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构造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身构造,该车身构造在支柱装饰件上设有卡定部,
且通过使卡定部与角撑板卡定而由支柱装饰件覆盖支柱。
背景技术
在车身构造中已知如下的构造,其在左右支柱的上端以沿车身前
后方向延伸的状态设有车顶侧梁,且在左右的车顶侧梁上架设有车顶
拱架,车顶侧梁以及中柱由角撑板连结。
角撑板具有设在中柱的延长线上且向车室侧鼓出的加强筋。
通过在角撑板上设置加强筋,而在加强筋以及车顶侧梁之间朝下
地形成有空间。通过使支柱装饰件的卡定凸部(以下简称为卡定部)
从下方插入至该空间内而使卡定部与加强筋卡定。
通过使卡定部与加强筋卡定,而能够使支柱装饰件从车室侧安装
在中柱上(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但是,对于专利文献1的车身构造而考虑到在将支柱装饰件的卡
定部向空间插入时,卡定部会与车顶侧梁干涉,从而妨碍提高支柱装
饰件的组装作业性。
为了防止基于卡定部引起的车顶侧梁的干涉,可以考虑到在车顶
侧梁的与角撑板(加强筋)相对的相对部位设置开口部。
在此,由于角撑板设在中柱的延长线上,所以会向车顶侧梁的相
对部位输入比较大的荷载。由此,车顶侧梁的相对部位成为尤其要求
刚性、强度的部位。
由此,在车顶侧梁的相对部位设有开口部的情况下,需要设法确
保相对部位的刚性、强度,从而并不优选为在相对部位设置开口部。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第2012-106706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支柱装饰件的组装作业
性,还能够确保刚性、强度的车身构造。
根据技术方案1的发明,提供一种车身构造,该车身构造具有:
设在车身侧部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支柱;将所述支柱的车室侧覆盖的
支柱装饰件;和从车室侧与所述支柱的上端部接合的角撑板,所述支
柱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向着车室外侧突出的支柱加强筋,所述角撑
板具有角撑板加强筋,该角撑板加强筋在与所述支柱加强筋沿车室内
外方向重叠的位置上且沿着所述支柱加强筋向着车室侧突出,并与所
述支柱加强筋共同形成第1闭合截面部,所述支柱装饰件在上端部具
有通过插入至所述第1闭合截面部的内部而与所述第1闭合截面部卡
定的卡定部。
在技术方案2的发明中,优选为,所述支柱通过形成所述支柱加
强筋而具有沿着所述支柱延伸的支柱棱线,所述角撑板通过形成所述
角撑板加强筋而具有沿着所述支柱棱线延伸的角撑板棱线,所述支柱
棱线以及所述角撑板棱线连续地设置。
在技术方案3的发明中,优选为,该车身构造具有:左右的车顶
侧梁,其在与所述支柱的上端部接合的状态下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且
设在车宽方向的左右侧;和所述车顶部件,其以支承在所述左右的车
顶侧梁上的方式沿车宽方向延伸,所述车顶部件具有车顶加强筋,该
车顶加强筋在与所述角撑板加强筋沿车室内外方向重叠的位置上且
沿着所述角撑板加强筋向着车室外侧突出,并与所述角撑板加强筋共
同形成第2闭合截面部。
在技术方案4的发明中,优选为,所述车顶部件通过形成所述车
顶加强筋而具有沿着所述车顶部件延伸的车顶棱线,所述车顶棱线以
及所述角撑板棱线连续地设置。
发明效果
