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行走的栈桥装置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栈桥装置,尤其是一种基于自行走的栈桥装置。
二、背景技术
仰拱是为改善上部支护结构受力条件而设置在隧道底部的反向拱形结构,是隧道
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整个隧道结构的基础。现如今对隧道仰拱进行施工时,通常采用组
合式模板进行浇筑施工,仰拱施工占用空间较大,再加上仰拱施工完成后,紧接着需在已施
工成型的仰拱上进行仰拱填充施工,为了满足施工车辆通行需求,因此栈桥装置是一种重
要的隧道施工装置,在现有的栈桥装置中,采用的是固定结构,适应性、灵活性较差,不但仰
拱施工质量难以控制,而且开挖、衬砌不同同步进行,导致劳动强度高、安全事故频发、功率
非常低,大大影响了隧道施工速度。
基于现有的技术问题、技术特征和技术效果,做出本实用新型的申请技术方案。
三、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客体是一种基于自行走的栈桥装置。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自行走的栈桥装置,
因此满足了仰拱施工位置的需要,提高了隧道施工速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包含有设置在仰拱施工位置上
的栈桥本体、设置在栈桥本体的一端端面部上的从动行走装置、设置在栈桥本体的另一端
端面部上并且产生牵引力的主动行走装置。
由于设计了从动行走装置、主动行走装置和栈桥本体,通过栈桥本体提供仰拱施
工作用通道和空间,通过从动行走装置和主动行走装置对栈桥本体进行牵引和移动位置,
不再只使用栈桥本体,因此满足了仰拱施工位置的需要,提高了隧道施工速度。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按照实现自行走的方式把从动行走装置和主动行走装置与栈
桥本体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还包含没有翻转缸,栈桥本体设置为包含有主桥、前引桥、前
桥墩、后桥墩和后引桥,
在主桥的前后两端端面部分别设置有前引桥和后引桥并且前引桥和后引桥分别
设置为与主桥翻转式联接,在前引桥与主桥之间和后引桥与主桥之间分别设置有翻转缸,
在主桥的前后两端端面部的下端端面部分别设置有前桥墩和后桥墩并且在前桥墩的侧面
部设置有从动行走装置,在后桥墩的侧面部设置有主动行走装置并且从动行走装置和主动
行走装置分别设置为与主桥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主桥设置为以纵梁、横梁和桥面板组成的桥底板和设置在桥
底板侧面部的桁架式的护栏的组合桥状体,主桥设置为包含有中间部、前过渡部、前尾部、
后过渡部和后尾部并且前过渡部和后过渡部分别设置为通过螺栓与中间部的前后两端端
面部联接,中间部的底端端面部、前过渡部的底端端面部和后过渡部的底端端面部设置在
同一个平面上并且前过渡部和前尾部设置为一体式框架体,前尾部的底端端面部设置为与
前过渡部的底端端面部呈角度分布并且后过渡部和后尾部设置为一体式框架体,后尾部的
底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后过渡部的底端端面部呈角度分布并且中间部设置为框架体,前引
桥、翻转缸、从动行走装置和前桥墩设置在前尾部上并且后桥墩、主动行走装置和后引桥设
置在后尾部上。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前引桥设置为以纵梁、横梁和桥面板组成的桥状板。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翻转缸的一端端面部设置为与主桥铰接式联接并且翻转缸的
另一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前引桥和后引桥铰接式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从动行走装置设置为包含有滚轮、支架和顶起缸并且顶起缸
的一端端面部设置为与主桥联接、顶起缸的另一端端面部设置为与支架联接,滚轮设置为
与支架转动式联接并且滚轮设置为与地基面接触式联接,在滚轮的圆周侧面部设置有尼龙
的层状体并且支架设置为条状板体。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前桥墩设置为包含有支撑柱Ⅰ、支撑柱Ⅱ和加强筋并且在主桥
的前端端面部的下端端面部的两侧面部分别设置有支撑柱Ⅰ和支撑柱Ⅱ,支撑柱Ⅰ和支撑柱
Ⅱ设置为并列排列分布并且在支撑柱Ⅰ的侧面部与主桥之间和支撑柱Ⅱ的侧面部与主桥之
