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帽清洁装置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清洁装置,尤其是一种安全帽清洁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电力公司,电力工作人员在现场工作时,需要佩戴安全帽,以保护自己的
人身安全。安全帽通常放置在办公室中的书橱中或桌子上,长期使用时不可避免
的在安全帽上会堆积灰尘。为避免灰尘的堆积,通常在安全帽外部套上塑料袋。
但这种方式下,仅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灰尘落在安全帽上,却不能对安全帽进行
清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任务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安全帽清洁装置,
该安全帽清洁装置具有可以方便地对安全帽进行清洁,通过机器对安全帽进行清
洁,较人工清洁时省时省力,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的特点。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包括输送总成、顶升总成、
清洁总成和平移总成,所述的输送总成和顶升总成分别设置在清洁总成的下部,
平移总成设置在清洁总成的上部,且通过连接装置与清洁总成相连;
所述的输送总成设置在下支架上,所述的输送总成包括输送辊、输送带、连
接轴和轴承,所述的输送辊包括4个,分为两对,两对输送辊左右对称设置在下
支架上,所述的下支架的前侧和后侧分别设置有连接轴,连接轴通过轴承设置在
下支架上,连接轴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输送辊,两对输送辊上分别设置有输送带,
所述的顶升总成设置在两对输送辊之间的下支架上;
所述的顶升总成包括顶升气缸、主支撑杆和支撑板,所述的主支撑杆设置在
顶升气缸的缸杆上,支撑板设置在主支撑杆上部,所述的顶升气缸设置在下支架
上;
所述的清洁总成包括安装架和清洁器,所述的安装架为弧形结构,所述的清
洁器包括多个,沿安装架内侧周向设置,每个所述的清洁器分别包括副导向杆、
主导向杆、弹簧、弧形板和清洁擦,副导向杆的尾端设置有主导向杆,相连的主
导向杆与副导向杆位于同一条中心线上,每个主导向杆上分别设置有弹簧,弹簧
压缩后长于主导向杆的长度,每个弹簧的尾端分别设置有弧形板,每个弧形板的
内侧分别设置有清洁擦,多个清洁擦围成一弧形面,此弧形面的内径小于安全帽
的顶面和侧面形成的外弧形面的外径;
所述的平移总成设置在上支架上,所述的平移总成包括电机、第一齿轮、第
二齿轮、第三齿轮、第四齿轮、转轴、第一齿条、第二齿条、第一滑块、第二滑
块和横梁,所述的第一齿轮设置在电机的电机轴上,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相啮合,
第二齿轮的中部设置有转轴,转轴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三齿轮和第四齿轮,
第三齿轮与第一齿条相啮合,第四齿轮与第二齿条相啮合,所述的第一齿条和第
二齿条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所述的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的下部连
接有横梁,所述的电机设置在上支架的上部,上支架的内部设置有中空内腔,中
空内腔上部和下部的上支架上分别设置有缺口,所述的缺口与中空内腔相连通,
所述的第二齿轮设置在缺口和中空内腔内,所述的第三齿轮、第四齿轮和转轴分
别设置在上支架的中空内腔内。
所述的连接装置包括多个连接杆,多个所述的连接杆一端与平移总成的横梁
相连,另一端与清洁总成的安装架相连。
所述的清洁总成的多个副导向杆沿周向方向均匀设置。
所述的清洁总成的清洁擦的底面为弧形面。
所述的顶升总成的顶升气缸与支撑板之间还设置有副支撑杆,所述的副支撑
杆包括两个,分别设置在主支撑杆的左右两侧。
本发明的安全帽清洁装置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突出的有益效果:可以
方便地对安全帽进行清洁,通过机器对安全帽进行清洁,较人工清洁时省时省力,
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使安全帽与清洁装置紧密接触,避免了安全帽凹
凸不平时难清理的弊端,提高了清洁效果,清洁更干净,通过设置有多个清洁器,
可以同时对安全帽的整个清洁部位进行清理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顶升总成的示意图;
图3为输送总成的示意图;
图4为清洁总成的示意图;
图5为清洁器的示意图;
图6为平移总成的示意图;
图7为清洁擦的形变示意图;
图中:1下支架,2顶升总成,21顶升气缸,22主支撑杆,23支撑板,24
副支撑杆,3输送总成,31输送带,32连接轴,33轴承,34输送辊,4清洁
总成,41安装架,42副导向杆,43主导向杆,44弹簧,45弧形板,46清洁
擦,5安全帽,6上支架,7平移总成,71电机,72第一齿轮,73第二齿轮,
74转轴,75第三齿轮,76第一齿条,77横梁,78缺口,79第四齿轮,710
第二齿条,8连接杆,91第一滑块,92第二滑块,10弧形面。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说明书附图1至图7对本发明的安全帽清洁装置作以下详细地说明。
