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影响开发的动态雨水净化渗透与收集利用系统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市政工程、环境保护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低影响开发的动态雨水净化渗透与收集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人口的增加,世界水资源包括地下水也开始逐渐匮乏,很多贫困地区的人们连饮用水都成了问题,为了解决缺水问题,人们可以采用雨水收集方法,传统的做法有:一是钢筋混凝土池,其施工周期长,对地形要求高、不能因地制宜,不能过滤净化水,水质易变坏,二是PE塑料模块储水池,不能过滤净化水,水质易变坏,稳定性不好,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抗浮力不好。现有技术产品主要依靠缝隙、大孔隙透水,或透水性不好的材料,严重影响了雨水的入渗、滞蓄与水质,且过滤效果不好易污染地下水。现在技术中大多用聚乙烯拼装、混凝土浇筑,生产材料需耗大量岩石、土地等资源,开发或开采时以破坏当地生态环境为代价,而且聚乙烯若被分解易造成土壤或地下水污染。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需要提供一种将雨水流经收、蓄、渗、排为一体化处理的综合利用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一种低影响开发的动态雨水净化渗透与收集利用系统,它净化雨水速度快,净化效率高,一次净化量大,结构牢固,耗材成本低,使得沉杂池清理更加方便,使生态开发建设中的城市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生态海绵城市功能。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低影响开发的动态雨水净化渗透与收集利用系统,它包括与净化调蓄池(32)相连的沉杂池(31),所述沉杂池(31)内设有隔板(13)将其分隔为进水腔(15)和出水腔(14);所述进水腔(15)内设有沉降装置;所述出水腔(14)内设有滤水装置;所述沉降装置包括一级挡水板(4);所述一级挡水板(4)底部设有沉降槽(1);所述一级挡水板(4)上端设有导水口(3);所述滤水装置包括二级挡水板(9);所述二级挡水板(9)底部设有细滤网口(12);所述隔板(13)上端设有粗滤网口(11);所述出水管(10)设在细滤网口(12)上端;所述净化调蓄池(32)包括相互连接的积水池(24)和净化池(21)及溢流渗透池(27);所述净化池(21)内、溢流渗透池(27)内均匀分布有蜂窝净化井;所述净化池(21)外围三边设有透水墙(22);所述积水池(24)呈U形环绕在净化池(21)外围;所述积水池(24)连接进水管(25);所述积水池(24)内设有支撑过滤墙(23);所述净化池(21)一侧设有溢流渗透池(27);所述溢流渗透池(27)与净化池(21)之间设有隔水墙(26);所述隔水墙(26)上均匀设有溢流管(29);所述溢流渗透池(27)另一侧均匀连接有市政水管(28);所述净化池(21)、积水池(24)、溢流渗透池(27)顶端设有盖板(213);所述蜂窝净化井之间采用共同壁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一级挡水板(4)处于沉降槽(1)中心;所述一级挡水板(4)上,处于导水口下方均匀设置有挂件(2);所述挂件(2)包括与一级挡水板(4)垂直的主杆(16);所述主杆(16)末端设置有十字杆(17)。
进一步的,所述净化池(21)、溢流渗透池(27)底层均设有细沙层(214);所述细沙层(214)底部设粗砂层(215);所述净化池(21)最底部设防渗层(216)。
进一步的,所述二级挡水板(9)竖直设置;所述细滤网口(12)与二级挡水板(9)垂直设置;所述二级挡水板(9)顶端设置有隔水板(8)。
进一步的,所述二级挡水板(9)位于粗滤网口(11)同一水平面。
进一步的,所述沉杂盖(7)上位于进水腔(15)位置处均匀设置有滤水孔(6)。
进一步的,所述沉杂盖(7)、一级挡水板(4)、二级挡水板(9)、隔板(13)透水墙(22)、蜂窝净化井、支撑过滤墙(23)、盖板(213)均为钢渣透水建筑材料。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过滤墙(23)呈锯齿形分布在积水池(24)内。
进一步的,所述盖板(213)上层设置有土工布层(212);所述土工布层(212)上层设置有植土层(211)。
进一步的,所述积水池(24)底部高于净化池(21)。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沉杂池采用可上下移动升降的沉降装置,当沉降槽中积累的杂物较多时,可提起沉降装置,迅速清理掉杂物,大大提高了沉砂池中杂物处理效率,提高了雨水收集系统的运行效率。
2、沉杂池采用了隔板、一级挡水板、二级挡水板等将沉砂池分隔成多个腔体,实现上下迂回过水形式,最大化将雨水中的颗粒物沉积起来,且隔板上设置粗滤网,二级挡水板处设置细滤网,使出水口的雨水更干净。
3、沉杂池中的一级挡水板上均匀设置有挂件,挂件采用主杆与十字杆相结合的结构,可将流入的雨水中丝线类杂物挂住,防止它进入下一道净化系统,提高沉杂池的除杂效果,保证雨水的干净。
4、净化调蓄池在净化池外围形成包围状积水池,积水池采用蜂窝状净化井,提高一次性雨水净化量,并形成多层过滤,大大提高雨水净化效率。
5、支撑过滤墙、溢流过滤墙、透水墙、蜂窝净化井均采用钢渣透水砖砌成,其制造成本低,制作工艺简单,且透水效果强,既能形成多次过滤,又能保证过滤速度,提高了雨水净化速度,降低了整体雨水净化系统的制造成本。
6、积水池底部高度设计成高于净化池的高度,有利于积水池中的雨水渗透进入净化池中,提高雨水净化效率。
