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物的限位迫降纠倾方法.pdf

上传人:111****11 文档编号:175672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323.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01127119.1

申请日:

2001.08.17

公开号:

CN1405422A

公开日:

2003.03.26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E04G23/02

主分类号:

E04G23/02

申请人:

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发明人:

侯伟生

地址:

350002福建省福州市杨桥中路162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方惠春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建筑物的限位迫降纠倾方法,利用建筑物的原有桩基或新增桩基为限位桩,并在基础梁上设置主梁,利用主梁与限位桩的限位块间的限位距离逐步调整纠倾高度。本发明的调整准确度较高,可控性较好,可较好地避免纠倾过程的突沉或局部变形过大的险情,使整个纠倾过程的安全性、有效性提高。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建筑物的限位迫降纠倾方法,其特征在于: a、先选定建筑物的原有桩基为限位桩,在基础梁上对应限位桩的位 置开限位孔,使基础梁与限位桩分离,然后在限位桩上设钢筋砼接桩并 穿过限位孔,接着在基础梁上限位孔相对的两侧埋设锚杆,该锚杆连接 固定一钢筋砼主梁平行于基础梁上方,锚杆顶端以螺帽锁固,同时在接 桩上根据纠倾的下降需要放置若干块限位块,保持最上方的限位块顶面 与主梁底面之间的限位距离Δs; b、接着选定建筑物的其他桩基为限位桩,逐根重复上述操作; c、当基础梁下降高度超过限位距离Δs后,建筑物的部分荷载转由 限位桩承担,然后根据原定的纠倾高度,逐块抽离限位块直至基础梁调 整至水平状态; d、拆除限位纠倾结构,填平基础梁,连接基础梁与限位桩。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物的限位迫降纠倾方法,其特征在 于:该建筑物的限位桩为在建筑物之下新增设的桩基,使该限位桩穿过 限位孔并在其上直接放置限位块。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物的限位迫降纠倾方法,其特征在 于:该建筑物的限位桩可采用建筑物的原有桩基;也可采用在建筑物之 下新增设的桩基,并使该限位桩穿过限位孔后在其上直接放置限位块。
4: 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种建筑物的限位迫降纠倾方法, 其特征在于:该主梁不直接通过锚杆锚固于基础梁上,而是在主梁之上, 于主梁的两端垂直于主梁分别架设钢筋砼次梁,将次梁的两端用锚杆锚 固于基础梁上,锚杆顶端以螺帽锁固。
5: 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种建筑物的限位迫降纠倾方法, 其特征在于:该限位块为钢板或砼块。

说明书


一种建筑物的限位迫降纠倾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物的纠倾领域,尤其涉及各种形式的建筑物的迫降纠倾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建筑物由于地基基础原因、线基的变形控制或是桩基、地基处理设计、施工质量问题等,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倾斜现象,而形成各种隐患,为纠正这种倾斜,传统施工常从地基入手,通过改变地基的原始应力状态,强迫建筑物下沉的迫降纠倾方法,如采用掏土纠倾,应力解除纠倾及钻孔、挖孔纠倾等方法,这些纠倾方式一般都使用在事后通过仪器测量纠倾数据的监测控制变形量的方法,经分析,这种数据控制的方式存在着以下不足:

    1、由于事后监测没有直接参与控制纠倾过程,人为的因素较高,使纠倾过程易受人为判断影响,不可控制的因素较高,特别对于荷载较大的桩基建筑物就更难于控制了;

    2、由于缺乏可靠地控制措施,容易出现建筑物突沉或局部变形过大而造成上部结构的破坏或险情,其不安全性较高;

    3、由于纠倾结果的不稳定性,降低了纠倾的有效性。

    总之,由于习用的建筑物纠倾方法没有较好的控制措施,其安全性、有效性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控的建筑物限位迫降纠倾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方法:

    a、先选定建筑物的原有桩基为限位桩,在基础梁上对应限位桩的位置开限位孔,使基础梁与限位桩分离,然后在限位桩上设钢筋砼接桩并穿过限位孔,接着在基础梁上限位孔相对的两侧埋设锚杆,该锚杆连接固定一钢筋砼主梁平行于基础梁上方,锚杆顶端以螺帽锁固,同时在接桩上根据纠倾的下降需要放置若干块限位块,保持最上方的限位块顶面与主梁底面之间的限位距离Δs;

    b、接着选定建筑物的其他桩基为限位桩,逐根重复上述操作;

    c、当基础梁下降高度超过限位距离Δs后,建筑物的部分荷载转由限位桩承担,然后根据原定的纠倾高度,逐块抽离限位块直至基础梁调整至水平状态;

    d、拆除限位迫降纠倾结构,填平基础梁,连接基础梁与限位桩。

    本发明的的限位桩亦可为在建筑物之下新增设的桩基,使该限位桩穿过限位孔并在其上直接放置限位块。

    这样,对于线基建筑物,可采用在建筑物之下新增设桩基作为限位桩的方法来纠倾;对于桩基建筑物,则可根据建筑物的纠倾需要,采用选定建筑物的原有桩基为限位桩的方法和在建筑物之下新增设桩基作为限位桩的方法交叉使用。

