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噪声增加和下行发射总功率的集中控制管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时分双工码分多址(简称TDD CDMA)移动通信系统中具有上行增强基站(Node B)控制调度的方法,具体说来,通过主控无线网络控制器(CRNC)对其控制的各个基站的目标噪声增加和下行目标发射总功率进行集中控制,从而减小相邻小区间干扰的方差,以实现优化基站控制调度性能。
背景技术
第三代伙伴计划(简称3GPP)是实施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标准化组织,其中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包括频分双工(FDD)和时分双工(TDD)模式。3GPP自成立至今,分别于1999年10月公布了主要包括3.84Mcps的频分双工(FDD)以及时分双工(TDD)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技术标准,简称Release 99;于2000年又公布了主要包括3.84Mcps的频分双工(FDD)、时分双工(TDD)以及1.28Mcps的时分双工(LCR-TDD)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技术标准,简称Release 4;并且于2001年又公布了添加高速数据分组接入(HSDPA)于3.84Mcps的频分双工(FDD)、时分双工(TDD)以及1.28Mcps的时分双工(LCR-TDD)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技术标准,简称Release 5。目前,3GPP正在实施频分双工(FDD)和时分双工(TDD)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上行链路增强的技术予研,并且预期将于2004年在对上述上行链路增强的技术予研的基础之上正式研究上行链路增强地技术标准化工作,所产生的技术方案将包含于未来的频分双工(FDD)和时分双工(TDD)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技术标准,简称Release 6。
无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频分双工(FDD)的上行增强技术,还是时分双工(TDD)的上行链路增强的技术,其目的都是通过对由频分双工(FDD)和时分双工(TDD)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所构成的无线网络的上行传输资源实施有效管理和规划来提高上述系统的上行链路的容量和上述系统的无线小区的覆盖范围,以便适合于对传输突发性较强的数据业务;此外,通过改善上行专用传输信道的性能,从而提高小区的覆盖率和吞吐量,提高上行传输速率,减少上行链路延迟。
第三代伙伴计划关于上行信道增强的讨论首先是从3.84Mcps的频分双工(FDD)开始的,2003年6月,RAN 20次会议同意开始研究时分双工(简称TDD)系统的上行信道增强。研究的主要项目包括基站(Node B)控制的调度、混合的请求重传(简称HARQ)等。其中关于基站(Node B)控制的调度方法,针对FDD模式,3GPP TR 25.896V0.4.2包含了两种主要的方法:一种是基站(Node B)控制的速率调度方法(也即两个阈值方案),另一种是基站(Node B)控制的速率和时间调度方法。对于TDD模式,它们也是可能的调度方案。
第一种基站控制的速率调度方案中,每个用户设备在专用传输信道的初始化过程中,基站控制器(RNC)给每个UE分配一个传输格式组合集合(简称TFCS)和两个TFC阈值。这个TFCS包含了多种传输速率。两个阈值中,一个是UE的阈值,另一个是Node B的阈值,UE的阈值不得大于NodeB的阈值。在通信过程中,UE可以在RNC给定的TFCS中有限制地选择传输格式组合(TFC),也就是说选择的TFC必须不得大于当前的UE阈值。如果UE使用的TFC等于当前的UE阈值,并且UE认为还具有以更高速率传输的能力(如:当前发射功率远小于额定的最大发射功率)同时UE有提高传输速率的需求时,可以向Node B请求提高UE阈值,Node B根据当前的噪音情况决定是否允许UE提高UE的阈值。如果允许UE提高阈值,UE的阈值不可超过Node B的阈值。具体的过程如下:
