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门锁的内保险机构.pdf

上传人:xia****o6 文档编号:1799309 上传时间:2018-07-17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1.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21112277.X

申请日:

2015.12.28

公开号:

CN205314731U

公开日:

2016.06.15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

IPC分类号:

E05B77/44(2014.01)I; E05B79/10(2014.01)I

主分类号:

E05B77/44

申请人:

上海恩坦华汽车门系统有限公司

发明人:

肖尧

地址:

200131 上海市浦东新区外高桥保税区富特中路401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翰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70

代理人:

张维东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汽车门锁的内保险机构,包括锁体组件和执行器组件;执行器组件包括第二外壳、内保险连杆、转轴和保险齿轮;转轴和内保险连接杆均设置在第二外壳的内壁上,保险齿轮转动设置在该转轴上,由内保险连接杆带动转动;锁体组件包括开启铆钉、开启连杆、过渡杆和保险连接杆,开启铆钉依次穿过开启连杆、开启扭簧和第一外壳,最后铆接在底板上,开启连杆与棘爪释放杆相互配合;开启连杆上设置有滑槽,过渡杆安装在该滑槽内滑动,与棘爪释放杆相互配合,保险扭簧套设在过渡杆上转动;保险连接杆转动设置在背板上,与过渡杆相互配合;保险齿轮带动保险连接杆转动,保险连接杆推动过渡杆转动,使开启连杆与棘爪释放杆分离或配合连接。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汽车门锁的内保险机构,包括锁体组件(1)和执行器组件(2);其特征在于:所述锁体组件(1)包括第一外壳(101)、底板(105)、背板(118)、锁舌(104)、棘爪(106)、锁舌扭簧(122)、棘爪扭簧(115)、锁舌凸轮(124)、棘爪释放杆(114)、锁舌铆钉(102)和棘爪铆钉(107),所述背板(118)、所述棘爪释放杆(114)、所述第一外壳(101)、所述棘爪(106)和所述底板(105)从上至下设置在所述棘爪铆钉(107)上,所述棘爪铆钉(107)两端分别铆接在所述底板(105)和所述背板(118)上,所述棘爪扭簧(115)套设在所述棘爪释放杆(114)上,使所述棘爪释放杆(114)克服所述棘爪扭簧(115)的扭力带动所述棘爪(106)转动;所述背板(118)、所述锁舌凸轮(124)、所述第一外壳(101)、所述锁舌(104)和所述底板(105)从上至下设置在所述锁舌铆钉(102)上,所述锁舌铆钉(102)的两端分别铆接在所述底板(105)和所述背板(118)上,所述锁舌扭簧(122)套设在所述锁舌凸轮(124)上,使所述锁舌(104)随所述锁舌凸轮(124)克服所述锁舌扭簧(122)的扭力转动;所述棘爪(106)和所述锁舌(104)配合连接实现锁定和解锁动作;所述执行器组件(2)包括第二外壳(224)、内保险连杆(221)、转轴、保险齿轮(209)和偏心扭簧(210);所述第二外壳(224)与所述第一外壳(101)扣合连接,第二外壳(224)位于所述第一外壳(101)的上方;所述转轴和所述内保险连杆(221)均设置在所述第二外壳(224)的内壁上,所述保险齿轮(209)转动设置在所述转轴上,由所述内保险连杆(221)带动转动,所述保险齿轮(209)克服所述偏心扭簧(210)的扭力转动;所述锁体组件(1)还包括开启铆钉(119)、开启连杆(113)、开启扭簧(111)、过渡杆(116)、保险扭簧(117)和保险连接杆(120),所述开启铆钉(119)依次穿过所述开启连杆(113)、所述开启扭簧(111)和所述第一外壳(101),最后铆接在所述底板(105)上,所述开启连杆(113)克服所述开启扭簧(111)的扭力,并以所述开启铆钉(119)为中心转动,所述开启连杆(113)与所述棘爪释放杆(114)相互配合;所述开启连杆(113)上设置有滑槽(113a),所述过渡杆(116)安装在所述滑槽(113a)内滑动,并与所述棘爪释放杆(114)相互配合,所述保险扭簧(117)套设在所述过渡杆(116)上,所述过渡杆(116)克服所述保险扭簧(117)的扭力转动;所述保险连接杆(120)转动设置在所述背板(118)上,并与所述过渡杆(116)相互配合;所述保险齿轮(209)带动所述保险连接杆(120)转动,所述保险连接杆(120)推动所述过渡杆(116)转动,使所述开启连杆(113)与所述棘爪释放杆(114)分离或配合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门锁的内保险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执行器组件(2)还包括内保险连杆缓冲块(222),为所述内保险连杆(221)转动提供缓冲。