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pdf

上传人:xia****o6 文档编号:1683458 上传时间:2018-07-04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1.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225436.5

申请日:

2015.05.04

公开号:

CN104810643A

公开日:

2015.07.29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H01R 13/02申请日:20150504|||公开

IPC分类号:

H01R13/02

主分类号:

H01R13/02

申请人:

上海天诚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发明人:

熊峰

地址:

200436上海市闸北区江场三路309号9-3A2室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恒锐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1286

代理人:

黄晓明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揭示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安装于绝缘本体上的电连接器端子组,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包括若干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头部和连接头部的尾部,所述头部设有用以电性连接对接连接器的触头,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的尾部包括水平部以及自水平部进一步弯折延伸的弯折部,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中部分导电端子的尾部位于水平部上,另一部分导电端子的尾部连接在一起形成通路且延伸于所述弯折部上。如此,可减小产品阻抗,提高产品性能,简化产品结构,降低工艺难度,缩短产品制造流程,降低产品成本,且可改善焊线时出现连锡短路等不良问题。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1.  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安装于绝缘本体上的电连接器端子组,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包括若干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头部和连接头部的尾部,所述头部设有用以电性连接对接连接器的触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的尾部包括水平部以及自水平部进一步弯折延伸的弯折部,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中部分导电端子的尾部位于水平部上,另一部分导电端子的尾部连接在一起形成通路且延伸于所述弯折部上。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依次包括第一接地端子、第一电源端子、第一侦测端子、信号发送端子、信号接收端子、第二侦测端子、第二电源端子及第二接地端子,所述第一、第二电源端子的尾部跨越所述第一侦测端子、信号发送端子、信号接收端子及第二侦测端子连接在一起形成通路,所述第一、第二电源端子的尾部之间连接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弯折部上。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接地端子的尾部跨越所述第一电源端子、第一侦测端子、信号发送端子、信号接收端子、第二侦测端子及第二电源端子连接在一起形成通路,所述第一、第二接地端子的尾部之间连接有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位于所述弯折部上并位于第二连接部下方。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发送端子及信号接收端子的尾部分别设有位于第一、第二侦测端子尾部之间的第一基部、自第一基部后端侧向延伸的第一外延部以及自第一外延部进一步向前弯折延伸的第一回转部,所述信号发送端子及信号接收端子的第一回转部位于第一、第二侦测端子尾部后方。5.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设有用以收容电连接器端子组水平部的水平槽以及用以收容所述弯折部的竖直槽,所述水平槽内设有用以分隔相邻导电端子的定位凸筋。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包括用以收容电连接器端子组头部的第一绝缘本体以及用以收容电连接器端子组尾部的第二、第三绝缘本体,所述第二绝缘本体设有水平延伸的收容盖,所述第三绝缘本体设有用以收容于所述收容盖内的配合部,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水平部夹持于所述收容盖和配合部之间。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凸筋包括自所述收容盖向下凸伸的前段定位凸筋以及自所述配合部向上凸伸的后段定位凸筋。8.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还设有用以将第一、第二绝缘本体固持定位在一起的插接件,所述插接件包括向前顶持于第二绝缘本体上的基部、自基部向前延伸插接定位于第二绝缘本体上的插接臂以及位于插接臂外侧用以扣持于第一绝缘本体上的夹持臂。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包括复合端子,所述复合端子的尾部包括主体部以及自主体部向头部方向反折延伸的下料部,所述下料部与头部形成上下对称或非对称的用以与对接连接器配合的夹持结构,所述头部和下料部前端分别设有所述触头。10.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头包括第一排触头及第二排触头,所述第一排触头依次包括第一接地触头、第一电源触头、信号发送触头、信号接收触头、第一侦测触头、第二电源触头及第二接地触头,所述第二排触头依次包括第三接地触头、第三电源触头、第二侦测触头、第四电源触头及第四接地触头,所述第一接地触头与所述第三接地触头上下相对并位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上,所述第一电源触头与所述第三电源触头上下相对并位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上,所述第二接地触头与所述第四接地触头上下相对并位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上,所述第二电源触头与所述第四电源触头上下相对并位于所述第二电源端子上,所述第一侦测触头与第二侦测触头在左右方向上分布于信号发送触头、信号接收触头两侧。

