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的下盖和缝纫机.pdf

上传人:1*** 文档编号:1679074 上传时间:2018-07-04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857.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110308279.6

申请日:

2011.09.29

公开号:

CN102443982A

公开日:

2012.05.09

当前法律状态:

驳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驳回IPC(主分类):D05B 73/04申请公布日:20120509|||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D05B 73/04申请日:20110929|||公开

IPC分类号:

D05B73/04; D05B69/18

主分类号:

D05B73/04

申请人: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川岛义人; 森诚

地址:

日本爱知县

优先权:

2010.09.30 JP 2010-220670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代理人:

胡晓萍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的下盖在其外侧下表面具有用于安装电路基板的安装部。电路基板的安装部通过绕沿着外侧下表面的前缘的轴转动的基板盖来开闭。关闭时的基板盖覆盖电路基板的安装部。开启时的基板盖朝前侧转动,并朝轴的下方下垂。处于开启状态的基板盖在缝纫机台板的下方与操作者碰撞,但操作者可关闭基板盖以继续进行缝制作业。由于电路基板在开启的基板盖的后侧露出,因此缝制作业中的操作者不会错误地与电路基板接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缝纫机的下盖, 将从设置于缝纫机台板的开口部突出的缝纫机主体的下部覆 盖, 在外侧下表面安装有对所述缝纫机主体进行驱动控制用的电路基板, 其特征在于, 包括基板盖, 该基板盖以沿着所述外侧下表面的前缘的轴为中心转动, 并能开闭地覆 盖所述电路基板的安装部。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下盖, 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路基板以使其电路零件的配置面与所述外侧下表面平行的方式安装。
3: 如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下盖, 其特征在于, 包括突出壁, 该突出壁以围住所述电路基板的安装部周围的方式设于所述外侧下表 面。
4: 如权利要求 3 所述的下盖, 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板盖是具有上部开口的箱形的盖, 当所述基板盖关闭时, 所述上部开口在所述 突出壁的内侧靠近所述外侧下表面。
5: 一种缝纫机, 其特征在于, 包括权利要求 1 至 4 中任一项所述的下盖。