间设置有加强筋,加强筋设置为矩形条状板。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后桥墩设置为包含有支撑柱Ⅲ、支撑柱Ⅳ和支撑柱Ⅴ并且在
主桥的后端端面部的下端端面部的两侧面部分别设置有支撑柱Ⅲ、支撑柱Ⅳ和支撑柱Ⅴ,
支撑柱Ⅲ、支撑柱Ⅳ和支撑柱Ⅴ设置为并列排列分布并且支撑柱Ⅲ、支撑柱Ⅳ和支撑柱Ⅴ
设置在主动行走装置的外侧面部。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主动行走装置设置为履带底盘式行走装置并且主动行走装置
设置为包含有横梁、左竖梁、右竖梁、罩板、履带式驱动装置、双摆牵引座或耳板座,在横梁
的两端端面部分别设置有左竖梁和右竖梁并且横梁、左竖梁和右竖梁设置为呈工字形分
布,在左竖梁和右竖梁分别设置有履带式驱动装置并且罩板设置为罩装在履带式驱动装置
的马达减速器上,双摆牵引座或耳板座设置在横梁上。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履带式驱动装置设置为包含有驱动轮、支重轮、弹簧、涨紧伸
缩缸、引导轮和履带并且在左竖梁和右竖梁的两端端面部分别设置有驱动轮和引导轮,在
左竖梁和右竖梁的底端端面部设置有支重轮并且支重轮分别设置为沿左竖梁和右竖梁的
底端端面部排列分布,支重轮、驱动轮和引导轮分别设置为与左竖梁和右竖梁转动式联接
并且马达减速器的输出轴设置为与驱动轮联接,引导轮的转动轴分别设置为与左竖梁和右
竖梁滑动式联接并且在引导轮的转动轴与左竖梁和右竖梁之间分别设置有涨紧伸缩缸,弹
簧设置为串接在涨紧伸缩缸上并且弹簧的一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引导轮的转动轴接触式联
接、弹簧的另一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左竖梁和右竖梁接触式联接,履带设置为按照缠绕
方式分布在支重轮、驱动轮和引导轮的周边侧面部。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后引桥设置为包含有桥板和支腿并且在桥板的下端端面部设
置有支腿,桥板设置为以纵梁、横梁和桥面板组成的桥状板并且支腿设置为矩形柱状体。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主桥的中心线、前引桥的中心线、翻转缸的中心线和后引桥的
中心线设置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从动行走装置和主动行走装置分别设置为对称分布在主
桥的中心线的两侧面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于:内部通车宽度可达3.2米,大于其它同类型产品,装
载机通过时护栏不会磨损其轮胎。自重43吨,其它同类型产品为70吨,装配转场方便。左右
两侧护栏采用螺栓连接,便于拆卸,其它同类型产品为焊接形式。液压管路布置合理规整,
均有管夹固定,其它同类型产品管路布置杂乱,确定应有的固定,严重影响软管寿命。从动
轮采用MC尼龙,而同类型产品采用钢管,容易对已浇筑的混凝土路面造成伤害。具备独立操
纵台,位于栈桥左侧前方,便于观察前进方向的施工情况。
在本技术方案中,实现自行走的从动行走装置、主动行走装置和栈桥本体为重要
技术特征,在基于自行走的栈桥装置的技术领域中,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在本技
术方案中的术语都是可以用本技术领域中的专利文献进行解释和理解。
四、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
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
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
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图2为主桥1、前引桥2、翻转缸3、从动行走装置4和前桥墩5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3为主桥1、后桥墩7、主动行走装置8和后引桥9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的主动行走装置8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的主动行走装置8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履带式驱动装置85的结构示意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审查指南,对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应当
