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组装和分解的容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组装和分解的容器, 该能够组装和分解的容器能够组装以及 将组装了的容器分解。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 1 公开了如下结构的容器, 该容器为了增加不能分解的容器主体的高 度, 载置方筒状的顶框。
专利文献 1 : 日本实公平 3-26129 号公报
在上述专利文献 1 中公开的容器中, 该容器主体本身不能进行组装或者分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容器主体所存在的问题。
本发明的能够组装和分解的容器, 由 1 个底部件、 一方的两个壁部件和另一方的 两个壁部件的部件构成, 并且, 通过将所述一方的壁部件、 所述另一方的壁部件和所述底部 件相互连结, 从而组装成箱型 ; 并且, 通过从组装成箱型的状态, 将所述一方的壁部件、 所述 另一方的壁部件和底部件分别分解, 从而分解为所述 1 个底部件、 所述一方的两个壁部件 和所述另一方的两个壁部件, 另外, 在所述一方的壁部件的两端垂直边上, 形成有相对于所 述一方的壁部件的平板状板部大致垂直的纵长连结部, 并且, 在所述纵长连结部上形成有 形成为下方开放的嵌合空间的嵌合空间, 在连结了所述一方的壁部件和所述另一方的壁部 件时, 所述另一方的壁部件上形成的所述嵌合块部件的垂直部嵌合于形成在所述一方的壁 部件的纵长连结部的纵长空间部内的所述嵌合部。
由于由 1 个底部件、 一方的两个壁部件和另一方的两个壁部件构成能够组装和分 解的容器, 所以可以在短时间内且容易地进行能够组装和分解的容器的组装及分解, 并且, 相比组装后的状态的能够组装和分解容器的保管空间, 可以大幅减少分解后的部件的保管 空间。
此外, 由于在一方的壁部件的两端垂直边上形成了相对于一方的壁部件的平板状 板部大致垂直的纵长连结部, 所以可以提高一方的壁部件的强度和刚性, 并且, 可以提高组 装成箱型的能够组装和分解的容器自身的强度和刚性, 因此, 可以防止组装成箱型的能够 组装和分解的容器的扭曲变形。
另外, 由于在连结了一方的壁部件和另一方的壁部件时, 在另一方的壁部件上形 成的嵌合块部件的垂直部嵌合到在一方的壁部件的纵长连结部的纵长空间部内形成的嵌 合空间内, 所以, 即使使一方的壁部件和另一方的壁部件分离的方向上的负荷施加到一方 的壁部件或另一方的壁部件上, 也能够防止一方的壁部件与另一方的壁部件分离。
附图说明
图 1 是本发明的能够组装和分解的容器的组装状态的立体图。图 2 是构成本发明的能够组装和分解的容器的底部件的立体图。
图 3 是图 2 所示的底部件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 4 是构成本发明的能够组装和分解的容器的长壁部件的立体图。
图 5 同为构成本发明的能够组装和分解的容器的长壁部件的立体图。
图 6 是图 4 所示长壁部件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 7 同为图 4 所示长壁部件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 8 同为图 4 所示长壁部件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 9 同为图 4 所示长壁部件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 10 同为图 4 所示长壁部件的包含一部分垂直截面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 11 同为图 4 所示长壁部件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 12 同为图 4 所示长壁部件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 13 同为图 4 所示长壁部件的包含一部分垂直截面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 14 是构成本发明的能够组装和分解的容器的短壁部件的立体图。
图 15 同为构成本发明的能够组装和分解的容器的短壁部件的立体图。
