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代苯酞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卤代苯酞的制造方法。背景技术 卤代苯酞作为例如医农药的原料、 中间体及原体, 是一种重要的化合物。 特别是 4, 5, 6, 7- 四氯 -1(3H)- 异苯并呋喃酮 ( 别名 4, 5, 6, 7- 四氯苯酞 ) 作为稻瘟病用杀菌剂被广 泛地使用 ( 例如, 参阅日本专利特公昭 46-15094 号公报 )。
作为卤代苯酞的制造方法, 例如, 使四氯酞酸酐与氢化铝锂发生反应, 获得 4, 5, 6, 7- 四氯 -1(3H)- 异苯并呋喃酮的方法记载于 Gazzetta Chimica Italiana, 87, 1147 页 (1957)。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的制造卤代苯酞的方法。
即, 本申请涉及如下发明。
[1] 一种卤代苯酞的制造方法, 包括使卤代酞酸酐与硼氢化钠进行反应的反应工 序;
[2] 上述 [1] 所述的制造方法, 上述反应工序是在选自醚溶剂及醇溶剂中的至少 1 种溶剂的存在下进行的 ;
[3] 上述 [1] 或 [2] 所述的制造方法, 进一步包括混合由上述反应工序获得的反应 混合物和酸的混合工序 ;
[4] 上述 [3] 所述的制造方法, 酸为无机酸 ;
[5] 上述 [3] 所述的制造方法, 酸为氯化氢 ;
[6] 上述 [1] ~ [5] 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制造方法, 卤代酞酸酐为四氯酞酸酐, 卤代 苯酞为 4, 5, 6, 7- 四氯 -1(3H)- 异苯并呋喃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 详细地说明本发明。
本发明中, 卤代酞酸酐是指酞酸酐所具有的 4 个氢原子之中的至少 1 个被氟原子、 氯原子、 溴原子等卤素原子所取代的酞酸酐。卤代酞酸酐可列举, 单卤代酞酸酐、 二卤代酞 酸酐、 三卤代酞酸酐及四卤代酞酸酐。
单卤代酞酸酐是指酞酸酐所具有的 4 个氢原子之中的 1 个被卤素原子所取代的酞 酸酐。
单卤代酞酸酐可列举, 3- 氟酞酸酐、 4- 氟酞酸酐、 3- 氯酞酸酐、 4- 氯酞酸酐、 3- 溴 酞酸酐及 4- 溴酞酸酐等。
二卤代酞酸酐是指酞酸酐所具有的 4 个氢原子之中的 2 个被卤素原子所取代的酞 酸酐。二卤代酞酸酐可列举, 3, 4- 二氟酞酸酐、 3, 5- 二氟酞酸酐、 3, 6- 二氟酞酸酐、 4, 5- 二氟酞酸酐、 3, 4- 二氯酞酸酐、 3, 5- 二氯酞酸酐、 3, 6- 二氯酞酸酐、 4, 5- 二氯酞酸酐、 3, 4- 二溴酞酸酐、 3, 5- 二溴酞酸酐、 3, 6- 二溴酞酸酐、 4, 5- 二溴酞酸酐、 3- 氯 -4- 氟酞酸酐、 3- 氯 -5- 氟酞酸酐、 3- 氯 -6- 氟酞酸酐、 4- 氯 -5- 氟酞酸酐、 3- 溴 -4- 氟酞酸酐、 3- 溴 -5- 氟 酞酸酐、 3- 溴 -6- 氟酞酸酐以及 4- 溴 -5- 氟酞酸酐等。
三卤代酞酸酐是指酞酸酐所具有的 4 个氢原子之中的 3 个被卤素原子所取代的酞 酸酐。
