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钢筋下埋的天棚辐射管构造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钢筋下埋的天棚辐射管
构造。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针对建筑物的标准也不断在提升,特别
是住房或办公大楼等,除了要满足最基本的强度要求和安全要求以外,还需要
满足“冬暖夏凉”的要求,也即,需要实现对室内温度的恒温控制。
目前,通常是通过天棚辐射管来实现对室内温度的恒温控制。然而,在现
有技术中,天棚辐射管埋通常设在楼板下部钢筋上方,此技术的缺点在于:其
一,因为钢筋混凝土楼板厚度需要达到13cm,相比较10cm的普通楼板,这增
加了成本和造价;第二,热的有效输出率比较低,因为埋设在两层钢筋混凝土
网片中,需同时向上下传送热量,其向下辐射量占总辐射量的60%,向上占总
量的40%,对于天棚辐射管路而言热辐射利用率偏低;第三,热反应速率比较
低,其总热输出功率被限制在了40w/㎡,每小时温度变化限定在了温升2℃。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钢筋下埋的天棚辐射管构造,以解决目
前隔热恒温方案存在的热效率利用率低、成本高、难维护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基于钢筋下埋的天棚辐
射管构造,包括:钢筋网片、呈“S”型的天棚辐射管、楼板和混凝土层;
其中,所述钢筋网片包括至少一个网格;
所述天棚辐射管通过所述钢筋网片的所述至少一个网格与钢筋网片连接;
连接后的所述钢筋网片和所述天棚辐射管设置在所述楼板的底面上方,且,
连接后的所述钢筋网片和所述天棚辐射管与所述楼板的底面间距为5mm;
所述混凝土层填充在所述钢筋网片、所述天棚辐射管和所述楼板的底面的
空隙处。
可选地,连接后的所述钢筋网片和所述天棚辐射管与所述楼板的内侧钢筋
连接;其中,所述内侧钢筋为靠近所述楼板的底面的钢筋。
可选地,连接后的所述钢筋网片和所述天棚辐射管基于所述混凝土层嵌入
在所述楼板内。
可选地,所述钢筋网片包括:多根冷拔钢丝;
所述多根冷拔钢丝横纵交叉设置并相互连接。
可选地,所述冷拔钢丝的直径为4mm。
可选地,所述天棚辐射管包括:管道入口、管道出口和呈平行设定的多个
子级管路;其中,所述管道入口和管道出口同向设置;
相邻的两个子级管路之间的间距等于所述网格的宽度。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基于钢筋下埋的天棚辐射管构造,包括:钢
筋网片、呈“S”型的天棚辐射管、楼板和混凝土层;其中,所述钢筋网片包括
至少一个网格;所述天棚辐射管通过所述钢筋网片的所述至少一个网格与钢筋
网片连接;连接后的所述钢筋网片和所述天棚辐射管设置在所述楼板的底面上
方,且,连接后的所述钢筋网片和所述天棚辐射管与所述楼板的底面间距为
5mm;所述混凝土层填充在所述钢筋网片、所述天棚辐射管和所述楼板的底面的
空隙处。可见,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天棚辐射管埋设在楼板下层钢筋的下
表面,使得在相对的时间和空间内,可以更快速、更高效的将热量输送到室内,
并且延缓了向另一侧楼板的热辐射的速度和时间。克服了必须同时均匀加热混
凝土后才能利用钢筋混凝土传导出热量的缺点。其次,天棚辐射管直接埋设在
楼板下层钢筋的下表面,减少了所施工时所需混凝土的总量,减少了加热混凝
土所需的总热值,缩短了热量向室内辐射传导的时间。最后,由于天棚辐射管
离楼板的表面更近,使得它的热量可迅速的加热室内的温度并同时提高了热响
应度。同时,由于管道避开了钢筋,浅埋在了混凝土层的表面,使得维修更加
的便捷。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
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
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
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一种基于钢筋下埋的天棚辐射管构造的结构
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一种钢筋网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一种钢筋网片与天棚辐射管的连接结构示意
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一种基于钢筋下埋的天棚辐射管构造的结构
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
