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器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卫生洁具,具体涉及一种便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便器通常有如下几种结构形式:
1)将大便器的排污口设计于便槽中间至后部区间。这是目前市场销售产品
中大部分采用的形式,将排污口设计于中间是为了避免大便直接下落至存水中
造成溅水,采用该结构的产品在使用中仍然时常发生溅水,有的蹲便器将排污
口设计于靠后方,但未将排污口完全后置于上口的俯视界以外,当大便成大粒
状且较硬时极易发生溅水。
2)将大便器的排污口设计于便槽前方。该类型设计通常是蹲便器,该设计
在极端情况时,可能将存水溅到使用者脸上。
3)将大便器的排污口设计于便槽中心偏测一边。该设计同时要求在相对一
侧设计冲水口,增加了结构复杂性,不利于生产,难以推广。
4)将大便器的排污口设计于便槽下方并继续向前延伸,形成上下层结构。
该设计增加了结构复杂性,不利于生产,难以推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器,排污口在水平方向上位于开口的外部,
即,从上向下俯视时完全看不到排污口,大便或小便沿便槽的壁滑落到水中从
排污口排出,彻底解决了使用者被溅水的问题,以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
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便器,包括便器主体,所述便器主体自上而下设有上开口、便槽和排
污口,所述便槽分别通过所述上开口和所述排污口与外界连通,所述排污口在
水平面内的投影在所述上开口的边缘在水平面内的投影的外部。
进一步的,所述排污口设置在所述便器主体的左部、右部或后部。
进一步的,所述便器主体内的水面在冲水器不工作时位于所述排污口的位
置。
进一步的,形成所述便槽的内壁设有圆滑过渡,设有所述排污口的内壁设
有圆滑过渡。
进一步的,所述便器主体由陶瓷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便器的类型为蹲便器;或者,所述便器为坐便器,所述坐
便器包括固定在所述便器主体上的水箱,所述水箱通过管道与所述便槽的内部
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排污口在水平方向上位于开口的外部,即,从上向下俯视时完全看不到排
污口,大便或小便沿便槽的壁滑落到水中从排污口排出,彻底解决了使用者被
溅水的问题;
对现有的产品结构改动不大,只需将后续连接的排水管道与排污口连接即
可;
制作上未增加整体结构的复杂性,同时也不至于增加生产成本;
外观上从上向下俯视时完全看不到排污口,提高了整体视觉的美观性;
当大便下落时完全由便槽承接,不会听到大便下落到存水中的难听的咚咚
声响,更不用担心存水上溅到身上;
排污口位于便器主体的后部,以尽量减小体积,其中将排污口位于便器主
体的左部或右部可作为新颖的艺术性设计,或为减少大便器整体的体积而采用
的方案。
附图说明
图1是一实施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又一实施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俯视图。
图中:100、便器主体;110、上开口;120、便槽;130、排污口;200、水
箱;300、排泄物。
具体实施方式
优选实施方式
如图1-图4所示,一种便器,包括便器主体100,便器主体100自上而下
设有上开口110、便槽120和排污口130,便槽120分别通过上开口110和排污
口130与外界连通,排污口130在水平面内的投影在上开口110的边缘在水平
面内的投影的外部。排污口130在水平方向上位于开口的外部,即,从上向下
俯视时完全看不到排污口130,大便或小便沿便槽120的壁滑落到水中从排污
口130排出,彻底解决了使用者被溅水的问题。
排污口130设置在便器主体100的左部、右部或后部。排污口130位于便
器主体100的后部,以尽量减小体积,其中将排污口130位于便器主体100的
左部或右部可作为新颖的艺术性设计,或为减少大便器整体的体积而采用的方
案。
便器主体100内的水面在冲水器不工作时位于排污口130的位置。以保证
排泄物300入水的位置在排污口130的位置,从而,彻底避免溅水。
形成便槽120的内壁设有圆滑过渡,设有排污口130的内壁设有圆滑过渡。
以利于排泄物300沿便槽120的顺畅滑动。
便器主体100由陶瓷制成。便器主体100的主流材质为陶瓷,陶瓷表面光
滑,不易附着、易清洗,因而被广泛应用。
便器的类型为蹲便器或者坐便器,当为坐便器时,坐便器包括固定在便器
主体100上的水箱200,水箱200通过管道与便槽120的内部连通,并且管道
上安装有阀门,以控制水是否从水箱200经管道流到便槽12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