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用鞋的垫子组.pdf

上传人:1** 文档编号:172655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PDF 页数:27 大小:779.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410007609.8

申请日:

2004.02.25

公开号:

CN1524468A

公开日:

2004.09.01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A43B3/30

主分类号:

A43B3/30

申请人:

阿普丽佳葛西株式会社;

发明人:

葛西健造; 铃木幸代

地址:

日本大阪府大阪市

优先权:

2003.02.25 JP 2003-048165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

代理人:

谢喜堂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的婴幼儿用鞋的垫子组,具有第1垫子(10)、第2垫子(30)。第1垫子(10)具有在婴幼儿的脚的第1脚趾与第2脚趾之间立起延伸的隔壁(11)。第2垫子(30)具有倒T字形隆起部(31),该倒T字形隆起部(31)由在第1脚趾与第2脚趾之间稍微隆起并延伸的纵向隆起部(32)、在第1脚趾的根部的下面及第2脚趾的根部的下面延伸的横向隆起部(33)构成。在赤脚穿鞋的场合及在穿着袜子地穿鞋的场合的两种状态下,都能有效地促进脚掌心的形成。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婴幼儿用鞋的垫子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在婴幼儿的脚的第1脚趾与第2脚趾之间立起延伸的隔壁的第1垫 子; 具有倒T字形隆起部的第2垫子,该倒T字形隆起部由在第1脚趾与第 2脚趾之间稍微隆起并延伸的纵向隆起部、在第1脚趾的根部的下面及第2脚 趾的根部的下面延伸的横向隆起部构成。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幼儿用鞋的垫子组,其特征在于,还具有无凹 凸的平坦形状的第3垫子。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幼儿用鞋的垫子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垫 子的隔壁的高度与婴幼儿的脚趾大致相同或比其大。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幼儿用鞋的垫子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垫 子的纵向隆起部及横向隆起部的高度在5mm以下。
5: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婴幼儿用鞋的垫子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垫子是赤脚用的, 所述第2垫子是穿着袜子用的, 所述第3垫子是调节厚度用的。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幼儿用鞋的垫子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具有在婴幼儿的脚的第1脚趾与第2脚趾之间立起延伸的隔壁及与婴幼 儿脚的脚掌心抵接的脚掌心用隆起部的第4垫子; 具有倒T字形隆起部和与婴幼儿脚的脚掌心抵接的脚掌心用隆起部的第5 垫子,所述倒T字形隆起部由在第1脚趾与第2脚趾之间稍微隆起并延伸的 纵向隆起部、在第1脚趾的根部的下面及第2脚趾的根部的下面延伸的横向 隆起部构成。

说明书


婴幼儿用鞋的垫子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婴幼儿用鞋的垫子(日文:中敷き),尤其是涉及促进婴幼儿脚掌心形成的垫子。

    背景技术

    婴幼儿用鞋是在婴幼儿开始学步的阶段使用的,其使用的目的在于保护脚。

    婴幼儿期的脚的成长,据说是从开始学步的1岁前后持续到6岁或7岁左右为止。尤其是比较低年龄的婴儿期,使脚健全地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这种脚的健全成长的典型地表现是形成脚掌心。脚掌心在走路时能发挥吸收冲击的效果,具有通过背骨保护脑的重要的作用。为了形成脚掌心,一般认为一边用脚抓住地面地使脚的各脚趾进行运动一边行走是非常重要的。这种走路状态在婴幼儿赤脚行走时更容易实现。

    尽管如此,为了保护脚就需要鞋子。一旦婴幼儿穿上鞋子,脚的各脚趾的运动受到阻碍,难以进行脚抓住地面的运动,其结果,有时会阻碍脚的健全成长。

    与本案相同的申请人曾在日本专利特开2001-157601号公报中揭示了为了促进婴幼儿的脚健全成长而改进后的婴幼儿用鞋的垫子。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1-157601号公报(图2、图3)

    日本专利特开2001-157601号公报中所揭示的垫子、尤其是在婴幼儿赤脚穿鞋时所使用的。因此,在穿着袜子地穿鞋的场合,无法使用专利特开2001-157601号公报所揭示的垫子。从婴幼儿1天的生活来看,赤脚穿鞋的场合和穿着袜子地穿鞋的场合都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赤脚穿鞋的场合及在穿着袜子地穿鞋的场合的两种状态下都能有效地促进脚掌心形成的婴幼儿用鞋的垫子组。