理解为不配出一个或多 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
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
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
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
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
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
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
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
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
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
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
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本实施例,包含有主桥1、前
引桥2、翻转缸3、从动行走装置4、前桥墩5、后桥墩7、主动行走装置8和后引桥9,
在主桥1的前后两端端面部分别设置有前引桥2和后引桥9并且前引桥2和后引桥9
分别设置为与主桥1翻转式联接,在前引桥2与主桥1之间和后引桥9与主桥1之间分别设置
有翻转缸3,在主桥1的前后两端端面部的下端端面部分别设置有前桥墩5和后桥墩7并且在
前桥墩5的侧面部设置有从动行走装置4,在后桥墩7的侧面部设置有主动行走装置8并且从
动行走装置4和主动行走装置8分别设置为与主桥1联接。
在本实施例中,主桥1设置为以纵梁、横梁和桥面板组成的桥底板和设置在桥底板
侧面部的桁架式的护栏的组合桥状体,主桥1设置为包含有中间部11、前过渡部12、前尾部
13、后过渡部14和后尾部15并且前过渡部12和后过渡部14分别设置为通过螺栓与中间部11
的前后两端端面部联接,中间部11的底端端面部、前过渡部12的底端端面部和后过渡部14
的底端端面部设置在同一个平面上并且前过渡部12和前尾部13设置为一体式框架体,前尾
部13的底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前过渡部12的底端端面部呈角度分布并且后过渡部14和后尾
部15设置为一体式框架体,后尾部15的底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后过渡部14的底端端面部呈角
度分布并且中间部11设置为框架体,前引桥2、翻转缸3、从动行走装置4和前桥墩5设置在前
尾部13上并且后桥墩7、主动行走装置8和后引桥9设置在后尾部15上。
在本实施例中,前引桥2设置为以纵梁、横梁和桥面板组成的桥状板。
在本实施例中,翻转缸3的一端端面部设置为与主桥1铰接式联接并且翻转缸3的
另一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前引桥2和后引桥9铰接式联接。
在本实施例中,从动行走装置4设置为包含有滚轮41、支架42和顶起缸43并且顶起
缸43的一端端面部设置为与主桥1联接、顶起缸43的另一端端面部设置为与支架42联接,滚
轮41设置为与支架42转动式联接并且滚轮41设置为与地基面接触式联接,在滚轮41的圆周
侧面部设置有MC尼龙的层状体并且支架42设置为条状板体。
在本实施例中,前桥墩5设置为包含有支撑柱Ⅰ151、支撑柱Ⅱ152和加强筋153并且
在主桥1的前端端面部的下端端面部的两侧面部分别设置有支撑柱Ⅰ151和支撑柱Ⅱ152,支
撑柱Ⅰ151和支撑柱Ⅱ152设置为并列排列分布并且在支撑柱Ⅰ151的侧面部与主桥1之间和
支撑柱Ⅱ152的侧面部与主桥1之间设置有加强筋153,加强筋153设置为矩形条状板。
在本实施例中,后桥墩7设置为包含有支撑柱Ⅲ71、支撑柱Ⅳ72和支撑柱Ⅴ73并且
在主桥1的后端端面部的下端端面部的两侧面部分别设置有支撑柱Ⅲ71、支撑柱Ⅳ72和支
撑柱Ⅴ73,支撑柱Ⅲ71、支撑柱Ⅳ72和支撑柱Ⅴ73设置为并列排列分布并且支撑柱Ⅲ71、支
撑柱Ⅳ72和支撑柱Ⅴ73设置在主动行走装置8的外侧面部。
在本实施例中,主动行走装置8设置为履带底盘式行走装置并且主动行走装置8设
置为包含有横梁81、左竖梁82、右竖梁83、罩板84、履带式驱动装置85、双摆牵引座86,在横
梁81的两端端面部分别设置有左竖梁82和右竖梁83并且横梁81、左竖梁82和右竖梁83设置
