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碳纳米管改性的接地模块及其制备方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接地体领域,具体是指一种碳纳米管改性的接地模
块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的接地体多为金属导体,缺点是用料多,耗资大,寿命短、
稳定性差,逐渐被复合材料接地模块代替。复合材料接地模块大多
是由非金属导电材料为主体,不仅接地模块的导电率低,而且性能
稳定,埋入土壤中不降解,不含腐蚀性离子,安全环保。但这种接
地模块的抗压强度低,运输过程中和安装时容易破坏。
公开号为CN201310126870.9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接地模块,
它是按焦碳粉13-17份,水泥1.5-8份,石墨粉0.3-5份,离子释放
剂0.3-5份的比例制备得到的。但是该接地模块的导电性能有限,
须配合以离子释放器,才能达到快速降低接地电阻的目的,实用性
不强。
公开号为CN201410782553.7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石墨防雷
接地模块。首先将石墨破碎、筛分得到石墨粒和石墨粉,按比进行
混合,然后将配料后的石墨与沥青按比进行混捏得到可塑糊料,并
经过轧片机进行轧片,将轧片糊料研磨成粉料,最后将粉料经振动
成型压制成生坯,将生坯置于高温炉中,获得焙烧品,加工得到石
墨防雷接地模块。该方法工艺繁琐,不便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公开号为CN201410596800.4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于接地
模块的导电填料。它是按照碳纤维1-4%、石墨粉5-14%、化学分
散剂0.5-2.5%、树脂胶粘剂40-50%、水余量的配方制备得到的,
然后将该导电填料制备成接地模块,提高接地模块本身的电导率,
但接地模块的抗压强度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根据上述不足提供一种碳纳米管改性的接地
模块及其制备方法,该接地模块不仅具有低电阻率,而且抗压强度
高,制备方法也简单方便,成本低。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一种碳纳米管改性的接地模
块,其特征在于:它的原料包括质量百分数为1-30%的碳纳米管,
18-75%的有机硅树脂,18-75%的煅后焦以及2-10%的膨润土。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一种制备上述碳
纳米管改性的接地模块的方法,其步骤包括:
(1)将质量百分数为1-30%的碳纳米管与质量百分数为18-72%
的有机硅树脂混合,在有机溶剂中分散均匀得到导电粘合剂;
(2)将质量百分数为18-72%的煅后焦与质量百分数2-10%的
膨润土粉碎后混合得到复合填料;
(3)将步骤(1)中的导电粘合剂与步骤(2)中的复合填料
搅拌混合后,用模具压制成型,并烘干固化后得到所述碳纳米管改
性的接地模块。
优选的,所述步骤(1)中的有机溶剂为二甲苯、苯、正丁醇、
氯仿、无水乙醇、1-甲基-2-吡咯烷酮、丙酮、石油醚、C5-C16的
烷烃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更优选的,有机溶剂为二甲
苯、苯、正丁醇、氯仿、无水乙醇、丙酮或石油醚中的一种。
优选的,所述步骤(1)中的分散是采用球磨分散。更优选的,
球磨机转速为300-600r/min。
优选的,所述步骤(2)中煅后焦与膨润土粉碎至粒径为
10-60um。
优选的,所述步骤(3)中压制成型的压力为0.1-2Mpa。
优选的,所述步骤(3)中烘干固化的烘干温度为80-600℃。
优选的,所述步骤(3)中固化时间为15-100min。
本发明制备上述碳纳米管改性的接地模块的方法优选的技术
方案为:一种制备上述碳纳米管改性的接地模块的方法,其步骤包
括:
(1)将质量百分数为1-30%的碳纳米管与质量百分数为18-72%
的有机硅树脂混合,在有机溶剂中球磨分散均匀得到导电粘合剂;
(2)将质量百分数为18-72%的煅后焦与质量百分数2-10%的
膨润土粉碎后混合得到复合填料;
(3)将步骤(1)中的导电粘合剂与步骤(2)中的复合填料
搅拌混合后,用模具在0.1-2Mpa下压制成型,并在80-600℃下烘
干固化15-100min后得到所述碳纳米管改性的接地模块。
碳纳米管自1991年被发现以后,由于其轻质高强的力学性能,
以及良好的导电性能、传热性能以及光学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各大
复合材料中作为增强相。大量研究表明,纳米碳管杨氏模量值高达
5TPa,比强度为50GPa/(mg/m3),约为钢的100倍,同时具有优良
的热稳定性和良好的润滑性能,成为理想的纳米纤维材料。碳纳米
管作为复合材料的增强剂不仅能大幅度提高结构的界面强度,还可
作为功能增强剂填充到聚合物中,提高其导电性、散热能力等。
膨润土是以蒙脱石为主要成份的粘土矿物,该土具有良好的粘
结性,膨胀性,吸附性,可塑性,分散性,润滑性,阳离子交换性。
膨润土是当今应用范围较广和经济价值较高的粘土矿物之一,国外