在技术方案1的发明中,使支柱的支柱加强筋向着车室外侧突出,
且使角撑板的角撑板加强筋向着车室侧突出。由此,能够将由角撑板
加强筋以及支柱加强筋形成的第1闭合截面部的内部确保得大。
由此,能够使支柱装饰件的卡定部顺畅地插入至第1闭合截面部
的内部而使卡定部与第1闭合截面部卡定,因此能够提高支柱装饰件
的组装作业性。
此外,形成有第1闭合截面部,且将第1闭合截面部的内部确保
得大。由此,不需要在与角撑板加强筋相对的部位上形成开口部来确
保支柱装饰件的组装作业性。
像这样,通过形成第1闭合截面部并且不需要开口部,而能够确
保车身构造的刚性、强度。
而且,通过由角撑板加强筋以及支柱加强筋形成第1闭合截面部
而能够提高支柱以及角撑板的刚性、强度。
在技术方案2的发明中,通过使支柱棱线以及角撑板棱线连续,
而能够使荷载从支柱高效地传递至角撑板,并且能够使荷载从角撑板
高效地传递至支柱。
由此,能够提高支柱以及角撑板的刚性、强度,尤其能够提高支
柱以及角撑板的接合部的刚性、强度。
在技术方案3的发明中,通过由角撑板加强筋以及车顶加强筋形
成第2闭合截面部,而能够提高车顶部件以及角撑板的刚性、强度。
在技术方案4的发明中,通过使车顶棱线以及角撑板棱线连续,
而能够使荷载从车顶部件高效地传递至角撑板,并且能够使荷载从角
撑板高效地传递至车顶部件。
由此,能够提高车顶部件以及角撑板的刚性、强度,尤其能够提
高车顶部件以及角撑板的接合部的刚性、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车身构造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部分2的放大图,是表示将左支柱装饰件安装在左
中柱上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将左支柱装饰件从图2的车身构造分解后的状态的分
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图2的车身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图3的5-5线剖视图。
图6是图3的6-6线剖视图。
图7是表示图4的左角撑板的立体图。
图8是图3的8向视图。
图9是图2的9-9线剖视图。
图10是说明本发明的左中柱、左角撑板、车顶拱架之间的荷载
传递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另外,“前(Fr)”、
“后(Rr)”、“左(L)”、“右(R)”按照从驾驶者观察到的方向。
实施例
对实施例的车身构造10进行说明。
如图1、图2所示,车身构造10具有:左右的下纵梁12(仅图
示左下纵梁12);左右的中柱14、15;左右的车顶侧梁16、17;车顶
拱架(车顶部件)18;车顶19;左右的角撑板20(仅图示左角撑板
20);和左右的支柱装饰件22(仅图示左支柱装饰件22)。
左右的下纵梁12、左右的中柱14、15、左右的车顶侧梁16、17、
左右的角撑板20以及左右的支柱装饰件22设在车宽方向的左右侧。
左右的下纵梁12、左右的中柱14、15、左右的车顶侧梁16、17、
左右的角撑板20以及左右的支柱装饰件22是分别左右对称的部件,
以下,对左侧的部件进行说明并省略右侧部件的说明。
左下纵梁12设在底部的左侧部,是从左前柱24的下端部24a向
着车身后方大致水平地延伸至左后车轮拱架25的前端部25a的骨架。
在左下纵梁12的大致中央12a设有左中柱14。
左中柱14是设在车身的左侧部11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支柱部
