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导轨用供油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向电梯导轨的导向面供给润滑油的电梯导轨供油装置。背景技术 以往的电梯导轨用供油装置具备 : 安装在与轿厢连动地升降的部位上的壳体, 以 及存储在该壳体中并浸渍润滑油且与导轨的导向面滑动接触并涂敷润滑油的薄片状的保 油部件。
作为这种装置, 存在专利文献 1 所公开的导轨供油装置。该导轨供油装置中, 在保 油部件所浸渍的润滑油不足时, 通过作业者向壳体内的保油部件的上表面注入润滑油, 来 对保油部件进行润滑油的补充。
此外, 在专利文献 2 中, 公开了电梯导轨用润滑装置。该导轨用润滑装置为了高效 率地对保油部件进行润滑油的补充, 在上述导轨用供油装置构成的基础上, 还具备贮存润 滑油的油箱、 以及一端配置在该油箱内另一端配置在保油部件的上表面的油供给部件。油 供给部件是纱线、 纱布等具有微细的中空结构的部件。即, 专利文献 2 中公开的电梯导轨 用润滑装置通过油供给部件的毛细管作用来将贮存在油箱中的润滑油补充给保油部件, 由 此, 大幅度地减少了作业者对导轨用润滑装置进行供油的频率。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 1 : 日本特开 2000-16719 号公报
专利文献 2 : 日本特开 2007-15782 号公报
但是, 在专利文献 2 公开的导轨用润滑装置中, 向油箱注入润滑油时, 很难知道油 箱内的润滑油的高度位置的上限在哪。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考虑到上述的情况而完成的, 其目的在于提供容易观察确认润滑油注入 量的上限的电梯导轨用供油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的电梯导轨用供油装置如下这样构成。
技术方案一 : 在具备 : 安装在与轿厢的升降连动地升降的规定部位的壳体 ; 设在 上述壳体内并贮存润滑油的贮存部 ; 存储在上述壳体中且能够使润滑油透过的供油单元 ; 以及设置成一端浸入上述贮存部内的润滑油中另一端与上述供油单元接触且从上述贮存 部吸入润滑油并供给到上述供油单元的吸入部件, 上述供油单元的一部分与电梯导轨的导 向面滑动接触, 并将润滑油涂敷在该导向面上的电梯导轨用供油装置中, 其特征在于, 具备 表示上述贮存部内的润滑油的液面高度位置的上限的液面指标部, 该液面指标部设置成从 上述贮存部的底部向上方突出, 且其突端的高度位置设定成与润滑油的液面高度位置的上 限相同。
根据该技术方案一中记载的导轨用供油装置, 在向贮存部注入润滑油时, 通过液面指标部已没入润滑油中, 能够观察确认润滑油的液面高度位置达到了上限。 其结果, 即使 在壳体设置在轿厢上的脚底位置的情况下, 也无需以低的姿势来观察, 能够从正上方观察 确认润滑油的液面高度位置是否达到了上限。
技术方案二 : 本发明的电梯导轨用供油装置在技术方案一所记载的电梯导轨用供 油装置中, 其特征在于, 述液面指标部形成为向上方逐渐变细的形状。
根据该技术方案二记载的导轨用供油装置, 因为液面指标部形成为向上方逐渐变 细的形状, 所以在向贮存部注入润滑油时从壳体的正上方容易观察确认液面指标部埋入润 滑油的情况。由此能够提高润滑油的液面高度位置达到了上限的可观察性。
技术方案三 : 本发明的电梯导轨用供油装置在技术方案一或者二所记载的电梯导 轨用供油装置中, 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液面指标部的突端设有向上方突出的凸状标记。
