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的底板结构.pdf

上传人:xia****o6 文档编号:173469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PDF 页数:32 大小:1.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410056391.5

申请日:

2004.08.05

公开号:

CN1579865A

公开日:

2005.02.16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B62J 25/00申请日:20040805授权公告日:20070815终止日期:20140805|||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B62J25/00

主分类号:

B62J25/00

申请人: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藤原清隆; 中林俊一

地址:

日本东京

优先权:

2003.08.06 JP 2003-288181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党晓林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摩托车的底板结构,采用把踏板支承在车身框架上的弹性支承结构,能提高外观性,防止泥水等污损踏板和底板表面。其把具有底板表面(53)的底板部件(52)连接设置在车身外壳(C)上,车身外壳由支承发动机(E)的车身框架(F)固定支承,在该底板部件(52)上设有向上述底板表面(53)开口的开口部分(55),在该开口部分(55)内布置通过弹性支承部件(57)支承在上述车身框架(F)上的踏板(56),在该踏板与上述开口部分(55)的内周边缘之间设置容许上述弹性支承部件(57)弹性变形的间隙(g),从该底板表面(53)一直到该踏板(56)敷设覆盖它们的上表面和上述间隙(g)并具有挠性的底板垫子(60)。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摩托车的底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把具有用于承载驾驶员的脚的底板表面(53)的底板部件(52)连接设置在固定支承在支持发动机(E)的车身框架(F)上的车身外壳(C)上,并且,在该底板部件(52)上设有向上述底板表面(53)开口的开口部分(55),在该开口部分(55)内,布置了通过弹性支承部件(57)支承在上述车身框架(F)上的踏板(56),在该踏板(56)与上述开口部分(55)的内周边缘之间,设置容许上述弹性支承部件(57)进行弹性变形的间隙(g),从上述底板表面(53)一直到上述踏板(56),敷设了覆盖它们的上表面和上述间隙(g)的并具有挠性的底板垫子(60)。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的底板结构,其特征在于,使得上述底板表面(53)的从上述开口部分(55)后端向后方延伸的辅助底板表面(53s)向后上方倾斜,把上述发动机(E)的曲轴箱(28)向左右方向鼓出去的鼓出端部(28a、28b)布置在该辅助底板表面(53s)的正下方。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车的底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把安装在发动机(E)的曲轴(27)端部的液力变矩器(42)收容在上述鼓出端部(28a)中。

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车的底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把由发动机(E)的曲轴(27)端部驱动的发电机(44)收容在上述鼓出端部(28b)中。