物理层的上行信令名为速率申请(简称RR)专门用于UE申请改变当前的UE阈值。当UE希望提高当前的UE阈值时,也就是UE希望以更高的速率发送数据,将RR的值设为“Up”,当UE不希望改变当前的UE阈值时,不发送RR。当UE选择用小的数据速率发送时,可以直接使用较小的TFC即可。
同时有物理层的下行信令称为速率应答(简称RG)专门用于对UE的速率申请进行应答。RG的值为“Up”时,说明Node B同意UE增加其UE阈值。当UE提出速率申请(即发送RR=“Up”),而Node B不应答(即不发送RG)时,说明Node B不同意UE增加UE阈值。当RG的值为“Down”时,说明Node B要求该UE降低它的UE阈值。
第二种基站(Node B)控制的时间和速率调度方案中,UE在进行数据传输之前,需要将一些信息发给Node B以进行数据传输的请求,Node B根据收到的信息,计算出UE的无线信道的好坏,并根据当前的噪音情况以及其他UE的请求的情况,对是否允许该UE进行传输,以多大的功率进行数据传输等进行统一调度和安排。具体的过程如下:
第一步:UE在的上行调度信息控制信道中,发送数据传输的请求。发送的信息包括数据队列长度和发射功率。
第二步:Node B监测各个UE报告的数据队列长度和发射功率的信息,在小区(Cell)噪声允许的条件下选出尽量少的UE甚至可以是一个UE在下一个调度周期的时间段内进行传输。Node B通过下行调度指定控制信道对选定的UE进行应答。所传输的信息包括:允许传输时刻及时间段内/时隙(Slot),最大允许发射功率等其它的调度信息。UE的最大允许发射功率是根据Node B的噪音级别,UE的现有发射功率,UE的类别(由此可得到UE的最大额定发射功率)和基站接收到的功率等因素计算出的。
第三步:收到调度指令信息的UE在指定时刻及时间段内/时隙传输数据。
速率以及时间调度方法有比速率调度更准确地控制本小区噪声水平的能力,也就是说可以使本小区的容量最大化。它的代价是需要传输的调度信息和指令比单纯的速率调度要复杂一些。
在3GPP TR 25.896V0.4.2中还指出,无论是第一种基站控制的速率调度方案,还是第二种基站(Node B)控制的时间和速率调度方案,其目标都是要使得在基站处的噪声增加(Noise Rise)不超过系统所要求的目标噪声增加值。其原因是CDMA系统是一个自干扰系统,当小区内的总噪声水平达到一定的值之后,所有的UE的业务质量将发生下降甚至发生掉话。其中,在基站处的Noise Rise由邻小区干扰、当前所有功率控制信道上的稳态接收功率以及数据业务信道接收功率组成。Noise Rise可以当作一种上行共享资源,在基站控制的调度过程中,需要有效地利用这种资源。
对邻小区干扰进行有效地控制管理,可以使本小区Noise Rise基本保持一个稳定的水平。文献[Target noise rise management for node Bcontrolled scheduling]提出了一种针对FDD的Target Noise Rise集中控制管理的方法,以实现邻小区干扰的有效控制和管理,从而实现NoiseRise的有效控制。
对于TDD来说,进行Node B控制的调度的目标,与FDD相同也是要使得在基站处的噪声增加不超过系统所要求的目标噪声增加值。并且对于邻小区干扰进行有效地控制管理,也可以使本小区Noise Rise保持一个稳定的水平,从而最大化系统容量。然而在TDD系统中,相邻的小区可能存在不同的上行(UL)或下行(DL)传输模式,因此在一个时隙内,目标小区的上行邻小区干扰不仅仅可能来自于一些相邻小区内的用户设备(UE),还可能来自于另一些相邻小区的基站。而FDD系统的上行邻小区干扰只有一种,就是来自于相邻小区的用户设备(UE)。因此二者是不同的,这样它们的Noise Rise的组成也并不相同,如图1所示。
在TDD系统中,要对邻小区干扰进行有效地控制管理,不仅仅要控制上行传输模式的相邻小区的Target Noise Rise,还要控制下行传输模式的相邻小区的目标下行发射总功率。因此,针对FDD系统的Target NoiseRise集中控制管理的方法对于TDD系统并不完全适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时分双工码分多址(TDD CDMA)移动通信系统中基站(Node B)控制调度的目标噪声增加和下行发射总功率的集中控制管理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一种目标噪声增加和下行发射总功率的集中控制管理方法,包括步骤:
a)CRNC向Node B发送监测请求信令,发起Node B对Noise Rise均值或下行发射总功率均值的测量;