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
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
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机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
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
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
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
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
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
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
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实施例一
参照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一种基于钢筋下埋的天棚辐射管
构造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基于钢筋下埋的天棚辐射管构造可以
包括:钢筋网片1、呈“S”型的天棚辐射管2、楼板3和混凝土层4。
所述天棚辐射管2通过所述钢筋网片1的所述至少一个网格与钢筋网片1
连接。连接后的所述钢筋网片1和所述天棚辐射管2设置在所述楼板的底面301
上方,且,连接后的所述钢筋网片1和所述天棚辐射管2与所述楼板的底面301
间距为5mm。所述混凝土层4填充在所述钢筋网片1、所述天棚辐射管2和所述
楼板的底面30的空隙处。
参照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一种钢筋网片的结构示意图。在
本实施例中,所述钢筋网片1包括至少一个网格。例如,每个网格的长X宽可
以是400mmX200mm。
进一步地,参照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一种钢筋网片与天棚
辐射管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天棚辐射管2可以通过所述钢
筋网片1的所述至少一个网格与钢筋网片1连接。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明了的是,可以采用任意一种适当的方式将所述钢筋
网片1与所述天棚辐射管2进行连接。如,所述连接可以但不仅限于:通过钢
丝进行连接的捆扎连接方式,或者,焊接连接方式。
综上所述,在本实施例所述的基于钢筋下埋的天棚辐射管构造可以包括:
钢筋网片、呈“S”型的天棚辐射管、楼板和混凝土层;其中,所述钢筋网片包
括至少一个网格;所述天棚辐射管通过所述钢筋网片的所述至少一个网格与钢
筋网片连接;连接后的所述钢筋网片和所述天棚辐射管设置在所述楼板的底面
上方,且,连接后的所述钢筋网片和所述天棚辐射管与所述楼板的底面间距为
5mm;所述混凝土层填充在所述钢筋网片、所述天棚辐射管和所述楼板的底面的
空隙处。可见,在本实施例中,天棚辐射管埋设在楼板下层钢筋的下表面,使
得在相对的时间和空间内,可以更快速、更高效的将热量输送到室内,并且延
缓了向另一侧楼板的热辐射的速度和时间。克服了必须同时均匀加热混凝土后
才能利用钢筋混凝土传导出热量的缺点。其次,天棚辐射管直接埋设在楼板下
层钢筋的下表面,减少了所施工时所需混凝土的总量,减少了加热混凝土所需
的总热值,缩短了热量向室内辐射传导的时间。最后,由于天棚辐射管离楼板
的表面更近,使得它的热量可迅速的加热室内的温度并同时提高了热响应度。
同时,由于管道避开了钢筋,浅埋在了混凝土层的表面,使得维修更加的便捷。
实施例二
在上述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优选的基于钢筋下埋的
天棚辐射管构造。下面对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优选的基于钢筋下埋的天棚辐射
管构造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参照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一种基于钢筋下埋的天棚辐射管
构造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基于钢筋下埋的天棚辐射管构造可以