说明书


缝纫机的下盖和缝纫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朝缝纫机台板下方突出的缝纫机主体的下部覆盖的下盖和包 括下盖的缝纫机。
     背景技术 缝纫机包括设置于缝纫机台板上的缝纫机主体。缝纫机主体包括底座、 立柱、 机 臂。 缝纫机台板具有开口部。 缝纫机主体以用底座堵塞开口部的方式设置于缝纫机台板上。 立柱在底座上垂直竖立。机臂从立柱的上端部起与底座的上表面平行地延伸。机臂在其头 端部支撑机针、 压脚。压脚下降到底座上而按压加工布。机针上升、 下降, 与设于底座内部 的送料机构、 梭机构互动来缝制加工布。
     日本公开特许公报 2000 年 388 号记载的缝纫机包括下盖。下盖将朝缝纫机台板 下方突出的缝纫机主体的下部覆盖。下盖具有基板安装部, 该基板安装部用于安装驱动控 制缝纫机主体用的电路基板。基板安装部是以朝下方延伸的方式设于下盖下表面的框架。 电路基板安装于框架的两面, 被控制箱覆盖。
     缝纫机在缝纫机台板的下方包括操作踏板、 压脚柄等操作部。操作者坐在缝纫机 台板的前方, 用脚对操作部进行操作。 控制箱防止操作者的脚与电路基板接触, 并防止灰尘 附着于电路基板。
     控制箱具有能开闭的第三盖 ( 基板盖 )。第三盖以设置于控制箱下部的轴为中心 转动。为了检查控制箱内的电路基板, 操作者打开第三盖。
     在缝制作业中, 第三盖关闭。操作者有时会在不关闭第三盖的状态下开始缝制作 业。在缝制作业中, 缝纫机主体会振动。振动会传递到下盖。第三盖有时会因传递到下盖 的振动而打开。
     下盖位于缝纫机台板的下方。 在操作者未注意到第三盖的打开而继续工作的情况 下, 存在操作者的脚与电路基板接触的风险。当第三盖打开时, 灰尘会附着于电路基板。存 在电路基板上的电路、 电路零件因操作者的接触或者灰尘附着而损坏、 错误地动作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防止基板盖错误地打开的缝纫机的下盖和缝纫机, 所述基板盖能开闭地覆盖电路基板的安装部。
     技术方案 1 的下盖将从设置于缝纫机台板的开口部突出的缝纫机主体的下部覆 盖, 在外侧下表面安装有对所述缝纫机主体进行驱动控制用的电路基板, 所述下盖包括基 板盖, 该基板盖以沿着所述外侧下表面的前缘的轴为中心转动, 并能开闭地覆盖所述电路 基板的安装部。
     本发明的下盖在其外侧下表面具有用于安装电路基板的安装部。 电路基板的安装 部通过绕沿着外侧下表面的前缘的轴转动的基板盖而开闭。 关闭时的基板盖覆盖电路基板 的安装部。开启时的基板盖以轴为中心朝前方转动, 并从轴的位置下垂。由于操作者在缝
     纫机台板的前方进行作业, 因此开启的基板盖与操作者的脚碰撞。由于电路基板在基板盖 的后侧露出, 因此, 操作者不会与电路基板接触。
     在技术方案 2 的下盖中, 所述电路基板以使其电路零件的配置面与所述外侧下表 面平行的方式安装。
     下盖在安装电路基板的状态下, 在缝纫机台板的下方不占用较大空间。 因此, 操作 者不与电路基板碰撞, 能在缝纫机台板的下方进行操作, 从而可提高工作效率。
     技术方案 3 的下盖包括突出壁, 该突出壁以包围所述电路基板的安装部周围的方 式设于所述外侧下表面。
     下盖在其外侧下表面包括突出壁。突出壁拦住顺着下盖到达下表面的液体。由于 突出壁以围住电路基板的安装部周围的方式设置, 因此液体不会进入安装部, 不会附着于 电路基板。电路基板可正常地动作。
     在技术方案 4 的下盖中, 所述基板盖是具有上部开口的箱形的盖, 当所述基板盖 关闭时, 所述上部开口在所述突出壁的内侧靠近所述外侧下表面。
     基板盖呈箱形, 其上部开口在基板盖关闭时靠近突出壁的内侧而形成迷宫部。由 于迷宫部与突出壁一起使液体停住, 因此液体不会附着于电路基板。
     技术方案 5 的缝纫机, 包括技术方案 1 至 4 中任一项所述的下盖。附图说明
     图 1 是缝纫机的主视图。 图 2 是从前下方观察安装有电路基板的下盖的立体图。 图 3 是安装有电路基板的下盖的主视图。 图 4 是从下方观察安装有电路基板的下盖的俯视图。 图 5 是从上方观察下盖内部的立体图。 图 6 是从下方观察下盖下表面的立体图。 图 7 是沿图 3 的 VII-VII 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 8 是沿图 4 的 VIII 一 VIII 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 9 是基板盖处于关闭状态的左视图。 图 10 是基板盖处于打开状态的左视图。 图 11 是从上方观察压脚柄支撑状态的立体图。 图 12 是连杆机构的侧视图。 图 13 是连杆机构的后视图。 图 14 是散热用凸部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 15 是电路基板处于安装状态的变形例的说明图。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 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以下说明中所使用的方向 ( 前、 后、 左、 右 ) 在图中用箭头表示。
     如图 1 所示, 缝纫机包括设置于缝纫机台板 20 上的缝纫机主体 100。缝纫机主体 100 包括底座 101、 立柱 102、 机臂 103。底座 101 以其长边方向为左右方向的方式安装于缝纫机台板 20。
     缝纫机台板 20 具有与底座 101 对应的长方形开口部 10。缝纫机主体 100 以用底 座 101 堵塞开口部 10 的方式安装。底座 101 在其内部包括送料机构和梭机构 ( 未图示 )。 送料机构和梭机构由安装于缝纫机台板 20 下的下盖 200 覆盖。下盖 200 由具有热传导性 的金属材料制成, 例如由铝制成。
     立柱 102 在底座 101 的右端部朝上方竖立。机臂 103 从立柱 102 的上端部朝左方 延伸。机臂 103 在其头端部支撑针杆 105 和压脚杆 107。
     针杆 105 和压脚杆 107 的下端朝机臂 103 的下方突出。针杆 105 在其下端安装机 针 106。针杆 105 和机针 106 通过设于机臂 103 内的针杆驱动机构 ( 未图示 ) 的动作而上 升、 下降。压脚杆 107 在其下端安装压脚 108。压脚杆 107 和压脚 108 通过立柱 102、 机臂 103 内的压脚提升机构 6( 参照图 11) 的动作而上升、 下降。
     下降的压脚 108 按压底座 101 上的加工布。针杆驱动机构通过缝纫机主体 100 所 包括的缝纫机电动机 ( 未图示 ) 的驱动而与送料机构、 梭机构互动。机针 106 上升、 下降来 缝制底座 101 上的加工布。缝纫机电动机安装于被盖 109 覆盖的立柱 102 的右侧。
     如图 2 ~图 4 所示, 下盖 200 在其下表面安装电路基板 300。下盖 200 具有第一盖 部 210 和第二盖部 220。如图 1 所示, 第一盖部 210 位于机臂 103 的头端部侧 ( 左侧 )。第 二盖部 220 位于立柱 102 侧 ( 右侧 )。第一盖部 210、 第二盖部 220 具有与缝纫机台板 20 平行的下表面。第二盖部 220 的下表面相对于第一盖部 210 的下表面位于上方。如图 3、 图 4 所示, 电路基板 300 安装于第二盖部 220 的下表面。电路基板 300 的安装部被基板盖 400( 参照图 1) 覆盖。
     电路基板 300 包括控制基板 310 和电源基板 320。控制基板 310、 电源基板 320 在 各自的一个面上配置多个电路零件 312、 322。如图 6 所示, 第二盖部 220 在其下表面具有 多个凸部 203。多个凸部 203 具有相同的高度。控制基板 310、 电源基板 320 以使电路零件 312、 322 的配置面朝向下方的方式置于对应凸部 203 上, 并用螺钉固定安装于各凸部 203。 如图 3 所示, 控制基板 310、 电源基板 320 在距离第二盖部 220 的下表面与凸部 203 的高度 相应的尺寸的位置上与该下表面平行。控制基板 310、 电源基板 320 以使电路零件 312、 322 的配置面朝向下方的方式与缝纫机台板 20 平行地安装。