图 16 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能够组装和分解的容器的组装顺序的长壁部件和短壁 部件的立体图。 图 17 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能够组装和分解的容器的组装顺序的长壁部件和短壁 部件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 18 同为用于说明本发明的能够组装和分解的容器的组装顺序的长壁部件和短 壁部件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 19 同为用于说明本发明的能够组装和分解的容器的组装顺序的长壁部件和短 壁部件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 20 同为用于说明本发明的能够组装和分解的容器的组装顺序的长壁部件和短 壁部件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 21 是构成本发明的能够组装和分解的容器的容器主体的立体图。
图 22 是构成本发明的能够组装和分解的容器的容器主体和底部件的立体图。
图 23 是构成本发明的能够组装和分解的容器的容器主体和底部件的嵌合状态的 局部放大垂直截面图。
图 24 同为构成本发明的能够组装和分解的容器的容器主体和底部件的嵌合状态 的局部放大垂直截面图。
图 25 是构成本发明的能够组装和分解的容器的其他实施例的长壁部件和短壁部 件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 26 是构成本发明的能够组装和分解的容器的另一其他实施例的长壁部件和短 壁部件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 27 是图 26 所示的长壁部件和短壁部件相连结的状态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 28 是构成本发明的能够组装和分解的容器的又一其他实施例的底部件的局部 放大立体图。
图 29 是构成本发明的能够组装和分解的容器的又一其他实施例的长壁部件的局 部放大立体图。
图 30 是构成另外的又一其他实施例的底部件和长壁部件相连结的状态的局部放 大垂直截面图。
图 31 是构成又一其他实施例的长壁部件的局部放大垂直截面图。
图 32 是构成又一其他实施例的短壁部件的局部放大垂直截面图。
图 33 是构成另外的又一其他实施例的本发明的能够组装和分解的容器的立体 图。
图 34 是图 33 所示的本发明的能够组装和分解的容器的长壁部件的垂直截面图。
图 35 是构成另外的又一其他实施例的本发明的能够组装和分解的容器的底部件 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符号说明
A2 嵌合空间
B1 嵌合块部件
b1 弹性舌片
b2 弹性舌片保护部件
C1 能够组装和分解的容器
C1’容器主体
1 底部件
1g 嵌合部件
2 长壁部件
2b 纵长连结部
2b5 水平划分板部
2b6 垂直片
2b7 水平片
3 短壁部件
3e 嵌合块部件
3e1 水平部
3e2 垂直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 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但只要不超出本发明的主旨, 是不限定于本发 明的实施例的。
图 1 中, C1 是能够组装和分解的容器 ( 以下简单称为容器 ), 容器 C1 由底部件 1、 相对的长壁部件 2、 和相对的短壁部件 3 构成。
接着, 利用图 2 和图 3 对底部件 1 进行说明。
底部件 1 具有平面形状为大致长方形的底板部 1a、 和在底板部 1a 的周边与底板部 1a 一体地竖立设置的周壁部 1b, 周壁部 1b 由在底板部 1a 的相对的长边部上竖立设置的长 边周壁 1b1、 和在底板部 1a 的相对的短边部上竖立设置的短边周壁 1b2 构成。 另外, 在本实 施例中, 底板部 1a 由构成底板部 1a 的平板 1a1、 和使平板 1a1 向下方凹陷而形成的平面形 状为大致方形的凹部 1a2 构成。另外, 凹部 1a2 的相对的一方的侧壁 1a2’ 与长边周壁 1b1大致平行地配置, 并且, 凹部 1a2 的相对的另一方的侧壁 1a2” 与短边周壁 1b2 大致平行地 配置。