b)在Node B接收到监测请求信令后,首先要对目标值Target NoiseRise或下行目标发射总功率进行初始化赋值;
c)Node B将依据监测请求信令中的要求,得到测量量的均值,并对其进行监测,看是否满足测量报告条件;
d)当得到的测量平均值满足某个测量报告条件时,Node B将发送测量报告信令,将测量值和所满足的测量报告条件的序号一同上报给CRNC;
e)当CRNC接收到测量报告信令后,将依据测量报告条件序号来计算Target Noise Rise或下行目标发射总功率值;
f)CRNC将会发送目标值指配信令,将新确定的Target Noise Rise值或者下行目标发射总功率值发送给Node B。
本发明通过主控无线网络控制器(CRNC)对所控制的各个基站的NoiseRise和下行发射总功率进行监测,并据此对各个基站的Target Noise Rise和下行目标发射总功率进行集中控制,从而对数据业务的传输进行控制,减小相邻小区间干扰的方差,进而使得Node B控制的调度可以很容易地将Noise Rise稳定控制在所要求的目标值附近,从而优化了Node B控制的调度的性能。同时,由于该方法是在不影响低负载小区的数据业务吞吐量的前提下,对低负载小区的数据业务传输进行控制,从而降低了相邻小区干扰的方差,优化了高负载小区的Node B控制的调度性能,提高了高负载小区的数据传输能力。因此该方法还有效地提高了系统的数据传输能力,提高了系统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大了系统的容量。
【附图说明】
图1A是FDD Noise Rise组成示意图;
图1B是TDD Noise Rise组成示意图;
图2是Target Noise Rise和下行发射总功率的集中控制管理方法流程图;
图3是CRNC对Target Noise Rise集中控制管理方法的具体流程图;
图4是CRNC对Target Ptot_d集中控制管理方法的具体流程图;
图5是各个小区的帧结构及时隙传输模式;
图6是小区分布及时隙3上的时隙传输模式示意图;
图7是Noise Rise和Ptot_d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示意图(未使用CRNC对Target Noise Rise和Target Ptot_d的集中控制管理方法);
图8是Noise Rise和Ptot_d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示意图(使用了CRNC对Target Noise Rise和Target Ptot_d的集中控制管理方法);
图9是Target Noise Rise控制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用于TDD CDMA系统中基站控制调度的方法,该方法是通过对邻小区干扰的方差的控制来实现的,具体来讲就是由CRNC对相邻小区的上行Target Noise Rise或下行目标发射总功率进行集中控制管理,从而对数据业务的传输进行控制,来减小邻小区干扰的方差。该方法的流程如图2所示。
201,在初始化过程中,CRNC将会给Node B发送监测请求信令。首先,如果在当前时隙上,该Node B所属小区正处于上行模式,那么CRNC将把信息元(IE)“系统允许的最大Noise Rise”加入到上述的监测请求信令;如果在当前时隙上,该Node B所属小区正处于下行模式,那么CRNC将把信息元(IE)“系统允许的最大下行发射总功率”加入到上述的监测请求信令。第二,在上述的监测请求信令中需要定义两个新的“公共测量类型”,分别为“Noise Rise均值”和“下行发射总功率均值”。第三,上述的监测请求信令中还需要有信息元“采样测量时间间隔”和“平均周期”。第四,在上述的监测请求信令中还需要对测量报告条件进行定义,也就是说Node B在什么条件下将测量值报告给CRNC,后面对测量报告条件有相应的描述。
202,在Node B接收到监测请求信令后,首先要对目标值Target NoiseRise或下行目标发射总功率进行初始化赋值,也就是将在监测请求信令中的“系统允许的最大Noise Rise”赋给Target Noise Rise,将“系统允许的最大下行发射总功率”赋给下行目标发射总功率。
203,然后Node B将依据监测请求信令中的“采样时间间隔”对NoiseRise或下行发射总功率进行采样测量,并以信令中的“平均周期”为周期进行平均得到“Noise Rise均值”或“下行发射总功率均值”,并对其进行监测,看是否满足测量报告条件。