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门锁的内保险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保险连杆(221)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二外壳(224)的内壁上;所述内保险连杆缓冲块(222)呈扇形,并固定在所述第二外壳(224)的内壁上,所述内保险连杆(221)的背部设置有与所述保险连杆缓冲块(222)配合的扇形槽(221a),所述内保险连杆缓冲块(222)位于所述扇形槽(221a)内,所述内保险连杆缓冲块(222)的两侧分别限位所述内保险连杆(221)转动。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门锁的内保险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锁体组件(1)还包括锁舌缓冲块(103),所述锁舌缓冲块(103)设置在所述底板(105)和所述第一外壳(101)之间,为所述锁舌(104)转动提供缓冲。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门锁的内保险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锁体组件(1)还包括外开启连杆(112),所述外开启连杆(112)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外壳(101)上,并推动所述开启连杆(113)转动。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门锁的内保险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执行器组件(2)还包括内开释放杆(207)和内开扭簧(208),所述内开释放杆(207)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二外壳(224)上,并克服所述内开扭簧(208)的扭力转动,所述内开释放杆(207)拨动所述过渡杆(116),使所述开启连杆(113)与所述棘爪释放杆(114)分离或配合连接。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门锁的内保险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执行器组件(2)还包括插头(204a)、电器组件(204)和第一微动开关(204d),所述电器组件(204)和所述第一微动开关(204d)均设置在所述第二外壳(224)内部,所述电器组件(204)固定在所述第二外壳(224)的内壁上,所述电器组件(204)内部埋设有若干导线,所述插头(204a)设置在所述电器组件(204)上方,并露在所述第二外壳(224)外面,所述插头(204a)与所述第一微动开关(204d)通过导线连接,并与车身线束电气连接,所述第一微动开关(204d)设置在所述电器组件(204)上,并位于所述电器组件(204)的下方;所述锁舌凸轮(124)位于所述第一微动开关(204d)下方,并相互垂直设置,所述锁舌凸轮(124)转动并触动所述第一微动开关(204d)时,所述第一微动开关(204d)获取所述锁舌(104)的位置信息,并通过导线传输给所述车身线束。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门锁的内保险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执行器组件(2)还包括第二微动开关(204b),所述第二微动开关(204b)设置在所述电器组件(204)上,所述第二微动开关(204b)与所述插头(204a)通过导线连接,所述保险齿轮(209)位于所述电器组件(204)的左侧,所述保险齿轮(209)上具有与所述第二微动开关(204b)配合的接触面(209a),所述保险齿轮(209)转动并触动所述第二微动开关(204b)时,所述第二微动开关(204b)获取保所述险齿轮(209)的位置信息,并通过导线传输给所述车身线束。

说明书

一种汽车门锁的内保险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门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门锁的内保险机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通过锁舌和棘爪配合实现汽车门锁的解锁和锁定,只要有相对应的钥匙都能实现门锁的锁定和解锁功能,功能单一,无法满足用户需求。因此,急需一种能够实现门锁上保险状态,此时无法通过钥匙实现解锁,且上保险状态和解保险状态转换方便的汽车门锁的内保险机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门锁的内保险机构,克服了现有技术的困难,开创了一种上保险和解保险状态转换方便的汽车门锁的内保险机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门锁的内保险机构,包括锁体组件和执行器组件;

