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输纱装置.pdf

上传人:32 文档编号:1763559 上传时间:2018-07-10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996.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210192074.0

申请日:

2012.06.08

公开号:

CN102691163A

公开日:

2012.09.26

当前法律状态:

驳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驳回IPC(主分类):D04B 15/48申请公布日:20120926|||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D04B 15/48申请日:20120608|||公开

IPC分类号:

D04B15/48

主分类号:

D04B15/48

申请人:

慈溪太阳洲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发明人:

高山

地址:

315300 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宗汉街道科技路189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杭州丰禾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4

代理人:

柯奇君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针织设备领域。针织输纱装置,包括壳体及其上的传动带轮、离合器、输线轮和主轴,导线架、夹纱组件、清纱器、前探测杆、进纱瓷圈、出纱瓷圈和后探测杆按纱线进线至纱线出线的顺序依次安装在壳体上;所述夹纱组件由夹纱器、瓷棒、陶瓷安装台、调节弹簧、螺杆、调节螺母和固定螺母构成。该针织输纱装置的优点是结构新颖,装配方便,夹纱器转动灵活不易磨损,生产成本低。

权利要求书

1.针织输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及其上的传动带轮、离合器、输线轮和
主轴,主轴上下贯穿壳体,主轴上部与传动带轮和离合器相连,主轴下部与
输线轮相连;导线架、夹纱组件、清纱器、前探测杆、进纱瓷圈、出纱瓷圈
和后探测杆按纱线进线至纱线出线的顺序依次安装在壳体上;所述夹纱组件
由夹纱器、瓷棒、陶瓷安装台、调节弹簧、螺杆、调节螺母和固定螺母构成,
瓷棒和其上方的陶瓷安装台连为一体,瓷棒和陶瓷安装台由陶瓷材料经模压
一体加工而成;螺杆上部贯穿瓷棒和陶瓷安装台并将瓷棒和陶瓷安装台固定
在导线架上,固定螺母安装在螺杆顶端上;夹纱器套在瓷棒上且夹纱器的顶
面与陶瓷安装台的底面接触,调节弹簧套在螺杆上,调节螺母安装在螺杆的
下部上,且调节弹簧处于夹纱器底面与调节螺母之间;所述瓷棒的凹槽处于
垂直状态;陶瓷安装台顶部设有定位槽,导线架上设有与定位槽匹配且卡入
其内的定位凸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输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纱器由厚度不同的
第一夹纱器和第二夹纱器贴合构成;第一夹纱器与第二夹纱器的接触面、清
纱器的凹槽中心和进纱瓷圈中心不处于同一直线上。