    本发明的婴幼儿用鞋的垫子组,具有第1垫子、第2垫子。第1垫子,具有在婴幼儿的脚的第1脚趾与第2脚趾之间立起延伸的隔壁。第2垫子,具有由在第1脚趾与第2脚趾之间稍微隆起并延伸的纵向隆起部、在第1脚趾的根部的下面及第2脚趾的根部的下面延伸的横向隆起部构成的倒T字形隆起部。

    垫子组,最好还具有无凹凸的平的形状的第3垫子。

    第1垫子的隔壁的高度,最好与婴幼儿的脚趾大致相同或比其大。第2垫子的纵向隆起部及横向隆起部的高度最好在5mm以下。

    作为典型的使用形态,第1垫子是赤脚用的,第2垫子是穿着袜子用的,第3垫子是调节厚度用的。

    在1个实施形态中,垫子组还具有第4垫子和第5垫子。第4垫子,具有在婴幼儿的脚的第1脚趾与第2脚趾之间立起并延伸的隔壁及与婴幼儿脚的脚掌心抵接的脚掌心用隆起部。第5垫子,包括:由在第1脚趾与第2脚趾之间稍微隆起并延伸的纵向隆起部、在第1脚趾的根部的下面及第2脚趾的根部的下面延伸的横向隆起部构成的倒T字形隆起部和与婴幼儿脚的脚掌心抵接的脚掌心用隆起部。

    对于上述各组成的作用效果,在发明的实施形态的项中进行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大人的脚的重心移动的轨迹的图。

    图2是表示为了分析压力分布而将婴幼儿的脚分成前部和后部的图。

    图3是表示右脚负荷随时间的变化的图。

    图4是表示脚底的重心移动的轨迹的图。

    图5是表示左右脚的重心移动的轨迹的图。

    图6是表示一例垫子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图6中的垫子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沿图7的线8-8看到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垫子的其他例子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沿图9的线10-10看到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垫子的又一例子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图11的垫子的俯视图。

    图13是表示沿图12的线13-13看到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垫子的又一例子的俯视图。

    图15是表示沿图14的线15-15看到的剖视图。

    图16是表示垫子的又一例子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垫子的又一例子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将图17所示的垫子的隔壁朝长度方向切断后的纵剖视图。

    图19是表示将图17所示的垫子的隔壁朝宽度方向切断后的纵剖视图。

    图20是表示一例垫子组的图。

    图21是表示垫子组的又一例子的图。

    图22是表示垫子组的又一例子的图。

    图23是表示垫子组的又一例子的图。

    图24是表示垫子组的又一例子的图。

    图25是表示垫子组的又一例子的图。

    图26是表示垫子组的又一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表示形成了脚掌心的大人的脚底。图中,箭头所示的是走路时体重重心移动的轨迹。若观察大人走路时的重心移动,发现最初脚跟着地,重心在脚的外侧移动,从第5中足骨骨头部转移至第1中足骨骨头部,从大脚趾(第1脚趾)的前端离去。

    在还未形成脚掌心的学步的婴幼儿的场合,其重心移动的轨迹完全不同。本案的发明人通过脚底的压力分布计测对婴幼儿进行了走路分析。具体地说,预想到学步与走路熟练的时候,作用于脚底的压力会出现差异,为了掌握走路时对脚底的载重负荷的状态及重心,利用压力分布垫子进行计测。

    在被测试者为13个月、14个月、15个月时,通过逗引使其在压力分布垫子上自由走路地行走,对负荷变化及重心移动进行了比较。实验中使用的压力分布垫子的传感器的分辨率为1(cm2)、传感部的尺寸为48cm×44cm,能将垂直力作为压力信息输出。传感器的计测范围在1.96~19.6(kPa)、精度为±10%。将该垫子2片连接起来,设置成有效计测区域为96cm×44cm,用采样频率为100(Hz)进行计测。