件。该左中柱14从左下纵梁12的车身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12a向着
上方立起直到左车顶侧梁16的大致中央16a。
左中柱14的上端部14a与左车顶侧梁16的大致中央16a接合。
如图3、图4所示,左中柱14具有:与左车顶侧梁16的大致中
央16a接合的支柱基座31;设在支柱基座31上的支柱鼓出部32;和
设在支柱鼓出部32上的支柱加强筋33。
支柱基座31具有:设在车身前方侧的前支柱基座31a;和隔开规
定间隔而设在前支柱基座31a的车身后方侧的后支柱基座31b。前后
的支柱基座31a、31b的上端部通过一对螺栓35而与左车顶侧梁16
的大致中央16a接合。
支柱鼓出部32沿着左中柱14的长度方向而沿上下方向延伸,从
支柱基座31向车室27侧鼓出。
如图5所示,支柱鼓出部32具有:从前支柱基座31a的后边向
车室27侧折曲的前支柱鼓出壁32a;从后支柱基座31b的前边向车室
27侧折曲的后支柱鼓出壁32b;和设在前支柱鼓出壁32a的内边以及
后支柱鼓出壁32b的内边上的支柱鼓出顶部32c。
支柱鼓出顶部32c配置在从左车顶侧梁16向车室27侧仅以鼓出
高度H1分离的位置上。
在支柱鼓出顶部32c的车身前后方向中央设有支柱加强筋33。通
过在支柱鼓出顶部32c上设有支柱加强筋33,而在支柱鼓出顶部32c
上形成有前支柱鼓出顶部32d和后支柱鼓出顶部32e。
前支柱鼓出顶部32d设在前支柱基座31a侧。后支柱鼓出顶部32e
设在后支柱基座31b侧。
前支柱鼓出顶部32d在上端部形成有前安装孔36,在背面上焊接
有前螺母37。前螺母37与前安装孔36同轴地配置。
后支柱鼓出顶部32e与前支柱鼓出顶部32d相同地,在上端部形
成有后安装孔38,在背面上焊接有后螺母39。后螺母39与后安装孔
38同轴地配置。
回到图4,支柱加强筋33沿着左中柱14(具体来说,支柱鼓出
部32)的长度方向而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向着车室27外侧突出(鼓
出)。
特别是,支柱加强筋33的上端部在与角撑板加强筋72沿车室27
内外方向重叠的位置上,且沿着角撑板加强筋72向着车室27外侧突
出。
如图5所示,支柱加强筋33具有:从前支柱鼓出顶部32d的后
边向车室27外侧折曲的前支柱加强筋壁33a;从后支柱鼓出顶部32e
的前边向车室27外侧折曲的后支柱加强筋壁33b;和设在前支柱加强
筋壁33a的外边以及后支柱加强筋壁33b的外边上的支柱加强筋顶部
33c。
支柱加强筋顶部33c与左车顶侧梁16的大致中央16a接触。
支柱基座31通过在左中柱14上形成有支柱鼓出部32以及支柱
加强筋33而在左中柱14上具有第1~第8支柱棱线41~48(也参照
图4)。
第1~第8支柱棱线41~48沿着左中柱14而沿上下方向延伸。
第1支柱棱线41是前支柱基座31a以及前支柱鼓出壁32a的折
曲部向车室27外侧突出的部位。第2支柱棱线42是前支柱鼓出壁32a
以及前支柱鼓出顶部32d的折曲部向车室27侧突出的部位。
第3支柱棱线43是前支柱鼓出顶部32d以及前支柱加强筋壁33a
的折曲部向车室27侧突出的部位。第4支柱棱线44是前支柱加强筋
壁33a以及支柱加强筋顶部33c的折曲部向车室27外侧突出的部位。
第5支柱棱线45是支柱加强筋顶部33c以及后支柱加强筋壁33b
的折曲部向车室27外侧突出的部位。第6支柱棱线46是后支柱加强
筋壁33b以及后支柱鼓出顶部32e的折曲部向车室27侧突出的部位。
第7支柱棱线47是后支柱鼓出顶部32e以及后支柱鼓出壁32b
的折曲部向车室27侧突出的部位。第8支柱棱线48是后支柱鼓出壁