在周壁部 1b 的上端形成有从上端向外侧方向延伸的周状上端水平凸缘 1c, 并且, 在周壁部 1b 的下端附近, 形成向外侧方向延伸的周状下端部水平凸缘 1d。并且, 周状上端 水平凸缘 1c 的 4 个角部 1c1 和周状下端部水平凸缘 1d 的 4 个角部 1d1, 由带板状角部垂 直肋 1e 连结。此外, 周状上端水平凸缘 1c 的直线部 1c2 和周状下端部水平凸缘 1d 的直线 部 1d2, 也是由适当数量的板状的角部间垂直肋 1f 连结。本实施例中, 角部间垂直肋 1f 由 中间带状部 1f1、 上部三角形部 1f2、 以及下部三角形部 1f3 形成, 所述上部三角形部 1f2 形 成于中间带状部 1f1 的上端和周状上端水平凸缘 1c 的下表面的角落部, 所述下部三角形部 1f3 形成于中间带状部 1f1 的下端和周状下端水平凸缘 1d 的上表面的角落部。
在周状上端水平凸缘 1c 的直线部 1c2 上, 隔着规定间隔形成有嵌合部件 1g。 嵌合 部件 1g 由嵌合孔 1g1、 相对的侧板部 1g2、 以及间隔板部 1g4 形成, 所述嵌合孔 1g1 穿设于 周状上端水平凸缘 1c 的直线部 1c2, 所述相对的侧板部 1g2 在周状上端水平凸缘 1c 的直线 部 1c2 的背面垂直设置, 并与周状上端水平凸缘 1c 的直线部 1c2 的长度方向正交, 所述间 隔板部 1g4 封闭由连结相对的侧板部 1g2 的下端的水平板部 1g3 形成的侧部开口, 并且与 周壁部 1b 的 4 个角部 1b3 以外的平坦的周壁部 1b 平行, 而且, 从周壁部 1b 隔着规定的间 隔配置, 此外, 间隔板部 1g4 上穿设有卡定通孔 1g4’ 。 通过如上所述地构成嵌合部件 1g, 在嵌合部件 1g 上形成了嵌合纵向孔 H1, 该嵌合 纵向孔 H1 由在周状上端水平凸缘 1c 的直线部 1c2 上穿设的嵌合孔 1g1、 相对的侧板部 1g2、 水平板部 1g3、 间隔板部 1g4、 和与该间隔板部 1g4 平行的周壁部 1b 的平坦部分形成。
接着, 利用图 4 ~图 13, 对长壁部件 2 进行说明。
长壁部件 2 具有平板状板部 2a 和纵长连结部 2b, 该纵长连结部 2b 从该平板状板 部 2a 的两端垂直边相对于平板状板部 2a 的内表面 ( 容器 C1 组装成箱型时位于容器 C1 内 侧的面 )2a1 大致垂直, 并且遍及平板状板部 2a 的两端垂直边的大致整个高度地延伸。并 且, 在平板状板部 2a 和纵长连结部 2b 的上端形成上端水平凸缘 2c, 该上端水平凸缘 2c 相 对于平板状板部 2a 的外表面 ( 容器 C1 组装成箱型时位于容器 C1 的外侧的面 )2a2 垂直, 并 且向外侧方向延伸, 此外, 在平板状板部 2a 和纵长连结部 2b 的下端形成下端水平凸缘 2d, 该下端水平凸缘 2d 相对于平板状板部 2a 的外表面 2a2 垂直, 并向外侧方向延伸。
在纵长连结部 2b 上形成有纵长空间部 A1, 该纵长空间部 A1 由通过延长上端水平 凸缘 2c 而形成的上端水平板部 2b1、 通过延长下端水平凸缘 2d 而形成的与该上端水平板 部 2b1 相对的下端水平板部 2b2、 相对的垂直侧板部 2b3、 以及内壁 2b4 形成。纵长空间部 A1 形成适当数量的水平划分板部 2b5, 该适当数量的水平划分板部 2b5 从相对的垂直侧板 部 2b3 的前端 2b3’ 延伸到内壁 2b4, 并且与相对的垂直侧板部 2b3 和内壁 2b4 连接, 通过形 成这样的水平划分板部 2b5, 将纵长空间部 A1 划分为多个副空间部 A1’ 。另外, 为了方便说 明, 将与上端水平板部 2b1 相对的水平划分板部 2b5 称为上端部水平划分板部, 并标注符号 2b5’ , 并且, 将与下端水平板部 2b2 相对的水平划分板部 2b5 称为下端部水平划分板部, 并 标注符号 2b5” 。另外, 本实施例中, 表示了形成 6 个水平划分板部 2b5 的例子, 通过 6 个水 平划分板部 2b5, 将纵长空间部 A1 划分为 7 个副空间部 A1’ 。
在上端部水平划分板部 2b5’ 的中央部下表面, 垂直设置有与相对的垂直侧板部
2b3 连接的垂直片 2b6, 在垂直短片 2b6 的下端, 形成有水平片 2b7, 该水平片 2b7 与相对的 垂直侧板部 2b3 连接, 并且延伸至相对的垂直侧板部 2b3 的前端 2b3’ 。 这样, 通过形成垂直 片 2b6 和水平片 2b7, 在上端部水平划分板部 2b5’ 的下部, 由相对的垂直侧板部 2b3、 内壁 2b4、 上端部水平划分板部 2b5’ 和垂直片 2b6 形成了下方开放的嵌合空间 A2。
同样, 在位于上端部水平划分板部 2b5’ 和下端部水平划分板部 2b5” 之间的水平 划分板部 2b5 的中央部下表面, 垂直设置有上述垂直片 2b6, 并且, 在垂直短片 2b6 的下端也 形成有上述水平片 2b7, 这样, 通过形成垂直片 2b6 和水平片 2b7, 在水平划分板部 2b5 的下 部形成有同样的嵌合空间 A2。