说明书

摩托车的底板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摩托车的底板结构的改进,它把承载驾驶员的脚用的踏板,通过弹性支承部件,安装在支撑发动机的车身框架上,以便尽量阻断由发动机传递给踏板的振动。
背景技术
以上所说的摩托车的底板结构,例如,已知公开在日本专利文献1中。
专利文献1  实开昭59-35287号公报
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底板结构,整个底板是由弹性地支承在车身框架上的踏板构成的,由于在该踏板与和它相邻的竖立的车身外壳之间,设有为了在弹性支承部件变形时,避免踏板与车身外壳之间发生干涉的、从外部能看得见的间隙,所以,不仅外观上不好看,而且在摩托车行驶的过程中,由前轮所溅起来的泥水等等,会从下方通过上述间隙飞溅上来,有可能污损踏板的上表面。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来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把弹性支承结构应用于踏板的车身框架的同时,能提高其外观性,防止泥水等污损踏板和底板表面的摩托车底板结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摩托车的底板结构的第一特征是,把具有承载驾驶员的脚用的底板表面的底板部件连接设置在固定支承在支持发动机的车身框架上的车身外壳上,并且,在该底板部件上设有向上述底板表面开口的开口部分,在该开口部分内,布置了通过弹性支承部件支承在上述车身框架上的踏板,在该踏板与上述开口部分的内周边缘之间,设置容许上述弹性支承部件进行弹性变形的间隙,从上述底板表面一直到上述踏板,敷设了覆盖它们的上表面和上述间隙并具有挠性的底板垫子。
此外,本发明在第一特征上还具有第二特征,即,使得上述底板表面的从上述开口部分后端向后方延伸的辅助底板表面向后上方倾斜,把上述发动机的曲轴箱向左右方向鼓出去的鼓出端部布置在该辅助底板表面的正下方。
此外,本发明在第二特征上还具有第三特征,即,把安装在发动机的曲轴端部的液力变矩器收容在上述鼓出端部中。
还有,本发明在第二特征上还具有第四特征,即,把由发动机的曲轴端部驱动的发电机收容在上述鼓出端部中。
按照本发明的第一特征,由于利用弹性支承部件的弹性吸收了发动机的振动,所以能最大限度地防止振动从发动机传递到踏板上去。此时,由于弹性支承部件的弹性变形,还能借助于上述间隙防止踏板与底板部件互相干涉。
而且,由于在踏板周围,底板部件的底板表面很宽阔,能确保放置驾驶员的脚的空间,因而有助于改善骑坐性。
还有,由于底板垫子在覆盖底板部件的底板表面和踏板的上表面的同时,还遮盖了踏板与底板部件之间的间隙,所以能提高外表的美观,此外,由于底板垫子阻挡了前轮飞溅起来的泥水等异物从下方通过上述间隙,所以,能防止底板垫子,以及踏板和底板表面的污损。而且,因为底板垫子具有挠性,所以不会对踏板与底板部件之间随着弹性支承部件的弹性变形而产生的相对位移造成障碍。
还有,按照本发明的第二特征,不但不会受到发动机的曲轴箱的左右方向凸出部分的干涉,还能扩大辅助底板表面,有助于改善骑坐性。
还有,按照本发明的第三特征,不但不会受到曲轴箱的收容液力变矩器用的鼓起端部的干涉,还能扩大辅助底板表面,有助于改善骑坐性。
还有,按照本发明的第四特征,不但不会受到曲轴箱地收容发电机用的鼓出端部的干涉,还能扩大辅助底板表面,有助于改善骑坐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摩托车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除去上述摩托车的车身外壳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3是图1中的箭头3的向视图;
图4是表示辅助车架周围的平面图;
图5是沿图1中的5-5线的断面图;
