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垃圾分类设备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建筑的设备,具体地说是一种建筑垃圾分类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业也同时快速发展,相伴而产生的建筑垃圾日益增多,中国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1/3以上。建筑垃圾主要有以下危害:1、建筑垃圾随意堆放易产生安全隐患;2、建筑垃圾对水资源污染严重;3建筑垃圾影响空气质量;4、建筑垃圾占用土地降低土壤质量。
建筑垃圾主要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类,目前用于建筑垃圾分类回收的设备较少,而且回收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建筑垃圾分类设备,提高建筑垃圾的收集及分类效率。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建筑垃圾分类设备,包括履带式车体和垃圾箱,垃圾箱通过固定转盘设置在履带式车体的固定板上,垃圾箱与固定板之间设置有垃圾箱垫板,固定转盘与垃圾箱垫板之间,以及垃圾箱垫板与垃圾箱之间分别设置有一圈滚珠,垃圾箱内设置有垃圾箱隔板,垃圾箱隔板将垃圾箱分隔成不同的腔体,垃圾箱的两侧还分别设置有箱体转动把手,固定板上通过支撑架和油缸设置有可绕支撑架顶部转动的传送带固定架,传送带固定架两端内部设置有传送带轮,两个传送带轮通过传送带传动连接,两个传送带轮之间还设置有用于支撑的传动带支撑轮,传送带固定架的进料端设置有截面为三角形的导料板,出料端设置有出料板,导料板的内部设置有传送带驱动电机,传送带驱动电机通过传动带与其中的一个传送带轮传动连接,传送带驱动电机上端设置有物料挡板,传送带固定架上设置有抓料装置支架,抓料装置支架上设置有抓料装置,抓料装置由抓料驱动电机和抓料转动带组成,抓料装置支架上设置有两组平行的转动带轮,两个转动带轮通过抓料转动带转动连接,抓料装置支架上的抓料驱动电机与其中一个转动带轮通过传动带传动连接,两个转动带轮同样通过传动带传动连接,抓料转动带上设置有抓料板。
为进一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所述抓料板的截面为Z字形,且一端通过固定螺栓固定在抓料转动带上,抓料板与抓料转动带之间还设置有抓料板橡胶垫片,固定螺栓的螺柱末端设置有外侧带橡胶层的螺栓固定垫片;所述物料挡板的一端固定在导料板内,另一端位于传送带轮上方,并与传送带紧密接触。
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分类回收建筑垃圾时,通过抓料装置先将垃圾抓取送到导料板上,然后再通过传送带送入垃圾箱,垃圾箱由垃圾箱隔板隔开,且垃圾箱底部设置的固定转盘便于转动垃圾箱,用于收集不同的建筑垃圾;抓料板的截面为Z字形,不仅有利于抓取垃圾,而且有利于垃圾被送到传送带上时与垃圾分离,提高垃圾的收集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I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1履带式车体2垃圾箱3固定转盘4固定板5垃圾箱垫板6滚珠7垃圾箱隔板8箱体转动把手9支撑架10油缸11传送带固定架12传送带轮13传送带14传动带支撑轮15导料板16出料板17传送带驱动电机18传动带19物料挡板20抓料装置支架21抓料驱动电机22抓料转动带23转动带轮24抓料板25固定螺栓26抓料板橡胶垫片27橡胶层28螺栓固定垫片。
具体实施方式
建筑垃圾分类设备,如图1图2所示,包括履带式车体1和垃圾箱2,垃圾箱2通过固定转盘3设置在履带式车体1的固定板4上,垃圾箱2与固定板4之间设置有垃圾箱垫板5,固定转盘3与垃圾箱垫板5之间,以及垃圾箱垫板5与垃圾箱2之间分别设置有一圈滚珠6,垃圾箱2内设置有垃圾箱隔板7,垃圾箱隔板7将垃圾箱2分隔成不同的腔体,垃圾箱2的两侧还分别设置有箱体转动把手8,固定板4上通过支撑架9和油缸10设置有可绕支撑架9顶部转动的传送带固定架11,传送带固定架11两端内部设置有传送带轮12,两个传送带轮12通过传送带13传动连接,两个传送带轮12之间还设置有用于支撑的传动带支撑轮14,传送带固定架11的进料端设置有截面为三角形的导料板15,出料端设置有出料板16,导料板15的内部设置有传送带驱动电机17,传送带驱动电机17通过传动带18与其中的一个传送带轮12传动连接,传送带驱动电机17上端设置有物料挡板19,传送带固定架11上设置有抓料装置支架20,抓料装置支架20上设置有抓料装置,抓料装置由抓料驱动电机21和抓料转动带22组成,抓料装置支架20上设置有两组平行的转动带轮23,两个转动带轮23通过抓料转动带22转动连接,抓料装置支架20上的抓料驱动电机21与其中一个转动带轮23通过传动带18传动连接,两个转动带轮23同样通过传动带18传动连接,抓料转动带22上设置有抓料板24。
为了便于抓取垃圾,所述抓料板24的截面为Z字形,且一端通过固定螺栓25固定在抓料转动带22上,抓料板24与抓料转动带22之间还设置有抓料板橡胶垫片26,固定螺栓25的螺柱末端设置有外侧带橡胶层27的螺栓固定垫片28。
为了防止垃圾进入导料板15内,所述物料挡板19的一端固定在导料板15内,另一端位于传送带轮12上方,并与传送带13紧密接触。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作出的变化、改变、添加或替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