人有称之为万能粘土矿物。在接地降阻材料中加入膨润土,能提高
接地性能,减弱金属的腐蚀性,成本低、性能好。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的接地模块利用了碳纳米管具有良好电磁特性和机
械性能的特点,用于接地模块中可以有效提高接地模块的导电性,
降低其电阻率,并可以提高抗压强度;
2)本发明的接地模块还在原料中加入了膨润土,使得制备的接
地模块可以具有良好的防腐性和接地性能,并且可塑性好,易于固
化成型;
3)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工艺步骤简单,设备成本较低,制备周期
较短,适用于工业化批量生产,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1
(1)先将改性碳纳米管加入到有机硅树脂中,其中碳纳米管
的添加量为接地模块质量的5%,有机硅树脂的添加量为接地模块质
量的50%,在有机溶剂二甲苯里,通过行星球磨机以500r/min进行
高速球磨使碳纳米管在有机硅树脂基体中分散,得到导电粘合剂;
(2)将煅后焦、膨润土粉碎得到粒径为10um细小颗粒粉末并
添加到步骤(1)得到的导电粘合剂中,搅拌混合均匀得到复合填
料,其中煅后焦的添加量为接地模块质量的40%,膨润土的添加量
为接地模块质量的5%;
(3)用模具将复合物以0.6Mpa压力压制成型,然后将其置入
炉温为300℃的烘干机中烘干固化,烘干时间为60min,得到所述
碳纳米管改性的接地模块1。
实施例2
按照实施例1的步骤制备得到碳纳米管改性的接地模块2,与
实施例1的不同点在于,步骤(1)中,碳纳米管的添加量为填料
质量的2%,有机硅树脂的添加量为填料质量的18%;步骤(2)中,
煅后焦的添加量为填料质量的72%,膨润土的添加量为填料质量的
8%,粉碎至粒径为20um。
实施例3
按照实施例1的步骤制备得到碳纳米管改性的接地模块3,与
实施例1的不同点在于,步骤(1)中,碳纳米管的添加量为填料
质量的30%,有机硅树脂的添加量为填料质量的48%;步骤(2)中,
煅后焦的添加量为填料质量的18%,膨润土的添加量为填料质量的
10%,粉碎至粒径为30um。
实施例4
按照实施例1的步骤制备得到碳纳米管改性的接地模块4,与
实施例1的不同点在于,步骤(1)中,碳纳米管的添加量为填料
质量的1%,有机硅树脂的添加量为填料质量的22%;步骤(2)中,
煅后焦的添加量为填料质量的75%,膨润土的添加量为填料质量的
2%,粉碎至粒径为50um。
实施例5
按照实施例1的步骤制备得到碳纳米管改性的接地模块5,与
实施例1的不同点在于,步骤(1)中,碳纳米管的添加量为填料
质量的5%,有机硅树脂的添加量为填料质量的75%;步骤(2)中,
煅后焦的添加量为填料质量的18%,膨润土的添加量为填料质量的
2%,粉碎至粒径为60um。
实施例6
按照实施例1的步骤制备得到碳纳米管改性的接地模块6,与
实施例1的不同点在于,步骤(3)中,压制压力为0.1Mpa。
实施例7
按照实施例1的步骤制备得到碳纳米管改性的接地模块7,与
实施例1的不同点在于,步骤(3)中,压制压力为1Mpa。
实施例8
按照实施例1的步骤制备得到碳纳米管改性的接地模块8,与
实施例1的不同点在于,步骤(3)中,压制压力为2Mpa。
实施例9
按照实施例1的步骤制备得到碳纳米管改性的接地模块9,与
实施例1的不同点在于,步骤(3)中,固化温度为200℃。
实施例10
按照实施例1的步骤制备得到碳纳米管改性的接地模块10,与
实施例1的不同点在于,步骤(3)中,固化温度为80℃。
实施例11
按照实施例1的步骤制备得到碳纳米管改性的接地模块11,与
实施例1的不同点在于,步骤(3)中,固化温度为600℃。
实施例12
按照实施例1的步骤制备得到碳纳米管改性的接地模块12,与
实施例1的不同点在于,步骤(3)中,固化时间为15min。
实施例13
按照实施例1的步骤制备得到碳纳米管改性的接地模块13,与
实施例1的不同点在于,步骤(3)中,固化时间为60min。
实施例14
按照实施例1的步骤制备得到碳纳米管改性的接地模块14,与
实施例1的不同点在于,步骤(3)中,固化时间为100min。
由实施例1-14所制得碳纳米管改性的接地模块1-14性能参数
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本发明的接地模块电阻率可以达到
1.7×10-3Ω·cm,抗压强度可以达到最大值35MPa。
样品
电阻率/Ω·cm
抗压强度/Mpa
接地模块1
1.7×10-3
30
接地模块2
4.9×10-3
16
接地模块3
9.5×10-3
23
接地模块4
2.6×10-2
31
接地模块5
5.6×10-2
34
接地模块6
4.4×10-1
28
接地模块7
1.7×10-2
27
接地模块8
3.9×10-3
28
接地模块9
6.9×10-3
19
接地模块10
9.7×10-1
35
接地模块11
6.2×10-3
22
接地模块12
4.3×10-3
26
接地模块13
2.4×10-3
30
接地模块14
2.8×10-3
32
表1实施例1-14的性能参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
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
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