     在控制基板 310 的电路零件 312 中, 集成电路、 电阻、 电容器等高度较低的零件较 多。在电源基板 320 的电路零件 322 中, 变压器等高度较高的零件较多。电源基板 320 在 第二盖部 220 的下表面上安装于远离第一盖部 210 的位置。控制基板 310 在第二盖部 220 的下表面上安装于第一盖部 210 附近。 控制基板 310 的电路零件 312 包括比规定高度 To 低 的电路零件 313 和比规定高度 To 高的电路零件 314。在控制基板 310 的电路零件 312 中, 将较低的电路零件 313 集中配置于第一盖部 210 附近, 将较高的电路零件 314 集中配置于 远离第一盖部 210 的位置。
     如上所述安装下盖 200 时, 电源基板 320 位于右侧, 控制基板 310 位于左侧。控制 基板 310 具有配置较低的电路零件 313 的低零件配置部和配置较高的电路零件 314 的高零 件配置部。 低零件配置部和高零件配置部在左右方向上分离, 以低零件配置部为左侧、 高零 件配置部为右侧的方式安装。观察下盖 200 整体时, 较高的电路零件 322、 314 位于右侧, 较 低的电路零件 313 位于左侧。如图 1 所示, 覆盖电路基板 300 安装部的基板盖 400 具有配置较高的电路零件 322、 314 的右侧在下、 配置较低的电路零件 314 的左侧在上这样的台阶 部。
     如 图 3、 图 4 所 示, 控 制 基 板 310 包 括 发 热 零 件 315。 发 热 零 件 315 例 如 是 IPM(Intelligent Power Module : 智能功率模块 )。发热零件 315 配置于控制基板 310 的 朝向上方的面的中央部。
     如图 6 所示, 下盖 200 具有接触部 240。接触部 240 在第二盖部 220 的下表面上 朝下方突出。接触部 240 具有与控制基板 310 的发热零件 315 对应的位置、 形状、 大小。如 图 3 所示, 发热零件 315 的上表面与接触部 240 接触。发热零件 315 发出的热量经由接触 部 240 传递到下盖 200。
     如图 5 所示, 下盖 200 在其内侧底面具有散热用的凸部 257。凸部 257 呈沿前后方 向延伸的直线状, 且在左右方向上排列有多个。凸部 257 的形成位置与第二盖部 220 下表 面的接触部 240 对应。凸部 257 与其周边空气接触的面积较大, 其使经由接触部 240 传递 到下盖 200 的热量朝周边散发。发热零件 315 发出的热量可通过接触部 240 与凸部 257 的 作用而可靠地散发。
     存在多个发热零件 315 时, 在各发热零件 315 的位置设置接触部 240、 凸部 257 即 可。多个发热零件 315 的位置较近时, 接触部 240、 凸部 257 也可共用。 如图 1、 图 2 所示, 缝纫机台板 20 的开口部 10 具有缺口部 12。缺口部 12 设于长 方形开口部 10 右侧边的中央部。缝纫机主体 100 的盖 109 位于缺口部 12 上方。在盖 109 与缝纫机台板 20 之间存在间隙 S。盖 109 不堵塞缺口部 12。缺口部 12 形成将缝纫机台板 20 的上下连通的通风路。
     第二盖部 220 包括发热零件 330。发热零件 330 例如是消耗缝纫机电动机减速时 的发电力的再生电阻。如图 2 ~图 4 所示, 发热零件 330 粘接于第二盖部 220 下表面的右 端部。发热零件 330 位于缺口部 12 附近。发热零件 330 发出的热量在缺口部 12 内产生自 然对流。发热零件 330 通过与在缺口部 12 内从下方朝上方流动的风接触而冷却。
     缺口部 12 以与发热零件 330 的位置对应的方式设置。例如, 在发热零件 330 配置 于第二盖部 220 下表面的后端部时, 缺口部 12 设于开口部 10 的后侧边即可。
     图 1、 图 2 所示的缺口部 12 位于立柱 102 的右侧。加工布在机臂 103 下方的作业 区域内作送料移动。缺口部 12 与作送料移动的加工布不重叠。缺口部 12 的通风不受加工 布妨碍而可良好地进行。加工布不会卡于缺口部 12 而可良好地作送料移动。
     操作者坐在缝纫机的前方进行作业。如图 1、 图 2 所示, 缺口部 12 远离操作者。操 作者不会被穿过缺口部 12 的风吹到。操作者的脚不会在缝纫机台板 20 下与发热零件 330 接触。操作者可在不受发热零件 330 的发热影响的情况下进行作业。
     如图 5、 图 8 所示, 下盖 200 是上部的整个面开口的长方体箱。如上所述, 下盖 200 包括第一盖部 210 和第二盖部 220。第一盖部 210 为收纳送料机构和梭机构而形成得比第 二盖部 220 深。因此, 在将下盖 200 安装于缝纫机台板 20 时, 第一盖部 210 的下表面比第 二盖部 220 的下表面更靠下方。
     第一盖部 210 和第二盖部 220 被分隔壁 230 分隔。第一盖部 210 作为对梭机构进 行润滑的油的贮存部起作用。分隔壁 230 防止第一盖部 210 内的油进入第二盖部 220 内。 第一盖部 210 具有开口 211。开口 211 从第一盖部 210 的左侧面形成至下表面, 用于进行安
     装于梭机构的梭心的更换等维修作业。
     如图 3 所示, 第一盖部 210 的下表面比配置于第二盖部 220 下表面的控制基板 310、 电源基板 320 的安装位置低 h。第一盖部 210 内的油有时会从开口 211 泄漏到外部并 顺着第一盖部 210 的下表面流向第二盖部 220。 由于油会停在第一盖部 210 与第二盖部 220 的边界, 因此不会附着于控制基板 310、 电源基板 320。控制基板 310、 电源基板 320 可正常 地动作。
     如图 6 所示, 第二盖部 220 具有突出壁 204。突出壁 204 从第二盖部 220 的下表面 朝下方突出。突出壁 204 从三个方向包围控制基板 310、 电源基板 320 的安装部周围。剩下 的一个方向被第一盖部 210 与第二盖部 220 之间的台阶部包围。
     在缝制作业中, 操作者有时会将饮用水等液体洒落在缝纫机台板 20 上。洒落的液 体会顺着下盖 200 的侧面朝下方滴落, 到达第二盖部 220 的下表面。突出壁 204 将到达第 二盖部 220 下表面的液体拦住。由于突出壁 204 将控制基板 310、 电源基板 320 的安装部包 围, 因此液体不会附着于控制基板 310、 电源基板 320。控制基板 310、 电源基板 320 可正常 地动作。
     下盖 200 的上部开口呈与缝纫机台板 20 的开口部 10 相同的长方形。 如图 8 所示, 上部开口的长边 Lc2( 左右方向长度 ) 比开口部 10 的长边 Lh2( 左右方向长度 ) 长。如图 7 所示, 上部开口的短边 Lc 1( 前后方向长度 ) 比开口部 10 的短边 Lh1( 前后方向长度 ) 长。 缝纫机台板 20 在其下表面上具有对开口部 10 的下缘部进行修边而形成的凹部 22。如图 5、 图 6 所示, 下盖 200 在其上部开口的四个角落具有螺栓安装部 256。如图 7、 图 8 所示, 下 盖 200 通过使其上部开口与缝纫机台板 20 下的凹部 22 对准, 将穿过螺栓安装部 256 的螺 栓 ( 未图示 ) 旋紧在形成于凹部 22 的螺栓孔中, 而安装于缝纫机台板 20。 基板盖 400 是将电路基板 300( 控制基板 310、 电源基板 320) 的安装部覆盖的箱形 盖。如图 9、 图 10 所示, 基板盖 400 在其上部开口的前侧具有沿左右方向突出的轴部 402。 第二盖部 220 在其下表面上具有支撑部 207( 参照图 6)。支撑部 207 在前侧的突出壁 204 两端部朝下方突出。支撑部 207 具有左右方向的支撑孔。基板盖 400 将左右的轴部 402 穿 过支撑部 207 的支撑孔进行支撑。基板盖 400 通过以轴部 402 为中心进行转动来开闭电路 基板 300 的安装部。