所述锁体组件包括第一外壳、底板、背板、锁舌、棘爪、锁舌扭簧、棘爪扭簧、锁舌凸轮、棘爪释放杆、锁舌铆钉和棘爪铆钉,所述背板、所述棘爪释放杆、所述第一外壳、所述棘爪和所述底板从上至下设置在所述棘爪铆钉上,所述棘爪铆钉两端分别铆接在所述底板和所述背板上,所述棘爪扭簧套设在所述棘爪释放杆上,使所述棘爪释放杆克服所述棘爪扭簧的扭力带动所述棘爪转动;所述背板、所述锁舌凸轮、所述第一外壳、所述锁舌和所述底板从上至下设置在所述锁舌铆钉上,所述锁舌铆钉的两端分别铆接在所述底板和所述背板上,所述锁舌扭簧套设在所述锁舌凸轮上,使所述锁舌随所述锁舌凸轮克服所述锁舌扭簧的扭力转动;所述棘爪和所述锁舌配合连接实现锁定和解锁动作;

所述执行器组件包括第二外壳、内保险连杆、转轴、保险齿轮和偏心扭簧;所述第二外壳与所述第一外壳扣合连接,第二外壳位于所述第一外壳的上方;所述转轴和所述内保险连杆均设置在所述第二外壳的内壁上,所述保险齿轮转动设置在所述转轴上,由所述内保险连杆带动转动,所述保险齿轮克服所述偏心扭簧的扭力转动;

所述锁体组件还包括开启铆钉、开启连杆、开启扭簧、过渡杆、保险扭簧和保险连接杆,所述开启铆钉依次穿过所述开启连杆、所述开启扭簧和所述第一外壳,最后铆接在所述底板上,所述开启连杆克服所述开启扭簧的扭力,并以所述开启铆钉为中心转动,所述开启连杆与所述棘爪释放杆相互配合;

所述开启连杆上设置有滑槽,所述过渡杆安装在所述滑槽内滑动,并与所述棘爪释放杆相互配合,所述保险扭簧套设在所述过渡杆上,所述过渡杆克服所述保险扭簧的扭力转动;

所述保险连接杆转动设置在所述背板上,并与所述过渡杆相互配合;所述保险齿轮带动所述保险连接杆转动,所述保险连接杆推动所述过渡杆转动,使所述开启连杆与所述棘爪释放杆分离或配合连接。

优选地,所述执行器组件还包括内保险连杆缓冲块,为所述内保险连杆转动提供缓冲。

优选地,所述内保险连杆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二外壳的内壁上;所述内保险连杆缓冲块呈扇形,并固定在所述第二外壳的内壁上,所述内保险连杆的背部设置有与所述保险连杆缓冲块配合的扇形槽,所述内保险连杆缓冲块位于所述扇形槽内,所述内保险连杆缓冲块的两侧分别限位所述内保险连杆转动。

优选地,所述锁体组件还包括锁舌缓冲块,所述锁舌缓冲块设置在所述底板和所述第一外壳之间,为所述锁舌转动提供缓冲。

优选地,所述锁体组件还包括外开启连杆,所述外开启连杆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外壳上,并推动所述开启连杆转动。

优选地,所述执行器组件还包括内开释放杆和内开扭簧,所述内开释放杆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二外壳上,并克服所述内开扭簧的扭力转动,所述内开释放杆拨动所述过渡杆,使所述开启连杆与所述棘爪释放杆分离或配合连接。