    在从出生后13个月、14个月、15个月时的各个计测结果中,选出立脚时间大致相同的右脚1步进行比较。婴幼儿的脚底还未长好,是扁平脚,因而,如图2所示,由脚的长度中心使负荷分布分成前部和后部。

    图3表示右脚负荷随时间的变化。在出生后13个月、14个月、15个月时,分别观察后部负荷为0(N)的时间,发现13个月时为0.19(s)、14个月时为0.29(s)、15个月时为0.31(s),对后部的负荷时间随着成长而逐渐增加。这意味着从大致脚整体着地、然后脚跟上浮这样的不成熟的走路方法发展到脚跟着地、逐渐将负荷向前部移动的走路方法。

    图4表示脚底的重心移动轨迹。13个月时重心从脚跟向脚尖直线状地进行移动,随着14个月时、15个月时,重心以圆弧状向脚尖移动。即,向脚宽方向也有重心移动,能得到稳定感,说明走路进步了。

    本案的发明人还对婴幼儿的左右脚的重心移动的轨迹进行了调查。图5表示,作为学步时期的一例、出生后13个月(学步开始后1个月)的婴幼儿及作为走路熟练时期的一例、出生后19个月(学步开始后9个月)的婴幼儿的重心移动的轨迹、时间因素及距离因素。

    比较图5(a)及图5(b)可见,开始学步时期,重心朝脚中央部移动,就这样移至另一个脚。这是因为单脚站立时,重心朝前脚部移动之前下一个脚着地,在两脚接地的状态下使重心进行移动的缘故。即,不能高效地进行重心移动。

    在走路熟练的时期,重心通过脚跟向前脚部移动,再向下一个脚的脚跟部移动。即,可以看到单脚站立时、重心从脚跟向前脚部移动,然后下一个脚着地。这可以认为是用前脚部踢地面的动作的表现。

    下面,表示1个走路周期中的单脚站立的时间比例的单脚时间率,开始学步时期为21.5%、走路熟练时期增加为31.0%,单脚站立时的稳定性增加了。另外,步幅,开始学步时期为25.9cm、而走路熟练时期增加为37.4cm,走路速度也从0.63km/h增加到1.35km/h。由此,可认为走路的效率提高了。

    从以上计测结果可以发现,随着开始学步到走路熟练,走路时的稳定性增加、走路效率增加,走路正在熟练。

    本发明是想提供一种考虑上述婴幼儿的走路特性、根据其成长阶段能合理地促进脚掌心形成的垫子组及垫子。

    垫子组具有:图6~图8所示的第1垫子10;图9~图10所示的第2垫子20;图11~图13所示的第3垫子30;图14~图15所示的第4垫子40、图16所示的第5垫子。

    将不同种类的垫子进行组合制作垫子组,但可根据其目的进行各种组合。例如,可按以下记载的垫子的组合构成垫子组。

    A.第1垫子10+第2垫子20(图20)

    B.第3垫子30+第4垫子40(图21)

    C.第1垫子10+第3垫子30(图22)

    D.第2垫子20+第4垫子40(图23)

    E.第1垫子10+第3垫子30+第5垫子50(图24)

    F.第2垫子20+第4垫子40+第5垫子50(图25)

    G.第1垫子10+第2垫子20+第3垫子30+第4垫子40+第5垫子50(图26)

    如图6所示的第1垫子10及图11所示的第3垫子30,具有在婴幼儿的第1脚趾与第2脚趾之间夹着的脚趾间隆起部,其余区域为没有隆起部的平坦的形状。这些垫子10及30,适合于开始学步阶段的婴幼儿。开始学步的婴幼儿的走路动作,是脚底整体大致同时接触地面的所谓踏步(日文:ぺつたん),重心移动的轨迹是直线,从大脚趾(第1脚趾)离去。

    使第1脚趾和第2脚趾进行夹住动作的脚趾间隆起部的存在,能促进婴幼儿的脚掌心的形成。在摇摇晃晃学步的阶段,以踏步走路,即只能整个脚底走路,因而脚趾隆起部以外的区域最好是平坦形状。例如,在该开始学步阶段,如果垫子的脚掌心部分有隆起部,则左右的平衡变差,使婴幼儿的走路不稳定。