图6是车身外壳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沿图3中的7-7线的断面图;
图8是沿图3中的8-8线的断面图;
图9是沿图3中的9-9线的断面图;
图10是沿图3中的10-10线的断面图;
图11是沿图3中的11-11线的断面图;
图12是沿图11中的12-12线的断面图;
图13是图11中的13部分的放大纵向断面图;
图14是空气滤清器部分的纵向断面图(沿图15的14-14线的断面图);
图15是沿图14中的15-15线的断面图;
图16是沿图15中的16-16线的断面图;
图17是油冷却器周围的侧视图;
图18是沿图17中的18-18线的断面图。
符号说明
C:车身外壳;
F:车身框架;
M:摩托车
27:曲轴
28:曲轴箱
28a、28b:鼓出端部
52:底板部件
53:底板表面
53m:主底板表面
53s:辅助底板表面
55:开口部分
56:踏板
57:弹性支承部件
60:底板垫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中所示的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的摩托车的侧视图;图2是表示除去上述摩托车的车身外壳的状态的侧视图;图3是图1中的箭头3的向视图;图4是表示辅助车架周围的平面图;图5是沿图1中的5-5线的断面图;图6是车身外壳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沿图3中的7-7线的断面图;图8是沿图3中的8-8线的断面图;图9是沿图3中的9-9线的断面图;图10是沿图3中的10-10线的断面图;图11是沿图3中的11-11线的断面图;图12是沿图11中的12-12线的断面图;图13是图11中的13部分的放大纵向断面图;图14是空气滤清器部分的纵向断面图(沿图15的14-14线的断面图);图15是沿图14中的15-15线的断面图;图16是沿图15中的16-16线的断面图;图17是油冷却器周围的侧视图;图18是沿图17中的18-18线的断面图。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所谓前、后、左、右是以摩托车作为基准的方向。
首先,在图1~图4中,摩托车M具有下列部件:车身框架F;前叉1,其支承在该车身框架F的前端部且能够转向,并且枢轴支承前轮Wf;后叉2,其枢轴支承在车身框架F的后部且能上下摇动,并且支承后轮Wr;发动机E,其在前轮Wf与后轮Wr之间,支承在车身框架F上;行李箱3,其支承在车身框架F上,用合成树脂制成;燃料箱4,其在该行李箱3的正后方,安装在车身框架F上;串联式车座5,兼作行李箱3的盖子的同时,也盖住了燃料箱4;以及车身外壳C,其安装在车身框架F上,覆盖了车身框架F、发动机E和行李箱3等,用合成树脂制成。行李箱3具有作为车座5的支承架的功能。发动机E与化油器6、空气滤清器7和油冷却器8连接。转向把手18连接在延伸到前叉1上方的把手杆上。
下面,依次说明摩托车M的上述结构要素。
如图2~图4所示,车身框架F由具有前端支承前叉1的前立管(headpipe)10的主框架Fm,和结合在该主框架Fm上、并能够拆装的辅助框架Fs所构成。主框架Fm具有从前立管10向后下方延伸的主管11,和连接在这根主管11的后端部左右两侧的一对左右后立管12、12,并且,这两根后立管12、12的后端互相连接成一个整体。
在上述车身框架F上,特别是主管11的后半部向后下方倾斜的角度比前半部的角度小,接近于水平状态。而且,这根主管11的后端到行李箱3的底壁3b前端附近为止。
另一方面,后立管12、12连接在主管11的后端部上,与其后半部一样,具有以接近于水平的角度向后下方延伸的后框架前部,以及从该后框架前部的后端沿着后轮Wr的前面向上方弯曲,然后再向后方延伸的后框架的后部。在设置在该后框架前部的车架横向构件65上,设有固定的向下方凸出的一对左、右发动机吊架14、14,而布置在中央托架13、13前方的发动机E,用若干个吊架螺栓30固定支承在中央托架13、13和发动机吊架14、14上(参见图12)。