说明书

针织输纱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针织设备领域,尤其是一种针织输纱装置。

背景技术

针织输纱装置是针织机上的主要部件。针织输纱装置主要包括壳体、传动
带轮、离合器、输线轮、导线架、夹纱组件、清纱器、前探测杆和进纱瓷圈。
现有的针织输纱装置中,夹纱组件包括六角螺杆、两个厚度相同且对称设置的
夹纱器、瓷棒、调节弹簧、螺杆、调节螺母组成。装配时先把瓷棒用螺杆固定
在六角螺杆上,然后整体安装在导线架上面,用螺母紧固,再把夹纱器、调节
弹簧套在螺杆上,最后拧上调节螺母。由于输送纱线需要,瓷棒的凹槽必须处
于垂直状态,这样瓷棒用螺杆固定在六角螺杆的安装过程必须使用夹具,而把
安装了瓷棒的六角螺杆装配到导线架上必须再次使用夹具,装配困难效率低。
另一方面,由于六角螺杆用金属材料制造,表面粗糙,六角螺杆底部与夹纱器
表面接触时摩擦系数大,夹纱器转动困难,这样针织输纱装置工作时,纱线经
过夹纱器时不能带动其旋转,使纱线长期处于夹纱器的同一位置而使夹纱器磨
损,使针织输纱装置不能正常工作。工作时,针织机上的传动条带带动输纱装
置上部的传动带轮作旋转运动,经离合器、主轴转动到输线轮,使输线轮产生
旋转,从而把纱筒上的纱线拉出,纱线从安装在导线架上的瓷圈引入,经过夹
纱组件上的两个厚度相同且对称设置的夹纱器平面夹持,紧靠在瓷棒上,再通
过清纱器的凹槽、前探测杆和进纱瓷圈孔后缠绕在输线轮的圆周表面上,同时
输线轮上的纱线经过出纱瓷圈、后探测杆的下方供给针织机上的织针进行作业。
两个夹纱器的接触面、清纱器的凹槽中心和进纱瓷圈孔中心处于同一线上。两
个夹纱器在调节弹簧的压力作用下,纱线在夹纱器上的位置固定。由于针织机
的旋转方向不同,输线轮上纱线缠绕的方向也要不同,使纱线通过清纱器后,
处于进纱瓷圈孔的最左边或最右边位置,而进纱瓷圈孔为了适应不同种类的纱
线和穿纱的方便,必须要有比较大的孔径。这样必定使工作中的纱线偏离清纱
器的凹槽中心而与清纱器的凹槽边缘发生摩擦,导致纱线拉毛和清纱器起槽,
影响针织机的织物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针织输纱装置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结
构新颖,装配方便,夹纱器转动灵活,夹纱器和清纱器不易磨损,生产成本低
的针织输纱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针织输纱装置,包括壳体及其上的传动带轮、离合器、输线轮和主轴,主
轴上下贯穿壳体,主轴上部与传动带轮和离合器相连,主轴下部与输线轮相连;
导线架、夹纱组件、清纱器、前探测杆、进纱瓷圈、出纱瓷圈和后探测杆按纱
线进线至纱线出线的顺序依次安装在壳体上;所述夹纱组件由夹纱器、瓷棒、
陶瓷安装台、调节弹簧、螺杆、调节螺母和固定螺母构成,瓷棒和其上方的陶
瓷安装台连为一体,瓷棒和陶瓷安装台由陶瓷材料经模压一体加工而成;螺杆
上部贯穿瓷棒和陶瓷安装台并将瓷棒和陶瓷安装台固定在导线架上,固定螺母
安装在螺杆顶端上;夹纱器套在瓷棒上且夹纱器的顶面与陶瓷安装台的底面接
触,调节弹簧套在螺杆上,调节螺母安装在螺杆的下部上,且调节弹簧处于夹
纱器底面与调节螺母之间;所述瓷棒的凹槽处于垂直状态;陶瓷安装台顶部设
有定位槽,导线架上设有与定位槽匹配且卡入其内的定位凸柱。

作为优选,所述夹纱器由厚度不同的第一夹纱器和第二夹纱器贴合构成;
第一夹纱器与第二夹纱器的接触面、清纱器的凹槽中心和进纱瓷圈中心不处于
同一直线上。达到纱线处于清纱器凹槽中心的目的,避免纱线与清纱器凹槽边
缘接触,导致纱线拉毛和清纱器起槽的情况发生。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的针织输纱装置,夹纱组件结构新颖特殊,即通过与
瓷棒连为一体的陶瓷安装台替代了现有的金属六角螺杆,陶瓷安装台由陶瓷材
料经模压加工而成,加工方便成本低,表面光洁度高,与夹纱器接触时摩擦系
数很小,保证了夹纱器的灵活转动且不易磨损,延长了使用寿命。装配时陶瓷
安装台的定位槽套在导线架的定位凸柱上再用螺母固定,减少工艺道数而且装
配方便可靠。综上所述,该针织输纱装置的优点是结构新颖,装配方便,夹纱
器转动灵活不易磨损,生产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本发明实施例中夹纱组件安装在导线架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3: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夹纱组件所处位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图2和图3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的针织输纱装置,包括壳体1及其上的传动带轮2、
离合器3、输线轮4和主轴。主轴上下贯穿壳体1,主轴上部与传动带轮2和离
合器3相连,主轴下部与输线轮4相连。导线架6、夹纱组件5、清纱器7、前
探测杆8、进纱瓷圈9、出纱瓷圈10和后探测杆11按纱线进线至纱线出线的顺
序依次安装在壳体1上,其中夹纱组件5通过导线架6安装在壳体1上。

