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调理剂强化水热碳化制备污泥炭的方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泥的再生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调理剂
强化水热碳化制备污泥炭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普及和运行,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产量快速增
加。2001-2012年间,我国污泥的年产总量以平均每年约14.1%的速率从567万
吨增加至2419万吨。由于生物可利用性差和含水率高(多数污泥在出厂时仍高
达80%)等问题,剩余污泥的运输和安全处置受到了严重制约。污泥含有大量
的病原体、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物等有毒有害物质,若未能得到有效处理处
置,极易对地下水、土壤等造成二次污染,直接威胁环境安全和公众健康。
水热碳化法以水为热的载体,加热促使污泥中微生物絮体解散,微生物细
胞破裂,有机物发生水解、缩合和碳化。无需对污泥进行事先干燥,对原料污
泥的含水率要求低,反应条件温和,工艺过程简单,因而在能量耗费和生产控
制上较传统碳化法具有明显的优势,是目前碳化技术发展中的新起之秀。例如
中国专利CN102875005A公开了“一种基于水热反应的污泥生物炭化工艺”,提
供了一种污泥水热碳化工艺。例如中国专利CN103923899A公开了“基于厌氧消
化和水热碳化的污泥综合处理方法”,提供了一种清洁环保、产物附加值高、
快速高效的基于厌氧消化和水热碳化的污泥综合处理方法。例如中国专利
CN104150743A公开了“一种微波辅助水热碳化制备污泥炭的方法”,采用微波
辅助加热,该方法获得的污泥炭品质稳定,有效磷、有效氮含量高,具有良好
的肥田效果,还可有效降低或固定污泥中的重金属含量。
钢渣是钢铁冶炼后所排的一种固体废弃物,主要为多种金属氧化物的熔融
混合物,其中以钙、铁、硅氧化物为主,镁、铝,锰、磷次之。目前,钢渣除
用作冶金原料和建筑材料外,还可用于农业作钢渣磷肥、硅肥和酸性土壤改良
剂或施用于缺磷碱性土壤等,例如中国专利CN101863719A公开了“利用钢渣作
土壤调理剂的方法”,不仅大量处理钢渣,而且改善土壤肥力,提高农作物的
产量及品质。例如中国专利CN101836576A公开了“一种用生物污泥和钢渣制作
养殖土的方法”,提供了一种用生物污泥和钢渣制作养殖土的方法。在污泥治
理方面的应用较少,被作为调理剂应用于污泥脱水环节,例如中国专利
CN102557387A公开了“一种钢渣制备的复合污泥絮凝脱水调理剂”,该调理剂
能够明显减小污泥的比阻,使污泥脱水由难变易。到目前为止,尚未见利用钢
渣等调理剂强化水热碳化制备污泥炭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调理剂强化水热碳化制备污泥
炭的方法。本发明利用钢渣等调理剂强化污泥水热碳化过程,有助于改变污泥
重金属形态,降低污泥炭中重金属活性,起到明显的钝化污泥中重金属作用。
本发明采取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调理剂强化水热碳化制备污泥炭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在含水污泥中投加钢渣废弃物作为调理剂,采用电磁搅拌器搅拌均
匀,然后送入水热反应器中,密封,加热进行水热碳化反应,得到水热碳化
液;
步骤2:将得到的水热碳化液进行固液分离,然后固体产物经过水洗、干
燥,获得污泥炭。
进一步的,步骤1中所述的含水污泥为市政污泥。
进一步的,步骤1中所述的钢渣废弃物用量为污泥干重的0.5%-10%。
进一步的,步骤1中所述含水污泥的含水率50%~85%。
进一步的,步骤1中所述水热碳化反应加热方法为电热板直接加热或微波
辅助加热。
进一步的,所述微波辅助加热时,微波功率为200W~800W。
进一步的,步骤1中所述的水热反应过程中,控制水热反应器内压力为2
atm~3atm。
进一步的,步骤1中所述的水热反应过程中,控制加热温度为150℃~
300℃。
进一步的,步骤1中所述的水热碳化反应时间为30min~150min。
进一步的,步骤2中所述的干燥温度为40℃~60℃。
进一步的,步骤2中所述固液分离方法采用离心分离,离心转速为3000
rpm~6000rpm。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方法可以很好降低或固定污泥中的重金属,其含量显著低于相
同条件下未添加钢渣水热碳化法获得的污泥炭。
(2)本发明方法获得的污泥炭品质稳定,有效磷、有效氮含量高,具有良
好的肥田效果;此外,该方法所得污泥炭可有效钝化污泥中的重金属。
(3)本发明方法原材料来源广泛,生产成本低廉,工艺步骤简单易行,环
境友好,易于推广应用,真正达到了“以废治废”的目的。
(4)污泥炭还是一种固碳减排的物质,因污泥炭本身的稳定性,修复和改
良效果长期持久,其生产和使用都对全球碳排放有缓解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调理剂强化水热碳化制备污泥炭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含水