204,当得到的测量平均值满足某个测量报告条件时,Node B将会发送测量报告信令,将测量值和所满足的测量报告条件的序号一同上报给CRNC。
205,当CRNC接收到测量报告信令后,将依据测量报告条件序号来计算Target Noise Rise或下行目标发射总功率值。
206,然后CRNC将会发送目标值指配信令,将新确定的Target NoiseRise值或者下行目标发射总功率值发送给Node B。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语音业务对时延非常敏感,如果依据上述方法得到的目标值,也对语音业务起作用的话,那么语音业务的接入将会受到影响,从而引起语音业务掉话概率的增大。因此,本发明所提出的方法中对Target Noise Rise和下行目标发射总功率的调整值主要对数据业务起作用,而不对语音业务起作用。对于语音业务的传输,仍然依据系统允许的最大Noise Rise和下行发射总功率进行控制。
本发明给出了CRNC对Target Noise Rise集中控制管理的方法,图3给出了CRNC对Target Noise Rise集中控制管理方法的具体流程。
301,流程开始。
302,CRNC向Node B发送监测请求信令,将系统允许的最大Noise Rise传给Node B;在上述的监测请求信令中还要定义公共测量类型“Noise Rise均值”,并且要给出测量所需的参数:采样测量时间间隔“Δt”和平均周期“Tm”;此外,在上述的监测请求信令中还要给出测量报告条件的定义,具体的测量报告条件的定义在下面给出。其中,参数测量时间间隔“Δt”可以为一个传输时间间隔(Transmission Timing Interval)或其它时间间隔。而参数平均周期“Tm”的确定与所支持的业务类型、数据缓存器占有的状态、数据传输时延、算法所要达到的目标性能以及CRNC与Node B之间的信令传输时延有关。Tm越大,则Noise Rise变化的越缓慢,因而Noise Rise越容易控制且干扰越容易管理。但是,如果Tm过大,那么如果数据业务量增大,则数据缓存器的占有率将会增大,数据的传输时延也会增大。
303,随后Node B对Target Noise Rise值进行初始化,即将系统允许的最大Noise Rise赋给Target Noise Rise。
304,Node B每隔测量时间间隔Δt对Noise Rise测量一次,然后在平均周期Tm上取平均,得到一个Noise Rise均值。然后据此测量均值,对测量报告条件进行判决。
305,Noise Rise均值减去Target Noise Rise是否大于阈值ΔN_voice_up。如果是,转到309,如果否,转到306。阈值ΔN_voice_up的设定,主要是判决Noise Rise增大的原因是否是由语音业务的激增所引起的。由于语音业务的激增所引起Noise Rise的增大要大于由于业务过载Node B调度所引起的Noise Rise的波动,因此此阈值的设定要大于业务过载时Node B调度所引起的Noise Rise的波动。
306,Target Noise Rise减去Noise Rise均值是否小于阈值ΔN_up。如果是,转到307,如果否,转到308。阈值ΔN_up的设定,主要是判决当前的Target Noise Rise是否满足数据业务负载的需要,如果Target NoiseRise减去Noise Rise均值小于阈值ΔN_up时,需要增大Target Noise Rise值。如果当前的数据业务负载比较大时,Noise Rise值将会和Target NoiseRise值非常接近,因此,此阈值可以设的相对较小。此外,此阈值的设定将会影响到Target Noise Rise改变的频率。
307,系统允许的最大Noise Rise减去Noise Rise均值是否小于阈值ΔN。如果是,转到312,如果否,转到318。ΔN为对Target Noise Rise调整时,相对于Noise Rise均值所要留出的余量。这里把ΔN当作一个阈值,来判决是否有必要增大Target Noise Rise值。如果当前测得的NoiseRise均值已经非常接近系统允许的最大Noise Rise值时,即便是当前的Target Noise Rise已经无法满足数据业务负载需要时,也无法再增大Target Noise Rise值了。参数ΔN的大小将会影响到Noise Rise的方差,此参数越大,Noise Rise的方差也就越大。但是如果此参数太小,那么Target Noise Rise将会增加得非常缓慢,可能会引起数据包的丢失。因此,此参数的最小值与用户设备的缓存器占有要求以及数据业务负载的变化有关。