说明书

说明书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具有若干导电端子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USB3.1Type-C的最大特点是,虽然开口部分的尺寸与安卓智能手机及平板计算机标配的Micro-B连接器一样小,但支持最大数据传输速度为10G bit/秒。Type-C插孔的开口尺寸约为8.3mm×2.5mm(Micro-B约为7.5mm×2.5mm)。可承受达到连接器产品水平的1万次插拔。另外,Type-C还支持较以往提高了供电能力的“USB Power Delivery Specification(USB PD)”。USB PD根据可供给的电力设定了10W、18W、36W、60W、100W五级规格。Type-C连接器支持100W(20V、5A)的供电。
USB3.1Type-C还在提高易用性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支持从正反两面均可插入的“正反插”功能、导入了插入连接器时用声音通知用户是否已准确插入的功能。Type-C连接器实际上是Micro-B连接器的后续规格,因此将来可能会成为安卓设备的标准接口。
与本发明相关的现有技术可参考2014年12月17日公开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告第CN204030066U号揭露的一种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为USB3.1Type-C母口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包括金属屏蔽壳体、绝缘本体、上排导电端子、下排导电端子,所述金属屏蔽壳体包覆在绝缘本体的外侧,所述绝缘本体的前端具有对接端口,所述对接端口用于对接连接器的插入配合,所述绝缘本体还具有顶壁、底壁、及位于顶壁和底壁之间的两侧壁,所述上排导电端子、下排导电端子分别安装在绝缘本体的顶壁和底壁上形成用以对接对接连接器的夹持配合结构,所述上排导电端子包括十二根导电端子,所述下排导电端子也 包括十二根导电端子,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采用上下两排结构。
然而,在现有技术中,所述电连接器端子尾部通过焊接PCB,由线路连接为一个通路。如此设置,产品结构复杂,工艺难度高,生产流程长,品质难控制,成本高;另一方面,尾部通过焊接连接在一起,产品阻抗较大,散热效果差。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之技术进行改进以克服上述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端子结构简单且可减小产品阻抗的电连接器。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安装于绝缘本体上的电连接器端子组,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包括若干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头部和连接头部的尾部,所述头部设有用以电性连接对接连接器的触头,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的尾部包括水平部以及自水平部进一步弯折延伸的弯折部,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中部分导电端子的尾部位于水平部上,另一部分导电端子的尾部连接在一起形成通路且延伸于所述弯折部上。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依次包括第一接地端子、第一电源端子、第一侦测端子、信号发送端子、信号接收端子、第二侦测端子、第二电源端子及第二接地端子,所述第一、第二电源端子的尾部跨越所述第一侦测端子、信号发送端子、信号接收端子及第二侦测端子连接在一起形成通路,所述第一、第二电源端子的尾部之间连接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信号发送端子、信号接收端子尾部后方,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弯折部上。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第二接地端子的尾部跨越所述第一电源端子、第一侦测端子、信号发送端子、信号接收端子、第二侦测端子及第二电源端子连接在一起形成通路,所述第一、第二接地端子的尾部之间连接有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位于第二连接部后方,所述第三连接部位于所述弯折部上。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信号发送端子及信号接收端子的尾部分别设有位于第一、第二侦测端子尾部之间的第一基部、自第一基部后端侧向延伸的第一外延部以及自第一外延部进一步向前弯折延伸的第一回转部,所述信号发送端子及信号接收端子的第一回转部位于第一、第二侦测端子尾部后方。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设有用以收容电连接器端子组水平部的水平槽以及用以收容所述弯折部的竖直槽,所述水平槽内设有用以分隔相邻导电端子的定位凸筋。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包括用以收容电连接器端子组头部的第一绝缘本体以及用以收容电连接器端子组尾部的第二、第三绝缘本体,所述第二绝缘本体设有水平延伸的收容盖,所述第三绝缘本体设有用以收容于所述收容盖内的配合部,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水平部夹持于所述收容盖和配合部之间。