32b以及后支柱基座31b的折曲部向车室27外侧突出的部位。
如图4所示,第1~第8支柱棱线41~48沿着左中柱14的长度
方向而沿上下方向延伸。
回到图1、图2,左车顶侧梁16在与左中柱14的上端部14a接
合的状态下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该左车顶侧梁16的前端部16b与
前柱24的后端部24b接合,后端部16c与后车轮拱架25的后端部25b
接合。
在左车顶侧梁16以及右车顶侧梁17上架设有车顶拱架18。
车顶拱架18以在左车顶侧梁16上支承有左接合部18a,且在右
车顶侧梁17上支承有右端部(未图示)的方式向着车宽方向以梁状
延伸。
左接合部18a是从车顶拱架18的左端部18b向车宽方向外侧突
出的突片。
如图3所示,车顶拱架18的左接合部18a从上方与左车顶侧梁
16的中央上缘部16d接合。在车顶拱架18的上表面18c上接合有车
顶19(也参照图4),车顶19由车顶拱架18支承。
如图4、图6所示,车顶拱架18具有:与车顶19以及左车顶侧
梁16的中央上缘部16d接合的车顶基座51;设在车顶基座51上的车
顶鼓出部52;和设在车顶鼓出部52上的车顶加强筋53。
车顶基座51具有:设在车身前方侧的前车顶基座51a;和隔开规
定间隔地设在前车顶基座51a的车身后方侧的后车顶基座51b。
前后的车顶基座51a、51b的左端部(即,左车顶侧梁16的左接
合部18a)从上方与左车顶侧梁16的中央上缘部16d接合。
前后的车顶基座51a、51b与车顶19的背面接合。
车顶鼓出部52沿着车顶基座51的长度方向而沿车宽方向延伸,
且从车顶基座51向车室27侧鼓出。
车顶鼓出部52具有:从前车顶基座51a的后边向车室27侧折曲
的前车顶鼓出壁52a;从后车顶基座51b的前边向车室27侧折曲的后
车顶鼓出壁52b;和设在前车顶鼓出壁52a的内边以及后车顶鼓出壁
52b的内边上的车顶鼓出顶部52c。
车顶鼓出顶部52c配置在从车顶19向车室27侧仅以鼓出高度
H2分离的位置上。
在车顶鼓出顶部52c的车身前后方向中央设有车顶加强筋53。在
车顶鼓出顶部52c上设有车顶加强筋53,由此车顶鼓出顶部52c具有
设在前车顶基座51a侧的前车顶鼓出顶部52d;和设在后车顶基座51b
侧的后车顶鼓出顶部52e。
前车顶鼓出顶部52d在左端部形成有前安装孔56,且在背面上焊
接有前螺母57。前螺母57与前安装孔56同轴地配置。
后车顶鼓出顶部52e与前车顶鼓出顶部52d相同地,在左端部形
成有后安装孔58,且在背面上焊接有后螺母59。后螺母59与后安装
孔58同轴地配置。
车顶加强筋53沿着车顶拱架18(具体来说为车顶鼓出部52)的
长度方向而沿车宽方向延伸,且向着车室27外侧突出(鼓出)。
特别是,车顶加强筋53的左端部在与角撑板加强筋72沿车室27
内外方向重叠的位置上,且沿着角撑板加强筋72而向着车室27外侧
突出。
该车顶加强筋53具有:从前车顶鼓出顶部52d的后边向车室27
外侧折曲的前车顶加强筋壁53a;从后车顶鼓出顶部52e的前边向车
室27外侧折曲的后车顶加强筋壁53b;和设在前车顶加强筋壁53a
的外边以及后车顶加强筋壁53b的外边上的车顶加强筋顶部53c。
通过在车顶拱架18上形成车顶基座51、车顶鼓出部52以及车顶
加强筋53,而在车顶拱架18上具有第1~第8车顶棱线61~68。
第1~第8车顶棱线61~68沿着车顶拱架18而沿车宽方向延伸。
第1车顶棱线61是前车顶基座51a以及前车顶鼓出壁52a的折
曲部向车室27外侧突出的部位。第2车顶棱线62是前车顶鼓出壁52a
以及前车顶鼓出顶部52d的折曲部向车室27侧突出的部位。
第3车顶棱线63是前车顶鼓出顶部52d以及前车顶加强筋壁53a