包括:钢筋网片1、呈“S”型的天棚辐射管2、楼板3和混凝土层4。
所述天棚辐射管2通过所述钢筋网片1的所述至少一个网格与钢筋网片1
连接。连接后的所述钢筋网片1和所述天棚辐射管2设置在所述楼板的底面301
上方,且,连接后的所述钢筋网片1和所述天棚辐射管2与所述楼板的底面301
间距为5mm。所述混凝土层4填充在所述钢筋网片1、所述天棚辐射管2和所述
楼板的底面301的空隙处。
在本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采用任意一种适当的方式将所述连接
后的钢筋网片1和所述天棚辐射管2固定在距楼板的底面301上方5mm位置处。
例如:
其中,一种可行的方式可以如下: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楼板3中包括多个横向和/或纵向设置钢筋。优选地,
可以从多个钢筋中确定一个满足特定标准钢筋作为内侧钢筋(如图2所述的内
侧钢筋302),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内侧钢筋302距离所述楼板的底面301
的间距为5mm。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连接后的钢筋网片1和所述天棚辐射管2
与所述楼板3的内侧钢筋302连接。其中,所述内侧钢筋302为靠近所述楼板
的底面的钢筋。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内侧钢筋302既可以是横向设置的钢筋,
也可以是纵向设置的钢筋,所述钢筋网片1可以与横向钢筋和/或纵向钢筋连
接,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其中,另一种可行的方式可以如下:
若未能从所述楼板3中的多个钢筋中筛选得到满足标准(距楼板的底面301
的间距为5mm)的钢筋时,可以直接将连接后的钢筋网片1和所述天棚辐射管2
基于所述混凝土层4嵌入在所述楼板3内。在具体实现时,可以如下:在距所
述楼板的底面301上方5mm位置处设置一个定位模版,根据所述设置的定位模
版设置连接后的所述钢筋网片1和所述天棚辐射管2的位置。在所述连接后的
所述钢筋网片1和所述天棚辐射管2的位置确定后进行混凝土的浇筑,在混凝
土浇筑完成之后,所述连接后的所述钢筋网片1和所述天棚辐射管2嵌入在所
述楼板3内,且,距所述楼板的底面301的距离为5mm。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天棚构造还可以包括:垫层5
和面层6。所述垫层5铺设在所述楼板3的上表面(远离室内的一侧)与所述
面层6之间,起到了隔热保温的作用。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钢筋网片1包括至少一个网格。优选地,
所述钢筋网片1包括多根冷拔钢丝,所述多根冷拔钢丝横纵交叉设置并相互连
接。其中,多根冷拔钢丝横纵交叉设置确定的网格也即所述钢筋网片1所包括
的网格。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冷拔钢丝的直径可也根据实际请求选择,如,可
以但不仅限于是φ4mm。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天棚辐射管2可以通过所述钢筋网片1
的所述至少一个网格与钢筋网片1连接。所述天棚辐射管2呈“S”型设置在所
述钢筋网片1上。优选地,如图3所示,所述天棚辐射管可以包括:管道入口
201、管道出口202和呈平行设定的多个子级管路。如,图3中所示的第一子级
管路203和第二级子级管路204平行设置。
优选地,所述管道入口201和管道出口202可以同向设置;相邻的两个子
级管路之间的间距可以等于所述网格的宽度。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子级管路
203和第二级子级管路204之间的间距等于第一网格101的宽度。
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明了的是,所述管道入口201和管道出口202
的位置关系,以及相邻的两个子级管路之间的间距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
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综上所述,在本实施例所述的基于钢筋下埋的天棚辐射管构造可以包括:
钢筋网片、呈“S”型的天棚辐射管、楼板和混凝土层;其中,所述钢筋网片包
括至少一个网格;所述天棚辐射管通过所述钢筋网片的所述至少一个网格与钢
筋网片连接;连接后的所述钢筋网片和所述天棚辐射管设置在所述楼板的底面
上方,且,连接后的所述钢筋网片和所述天棚辐射管与所述楼板的底面间距为
