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梯田式水利护坡生态堤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利设施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梯田式水利护坡生态堤。
背景技术
护坡指的是为防止边坡受冲刷,在坡面上所做的各种铺砌和栽植的统称。桥址所
在河段,河岸的凹岸逐年迎受水流冲刷,会使河岸不断地坍塌。为保护桥梁和路堤安全,须
在凹岸修筑防护建筑物。此外,因设桥引起河水流向变化,冲刷河岸而危及农田和村镇时,
也须在河岸修建防护建筑物。这种建筑物通常又称为护岸。护岸的形式有直接防护和间接
防护。直接防护是对河岸边坡直接进行加固,以抵抗水流的冲刷和淘刷。常用抛石、干砌片
石、浆砌片石、石笼及梢捆等修筑。间接防护适用于河床较宽或防护长度较大的河段,可修
筑丁坝、顺坝和格坝等,将水流挑离河岸。
现有的水利护坡堤往往是直接在水流两岸设置石堤或者水泥堤,也有直接使用栽
种植被固堤、护堤的护坡手段。虽然这些护坡堤能够减少水流冲击造成的水土流失,但是不
能解决坡面上方的流水将泥土冲入水流中,造成水土流失,而且并不能很好的应对水位上
涨,使得坡面上的植被容易被上涨的水流淹没。现有的水利护坡堤根据坡面斜度进行设计,
加之河流的冲击湿润,容易使护坡堤上的人或动物滑落到河流中,造成性命之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梯田式水利护坡
生态堤,方便生活中的使用,增加使用的安全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梯田式水利护
坡生态堤,包括坡岸,所述坡岸与河流贴靠的一侧设有固堤墙,所述坡岸的 坡面向下开设
阶梯状的种植区,所述种植区位于河流所在侧向上凸起设置防护墙,所述坡岸贴靠河流的
所在种植区内栽种固土树木,所述坡岸的其余种植区插入护坡网,所述护坡网内种植固土
植被,所述防护墙的墙体上横向开设由上到下等距设置并连通防护墙两侧种植区的通孔,
所述防护墙底部的通孔位于护坡网的下方。
优选的,所述固堤墙为水泥固堤墙。
优选的,所述防护墙设为石防护墙。
优选的,所述护坡网设为纵横交错的网格状护坡网且护坡网的固定锥件头部设有
倒刺。
优选的,所述通孔的孔径大小设为2cm至4cm之间。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该梯田式水利护坡生态堤,通过将现有的护坡
堤进行改进,在坡岸的坡面向下开设阶梯状的种植区,种植区位于河流所在侧向上凸起设
置防护墙,防护墙的墙体上开设通孔,阶梯状的种植区和防护墙的存在,使得坡岸上的人和
动物不易滑落到河流内,非常的安全,避免了河流水位上涨过快淹没种植区,也避免了坡岸
的水土流失。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
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梯田式水利护坡生态堤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坡岸,2、河流,3、固堤墙,4、种植区,5、防护墙,6、固土树木,7、护坡网,8、
固土植被,9、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
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梯田式水利护坡生态堤,包括坡岸1,所述坡岸1与河
流2贴靠的一侧设有固堤墙3,所述坡岸1的坡面向下开设阶梯状的种植区4,所述种植区4位
于河流2所在侧向上凸起设置防护墙5,所述坡岸1贴靠河流2的所在种植区4内栽种固土树
木6,所述坡岸1的其余种植区4插入护坡网7,所述护坡网7内种植固土植被8,所述防护墙5
的墙体上横向开设由上到下等距设置并连通防护墙5两侧种植区4的通孔9,所述防护墙5底
部的通孔9位于护坡网7的下方。
所述固堤墙3为水泥固堤墙,便于取材制造;所述防护墙5设为石防护墙,防止容易
被水流冲击倒塌;所述护坡网7设为纵横交错的网格状护坡网且护坡网7的固定锥件头部设
有倒刺,使得护坡网7能够很好的种植植被并且固定的更加牢靠;所述通孔9的孔径大小设
为2cm至4cm之间,便于排水的同时减少水土流失。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梯田式水利护坡生态堤,通过将现有的护坡堤进
行改进,在坡岸1的坡面向下开设阶梯状的种植区4,种植区4位于河流2所在侧向上凸起设
置防护墙5,防护墙5的墙体上开设通孔9,利用坡岸1的倾斜特性所开设的种植区4内种植固
土树木6和固土植被8,当河流2的水位上涨时,贴靠河流2的防护墙5起到防止水流淹没种植
区4的作用,当坡岸1上方的雨水向下冲刷坡岸1表面泥土时,防护墙5能有效截留泥土,减少
泥土进入河流2内,同时通孔9能有效疏流种植区4内积留的水,而且阶梯状的种植区4和防
护墙5的存在,使得坡岸1上的人和动物不易滑落到河流2内,非常的安全,避免了河流2水位
上涨过快淹没种植区4,也避免了坡岸1的水土流失。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
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
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
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