308,Target Noise Rise减去Noise Rise均值是否大于阈值ΔN_down。如果是,转到315,如果否,转到318。阈值ΔN_down的设定主要是为了判决当前的Target Noise Rise是否过大,如果过大需要将其向下调整。此参数设的太大,那么Noise Rise方差就会较大,而如果此参数太小,那么Target Noise Rise就会调整地过于频繁。此参数的最小值,要大于所设定的ΔN。
测量报告条件包括如下三种:
报告条件1:305为“是”。
报告条件2:305为“否”,而306为“是”且307为“是”。
报告条件3:305为“否”且306为“否”,而308为“是”。
当满足测量报告条件1时,执行如下操作:
309,将测量到的Noise Rise均值以及条件序号“1”发送给CRNC。
310,当CRNC收到条件序号“1”时,将系统允许的最大Noise Rise值赋给Target Noise Rise。其原因主要是,当条件1为“是”,则可以判断出,由于语音业务的激增,引起了Noise Rise突然增大,而当前的TargetNoise Rise难以满足需要,需要增大Target Noise Rise值。这里将系统允许的最大Noise Rise值赋给Target Noise Rise,是为了避免由于语音业务全部占用了Noise Rise资源而引起的数据业务的丢失。
311,CRNC用目标值指配信令将新确定的目标值Target Noise Rise传给Node B。然后,执行318。
当满足测量报告条件2时,执行如下操作:
312,将测量到的Noise Rise均值以及条件序号“2”发送给CRNC。
313,当CRNC收到条件序号“2”时,将Noise Rise均值加上余量ΔN赋给Target Noise Rise。其原因是当Noise Rise均值非常接近Target NoiseRise值时,表明当前Target Noise Rise值难以满足数据业务的需求,如果此时的Noise Rise均值距离系统允许的最大Noise Rise值还有一定的范围,则需要将Target Noise Rise值向上调整,以满足数据业务量的需要。
314,CRNC用目标值指配信令将新确定的目标值Target Noise Rise传给Node B。然后,执行318。
当满足测量报告条件3时,执行如下操作:
315,将测量到的Noise Rise均值以及条件序号“2”发送给CRNC。
316,当CRNC收到条件序号“3”时,将Noise Rise均值加上余量ΔN赋给Target Noise Rise。其原因是当Noise Rise均值低于Target Noise Rise值一定范围时,表明当前的数据业务到达率降低,而Target Noise Rise值相对于数据业务的需求有了较大的冗余,需要降低Target Noise Rise值以避免数据业务变化,引起干扰的波动。
317,CRNC用目标值指配信令将新确定的目标值Target Noise Rise传给Node B。然后,执行318。
当条件1,2和3均不满足时,则直接执行318。
318,判断Target Noise Rise控制过程是否需要继续进行,即判断当前Node B控制的所有数据业务传输是否结束。如果是,转到319,如果否,返回执行304。
319,流程结束。
下面给出CRNC对下行发射总功率Ptot_d的控制方法,图4给出了CRNC对Target Ptot_d集中控制管理方法的具体流程。
401,流程开始。
402,CRNC向Node B发送监测请求信令,将系统允许的最大Ptot_d传给Node B;在此信令中还要定义公共测量类型“Ptot_d均值”,并且要给出测量所需的参数:采样测量时间间隔“Δt”和平均周期“Tm”;此外,在此信令中还要给出测量报告条件的定义,具体的测量报告条件的定义在下面给出。其中,参数测量时间间隔“Δt”和参数平均周期“Tm”和前面的描述相同。
403,Node B对Target Ptot_d值进行初始化,将系统允许的最大Ptot_d赋给Target Noise Rise。
404,Node B每隔测量时间间隔Δt对Ptot_d测量一次,然后在平均周期Tm上取平均,得到一个Ptot_d均值。然后据此测量均值,对测量报告条件进行判决。
405,Ptot_d均值是否大于Target Ptot_d。如果是,转到409,如果否,转到406。该判断主要是为了判别是否语音业务的激增引起了Ptot_d均值超过了Target Ptot_d。由于Node B直接控制下行数据业务的发送,因此当NodeB对于下行数据业务进行调度时,Ptot_d均值是不可能大于Target Ptot_d的,除非此时语音业务激增,占用了大部分的功率资源。