此外,后叉2通过水平的枢轴15连接在中央托架13、13上,能够向上下方向摇动,在发动机E与后轮Wr之间进行传动的链条传动装置(チエ一ン伝動装置)16布置成围绕着该后叉2。而后减震器17则安装在该后叉2的后端部与后立管12、12之间。
辅助框架Fs由下列部件构成:一对左、右L字形的侧管20、20;通过连接托架19(参见图17)把这两根侧管20、20的下方的前端部互相连接起来的横管21;两端与该横管21的左、右两端以及左、右侧管20、20的中间部分结合在一起、且向左右方向的外部伸出去的一对左、右底板支承管22、22。在各底板支承管22、22的上面,焊接着布置在其前后的若干第一支承托架23,和布置在中间部分的若干第二托架24。前部连接板25、25和后部连接板26、26分别与两根侧管20、20的上端部和后端部形成一个整体,而左、右前部连接板25、25则用螺钉31结合在上述主管11的左右两个侧面上,且能够拆装,此外,左右的后部连接板26、26用螺钉32结合在上述中央托架13、13上,能够拆装。
该辅助框架Fs是在连接主框架Fm之前,就把空气滤清器7和油冷却器8安装在它上面了,后面将对此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2、图5和图17所示,发动机E具有收容并支承着两端朝向左右方向的并水平地布置的曲轴27的曲轴箱28,以及连接在该曲轴箱28上的、大致呈水平状态且布置成向前倾斜的单气缸的气缸体29,并且在连接在该气缸体29的端面上的气缸盖40的上表面上,通过进气管41连接着化油器6。这些进气管41、化油器6和空气滤清器7构成了发动机E的进气系统。该进气系统设置成沿着气缸盖40的上方向前方延伸。
曲轴箱28在其左、右两端部形成了比气缸体29的左、右两个侧面更向外鼓出的鼓出端部28a、28b,另一方面,在鼓出端部28a中收容了设置在曲轴27的一端的液力变矩器42和起动离合器43,而在另一个鼓出端部28b中收容了用曲轴的另一端驱动的外转子式发电机44。此外,在曲轴箱28上面的中央部分上还布置了启动电机45。
其次,在图1、图3~图8中,用合成树脂制成的车身外壳C具有从上方覆盖着主管11和发动机E的倒U字形断面的发动机盖子部分50,和连接在该发动机盖子部分50的前端的一对左、右护腿板(leg shield)51、51,而用合成树脂制成的一对左、右底板部件52、52则连接在上述发动机盖子部分50和护腿板51、51上。各底板部件52、52由下列各部分构成:连接在发动机盖子部分50的下端的侧壁部分52a;从该侧壁部分52a的下端向左右方向的外侧凸出的底板部分52b;以及从底板部分52b的外端向下方弯曲的裙部52c。在右侧底板部件52的侧壁部分52a上,设有检修发动机用的窗口49。
底板部分52b的底板表面53由下列各部分构成:从侧面看布置在上述气缸体29的侧面区域上的水平的主底板表面53m;以及从该主底板表面53m的后端向后上方倾斜,一直延伸到行李箱3的左右两侧部分的辅助底板表面53s。
如图4和图8所清楚表示的,各底板部件52、52都用螺钉33固定在同一侧的上述底板支承管22、22的若干第一支承托架23、23上。这些螺钉33的头部都埋入主底板表面53m上形成的凹部54中,不使它凸出在主底板表面53m上。此外,各底板部件52、52的后端部,用螺钉34固定在主框架Fm的后立管12、12上(参见图3和图10)。
在各底板部件52、52上设置了在主底板表面53m上开口、且前后方向长的长方形开口部分55(参见图6),在该开口部分55内布置了弹性地支承在同一侧的底板支承管22、22上的踏板56。即,如图4和图7所清楚地表示的,踏板56通过弹性支承部件57,用螺钉35安装在同一侧的底板支承管22的若干第二支承托架24、24…上。这些螺钉35的头部都收入踏板56的上表面上形成的凹部58中,不使它凸出在踏板56的上表面。弹性支承部件57安装在第二支承托架24与踏板56之间,是通过拧紧穿过这些构件的螺栓35而被预先加载的部件,为了限制预先加载的载荷,在螺栓35的轴部上,在该螺栓35的头部与第二支承托架24之间,嵌入一个挡圈59。