本发明的安全帽清洁装置,其结构包括输送总成3、顶升总成2、清洁总成4
和平移总成7,所述的输送总成3和顶升总成2分别设置在清洁总成4的下部,
平移总成7设置在清洁总成4的上部,且通过连接装置与清洁总成4相连;
所述的输送总成3设置在下支架1上,所述的输送总成3包括输送辊34、输
送带31、连接轴32和轴承33,所述的输送辊34包括4个,分为两对,两对输送
辊左右对称设置在下支架1上,所述的下支架1的前侧和后侧分别设置有连接轴
32,连接轴32通过轴承33设置在下支架1上,连接轴3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输送
辊34,两对输送辊34上分别设置有输送带31,所述的顶升总成2设置在两对输
送辊34之间的下支架1上;
所述的顶升总成2包括顶升气缸21、主支撑杆22和支撑板23,所述的主支
撑杆22设置在顶升气21缸的缸杆上,支撑板23设置在主支撑杆22上部,所述
的顶升气缸21设置在下支架1上;
所述的清洁总成4包括安装架41和清洁器,所述的安装架41为弧形结构,
所述的清洁器包括多个,沿安装架41内侧周向设置,每个所述的清洁器分别包括
副导向杆42、主导向杆43、弹簧44、弧形板45和清洁擦46,副导向杆42的尾
端设置有主导向杆43,相连的主导向杆43与副导向杆42位于同一条中心线上,
每个主导向杆43上分别设置有弹簧44,弹簧44压缩后长于主导向杆43的长度,
每个弹簧44的尾端分别设置有弧形板45,每个弧形板45的内侧分别设置有清洁
擦46,多个清洁擦46围成一弧形面,此弧形面的内径小于安全帽5的顶面和侧
面形成的外弧形面的外径;弹簧44的作用一是为了防止弧形板45与主导向杆43
硬性接触,造成损坏,二是为了弹性变形,使清洁擦46可以全部贴于安全帽5
的外表面,当顶升总成将安全帽5顶起时,清洁擦46可以全部贴于安全帽5的外
表面,避免了安全帽5表面凹凸不平时,清洁擦46无法触及到安全帽5外表面的
情况;
所述的平移总成7设置在上支架6上,所述的平移总成7包括电机71、第一
齿轮72、第二齿轮73、第三齿轮75、第四齿轮79、转轴74、第一齿条76、第二
齿条710、第一滑块91、第二滑块92和横梁77,所述的第一齿轮72设置在电机
71的电机轴上,第二齿轮73与第一齿轮72相啮合,第二齿轮73的中部设置有
转轴74,转轴74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三齿轮75和第四齿轮79,第三齿轮
75与第一齿条76相啮合,第四齿轮79与第二齿条710相啮合,所述的第一齿条
76和第二齿条710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滑块91和第二滑块92,所述的第一齿条76
和第二齿条710的下部连接有横梁77,所述的电机71设置在上支架6的上部,
上支架6的内部设置有中空内腔,中空内腔上部和下部的上支架6上分别设置有
缺口78,所述的缺口78与中空内腔相连通,所述的第二齿轮73设置在缺口78
和中空内腔内,所述的第三齿轮75、第四齿轮79和转轴74分别设置在上支架6
的中空内腔内。
所述的连接装置包括多个连接杆8,多个所述的连接杆8一端与平移总成7
的横梁77相连,另一端与清洁总成4的安装架41相连。增加了横梁77与安装架
41的连接强度。
所述的清洁总成4的多个副导向杆42沿周向方向均匀设置。清洁更加均匀。
所述的清洁总成4的清洁擦46的底面为弧形面10。与安全帽顶面和侧面充
分接触。
所述的顶升总成2的顶升气缸21与支撑板23之间还设置有副支撑杆24,所
述的副支撑杆24包括两个,分别设置在主支撑杆22的左右两侧。增加了支撑板
23的强度。
对安全帽5进行清洁时,将需要清洁的安全帽5置于输送总成3上,输送总
成3的输送带31将安全帽5移动至顶升总成2的上部,然后顶升总成2的顶升气
缸21启动,通过主支撑杆22和副支撑杆24带动支撑板23向上移动,从而将安
全帽5顶起,脱离开输送带31,此时清洁总成4的清洁擦46全部贴于安全帽5
顶面和侧面上,此时启动平移总成7,使平移总成7带动清洁总成4水平移动,
从而对安全帽5的顶面和侧面进行清洁,即平移总成7工作时,电机71启动,电
机71带动电机71轴上的第一齿轮72转动,第一齿轮72与第二齿轮73相啮合,
从而带动第二齿轮73转动,第二齿轮73带动转轴74转动,转轴74带动转轴74
两端的第三齿轮75和第四齿轮79同步转动,第三齿轮75和第四齿轮79带动与
之相连的第一齿条76和第二齿条710水平移动,第一齿条76和第二齿条710通
过第一滑块91和第二滑块92沿上支架6水平移动,第一滑块91和第二滑块92
起到导向和定位作用,第一齿条76和第二齿条710带动下部与之相连的横梁77
水平移动,从而带动清洁总成4水平移动,对安全帽5进行清洁,通过控制电机
71的正反转,可以实现对安全帽5来回多次清理;清洁完后,顶升总成2回位,
清洁后的安全帽5落至输送总成3的输送带31上,安全移出。
使用时,可以对一个安全帽进行清洁,也可以同时对多个安全帽进行清洁,
对多个安全帽进行清洁时,则是需要设置多个顶升总成,同时将多个安全帽顶起,
然后通过平移总成带动清洁装置水平移动对多个安全帽进行清洁。
以上所列举的实施方式仅供理解本发明之用,并非是对本发明所描述的技术
方案的限定,有关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权利要求所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
可以作出多种变化或变形,所有等同的变化或变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
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未详述之处,均为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