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难事故救生舱.pdf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695410 上传时间:2018-07-05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63.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110289825.6

申请日:

2011.09.28

公开号:

CN102417019A

公开日:

2012.04.18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B63C 9/03申请公布日:20120418|||公开

IPC分类号:

B63C9/03

主分类号:

B63C9/03

申请人:

王高才

发明人:

王高才

地址:

210042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花园路15号3栋602室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由钢板制作成横向直径φ2200mm,竖向中心高1800mm圆形扁球状可供多人同时使用的“海难事故救生舱”,在救生舱内侧中心的构造柱内设有直径φ320mm、长1700mm可向下由气压移动伸缩出救生舱外用于克服救生舱晃动颠覆的平衡柱,在救生舱横向半径上端一侧设有密封的舱门,与舱门等高均分90°设置三个弦窗,在救生舱外侧顶端对称设有两个直径φ100mm的U形弯管构成的气道避水器,气道避水器弯管一端接入救生舱内,另一端弯垂向下的管口下端10mm处设有一个浮球碗、浮球碗底侧设一个排水孔,浮球碗内设一个真空状的浮球。

权利要求书

1: 本发明 “海难事故救生舱”是由钢板制作成横向直径 φ2200mm, 竖向中心顶高 1800mm 的圆形扁球状的海难事故救生舱, 根据本发明所述在救生舱内侧中心由顶部至底部 用 3mm 钢板制作圆形筒状外径直径 φ400mm 的构造柱, 根据本发明所述在救生舱中心的柱 体内侧设置一个可向下由气压移动伸缩出救生舱下端外部的平衡柱, 平衡柱由 2mm 钢板制 作成直径 φ320mm, 长 1700mm 的圆筒状柱体, 在 “平衡柱” 柱体下端两侧 50mm 处对称设有 两个 φ50mm 的进排水孔, 平衡柱由手动气泵供给气压形成上下伸缩行程的移动, 根据本发 明所述在救生舱横向半径的上端部一侧, 设有一个 800mm×600mm 密封式的舱门, 与舱门等 高均分 90°对称设置三个直径 φ300mm 的密封弦窗, 根据本发明所述在救生舱外侧顶端对 称设有两个气道避水器, 气道避水器由直径 φ100mm 的 U 型弯管构成, 弯管一端接入救生舱 内, 弯管另一端弯垂向下的管口下端 10mm 处, 设有一个浮球碗, 浮球碗底设有一个排水孔, 浮球碗内设有一个真空状的浮球, 在接入救生舱内端的管口下端 30mm 处, 设有一个大于管 口的漏斗状托盘, 漏斗下端由连接的软管接入救生舱底侧舱外。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海难事故救生舱其特征是 : 在救生舱内侧中心的构造柱内 侧空间设置一个可向下由气压移动伸缩出救生舱底部, 对救生舱形成坠重平衡作用的, 能 克服飓风巨浪对救生舱产生晃动颠覆的平衡柱, 平衡柱由 2mm 钢板制作成直径 φ320mm, 长 1700mm 圆筒状柱体, 柱体下端部两侧 50mm 处对称设有两个 φ50mm 的进排水孔, 平衡柱由手 动气泵供给气压, 在救生舱中心的构造柱内形成上下伸缩行程的移动。