夹纱组件5由夹纱器55、瓷棒56、陶瓷安装台57、调节弹簧54、螺杆53、
调节螺母52和固定螺母51构成。瓷棒56和其上方的陶瓷安装台57连为一体,
瓷棒56和陶瓷安装台57由陶瓷材料经模压一体加工而成。螺杆53上部贯穿瓷
棒56和陶瓷安装台57并将瓷棒56和陶瓷安装台57固定在导线架6上,固定
螺母51拧在螺杆53顶端上。夹纱器55套在瓷棒56上且夹纱器55的顶面与陶
瓷安装台57的底面接触,夹纱器55与陶瓷安装台57的底面接触,接触时摩擦
系数很小,保证了夹纱器55的正常转动不易磨损,延长了使用寿命。调节弹簧
54套在螺杆53上,调节螺母52安装在螺杆53的底部,且调节弹簧54处于夹
纱器55底面与调节螺母之52间。瓷棒56的凹槽处于垂直状态。陶瓷安装台57
顶部设有定位槽571,导线架6上设有与定位槽571匹配且卡入其内的定位凸柱
61,装配时陶瓷安装台57的定位槽571套在导线架6的定位凸柱61上再用固
定螺母51固定,减少工艺道数而且装配方便可靠。

夹纱器55由厚度不同的第一夹纱器551和第二夹纱器552贴合构成。第一
夹纱器551与第二夹纱器552的接触面、清纱器7的凹槽中心和进纱瓷圈9中
心不处于同一直线上。

工作时,针织机上的传动条带带动输纱装置上部的传动带轮2作旋转运动,
经离合器3、主轴转动到输线轮4,使输线轮4产生旋转,从而把纱筒12上的
纱线拉出,通过导线架6、夹纱装置5、清纱器7、前探测杆8的下方、进纱瓷
圈9缠绕在输线轮4的圆周表面上,同时输线轮4上的纱线经过出纱瓷圈10、
后探测杆11的下方供给针织机上的织针进行作业。

当针织机向右转动时,把第一夹纱器551安装在左边,第二夹纱器552安
装在右边,第一夹纱器551和第二夹纱器552的夹持面就会向左偏离清纱器7
与进纱瓷圈9的中心线,第一夹纱器551与第二夹纱器552的接触面、清纱器7
的凹槽中心和进纱瓷圈9中心不处于同一直线上。纱线处于进纱瓷圈9孔的最
右边位置上,这样输纱装置工作时纱线处于清纱器7凹槽中心位置。当针织机
向左转动时,把第二夹纱器552安装在左边,第一夹纱器551安装在右边,第
一夹纱器551和第二夹纱器552的夹持面就会向右偏离清纱器7与进纱瓷圈9
的中心线,第一夹纱器551与第二夹纱器552的接触面、清纱器7的凹槽中心
和进纱瓷圈9中心不处于同一直线上。纱线处于进纱瓷圈9孔的最左边位置上,
这样输纱装置工作时纱线处于清纱器7凹槽中心位置。对于针织机不同的旋转
方向,只要更换第一夹纱器551和第二夹纱器552的位置,就能保证纱线处于
清纱器7凹槽中心位置,从而保证输纱装置的正常工作。