如上所述, 通过由上端水平板部 2b1、 下端水平板部 2b2、 相对的垂直侧板部 2b3、 和内壁 2b4 形成纵长连结部 2b, 可以提高纵长连结部 2b 的强度和刚性, 并且, 可以防止纵长 连结部 2b 的扭曲变形, 而且可以提高组装为箱型的容器 C1 的强度和刚性, 并且可以防止容 器 C1 的扭曲变形。此外, 通过由水平划分板部 2b5 及垂直片 2b6 及水平片 2b7 连结构成纵 长连结部 2b 的相对的垂直侧板部 2b3 的彼此, 可以进一步提高纵长连结部 2b 的强度及刚 性, 并且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纵长连结部 2b 的扭曲变形, 进而可以进一步提高组装成箱型的 容器 C1 的强度和刚性, 更可靠地防止容器 C1 的扭曲变形。另外, 相对的垂直侧板部 2b3 之 中, 位于外侧的垂直侧板部 2b3 由于不是肋构造, 所以可以防止纵长连结部 2b 损伤。 此外, 在长壁部件 2 的下端水平凸缘 2d 的内面垂直设置有嵌合块部件 B1, 该嵌合 块部件 B1 与形成于周状上端水平凸缘 1c 的直线部 1c2 的嵌合部件 1g 的嵌合纵向孔 H1 嵌 合, 所述周状上端水平凸缘 1c 形成所述底部件 1。
多个嵌合块部件 B1 沿着下端水平凸缘 2d 的长度方向形成在下端水平凸缘 2d 的 内面。构成嵌合块部件 B1 的板状的弹性舌片 b1 沿着下端水平凸缘 2d 的长度方向垂直设 置在下端水平凸缘 2d 的内面, 在弹性舌片 b1 的下端部, 形成有在下端水平凸缘 2d 的前端 2d1 方向上延伸的水平状的卡定突部 b1a。该卡定突部 b1a 的下表面形成为倾斜面 b1a’ , 该倾斜面 b1a’ 从卡定突部 b1a 的前端朝向弹性舌片 b1 向下方倾斜。此外, 卡定突部 b1a 以如下方式构成, 即, 在容器 C1 组装成箱型时, 嵌入并卡定在卡定通孔 1g4’ 中, 该卡定通孔 1g4’ 穿设在形成于底部件 1 的嵌合部件 1g 的间隔板部 1g4 上。另外, 在卡定突部 b1a 的 中央部, 形成有下端水平凸缘 2d 的前端 2d1 侧及下方开放的凹部 b1a” 。此外, 在弹性舌片 b1 的内表面 ( 容器 C1 组装时位于容器 C1 的内侧的面 )b1’ 上, 沿着弹性舌片 b1 的相对的 垂直侧部形成有垂直厚壁部 b1b, 并且, 在垂直厚壁部 b1b 的下端部, 突出设置有抑制弹性 舌片 b1 的弹性变形的弹性变形抑制突起 b1b’ 。另外, 可以省略垂直厚壁部 b1b, 在弹性舌 片 b1 的内表面 b1’ 上直接地突出设置。
上述弹性舌片 b1 以如下方式构成, 即, 与下端水平凸缘 2d 的长度方向正交, 并且 由弹性舌片保护部件 b2 保护其侧部和下端, 该弹性舌片保护部件 b2 由垂直设置在下端水 平凸缘 2d 的内面的相对的垂直侧板部 b2a、 和连结该相对的垂直侧板部 b2a 的下端的下端 水平板部 b2b 构成。此外, 形成于上述弹性舌片 b1 的下端部的卡定突部 b1a 越过弹性舌片 保护部件 b2 并向外侧突出。
此外, 在形成纵长连结部 2b 的相对的垂直侧板部 2b3 之中, 在位于外侧 ( 容器 C1 组装成箱型时位于容器 C1 的外侧的面 ) 的垂直侧板部 2b3 上, 穿设有以上部与嵌合空间 A2 重叠的方式形成的透视孔 2b8。
另外, 2e 是在长壁部件 2 的平板状板部 2a 的上部穿设的手持用通孔, 2f 是在长壁 部件 2 的外表面 2a2 上形成适当数量的纵向肋, 2g 是在长壁部件 2 的外表面 2a2 上形成适 当数量的横向肋。
纵向肋 2f 之中、 位于长壁部件 2 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纵向肋 ( 下面将这样的纵向 肋称为两端部纵向肋, 如图 7 所示, 标注符号 2f’ )2f’ 的高度 ( 从平板状板部 2a 的外表面 2a2 到纵向肋 2f 的前端的高度 )D1, 形成为与长壁部件 2 的上端水平凸缘 2c 及下端水平凸 缘 2d 的高度 ( 从平板状板部 2a 的外表面 2a2 到上端水平凸缘 2c 及下端水平凸缘 2d 的前 端的高度 ) 相同的高度, 并且, 两端部纵向肋 2f’ 之间形成的纵向肋 2f 的高度形成得比两 端部纵向肋 2f’ 的高度 D1 低。通过这种结构, 可以提高长壁部件 2 的强度和刚性, 并且使 长壁部件 2 轻量化。