    对第1垫子10及第3垫子30进行更具体的说明。

    第1垫子10,具有作为脚趾间隆起部的、在婴幼儿的第1脚趾1与第2脚趾2之间立起延伸的隔壁11。该第1垫子10是在婴幼儿赤脚穿鞋的场合使用的。如图8所示,隔壁11是在第1脚趾1和第2脚趾2之间延伸的扁平的板状构件,其上方端部11a稍加厚。另外,在其基端形成位于垫子背面的基端板部11b。为了适合开始学步的婴幼儿,隔壁11以外的区域为平坦的形状。

    如图8所示,隔壁11的高度与婴幼儿的脚趾大致相同或比其大。婴幼儿的脚将位于第1脚趾1和第2脚趾2之间的隔壁11夹着抓住地进行运动,能促进脚掌心的形成。

    图17~图19所示的第6垫子60,是对第1垫子10加以改良后的结构。第6垫子60具有在第1脚趾和第2脚趾之间立起延伸的隔壁61。如图所示,隔壁61,具有相对较硬的扁平的硬质材料部62和包住该硬质材料部62整体的相对较软的软质材料部63。硬质材料部62、例如由硬硅橡胶形成,软质材料部63、例如由软硅橡胶形成。

    隔壁61与非常敏感、细嫩的婴幼儿的皮肤直接接触。第6垫子60,其柔软的软质材料部63与婴幼儿的皮肤接触,因而不会损伤皮肤。另一方面,内部硬的硬质材料部62能稳定隔壁61,保持立起状态。

    图11~图13所示的第3垫子30,具有作为脚趾间隆起部的、由在第1脚趾1与第2脚趾2之间稍微隆起并延伸的纵向隆起部32和朝第1脚趾1的根部的下面、第2脚趾2的根部的下面延伸的横向隆起部33构成的倒T字形隆起部31。该第3垫子30的隆起部的高度较低,故适合婴幼儿穿着袜子地穿鞋的场合使用。毫无疑问,婴幼儿赤脚穿鞋的场合也可以使用第3垫子30。

    当考虑到穿着袜子将脚放在第3垫子30上时,倒T字形的隆起部31的高度、即纵向隆起部32及横向隆起部33的高度最好在5mm以下。

    即使在婴幼儿穿着袜子的状态下也能进行利用第1脚趾1和第2脚趾2抓住纵向隆起部32的脚趾运动。该场合,因纵向隆起部32的高度较低,如仅有纵向隆起部32,则脚趾会打滑,脚趾的抓住动作不充分。横向隆起部33具有防止上述的脚趾滑动的作用,容易地进行良好的抓住动作。

    因开始学步的婴幼儿以整个脚底走路,如隆起部延伸至第4脚趾4及第5脚趾5的根部的下面,则走路时产生绊脚,走路平衡变差。为此,横向隆起部33,最好是其一方端不超过第3脚趾3的长度。

    如上所述,第1垫子10是赤脚穿鞋时使用的,第3垫子30尤其是穿着袜子的状态下穿鞋时使用的。因此,第1垫子10与第3垫子30组合而成的垫子组(图22),在赤脚状态及穿着袜子状态的两个状态下都能促进开始学步的婴幼儿的脚掌心的形成。

    赤脚状态和穿着袜子的状态,鞋内的脚的高度仅相差袜子的厚度大小。为此,最好作成具有第1垫子10与第3垫子30的组合再加上图16所示的无凹凸的平坦形状的第5垫子50的一组(图24)。该第5垫子50,赤脚穿鞋时垫在第1垫子10的下面。赤脚使用第3垫子30时,也可将第5垫子50垫在第3垫子30的下面。

    图9所示的第2垫子20及图14所示的第4垫子40,除了脚趾间隆起部以外,分别具有与婴幼儿的脚掌心抵接的脚掌心用隆起部。这些垫子20及40,适合于刚要开始形成脚掌心的阶段的婴幼儿。一旦脚掌心开始形成,重心移动的轨迹变为圆弧。不过,弯曲的程度还不大。为此,该阶段,一旦使用具有脚掌心用隆起部的垫子,则由于与脚掌心部分抵接的隆起部的存在,重心向外的移动增大。其结果,圆弧状的重心移动的轨迹的弯曲程度增大,从而促进脚掌心的形成。