7、积水池中采用锯齿形支撑过滤墙,溢流渗透池中采用锯齿形的溢流过滤墙,它们既能提高净化效果,又能起到支撑盖板的作用,防止发生塌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沉杂池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沉杂盖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沉杂池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挂件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净化调蓄池系统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A-A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数字标注表示为:1、沉降槽,2、挂件,3、导水口,4、一级挡水板,6、滤水孔,7、沉杂盖,8、隔水板,9、二级挡水板,10、出水管,11、粗滤网口,12、细滤网口,13、隔板,14、出水腔,15、进水腔,16、主杆,17、十字杆,21、净化池,22、透水墙,23、支撑过滤墙,24、积水池,26、隔水外墙,27、溢流渗透池,28、市政水管,29、溢流管,210、植被层,211、植土层,212、土工布层,213、盖板,214、细沙层,215、粗砂层,216、防渗层,31、沉杂池,32、净化调蓄池,33、渗透井。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
如图1-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为:一种低影响开发的动态雨水净化渗透与收集利用系统,它包括与净化调蓄池32相连的沉杂池31,所述沉杂池31内设有隔板13将其分隔为进水腔15和出水腔14;所述进水腔15内设有沉降装置;所述出水腔14内设有滤水装置;所述沉降装置包括一级挡水板4;所述一级挡水板4底部设有沉降槽1;所述一级挡水板4上端设有导水口3;所述滤水装置包括二级挡水板9;所述二级挡水板9底部设有细滤网口12;所述隔板13上端设有粗滤网口11;所述出水管10设在细滤网口12上端;所述净化调蓄池32包括相互连接的积水池24和净化池21及溢流渗透池27;所述净化池21内、溢流渗透池27内均匀分布有蜂窝净化井;所述净化池21外围三边设有透水墙22;所述积水池24呈U形环绕在净化池21外围;所述积水池24连接进水管25;所述积水池24内设有支撑过滤墙23;所述净化池21一侧设有溢流渗透池27;所述溢流渗透池27与净化池21之间设有隔水墙26;所述隔水墙26上均匀设有溢流管29;所述溢流渗透池27另一侧均匀连接有市政水管28;所述净化池21、积水池24、溢流渗透池27顶端设有盖板213;所述蜂窝净化井之间采用共同壁相连。
优化的,所述一级挡水板4处于沉降槽1中心;所述一级挡水板4上,处于导水口下方均匀设置有挂件2;所述挂件2包括与一级挡水板4垂直的主杆16;所述主杆16末端设置有十字杆17。
优化的,所述净化池21、溢流渗透池27底层均设有细沙层214;所述细沙层214底部设粗砂层215;所述净化池21最底部设防渗层216。
优化的,所述二级挡水板9竖直设置;所述细滤网口12与二级挡水板9垂直设置;所述二级挡水板9顶端设置有隔水板8。
优化的,所述二级挡水板9位于粗滤网口11同一水平面。
优化的,所述沉杂盖7上位于进水腔15位置处均匀设置有滤水孔6。
优化的,所述沉杂盖7、一级挡水板4、二级挡水板9、隔板13透水墙22、蜂窝净化井、支撑过滤墙23、盖板213均为钢渣透水建筑材料。
优化的,所述支撑过滤墙23呈锯齿形分布在积水池24内。
优化的,所述盖板213上层设置有土工布层212;所述土工布层212上层设置有植土层211。
优化的,所述积水池24底部高于净化池21。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
雨水流入冲击在一级挡水板4上,减速掉入沉降槽1中,杂物下沉掉入沉降槽4中,其中的丝线杂物在挂件2的阻挡作用下,被挂住,干净带细渣的雨水从导水口3流入一级挡水板4的另一面,撞击在隔板13上,减速,其中被带过来的部分杂物由于减速而下沉掉入沉降槽1中;雨水渐渐充满,平静的水面上升至粗滤网口11时,部分杂物被粗滤网过滤,干净的雨水进入出水腔中并渐渐充满,其中一些细小的杂物会沉降下来,当水面漫过细滤网口12时,一些浮起的杂物会被细滤网挡住,而干净的雨水则通过出水管10流出进入净化调蓄池32中。
进入净化调蓄池32中的雨水首先进入积水池24中,由于积水池24呈包围状分布在净化池周围,故雨水能很快的通过支撑过滤墙23,透水墙22,并进入蜂窝净化井中,在蜂窝净化井的多层次过滤下,雨水可最大化被净化干净,用于使用;当雨水较多时,雨水会通过溢流渗透池27顶部的溢流管28溢流到渗透井33中,雨水在渗透井33中进一步沉淀过滤,被利用起来。
经本实用新型中沉杂池净化后,经出水管10流出的雨水中污染物去除率检测表如下:序号污染物类别去除率‰
1BOD5≤30mg/L
2COD≤120mg/L
3SS≤30mg/L
4NH3-N≤25mg/L
5PH6-9
6TDS≤1200mg/L
经净化调蓄池32对沉杂池过滤后的雨水净化后,流入市政水管8中清水污染物去除率检测表如下:序号污染物类别去除率‰
1BOD5≤20mg/L
2COD≤60mg/L
3SS≤20mg/L
4NH3-N≤15mg/L
5PH6-9
6TDS≤900mg/L
由以上检测表格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对于雨水的净化除杂率非常高。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由于文字表达的有限性,而客观上存在无限的具体结构,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润饰或变化,也可以将上述技术特征以适当的方式进行组合;这些改进润饰、变化或组合,或未经改进将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