在该技术方案三记载的导轨用供油装置中, 在润滑油的液面达到上限时, 因为液 面指标部中没有浸入润滑油的部分仅剩标记, 所以容易观察确认润滑油的液面高度位置达 到了与液面指标部的突端相同的高度位置。因此, 能够提高润滑油的液面高度位置达到了 上限的可观察性。
技术方案四 : 本发明的电梯导轨用供油装置在技术方案一或者二或者三所记载的 电梯导轨用供油装置中, 其特征在于, 上述壳体上设有用于将该壳体安装到上述规定部位 的固定零件, 上述贮存部的底部上设有为了设置该固定零件而形成的突起部, 上述液面指 标部设置成比上述突起部更靠近上述吸入部件。 在该技术方案四记载的导轨用供油装置中, 由于一边观察液面指标部一边向贮存 部进行润滑油的注入, 所以吸入部件的一端侧的部分配置成比液面指标部更靠供油单元 侧, 以使液面指标部能够被看到。 由此, 能够避免配置成吸入部件的一端侧的部分覆盖在突 起部上, 其结果, 能够防止变成吸入部件从贮存部的底部向上方离开的状态。即, 到贮存部 内的润滑油基本没有为止, 都能够通过吸入部件吸入润滑油。
本发明的效果如下。
根据本发明的电梯导轨用供油装置, 如上所述, 因为能够实现容易观察确认润滑 油注入量的上限的电梯导轨用供油装置, 所以能够提高对导轨用供油装置的润滑油补充作 业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 1 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导轨用供油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 2 是图 1 所示的各部分被组装后的状态下的沿图 1 的 II-II 剖面线的剖视图。
图 3 是图 1 所示的各部分被组装后的状态下的沿图 1 的 III-III 剖面线的剖视图。
图 4 是图 1 所示的供油单元的主体的立体图。
图中 :
1- 壳体, 1a- 内侧面, 2- 轨道插入凹部, 2a- 槽形壁部, 3 ~ 5- 定位突起, 6 ~ 9- 非 透油性薄片用立起片, 6a- 支承面, 10、 11- 吸入部件用立起片, 11a- 支承面, 12- 嵌入螺母, 13- 突起部, 20- 供油单元, 20a ~ 20c- 供油波纹部, 20d- 轨道插入凹部, 21- 主体, 22- 透 油性薄片, 22a ~ 22c- 舌状部, 22d- 导油部, 23A、 23B- 非透油性薄片, 23a- 轨道插入凹部, 24 ~ 26- 定位孔, 27 ~ 29- 接触薄片, 30- 吸入部件, 31- 吸入侧部, 32- 送油侧部, 33- 定位
孔, 40- 液面指标部, 41- 标记。 具体实施方式
使用图 1 ~图 4 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导轨用供油装置进行说明。
如图 1 所示, 本实施方式的导轨用供油装置具有安装在与轿厢 ( 未图示 ) 连动升 降的部位的壳体 1、 以及容纳在该壳体 1 内的上部的供油单元 20。壳体 1 是上部开口的有 底容器, 构成贮存润滑油的贮存部。在壳体 1 内, 吸入部件 30 介于贮存在壳体 1 中的润滑 油与供油单元 20 之间。
壳体 1 具备槽形壁部, 该槽形壁部形成供导轨的导向面插入的沿上下方向上延伸 的槽形的导轨插入凹部 2。在壳体 1 的上端可开闭地设有盖 ( 未图示 ), 通过该盖来限制供 油单元 20 及吸入部件 30 向上方移动。该盖上也在壳体 1 的轨道插入凹部 2 的向上方的延 长线上设有槽形的轨道插入凹部。
在壳体 1 的内底部上具备 : 形成为向上方突起的柱状且在壳体 1 内规定供油单元 20 的水平方向位置的三个定位突起 3 ~ 5、 向上方突起并形成为褶皱状且在壳体 1 内规定 供油单元 20 的高度位置的非透油性薄片用立起片 6 ~ 9、 以及吸入部件用立起片 10 及 11。 这些非透油性薄片用立起片 6 ~ 9 与吸入部件用立起片 10、 11 位于相互分开的位置上。