说明书


海难事故救生舱

    所属技术领域 :
     本发明 “海难事故救生舱” 是为航运船只、 海上钻井平台配置的海难事故逃生设 备。 背景技术 :
     目前公知的海难事故发生时使用的是救生衣、 救生圈、 救生筏之类的救生器材, 这 类救生设备不能克服海难事故中船体侧翻沉没产生的漩涡, 涌浪对逃生人员及逃生设备造 成的泓吸伤害, 同时这类救生设备不能帮助逃生人员避免海难事故中恶劣气象、 低气温、 海 水浸泡、 风浪侵袭对逃生人员造成的伤害, 而且给有效搜救增加过多的投入和难度。 发明内容 :
     为克服现有的救生设备不能帮助逃生人员避免海难事故中低温、 风浪侵袭、 海水 浸泡及沉船产生泓吸的伤害, 同时也为克服救生筏、 救生艇在危急时使用不便的状况, 本发 明提供的 “海难事故救生舱” , 是由钢板制作能容纳多人同时逃生使用, 可以避免海难事故 中低温, 风浪及海水浸泡对逃生人员产生伤害的圆形扁球状的 “救生舱” , 在 “救生舱” 内侧 中心的圆形构造柱的柱体内侧, 设有圆筒柱状可向下由气压移动伸缩出 “救生舱” 外的抗风 浪颠覆的 “平衡柱” , 平衡 “救生舱” 被风浪冲击颠覆的幅度。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
     本发明 “海难事故救生舱” 由钢板焊接制作成横向直径 φ2200mm, 竖向中心顶高 1800mm 圆形扁球状的 “救生舱” , 在 “救生舱” 内侧中心由顶部至底部用 3mm 钢板制作圆形筒 状、 外径直径 φ400mm 的构造柱, 构造柱内侧底部与舱体外部是相通的, 根据本发明所述在 “救生舱” 构造柱内侧空间设置一个可向下由气压移动伸缩出 “救生舱” 外部的柱塞式 “平衡 柱” , “平衡柱” 由 2mm 钢板制作成直径 φ320mm, 长 1700mm 的圆筒状柱体, 在 “平衡柱” 下端 部 50mm 处两侧对称设有两个 φ50mm 的进排水孔, “平衡柱” 由手动 “气泵” 供给气压形成上 下伸缩行程的移动, 当 “救生舱” 处于备用状态时, “平衡柱” 呈收缩状态, 收缩在 “救生舱” 的柱体内, 当 “救生舱” 处于使用状态时, 可根据风浪强弱、 由手动 “气泵” 的气体将 “平衡柱” 伸出 “救生舱” 底部, “平衡柱” 下端两侧的进排水孔徐徐注入海水, 使 “平衡柱” 增加重量, 在 “救生舱” 底部形成杠杆式坠重平衡的作用, 平衡 “救生舱” 被风浪冲击波动摇晃的幅度, 克服巨浪对 “救生舱” 的颠覆, 当海况相对平静或被救援的状况时, 可由手动 “气泵” 的气体 将 “平衡柱” 徐徐收缩, 这时 “平衡柱” 内的水由进排水孔流出, 当 “平衡柱” 完全收缩进 “救 生舱” 内, 处于密闭状态时, “平衡柱” 体内的水也泄流完毕, 处于减轻重量的空置状态。根 据本发明所述在 “救生舱” 横向半径的上端部一侧, 设有一个 800mm×600mm 密封式的舱门, 与舱门等高均分 90°对称设置三个直径 φ300mm 密封的弦窗。 根据本发明所述在 “救生舱” 外侧顶端对称设有两个 “气道避水器” “气道避水器” , 由直径 φ100mm 的 U 型弯管构成, 弯管 内, 弯管另一端弯垂向下的管口下端 10mm 处设有一个浮球碗, 浮球碗底 一端接入 “救生舱” 侧留有一个排水孔, 浮球碗内设有一个真空状的浮球, 常态状况下, 空气由管口 10mm 间隙进入 “救生舱” 内流动, 如遇过急浪水, 浪水由 10mm 间隙落入浮球碗内, 落入浮球碗内的水 将浮球浮起, 闭塞弯垂的管口, 阻止浪水涌入 “救生舱” 内, 浪水减弱后, 浮球碗内的水由小 孔流出, 浮球又回落原位。当有特大巨浪的状况时, 有部分水进入弯管内, 在接入 “救生舱” 内端的管口下端 30mm 处, 设有一个大于管口的漏斗状托盘, 进入 “救生舱” 的空气与水, 在 管口与漏斗状托盘的 30mm 处自行分离, 空气自动漂逸进入 “救生舱” 内, 水在自身重力作用 下, 坠入漏斗状的托盘里, 由漏斗下端连接的软管引流出 “救生舱” 底部的舱外。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
     本发明 “海难事故救生舱” 的有益效果是 : 钢板焊接制作圆形扁球状的 “救生舱” 具 有较大的漂浮面积和浮力, 可容纳多人同时逃生使用的包容性, 密闭的空间能隔绝和避免 海难事故中低温, 海水浸泡, 风浪侵袭及沉船产生的漩涡泓吸和海洋生物对逃生人员的伤 害, 漂浮水面之上的扁弧形球面体, 具有风阻小, 有利于克服风浪直接冲击的特点, 使用时, 只需打开舱门, 逃生人员进入救生舱后立即关闭舱门, 即进入安全使用状态, 当船体侧翻或 沉没时, 本发明 “救生舱” 可自行滑入水中漂浮, 具有使用便捷不需外力支持的特点, 由于本 发明 “救生舱” 是密闭的扁球体结构及球体下端可伸缩出 “救生舱” 外的 “平衡柱” 的坠重平 衡作用, 在船体侧翻沉没产生的泓吸及涌浪中, 本发明 “救生舱” 不会倾覆翻沉, 即便在恶劣 气象及特大风浪中, 本发明 “救生舱” 圆形扁球状的结构设计及 “平衡柱” 在 “救生舱” 底部 的坠重平衡作用, 能有效克服特大风浪对 “救生舱” 的晃动颠覆。给弃船逃生人员赢取更多 等待救援的时机, 而且逃生人员集中在较大的 “救生舱” 中集体逃生求救, 具有能克服海难 中的恐惧心理, 可团结协同, 在危难中互勉的心理作用, 也便于有效搜救, 给紧急状态中的 搜救减少一定的投入和压力, 从而降低搜救风险和节约社会资源。 附图说明 :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 图 1 是本发明的俯视图, 图中 M 是舱门, C1、 C2、 C3 是弦窗。 图 2 是本发明的正视图 图 3 是本发明图 2 的 A-A 剖面图 图中 1. 救生舱, 2. 平衡柱, 3. 气道避水器, 4. 气泵。具体实施方式 :
     在图 1 所示实施例中, 舱门 (M) 设置在救生舱 (1) 横向半径的上端部, 弦窗 (C1)、 (C2)、 (C3) 与舱门 (M) 等高均布 90°设置。
     在图 2 所示的是本发明救生舱正视外形图
     在图 3 所示实施例中 : 平衡柱 (2) 在救生舱 (1) 内侧中心的柱体内作可上下行程 的移动, 气道避水器 (3) 在救生舱 (1) 的上端对称设置, 气道避水器 (3) 弯管的下端接入救 生舱 (1) 的内侧, 气泵 (4) 通过输气管接入平衡柱 (2) 移动行程的上下端。