5mm;所述混凝土层填充在所述钢筋网片、所述天棚辐射管和所述楼板的底面的
空隙处。可见,在本实施例中,天棚辐射管埋设在楼板下层钢筋的下表面,使
得在相对的时间和空间内,可以更快速、更高效的将热量输送到室内,并且延
缓了向另一侧楼板的热辐射的速度和时间。克服了必须同时均匀加热混凝土后
才能利用钢筋混凝土传导出热量的缺点。其次,天棚辐射管直接埋设在楼板下
层钢筋的下表面,减少了所施工时所需混凝土的总量,减少了加热混凝土所需
的总热值,缩短了热量向室内辐射传导的时间。最后,由于天棚辐射管离楼板
的表面更近,使得它的热量可迅速的加热室内的温度并同时提高了热响应度。
同时,由于管道避开了钢筋,浅埋在了混凝土层的表面,使得维修更加的便捷。
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明了的是,在传统的施工方案中,原混凝土的
埋设厚度至少是两层钢筋网片加上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所以天棚辐射管的下
表面离混凝土的下表面就会达到45mm,而通过本实施例的方案可以将上述45mm
的距离缩短到5mm,大大提高了热辐射率,避免了热量的损失。进一步地,在
本实施例中,天棚辐射管离楼板的表面较近,在混凝土层的下表面发现管渗漏
现象时,可以快速发现问题并维修,同时,由于距离楼板表面较近,维修时非
常方便。更进一步地,天棚辐射管处在钢筋的下方,相当于在施工过程中首先
施工的是天棚辐射管,再施工的则是下层钢筋,这样一来就意味着,天棚辐射
管的表面就多了一层的钢筋保护,延长了天棚辐射管的使用寿命。
实施例三
结合上述装置实施例,本实施例以基于钢筋下埋的天棚辐射管构造的施工
流程为例对所述基于钢筋下埋的天棚辐射管构造的结构进行详细解释说明。结
合上述图1-图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基于钢筋下埋的天棚辐射管构造的的施
工流程可以包括:
步骤S502,设置包括至少一个网格的钢筋网片1。
步骤S504,通过所述钢筋网片1的所述至少一个网格,将呈“S”型的天
棚辐射管2与所述钢筋网片1连接。
步骤S506,将连接有所述天棚辐射管2的钢筋网片1设置在所述楼板的底
面301上方,且,连接有所述天棚辐射管2的钢筋网片1与所述楼板的底面301
的间距为5mm。
步骤S508,将混凝土浇筑在所述钢筋网片1、所述天棚辐射管2和所述楼
板的底面301的空隙处。
在本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采用任意一种适当的方式将连接有所
述天棚辐射管2的钢筋网片1设置在所述楼板的底面301上方靠近室外的一侧。
例如:
其中,一种可行的方式可以如下:将连接后的所述钢筋网片1和所述天棚
辐射管2与所述楼板3的内侧钢筋302连接,以使连接后的所述钢筋网片1和
所述天棚辐射管2与所述楼板的底面301的间距为5mm。其中,所述内侧钢筋
302为靠近所述楼板的底面的钢筋,且,距所述楼板的底面301的距离为5mm。
其中,另一种可行的方式可以如下:在距所述楼板的底面301上方5mm位
置处设置定位模版,根据所述设置的定位模版设置连接后的所述钢筋网片1和
所述天棚辐射管2的位置。
在本实施例的一优选方案中,一种可行的设置包括至少一个网格的钢筋网
片1的方法可以是:将多根冷拔钢丝横纵交叉排布,并连接。优选地,所述冷
拔钢丝的直径可以但不仅限是4mm。
优选地,所述天棚辐射管2可以包括:管道入口201、管道出口202和呈
平行设定的多个子级管路。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管道入口201和管道出口202可以同向设置;相邻的
两个子级管路之间的间距可以等于所述网格的宽度。
可见,在本实施例中,天棚辐射管埋设在楼板下层钢筋的下表面,使得在
相对的时间和空间内,可以更快速、更高效的将热量输送到室内,并且延缓了
向另一侧楼板的热辐射的速度和时间。克服了必须同时均匀加热混凝土后才能
利用钢筋混凝土传导出热量的缺点。其次,天棚辐射管直接埋设在楼板下层钢
筋的下表面,减少了所施工时所需混凝土的总量,减少了加热混凝土所需的总
热值,缩短了热量向室内辐射传导的时间。最后,由于天棚辐射管离楼板的表
面更近,使得它的热量可迅速的加热室内的温度并同时提高了热响应度。同时,
由于管道避开了钢筋,浅埋在了混凝土层的表面,使得维修更加的便捷。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
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
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
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
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