而形成一个包围圈,延续了方舱
安保的特性;同时,增加了方舱的内部空间,满足多种现实的需求,拓展了方舱的应用范围。
本方舱处于收拢状态时,满足运输车辆标准宽度的要求,方便了方舱的运输和存放,延续了
方舱原有的机动性能。
所述主舱100包括均水平布设的主顶板101和主底板102;所述主顶板101位于主底
板102上方;所述第一侧舱200包括第一顶板201、第一侧板202、第一底板203和第一横板
204;所述第一顶板201水平布设于主顶板101下方且右侧固定安装于第一侧板202顶部;所
述第一侧板202竖立设置;所述第一底板203水平布设于主底板102上方且右侧固定安装于
第一侧板202下部;所述第一横板204水平布设于主底板102下方且右侧固定安装于第一侧
板202底部;所述第二侧舱300包括第二顶板301、第二侧板302、第二底板303和第二横板
304;所述第二顶板301布设于第一顶板201下方且左侧固定安装于第二侧板302顶部;所述
第二侧板302竖立设置;所述第二底板303水平布设于第一底板203上方且左侧固定安装于
第二侧板302下部;所述第二横板304水平布设主底板102下方且左侧固定安装于第二侧板
302底部。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横板204和第二横板304平行且交错设置;所述第一横板204和
主底板102之间以及第二横板304和主底板102之间均设置滑动机构400;所述滑动机构400
包括上导轨401、下导轨402和滚珠403;所述上导轨401水平横向安装于主底板102底部;所
述下导轨402水平横向安装于第一横板204上方和第二横板304上方。所述上导轨401和下导
轨402相卡扣且滚珠403安装于上导轨401和下导轨402的卡扣处。
滑动机构400的设置,用以承受侧舱的重力并减小侧舱抽拉时的阻力,并且导向稳
定性好。
作为优选,所述主底板102左侧设置有台阶102a;台阶102a的高度等于主底板102
与第二底板303的间距。台阶102a的设置,用以保证方舱在展开状态下第二底板303仍能处
于水平状态。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侧舱200前后两侧和第二侧舱300前后两侧均设置有伸缩杆
500;所述伸缩杆500包括上杆501、中杆502和下杆503;所述上杆501上端转动连接于主舱
100顶端,下端膨大并与中杆502相卡扣;所述下杆503下端转动连接于第一侧舱200外侧底
端或第二侧舱300外侧底端,上端膨大并与中杆502相卡扣;所述中杆502中空设置,且两端
缩小孔径。
方舱收拢时,伸缩杆500也处于收拢状态;当方舱展开时,伸缩杆500也处于伸长状
态,可以有效分摊侧舱的重力,并且防止侧舱拉伸过头。
方舱的框架采用16锰钢,保证了方舱的刚性、耐腐蚀性和韧性。壁板采用304不锈
钢制成,增加耐腐蚀、抗盐碱性。在方舱外部四面及顶部覆盖有最新薄膜型太能电板,确保
在无外接电源的情况下,人员生存的基本用电。
主舱100后侧外壁安装有竖向设置的支撑架601;所述支撑架601呈H状;所述支撑
架601下端铰接于主舱100后侧外壁底部,上端通过螺钉可拆卸式固定于主舱100后侧外壁
顶部。所述支撑架601上安装有拖钩602;所述拖钩602两端插接并转动连接于固定座603;所
述固定座603固定安装于支撑架601内侧。固定座603的设置,缩短了拖钩602的横向长度,有
利于减小拖钩602在工作时的弯曲形变。
在方舱前后左右四面及顶部覆盖有薄膜型太能电板600,确保了本方舱在无外接
电源的情况下内部人员生存的基本用电。
本方舱还适合南海岛礁布防,以方舱为平台可演变出多种用途。
本实用新型按照实施例进行了说明,在不脱离本原理的前提下,本装置还可以作
出若干变形和改进。应当指出,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等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
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