     如图 9 所示, 处于关闭状态的基板盖 400 覆盖电路基板 300 的安装部。关闭状态 的基板盖 400 防止灰尘等异物附着于电路基板 300 且防止操作者的脚接触电路基板 300。
     如图 7、 图 8 中的放大图所示, 关闭的基板盖 400 的上侧开口部在突出壁 204 的内 侧靠近第二盖部 220 的下表面。基板盖 400 在突出壁 204 的内侧形成迷宫部 LS。迷宫部 LS 起到使越过突出壁 204 的液体停住的功能。顺着下盖 200 侧面滴落的液体因突出壁 204 与 迷宫部 LS 的协同效应而可靠地停住, 不会进入电路基板 300( 控制基板 310、 电源基板 320) 的安装部。
     由于基板盖 400 防止灰尘、 液体附着于电路基板 300, 因此电路基板 300 可正常地 动作, 操作者能继续进行缝制作业。
     如图 10 所示, 基板盖 400 通过以轴部 402 为中心朝前方转动而打开。操作者在电 路基板 300 的检查、 更换等维修作业时打开基板盖 400。电路基板 300 的安装部在基板盖 400 的后侧露出。操作者可在基板盖 400 的后侧实施维修作业。
     基板盖 400 有时会在缝制作业中因振动而打开。操作者有时会忘记关闭基板盖 400, 开始进行缝制作业。如图 10 所示, 处于打开状态的基板盖 400 在轴部 402 的位置朝下 方下垂。操作者因在缝纫机台板 20 的下方与基板盖 400 碰撞而认识到基板盖 400 的开启。 操作者可将基板盖 400 关闭以安全地继续进行缝制作业。操作者的脚不会与电路基板 300 接触, 能防止产生触电事故等。
     如图 5 所示, 下盖 200 在第二盖部 220 的内侧底面具有柄支撑部 52。柄支撑部 52 在散热用凸部 257 的右后方垂直竖立。柄支撑部 52 具有沿前后方向贯穿其头端部的支撑 孔。下盖 200 具有贯穿其前部侧面的轴孔 254。轴孔 254 与柄支撑部 52 的支撑孔排列在一 直线上。柄支撑部 52 和轴孔 254 支撑压脚柄 50 的转轴 51。
     如图 11 所示, 转轴 51 的前端部穿过轴孔 254 而朝下盖 200 的外侧突出。压脚柄 50 具有柄杆 53。柄杆 53 通过连接件 54 而与转轴 51 的前端部连接。柄杆 53 在其朝左下 方延伸的头端部具有圆板形的操作板 56。
     转轴 51 在下盖 200 内支撑连接构件 55。连接构件 55 通过转轴 51 旋转来进行摆 动。连接构件 55 将其朝右方延伸的头端部与压脚提升机构 6 连接。连接构件 55 的头端部 被与转轴 51 嵌合的螺旋弹簧 57 的弹簧力朝下方按压。 如图 1 所示, 通常情况下的柄杆 53 在缝纫机台板 20 下位于使操作板 56 朝向左方 的位置。操作者将膝盖与操作板 56 对准, 以朝右方按压操作板 56 的方式进行操作。操作 板 56 和柄杆 53 以转轴 51 为中心逆时针摆动。连接构件 55 以使其头端部提高的方式在下 盖 200 内摆动。
     如图 11 所示, 压脚提升机构 6 包括两个 L 形柄 60、 61。L 形柄 60、 61 以支撑弯曲 部的前后方向的轴为中心进行摆动。L 形柄 60 配置于立柱 102 的上部内侧。L 形柄 60 的 朝右方延伸的端部通过上下方向的连接杆 62 而与连接构件 55 连接。L 形柄 61 配置于机臂 103 的头端部内侧。L 形柄 60 的朝下方延伸的端部通过左右方向的连接杆 63 而与 L 形柄 61 的朝上方延伸的端部连接。L 形柄 61 的朝左方延伸的端部与压脚杆 107 连接。
     如上所述, 压脚杆 107 与安装于其下端的压脚 108 一起上升、 下降。如图 1、 图 11 所示, 压脚 108 在通常情况下处于下降状态。操作者在使压脚 108 上升时操作压脚柄 50。L 形柄 60 与连接构件 55 连接。L 形柄 60 通过压脚柄 50 的操作而逆时针 ( 图 11 中 ) 摆动。 L 形柄 61 与 L 形柄 60 连接。L 形柄 61 通过压脚柄 50 的操作而顺时针 ( 图 11 中 ) 摆动。 压脚杆 107 与 L 形柄 61 连接。压脚杆 107 和压脚 108 因操作压脚柄 50 而上升。
     压脚柄 50 被设于下盖 200 内的柄支撑部 52 支撑, 配置于下盖 200 的前部。压脚 柄 50 能够配置成不朝下盖 200 的下方长长地延伸, 因此, 操作者的脚不会与柄支撑部 52 碰 撞, 可提高工作效率。
     如图 1 所示, 在缝纫机台板 20 的下方设置操作踏板 30。操作者为驱动、 停止缝 纫机电动机且使缝纫机电动机的旋转速度变化而在缝制作业中对操作踏板 30 进行踩踏操 作。操作踏板 30 通过连接杆 31 而与连杆机构 40 连接。如图 13 所示, 连杆机构 40 设于第 二盖部 220 的后侧。
     连杆机构 40 包括摆动柄 41、 螺旋弹簧 42、 转轴 43、 限位件 44。摆动柄 41 用转轴 43 来支撑其右端部。转轴 43 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轴。连接杆 31 与摆动柄 41 的左端部连 接。螺旋弹簧 42 对摆动柄 41 施加朝向上方的弹簧力。限位件 44 通过与因螺旋弹簧 42 的
     弹簧力而摆动的摆动柄 41 碰撞来限制摆动柄 41 的摆动位置。
     通常情况下的摆动柄 41 位于被限位件 44 限制的摆动位置。在对操作踏板 30 进 行操作时, 连接杆 31 将摆动柄 41 朝下方拉拽。摆动柄 41 克服螺旋弹簧 42 的弹簧力而顺 时针 ( 图 13 中 ) 摆动。转轴 43 通过摆动柄 41 的摆动而旋转。转轴 43 的旋转传递到设于 第二盖部 220 内的踏板传感器 ( 未图示 )。踏板传感器输出与操作踏板 30 的操作量对应的 信号。缝纫机电动机根据踏板传感器的输出而驱动、 停止, 且使旋转速度变化。
     连杆机构 40 配置于下盖 200 的后侧, 不占据下盖 200 的下部。由于操作者的脚不 会在下盖 200 下与连杆机构 40 碰撞, 因此可提高操作者的工作效率。由于下盖 200 是由金 属制成的, 因此可稳定地支撑连杆机构 40。 下盖 200 能经受住因操作踏板 30 的操作而作用 于连杆机构 40 的较大负荷。
     如上所述, 基板盖 400 以轴部 402 为中心转动。轴部 402 的支撑部 207 位于下盖 200( 第二盖部 220) 下表面前侧的突出壁 204 的两端部。基板盖 400 以沿着下盖 200 的外 侧下表面的前缘的轴部 402 为中心转动。
     基板盖 400 开启时, 基板盖 400 在轴部 402 的下方下垂, 并在缝纫机台板 20 的下 方与操作者的脚碰撞。缝制作业中的操作者可认识到基板盖 400 的开启, 通过关闭基板盖 400 而能安全地继续进行缝制作业。 当基板盖 400 处于打开状态时, 电路基板 300 在基板盖 400 的后侧露出。操作者的脚不会与电路基板 300 接触, 能防止操作者触电、 电路基板 300 损坏等。
     下面说明对上面说明过的实施方式进行了局部变更的变形例。
     1) 散热用的凸部 257 位于发热零件 315 的附近即可, 能够设于下盖 200 的适当位 置。
     如图 14 所示, 变形例的凸部 257 设于下盖 200 的后表面。发热零件 315 发出的热 量经由接触部 240 传递到下盖 200。由于凸部 257 以较大的面积与下盖 200 后侧的空气接 触, 因此传递到下盖 200 的热量能够通过凸部 257 的作用而有效地散热。
     2) 如图 15 所示, 变形例的下盖 200 在第二盖部 220 的下表面包括框架 500。框架 500 与第二盖部 220 的下表面垂直且向下方延伸。电路基板 300( 控制基板 310、 电源基板 320) 通过凸部 501 而安装于框架 500 的前侧。框架 500 在其前侧具有接触部 240。发热零 件 315 与接触部 240 接触。发热零件 315 发出的热量经由接触部 240 和框架 500 传递到下 盖 200 而向其周边散热。基板盖 400A 覆盖电路基板 300。
     电路基板 300 也可以安装于框架 500 的后侧。电路基板 300 也可以在框架 500 的 前侧、 后侧分开配置。