406,Target Ptot_d减去Ptot_d均值是否小于阈值ΔP_up。如果是,转到407,如果否,转到408。阈值ΔP_up的设定,主要是判决当前的TargetPtot_d是否满足数据业务负载的需要,如果Target Ptot_d减去Ptot_d均值小于阈值ΔP_up时,需要增大Target Noise Rise值。如果当前的数据业务负载比较大时,Ptot_d值将会和Target Ptot_d值非常接近,因此此阈值可以设的相对较小。此外,此阈值的设定将会影响到Target Ptot_d改变的频率。
407,系统允许的最大Ptot_d减去Ptot_d均值是否小于阈值ΔP。如果是,转到412,如果否,转到418。ΔP为对Target Ptot_d调整时,相对于Ptot_d均值所要留出的余量。这里把ΔP当作一个阈值,来判决是否有必要增大Target Ptot_d值。如果当前测得的Ptot_d均值已经非常接近系统允许的最大Ptot_d值时,即便是当前的Target Ptot_d已经无法满足数据业务负载需要时,也无法再增大Target Ptot_d值了。参数大小将会影响到到Ptot_d的方差,此参数越大,Ptot_d的方差也就越大。但是如果此参数太小,那么TargetPtot_d将会增加得非常缓慢,可能会引起数据包的丢失。因此,此参数的最小值与用户设备的缓存器占有要求以及数据业务负载的变化有关。
408,Target Ptot_d减去Ptot_d均值是否大于阈值ΔP_down。如果是,转到415,如果否,转到418。阈值ΔP_down的设定主要是为了判决当前的Target Ptot_d是否过大,如果过大需要将其向下调整。此参数设的太大,那么Ptot_d方差就会较大,而如果此参数太小,那么Target Ptot_d就会调整地过于频繁。此参数的最小值,要大于所设定的ΔP。
测量报告条件如下:
报告条件1:405为“是”。
报告条件2:405为“否”,而406为“是”且407为“是”。
报告条件3:405为“否”且406为“否”,而408为“是”。
当满足测量报告条件1时,执行如下操作:
409,将测量到的Ptot_d均值以及条件序号“1”发送给CRNC。
410,当CRNC收到条件序号“1”时,将系统允许的最大Ptot_d值赋给TargetPtot_d。其原因主要是,当条件1为“是”,则可以判断出,由于语音业务的激增,引起了Ptot_d突然增大,而当前的Target Ptot_d难以满足需要,需要增大Target Ptot_d值。这里将系统允许的最大Ptot_d值赋给Target Ptot_d,是为了避免由于语音业务全部占用了Ptot_d资源而引起的数据业务的丢失。
411,CRNC用目标值指配信令将新确定的目标值Target Ptot_d传给NodeB。然后,执行418。
当满足测量报告条件2时,执行如下操作:
412,将测量到的Ptot_d均值以及条件序号“2”发送给CRNC。
413,当CRNC收到条件序号“2”时,将Ptot_d均值加上余量ΔP赋给TargetPtot_d。其原因是当Ptot_d均值非常接近Target Ptot_d值时,表明当前TargetPtot_d值难以满足数据业务的需求,如果此时的Ptot_d均值距离系统允许的最大Ptot_d值还有一定范围,则需要将Target Ptot_d值向上调整,以满足数据业务量的需要。
414,CRNC用目标值指配信令将新确定的目标值Target Ptot_d传给NodeB。然后,执行418。
当满足测量报告条件3时,执行如下操作:
415,将测量到的Ptot_d均值以及条件序号“2”发送给CRNC。
416,当CRNC收到条件序号“3”时,将Ptot_d均值加上余量ΔP赋给TargetPtot_d。其原因是当Ptot_d均值低于Target Ptot_d值一定范围时,表明当前的数据业务到达率降低,而Target Ptot_d值相对于数据业务的需求有了较大的冗余,需要降低Target Ptot_d值以避免数据业务变化,引起干扰的波动。
417,CRNC用目标值指配信令将新确定的目标值Target Ptot_d传给NodeB。然后,执行418。
当条件1,2和3均不满足时,则直接执行418。
418,判断Target Ptot_d控制过程是否需要继续进行,即判断当前Node B控制的所有数据业务传输是否结束。如果是,转到419,如果否,返回执行404。
419,流程结束。
实施例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由CRNC对所控制的小区的Target Noise Rise或下行目标发射总功率进行集中控制管理的方法,从而对数据业务的传输进行控制,来减小邻小区干扰的方差,以实现优化基站控制的调度。下面给出了该方法的一个实施例。