三卤代酞酸酐可列举, 3, 4, 5- 三氟酞酸酐、 3, 4, 6- 三氟酞酸酐、 3, 4, 5- 三氯酞酸 酐、 3, 4, 6- 三氯酞酸酐、 3, 4, 5- 三溴酞酸酐、 3, 4, 6- 三溴酞酸酐、 3, 4- 二氯 -5- 氟酞酸酐、 3, 4- 二氯 -6- 氟酞酸酐以及 4, 5- 二氯 -3- 氟酞酸酐等。
四卤代酞酸酐是指酞酸酐所具有的 4 个所有的氢原子被卤素原子所取代的酞酸 酐。
四卤代酞酸酐可列举, 四氟酞酸酐、 四氯酞酸酐、 四溴酞酸酐、 3, 6- 二氯 -4, 5- 二 氟酞酸酐、 4, 5- 二氯 -3, 6- 二氟酞酸酐、 6- 氟 -3, 4, 5- 三氯酞酸酐以及 6- 氯 -3, 4, 5- 三氟 酞酸酐等。 这些卤代酞酸酐之中, 单卤代酞酸酐、 二卤代酞酸酐及三卤代酞酸酐可进一步具 有对后述的卤代酞酸酐与硼氢化钠的反应惰性的取代基。 对卤代酞酸酐与硼氢化钠的反应 惰性的取代基可列举, 例如甲基、 乙基、 丙基等碳原子数 1 ~ 12 的烷基。
卤代酞酸酐优选四卤代酞酸酐, 更优选四氯酞酸酐。
卤代酞酸酐可通过例如, 对酞酸酐卤化的方法 ( 例如, 参阅日本专利特开平 6-329653 号公报 )、 使卤代酞酸与亚硫酰氯等反应而脱水的方法 ( 例如, 参阅日本专利特开 平 6-16656 号公报 ) 来进行制造。
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含有使卤代酞酸酐与硼氢化钠进行反应的反应工序。
硼氢化钠可以为市售品, 也可为通过使硼酸酯与氢化钠反应等公知的方法制得的 产物。
硼氢化钠具有与大气中的水分的反应性低的倾向, 容易操作。
硼氢化钠的使用量相对于 1 摩尔卤代酞酸酐, 优选 0.5 摩尔以上, 更优选 0.5 ~ 3 摩尔, 进一步优选 0.7 ~ 1.5 摩尔。
反应工序优选在选自醚溶剂及醇溶剂中的至少 1 种溶剂的存在下进行。
醚溶剂可列举, 例如二乙醚、 甲基叔丁基醚、 四氢呋喃、 1, 4- 二噁烷、 二异丙醚以及 1, 2- 二甲氧基乙烷。
醚溶剂优选四氢呋喃或 1, 2- 二甲氧基乙烷, 更优选 1, 2- 二甲氧基乙烷。
醚溶剂可以直接使用市售品, 也可通过蒸馏等纯化手段提纯使用。
醚溶剂的使用量相对于 1 重量份卤代酞酸酐, 优选 0.1 ~ 100 重量份, 更优选 1 ~ 10 重量份。
醇溶剂可列举, 至少具有 1 个羟基的化合物, 具体地有甲醇及碳原子数 2 以上的 醇。
碳原子数 2 以上的醇可列举, 例如碳原子数 2 ~ 12 的伯醇、 碳原子数 3 ~ 12 的仲 醇及碳原子数 3 ~ 12 的叔醇。
碳原子数 2 ~ 12 的伯醇可列举, 例如乙醇、 1- 丙醇、 1- 丁醇、 2- 甲基 -1- 丙醇、 1- 戊醇、 2, 2- 二甲基 -1- 丙醇、 苯甲醇、 乙二醇、 乙二醇单甲基醚以及乙二醇单乙基醚。
碳原子数 3 ~ 12 的仲醇可列举, 例如 2- 丙醇、 2- 丁醇、 2- 戊醇、 3- 戊醇、 环戊醇以 及环己醇。
碳原子数 3 ~ 12 的叔醇可列举, 例如 2- 甲基 -2- 丙醇、 2- 甲基 -2- 丁醇以及 3- 乙 基 -3- 戊醇。