缝纫机的下盖和缝纫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缝纫机的下盖和缝纫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缝纫机的下盖和缝纫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缝纫机的下盖和缝纫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缝纫机的下盖和缝纫机.pdf(1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443982 A(43)申请公布日 2012.05.09CN102443982A*CN102443982A*(21)申请号 201110308279.6(22)申请日 2011.09.292010-220670 2010.09.30 JPD05B 73/04(2006.01)D05B 69/18(2006.01)(71)申请人兄弟工业株式会社地址日本爱知县(72)发明人川岛义人 森诚(74)专利代理机构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代理人胡晓萍(54) 发明名称缝纫机的下盖和缝纫机(57) 摘要本发明的下盖在其外侧下表面具有用于安装电路基板的安装部。电路。

2、基板的安装部通过绕沿着外侧下表面的前缘的轴转动的基板盖来开闭。关闭时的基板盖覆盖电路基板的安装部。开启时的基板盖朝前侧转动,并朝轴的下方下垂。处于开启状态的基板盖在缝纫机台板的下方与操作者碰撞,但操作者可关闭基板盖以继续进行缝制作业。由于电路基板在开启的基板盖的后侧露出,因此缝制作业中的操作者不会错误地与电路基板接触。(30)优先权数据(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7 页 附图 10 页CN 102443999 A 1/1页21.一种缝纫机的下盖,将从设置于缝纫机台板的开口部突出的缝纫机主体的下部覆盖,在外侧下表面安装。

3、有对所述缝纫机主体进行驱动控制用的电路基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板盖,该基板盖以沿着所述外侧下表面的前缘的轴为中心转动,并能开闭地覆盖所述电路基板的安装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基板以使其电路零件的配置面与所述外侧下表面平行的方式安装。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下盖,其特征在于,包括突出壁,该突出壁以围住所述电路基板的安装部周围的方式设于所述外侧下表面。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下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盖是具有上部开口的箱形的盖,当所述基板盖关闭时,所述上部开口在所述突出壁的内侧靠近所述外侧下表面。5.一种缝纫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下盖。权 利 。

4、要 求 书CN 102443982 ACN 102443999 A 1/7页3缝纫机的下盖和缝纫机技术领域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朝缝纫机台板下方突出的缝纫机主体的下部覆盖的下盖和包括下盖的缝纫机。背景技术0002 缝纫机包括设置于缝纫机台板上的缝纫机主体。缝纫机主体包括底座、立柱、机臂。缝纫机台板具有开口部。缝纫机主体以用底座堵塞开口部的方式设置于缝纫机台板上。立柱在底座上垂直竖立。机臂从立柱的上端部起与底座的上表面平行地延伸。机臂在其头端部支撑机针、压脚。压脚下降到底座上而按压加工布。机针上升、下降,与设于底座内部的送料机构、梭机构互动来缝制加工布。0003 日本公开特许公报2000年3。

5、88号记载的缝纫机包括下盖。下盖将朝缝纫机台板下方突出的缝纫机主体的下部覆盖。下盖具有基板安装部,该基板安装部用于安装驱动控制缝纫机主体用的电路基板。基板安装部是以朝下方延伸的方式设于下盖下表面的框架。电路基板安装于框架的两面,被控制箱覆盖。0004 缝纫机在缝纫机台板的下方包括操作踏板、压脚柄等操作部。操作者坐在缝纫机台板的前方,用脚对操作部进行操作。控制箱防止操作者的脚与电路基板接触,并防止灰尘附着于电路基板。0005 控制箱具有能开闭的第三盖(基板盖)。第三盖以设置于控制箱下部的轴为中心转动。为了检查控制箱内的电路基板,操作者打开第三盖。0006 在缝制作业中,第三盖关闭。操作者有时会在。

6、不关闭第三盖的状态下开始缝制作业。在缝制作业中,缝纫机主体会振动。振动会传递到下盖。第三盖有时会因传递到下盖的振动而打开。0007 下盖位于缝纫机台板的下方。在操作者未注意到第三盖的打开而继续工作的情况下,存在操作者的脚与电路基板接触的风险。当第三盖打开时,灰尘会附着于电路基板。存在电路基板上的电路、电路零件因操作者的接触或者灰尘附着而损坏、错误地动作的问题。发明内容0008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防止基板盖错误地打开的缝纫机的下盖和缝纫机,所述基板盖能开闭地覆盖电路基板的安装部。0009 技术方案1的下盖将从设置于缝纫机台板的开口部突出的缝纫机主体的下部覆盖,在外侧下表面安装有对所述缝纫。

7、机主体进行驱动控制用的电路基板,所述下盖包括基板盖,该基板盖以沿着所述外侧下表面的前缘的轴为中心转动,并能开闭地覆盖所述电路基板的安装部。0010 本发明的下盖在其外侧下表面具有用于安装电路基板的安装部。电路基板的安装部通过绕沿着外侧下表面的前缘的轴转动的基板盖而开闭。关闭时的基板盖覆盖电路基板的安装部。开启时的基板盖以轴为中心朝前方转动,并从轴的位置下垂。由于操作者在缝说 明 书CN 102443982 ACN 102443999 A 2/7页4纫机台板的前方进行作业,因此开启的基板盖与操作者的脚碰撞。由于电路基板在基板盖的后侧露出,因此,操作者不会与电路基板接触。0011 在技术方案2的下。