假定在低码率TDD(LCR TDD)系统中,参考中心小区(小区#0)有6个相邻小区,中心小区及6个相邻小区的帧结构,如图5所示。在时隙3(TS3)上,小区#0为上行传输(UL)模式,相邻小区#1,#2,#4和#5也为UL模式,而#3和#6为下行传输(DL)模式,小区分布和时隙3上的时隙传输模式如图6所示。
此外,还假定在中心小区#0以及邻小区#2,#4和#5中,上行数据业务量较大,这样在Node B控制的调度下,它们的Noise Rise值将保持在Target Noise Rise值附近。并且在邻小区#3内,下行数据业务量也较大,因而其下行发射总功率Ptot_d值也将保持在Target Ptot_d值附近。然而,在邻小区#1内,其上行数据业务量较小,在Node B控制的调度下,其NoiseRise值将低于Target Noise Rise值。而邻小区#6,其下行数据业务量较小,因此其Ptot_d值也将低于Target Ptot_d值。因而小区#1的Noise Rise的方差和小区#6的Ptot_d的方差将会较大,由小区#1和小区#6对参考小区#0产生的邻小区干扰的方差也会比较大,这会导致参考小区#0的数据包吞吐量的降低。在没有使用CRNC对Target Noise Rise和Target Ptot_d集中控制方法的情况下,小区#0、小区#1和小区#6的Noise Rise以及Ptot_d随着时间的变化曲线示意图在图7中示出。
使用了CRNC对Target Noise Rise和Target Ptot_d集中控制方法的小区#0、小区#1和小区#6的Noise Rise以及Ptot_d随着时间的变化曲线示意图在图8中示出。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在数据业务负载较小的情况下,如果不对Target Noise Rise和Target Ptot_d进行调整,那么Noise Rise和Ptot_d的方差将会比较大。而如果把Target Noise Rise和Target Ptot_d进行适当的调整,就可以减小Noise Rise和Ptot_d的方差。如图8(a)和8(b)所示,小区#1的Noise Rise和小区#6的Ptot_d都将保持在所调整的目标值附近,并且小区#1中的上行数据业务负载和小区#6中的下行数据业务负载仍然能够得到满足。尽管引入了一定的数据传输时延,但是由于数据业务对时延不敏感,因此小量的时延是系统能够接受的。然而在图8(c)中可以看出,由于邻小区干扰比较稳定,因此在参考小区#0中的Noise Rise值可以很容易地维持在目标值附近。
为了便于理解如何对Target Noise Rise和Target Ptot_d进行适当的调整,这里又给出了Target Noise Rise控制的一个例子,如图9所示。
t0至t1:在此时间段,系统允许的最大Noise Rise作为Target NoiseRise。在此时间段内的Noise Rise均值满足了测量报告条件3,说明了此时段的Target Noise Rise偏大,需要对其向下调整。根据前面的方法说明,将其Noise Rise均值加上余量余量ΔN,作为下时段的Target NoiseRise值。
t1至t2:在此时段的Noise Rise均值,不满足测量报告条件中的任何一个,因此Target Noise Rise保持不变。
t2至t3:在此时段的Noise Rise均值非常接近Target Noise Rise值且距离系统允许的最大Noise Rise值很远,即满足判决条件2,表明当前数据业务负载较大,当前的Target Noise Rise不满足数据业务的需求,需要增大Target Noise Rise值。根据前面的方法说明,将其Noise Rise均值加上余量余量ΔN,作为下时段的Target Noise Rise值。
t3至t4:在此时段的Noise Rise均值,不满足测量报告条件中的任何一个,因此Target Noise Rise保持不变。
t4至t5:在此时段的Noise Rise均值,不满足测量报告条件中的任何一个,因此Target Noise Rise保持不变。
t5至t6:在此时段的Noise Rise均值,远大于Target Noise Rise值,表明语音业务突然增大,即满足测量报告条件1。根据前面的方法说明,将系统允许的最大Noise Rise作为下时段的Target Noise Rise。
t6至t7:在此时段的Noise Rise均值,不满足测量报告条件中的任何一个,因此Target Noise Rise保持不变。t7至t8:与t0至t1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