踏板56与上述主底板表面53m上开口的开口部分55一样,呈前后方向长的长方形,在该踏板56与开口部分55的内周边缘之间,设有容许弹性支承部件57进行弹性变形的间隙g。踏板56的上表面通常布置成与主底板表面53m在一个平面上。
底板部件52、52的底板表面53,即,在主底板表面53m和辅助底板表面53s,以及踏板56上,全部都敷设了用橡胶等挠性材料制成的底板垫子60,由该底板垫子60覆盖住踏板56与底板部件52、52之间的上述间隙g。如图9所示,该底板垫子60借助于将设置在其下表面上的若干结合凸起61、61…弹性地嵌入设置在踏板56和底板部件52、52的底板部分52b上的若干结合孔62、62…中,使其保持在踏板56和底板部分52b上。
这样,在摩托车M的行驶过程中,即使发动机E的振动传递到支承发动机E车身框架F上,由于弹性支承部件57用它的弹性吸收了上述振动,所以能最大限度地防止发动机E的振动从车身框架F传递给踏板56。此时,还能借助于两者之间的间隙g来防止由于弹性支承部件57的弹性变形所造成的踏板56与底板部件52、52之间的互相干涉。
此外,由于底板部件52、52的底板表面53扩展到在踏板56的周围,所以能保证有足够的放置驾驶员的脚的空间,有助于改善骑坐性。
还有,由于底板垫子60在覆盖底板部件52、52的底板表面53和踏板56的上表面的同时,还隐藏了踏板56与底板部件52、52之间的间隙g,所以摩托车M的外观很漂亮,底板垫子60还阻止了前轮Wf所飞溅起来的泥水等异物从下方通过上述间隙g,所以不但能防止底板垫子60,也能防止踏板56和底板表面53受到污损。而且,因为底板垫子60具有挠性,所以不会对踏板56和底板部件52、52之间随着弹性支承部件57的弹性变形而产生的相对位移造成障碍。
此外,从左、右各底板部件52、52的从上述开口部分55的后端向后方延伸的辅助底板表面53s是向后上方倾斜的,而在该辅助底板表面53s的正下方,在发动机E的曲轴箱28上,分别布置了收容液力变矩器42和起动离合器43用的鼓出端部28a,和收容外转子式的发电机44用的鼓出端部28b,所以不受上述鼓出端部28a、28b的阻碍,能将辅助底板表面53s一直延伸到行李箱3的左右侧面部分,驾驶员弯曲膝盖后也可以把脚放置在辅助底板表面53s上,有助于改善骑坐性。
其次,在图11~图13中,上述行李箱3安装在主框架Fm的左、右后立管12、12上,其底部夹在这两根后立管之间。即,在结合在主管11后端的同时,左、右一对前部安装托架66、66分别固定设置在连接左、右后立管12、12的前端部之间的横向构件65的后面,并且在两根后立管12、12的上部分别固定设有一对左右后部安装托架67、67,而行李箱3的底壁3b则通过弹性支承部件68用螺钉36安装在该前部安装托架66、66上。此外,凸出在行李箱3上部的背面并与其成为一个整体的凸缘部分3a则通过弹性支承部件69用螺钉37安装在后部安装托架67、67上。此外,横向构件65’连接在左、右后立管12、12上方开始弯曲部分之间,与其成为一体,而行李箱3的底壁3b则布置在靠近上述横向构件65’的位置上,以便尽可能加深行李箱3的深度。
因此,安装在左、右后立管12、12之间的行李箱3,就不会受到两根后立管12、12的妨碍,特别是能加深底壁3b后侧的深度,确保增大其容量。具体的说,行李箱3的底壁3b沿着靠近后立管12、12在水平方向上向后下方倾斜地延伸的后框架前部的上表面,布置成与其同样地向后下方倾斜,而流线型的头盔H就能以将其下部的开口面朝下的后部下降的姿势收纳在该行李箱3内。这样,行李箱3就能在确保能收藏流线型的头盔H这样大的容量的同时,防止座位5高度的增加。
此外,向下凸出而上表面敞开的辅助箱70,与行李箱3的底壁3b的中央部分做成一个整体,并布置在上述横向构件65、65’之间。在该辅助箱70中,收藏着例如蓄电池71等辅机。此外,在行李箱3的底壁3b上,还通过铰链销子73安装了开关辅助箱70的盖子72,而该盖子72的前端部能用小螺钉38固定在上述底壁上。为了扩大辅助箱70的有效容积,可使该盖子72的中央部分向行李箱3的内部鼓出去,而该鼓出部分72a可以容纳在收容在行李箱3中的头盔H的中空部分内,不会与头盔H互相干涉。