优选地,所述执行器组件还包括插头、电器组件和第一微动开关,所述电器组件和所述第一微动开关均设置在所述第二外壳内部,所述电器组件固定在所述第二外壳的内壁上,所述电器组件内部埋设有若干导线,所述插头设置在所述电器组件上方,并露在所述第二外壳外面,所述插头与所述第一微动开关通过导线连接,并与车身线束电气连接,所述第一微动开关设置在所述电器组件上,并位于所述电器组件的下方;

所述锁舌凸轮位于所述第一微动开关下方,并相互垂直设置,所述锁舌凸轮转动并触动所述第一微动开关时,所述第一微动开关获取所述锁舌的位置信息,并通过导线传输给所述车身线束。

优选地,所述执行器组件还包括第二微动开关,所述第二微动开关设置在所述电器组件上,所述第二微动开关与所述插头通过导线连接,所述保险齿轮位于所述电器组件的左侧,所述保险齿轮上具有与所述第二微动开关配合的接触面,所述保险齿轮转动并触动所述第二微动开关时,所述第二微动开关获取保所述险齿轮的位置信息,并通过导线传输给所述车身线束。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汽车门锁的内保险机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汽车门锁的内保险机构,通过内保险连杆转动控制门锁的上保险和解保险状态,在上保险状态下,内开释放杆和外开连杆都无法使门锁解锁;但转换成解保险状态时,内开释放杆和外开连杆均可使门锁解锁。增强了门锁的安全性能;

通过第一微动开关和锁舌凸轮配合,获得解锁状态信号;通过第二微动开关和保险齿轮配合,获得上保险状态信号;当用户使用机械钥匙插入外把手钥匙锁芯并旋转时,该机构可以捕获此动作,并给车身控制系统发送信号,从而实现防盗模式切换和全车门锁解保险等行为。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汽车门锁的内保险机构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内保险连杆和内保险连杆缓冲块的配合爆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锁体组件的爆炸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执行器组件的爆炸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汽车门锁的内保险机构解保险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汽车门锁的内保险机构上保险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微动开关和锁舌凸轮配合,以及第二微动开关与保险齿轮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锁体组件124锁舌凸轮

2执行器组件201上盖

101第一外壳201a卡接

102棘爪铆钉202下盖

103锁舌缓冲块202a倒扣

104锁舌203保险缓冲块

105底板204电器组件

106棘爪204a插头

107锁舌铆钉204b第二微动开关

111开启扭簧204c第一微动开关

112外开启连杆207内开释放杆

113开启连杆208内开扭簧

113a滑槽209保险齿轮

114棘爪释放杆209a接触面

115棘爪扭簧210偏心扭簧

116过渡杆221内保险连杆

117保险扭簧221a扇形槽

118背板221b齿形

119开启铆钉221c通孔

120保险连接杆222内保险连杆缓冲块

122锁舌扭簧224第二外壳

123锁扣缓冲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图1至图7来介绍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如图1至图6所示,一种汽车门锁的内保险机构,包括锁体组件1和执行器组件2;

锁体组件1包括第一外壳101、底板105、背板118、锁舌104、棘爪106、锁舌扭簧122、棘爪扭簧115、锁舌凸轮124、棘爪释放杆114、锁舌铆钉102和棘爪铆钉107,背板118、棘爪释放杆114、第一外壳101、棘爪106和底板105从上至下设置在棘爪铆钉107上,棘爪铆钉107两端分别铆接在底板105和背板118上,棘爪扭簧115套设在棘爪释放杆114上,使棘爪释放杆114克服棘爪扭簧115的扭力带动棘爪106转动;背板118、锁舌凸轮124、第一外壳101、锁舌104和底板105从上至下设置在锁舌铆钉102上,锁舌铆钉102的两端分别铆接在底板105和背板118上,锁舌扭簧122套设在锁舌凸轮124上,使锁舌104随锁舌凸轮124克服锁舌扭簧122的扭力转动;棘爪106和锁舌104配合连接实现锁定和解锁动作;