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定位凸筋包括自所述收容盖向下凸伸的前段定位凸筋以及自所述配合部向上凸伸的后段定位凸筋。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还设有用以将第一、第二绝缘本体固持定位在一起的插接件,所述插接件包括向前顶持于第二绝缘本体上的基部、自基部向前延伸插接定位于第二绝缘本体上的插接臂以及位于插接臂外侧用以扣持于第一绝缘本体上的夹持臂。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包括复合端子,所述复合端子的尾部包括主体部以及自主体部向头部方向反折延伸的下料部,所述下料部与头部形成上下对称或非对称的用以与对接连接器配合的夹持结构,所述头部和下料部前端分别设有所述触头。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触头包括第一排触头及第二排触头,所述第一排触头依次包括第一接地触头、第一电源触头、信号发送触头、信号接收触头、第一侦测触头、第二电源触头及第二接地触头,所述第二排触头依次包括第三接地触头、第三电源触头、第二侦测触头、第四电源触头及第四接地触头,所述第一接地触头与所述第三接地触头上下相对并位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 上,所述第一电源触头与所述第三电源触头上下相对并位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上,所述第二接地触头与所述第四接地触头上下相对并位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上,所述第二电源触头与所述第四电源触头上下相对并位于所述第二电源端子上,所述第一侦测触头与第二侦测触头在左右方向上分布于信号发送触头、信号接收触头两侧。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的尾部包括水平部以及自水平部进一步弯折延伸的弯折部,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中部分导电端子的尾部位于水平部上,另一部分导电端子的尾部连接在一起形成通路且延伸于所述弯折部上。如此设置,可减小产品阻抗,提高产品性能,简化产品结构,降低工艺难度,缩短产品制造流程,降低产品成本,且可改善焊线时出现连锡短路等不良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电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电连接器分离出遮蔽壳体的立体组合图。
图4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端子组与第三绝缘本体的立体组合图。
图5是图4中另一角度的立体组合图。
图6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结构分解图。
图7是本发明电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结构分解图。
图8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端子组的立体示意图。
图9是电连接器端子组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图10是电连接器端子组再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附图标记:
电连接器         100
电连接器端子组   1           水平部         101
弯折部           102         第一接地触头   11
第一电源触头     12          信号发送触头   13
信号接收触头     14          第一侦测触头   15
第二电源触头     16          第二接地触头   17
第三接地触头     21          第三电源触头   22
第二侦测触头     23          第四电源触头   24
第四接地触头     25          复合端子       3
头部             31          尾部           32
主体部           320         下料部         321
夹持结构         30          单一端子       4
头部             41          竖直部         411
平直部           412         尾部           42
倒刺             33          导电端子       6
第一接地端子     61          第一电源端子   62
第一侦测端子     63          信号发送端子   64
信号接收端子     65          第二侦测端子   66
第二电源端子     67          第二接地端子   68
第一基部         641、651     第一外延部    642、652
第一回转部       643、653     第二连接部    620
第三连接部       610         料带空隙       601
绝缘本体         5           第一绝缘本体   51
主体部           511         顶面           512
底面             513         侧面           514
扣持槽           515         收容腔         516
端子收容槽       517         第二绝缘本体   52
收容盖           521         收容凹槽       522
抵压梁部         5220        前段定位凸筋   523
插接部           524         插接孔         525