非透油性薄片用立起片 6 从壳体 1 的内侧面 1a 向壳体 1 的内部突出, 并沿着其内 侧面设有多个。在该非透油性薄片用立起片 6 的上端部设有支承非透油性薄片 23B 的支承 面 6a。该支承面 6a 是在非透油性薄片用立起片 6 的上端部朝向壳体 1 的内部低一段的两 个不同高度的面中的低的面。非透油性薄片用立起片 7 从壳体 1 的内侧面 1a 朝向壳体 1 的内部突出, 其上端部构成支承非透油性薄片 23B 的支承面。非透油性薄片用立起片 8 位 于壳体 1 的大致中央位置, 其上端部构成非透油性薄片 23B 的支承面。非透油性薄片用立 起片 9 形成为俯视时为 L 字状, 两个该非透油性薄片用立起片 9 位于隔着槽形壁部 2a 而相 对的位置上。这些非透油性薄片用立起片 9 的上端部也成为支承非透油性薄片 23B 的支承 面。此外, 吸入部件用立起片 10 位于相对于非透油性薄片用立起片 8 在与轨道插入凹部 2 侧相反的一侧相邻的位置上。该吸入部件用立起片 10 的上端部成为支承吸入部件 30 的送 油侧部 32 的支承面。吸入部件用立起片 11 在比吸入部件用立起片 10 更远离轨道插入凹 部 2 的位置上, 从壳体 1 的内侧面 1a 朝向壳体 1 的内部突出。在该吸入部件用立起片 11 的上端部设有支承吸入部件 30 的支承面 11a。该支承面 11a 是在吸入部件用立起片 11 的 上端部朝向壳体 1 的内部低一段的两个不同高度的面中的低的面。
吸入部件用立起片 10 的上端部 ( 支承面 ) 及吸入部件用立起片 11 的支承面 11a 的高度位置设定成比非透油性薄片用立起片 6 的支承面 6a、 非透油性薄片用立起片 7 的上 端部 ( 支承面 )、 非透油性薄片用立起片 8 的上端部 ( 支承面 ) 以及非透油性薄片用立起片 9 的上端部仅低吸入部件 30 的送油侧部 32 的厚度。
在壳体 1 的外底部上设有嵌入螺母 12。因此, 在壳体 1 的内底部上形成有向上方 突起的突起部 13。壳体 1 相对于设置在与轿厢一起升降的部位上的托架 ( 未图示 ), 在该 嵌入螺母 12 的位置连接。
供油单元 20 具备在透油性薄片 22 从上下方向上被非透油性薄片 23A、 23B 夹住的 状态下, 将这些透油性薄片 22 与非透油性薄片 23A、 23B 缝制在一起而得到的主体 21。 透油性薄片 22 由纤维或者无纺布构成, 是能够通过利用细微的中空结构的毛细管作用来吸收 润滑油的部件, 并且是具有耐油性及可挠性的部件。非透油性薄片 23A、 23B 是不吸收润滑 油且具有耐油性及可挠性的部件。
如图 4 所示, 在非透油性薄片 23A 上形成有供导轨的导向面插入的轨道插入凹部 23a。在非透油性薄片 23B 上也形成有与轨道插入凹部 23a 相同形状尺寸的轨道插入凹部 ( 未图示 )。在透油性薄片 22 上形成有舌状部 22a ~ 22c, 该舌状部 22a ~ 22c 位于俯视时 在轨道插入凹部 23a 从三方突出的位置上。如图 1 所示, 这些舌状部 22a ~ 22c 被接触薄 片 27 ~ 29 覆盖。这些接触薄片 27 ~ 29 具有透油性以及耐磨损性。该接触薄片 27 ~ 29 缝制在透油性薄片 22 及非透油性薄片 23A、 23B 上。缝制了该接触薄片 27 ~ 29 的部位是 束紧透油性薄片 22 与非透油性薄片 23A、 23B 的部位中的一个。各个舌状部 22a ~ 22c 与 各个接触薄片 27 ~ 29 分别与导轨的导向面接触, 并分别构成向该导向面涂敷润滑油的供 油波纹部 20a ~ 20c, 在该供油波纹部 20a ~ 20c 的内侧形成有供导轨的导向面插入的轨道 插入凹部 20b。
