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骨架横梁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大棚骨架横梁,属于双膜温室大棚的支承框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的大棚骨架横梁均是采用多根平行的横梁本体贯穿大棚顶部,横梁本体与双膜骨架
相互垂直。在现有技术中,横梁本体的作用是确保当大棚顶部遇到较大压力时能有足够的机
械强度抵挡住该压力,因此一般是将横梁本体与骨架相互固定。但是,现有技术存在如下缺
点:(1)针对较为流行的保温效果较佳的双膜骨架,没有专门与其相匹配的横梁本体与其固
定;(2)现有的横梁本体与骨架固定的力学强度过低,无法抵御较大压力,导致大棚使用寿
命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大棚横梁存在的上述缺陷,提出了一种大棚骨架横梁,
通过增加几形连接件与双模骨架相互固定,实现了大棚力学性能增强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大棚骨架横梁,包括与双膜骨架相垂直
的横梁本体,还包括位于横梁本体下方的开口为钝角的几形连接件,几形连接件为一体式结
构或者组合式结构,几形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与横梁本体相固定,横梁本体与双膜骨架的上骨
架相固定,几形连接件与双膜骨架的下骨架相固定。
进一步地,固定方式采用固定螺栓或者焊接。针对不同的大棚要求,既可以采用可以拆
卸的固定螺栓进行固定,也可以采用无法拆卸的焊接方式进行固定。
进一步地,横梁本体和几形连接件上设置有与固定螺栓相匹配的螺栓孔。针对可能需要
拆卸的大棚,在横梁本体和几形连接件上预先设置有螺栓孔。
进一步地,横梁本体的几形连接件的数量根据与其连接的双膜骨架的数量相一致。每个
横梁本体上设置有若干个几形连接件,而几形连接件的作用是将横梁本体与双模骨架相连接,
因此两者的数量是一致的。
进一步地,几形连接件的截面有增强力学强度的凹槽。通过设置有凹槽,可以节省材料
的同时增加几何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大棚骨架横梁,设置有几形连接件,通过
与双模骨架相互固定,增强横梁的抗压强度,延长大棚的使用寿命,结构简单,易于加工,
便于施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与双膜骨架的连接示意图之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与双膜骨架的连接示意图之一。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之五。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之六。
图中:1横梁本体;2几形连接件;3上骨架;4下骨架;5固定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大棚骨架横梁,包括与双膜骨架相垂直的横梁本体1,
还包括位于横梁本体1下方的开口为钝角的几形连接件2,几形连接件2为一体式结构或者
组合式结构,几形连接件2的两端分别与横梁本体1相固定,横梁本体1与双膜骨架的上骨
架3相固定,几形连接件2与双膜骨架的下骨架4相固定。
固定方式采用固定螺栓5或者焊接。针对不同的大棚要求,既可以采用可以拆卸的固定
螺栓5进行固定,也可以采用无法拆卸的焊接方式进行固定。
横梁本体1和几形连接件2上设置有与固定螺栓5相匹配的螺栓孔。针对可能需要拆卸
的大棚,在横梁本体1和几形连接件2上预先设置有螺栓孔。
横梁本体1的几形连接件2的数量根据与其连接的双膜骨架的数量相一致。每个横梁本
体1上设置有若干个几形连接件2,而几形连接件2的作用是将横梁本体1与双模骨架相连
接,因此两者的数量是一致的。
几形连接件2的截面有增强力学强度的凹槽。通过设置有凹槽,可以节省材料的同时增
加几何强度。
实施例二:
在图2至图8中,采用不同的几形连接件2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进行说明。
本实用新型保护的是一种可以使大棚骨架横梁与双膜骨架相固定的结构,但是该结构的
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图2、图3、图6和图7所示的,是几种对称结构的几形连接件2。
而图4和图8是非对称的几形连接件2。不论是采用内凹还是外展的结构形式,亦或是两者
相结合的形式,都有一个共同点:起到支撑和连接作用。通过采用几形连接件2实现了横梁
本体1和上骨架3之间力学性能的有效叠加,抗压能力大大增强。从另外一个角度,图1和
图5、图2和图6、图3和图7以及图4和图8,两两对比,均有一个规律:前者的几形连接
件2是一体式结构,后者的几形连接件2是组合式结构。后者的组合式结构是通过两个对半
分开的几形连接件2在最底部叠加,采用同一个固定螺栓5进行固定。几形连接件2通过采
用组合式结构,优点在于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角度的调节,而一体式机构的几形连接件
2较为坚硬,角度难控。并且在实际运输和安装过程中,组合式的几形连接件2的运用也更
加灵活。需要说明的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仅出现图5、图6、图7和图8中几形连接件
2的一半也是可以的。综上所述,虽然外形和组成各不相同,但是其原理和功能都是一致的。
当然,上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对本实用新型的实
施例范围。本实用新型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
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