针织输纱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针织输纱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针织输纱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针织输纱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织输纱装置.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691163 A(43)申请公布日 2012.09.26CN102691163A*CN102691163A*(21)申请号 201210192074.0(22)申请日 2012.06.08D04B 15/48(2006.01)(71)申请人慈溪太阳洲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地址 315300 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宗汉街道科技路189号(72)发明人高山(74)专利代理机构杭州丰禾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4代理人柯奇君(54) 发明名称针织输纱装置(57) 摘要本发明涉及针织设备领域。针织输纱装置,包括壳体及其上的传动带轮、离合器、输线轮和主轴,导线架、夹纱组件、清纱器。

2、、前探测杆、进纱瓷圈、出纱瓷圈和后探测杆按纱线进线至纱线出线的顺序依次安装在壳体上;所述夹纱组件由夹纱器、瓷棒、陶瓷安装台、调节弹簧、螺杆、调节螺母和固定螺母构成。该针织输纱装置的优点是结构新颖,装配方便,夹纱器转动灵活不易磨损,生产成本低。(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2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附图 2 页1/1页21.针织输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及其上的传动带轮、离合器、输线轮和主轴,主轴上下贯穿壳体,主轴上部与传动带轮和离合器相连,主轴下部与输线轮相连;导线架、夹纱组件、清纱器、前探测杆、进。

3、纱瓷圈、出纱瓷圈和后探测杆按纱线进线至纱线出线的顺序依次安装在壳体上;所述夹纱组件由夹纱器、瓷棒、陶瓷安装台、调节弹簧、螺杆、调节螺母和固定螺母构成,瓷棒和其上方的陶瓷安装台连为一体,瓷棒和陶瓷安装台由陶瓷材料经模压一体加工而成;螺杆上部贯穿瓷棒和陶瓷安装台并将瓷棒和陶瓷安装台固定在导线架上,固定螺母安装在螺杆顶端上;夹纱器套在瓷棒上且夹纱器的顶面与陶瓷安装台的底面接触,调节弹簧套在螺杆上,调节螺母安装在螺杆的下部上,且调节弹簧处于夹纱器底面与调节螺母之间;所述瓷棒的凹槽处于垂直状态;陶瓷安装台顶部设有定位槽,导线架上设有与定位槽匹配且卡入其内的定位凸柱。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输纱装置,。

4、其特征在于所述夹纱器由厚度不同的第一夹纱器和第二夹纱器贴合构成;第一夹纱器与第二夹纱器的接触面、清纱器的凹槽中心和进纱瓷圈中心不处于同一直线上。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691163 A1/3页3针织输纱装置技术领域0001 本发明涉及针织设备领域,尤其是一种针织输纱装置。背景技术0002 针织输纱装置是针织机上的主要部件。针织输纱装置主要包括壳体、传动带轮、离合器、输线轮、导线架、夹纱组件、清纱器、前探测杆和进纱瓷圈。现有的针织输纱装置中,夹纱组件包括六角螺杆、两个厚度相同且对称设置的夹纱器、瓷棒、调节弹簧、螺杆、调节螺母组成。装配时先把瓷棒用螺杆固定在六角螺杆上,然后整体安装在导线架上。

5、面,用螺母紧固,再把夹纱器、调节弹簧套在螺杆上,最后拧上调节螺母。由于输送纱线需要,瓷棒的凹槽必须处于垂直状态,这样瓷棒用螺杆固定在六角螺杆的安装过程必须使用夹具,而把安装了瓷棒的六角螺杆装配到导线架上必须再次使用夹具,装配困难效率低。另一方面,由于六角螺杆用金属材料制造,表面粗糙,六角螺杆底部与夹纱器表面接触时摩擦系数大,夹纱器转动困难,这样针织输纱装置工作时,纱线经过夹纱器时不能带动其旋转,使纱线长期处于夹纱器的同一位置而使夹纱器磨损,使针织输纱装置不能正常工作。工作时,针织机上的传动条带带动输纱装置上部的传动带轮作旋转运动,经离合器、主轴转动到输线轮,使输线轮产生旋转,从而把纱筒上的纱线。