的折曲部向车室27侧突出的部位。第4车顶棱线64是前车顶加强筋
壁53a以及车顶加强筋顶部53c的折曲部向车室27外侧突出的部位。
第5车顶棱线65是车顶加强筋顶部53c以及后车顶加强筋壁53b
的折曲部向车室27外侧突出的部位。第6车顶棱线66是后车顶加强
筋壁53b以及后车顶鼓出顶部52e的折曲部向车室27侧突出的部位。
第7车顶棱线67是后车顶鼓出顶部52e以及后车顶鼓出壁52b
的折曲部向车室27侧突出的部位。第8车顶棱线68是后车顶鼓出壁
52b以及后车顶基座51b的折曲部向车室27外侧突出的部位。
第1~第8车顶棱线61~68沿着车顶拱架18的长度方向而沿车
宽方向延伸。
回到图2、图4,左角撑板20从车室27侧与车顶拱架18的左端
部18b以及左中柱14的上端部14a接合。
左角撑板20的上端部20a沿着车顶拱架18的左端部18b形成,
下端部20b沿着左中柱14的上端部14a形成。
该左角撑板20具有:与车顶拱架18的左端部18b以及左中柱14
的上端部14a接合的角撑板基座71;和设在角撑板基座71上的角撑
板加强筋72。
角撑板基座71具有:沿着前车顶基座51a的左端部以及前支柱
基座31a的上端部形成的前角撑板基座71a;和沿着后车顶基座51b
的左端部以及后支柱基座31b的上端部形成的后角撑板基座71b。
如图5、图6所示,前角撑板基座71a具有:与前车顶鼓出顶部
52d的左端部以及前支柱鼓出顶部32d的上端部接合的前角撑板接合
部71c;和设在前角撑板接合部71c的前边上的前角撑板折曲部71d。
如图4、图7所示,前角撑板接合部71c在上端部设有前上安装
孔74,在下端部设有前下安装孔75。
该前角撑板接合部71c在左角撑板20与车顶拱架18的左端部18b
以及左中柱14的上端部14a重合的状态下与前车顶鼓出顶部52d以
及前支柱鼓出顶部32d抵接。
在前角撑板接合部71c与前车顶鼓出顶部52d以及前支柱鼓出顶
部32d抵接的状态下,前上安装孔74与车顶拱架18的前安装孔56
同轴地配置,且前下安装孔75与左中柱14的前安装孔36同轴地配
置。
通过在前角撑板接合部71c的前边上设有前角撑板折曲部71d,
能够由前角撑板折曲部71d来加强前角撑板接合部71c。
后角撑板基座71b具有:与后车顶鼓出顶部52e的左端部以及后
支柱鼓出顶部32e的上端部接合的后角撑板接合部71e;和设在后角
撑板接合部71e的后边上的后角撑板折曲部71f。
后角撑板接合部71e在上端部设有后上安装孔76,在下端部设
有后下安装孔77。
该后角撑板接合部71e在左角撑板20与车顶拱架18的左端部
18b以及左中柱14的上端部14a重合的状态下与后车顶鼓出顶部52e
以及后支柱鼓出顶部32e抵接。
在后角撑板接合部71e与后车顶鼓出顶部52e以及后支柱鼓出
顶部32e抵接的状态下,后上安装孔76与车顶拱架18的后安装孔58
同轴地配置,后下安装孔77与左中柱14的后安装孔38同轴地配置。
通过在后角撑板接合部71e的后边上设有后角撑板折曲部71f,
能够由后角撑板折曲部71f加强后角撑板接合部71e。
角撑板加强筋72从角撑板基座71向着车室27侧突出(鼓出)。
角撑板加强筋72以使上端部(以下称为角撑板加强筋上端部)
72a与车顶加强筋53的左端部相对,且下端部(以下称为角撑板加强
筋下端部)72b与支柱加强筋33的上端部相对的方式形成。
该角撑板加强筋72具有:从前角撑板接合部71c的后边向车室
27侧折曲的前角撑板加强筋壁72c;从后角撑板接合部71e的前边向
车室27侧折曲的后角撑板加强筋壁72d;和设在前角撑板加强筋壁
72c的内边以及后角撑板加强筋壁72d的内边上的角撑板加强筋顶部
72e。
角撑板加强筋上端部72a在与车顶加强筋53的左端部沿车室