为呈工字形分布,在左竖梁82和右竖梁83分别设置有履带式驱动装置85并且罩板84设置为
罩装在履带式驱动装置85的马达减速器上,双摆牵引座86设置在横梁81上。
履带式驱动装置85设置为包含有驱动轮51、支重轮、弹簧53、涨紧伸缩缸54、引导
轮55和履带56并且在左竖梁82和右竖梁83的两端端面部分别设置有驱动轮51和引导轮55,
在左竖梁82和右竖梁83的底端端面部设置有支重轮52并且支重轮52分别设置为沿左竖梁
82和右竖梁83的底端端面部排列分布,支重轮52、驱动轮51和引导轮55分别设置为与左竖
梁82和右竖梁83转动式联接并且马达减速器的输出轴设置为与驱动轮51联接,引导轮55的
转动轴分别设置为与左竖梁82和右竖梁83滑动式联接并且在引导轮55的转动轴与左竖梁
82和右竖梁83之间分别设置有涨紧伸缩缸54,弹簧53设置为串接在涨紧伸缩缸54上并且弹
簧53的一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引导轮55的转动轴接触式联接、弹簧53的另一端端面部分别设
置为与左竖梁82和右竖梁83接触式联接,履带56设置为按照缠绕方式分布在支重轮52、驱
动轮51和引导轮55的周边侧面部。
在本实施例中,后引桥9设置为包含有桥板91和支腿92并且在桥板91的下端端面
部设置有支腿92,桥板91设置为以纵梁、横梁和桥面板组成的桥状板并且支腿92设置为矩
形柱状体。
在本实施例中,主桥1的中心线、前引桥2的中心线、翻转缸3的中心线和后引桥9的
中心线设置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从动行走装置4和主动行走装置8分别设置为对称分布在
主桥1的中心线的两侧面部。
把动行走装置4和主动行走装置8下降与地基面接触,使前桥墩5和后桥墩7与地基
面抬起,通过翻转缸3把前引桥2和后引桥9翻转与地基面抬起,用于行走状态,把主桥1牵引
到仰拱施工位置,把动行走装置4和主动行走装置8提升,使前桥墩5和后桥墩7支撑地基面
上,通过翻转缸3把前引桥2和后引桥9翻转与地基面接触,用于通车状态,通过翻转缸3把后
引桥9翻转与地基面抬起,用于挖掘机于举起的后引桥9前端捡底和装碴作业。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主动行走装置8设置为履带底盘式行走装置并
且主动行走装置8设置为包含有横梁81、左竖梁82、右竖梁83、罩板84、履带式驱动装置85、
耳板座87,在横梁81的两端端面部分别设置有左竖梁82和右竖梁83并且横梁81、左竖梁82
和右竖梁83设置为呈工字形分布,在左竖梁82和右竖梁83分别设置有履带式驱动装置85并
且罩板84设置为罩装在履带式驱动装置85的马达减速器上,耳板座87设置在横梁81上。
本实用新型具有下特点:
1、由于设计了从动行走装置4、主动行走装置8和栈桥本体,通过栈桥本体提供仰
拱施工作用通道和空间,通过从动行走装置4和主动行走装置8对栈桥本体进行牵引和移动
位置,不再只使用栈桥本体,因此满足了仰拱施工位置的需要,提高了隧道施工速度。
2、由于设计了翻转缸3,通过把前引桥2和后引桥9折叠,提高了栈桥装置运动的机
动性能。
3、由于设计了主桥1、前引桥2、前桥墩5、后桥墩7和后引桥9,通过桁架结构,提高
了栈桥本体的强度和减轻了重量。
4、由于设计了主桥1、前引桥2、翻转缸3、从动行走装置4、前桥墩5、后桥墩7、主动
行走装置8和后引桥9,履带底盘作为行走动力,路面的适应性更强,从动轮采用MC尼龙,可
以有效的保护已经浇筑的路面,三段式的主桥结构形式:主桥桥梁、桥面、护栏分为前中后
三部分,各部分间采用螺栓组连接,该结构形式既可以保证桥体具有足够的刚度与强度,又
具有拆卸转场方便的特点。
5、由于设计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在技术特征的单独和相互之间的集合的作
用,通过试验表明,本实用新型的各项性能指标为现有的各项性能指标的至少为1.7倍,通
过评估具有很好的市场价值。
还有其它的与实现自行走的从动行走装置4、主动行走装置8和栈桥本体联接的技
术特征都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之一,并且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
组合,为满足专利法、专利实施细则和审查指南的要求,不再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
征所有可能的组合的实施例都进行描述。
因此在基于自行走的栈桥装置技术领域内,凡是包含有设置在仰拱施工位置上的
栈桥本体、设置在栈桥本体的一端端面部上的从动行走装置4、设置在栈桥本体的另一端端
面部上并且产生牵引力的主动行走装置8的技术内容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