另外, 透油性薄片 22 与非透油性薄片 23A、 23B 在除了有无舌状部 22a ~ 22c 的情 况下, 设定成俯视时为大致相同的形状尺寸。 在主体 21 上设有贯通透油性薄片 22、 非透油性薄片 23A、 23B 的层叠方向 ( 上下方 向 ) 的定位孔 24 ~ 26。在上述三个定位突起 3 ~ 5 分别插入这三个定位孔 24 ~ 26 的状 态下供油单元 20 容纳到壳体 1 内。
吸入部件 30 是将透油性及一枚四边形薄片的中间部折回缝制而形成的部件, 比 该中间部更靠近一侧的部分构成朝向壳体 1 的底部垂下的吸入侧部 31, 比该中间部更靠近 另一侧的部分构成在供油单元 20 的下方与该供油单元 20 的非透油性薄片 23B 重合配置的 薄片状送油侧部 32。
在与轨道插入凹部 23a 相反一侧的透油性薄片 22 的边缘部的中央, 突出设置有带 状的导油部 22d。 该导油部 22d 在环绕非透油性薄片 23B 的边缘部并折回的状态下, 重叠在 吸入部件 30 的送油侧部 32 的上表面上。即, 导油部 22d 夹在送油侧部 32 与非透油性薄片 23B 之间并保持与送油侧部 32 接触的状态。送油侧部 32 与供油单元 20 的透油性薄片 22 及非透油性薄片 23A、 23B 一起缝合。在该送油侧部 32 上设有与供油单元 20 的定位孔 24 同轴配置的定位孔 33。
另外, 透油性薄片 22 与非透油性薄片 23A、 23B 在除了有无舌状部 22a ~ 22c 以及 22d 的情况下, 设定成俯视时相同的形状及尺寸。
壳体 1 在其底部具备向上方突出而设置的逐渐变细的形状的液面指标部 40。该 液面指标部 40 通过从壳体 1 底部的突出量来表示壳体 1 内润滑油的液面高度位置的上限。 如图 2、 图 3 的双点划线所示, 该润滑油的液面高度位置的上限设定成高度位置 L, 该高度位 置 L 比配置供油单元 20 与吸入部件 30 的送油侧部 32 的高度位置低, 比形成壳体 1 的轨道 插入凹部 2 的槽形壁部 2a 低。即, 是供油单元 20 与吸入部件 30 的送油侧部 32 无法接触 润滑油液面的高度位置, 且设定成润滑油不会超过槽形壁部 2a 而泄漏的高度位置。
液面指标部 40 形成为向上方逐渐变细的形状。在该液面指标部 40 的突端上设有 “FULL” 字符串的凸状标记 41。
液面指标部 40 的下端部位于比设有嵌入螺母 12 的突起部 13 更靠近吸入部件 30
的位置。 这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导轨用供油装置如下操作。
如图 2 所示, 将供油单元 20 与吸入部件 30 容纳到壳体 1 内时, 作业者将壳体 1 内 的定位突起 3 ~ 5 分别插入供油单元 20 的定位孔 24 ~ 26 中, 而且同时将定位突起 3 插入 吸入部件 30 的送油侧部 32 的定位孔 33 中, 并且将供油单元 20 载置在非透油性薄片用立 起片 6 的支承面 6a、 非透油性薄片用立起片 7 的上端部 ( 支承面 )、 非透油性薄片用立起片 8 的上端部 ( 支承面 ) 以及非透油性薄片用立起片 9 的上端部 ( 支承面 ) 上, 并且将吸入部 件 30 的送油侧部 32 载置在吸入部件用立起片 10 的上端部 ( 支承面 ) 与吸入部件用立起 片 11 的支承面 11a 上。由此, 供油单元 20 及吸入部件 30 配置在壳体 1 内的比润滑油的液 面高度位置的上限更高的位置上。
此外, 此时, 在吸入部件用立起片 11 与液面指标部 40 之间, 吸入部件 30 的吸入侧 部 31 垂下, 与壳体 1 的底部接触。