海难事故救生舱.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海难事故救生舱.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海难事故救生舱.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难事故救生舱.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难事故救生舱.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417019 A(43)申请公布日 2012.04.18CN102417019A*CN102417019A*(21)申请号 201110289825.6(22)申请日 2011.09.28B63C 9/03(2006.01)(71)申请人王高才地址 210042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花园路15号3栋602室(72)发明人王高才(54) 发明名称海难事故救生舱(57) 摘要本发明由钢板制作成横向直径2200mm,竖向中心高1800mm圆形扁球状可供多人同时使用的“海难事故救生舱”,在救生舱内侧中心的构造柱内设有直径320mm、长1700mm可向下由气压移动伸缩出救生。

2、舱外用于克服救生舱晃动颠覆的平衡柱,在救生舱横向半径上端一侧设有密封的舱门,与舱门等高均分90设置三个弦窗,在救生舱外侧顶端对称设有两个直径100mm的U形弯管构成的气道避水器,气道避水器弯管一端接入救生舱内,另一端弯垂向下的管口下端10mm处设有一个浮球碗、浮球碗底侧设一个排水孔,浮球碗内设一个真空状的浮球。(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2 页 附图 1 页CN 102417029 A 1/1页21.本发明“海难事故救生舱”是由钢板制作成横向直径2200mm,竖向中心顶高1800mm的圆形扁球状的海难事故救生舱,根据。