此外, 在横向肋 2g 之中, 位于纵长连结部 2b 和两端部纵向肋 2f’ 之间的部分 ( 下 面将该部分称为高部部分, 并标注符号 2g1)2g1 的高度 ( 从平板状板部 2a 的外表面 2a2 到 横向肋 2g 的前端的高度 )D2, 形成为与两端部纵向肋 2f’ 的高度 D1 大致相同, 此外, 位于高 部部分 2g1 之间的中间部分 2g2 经由平面形状为大致三角形的三角形部 2g3, 与高度为 D2 的高部部分 2g1 连结。通过这种结构, 可以提高长壁部件 2 的强度和刚性, 并且可以使长壁 部件 2 轻量化。另外, 构成横向肋 2g 的高部部分 2g1 以如下方式构成, 即, 超过容器 C1 的 外形尺寸并且不位于外侧, 该容器 C1 是由上端水平凸缘 2c、 下端水平凸缘 2d、 相对的垂直 侧板部 2b3 之中位于外侧的垂直侧板部 2b3、 两端部纵向肋 2f’ 、 纵向肋 2f 及横向肋 2g 等 的前端所形成的。通过这种结构, 可以防止构成横向肋 2g 的高部部分 2g1 的损伤。 接着, 利用图 14 和图 15, 对短壁部件 3 进行说明。
短壁部件 3 形成有平板状板部 3a、 平板状板部 3b, 另外, 形成有下端水平凸缘 3c 和相对的端部垂直侧板部 3d, 所述平板状板部 3b 从平板状板部 3a 的上端相对于外表面 ( 容器 C1 组装成箱型时, 位于容器 C1 的外侧的面 )3a1 垂直地向外侧方向延伸, 所述下端水 平凸缘 3c 从平板状板部 3a 的下端相对于外表面 3a1 垂直地向外侧方向延伸, 所述相对的 端部垂直侧板部 3d 连结上端水平凸缘 3b 的端部和下端水平凸缘 3c。
3e 是形成在相对的端部垂直侧板部 3d 上的嵌合块部件, 嵌合块部件 3e 由相对于 端部垂直侧板部 3d 垂直的水平部 3e1、 和从水平部 3e1 的前端部垂直地向上方延伸的垂直 部 3e2 形成。嵌合块部件 3e 形成为与嵌合空间 A2 的个数相同的个数, 所述嵌合空间 A2 形 成于长壁部件 2 的纵长连结部 2b。本实施例中, 如上所述, 在长壁部件 2 的纵长连结部 2b 上, 形成有 5 个嵌合空间 A2, 因此, 也形成有 5 个嵌合块部件 3e。在连结长壁部件 2 和短壁 部件 3 时, 嵌合块部件 3e 的垂直部 3e2 与嵌合空间 A2 嵌合。此外, 在短壁部件 3 的下端水 平凸缘 3c 的内面, 垂直设置有嵌合块 B1, 该嵌合块 B1 与垂直设置于上述长壁部件 2 的下端 水平凸缘 2d 的内面的嵌合块 B1 相同。
3f 是在短壁部件 3 的平板状板部 3a 上部穿设的手持用通孔, 3g 是在短壁部件 3 的外表面 3a1 上形成适当数量的纵向肋, 3h 是在短壁部件 3 的外壁面 3a1 上形成适当数量 的横向肋, 这样的纵向肋 3g 和横向肋 3h 可以与上述长壁部件 2 上形成的纵向肋 2f 和横向 肋 2g 结构相同。
接着, 利用图 16 ~图 23, 对容器 C1 的组装进行说明。
首先, 对长壁部件 2 和短壁部件 3 的连结进行说明。
如图 16 所示, 以使长壁部件 2 的平板状板部 2a 和短壁部件 3 的平板状板部 3a 相 互垂直的方式, 并且, 如图 17 所示, 以使长壁部件 2 的纵长连结部 2b 上形成的副空间部 A1’ 和短壁部件 3 的端部垂直侧板部 3d 上形成的嵌合块部件 3e 相对的方式, 配置长壁部件 2 和短壁部件 3。
接着, 使长壁部件 3 接近长壁部件 2, 将形成在短壁部件 3 上的嵌合块部件 3e 插入 副空间部 A1’ , 所述副空间部 A1’ 形成于长壁部件 2 的纵长连结部 2b, 并且, 如图 18 所示, 使短壁部件 3 的端部垂直侧板部 3d 与构成长壁部件 2 的纵长连结部 2b 的相对的垂直侧板 部 2b3 的前端 2b3’ 抵接。这样, 当短壁部件 3 的端部垂直侧板部 3d 抵接于构成长壁部件 2 的纵长连结部 2b 的相对的垂直侧板部 2b3 的前端 2b3’ 时, 短壁部件 3 上形成的嵌合块 部件 3e 的垂直部 3e2 位于嵌合空间 A2 的下方, 该嵌合空间 A2 位于形成于长壁部件 2 的纵 长连结部 2b 的副空间部 A1, 内。这样, 如图 19 所示, 可以通过嵌合块部件 3e 的垂直部 3e2 是否位于透视孔 2b8 内, 而通过透视孔 2b8 来确认短壁部件 3 上形成的嵌合块部件 3e 的垂 直部 3e2 是否位于在长壁部件 2 的纵长连结部 2b 上形成的嵌合空间 A2 的下方, 其中, 所述 透视孔 2b8 穿设在形成纵长连结部 2b 的相对的垂直侧板部 2b3 之中的、 位于外侧的垂直侧 板部 2b3 上。