27内外方向重叠的位置上,且沿着车顶加强筋53的左端部而向着车
室27侧突出。
角撑板加强筋下端部72b在与支柱加强筋33的上端部沿车室
27内外方向重叠的位置上,且沿着支柱加强筋33的上端部而向着车
室27侧突出。
在左角撑板20的前上安装孔74以及车顶拱架18的前安装孔
56中插入有螺栓78,所插入的螺栓78与车顶拱架18的前螺母57螺
合。
而且,在左角撑板20的后上安装孔76以及车顶拱架18的后安
装孔58中插入有螺栓78,所插入的螺栓78与车顶拱架18的后螺母
59螺合。
此外,在左角撑板20的前下安装孔75以及左中柱14的前安装
孔36中插入有螺栓79,所插入的螺栓79与左中柱14的前螺母37
螺合。
而且,在左角撑板20的后下安装孔77以及左中柱14的后安装
孔38中插入有螺栓79,所插入的螺栓79与左中柱14的后螺母39
螺合。
由此,左角撑板20在与车顶拱架18的左端部18b以及左中柱
14的上端部14a重叠的状态下由螺栓78、79和螺母57、59、37、39
接合(也参照图3)。
在该状态下,由角撑板加强筋上端部72a以及车顶加强筋53的
左端部形成第2闭合截面部85(参照图6)。而且,由角撑板加强筋
下端部72b以及支柱加强筋33的上端部形成第1闭合截面部82(参
照图5)。
通过由支柱加强筋33以及角撑板加强筋72形成第1闭合截面
部82,能够提高左中柱14以及左角撑板20的刚性、强度。
通过由车顶加强筋53以及角撑板加强筋72形成第2闭合截面
部85,能够提高车顶拱架18以及左角撑板20的刚性、强度。
如图8所示,第1闭合截面部82具有向着下方的车室27开放
的第1开口部(内部)83。
通过由角撑板加强筋下端部72b以及支柱加强筋33(上端部)
形成第1闭合截面部82,能够使第1开口部83形成得大。
此外,如图2所示,第2闭合截面部85具有向着上方的车室
27开放的第2开口部86。
回到图5、图6,通过在左角撑板20上形成角撑板基座71以及
角撑板加强筋72,而在左角撑板20上具有第1~第8角撑板棱线91~
98。
第1~第8角撑板棱线91~98沿着左角撑板20延伸。
第1角撑板棱线91是前角撑板折曲部71d向车室27外侧突出
的部位。第2角撑板棱线92是前角撑板折曲部71d以及前角撑板接
合部71c的折曲部向车室27侧突出的部位。
第3角撑板棱线93是前角撑板接合部71c以及前角撑板加强筋
壁72c的折曲部向车室27外侧突出的部位。第4角撑板棱线94是前
角撑板加强筋壁72c以及角撑板加强筋顶部72e的折曲部向车室27
侧突出的部位。
第5角撑板棱线95是角撑板加强筋顶部72e以及后角撑板加强
筋壁72d的折曲部向车室27侧突出的部位。第6角撑板棱线96是后
角撑板加强筋壁72d以及后角撑板接合部71e的折曲部向车室27外
侧突出的部位。
第7角撑板棱线97是后角撑板接合部71e以及后角撑板折曲部
71f的折曲部向车室27侧突出的部位。第8角撑板棱线98是后角撑
板折曲部71f向车室27外侧突出的部位。
第1~第8角撑板棱线91~98沿着左角撑板20的长度方向而
沿车宽方向延伸(具体来说,沿着左中柱14或车顶拱架18的长度方
向延伸)。
回到图8,第1角撑板棱线91在从车宽方向观察的状态下,与
第1支柱棱线41以及第1车顶棱线61连续地沿着第1支柱棱线41
以及第1车顶棱线61延伸。
第2角撑板棱线92在从车宽方向观察的状态下,与第2支柱棱
线42以及第2车顶棱线62连续地沿着第2支柱棱线42以及第2车
顶棱线62延伸。
第3角撑板棱线93在从车宽方向观察的状态下,与第3支柱棱
线43以及第3车顶棱线63连续地沿着第3支柱棱线43以及第3车
顶棱线63延伸。
第4角撑板棱线94在从车宽方向观察的状态下,与第4支柱棱
线44以及第4车顶棱线64连续地沿着第4支柱棱线44以及第4车