醇溶剂优选甲醇、 碳原子数 2 ~ 12 的伯醇或者碳原子数 3 ~ 12 的仲醇, 更优选甲 醇、 碳原子数 2 ~ 6 的伯醇或者碳原子数 3 ~ 6 的仲醇, 进一步优选甲醇或者 2- 丙醇, 更进 一步优选 2- 丙醇。
醇溶剂可以直接使用市售品, 也可通过蒸馏等纯化手段提纯使用。
醇溶剂的使用量, 当醇溶剂为甲醇时, 相对于 1 摩尔硼氢化钠, 优选 1 ~ 50 摩尔。 当醇溶剂为碳原子数 2 以上的醇时, 相对于 1 重量份卤代酞酸酐, 优选 0.1 ~ 100 重量份, 更优选 1 ~ 10 重量份。
在反应工序中, 可以进一步使除醇溶剂和醚溶剂之外的、 不影响卤代酞酸酐与硼 氢化钠的反应的溶剂存在。以下也将这样的溶剂称为惰性溶剂。
惰性溶剂可列举, 例如芳香族烃溶剂、 芳香族卤代烃溶剂及脂肪族烃溶剂。 芳香族 烃溶剂可列举, 例如甲苯和二甲苯, 芳香族卤代烃溶剂可列举, 例如氯苯和二氯苯, 脂肪族 烃溶剂可列举, 例如戊烷、 己烷、 庚烷、 辛烷及环己烷。惰性溶剂优选为脂肪族烃溶剂, 更优 选碳原子数 5 ~ 10 的脂肪族烃溶剂, 进一步优选己烷。在使用脂肪族烃溶剂作为惰性溶剂 的情况下, 由于获得的反应混合液容易过滤, 故容易进行卤代苯酞的回收。
惰性溶剂可以直接使用市售品, 也可通过蒸馏等纯化手段提纯使用。
惰性溶剂的使用量无特别限制, 相对于 1 重量份选自醚溶剂及醇溶剂中的至少 1 种的溶剂, 优选 0.05 ~ 10 重量份, 更优选 0.1 ~ 2 重量份, 进一步优选 0.2 ~ 0.5 重量份。
反应工序通过混合卤代酞酸酐和硼氢化钠来进行, 其混合方法无特别限制。混合 方法可列举, 例如, 混合选自醚溶剂和醇溶剂中的至少 1 种溶剂 ( 以下将该溶剂称为 “反应 溶剂” ) 和硼氢化钠, 混合获得的混合物和卤代酞酸酐的方法 ; 混合反应溶剂和卤代酞酸酐, 在获得的混合物中混合硼氢化钠的方法。在这些混合方法中, 也可分别分次添加硼氢化钠 及反应溶剂。 在配制硼氢化钠使用的情况下, 例如可以混合溶剂和卤代酞酸酐, 在获得的混 合物中配制硼氢化钠。
反应工序中的反应温度可以从例如 -20 ~ 200℃的范围选择, 优选 0 ~ 100℃的范 围, 更优选选自 10 ~ 80℃的范围。
反应工序可在常压下、 减压下或者加压下进行, 优选在常压下实施。 反应进行的火 候可通过气相色谱法或液相色谱法等分析方法进行确认。
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优选进一步包括混合由上述反应工序获得的反应混合物和酸 的混合工序。上述反应工序在醇溶剂的存在下进行时, 混合工序中, 发泡少, 容易操作。
酸可列举, 例如氯化氢、 硫酸、 硼酸等无机酸 ; 蚁酸、 醋酸、 三氟醋酸、 丙酸、 丁烷酸、 草酸等脂肪族羧酸 ; 苯甲酸等芳香族羧酸 ; 甲烷磺酸、 乙烷磺酸、 三氟甲烷磺酸等脂肪族磺 酸; 以及苯磺酸、 对甲苯磺酸等芳香族磺酸。酸优选无机酸, 更优选氯化氢。
酸可以使用市售品, 可以单独使用, 也可与水等溶剂混合使用。 与酸混合的溶剂可列举, 上述醇溶剂、 醚溶剂等。以将氯化氢和水的混合物的盐酸作为例子进行说明时, 优选 列举含有 5 ~ 38 重量%等氯化氢的盐酸, 更优选含有 20 ~ 38 重量%等氯化氢的盐酸。
酸的使用量相对于 1 摩尔硼氢化钠, 只要在 0.5 摩尔以上即无限定, 从提高经济性 或容积效率的点, 优选 10 摩尔以下。