8、盖中,所述电路基板以使其电路零件的配置面与所述外侧下表面平行的方式安装。0012 下盖在安装电路基板的状态下,在缝纫机台板的下方不占用较大空间。因此,操作者不与电路基板碰撞,能在缝纫机台板的下方进行操作,从而可提高工作效率。0013 技术方案3的下盖包括突出壁,该突出壁以包围所述电路基板的安装部周围的方式设于所述外侧下表面。0014 下盖在其外侧下表面包括突出壁。突出壁拦住顺着下盖到达下表面的液体。由于突出壁以围住电路基板的安装部周围的方式设置,因此液体不会进入安装部,不会附着于电路基板。电路基板可正常地动作。0015 在技术方案4的下盖中,所述基板盖是具有上部开口的箱形的盖,当所述基板盖关闭。

9、时,所述上部开口在所述突出壁的内侧靠近所述外侧下表面。0016 基板盖呈箱形,其上部开口在基板盖关闭时靠近突出壁的内侧而形成迷宫部。由于迷宫部与突出壁一起使液体停住,因此液体不会附着于电路基板。0017 技术方案5的缝纫机,包括技术方案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下盖。附图说明0018 图1是缝纫机的主视图。0019 图2是从前下方观察安装有电路基板的下盖的立体图。0020 图3是安装有电路基板的下盖的主视图。0021 图4是从下方观察安装有电路基板的下盖的俯视图。0022 图5是从上方观察下盖内部的立体图。0023 图6是从下方观察下盖下表面的立体图。0024 图7是沿图3的VII-VII线剖切的剖。

10、视图。0025 图8是沿图4的VIII一VIII线剖切的剖视图。0026 图9是基板盖处于关闭状态的左视图。0027 图10是基板盖处于打开状态的左视图。0028 图11是从上方观察压脚柄支撑状态的立体图。0029 图12是连杆机构的侧视图。0030 图13是连杆机构的后视图。0031 图14是散热用凸部的变形例的说明图。0032 图15是电路基板处于安装状态的变形例的说明图。具体实施方式0033 下面,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以下说明中所使用的方向(前、后、左、右)在图中用箭头表示。0034 如图1所示,缝纫机包括设置于缝纫机台板20上的缝纫机主体100。缝纫机主体100包括底座。

11、101、立柱102、机臂103。底座101以其长边方向为左右方向的方式安装于缝说 明 书CN 102443982 ACN 102443999 A 3/7页5纫机台板20。0035 缝纫机台板20具有与底座101对应的长方形开口部10。缝纫机主体100以用底座101堵塞开口部10的方式安装。底座101在其内部包括送料机构和梭机构(未图示)。送料机构和梭机构由安装于缝纫机台板20下的下盖200覆盖。下盖200由具有热传导性的金属材料制成,例如由铝制成。0036 立柱102在底座101的右端部朝上方竖立。机臂103从立柱102的上端部朝左方延伸。机臂103在其头端部支撑针杆105和压脚杆107。00。

12、37 针杆105和压脚杆107的下端朝机臂103的下方突出。针杆105在其下端安装机针106。针杆105和机针106通过设于机臂103内的针杆驱动机构(未图示)的动作而上升、下降。压脚杆107在其下端安装压脚108。压脚杆107和压脚108通过立柱102、机臂103内的压脚提升机构6(参照图11)的动作而上升、下降。0038 下降的压脚108按压底座101上的加工布。针杆驱动机构通过缝纫机主体100所包括的缝纫机电动机(未图示)的驱动而与送料机构、梭机构互动。机针106上升、下降来缝制底座101上的加工布。缝纫机电动机安装于被盖109覆盖的立柱102的右侧。0039 如图2图4所示,下盖200。

13、在其下表面安装电路基板300。下盖200具有第一盖部210和第二盖部220。如图1所示,第一盖部210位于机臂103的头端部侧(左侧)。第二盖部220位于立柱102侧(右侧)。第一盖部210、第二盖部220具有与缝纫机台板20平行的下表面。第二盖部220的下表面相对于第一盖部210的下表面位于上方。如图3、图4所示,电路基板300安装于第二盖部220的下表面。电路基板300的安装部被基板盖400(参照图1)覆盖。0040 电路基板300包括控制基板310和电源基板320。控制基板310、电源基板320在各自的一个面上配置多个电路零件312、322。如图6所示,第二盖部220在其下表面具有多个凸。

14、部203。多个凸部203具有相同的高度。控制基板310、电源基板320以使电路零件312、322的配置面朝向下方的方式置于对应凸部203上,并用螺钉固定安装于各凸部203。如图3所示,控制基板310、电源基板320在距离第二盖部220的下表面与凸部203的高度相应的尺寸的位置上与该下表面平行。控制基板310、电源基板320以使电路零件312、322的配置面朝向下方的方式与缝纫机台板20平行地安装。0041 在控制基板310的电路零件312中,集成电路、电阻、电容器等高度较低的零件较多。在电源基板320的电路零件322中,变压器等高度较高的零件较多。电源基板320在第二盖部220的下表面上安装于。

15、远离第一盖部210的位置。控制基板310在第二盖部220的下表面上安装于第一盖部210附近。控制基板310的电路零件312包括比规定高度To低的电路零件313和比规定高度To高的电路零件314。在控制基板310的电路零件312中,将较低的电路零件313集中配置于第一盖部210附近,将较高的电路零件314集中配置于远离第一盖部210的位置。0042 如上所述安装下盖200时,电源基板320位于右侧,控制基板310位于左侧。控制基板310具有配置较低的电路零件313的低零件配置部和配置较高的电路零件314的高零件配置部。低零件配置部和高零件配置部在左右方向上分离,以低零件配置部为左侧、高零件配置部。

16、为右侧的方式安装。观察下盖200整体时,较高的电路零件322、314位于右侧,较低的电路零件313位于左侧。如图1所示,覆盖电路基板300安装部的基板盖400具有配说 明 书CN 102443982 ACN 102443999 A 4/7页6置较高的电路零件322、314的右侧在下、配置较低的电路零件314的左侧在上这样的台阶部。0043 如图3、图4所示,控制基板310包括发热零件315。发热零件315例如是IPM(Intelligent Power Module:智能功率模块)。发热零件315配置于控制基板310的朝向上方的面的中央部。0044 如图6所示,下盖200具有接触部240。接触。