顶棱线64延伸。
第5角撑板棱线95在从车宽方向观察的状态下,与第5支柱棱
线45以及第5车顶棱线65连续地沿着第5支柱棱线45以及第5车
顶棱线65延伸。
第6角撑板棱线96在从车宽方向观察的状态下,与第6支柱棱
线46以及第6车顶棱线66连续地沿着第6支柱棱线46以及第6车
顶棱线66延伸。
第7角撑板棱线97在从车宽方向观察的状态下,与第7支柱棱
线47以及第7车顶棱线67连续地沿着第7支柱棱线47以及第7车
顶棱线67延伸。
第8角撑板棱线98在从车宽方向观察的状态下,与第8支柱棱
线48以及第8车顶棱线68连续地沿着第8支柱棱线48以及第8车
顶棱线68延伸。
如图2、图3所示,通过使左支柱装饰件22与左角撑板20卡
定,而使左中柱14由左支柱装饰件22从车室27侧覆盖。
左支柱装饰件22的卡定部101从上端部22a的车身前后方向中
央22b向着上方突出。
卡定部101以能够从第1闭合截面部82的下方插入至第1开口
部83(参照图8),并能够与第1闭合截面部82的角撑板加强筋顶部
72e(也参照图5)卡定(接触)的方式形成。
如图9所示,卡定部101通过插入至第1开口部83而与第1
闭合截面部82的角撑板加强筋顶部72e卡定。
由此,左支柱装饰件22安装在左中柱14上,左中柱14由左支
柱装饰件22从车室27侧覆盖。
如图8、图9所示,左中柱14的支柱加强筋33向着车室27外
侧突出,左角撑板20的角撑板加强筋72向着车室27侧突出。
由此,能够将由角撑板加强筋72以及支柱加强筋33形成的第
1闭合截面部82的第1开口部83确保得大。
通过将第1开口部83确保得大,而能够使左支柱装饰件22的
卡定部101顺畅地插入至第1开口部83内。
由此,能够使左支柱装饰件22的卡定部101不费事地与第1
闭合截面部82卡定,从而能够提高左支柱装饰件22的组装作业性。
由此,能够形成第1闭合截面部82,且将第1闭合截面部82
的第1开口部83确保得大。由此,不需要在与角撑板加强筋72相对
的部位上形成开口部而确保左支柱装饰件22(具体来说为卡定部101)
的顺畅插入。
这样,形成第1闭合截面部82并且不需要开口部,由此能够确
保车身构造尤其是车身构造的上部的刚性、强度。
接下来,基于图8、图10来说明左中柱14、左角撑板20、车
顶拱架18间的荷载传递。
如图8所示,第1~第8角撑板棱线91~98、第1~第8第1
支柱棱线41~48、以及第1~第8车顶棱线61~68分别在从车宽方
向观察的状态下连续地设置。
如图10所示,能够使荷载F1从左中柱14高效地传递至左角撑
板20,还能够使传递至左角撑板20的荷载F1从左角撑板20高效地
传递至车顶拱架18。
另一方面,能够使荷载F2从车顶拱架18高效地传递至左角撑
板20,还能够使传递至左角撑板20的荷载F2从左角撑板20高效地
传递至左中柱14。
由此,能够提高左中柱14、左角撑板20以及车顶拱架18的刚
性、强度。尤其能够提高左中柱14以及左角撑板20的接合部、和车
顶拱架18以及左角撑板20的接合部的刚性、强度。
另外,本发明的车身构造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能够进行适
当变更、改良等。
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虽然作为车顶部件而例举表示了车顶
拱架18,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在天窗样式车辆中,也能够将用于
支承天窗的车顶加强板等其他部件作为车顶部件来使用。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虽然作为支柱而说明了将本发明适用