顶持肋           526          镂空槽         527
插接件           53           基部           531
夹持臂           532          钩部           533
插接臂           534          凸部           535
第三绝缘本体     54           本部           541
配合部           542          后段定位凸筋   543
竖直槽           544          遮蔽壳体       7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图1至10所示,本发明电连接器100为一种适用于USB3.1 Type-C的接口框架的USB2.0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5、安装于绝缘本体5上的电连接器端子组1以及遮蔽于绝缘本体5外侧的遮蔽壳体7。
请参图8至10所示,电连接器端子组1用以固持于电连接器100的绝缘本体5上。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包括若干导电端子6,所述导电端子6包括头部31、41和连接头部31、41的尾部32、42,所述头部31、41设有用以电性连接对接连接器(未图示)的触头,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的尾部32、42包括水平部101以及自水平部101进一步弯折延伸的弯折部102,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中部分导电端子6的尾部42位于水平部101上,另一部分导电端子6的尾部32连接在一起形成通路且延伸于所述弯折部102上。即,从整个电连接器端子组1尾部32、42来看,包括位于水平面上的水平部101以及自水平部101后端向下弯折延伸的弯折部102,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弯折部102垂直于所述水平部101,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弯折部102与所述水平部101之间也可呈其他弯折角度。如此设置,可减小产品阻抗,提高产品性能,简化产品结构,无需在导电端子6后端连接PCB(未图示),而直接在导电端子6后端焊接导线(未图示),降低工艺难度,缩短产品制造流程,降低产品成本,所述弯折部102上的尾部32与水平部101上的尾部42位于不同平面,且可改善焊线时出现连锡短路等不良问题。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依次包括第一接地端子61、第一电源端子62、第一侦测端子63、信号发送端子64、信号接收端子65、第二侦测端子66、第二电源端子67及第二接地端子68,图示中可见,所述信号发送端子64、信号接收端子65为位于最中间的中间端子对,第一侦测端子63和第二侦测端子66为分立于中间端子两侧的第一外侧端子对,第一电源端子62和第二电源端子67为分立于第一外侧端子对两侧的第二外侧端子对,第一接地端子61和第二接地端子68为分立于第二外侧端子对两侧的第三外侧端子对。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侦测端子63、信号发送端子64、信号接收端子65及第二侦测端子66的尾部42位于水平部101上;所述第一接地端子61、第一电源端子62、第二电源端子67及第二接地端子68的尾部32连接在一起形成通路且延伸于所述弯折部102上。所述第一、第二电源端子62、67的尾部32跨越所述第一侦测端子63、信号发送端子64、信号接收端子65及第二侦测端子66连接在一起形成通路,所述第一、第二接地端子61、68的尾部32跨越所述第一电源端子62、第一侦测端子63、信号发送端子64、信号接收端子65、第二侦测端子66及第二电源端子67连接在一起形成通路。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依次排列顺序不限定自左向右或自右向左。如此设置,可减小第一、第二接地端子61、68之间的阻抗,及减小第一、第二电源端子62、67之间的阻抗,提高所述导电端子6性能,简化导电端子6结构,且使电连接器端子组1排列结构紧凑,降低电连接器端子组1用料成本。
所述信号发送端子64及信号接收端子65的尾部42分别设有位于第一、第二侦测端子63、66尾部42之间的第一基部641、651、自第一基部641、651后端侧向延伸的第一外延部642、652以及自第一外延部642、652进一步向前弯折延伸的第一回转部643、653,所述信号发送端子64及信号接收端子65的第一回转部643、653位于第一、第二侦测端子63、66尾部42后方。如此设置,所述第一侦测端子63的尾部42与信号发送端子64的尾部42之间通过料带(未图示)剪切即可实现分离;所述第二侦测端子66的尾部42与信号接收端子65的尾部42可在同一片材上成型,且通过料带(未图示)剪切即可实现彼此的分 离,如此,制造简单,节省电连接器端子组1的用料成本。另一方面,所述信号发送端子64及信号接收端子65的尾部42具有较大的表面积,从而便于焊接导线。
所述第一、第二电源端子62、67的尾部32之间连接有第二连接部620,所述第二连接部620位于信号发送端子64、信号接收端子65尾部32下方。所述第二连接部620位于所述弯折部102上。如此设置,第一、第二电源端子62、67、信号发送端子64及信号接收端子65排列分布合理,在焊线时,所述第二连接部620与电连接器端子组1的其他部位位于不同平面,可改善焊线时出现连锡短路等不良问题。
所述第一、第二接地端子61、68的尾部32之间连接有第三连接部610,所述第三连接部610位于第二连接部620下方。所述第三连接部610位于所述弯折部102上。如此设置,第一、第二电源端子62、67及第一、第二接地端子61、68排列分布合理,在焊线时,所述第三连接部610与电连接器端子组1的其他部位位于不同平面,可改善焊线时出现连锡短路等不良问题。