17、部240在第二盖部220的下表面上朝下方突出。接触部240具有与控制基板310的发热零件315对应的位置、形状、大小。如图3所示,发热零件315的上表面与接触部240接触。发热零件315发出的热量经由接触部240传递到下盖200。0045 如图5所示,下盖200在其内侧底面具有散热用的凸部257。凸部257呈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直线状,且在左右方向上排列有多个。凸部257的形成位置与第二盖部220下表面的接触部240对应。凸部257与其周边空气接触的面积较大,其使经由接触部240传递到下盖200的热量朝周边散发。发热零件315发出的热量可通过接触部240与凸部257的作用而可靠地散发。0046 存。

18、在多个发热零件315时,在各发热零件315的位置设置接触部240、凸部257即可。多个发热零件315的位置较近时,接触部240、凸部257也可共用。0047 如图1、图2所示,缝纫机台板20的开口部10具有缺口部12。缺口部12设于长方形开口部10右侧边的中央部。缝纫机主体100的盖109位于缺口部12上方。在盖109与缝纫机台板20之间存在间隙S。盖109不堵塞缺口部12。缺口部12形成将缝纫机台板20的上下连通的通风路。0048 第二盖部220包括发热零件330。发热零件330例如是消耗缝纫机电动机减速时的发电力的再生电阻。如图2图4所示,发热零件330粘接于第二盖部220下表面的右端部。。

19、发热零件330位于缺口部12附近。发热零件330发出的热量在缺口部12内产生自然对流。发热零件330通过与在缺口部12内从下方朝上方流动的风接触而冷却。0049 缺口部12以与发热零件330的位置对应的方式设置。例如,在发热零件330配置于第二盖部220下表面的后端部时,缺口部12设于开口部10的后侧边即可。0050 图1、图2所示的缺口部12位于立柱102的右侧。加工布在机臂103下方的作业区域内作送料移动。缺口部12与作送料移动的加工布不重叠。缺口部12的通风不受加工布妨碍而可良好地进行。加工布不会卡于缺口部12而可良好地作送料移动。0051 操作者坐在缝纫机的前方进行作业。如图1、图2所。

20、示,缺口部12远离操作者。操作者不会被穿过缺口部12的风吹到。操作者的脚不会在缝纫机台板20下与发热零件330接触。操作者可在不受发热零件330的发热影响的情况下进行作业。0052 如图5、图8所示,下盖200是上部的整个面开口的长方体箱。如上所述,下盖200包括第一盖部210和第二盖部220。第一盖部210为收纳送料机构和梭机构而形成得比第二盖部220深。因此,在将下盖200安装于缝纫机台板20时,第一盖部210的下表面比第二盖部220的下表面更靠下方。0053 第一盖部210和第二盖部220被分隔壁230分隔。第一盖部210作为对梭机构进行润滑的油的贮存部起作用。分隔壁230防止第一盖部2。

21、10内的油进入第二盖部220内。第一盖部210具有开口211。开口211从第一盖部210的左侧面形成至下表面,用于进行安说 明 书CN 102443982 ACN 102443999 A 5/7页7装于梭机构的梭心的更换等维修作业。0054 如图3所示,第一盖部210的下表面比配置于第二盖部220下表面的控制基板310、电源基板320的安装位置低h。第一盖部210内的油有时会从开口211泄漏到外部并顺着第一盖部210的下表面流向第二盖部220。由于油会停在第一盖部210与第二盖部220的边界,因此不会附着于控制基板310、电源基板320。控制基板310、电源基板320可正常地动作。0055 如。

22、图6所示,第二盖部220具有突出壁204。突出壁204从第二盖部220的下表面朝下方突出。突出壁204从三个方向包围控制基板310、电源基板320的安装部周围。剩下的一个方向被第一盖部210与第二盖部220之间的台阶部包围。0056 在缝制作业中,操作者有时会将饮用水等液体洒落在缝纫机台板20上。洒落的液体会顺着下盖200的侧面朝下方滴落,到达第二盖部220的下表面。突出壁204将到达第二盖部220下表面的液体拦住。由于突出壁204将控制基板310、电源基板320的安装部包围,因此液体不会附着于控制基板310、电源基板320。控制基板310、电源基板320可正常地动作。0057 下盖200的上。

23、部开口呈与缝纫机台板20的开口部10相同的长方形。如图8所示,上部开口的长边Lc2(左右方向长度)比开口部10的长边Lh2(左右方向长度)长。如图7所示,上部开口的短边Lc 1(前后方向长度)比开口部10的短边Lh1(前后方向长度)长。缝纫机台板20在其下表面上具有对开口部10的下缘部进行修边而形成的凹部22。如图5、图6所示,下盖200在其上部开口的四个角落具有螺栓安装部256。如图7、图8所示,下盖200通过使其上部开口与缝纫机台板20下的凹部22对准,将穿过螺栓安装部256的螺栓(未图示)旋紧在形成于凹部22的螺栓孔中,而安装于缝纫机台板20。0058 基板盖400是将电路基板300(控。

24、制基板310、电源基板320)的安装部覆盖的箱形盖。如图9、图10所示,基板盖400在其上部开口的前侧具有沿左右方向突出的轴部402。第二盖部220在其下表面上具有支撑部207(参照图6)。支撑部207在前侧的突出壁204两端部朝下方突出。支撑部207具有左右方向的支撑孔。基板盖400将左右的轴部402穿过支撑部207的支撑孔进行支撑。基板盖400通过以轴部402为中心进行转动来开闭电路基板300的安装部。0059 如图9所示,处于关闭状态的基板盖400覆盖电路基板300的安装部。关闭状态的基板盖400防止灰尘等异物附着于电路基板300且防止操作者的脚接触电路基板300。0060 如图7、图8。

25、中的放大图所示,关闭的基板盖400的上侧开口部在突出壁204的内侧靠近第二盖部220的下表面。基板盖400在突出壁204的内侧形成迷宫部LS。迷宫部LS起到使越过突出壁204的液体停住的功能。顺着下盖200侧面滴落的液体因突出壁204与迷宫部LS的协同效应而可靠地停住,不会进入电路基板300(控制基板310、电源基板320)的安装部。0061 由于基板盖400防止灰尘、液体附着于电路基板300,因此电路基板300可正常地动作,操作者能继续进行缝制作业。0062 如图10所示,基板盖400通过以轴部402为中心朝前方转动而打开。操作者在电路基板300的检查、更换等维修作业时打开基板盖400。电路。

