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地砖刮灰抄平模具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粘地砖辅助工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瓷砖专用粘地砖刮灰抄
平模具。
背景技术
目前,瓦匠在粘地砖时,在刮灰(混凝土干灰,简称灰土)抄平过程中,普遍靠抹灰
刀,左右上下来回刮,并根据灰面情况不停添加或刮去灰土,这个过程基本靠瓦匠的感觉来
完成,刮至一定的平整度时,再用水平尺上下左右测试灰土平整度,如高矮不平,则还需继
续用抹灰刀刮,基本刮平后,需要双手端着地砖进行测试,如果存在薄厚问题,还需继续对
灰面进行修补,测试通常需要进行三次回合,刮平每一块砖的灰土需4~6分钟;然后才能往
抄平的灰土面上浇稀灰(水泥浆)进行粘砖。
上述粘砖工艺过程中,灰土抄平过程最为耗时费力,导致粘砖效率低,平均完成粘
贴一块地砖需要耗时10分钟左右,严重制约了工程的生产效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大幅度提高地砖
粘贴效率,并且能降低瓦匠劳动强度的粘地砖刮灰抄平模具。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包
括刮灰抄平杠,其特征在于:刮灰抄平杠的端部设置有平砖杠,所述刮灰抄平杠上表面凸出
于平砖杠的上表面形成上台阶,刮灰抄平杠的下表面凸出于平砖杠的下表面,形成下台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平砖杠端部设置有贴砖走直杠,贴砖走直
杠的高度与所述平砖杠的高度相同。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刮灰抄平杠的端部设置有通孔,通孔内
设置有拉绳。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优选方案,所述上台阶的宽度为4~6mm,下台阶的宽度
为7~9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1、本实用新型使用时,首先铺好第一块地砖,然后将平砖
杠放在铺好的地砖表面,刮灰抄平杠放在灰土表面,然后移动本实用新型,即可对灰土表面
进行抄平,由于第一块砖是水平的,那么经过刮灰抄平杠刮过的灰面也是完全符合要求的。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贴砖走直杠,可在本实用新型移动时,提供更好的支撑和
稳定性,并且贴砖走直杠还可作为拉手,便于使用。
3、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刮灰抄平杠的端部设置拉绳,便于拉动本实用新型移动(刮
灰),并且拉绳本身具有一定柔性,可避免对刮灰抄平杠产生向下的压力,而影响灰面的平
整。
4、由于粘地砖时,其灰土的含水率和灰土的厚度都会影响地砖的沉降率,本实用
新型通过将上台阶和下台阶分别设置为不同尺寸,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上台阶或下台阶。
经长期实验测试,上台阶和下台阶的两种尺寸基本可适应常规粘地砖的所有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附图中1为贴砖走直杠、2为平砖杠、3为刮灰抄平杠、4为通孔、5为拉绳、6为上台
阶、7为下台阶。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包括刮灰抄平杠3,其特征在于:刮灰抄平杠3的端部设置有平砖杠2,
所述刮灰抄平杠3上表面凸出于平砖杠2的上表面形成上台阶6,刮灰抄平杠3的下表面凸出
于平砖杠2的下表面,形成下台阶7。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平砖杠2端部设置有贴砖走直杠1,贴砖走
直杠1的高度与所述平砖杠2的高度相同。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刮灰抄平杠3的端部设置有通孔4,通孔4
内设置有拉绳5。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优选方案,所述上台阶的宽度h为4~6mm,最佳为5.5mm,
下台阶7的宽度H为7~9mm,最佳为7.5mm。
经过临时采取木板钉制本实用新型(经数次修整后)使用验证。其硕果是:1、混凝
土均匀饱合,平整度、水平线达标。2、省时省力、快捷,质量100%合格。3、使用本实用新型粘
地砖(无需端砖及水平尺测试灰土)一次性合笼成活(以刮一块砖的灰土为例,只需几秒钟)
完成每一块粘砖只需1分50秒左右。4、本实用新型其本身既不复杂,又不笨拙,使用方法既
简单而又神奇般的快速、灵活精准,质量效益非常凸显。5、无论到任何现场环境施工,使用
本实用新型携带方便(几乎相当于一把水平尺)。
使用本实用新型与未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效益对比:1、使用本实用新型平均每小时
完成工艺粘砖6平方米以上(工程类一天可粘砖近80平方米)(空间大得于施展,家装类可粘
55平方米左右)。2、未使用本实用新型平均每小时完成工艺粘砖约2.2平方米(家装类一天
完成粘砖约23平方米,工程类约28平方米)需要说明的是:质量效益无法与使用该模具相媲
美。
在质量上,1、通过红外线测量四周与地面的高度,结果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地面四
周与红外线高度均吻合,而传统的粘砖工艺地面平整度与四周红外线高度相差4~6毫米。
2、用手指刮砖缝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没有刮手感觉,传统的粘砖工艺一些地方明显
刮手,甚至凭视力可看出存在有凹凸之处。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描述,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
受限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
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以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只要满足使用需要,都在本实
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