执行器组件2包括第二外壳224、内保险连杆221、转轴、保险齿轮209和偏心扭簧210;第二外壳224与第一外壳101扣合连接,第二外壳224位于第一外壳101的上方;转轴和内保险连杆221均设置在第二外壳224的内壁上,保险齿轮209转动设置在该转轴上,由内保险连杆221带动转动,保险齿轮209克服偏心扭簧210的扭力转动,通过设置偏心扭簧210,使保险齿轮209转动存在两个限位;

锁体组件1还包括开启铆钉119、开启连杆113、开启扭簧111、过渡杆116、保险扭簧117和保险连接杆120,开启铆钉119依次穿过开启连杆113、开启扭簧111和第一外壳101,最后铆接在底板105上,开启连杆113克服开启扭簧111的扭力,并以开启铆钉119为中心转动,开启连杆113与棘爪释放杆114相互配合;

开启连杆113上设置有滑槽113a,过渡杆116安装在该滑槽113a内滑动,并与棘爪释放杆114相互配合,保险扭簧117套设在过渡杆116上,过渡杆116克服保险扭簧117的扭力转动;

保险连接杆120转动设置在背板118上,并与过渡杆116相互配合;保险齿轮209带动保险连接杆120转动,保险连接杆120推动过渡杆116转动,使开启连杆113与棘爪释放杆114分离或配合连接。

锁扣缓冲块123安装在第一外壳101上。

优选地,第二外壳224和保险齿轮209之间设置有保险缓冲块203,为保险齿轮209转动提供缓冲。

优选地,锁体组件1还包括锁舌缓冲块103,锁舌缓冲块103设置在底板105和第一外壳101之间,为锁舌104转动提供缓冲。

内保险连杆221上设置有通孔221c,通过通孔与车门内保险拉线连接。

在用户操作汽车车门内保险机构上保险时,如图5所示,内保险拉线推动内保险连杆221沿逆时针旋转,带动保险齿轮209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带动保险连接杆120逆时针旋转,保险连接杆120带动过渡杆116顺时针旋转,使开启连杆113和棘爪释放杆114的配合脱开(分离),形成图6所示状态,此时门锁进入上保险状态。

在用户操作汽车车门内保险机构解保险时,如图6所示,内保险拉线推动内保险连杆221沿图示顺时针旋转,带动保险齿轮209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带动保险连接杆120顺时针旋转,此时过渡杆120克服保险扭簧117扭力逆时针旋转,使开启连杆113和棘爪释放杆114配合连接,形成图5所示状态,此时门锁进入解保险状态。

进一步地技术方案为,锁体组件1还包括外开启连杆112,外开启连杆112转动设置在第一外壳101上,并推动开启连杆113转动。

如图6所示,在用户操作汽车车门内保险机构上保险后,拉动外开启连杆112使其顺时针转动,此时外开启连杆112带动开启连杆113克服开启扭簧111扭力逆时针转动,并带动过渡杆120向左移动,但由于开启连杆113和棘爪释放杆114为脱开状态,无法驱动棘爪释放杆114旋转实现门锁解锁。

如图5所示,在用户操作汽车车门内保险机构解保险后,拉动外开启连杆112使其逆时针转动,此时外开启连杆112带动开启连杆113克服开启扭簧111扭力逆时针转动,并带动过渡杆120向左移动,开启连杆113带动棘爪释放杆114转动,棘爪释放杆114带动棘爪106旋转,实现门锁解锁。

更进一步地,执行器组件2还包括内保险连杆缓冲块222,为内保险连杆221转动提供缓冲。

具体地,内保险连杆221转动设置在第二外壳224的内壁上;内保险连杆缓冲块222呈扇形,并固定在第二外壳224的内壁上,内保险连杆221的背部设置有与保险连杆缓冲块222配合的扇形槽221a,内保险连杆缓冲块222位于该扇形槽221a内,内保险连杆缓冲块222的两侧分别限位内保险连杆221转动,即内保险连杆存在两个档位。