6、拉出,纱线从安装在导线架上的瓷圈引入,经过夹纱组件上的两个厚度相同且对称设置的夹纱器平面夹持,紧靠在瓷棒上,再通过清纱器的凹槽、前探测杆和进纱瓷圈孔后缠绕在输线轮的圆周表面上,同时输线轮上的纱线经过出纱瓷圈、后探测杆的下方供给针织机上的织针进行作业。两个夹纱器的接触面、清纱器的凹槽中心和进纱瓷圈孔中心处于同一线上。两个夹纱器在调节弹簧的压力作用下,纱线在夹纱器上的位置固定。由于针织机的旋转方向不同,输线轮上纱线缠绕的方向也要不同,使纱线通过清纱器后,处于进纱瓷圈孔的最左边或最右边位置,而进纱瓷圈孔为了适应不同种类的纱线和穿纱的方便,必须要有比较大的孔径。这样必定使工作中的纱线偏离清纱器的凹槽中。

7、心而与清纱器的凹槽边缘发生摩擦,导致纱线拉毛和清纱器起槽,影响针织机的织物质量。发明内容0003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针织输纱装置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新颖,装配方便,夹纱器转动灵活,夹纱器和清纱器不易磨损,生产成本低的针织输纱装置。0004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0005 针织输纱装置,包括壳体及其上的传动带轮、离合器、输线轮和主轴,主轴上下贯穿壳体,主轴上部与传动带轮和离合器相连,主轴下部与输线轮相连;导线架、夹纱组件、清纱器、前探测杆、进纱瓷圈、出纱瓷圈和后探测杆按纱线进线至纱线出线的顺序依次安装在壳体上;所述夹纱组件由夹纱器、瓷棒、陶瓷安装台、调节。

8、弹簧、螺杆、调节螺母和固定螺母构成,瓷棒和其上方的陶瓷安装台连为一体,瓷棒和陶瓷安装台由陶瓷材料经模压一体加工而成;螺杆上部贯穿瓷棒和陶瓷安装台并将瓷棒和陶瓷安装台固定在导线架上,固定螺母安装在螺杆顶端上;夹纱器套在瓷棒上且夹纱器的顶面与陶瓷安装台的底面接触,调节说 明 书CN 102691163 A2/3页4弹簧套在螺杆上,调节螺母安装在螺杆的下部上,且调节弹簧处于夹纱器底面与调节螺母之间;所述瓷棒的凹槽处于垂直状态;陶瓷安装台顶部设有定位槽,导线架上设有与定位槽匹配且卡入其内的定位凸柱。0006 作为优选,所述夹纱器由厚度不同的第一夹纱器和第二夹纱器贴合构成;第一夹纱器与第二夹纱器的接触面。

9、、清纱器的凹槽中心和进纱瓷圈中心不处于同一直线上。达到纱线处于清纱器凹槽中心的目的,避免纱线与清纱器凹槽边缘接触,导致纱线拉毛和清纱器起槽的情况发生。0007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的针织输纱装置,夹纱组件结构新颖特殊,即通过与瓷棒连为一体的陶瓷安装台替代了现有的金属六角螺杆,陶瓷安装台由陶瓷材料经模压加工而成,加工方便成本低,表面光洁度高,与夹纱器接触时摩擦系数很小,保证了夹纱器的灵活转动且不易磨损,延长了使用寿命。装配时陶瓷安装台的定位槽套在导线架的定位凸柱上再用螺母固定,减少工艺道数而且装配方便可靠。综上所述,该针织输纱装置的优点是结构新颖,装配方便,夹纱器转动灵活不易磨损,生产成本低。附图。

