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克隆快繁新技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植物的生物技术繁殖培育方法,特别是一种植物克隆快繁新技术的方法。
背景技术
使用人工杂交等已知的传统技术产生的初代杂种及其繁殖培育技术已经培养出了许多优良农作物品种和种子,对它们进行推广和应用在解决世界粮食问题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技术对植物品种包括新品种及其繁殖培育技术的开发产生了巨大影响,正在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对园艺植物繁殖材料,用原有的插条、嫁接、分株和球根等方法虽然能够培育出遗传性状完全相同的植物即克隆植物,但因其增殖率低达不到快速、稳定和大量增殖繁衍的要求。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植物克隆生物技术,主要采用的是: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无菌状态下培养植物器官、组织、细胞、原生质体等材料的方法,即从细胞的一部分再生出大量的小植株,不同的植物品种采用不同的培养基质,不同的培养基质所含有的成分元素及微量元素也不相同,因此,在世界范围内该领域中披露的品种不在数百种之下。
利用植物克隆技术可实现优良单株或优良无性系的快速繁殖,并且不改变其遗传性状,原有的优良性状得以保持。根据现有技术披露的情况和花卉植物领域的实际生产情况可以得知,一般情况下,一个兰花茎尖经过一年的克隆繁殖可以获得四百万株克隆植株,并且具有相同的遗传性状,健康优良。这一方法地价值是显而易见的,而且其他方法无法达到这样的水平。现有技术中披露的另一个典型例子是花叶芋的植物克隆,花叶芋这种植物的常规繁殖率每年仅几倍至几十倍,但是采用植物克隆技术,每年可以克隆出几万倍乃至数百万倍的花叶芋小植株。这样的快繁新技术对于新、优、特、稀罕和名贵植物品种的意义是非同寻常的,极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但是,在植物克隆技术的发展进程中仍然遇到了成活率低的问题,这一问题是由于在植物克隆中存在着培养基选择不当和植株的消毒处理不完善等技术缺陷所造成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克服培养基选择不当、并克服植株的消毒处理不完善和加强试管苗营养液过渡培养、从而大大地提高克隆植物成活率的植物克隆快繁新技术。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发明目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植物克隆快繁新技术,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①采集母株;
②对母株浸泡消毒;
③选定培养基;
④接种;
⑤脱分化、再分化与继代培养;
⑥试管苗营养液过渡培养;
⑦移栽于土壤中。
所述母株为健壮植株,至少无病虫害迹象;所述浸泡消毒的方式为用75%的酒精浸泡30秒~2分钟,然后用0.1%的新洁尔灭消毒5~15分钟,再用0.1%的升汞消毒3~10分钟,用无菌水冲洗4~5遍;
所述培养基为MS培养基,该MS培养基的具体组分为:每100升培养基水剂含硝酸铵165克、硝酸钾190克、氯化钙44克、硫酸镁37克、磷酸二氢钾17克、碘化钾83毫克、硼酸520毫克、硫酸镁2.2克、硫酸锌360毫克、钼酸钠25毫克、硫酸铜2.5毫克、硫酸铁2.8克、氯化钴2.5毫克、蔗糖3千克、琼脂700克。
所述试管苗营养液过渡培养的营养液各元素浓度为,N:224ppm、P:42ppm、K:315ppm、Ca:162ppm、Mg:50ppm、S:65ppm、Fe:3ppm、Mn:0.5ppm、B:0.5ppm、Cu:0.02ppm、Zn:0.05ppm、Mo:0.01ppm。
本发明明显具有以下积极有意的技术效果:因为提供了整套植物克隆快繁新技术,尤其是采用了对母株实行浸泡式消毒的完全消毒方法以及选定培养基的试验技术并加强试管苗营养液过渡培养,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克隆植物成活率。
【具体实施方式】
采集健壮且无病虫害迹象的植株作为母株,对母株进行消毒处理,消毒处理方式为:用75%的酒精浸泡30秒~2分钟,然后用0.1%的新洁尔灭消毒5~15分钟,再用0.1%的升汞消毒3~10分钟,用无菌水冲洗4~5遍。用试验技术选定培养基,这里用MS培养基,其配方为:每100升培养基水剂含硝酸铵165克、硝酸钾190克、氯化钙44克、硫酸镁37克、磷酸二氢钾17克、碘化钾83毫克、硼酸520毫克、硫酸镁2.2克、硫酸锌360毫克、钼酸钠25毫克、硫酸铜2.5毫克、硫酸铁2.8克、氯化钴2.5毫克、蔗糖3千克、琼脂700克。将母株切片后接种在培养基上让其生根发芽。根据情况,及时进行脱分化、再分化和试管苗的继代培养。经上述过渡的克隆试管苗暴露到外界环境中,逐渐加强光照,每周施一次全营养液。营养液各元素浓度为,N:224ppm、P:42ppm、K:315ppm、Ca:162ppm、Mg:50ppm、S:65ppm、Fe:3ppm、Mn:0.5ppm、B:0.5ppm、Cu:0.02ppm、Zn:0.05ppm、Mo:0.01ppm。在正常情况下,根据克隆苗的生长情况,如根系发育,充分利用克隆苗没有童年期、具有早产早熟的特点,一般两三周的炼苗期后即可移栽于土壤中,成为合格的优质商品苗。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基于本发明同样的发明创造原理,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型和改进,以及本技术方案在其他相似领域的应用,但这些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