在混合工序中, 可在反应混合液中进一步追加己烷等惰性溶剂。
混合工序的具体例可列举, 例如 (I) 混合水等溶剂和酸, 在获得的酸溶液中添加 反应工序获得的反应混合物的方法, 或者 (II) 在上述反应混合物中添加酸的方法。上述溶 剂、 酸和酸溶液可分别分次添加入反应混合物中。
混合工序中的温度通常选自 10 ~ 70℃的范围。
混合工序所获得的混合物可根据需要进行浓缩和 / 或者处理, 通过施行过滤、 倾 析等固液分离, 由此获取卤代苯酞。 对获取的卤代苯酞, 也可通过例如水进行清洗卤代以及 施加干燥。
作为不同的实施方式, 还可以是对混合工序获得的混合物根据需要进行例如中 和、 提取和浓缩, 由此获取卤代苯酞。
获取的卤代苯酞酸酐也可再通过重结晶、 柱色谱法等纯化手段进行纯化。 由此获得的卤代苯酞可列举, 4- 氟 -1(3H)- 异苯并呋喃酮、 5- 氟 -1(3H)- 异苯 并呋喃酮、 6- 氟 -1(3H)- 异苯并呋喃酮、 7- 氟 -1(3H)- 异苯并呋喃酮、 4- 氯 -1(3H)- 异苯 并呋喃酮、 5- 氯 -1(3H)- 异苯并呋喃酮、 6- 氯 -1(3H)- 异苯并呋喃酮、 7- 氯 -1(3H)- 异苯 并呋喃酮、 4- 溴 -1(3H)- 异苯并呋喃酮、 5- 溴 -1(3H)- 异苯并呋喃酮、 6- 溴 -1(3H)- 异 苯 并 呋 喃 酮、 7- 溴 -1(3H)- 异 苯 并 呋 喃 酮、 4, 5- 二 氟 -1(3H)- 异 苯 并 呋 喃 酮、 4, 6- 二 氟 -1(3H)- 异 苯 并 呋 喃 酮、 4, 7- 二 氟 -1(3H)- 异 苯 并 呋 喃 酮、 5, 6- 二 氟 -1(3H)- 异 苯 并呋喃酮、 4, 5- 二氯 -1(3H)- 异苯并呋喃酮、 4, 6- 二氯 -1(3H)- 异苯并呋喃酮、 4, 7- 二 氯 -1(3H)- 异 苯 并 呋 喃 酮、 5, 6- 二 氯 -1(3H)- 异 苯 并 呋 喃 酮、 4, 5- 二 溴 -1(3H)- 异 苯 并呋喃酮、 4, 6- 二溴 -1(3H)- 异苯并呋喃酮、 4, 7- 二溴 -1(3H)- 异苯并呋喃酮、 5, 6- 二 溴 -1(3H)- 异苯并呋喃酮、 4- 氯 -5- 氟 -1(3H)- 异苯并呋喃酮、 4- 氯 -6- 氟 -1(3H)- 异 苯 并 呋 喃 酮、 4- 氯 -7- 氟 -1(3H)- 异 苯 并 呋 喃 酮、 5- 氯 -6- 氟 -1(3H)- 异 苯 并 呋 喃 酮、 4- 溴 -5- 氟 -1(3H)- 异 苯 并 呋 喃 酮、 4- 溴 -6- 氟 -1(3H)- 异 苯 并 呋 喃 酮、 4- 溴 -7- 氟 -1(3H)- 异 苯 并 呋 喃 酮、 5- 溴 -6- 氟 -1(3H)- 异 苯 并 呋 喃 酮、 4, 5, 6- 三 氟 -1(3H)- 异苯并呋喃酮、 4, 5, 7- 三氟 -1(3H)- 异苯并呋喃酮、 4, 5, 6- 三氯 -1(3H)- 异 苯并呋喃酮、 4, 5, 7- 三氯 -1(3H)- 异苯并呋喃酮、 4, 5, 6- 三溴 -1(3H)- 异苯并呋喃酮、 4, 5, 7- 三 溴 -1(3H)- 异 苯 并 呋 喃 酮、 4, 5- 二 氯 -6- 氟 -1(3H)- 异 苯 并 呋 喃 酮、 4, 5- 二 氯 -7- 