    采用上述方法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当基础梁位移超过限位距离Δs后,可将建筑物的部分荷载转移由限位桩承担,阻止建筑物进一步下沉,由于限位距离Δs可取较小的量,则可通过预留方式逐步调整至所需的纠倾高度,调整准确度较高,可控性较好;

    2、当出现突沉或局部变形过大的险情时,荷载的及时转移避免了建筑物的进一步破坏,提高了该纠倾方法的安全可靠性;

    3、由于该纠倾方法可人为控制纠倾速率,且稳定性较高,纠倾的有效性亦随之提高。

    总之,本发明可直接控制整个纠倾过程,其安全性、有效性均提高。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纠倾前的桩基建筑物示意图;

    图2是纠倾前的线基建筑物示意图;

    图3是采用本发明纠倾的桩基建筑物示意图;

    图4是采用本发明纠倾的线基建筑物示意图;

    图5是采用本发明纠倾后的桩基建筑物示意图;

    图6是采用本发明纠倾后的线基建筑物示意图;

    图7是采用本发明的建筑物局部剖视图;

    图8是采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建筑物局部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3所示,当桩基建筑物发生倾斜后,可根据纠倾需要选定建筑物原有桩基1作为限位桩3,或者在建筑物之下新增设桩基2作为限位桩3,或者采用建筑物原有桩基1作为限位桩3的方法与在建筑物之下新增设桩基2作为限位桩3的方法交叉使用,通过使基础梁4与限位桩3分离,改变地基的原始应力来迫降纠倾;又请参阅图2、图4所示,针对线基建筑物,则在建筑物之下新增设桩基2作为限位桩3,以此来进行迫降纠倾。当基础梁4调整为水平状态后,如图5、图6所示,拆除限位纠倾结构,填平基础梁4,连接基础梁4与限位桩3。

    又请参阅图7所示,施工时,先选定限位桩3,在基础梁4上对应限位桩3的位置开限位孔5,使基础梁4与限位桩3分离,然后在限位桩3上设钢筋砼接桩6并穿过限位孔5,接着在基础梁4上限位孔5相对的两侧埋设锚杆7,该锚杆7连接固定一钢筋砼主梁8平行于基础梁4上方,锚杆7顶端以螺帽71锁固,同时在接桩6上根据纠倾的下降需要放置若干块限位块9,该限位块9为钢板或砼块,保持最上方的限位块9顶面与主梁8底面之间的限位距离Δs;接着选定建筑物的其他桩基为限位桩3,逐根重复上述操作;当基础梁4下降超过限位距离Δs后,建筑物的部分荷载转由限位桩3承担,然后根据原定的纠倾高度,逐一抽离限位块9直至基础梁4调整至水平状态;拆除限位纠倾结构,填平基础梁4,连接基础梁4与限位桩3。

    对于本发明的限位桩3亦可采用在建筑物之下新增设的桩基2,使该限位桩3直接穿过限位孔5并在其上直接放置限位块9。

    又请参阅图8所示,为使主梁8的应力分布均匀,避免锚杆7受力过重而使主梁8脱离造成事故,该主梁8不直接通过锚杆7锚固于基础梁4上,而是在主梁8之上,于主梁8的两端垂直于主梁8分别架设钢筋砼次梁10,将次梁10的两端用锚杆7锚固于基础梁4上,锚杆7顶端以螺帽71锁固。根据施工时的应力计算需要,还可在主梁8的两端架设多个次梁10。

一种建筑物的限位迫降纠倾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一种建筑物的限位迫降纠倾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一种建筑物的限位迫降纠倾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建筑物的限位迫降纠倾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建筑物的限位迫降纠倾方法.pdf(1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一种建筑物的限位迫降纠倾方法,利用建筑物的原有桩基或新增桩基为限位桩,并在基础梁上设置主梁,利用主梁与限位桩的限位块间的限位距离逐步调整纠倾高度。本发明的调整准确度较高,可控性较好,可较好地避免纠倾过程的突沉或局部变形过大的险情,使整个纠倾过程的安全性、有效性提高。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建筑物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