座位5通过铰链销子63安装在行李箱3的上方前端部,能开关行李箱3的敞开面,而用来保持其闭锁状态的挂钩64则设置在座位5与后立管12、12的后端部之间。
此外,行李箱3和发动机E布置成上述底壁3b与曲轴箱28在上下方向上相邻。这样的布置方式,在使得主管11的后端在行李箱3的底壁3b的前端附近结束的同时,还使得行李箱3的底壁3b沿着靠近后立管12、12在水平方向上向后下方倾斜的后框架前部的上表面,确保了该底壁3b的下方具有不受主管11的干涉的宽敞的空间,从而能有效地利用该空间来布置发动机E的曲轴箱28。结果,就能确保在汽缸体29与前轮Wf之间有比较宽敞的空间,有利于设置空气滤清器7和油冷却器8等辅机。此外,还能缩短轴距。
下面,在图14~16中,发动机E的空气滤清器7用螺钉39安装在上述辅助框架Fs的左右前部连接板25、25上,而且,布置在大致水平地前倾的汽缸体29的前方且在上方。该空气滤清器7的外壳,即滤清器外壳75由前半部壳体75a,和用若干小螺钉46连接在该前半部壳体75a上的后半部壳体75b所构成,在两个半部壳体75a、75b之间夹持着支承滤清元件77的元件夹持器78。两个半部壳体75a、75b都是用合成树脂制成,前半部壳体75a的前后做得较短,而后半部壳体75b的前后做得较深。在该后半部壳体75b的上表面上,一体形成了与用螺钉39连接在上述辅助框架Fs的左右前部连接板25、25上的一对左、右托架79、79。
元件夹持器78也是用合成树脂制成的,由在外周上具有密封凸起80的隔板78a,和在该隔板78a的中央部分一体形成的上下方向长的长方形保持架78b所构成。纸制滤清器元件77的外周边缘部分插入并结合在该保持架78b的内周壁上,此外,在保持架78的后半部壳体75b一侧的端面上,用加热结合法连接了覆盖滤清器元件77的一个侧面的、用冲压板做成的消焰器81。
隔板78a外周的密封凸起80嵌入在前后两个半部壳体75a、75b的结合面上形成的密封槽82、83中。在隔板78a的上端部,一体形成了向后方凸出的一对左右空气进口管84。另一方面,在前半部壳体75a的上端,形成了向上方鼓出去的一对左右鼓出部分85、85,而贯穿这一对鼓出部分85、85的左右空气进口管84向后方、向外方凸出,空气就通过这两根空气进口管84被导入前半部壳体75a内。
连接管86的一端连接在后半部壳体75b的侧壁上,其另一端则连接在发动机E的化油器6上。因此,前半部壳体75a的内部成了未净化室87,而后半部壳体75b的内部则成了净化室88。
保持架78b在上述元件保持器78上从隔板78a的前后两侧面凸出来,特别是,借助于凸出在未净化室87一侧的保持架78b的左右两道侧壁和前半部壳体75a的左右侧壁,围成了向上下方向延伸的沟槽形的空气引导通道89、89,而上述空气进口管84就连接在这两条空气引导通道89、89的上端。此外,各引导通道89、89还越过保持架78b的侧壁,与滤清器元件77连通。
此外,在前半部壳体75a和隔板78a上还形成了把通过空气进口管84的空气流引向空气引导通道89、89的下方的导向壁90、90。各导向壁90、90由在前半部壳体75a上形成的凸壁90a,和从左右夹着这道凸壁90a的、在隔板78a上形成的一对凸壁90b、90b所构成。
这样,在发电机E的运转过程中,在其进气行程时,外部空气首先从空气进口管84导入未净化室87。此时,通过各空气进口管84的空气由导向壁90、90引导到相应的空气引导通道89、89的下方,然后,由于是从整个空气引导通道89、89越过保持架78b的侧壁,流向滤清器元件77,所以,即使未净化室87在前后方向上是扁平的,也能让导入的空气通过整个滤清器元件77,进行高效率的净化。
而且,由于一对左、右空气引导通道89、89是由凸出在未净化室87一侧的保持架78b与前半部壳体75a的左右两道侧壁所围成的,所以不需要为空气引导通道89、89使用的特别的通道,在能对结构进行简化的同时,还能使未净化室87充分地扁平化,有助于缩短整个空气滤清器7前后方向的尺寸,就能很容易地把空气滤清器7设置在呈前倾姿势的汽缸体29的上方的,前叉1与主管11之间的窄小的空间里。