氟 -1(3H)- 异苯并呋喃酮、 5, 6- 二氯 -4- 氟 -1(3H)- 异苯并呋喃酮、 4, 5, 6, 7- 四 氟 -1(3H)- 异苯并呋喃酮、 4, 5, 6, 7- 四氯 -1(3H)- 异苯并呋喃酮、 4, 5, 6, 7- 四溴 -1(3H)- 异 苯并呋喃酮、 4, 7- 二氯 -5, 6- 二氟 -1(3H)- 异苯并呋喃酮、 5, 6- 二氯 -4, 7- 二氟 -1(3H)- 异 苯并呋喃酮、 7- 氟 -4, 5, 6- 三氯 -1(3H)- 异苯并呋喃酮以及 7- 氯 -4, 5, 6- 三氟 -1(3H)- 异 苯并呋喃酮等。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
( 实施例 1)
< 反应工序 >
在带有回流冷凝管的 300mL 的烧瓶中, 于室温下装入 20.0g 四氯酞酸酐和 80g 2- 丙醇, 搅拌获得的混合物的同时, 在 5℃下冷却。向该混合物中用 1 个小时分次 (4 次 ) 添加 2.7g 硼氢化钠。添加结束后, 将混合物升温至 40℃后, 同温度下搅拌 2 小时。
< 混合工序 >
将反应工序中获得的反应混合物冷却至 5 ℃后, 在冷却了的反应混合物中添加 50.4g5%盐酸, 获得析出了白色结晶的混合物。几乎没有确认到发泡。过滤混合物, 用 50g 水清洗由过滤取得的白色结晶, 进行干燥, 获得 18.08g 的 4, 5, 6, 7- 四氯 -1(3H)- 异苯并呋 喃酮 ( 以下称为 4, 5, 6, 7- 四氯苯酞 ) 白色结晶。将获得的白色结晶作为 1 号晶体。浓缩、 干固滤液, 获得 0.91g 2 号晶体。 通过气相色谱分析仪内部标准法, 确定各个结晶的 4, 5, 6, 7- 四氯苯酞的含量, 求得其产率。
含量
1 号晶体 : 4, 5, 6, 7- 四氯苯酞含量 : 98%
2 号晶体 : 4, 5, 6, 7- 四氯苯酞含量 : 44%
产率 1 号晶体、 2 号晶体的总产率 : 94% ( 以四氯酞酸酐为基准 )
( 实施例 2)
< 反应工序 >
在带有回流冷凝管的 500mL 的烧瓶中, 于室温下装入 40.0g 四氯酞酸酐、 150g 2- 丙醇和 50g 己烷, 搅拌获得的混合物的同时, 在 5℃下冷却。向该混合物中用 1 个小时分 次 (4 次 ) 添加 5.3g 硼氢化钠。添加结束后, 将混合物升温至 40℃后, 同温度下搅拌 2 小 时。
< 混合工序 >
将反应工序中获得的反应混合物冷却至 5 ℃后, 在冷却了的反应混合物中添加 30g 35%盐酸, 获得析出了白色结晶的混合物。几乎没有确认到发泡。过滤混合物, 获取白 色结晶。过滤所需要的时间相比于实施例 1 中作为 1 号晶体获得的白色结晶所取得时的过 滤所需时间, 不足 4 分之 1。将过滤的白色结晶用 100g 水进行清洗、 干燥, 获得 48.75g 4, 5, 6, 7- 四氯苯酞的白色结晶。 通过气相色谱分析仪内部标准法, 确定获得的白色结晶中, 各 个结晶的 4, 5, 6, 7- 四氯苯酞的含量, 求得其产率。
含量
4, 5, 6, 7- 四氯苯酞含量 : 73%
产率
产率 : 93% ( 四氯酞酸酐为基准 )
( 实施例 3)
< 反应工序 >