通过内保险连杆和内保险连杆缓冲块相互配合,不仅起到缓冲的作用,而且内保险连杆转动到两个档位时不产生松动和异响。内保险连杆221上设置有与保险齿轮209配合的齿形221b。

第二实施例

如图1至图6所示,一种汽车门锁的内保险机构,包括锁体组件1和执行器组件2;

锁体组件1包括第一外壳101、底板105、背板118、锁舌104、棘爪106、锁舌扭簧122、棘爪扭簧115、锁舌凸轮124、棘爪释放杆114、锁舌铆钉102和棘爪铆钉107,背板118、棘爪释放杆114、第一外壳101、棘爪106和底板105从上至下设置在棘爪铆钉107上,棘爪铆钉107两端分别铆接在底板105和背板118上,棘爪扭簧115套设在棘爪释放杆114上,使棘爪释放杆114克服棘爪扭簧115的扭力带动棘爪106转动;背板118、锁舌凸轮124、第一外壳101、锁舌104和底板105从上至下设置在锁舌铆钉102上,锁舌铆钉102的两端分别铆接在底板105和背板118上,锁舌扭簧122套设在锁舌凸轮124上,使锁舌104随锁舌凸轮124克服锁舌扭簧122的扭力转动;棘爪106和锁舌104配合连接实现锁定和解锁动作;

执行器组件2包括第二外壳224、内保险连杆221、转轴、保险齿轮209和偏心扭簧210;第二外壳224与第一外壳101扣合连接,第二外壳224位于第一外壳101的上方;转轴和内保险连杆221均设置在第二外壳224的内壁上,保险齿轮209转动设置在该转轴上,由内保险连杆221带动转动,保险齿轮209克服偏心扭簧210的扭力转动,通过设置偏心扭簧210,是保险齿轮209转动存在两个限位;

锁体组件1还包括开启铆钉119、开启连杆113、开启扭簧111、过渡杆116、保险扭簧117和保险连接杆120,开启铆钉119依次穿过开启连杆113、开启扭簧111和第一外壳101,最后铆接在底板105上,开启连杆113克服开启扭簧111的扭力,并以开启铆钉119为中心转动,开启连杆113与棘爪释放杆114相互配合;

开启连杆113上设置有滑槽113a,过渡杆116安装在该滑槽113a内滑动,并与棘爪释放杆114相互配合,保险扭簧117套设在过渡杆116上,过渡杆116克服保险扭簧117的扭力转动;

保险连接杆120转动设置在背板118上,并与过渡杆116相互配合;保险齿轮209带动保险连接杆120转动,保险连接杆120推动过渡杆116转动,使开启连杆113与棘爪释放杆114分离或配合连接。

进一步地技术方案为,执行器组件2还包括内开释放杆207和内开扭簧208,内开释放杆207转动设置在第二外壳224上,并克服内开扭簧208的扭力转动,内开释放杆207拨动过渡杆116,使开启连杆113与棘爪释放杆114分离或配合连接。

内开释放杆207竖直设置,过渡杆120、棘爪释放杆114和开启连杆113水平设置。

在用户操作汽车车门内保险机构上保险时,如图5所示,内保险拉线推动内保险连杆221沿逆时针旋转,带动保险齿轮209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带动保险连接杆120逆时针旋转,保险连接杆120带动过渡杆116顺时针旋转,使开启连杆113和棘爪释放杆114的配合脱开(分离),并且和内开释放杆207的配合也脱开,形成图6所示状态,此时门锁进入上保险状态。

在用户操作汽车车门内保险机构解保险时,如图6所示,内保险拉线推动内保险连杆221沿图示顺时针旋转,带动保险齿轮209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带动保险连接杆120顺时针旋转,此时过渡杆120克服保险扭簧117扭力逆时针旋转,使开启连杆113和棘爪释放杆114配合连接,并且和内开释放杆207的也形成配合,形成图5所示状态,此时门锁进入解保险状态。