此外,通过把连接在左右空气引导通道89、89上端的一对空气进口管84、84整体地在元件保持器78的隔板78a上形成,能减少了空气滤清器7的零件数量,使它的结构简化。
下面,在图2、图17和图18中,上述油冷却器8是冷却发动机E的润滑油的空冷式冷却器,它把外周具有冷却翅片91a的多个冷却壳体91、91…连接成一个整体,形成前后方向扁平的形状。该油冷却器8是通过弹性支承部件95用螺钉47安装在分别设在左右侧管20、20上的上部和下部托架93、94上。此时,该油冷却器8,在左右侧管20、20之间,以后方向上的很陡的倾斜姿势,布置成其上端部朝向结合在呈前倾姿势的汽缸体29上的汽缸盖40与布置在其上方的化油器6之间。此外,上述横管21布置成从前方覆盖了该油冷却器8的下端部。
此外,在前轮Wf与辅助框架Fs之间,布置了支承在左右侧管20、20上的、在油冷却器8的前面大致为垂直的、用来引导行驶时的风的百叶窗(louver)92。
此外,油冷却器8布置成使其上端朝向结合在前倾姿势的汽缸体29上的汽缸盖40与布置在其上方的化油器6之间且具有很陡斜度的后倾姿势,因而能有效地利用汽缸盖40与前轮Wf之间的窄小的空间,从而能设置大容量的油冷却器8,在提高发动机E的冷却性能的同时,还能缩短摩托车M的全长,同时还能确保油冷却器8的离地的必要高度。
而且,借助于把油冷却器8布置成向后倾斜的姿势,由于通过百叶窗92能把行驶风大致垂直地引导到油冷却器8的前面,所以油冷却器8能处于良好的空冷状态。
此外,油冷却器8能借助于覆盖其下端部的横管21来保护它不受路面上的凸起物的干扰,而且,由于该横管21在左右侧管20、20之间,并且把左右的底板支承管22、22连接起来,从而能有效地加强辅助框架Fs。
此外,由于油冷却器8是与上述空气滤清器7一起安装在辅助框架Fs上,辅助框架Fs在主框架Fm上能够拆装,所以借助于把油冷却器8和空气滤清器7安装在未结合到主框架Fm之前的辅助框架Fs上,就能很方便地进行这种安装作业,而不会受到主框架Fm和发动机E等相邻部件的妨碍。此外,对这些部件的维修作业,也能在很方便地把辅助框架Fs从主框架Fm上拆卸下来的状态下进行,因此,它的组装性能和维修性能非常好。
本发明并不是仅限于上述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要点的范围内,能对他的设计进行各种变化。例如,在发动机E为水冷式结构时,能把油冷却器8改换成散热器。

摩托车的底板结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摩托车的底板结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摩托车的底板结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摩托车的底板结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摩托车的底板结构.pdf(3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摩托车的底板结构,采用把踏板支承在车身框架上的弹性支承结构,能提高外观性,防止泥水等污损踏板和底板表面。其把具有底板表面(53)的底板部件(52)连接设置在车身外壳(C)上,车身外壳由支承发动机(E)的车身框架(F)固定支承,在该底板部件(52)上设有向上述底板表面(53)开口的开口部分(55),在该开口部分(55)内布置通过弹性支承部件(57)支承在上述车身框架(F)上的踏板(56),在该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无轨陆用车辆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