3、本发明所述在救生舱内侧中心由顶部至底部用3mm钢板制作圆形筒状外径直径400mm的构造柱,根据本发明所述在救生舱中心的柱体内侧设置一个可向下由气压移动伸缩出救生舱下端外部的平衡柱,平衡柱由2mm钢板制作成直径320mm,长1700mm的圆筒状柱体,在“平衡柱”柱体下端两侧50mm处对称设有两个50mm的进排水孔,平衡柱由手动气泵供给气压形成上下伸缩行程的移动,根据本发明所述在救生舱横向半径的上端部一侧,设有一个800mm600mm密封式的舱门,与舱门等高均分90对称设置三个直径300mm的密封弦窗,根据本发明所述在救生舱外侧顶端对称设有两个气道避水器,气道避水器由直径100mm的U型弯管构成,。

4、弯管一端接入救生舱内,弯管另一端弯垂向下的管口下端10mm处,设有一个浮球碗,浮球碗底设有一个排水孔,浮球碗内设有一个真空状的浮球,在接入救生舱内端的管口下端30mm处,设有一个大于管口的漏斗状托盘,漏斗下端由连接的软管接入救生舱底侧舱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难事故救生舱其特征是:在救生舱内侧中心的构造柱内侧空间设置一个可向下由气压移动伸缩出救生舱底部,对救生舱形成坠重平衡作用的,能克服飓风巨浪对救生舱产生晃动颠覆的平衡柱,平衡柱由2mm钢板制作成直径320mm,长1700mm圆筒状柱体,柱体下端部两侧50mm处对称设有两个50mm的进排水孔,平衡柱由手动气泵供给气压,在救生舱中心的构造。

5、柱内形成上下伸缩行程的移动。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417019 ACN 102417029 A 1/2页3海难事故救生舱所属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海难事故救生舱”是为航运船只、海上钻井平台配置的海难事故逃生设备。背景技术 :0002 目前公知的海难事故发生时使用的是救生衣、救生圈、救生筏之类的救生器材,这类救生设备不能克服海难事故中船体侧翻沉没产生的漩涡,涌浪对逃生人员及逃生设备造成的泓吸伤害,同时这类救生设备不能帮助逃生人员避免海难事故中恶劣气象、低气温、海水浸泡、风浪侵袭对逃生人员造成的伤害,而且给有效搜救增加过多的投入和难度。发明内容 :0003 为克服现有的救生设备不能。

6、帮助逃生人员避免海难事故中低温、风浪侵袭、海水浸泡及沉船产生泓吸的伤害,同时也为克服救生筏、救生艇在危急时使用不便的状况,本发明提供的“海难事故救生舱”,是由钢板制作能容纳多人同时逃生使用,可以避免海难事故中低温,风浪及海水浸泡对逃生人员产生伤害的圆形扁球状的“救生舱”,在“救生舱”内侧中心的圆形构造柱的柱体内侧,设有圆筒柱状可向下由气压移动伸缩出“救生舱”外的抗风浪颠覆的“平衡柱”,平衡“救生舱”被风浪冲击颠覆的幅度。0004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0005 本发明“海难事故救生舱”由钢板焊接制作成横向直径2200mm,竖向中心顶高1800mm圆形扁球状的“救生舱”,在“救。

7、生舱”内侧中心由顶部至底部用3mm钢板制作圆形筒状、外径直径400mm的构造柱,构造柱内侧底部与舱体外部是相通的,根据本发明所述在“救生舱”构造柱内侧空间设置一个可向下由气压移动伸缩出“救生舱”外部的柱塞式“平衡柱”,“平衡柱”由2mm钢板制作成直径320mm,长1700mm的圆筒状柱体,在“平衡柱”下端部50mm处两侧对称设有两个50mm的进排水孔,“平衡柱”由手动“气泵”供给气压形成上下伸缩行程的移动,当“救生舱”处于备用状态时,“平衡柱”呈收缩状态,收缩在“救生舱”的柱体内,当“救生舱”处于使用状态时,可根据风浪强弱、由手动“气泵”的气体将“平衡柱”伸出“救生舱”底部,“平衡柱”下端两侧。