接着, 如图 20 所示, 通过使短壁部件 3 相对于长壁部件 2 上升或者使长壁部件 2 相对于短壁部件 3 下降, 使形成于短壁部件 3 的嵌合块部件 3e 的垂直部 3e2 嵌合于嵌合空 间 A2, 该嵌合空间 A2 位于在长壁部件 2 的纵长连结部 2b 上形成的副空间部 A1’ 内。这样, 当使嵌合块部件 3e 的垂直部 3e2 嵌合在嵌合空间 A2 中时, 嵌合块部件 3e 的水平部 3e1 的 上表面与位于水平划分板部 2b5、 2b5’ 的下方的水平片 2b7 的下表面抵接, 并且, 长壁部件 2 的上端水平凸缘 2c 的上表面和短壁部件 3 的上端水平凸缘 3b 的上表面构成为同一平面。 这样, 将长壁部件 2 和短壁部件 3 连结。另外, 长壁部件 2 的上端水平凸缘 2c 的上表面相 比短壁部件 3 的上端水平凸缘 3b 的上表面, 可以略微位于上方。
如上所述, 在连结了长壁部件 2 和短壁部件 3 时, 由于形成在短壁部件 3 上的嵌合 块部件 3e 的垂直部 3e2 与嵌合空间 A2 嵌合, 其中, 该嵌合空间 A2 位于在长壁部件 2 的纵 长连结部 2b 上形成的副空间部 A1’ 内, 所以, 当使长壁部件 2 和短壁部件 3 分离的方向的 负荷施加到长壁部件 2 或短壁部件 3 上时, 嵌合块部件 3e 的垂直部 3e2 与构成嵌合空间 A2 的垂直片 2b6 抵接, 可以防止长壁部件 2 与短壁部件 3 分离。
如图 22 所示, 将由相对的一对长壁部件 2 和相对的一对短壁部件 3 组装而成的容 器主体 C1’ 配置在底部件 1 的上方, 之后, 使容器主体 C1’ 向底部件 1 方向接近, 并将形成 在长壁部件 2 上的嵌合块 B1 及形成在短壁部件 3 上的嵌合块 B1 插入形成于底部件 1 上的 嵌合部件 1g 的嵌合纵向孔 H1。在嵌合块 B1 向该嵌合纵向孔 H1 插入的过程中, 形成于弹性 舌片 b1 的卡定突部 b1a 的倾斜面 b1a’ 与边 1g1’ 抵接, 所述弹性舌片 b1 由构成嵌合块 B1 的弹性舌片保护部件 b2 保护, 所述边 1g1’ 是形成嵌合部件 1g 的嵌合孔 1g1 并沿着周状上 端水平凸缘 1c 的长度方向的相对的边 1g1’ 之中的、 位于周状上端水平凸缘 1c 的前端侧的 边 1g1’ , 弹性舌片 b1 的自由端部向底部件 1 的周壁部 1b 方向弹性变形, 形成在长壁部件 2 及短壁部件 3 上的嵌合块 B1 与形成在底部件 1 上的嵌合部件 1g 的嵌合纵向孔 H1 嵌合, 在 形成于弹性舌片 b1 的卡定突部 b1a 与卡定通孔 1g4’ 一致的时刻, 其中, 所述卡定通孔 1g4’ 穿设于间隔板部 1g4, 所述间隔板部 1g4 构成形成于底部件 1 的嵌合部件 1g, 如图 23 所示,弹性变形的弹性舌片 b1 恢复原来的垂直状态, 卡定突部 b1a 插入在间隔板部 1g4 上穿设的 卡定通孔 1g4’ , 底部件 1 与长壁部件 2 及短壁部件 3 连结, 组装成本发明的容器 C1。
如上所述, 长壁部件 2 上形成有纵长连结部 2b, 所述纵长连结部 2b 从平板状板部 2a 的两端垂直边相对于平板状板部 2a 的内表面 2a1 大致垂直, 所以, 可以提高长壁部件 2 的强度和刚性, 并且可以提高组装成箱型的容器 C1 自身的强度和刚性, 因此, 可以防止组 装成箱型的容器 C1 的扭曲变形。
如上所述, 在进行底部件 1 与长壁部件 2 及短壁部件 3 的连结作业时, 将长壁部件 2 上形成的嵌合块 B1 及短壁部件 3 上形成的嵌合块 B1 插入形成在底部件 1 上的嵌合部件 1g 的嵌合纵向孔 H1, 但是, 由于构成嵌合块 B1 的弹性舌片 b1 的下端由弹性舌片保护部件 b2 保护, 所以弹性舌片 b1 不直接与底部件 1 的周状上端水平凸缘 1c 抵接, 因此, 在进行底 部件 1 与长壁部件 2 及短壁部件 3 的连结作业时, 可以防止弹性舌片 b1 损伤。
在分解组装成箱型的容器 C1 时, 首先, 将棒体 S 插入弹性舌片 b1 的卡定突部 b1a 上形成的凹部 b1a” 中, 该弹性舌片 b1 构成在长壁部件 2 和短壁部件 3 上形成的嵌合块部 件 B1, 如图 24 所示, 使弹性舌片 b1 的自由端部向底部件 1 的周壁部 1b 方向弹性变形, 使形 成于弹性舌片 b1 的卡定突部 b1a 从卡定通孔 1g4’ 排出, 该卡定通孔 1g4’ 穿设于间隔板部 1g4, 该间隔板部 1g4 构成底部件 1 上所形成的嵌合部件 1g, 之后, 使容器主体 C1’ 上升, 解 除容器主体 C1’ 与底部件 1 的连结状态。为了进行该底部件 1 与容器主体 C1’ 的连结状态 的解除作业, 使弹性舌片 b1 的自由端部向底部件 1 的周壁部 1b 方向弹性变形, 但为了不使 弹性舌片 b1 过度弹性变形而损伤弹性舌片 b1, 如上所述, 在弹性舌片 b1 上突出设置弹性变 形抑制突起 b1b’ , 如图 24 所示, 通过使弹性变形抑制突起 b1b’ 与底部件 1 的周壁部 1b 抵 接, 抑制弹性舌片 b1 的过度的弹性变形, 从而不损伤弹性舌片 b1。