在带有回流冷凝管的 200mL 的烧瓶中, 于室温下装入 28.6g 四氯酞酸酐和 100g 四 氢呋喃, 搅拌获得的混合物的同时, 升温至 40℃。 向其中用 4 个小时分次 (10 次 ) 添加 3.8g 硼氢化钠。添加结束后, 保持混合物的温度在 40℃, 搅拌 2 小时。
< 混合工序 >
将反应工序获得的反应混合物冷却至室温。向冷却了的混合物中添加 1 滴 5%盐 酸时, 出现了剧烈的发泡。 在另一烧瓶中装入 73g 5%的盐酸水, 向其中, 于室温下滴加上述 混合物时, 观察到了温和的发泡。过滤析出的白色结晶, 用 2g 冷四氢呋喃清洗过滤所取得 的结晶, 进行干燥, 获得 9.8g 4, 5, 6, 7- 四氯苯酞的白色结晶。将获得的白色结晶作为 1 号 晶体。将滤液放置 12 小时, 进一步析出结晶, 将析出的结晶按与上述操作相同的操作取得, 获得 14.0g 2 号晶体。此外, 收集滤液中的油状层, 进行浓缩, 获得 3.0g 黄色油状物。通过 气相色谱分析仪内部标准法, 确定各个结晶和油状物中的 4, 5, 6, 7- 四氯苯酞的含量, 求得 其产率。
含量
1 号晶体 : 4, 5, 6, 7- 四氯苯酞含量 : 93.6%
2 号晶体 : 4, 5, 6, 7- 四氯苯酞含量 : 92.8%
油状物 : 4, 5, 6, 7- 四氯苯酞含量 : 67%
产率
1 号晶体、 2 号晶体的总产率 : 82% ( 以四氯酞酸酐为基准 )
1 号晶体、 2 号晶体、 油状物的总产率 : 89% ( 以四氯酞酸酐为基准 ) ( 实施例 4)
< 反应工序 >
在带有回流冷凝管的 300mL 的烧瓶中, 于室温下装入 28.6g 四氯酞酸酐和 80g 1, 2- 二甲氧基乙烷, 于 25℃下搅拌获得的混合物。
向其中用 30 分钟分次 (3 次 ) 添加 3.8g 硼氢化钠。接着, 于 25℃下向搅拌中的混 合物中、 用 4 小时滴加 6.4g 甲醇与 30g 1, 2- 二甲氧基乙烷的混合液。滴液中, 观察到温和 的发泡。滴液结束后, 保持混合物的温度在 25℃, 搅拌 2 小时。
< 混合工序 >
向反应工序中获得的反应混合物中, 用 30 分钟滴加 73g 5%的盐酸水。 滴液中, 发 现有剧烈的发泡。过滤析出的白色结晶, 用 5g 冷 1, 2- 二甲氧基乙烷清洗过滤所取得的结 晶, 进行干燥, 获得 23.0g 4, 5, 6, 7- 四氯苯酞的白色结晶。将获得的白色结晶作为 1 号晶 体。收集滤液中的油状层, 进行浓缩, 获得 4.0g 黄色油状物。通过气相色谱分析仪内部标 准法, 确定结晶和油状物中的 4, 5, 6, 7- 四氯苯酞的含量, 求得其产率。
含量
1 号晶体 : 4, 5, 6, 7- 四氯苯酞含量 : 99.4%
油状物 : 4, 5, 6, 7- 四氯苯酞含量 : 24%
产率
1 号晶体的产率 : 84% ( 四氯酞酸酐为基准 )
1 号晶体与油状物的总产率 : 88% ( 四氯酞酸酐为基准 )
( 实施例 5)
< 反应工序 >
在带有回流冷凝管的 300mL 的烧瓶中, 于室温下装入 28.6g 四氯酞酸酐和 80g 四 氢呋喃, 于 25℃下搅拌获得的混合物。向其中用 30 分钟分次 (3 次 ) 添加 3.8g 硼氢化钠。 接着, 于 25℃下向搅拌中的混合物中、 用 5 小时滴加 6.4g 甲醇与 30g 四氢呋喃的混合液。