所述信号发送端子64的尾部42、信号接收端子65的尾部42及第一、第二侦测端子63、66的尾部42均位于所述水平部101上。如此设置,信号发送端子64的尾部42、信号接收端子65的尾部42及第一、第二侦测端子63、66的尾部可在在同一片材上成型,且通过料带剪切即可实现彼此的分离,制造简单,进一步节省电连接器端子组1的用料成本。
所述各相邻导电端子之间设有料带空隙601,特别是相邻的各尾部32、42之间设有所述料带空隙601。所述料带空隙601为通过料带剪切后形成的空隙。如此设置,电连接器端子组1的所有尾部32、42都可在同一片材上成型,且通过料带剪切即可实现彼此的分离,制造简单,更好地节省电连接器端子组1的用料成本。
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包括复合端子3及单一端子4,所述复合端子3包括头部31和连接头部31的尾部32,所述单一端子4包括头部41和连接头部41的尾部42。所述复合端子3的尾部32包括主体部320以及自主体部320向头部 31方向反折延伸的下料部321,所述下料部321与头部31形成上下对称或非对称的用以与对接连接器配合的夹持结构30,所述头部31和下料部321前端分别设有所述触头。如此设置,所述单个电连接器端子结构简单,使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形成回转多触点高密度小间距端子组结构;另一方面,相对于现有技术中上下两排的端子结构,本发明中单个电连接器端子即可形成一个夹持结构30,且具有共用的尾部32,如此,可减小产品阻抗,提高产品性能,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所有导电端子6可在同一片材成型,通过料带剪切实现彼此分离,简化产品结构,降低工艺难度,提高产品稳定性,缩短产品制造流程,降低产品用料成本。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第二接地端子61、68及第一、第二电源端子62、67为所述复合端子3。即,所述第一接地触头11与第三接地触头21位于同一所述复合端子3上,所述第一电源触头12与第三电源触头22位于同一所述复合端子3上,第二电源触头16与第四电源触头24位于同一所述复合端子3上,第二接地触头17与第四接地触头25位于同一所述复合端子3上。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第二电源端子62、67也可以为单一端子4。
在本发明中,所述触头包括第一排触头及第二排触头,所述第一排触头依次包括第一接地触头11、第一电源触头12、信号发送触头13、信号接收触头14、第一侦测触头15、第二电源触头16及第二接地触头17,所述第二排触头依次包括第三接地触头21、第三电源触头22、第二侦测触头23、第四电源触头24及第四接地触头25,所述第一接地触头11与所述第三接地触头21上下相对并位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61上,所述第一电源触头12与所述第三电源触头22上下相对并位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62上,所述第二接地触头17与所述第四接地触头25上下相对并位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68上,所述第二电源触头16与所述第四电源触头24上下相对并位于所述第二电源端子67上,所述第一侦测触头15与第二侦测触头23在左右方向上分布于信号发送触头13、信号接收触头14两侧。即,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为USB2.0的端子组,其接口框架与USB3.1Type-C的接口框架相同,如此设置,在提高兼容性的同时,仅保留USB2.0端子组,可减少其他导电端子(未图示)的制造成本,从而符合电连接器高兼容 性及低成本的趋势。
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一排触头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一接地触头11与第一电源触头12之间空置两个触头的间隙,所述第一电源触头12与信号发射触头之间空置一个触头的间隙,所述第二电源触头16和第二接地触头17之间空置两个触头的间隙;所述第二排触头在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三接地触头21与第三电源触头22之间空置两个触头的间隙,所述第二侦测触头23与第四电源触头24之间空置三个触头的间隙,所述第四电源触头24和第四接地触头25之间空置两个触头的间隙。所述间隙为除USB2.0端子组外的USB3.1Type-C其他端子的空置位,如此设置,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位置精确,可更加适用于USB3.1Type-C的接口框架。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触头为弹性凸起状。如此设置,所述弹性凸起状的触头可与对接连接器的平板状触头实现较好的电性连接。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电连接器端子组1为一种适用于USB3.1Type-C接口框架的母口连接器端子组,具体的,从前向后看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所述第一排触头从左向右依次为第一接地触头11、第一电源触头12、信号发送触头13、信号接收触头14、第一侦测触头15、第二电源触头16及第二接地触头17,所述第二排触头从左向右依次为第三接地触头21、第三电源触头22、第二侦测触头23、第四电源触头24及第四接地触头25。在其他实施方中,所述触头也可以为平直状或其他形状,使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为一种适用于USB3.1Type-C接口框架的公口连接器端子组,具体的,从前向后看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所述第一排触头从右向左依次为第一接地触头11、第一电源触头12、信号发送触头13、信号接收触头14、第一侦测触头15、第二电源触头16及第二接地触头17,所述第二排触头从右向左依次为第三接地触头21、第三电源触头22、第二侦测触头23、第四电源触头24及第四接地触头25。