另外, 构成容器主体 C1’ 的长壁部件 2 和短壁部件 3 的分解作业, 可以通过与上述 长壁部件 2 与短壁部件 3 的组装作业相反的工序来进行。即, 通过使短壁部件 3 相对于长 壁部件 2 下降, 或者, 通过使长壁部件 2 相对于短壁部件 3 上升, 使短壁部件 3 上形成的嵌 合块部件 3e 的垂直部 3e2 从位于副空间部 A1’ 内的嵌合空间 A2 排出, 所述副空间部 A1’ 形成于长壁部件 2 的纵长连结部 2b, 之后, 通过将短壁部件 3 的嵌合块部件 3e 从长壁部件 2 的副空间部 A1’ 拉出, 可以分解长壁部件 2 和短壁部件 3。这样, 将容器 C1 分解为 1 个底 部件 1、 2 个长壁部件 2、 2 个短壁部件 3 这 5 个部件。
如上所述, 能够组装和分解的容器 C1 由 1 个底部件、 2 个长壁部件 2、 2 个短壁部 件 3 这 5 个部件构成, 首先, 由 2 个长壁部件 2 和 2 个短壁部件 3 形成筒状的容器主体 C1’ , 之后, 通过使筒状的容器主体 C1’ 与底部件 1 连结, 将能够组装和分解的容器 C1 组装成箱 型, 此外, 从组装成箱型的状态的能够组装和分解的容器 C1 的底部件 1 拉拔筒状的容器主 体 C1’ , 接着, 解除长壁部件 2 和短壁部件 3 的卡合状态, 由此, 可以将能够组装和分解的容 器 C1 分解为 1 个底部件 1、 2 个长壁部件 2、 2 个短壁部件 3 这 5 个部件, 所以, 可以在短时 间内容易地进行能够组装和分解的容器 C1 的组装及分解。
此外, 由于由 1 个底部件 1、 2 个长壁部件 2、 2 个短壁部件 3 这 5 个部件构成能够 组装和分解的容器 C1, 所以相比组装状态的能够组装和分解的容器 C1 的保管空间, 可以大 幅减少分解了的部件 1、 2、 3 的保管空间。
此外, 在增大或缩小能够组装和分解的容器 C1 的长壁部件 2 的宽度, 改变能够组装和分解的容器 C1 的长壁部件 2 侧的宽度的情况下, 仅改变长壁部件 2 的宽度和构成底部 件 1 的周壁部 1b 的长边周壁 1b1 的宽度, 不需要改变短壁部件 3。
图 25 所示的实施例中, 在短壁部件 3 的相对的端部垂直侧板部 3d 的上端部, 突出 设置与副空间部 A1’ 嵌合的水平状的嵌合突条 3i, 该副空间部 A1’ 位于在长壁部件 2 上形 成的纵长连结部 2b 的上端水平板部 2b1、 和与上端水平板部 2b1 相对的上端部水平划分板 部 2b5’ 之间。如上所述, 在长壁部件 2 和短壁部件 3 连结的状态下, 当短壁部件 3 相对于 长壁部件 2 的平板状板部 2a 沿垂直方向移动时, 与副空间部 A1’ 嵌合的嵌合突条 3i 与纵 长连结部 2b 的垂直侧板部 2b3 抵接, 可以进一步可靠地抑制短壁部件 3 相对于长壁部件 2 的平板状板部 2a 的向垂直方向的移动, 并且, 可以防止组装成箱型的容器 C1 的长壁部件 2 和短壁部件 3 的扭曲变形。
在图 26 及图 27 所示的实施例中, 通过使相对的垂直侧板部 2b3 之中的、 位于内侧 的垂直侧板部 2b3 的前端 2b3’ 相比位于外侧的垂直侧板部 2b3 向外侧突出, 而在位于内侧 的垂直侧板部 2b3 上形成纵长突条 2b3” , 所述相对的垂直侧板部 2b3 构成形成于长壁部件 2 的纵长连结部 2b。另一方面, 在短壁部件 3 的端部垂直侧板部 3d 和平板状板部 3a 的内 表面 ( 容器 C1 组装成箱型时位于容器 C1 的内侧的面 )3a2 构成的角部, 形成有与纵长突条 2b3” 嵌合的纵长切口部 3j。如图 27 所示, 连结长壁部件 2 和短壁部件 3 时, 形成在长壁部 件 2 上的纵长突条 2b3” 与形成在短壁部件 3 上的纵长切口部 3j 嵌合。因此, 可以更可靠 地抑制短壁部件 3 相对于长壁部件 2 的平板状板部 2a 的向垂直方向的移动, 并且可以防止 组装成箱型的容器 C1 的长壁部件 2 和短壁部件 3 的扭曲变形。 此外, 在连结了长壁部件 2 和短壁部件 3 时, 形成在长壁部件 2 上的纵长突条 2b3” 与形成在短壁部件 3 上的纵长切口部 3j 嵌合, 所以, 可以防止组装成箱型的长壁部件 2 和 短壁部件 3 之间产生间隙, 因此, 可以防止灰尘侵入组装成箱型的容器 C1 内, 并且可以防止 组装成箱型的容器 C1 的外观美观度受损。