如图6所示,在用户操作汽车车门内保险机构上保险后,拉动内开释放杆207克服内开扭簧208扭力顺时针转动,由于开启连杆113和棘爪释放杆114为脱开状态,因此无法拨动过渡杆120,门锁无法解锁。

如图5所示,在用户操作汽车车门内保险机构解保险后,拉动内开释放杆207克服内开扭簧208扭力顺时针转动,内开释放杆207拨动过渡杆120,此时过渡杆120带动棘爪释放杆114转动,棘爪释放杆114带动棘爪106转动,实现门锁解锁。

第三实施例

如图7所示,执行器组件2还包括插头204a、电器组件204和第一微动开关204d,电器组件204和第一微动开关204d均设置在第二外壳224内部,电器组件204固定在第二外壳224的内壁上,电器组件204内部埋设有若干导线,插头204a设置在电器组件204上方,并露在第二外壳224外面,插头204a与第一微动开关204d通过导线连接,并与车身线束电气连接,第一微动开关204d设置在电器组件204上,并位于电器组件204的下方;

锁舌凸轮124位于第一微动开关204d下方,并相互垂直设置,锁舌凸轮124转动并触动第一微动开关204d时,第一微动开关204d获取锁舌104的位置信息,并通过导线传输给车身线束。

用户操作汽车车门内保险机构解保险后,开启连杆或内开释放杆带动棘爪释放杆转动,棘爪释放杆带动棘爪转动,此时棘爪带动锁舌转动,锁舌带动锁舌凸轮转动,使锁舌凸轮触动第一微动开关,第一微动开关获取锁舌位置信息,并传输给车身线束。此时用户通过该信息了解到该门锁为解锁状态。

进一步地技术方案为,执行器组件2还包括第二微动开关204b,第二微动开关204b设置在电器组件204上,第二微动开关204b与插头204a通过导线连接,保险齿轮209位于电器组件204的左侧,保险齿轮209上具有与第二微动开关204b配合的接触面209a,保险齿轮209转动并触动第二微动开关204b时,第二微动开关204b获取保险齿轮209的位置信息,并通过导线传输给车身线束。

接触面209a位于保险齿轮209的右侧,内保险连杆221位于保险齿轮209的左侧。

当用户操作汽车车门内保险机构上保险后,内保险连杆带动保险齿轮顺时针转动,使接触面触动第二微动开关,第二微动开关获取保险齿轮位置信息,并传输给车身线束。此时用户通过该信息了解到该门锁为上保险状态。

车身线束为汽车电路的网格主体,与车身的显示设备连接,用户通过该显示设备了解该门锁为上保险或解保险状态。

进一步地,第二外壳224包括上盖201和下盖202,上盖201和下盖202相互扣合设置。

上盖201上设置有卡接201a,下盖202上设置有与卡接201a配合的倒扣202a。通过卡接201a和倒扣202a配合实现上盖201和下盖202的扣合连接,或者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上盖201和下盖202。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及特点,其目的在于使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不能仅以本实施例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采用,即凡依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所作的同等变化或修饰,仍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

一种汽车门锁的内保险机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一种汽车门锁的内保险机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一种汽车门锁的内保险机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汽车门锁的内保险机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汽车门锁的内保险机构.pdf(1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汽车门锁的内保险机构,包括锁体组件和执行器组件;执行器组件包括第二外壳、内保险连杆、转轴和保险齿轮;转轴和内保险连接杆均设置在第二外壳的内壁上,保险齿轮转动设置在该转轴上,由内保险连接杆带动转动;锁体组件包括开启铆钉、开启连杆、过渡杆和保险连接杆,开启铆钉依次穿过开启连杆、开启扭簧和第一外壳,最后铆接在底板上,开启连杆与棘爪释放杆相互配合;开启连杆上设置有滑槽,过渡杆安装在该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