请参图8至图10所示,在本发明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接地触头11、第一电源触头12、第二电源触头16及第二接地触头17分别位于各自复合端子3的头部31前端;所述第三接地触头21、第三电源触头22、第四电源触头24及第四接地触头25分别位于各自复合端子3的下料部321前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 所述第一接地触头11、第一电源触头12、第二电源触头16及第二接地触头17可分别位于各自复合端子3的下料部321前端;所述第三接地触头21、第三电源触头22、第四电源触头24及第四接地触头25分别位于各自复合端子3的头部31前端。
所述下料部321自主体部320侧边或中部下料弯折而成。如此设置,结构简单,组装方便。
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包括单一端子4,所述非上下相对的触头位于所述单一端子4上,所述单一端子4包括头部41和连接头部41的尾部42,所述触头位于所述头部41前端。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信号发送触头13、信号接收触头14、第一侦测触头15及第二侦测触头23为所述单一端子4,如此设置,结构简单,利于降低端子制造成本。在本发明实施方式中,所述信号发送触头13、信号接收触头14及第一侦测触头15为平直状的所述单一端子4。在本发明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侦测触头23可为平直状的单一端子4。
所述单一端子4包括弯曲状单一端子4,所述弯曲状单一端子4包括头部41和连接头部41的尾部42,所述头部41包括自尾部42向上或向下弯折延伸的竖直部411以及自竖直部411进一步向前延伸的平直部412,所述触头位于所述平直部412前端。如此设置,可保证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具有上下两排触头组,且电连接器端子组1的尾部42均位于同一排,利于电连接器端子组1尾部42的焊接或连接。请参图8至图10所示,在本发明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侦测触头23可为弯曲状单一端子4。在本发明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信号发送触头13、信号接收触头14及第一侦测触头15为所述弯曲状单一端子4。
所述头部41、31与尾部42、32之间设有向两侧突起的倒刺33。如此设置,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可稳定固持于绝缘本体5上。
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的尾部42、32呈沿左右方向紧密分布,且所述尾部42、32为平直状。如此设置,便于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自前向后插接至绝缘本体5上,从而便于电连接器的组装。
请参图3至图7所示,所述绝缘本体5设有用以收容电连接器端子组1水 平部101的水平槽(未图示)以及用以收容所述弯折部210的竖直槽544,所述水平槽内设有用以分隔相邻导电端子6的定位凸筋。如此设置,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可稳定固持在所述绝缘本体5上。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绝缘本体5包括用以收容电连接器端子组1头部的31、41的第一绝缘本体51、用以收容电连接器端子组1尾部的32、42的第二、第三绝缘本体52、54以及用以将第一、第二绝缘本体51、52固持在一起的插接件53。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绝缘本体51、52、54及插接件53为分开成型后组装在一起。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绝缘本体5也可为一体成型。所述第一绝缘本体51大致为扁筒状,设有顶面512、底面513以及两侧面514。所述第一绝缘本体51包括主体部511、前后贯穿所述主体部511的用以收容对接连接器(未图示)的收容腔516、位于收容腔516上下两侧并与收容腔516连通的用以收容电连接器端子组1头部31、41的两排端子收容槽517、自两侧面514向收容腔516内凹陷并沿主体部511前后方向延伸的用以扣持插接件53的两个扣持槽515。所述上排端子收容槽517向上贯穿顶面512,所述上排端子收容槽517向下贯穿底面513,用以提供电连接器端子组1头部31、41足够的上下活动空间,同时使所述第一绝缘本体51在上下方向上具有较小的厚度,符合电连接器100小型化趋势。