10、说明0008 图1: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0009 图2:本发明实施例中夹纱组件安装在导线架上的结构示意图。0010 图3: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夹纱组件所处位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0011 下面结合附图1、图2和图3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0012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的针织输纱装置,包括壳体1及其上的传动带轮2、离合器3、输线轮4和主轴。主轴上下贯穿壳体1,主轴上部与传动带轮2和离合器3相连,主轴下部与输线轮4相连。导线架6、夹纱组件5、清纱器7、前探测杆8、进纱瓷圈9、出纱瓷圈10和后探测杆11按纱线进线至纱线出线的顺序依次安装在壳体1上,其中夹纱组件5通过导线架6安装在壳体1上。

11、。0013 夹纱组件5由夹纱器55、瓷棒56、陶瓷安装台57、调节弹簧54、螺杆53、调节螺母52和固定螺母51构成。瓷棒56和其上方的陶瓷安装台57连为一体,瓷棒56和陶瓷安装台57由陶瓷材料经模压一体加工而成。螺杆53上部贯穿瓷棒56和陶瓷安装台57并将瓷棒56和陶瓷安装台57固定在导线架6上,固定螺母51拧在螺杆53顶端上。夹纱器55套在瓷棒56上且夹纱器55的顶面与陶瓷安装台57的底面接触,夹纱器55与陶瓷安装台57的底面接触,接触时摩擦系数很小,保证了夹纱器55的正常转动不易磨损,延长了使用寿命。调节弹簧54套在螺杆53上,调节螺母52安装在螺杆53的底部,且调节弹簧54处于夹纱器5。

12、5底面与调节螺母之52间。瓷棒56的凹槽处于垂直状态。陶瓷安装台57顶部设有定位槽571,导线架6上设有与定位槽571匹配且卡入其内的定位凸柱61,装配时陶瓷安装台57的定位槽571套在导线架6的定位凸柱61上再用固定螺母51固定,减少工艺道数而且装配方便可靠。0014 夹纱器55由厚度不同的第一夹纱器551和第二夹纱器552贴合构成。第一夹纱器551与第二夹纱器552的接触面、清纱器7的凹槽中心和进纱瓷圈9中心不处于同一直说 明 书CN 102691163 A3/3页5线上。0015 工作时,针织机上的传动条带带动输纱装置上部的传动带轮2作旋转运动,经离合器3、主轴转动到输线轮4,使输线轮4。

13、产生旋转,从而把纱筒12上的纱线拉出,通过导线架6、夹纱装置5、清纱器7、前探测杆8的下方、进纱瓷圈9缠绕在输线轮4的圆周表面上,同时输线轮4上的纱线经过出纱瓷圈10、后探测杆11的下方供给针织机上的织针进行作业。0016 当针织机向右转动时,把第一夹纱器551安装在左边,第二夹纱器552安装在右边,第一夹纱器551和第二夹纱器552的夹持面就会向左偏离清纱器7与进纱瓷圈9的中心线,第一夹纱器551与第二夹纱器552的接触面、清纱器7的凹槽中心和进纱瓷圈9中心不处于同一直线上。纱线处于进纱瓷圈9孔的最右边位置上,这样输纱装置工作时纱线处于清纱器7凹槽中心位置。当针织机向左转动时,把第二夹纱器5。

14、52安装在左边,第一夹纱器551安装在右边,第一夹纱器551和第二夹纱器552的夹持面就会向右偏离清纱器7与进纱瓷圈9的中心线,第一夹纱器551与第二夹纱器552的接触面、清纱器7的凹槽中心和进纱瓷圈9中心不处于同一直线上。纱线处于进纱瓷圈9孔的最左边位置上,这样输纱装置工作时纱线处于清纱器7凹槽中心位置。对于针织机不同的旋转方向,只要更换第一夹纱器551和第二夹纱器552的位置,就能保证纱线处于清纱器7凹槽中心位置,从而保证输纱装置的正常工作。说 明 书CN 102691163 A1/2页6图1图2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691163 A2/2页7图3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691163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纺织;造纸 > 编织;花边制作;针织;饰带;非织造布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