于左右中柱14、15的示例,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将本发明适用
于前柱或边柱等其他支柱,也能够获得与实施例同样的效果。
而且,上述实施例所示的车身构造、车身的左侧部、左右的中
柱、左右的车顶侧梁、车顶拱架、左角撑板、左支柱装饰件、支柱加
强筋、第1~第8支柱棱线、车顶加强筋、第1~第8车顶棱线、角
撑板加强筋、第1闭合截面部、第1开口部、第2闭合截面部、第1~
第8角撑板棱线以及卡定部等的形状或形成仅是示例,并不限定于其
所表示的内容,可以进行适当的变更。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合适用于具有如下车身构造的汽车,该车身构造在支柱
装饰件上具有卡定部,且使卡定部与角撑板卡定,由此由支柱装饰件
覆盖支柱。
附图标记说明
10车身构造,11车身的左侧部(车身侧部),14、15左
右的中柱(支柱),14a左中柱的上端部,16、17左右的车顶侧
梁,18车顶拱架(车顶部件),18b车顶拱架的左端部,20左
角撑板(角撑板),22左支柱装饰件(支柱装饰件),22a左支
柱装饰件的上端部,27车室,33支柱加强筋,41~48第1~
第8支柱棱线(支柱棱线),53车顶加强筋,61~68第1~第8
车顶棱线(车顶棱线),72角撑板加强筋,82第1闭合截面部,
83第1开口部(内部),85第2闭合截面部,91~98第1~
第8角撑板棱线(角撑板棱线),101卡定部。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一种车身构造,其具有:
设在车身侧部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支柱;
将所述支柱的车室侧覆盖的支柱装饰件;和
从车室侧与所述支柱的上端部接合的角撑板,该车身构造的特征
在于,
所述支柱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向着车室外侧突出的支柱加强
筋,
所述角撑板具有角撑板加强筋,该角撑板加强筋在与所述支柱加
强筋沿车室内外方向重叠的位置上且沿着所述支柱加强筋而向着车
室侧突出,并与所述支柱加强筋共同形成第1闭合截面部,
所述支柱装饰件在上端部具有通过插入至所述第1闭合截面部的
内部而与所述第1闭合截面部卡定的卡定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柱通过形成所述支柱加强筋而具有沿着所述支柱延伸的
支柱棱线,
所述角撑板通过形成所述角撑板加强筋而具有沿着所述支柱棱
线延伸的角撑板棱线,
所述支柱棱线以及所述角撑板棱线在从车宽方向观察的状态下
连续地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
左右的车顶侧梁,其在与所述支柱的上端部接合的状态下沿车身
前后方向延伸,且设在车宽方向的左右侧;和
所述车顶部件,其以支承在所述左右的车顶侧梁上的方式沿车宽
方向延伸,
所述车顶部件具有车顶加强筋,该车顶加强筋在与所述角撑板加
强筋沿车室内外方向重叠的位置上且沿着所述角撑板加强筋向着车
室外侧突出,并与所述角撑板加强筋共同形成第2闭合截面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
所述车顶部件通过形成所述车顶加强筋而具有沿着所述车顶部
件延伸的车顶棱线,
所述车顶棱线以及所述角撑板棱线连续地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