滴液中, 观察到温和的发泡。滴液结束后, 保持混合物的温度在 25℃, 搅拌 2 小时。
< 混合工序 >
向反应工序中获得的反应混合物中, 用 30 分钟滴加 73g 5%的盐酸水。 滴液中, 发 现有剧烈的发泡。过滤析出的白色结晶, 用 3g 冷四氢呋喃清洗过滤所取得的结晶, 进行干 燥, 获得 15.5g 4, 5, 6, 7- 四氯苯酞的白色结晶。将获得的白色结晶作为 1 号晶体。用冰冷 却滤液, 进一步析出结晶, 将析出的结晶按与上述操作相同的操作取得, 获得 8.0g 2 号晶 体。此外, 收集滤液中的油状层, 进行浓缩, 获得 3.5g 黄色油状物。通过气相色谱分析仪内 部标准法, 确定各个结晶和油状物中的 4, 5, 6, 7- 四氯苯酞的含量, 求得其产率。
含量
1 号晶体 : 4, 5, 6, 7- 四氯苯酞含量 : 99.95%
2 号晶体 : 4, 5, 6, 7- 四氯苯酞含量 : 67%
油状物 : 4, 5, 6, 7- 四氯苯酞含量 : 24%
产率
1 号晶体、 2 号晶体的总产率 : 77% ( 以四氯酞酸酐为基准 )
1 号晶体、 2 号晶体、 油状物的总产率 : 80% ( 以四氯酞酸酐为基准 )
( 实施例 6)
< 反应工序 >
在带有回流冷凝管的 300mL 的烧瓶中, 于室温下装入 28.6g 四氯酞酸酐和 60g 四 氢呋喃, 于 25℃下搅拌获得的混合物。向其中用 30 分钟分次 (3 次 ) 添加 3.8g 硼氢化钠。 接着, 保持混合物的温度在 25℃, 搅拌 3 小时。
< 混合工序 >
将反应工序获得的反应混合物于 25℃下搅拌下, 向其中用 4 小时滴加 10g 35%盐 酸 ( 浓盐酸 ) 与 50g 四氢呋喃的混合液。滴液中, 观察到温和的发泡。滴液结束后, 同温度 下保温混合物, 并搅拌 2 小时。向其中用 30 分钟滴加 73g 水。滴液中, 没有发现剧烈的发 泡。过滤析出的白色结晶, 用 3g 冷四氢呋喃清洗过滤所取得的结晶, 进行干燥, 获得 16.3g 4, 5, 6, 7- 四氯苯酞的白色结晶。将获得的结晶作为 1 号晶体。用冰冷却滤液, 进一步析出 结晶, 将析出的结晶按与上述操作相同的操作取得, 获得 1.0g 2 号晶体。此外, 收集滤液中 的油状层, 进行浓缩, 获得 10g 黄色油状物。通过气相色谱分析仪内部标准法, 确定各个结 晶和油状物中的 4, 5, 6, 7- 四氯苯酞的含量, 求得其产率。
含量
1 号晶体 : 4, 5, 6, 7- 四氯苯酞含量 : 99.7%
2 号晶体 : 4, 5, 6, 7- 四氯苯酞含量 : 90.6%
油状物 : 4, 5, 6, 7- 四氯苯酞含量 : 49%
产率
1 号晶体、 2 号晶体的总产率 : 63% ( 以四氯酞酸酐为基准 )
1 号晶体、 2 号晶体、 油状物的总产率 : 81% ( 以四氯酞酸酐为基准 )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有益于用作制造卤代苯酞的方法, 该卤代苯酞作为医农药的原料、 中间体 和原体, 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化合物。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