这样, 将供油单元 20 与吸入部件 30 容纳到壳体 1 内之后, 向壳体 1 内注入润滑油。 注入到壳体 1 的润滑油俯视时包围液面指标部 40。因为液面指标部 40 向上方逐渐变细, 所以随着壳体 1 的润滑油注入量的增加, 俯视时没有浸入润滑油的液面指标部 40 的面积变 小。并且, 当达到润滑油的液面高度位置的上限时, 变成液面指标部 40 中仅 “FULL” 字符串 标记 41 没有浸入润滑油的状态。作业者观察到该状态, 就知道润滑油的液面高度位置达到 了上限。这样将润滑油注入壳体 1 内之后, 作业者关闭壳体 1 的盖。由此, 供油单元 20 的 上下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在非透油性薄片用立起片 6 ~ 9 及吸入部件用立起片 10、 11 与盖 之间。
壳体 1 内的润滑油被吸入部件 30 的吸入侧部 31 吸入并供给到送油侧部 32, 接着, 从该送油侧部 32 吸入到导油部 22d 并供给到透油性薄片 22。由此, 透油性薄片 22 中的润 滑油浸渍范围扩展到舌状部 22a ~ 22c。在该状态下, 随着轿厢的升降, 供油波纹部 20a ~ 20c 相对于导轨导向面滑动接触, 润滑油从这些供油波纹部 20a ~ 20c 渗出并涂敷在导轨的 导向面上。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导轨用供油装置能够获得以下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导轨用供油装置, 因为液面指标部 40 形成为向上方逐渐变细 的形状, 所以在向壳体 1 注入润滑油时, 从壳体 1 的正上方容易观察液面指标部 40 没入润 滑油的情况。由此, 提高了润滑油的液面高度位置达到了上限的可观察性。其结果, 即使 在壳体 1 设置在轿厢上的脚底位置的情况下, 也不用以低的姿态观察, 就能够观察确认润 滑油的液面高度位置是否达到了上限, 能够提高向导轨用供油装置补充润滑油的作业的效 率。
在本实施方式的导轨用供油装置中, 在液面指标部 40 的突端上设有表示液面高 度位置的上限的凸状标记 41。 润滑油液面达到上限时, 因为液面指标部 40 中没有浸入润滑 油的部分仅为标记 41, 所以容易观察确认润滑油的液面高度位置达到了与液面指标部 40 的突端相同的高度位置。因此, 能够提高润滑油的液面高度位置达到上限的可观察性。
在本实施方式的导轨用供油装置中, 设有嵌入螺母 12 的突起部 13 位于比液面指 标部 40 更远离吸入部件 30 的吸入侧部 31 的位置上。由于一边观察液面指标部 40 一边向 壳体 1 进行润滑油的注入, 所以吸入部件 30 的吸入侧部 31 配置成比液面指标部 40 更靠近
供油单元侧, 以使液面指标部能够被看见。由此, 能够通过液面指标部 40 来防止吸入部件 30 的吸入侧部 31 覆盖在突起部 13 上, 其结果, 能够防止变成吸入侧部 31 成为从壳体 1 的 底部向上方离开的状态。即, 到壳体 1 内的润滑油基本用完为止, 都能够通过吸入部件 30 来吸入润滑油。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的导轨用供油装置中, 能够将液面指标部 40 及凸状标记 41 做成向模制成形壳体 1 时的起模方向突起的部件, 由此能够用简单形状的廉价模具来与壳 体 1 一起设置液面指标部 40 及标记 41。
另外,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 虽然壳体 1 的保持供油单元 20 的部分与贮存润滑油 的贮存部是一体形成的, 但是也可以分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