    下面对第2垫子20及第4垫子40进行更具体的说明。

    第2垫子20,作为脚趾间隆起部,除了具有在婴幼儿的第1脚趾1与第2脚趾2之间立起延伸的隔壁21以外,还具有与婴幼儿的脚掌心抵接的脚掌心用隆起部22。该隔壁21实际上与第1垫子10的隔壁11相同,因而省略其说明。脚掌心用隆起部22,如图9及图10所示,隆起成与婴幼儿的脚掌心形成区域的整体抵接的形状。

    第2垫子20,是刚要开始形成脚掌心的婴幼儿赤脚穿鞋的场合使用的。在该阶段使用第2垫子20,除了隔壁21帮助脚趾运动以外,通过脚掌心用隆起部22使重心移动的轨迹的弯曲程度增加,故能更好地促进脚掌心的形成。

    第1垫子10与第2垫子20的组合构成的垫子组(图20),是在婴幼儿赤脚穿鞋的场合使用的,适用于从开始学步阶段到刚要形成脚掌心的阶段为止。

    第4垫子40,作为脚趾间隆起部,除了具有由在婴幼儿的第1脚趾1与第2脚趾2之间较小地立起延伸的纵向隆起部42、在第1脚趾1的根部的下面及第2脚趾2的根部的下面延伸的横向隆起部43构成的倒T字形隆起部41以外,还具有与婴幼儿的脚掌心抵接的脚掌心用隆起部44。该倒T字形隆起部41实际上与第3垫子30的倒T字形隆起部31相同,因而省略其说明。脚掌心用隆起部44,如图14及图15所示,隆起成与婴幼儿的脚掌心形成区域的整体抵接的形状。

    第4垫子40是刚要开始形成脚掌心的婴幼儿穿着袜子地穿鞋的场合使用的。在该阶段使用第4垫子40,除了倒T字形隆起部41帮助脚趾运动以外,通过脚掌心用隆起部44使重心移动的轨迹的弯曲程度增加,故能更好地促进脚掌心的形成。

    第3垫子30与第4垫子40的组合构成的垫子组(图21),尤其是在婴幼儿穿着袜子地穿鞋的场合使用的,适用于从开始学步阶段到刚要形成脚掌心的阶段为止。

    如上所述,第2垫子20是赤脚穿鞋时使用的,第4垫子40尤其是穿着袜子的状态下穿鞋时使用的。因此,第2垫子20与第4垫子40组合而成的垫子组(图23),在赤脚状态及穿着袜子状态的两个状态下、都能对刚要形成脚掌心的婴幼儿促进开始学步时的脚掌心的形成。赤脚状态和穿着袜子的状态,由于鞋内的脚的高度仅相差袜子的厚度大小,因此,最好作成具有第2垫子20与第4垫子40的组合再加上图16所示的无凹凸的平坦形状的第5垫子50的一组(图25)。

    图26所示的垫子组,包括:第1垫子10、第2垫子20、第3垫子30、第4垫子40、第5垫子50。该垫子组,在赤脚状态及穿着袜子状态的两个状态下都能使用,而且,能适用于从开始学步阶段到刚要形成脚掌心的阶段为止。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图示的实施形态。在与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发明相同的范围内、或均等的范围内,可对图示的实施形态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形。

婴幼儿用鞋的垫子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婴幼儿用鞋的垫子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婴幼儿用鞋的垫子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婴幼儿用鞋的垫子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婴幼儿用鞋的垫子组.pdf(2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的婴幼儿用鞋的垫子组,具有第1垫子(10)、第2垫子(30)。第1垫子(10)具有在婴幼儿的脚的第1脚趾与第2脚趾之间立起延伸的隔壁(11)。第2垫子(30)具有倒T字形隆起部(31),该倒T字形隆起部(31)由在第1脚趾与第2脚趾之间稍微隆起并延伸的纵向隆起部(32)、在第1脚趾的根部的下面及第2脚趾的根部的下面延伸的横向隆起部(33)构成。在赤脚穿鞋的场合及在穿着袜子地穿鞋的场合的两种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鞋类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