8、的进排水孔徐徐注入海水,使“平衡柱”增加重量,在“救生舱”底部形成杠杆式坠重平衡的作用,平衡“救生舱”被风浪冲击波动摇晃的幅度,克服巨浪对“救生舱”的颠覆,当海况相对平静或被救援的状况时,可由手动“气泵”的气体将“平衡柱”徐徐收缩,这时“平衡柱”内的水由进排水孔流出,当“平衡柱”完全收缩进“救生舱”内,处于密闭状态时,“平衡柱”体内的水也泄流完毕,处于减轻重量的空置状态。根据本发明所述在“救生舱”横向半径的上端部一侧,设有一个800mm600mm密封式的舱门,与舱门等高均分90对称设置三个直径300mm密封的弦窗。根据本发明所述在“救生舱”外侧顶端对称设有两个“气道避水器”,“气道避水器”由直。

9、径100mm的U型弯管构成,弯管一端接入“救生舱”内,弯管另一端弯垂向下的管口下端10mm处设有一个浮球碗,浮球碗底侧留有一个排水孔,浮球碗内设有一个真空状的浮球,常态状况下,空气由管口10mm间隙说 明 书CN 102417019 ACN 102417029 A 2/2页4进入“救生舱”内流动,如遇过急浪水,浪水由10mm间隙落入浮球碗内,落入浮球碗内的水将浮球浮起,闭塞弯垂的管口,阻止浪水涌入“救生舱”内,浪水减弱后,浮球碗内的水由小孔流出,浮球又回落原位。当有特大巨浪的状况时,有部分水进入弯管内,在接入“救生舱”内端的管口下端30mm处,设有一个大于管口的漏斗状托盘,进入“救生舱”的空气。

10、与水,在管口与漏斗状托盘的30mm处自行分离,空气自动漂逸进入“救生舱”内,水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坠入漏斗状的托盘里,由漏斗下端连接的软管引流出“救生舱”底部的舱外。0006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0007 本发明“海难事故救生舱”的有益效果是:钢板焊接制作圆形扁球状的“救生舱”具有较大的漂浮面积和浮力,可容纳多人同时逃生使用的包容性,密闭的空间能隔绝和避免海难事故中低温,海水浸泡,风浪侵袭及沉船产生的漩涡泓吸和海洋生物对逃生人员的伤害,漂浮水面之上的扁弧形球面体,具有风阻小,有利于克服风浪直接冲击的特点,使用时,只需打开舱门,逃生人员进入救生舱后立即关闭舱门,即进入安全使用状态,当船体侧翻或沉没。

11、时,本发明“救生舱”可自行滑入水中漂浮,具有使用便捷不需外力支持的特点,由于本发明“救生舱”是密闭的扁球体结构及球体下端可伸缩出“救生舱”外的“平衡柱”的坠重平衡作用,在船体侧翻沉没产生的泓吸及涌浪中,本发明“救生舱”不会倾覆翻沉,即便在恶劣气象及特大风浪中,本发明“救生舱”圆形扁球状的结构设计及“平衡柱”在“救生舱”底部的坠重平衡作用,能有效克服特大风浪对“救生舱”的晃动颠覆。给弃船逃生人员赢取更多等待救援的时机,而且逃生人员集中在较大的“救生舱”中集体逃生求救,具有能克服海难中的恐惧心理,可团结协同,在危难中互勉的心理作用,也便于有效搜救,给紧急状态中的搜救减少一定的投入和压力,从而降低搜。

12、救风险和节约社会资源。附图说明 :0008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0009 图1是本发明的俯视图,图中M是舱门,C1、C2、C3是弦窗。0010 图2是本发明的正视图0011 图3是本发明图2的A-A剖面图0012 图中1.救生舱,2.平衡柱,3.气道避水器,4.气泵。具体实施方式 :0013 在图1所示实施例中,舱门(M)设置在救生舱(1)横向半径的上端部,弦窗(C1)、(C2)、(C3)与舱门(M)等高均布90设置。0014 在图2所示的是本发明救生舱正视外形图0015 在图3所示实施例中:平衡柱(2)在救生舱(1)内侧中心的柱体内作可上下行程的移动,气道避水器(3)在救生舱(1)的上端对称设置,气道避水器(3)弯管的下端接入救生舱(1)的内侧,气泵(4)通过输气管接入平衡柱(2)移动行程的上下端。说 明 书CN 102417019 ACN 102417029 A 1/1页5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417019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船舶或其他水上船只;与船有关的设备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