在图 28 ~图 30 所示的实施例中, 在形成底部件 1 的周状上端水平凸缘 1c 的上表 面的周壁部 1b 侧, 形成有周状突条 1h。另一方面, 在由长壁部件 2 的平板状板部 2a 和下端 水平凸缘 2d 形成的角部、 以及由短壁部件 3 的平板状板部 3a 和下端水平凸缘 3c 形成的角 部, 形成有与形成于底部件 1 的周状突条 1h 嵌合的周状切口部 G1。如图 30 所示, 长壁部件 2 和短壁部件 3 与底部件 1 连结时, 形成于底部件 1 的周状突条 1h 与在长壁部件 2 和短壁 部件 3 上形成的周状切口部 G1 嵌合。因此, 能够可靠地抑制长壁部件 2 和短壁部件 3 相对 于底部件 1 沿水平方向的移动, 并且能够防止组装成箱型的容器 C1 的长壁部件 2 和短壁部 件 3 的扭曲变形。
在图 31 及图 32 所示的实施例中, 代替图 25 所示的突出设置在短壁部件 3 的端部 垂直侧板部 3d 上的水平状的嵌合突条 3i, 在相对的端部垂直侧板部 3d 的上端水平凸缘 3b 附近, 在嵌合块部件 3e 的水平部 3e1 上, 突出设置其下端被连结的垂直状嵌合突条 3k。另 外, 嵌合突条 3k 并不是必须与嵌合块部件 3e 的水平部 3e1 连接, 也可以从嵌合块部件 3e 的水平部 3e1 离开。
另一方面, 在长壁部件 2 的纵长连结部 2b 上形成的、 与上端水平板部 2b1 相对的 上端部水平划分板部 2b5’ 以及延伸到相对的垂直侧板部 2b3 的前端 2b3’ 的水平片 2b7 上, 分别形成有能够与上述垂直状嵌合突条 3k 嵌合的凹部 2h。
如上所述, 在将容器 C1 组装成箱型时, 在短壁部件 3 的相对的端部垂直侧板部 3d 的上端水平凸缘 3b 附近形成的垂直状嵌合突条 3k, 与在长壁部件 2 的纵长连结部 2b 的上 端部水平划分板部 2b5’ 及水平片 2b7 上形成的凹部 2h 嵌合, 因此, 可以更可靠地抑制短壁 部件 3 相对于长壁部件 2 的平板状板部 2a 向垂直方向的移动, 并且可以更可靠地防止组装 成箱型的容器 C1 的长壁部件 2 和短壁部件 3 的扭曲变形。
接着, 利用图 33 和图 34, 对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进行说明。
在该实施例中, 通过与平板状板部 2a 平行的垂直连结带状板 2j 连结上部水平凸 缘 2i 的外侧前端和上端水平凸缘 2c 的外侧前端, 该上部水平凸缘 2i 形成在上述实施例中 的长壁部件 2 的上端水平凸缘 2c 的下方附近。这样, 在长壁部件 2 的上部, 由上端水平凸 缘 2c、 上部水平凸缘 2i、 以及连结上端水平凸缘 2c 的外侧前端和上部水平凸缘 2i 的外侧 前端的垂直连结带状板 2j 构成的截面 ( 相对于长壁部件 2 的上端水平凸缘 2c 的长度方向 垂直的垂直截面 ) 形成了大致 C 状的上部加强部 2’ , 所以, 可以提高长壁部件 2 的强度和刚 性, 并且可以防止长壁部件 2 的扭曲变形, 进而, 可以提高组装成箱型的容器 C1 的强度和刚 性, 并且可以防止容器 C1 的扭曲变形。另外, 2k 是连结上端水平凸缘 2c 和上部水平凸缘 2i 的垂直加强连结肋。短壁部件 3 上也形成同样的上部加强部 3’ , 由此可以提高短壁部件 3 的强度和刚性, 并且可以防止短壁部件 3 的扭曲变形, 进而可以进一步提高组装为箱型的 容器 C1 的强度和刚性, 并能够进一步防止容器 C1 的扭曲变形。 接着, 利用图 35, 对本发明的底部件 1 的其他实施例进行说明。
在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底部件 1 上形成的周状上端水平凸缘 1c 的角部 1c1 和周状 下端部水平凸缘 1d 的角部 1d1 进行连结的带板状角部垂直肋 1e 的两侧面 1e1 的下部, 连 接有与带板状角部垂直肋 1e 垂直且与周状下端部水平凸缘 1d 平行的水平片 1i1, 并且, 由 倾斜片 1i2 连结水平片 1i1 的前端、 和周状下端部水平凸缘 1d 的位于角部 1d1 的前端。
如上所述, 通过在底部件 1 的角部形成由水平片 1i1 和倾斜片 1i2 形成的底部角 部加强部 1i, 可以提高底部件 1 的强度和刚性, 并且, 可以防止底部件 1 的扭曲变形, 进而 可以进一步提高组装成箱型的容器 C1 的强度和刚性, 而且, 可以进一步防止容器 C 的扭曲 变形。另外, 在本实施例中, 代替上述实施例中所示的角部间垂直肋 1f, 形成侧板部延长肋 1j, 该侧板部延长肋 1j 通过使嵌合部件 1g 的侧板部 1g2 向下方延伸而形成, 并且与水平片 1i1 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