污泥中投加钢渣废弃物作为调理剂,采用电磁搅拌器搅拌均匀,然后送入水热
反应器中,密封,加热进行水热碳化反应,得到水热碳化液进行固液分离,然
后固体产物经过离心、水洗、干燥后,获得污泥炭。
所用水热反应器可密封,耐高温(200℃~300℃)及高压(2atm~3atm)。
水热反应器内配有温度探头,可在反应过程中控制反应器内温度。
固液分离方法采用离心分离,离心转速优选为3000rpm~6000rpm。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向含水率为80%的生活污泥中投加钢渣,投加量为污泥干重的7.5%,搅拌
均匀,送入水热反应器中,密封,加热进行水热碳化反应,反应器内压力为
2.7atm,水热温度为250℃,反应时间为150min,得到水热碳化液;3000rpm离
心进行固液分离,固体产物水洗3次,50℃烘箱干燥,获得污泥炭。
污泥炭产率为66%,有机质含量为24.12%,其有效磷、有效氮较原污泥分
别增加了30.15%、31.22%,还含有大量碳素及营养成分。对其重金属进行测
定,Cd、Cu、Ni、As、Cr、Pb的淋溶液中的含量较原污泥分别降低了
85.59%、90.21%,82.89%,79.12%,94.67%,86.59%。
实施例2
向含水率为85%的生活污泥投加钢渣,投加量为污泥干重的7.5%,搅拌均
匀,送入水热反应器中,密封,微波辅助加热进行水热碳化反应,微波功率为
400W,反应器内压力为2.5atm,水热温度控制为200℃,反应时间为90min,
得到水热碳化液;3500rpm离心进行固液分离,固体产物水洗3次,50℃下烘
箱干燥,获得污泥炭。
污泥炭产率为63.1%,有机质含量为21.69%,其有效磷、有效氮较原污泥
分别增加了29.26%、34.59%。对其重金属进行测定,Cd、Cu、Ni、As、Cr、
Pb的淋溶液中的含量较原污泥分别降低了89.10%、93.27%,88.82%,
75.31%,96.67%,90.13%。
实施例3
向含水率为80%的生活污泥中投加钢渣,投加量为污泥干重的10%,搅拌
均匀,送入水热反应器中,密封,加热进行水热碳化反应,反应器内压力为3
atm,水热温度为300℃,反应时间为150min,得到水热碳化液;3000rpm离心
进行固液分离,固体产物水洗3次,60℃烘箱干燥,获得污泥炭。
污泥炭产率为70%,有机质含量为21.12%,其有效磷、有效氮较原污泥分
别增加了27.15%、25.89%,还含有大量碳素及营养成分。对其重金属进行测
定,Cd、Cu、Ni、As、Cr、Pb的淋溶液中的含量较原污泥分别降低了
93.58%、94.52%,90.67%,85.49%,97.23%,94.36%。
实施例4
向含水率为60%的生活污泥中投加钢渣,投加量为污泥干重的2.5%,搅拌
均匀,送入水热反应器中,密封,加热进行水热碳化反应,反应器内压力为
3atm,水热温度为150℃,反应时间为150min,得到水热碳化液;3000rpm离
心进行固液分离,固体产物水洗3次,60℃烘箱干燥,获得污泥炭。
污泥炭产率为65%,有机质含量为21.19%,其有效磷、有效氮较原污泥分
别增加了24.16%、26.39%,还含有大量碳素及营养成分。对其重金属进行测
定,Cd、Cu、Ni、As、Cr、Pb的淋溶液中的含量较原污泥分别降低了
80.13%、89.26%,86.35%,76.38%,93.58%,88.39%。
实施例5
向含水率为75%的生活污泥中投加钢渣,投加量为污泥干重的5%,搅拌
均匀,送入水热反应器中,密封,加热进行水热碳化反应,反应器内压力为
2.4atm,水热温度200℃,反应时间为120min,得到水热碳化液;3000rpm离
心进行固液分离,固体产物水洗3次,40℃烘箱干燥,获得污泥炭1。污泥炭产
率为61.7%。
同样地,将含水率为75%的生活污泥直接送入水热反应器中,密封,加热
进行水热碳化反应,反应器内压力为2.4atm,水热温度200℃,反应时间为120
min,得到水热碳化液;3000rpm离心进行固液分离,固体产物水洗3次,40℃
烘箱干燥,获得污泥炭2。污泥炭产率为58.3%。
对其重金属进行测定,污泥炭1:Cd、Cu、Ni、As、Cr、Pb的淋溶液中的
含量较原污泥分别降低了89.79%、92.73%,89.36%,77.93%,94.23%,
90.88%。污泥炭2:Cd、Cu、Ni、As、Cr、Pb的淋溶液中的含量较原污泥分别
降低了80.79%、89.11%,86.08%,74.67%,90.22%,87.49%。
本发明公开的调理剂强化水热碳化制备污泥炭的方法,该方法获得的污泥
炭品质稳定,有效磷、有效氮含量高,具有良好的肥田效果,还可有效钝化污
泥中的重金属。本发明方法原材料来源广泛,生产成本低廉,工艺步骤简单易
行,环境友好,易于推广应用,真正达到了“以废治废”的目的。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
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
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
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
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