所述第二绝缘本体52包括用以与第一绝缘本体51收容腔516后端相配合的插接部524以及自插接部524向后延伸用以收容定位电连接器端子组1尾部32、42的收容盖521以及位于收容盖521与插接部524之间用以供电连接器端子组1穿过的扁平状镂空槽527。所述收容盖521大致为扁勺状并在上下方向上偏向于绝缘本体5一侧。如此,所述收容盖521和插接部524分别位于电连接器端子组1的上下两侧,利于电连接器端子组1的稳固定位。所述收容盖521设位于收容腔516后端且设有用以收容定位电连接器端子组1尾部32、42的收容凹槽522,所述收容凹槽522内设有若干凸伸入所述料带空隙601中用以定位电连接器端子组1尾部32、42的前段定位凸筋523。由于其中一些导电端子6的尾部32、42跨越相连,且相邻的各尾部32、42之间设有料带空隙601,所述前段定位凸筋523凸伸入所有所述料带空隙601中,在左右方向上所述前段定 位凸筋523可与相邻导电端子6之间的料带空隙601相配合限位,如此设置,使得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00的水平部101可在左右方向上受到前段定位凸筋523的卡持固定。收容凹槽522上方设有向前与插接部524相连接的用以防止电连接器端子组1向上脱离所述第二绝缘本体52的抵压梁部5220。如此设置,所述抵压梁部5220可更好地防止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00的尾部32、42向上脱离收容凹槽522。所述插接部524设有前后贯穿的两个左右排布的插接孔525,所述插接孔525位于抵压梁部5220上方用以供所述插接件53插接。所述插接部524前端设有若干左右间隔排布且在前后方向上竖向延伸的用以顶持于电连接器端子组1头部上31、41上的弯折部分后端的顶持肋526,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复合端子3下料部321及弯曲状单一端子4的竖直部4即为电连接器端子组1头部31、41上的弯折部分,如此设置,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在受到对接连接器插接时,所述导电端子1头部31、41的弯折部分不易发生变形,从而有效延长了电连接器100的使用寿命。
所述第三绝缘本体54设有本部541、自本部541向前凸伸并用以收容于所述收容盖521内的配合部542,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水平部101夹持于所述收容盖521和配合部542之间,所述配合部542向上凸伸有后段定位凸筋543。所述竖直槽544上下贯穿所述本部541。所述后段定位凸筋543可在前后左右方向上与所述第一、第二侦测端子63、66、信号发送端子64及信号接收端子65的尾部42外侧的料带空隙601相配合限位,所述收容盖521内的前段定位凸筋523和所述配合部542上后段定位凸筋543前后相接共同形成所述定位凸筋。如此设置,所述定位凸筋可在前后左右方向上固定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水平部101,而所述收容盖521和配合部542可在上下方向上固定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水平部101。
所述插接件53设有沿左右延伸的梁状基部531、自基部531左右两端向前延伸的两个夹持臂532以及左右排布且位于两个夹持臂532之间的自基部531向前延伸的两个插接臂534。所述基部531抵靠于所述抵压梁部5220上方并向前抵靠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52的插接部524后端,所述插接臂534用以插接于 所述插接部524的两个插接孔525内,所述插接臂534前端设有向两侧扩大的凸部535,如此,可阻碍插接臂534向后脱离插接孔525。所述夹持臂532位于第二绝缘本体52插接部524的两侧用以夹持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51的扣持槽515内,所述夹持臂532前端向内凸伸有钩部533,结合图3所示,所述扣持槽515前端向内凹陷与收容腔516相连通。如此设置,所述夹持臂532的钩部533可与扣持槽515前端相配合从而防止夹持臂532向后与扣持槽515发生脱离,从而使第一、第二绝缘本体51、52通过所述插接件53稳固地结合在一起。
所述遮蔽壳体7套接于第一、第二绝缘本体51、52上并扣持于第三绝缘本体54两侧上,如此设置,所述遮蔽壳体、第一、第二、第三绝缘本体51、52、54可稳定固持在一起。
所述电连接器100适用于包含但不限于USB Type C或FPC电连接器。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发明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发明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电连接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电连接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电连接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连接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连接器.pdf(1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揭示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安装于绝缘本体上的电连接器端子组,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包括若干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头部和连接头部的尾部,所述头部设有用以电性连接对接连接器的触头,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的尾部包括水平部以及自水平部进一步弯折延伸的弯折部,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中部分导电端子的尾部位于水平部上,另一部分导电端子的尾部连接在一起形成通路且延伸于所述弯折部上。如此,可减小产品阻抗,提高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基本电气元件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