26、基板300的安装部在基板盖400的后侧露出。操作者可在基板盖400的后侧实施维修作业。说 明 书CN 102443982 ACN 102443999 A 6/7页80063 基板盖400有时会在缝制作业中因振动而打开。操作者有时会忘记关闭基板盖400,开始进行缝制作业。如图10所示,处于打开状态的基板盖400在轴部402的位置朝下方下垂。操作者因在缝纫机台板20的下方与基板盖400碰撞而认识到基板盖400的开启。操作者可将基板盖400关闭以安全地继续进行缝制作业。操作者的脚不会与电路基板300接触,能防止产生触电事故等。0064 如图5所示,下盖200在第二盖部220的内侧底面具有柄支撑部52。

27、。柄支撑部52在散热用凸部257的右后方垂直竖立。柄支撑部52具有沿前后方向贯穿其头端部的支撑孔。下盖200具有贯穿其前部侧面的轴孔254。轴孔254与柄支撑部52的支撑孔排列在一直线上。柄支撑部52和轴孔254支撑压脚柄50的转轴51。0065 如图11所示,转轴51的前端部穿过轴孔254而朝下盖200的外侧突出。压脚柄50具有柄杆53。柄杆53通过连接件54而与转轴51的前端部连接。柄杆53在其朝左下方延伸的头端部具有圆板形的操作板56。0066 转轴51在下盖200内支撑连接构件55。连接构件55通过转轴51旋转来进行摆动。连接构件55将其朝右方延伸的头端部与压脚提升机构6连接。连接构件。

28、55的头端部被与转轴51嵌合的螺旋弹簧57的弹簧力朝下方按压。0067 如图1所示,通常情况下的柄杆53在缝纫机台板20下位于使操作板56朝向左方的位置。操作者将膝盖与操作板56对准,以朝右方按压操作板56的方式进行操作。操作板56和柄杆53以转轴51为中心逆时针摆动。连接构件55以使其头端部提高的方式在下盖200内摆动。0068 如图11所示,压脚提升机构6包括两个L形柄60、61。L形柄60、61以支撑弯曲部的前后方向的轴为中心进行摆动。L形柄60配置于立柱102的上部内侧。L形柄60的朝右方延伸的端部通过上下方向的连接杆62而与连接构件55连接。L形柄61配置于机臂103的头端部内侧。L。

29、形柄60的朝下方延伸的端部通过左右方向的连接杆63而与L形柄61的朝上方延伸的端部连接。L形柄61的朝左方延伸的端部与压脚杆107连接。0069 如上所述,压脚杆107与安装于其下端的压脚108一起上升、下降。如图1、图11所示,压脚108在通常情况下处于下降状态。操作者在使压脚108上升时操作压脚柄50。L形柄60与连接构件55连接。L形柄60通过压脚柄50的操作而逆时针(图11中)摆动。L形柄61与L形柄60连接。L形柄61通过压脚柄50的操作而顺时针(图11中)摆动。压脚杆107与L形柄61连接。压脚杆107和压脚108因操作压脚柄50而上升。0070 压脚柄50被设于下盖200内的柄支。

30、撑部52支撑,配置于下盖200的前部。压脚柄50能够配置成不朝下盖200的下方长长地延伸,因此,操作者的脚不会与柄支撑部52碰撞,可提高工作效率。0071 如图1所示,在缝纫机台板20的下方设置操作踏板30。操作者为驱动、停止缝纫机电动机且使缝纫机电动机的旋转速度变化而在缝制作业中对操作踏板30进行踩踏操作。操作踏板30通过连接杆31而与连杆机构40连接。如图13所示,连杆机构40设于第二盖部220的后侧。0072 连杆机构40包括摆动柄41、螺旋弹簧42、转轴43、限位件44。摆动柄41用转轴43来支撑其右端部。转轴43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轴。连接杆31与摆动柄41的左端部连接。螺旋弹簧42对。

31、摆动柄41施加朝向上方的弹簧力。限位件44通过与因螺旋弹簧42的说 明 书CN 102443982 ACN 102443999 A 7/7页9弹簧力而摆动的摆动柄41碰撞来限制摆动柄41的摆动位置。0073 通常情况下的摆动柄41位于被限位件44限制的摆动位置。在对操作踏板30进行操作时,连接杆31将摆动柄41朝下方拉拽。摆动柄41克服螺旋弹簧42的弹簧力而顺时针(图13中)摆动。转轴43通过摆动柄41的摆动而旋转。转轴43的旋转传递到设于第二盖部220内的踏板传感器(未图示)。踏板传感器输出与操作踏板30的操作量对应的信号。缝纫机电动机根据踏板传感器的输出而驱动、停止,且使旋转速度变化。00。

32、74 连杆机构40配置于下盖200的后侧,不占据下盖200的下部。由于操作者的脚不会在下盖200下与连杆机构40碰撞,因此可提高操作者的工作效率。由于下盖200是由金属制成的,因此可稳定地支撑连杆机构40。下盖200能经受住因操作踏板30的操作而作用于连杆机构40的较大负荷。0075 如上所述,基板盖400以轴部402为中心转动。轴部402的支撑部207位于下盖200(第二盖部220)下表面前侧的突出壁204的两端部。基板盖400以沿着下盖200的外侧下表面的前缘的轴部402为中心转动。0076 基板盖400开启时,基板盖400在轴部402的下方下垂,并在缝纫机台板20的下方与操作者的脚碰撞。。

33、缝制作业中的操作者可认识到基板盖400的开启,通过关闭基板盖400而能安全地继续进行缝制作业。当基板盖400处于打开状态时,电路基板300在基板盖400的后侧露出。操作者的脚不会与电路基板300接触,能防止操作者触电、电路基板300损坏等。0077 下面说明对上面说明过的实施方式进行了局部变更的变形例。0078 1)散热用的凸部257位于发热零件315的附近即可,能够设于下盖200的适当位置。0079 如图14所示,变形例的凸部257设于下盖200的后表面。发热零件315发出的热量经由接触部240传递到下盖200。由于凸部257以较大的面积与下盖200后侧的空气接触,因此传递到下盖200的热量。

34、能够通过凸部257的作用而有效地散热。0080 2)如图15所示,变形例的下盖200在第二盖部220的下表面包括框架500。框架500与第二盖部220的下表面垂直且向下方延伸。电路基板300(控制基板310、电源基板320)通过凸部501而安装于框架500的前侧。框架500在其前侧具有接触部240。发热零件315与接触部240接触。发热零件315发出的热量经由接触部240和框架500传递到下盖200而向其周边散热。基板盖400A覆盖电路基板300。0081 电路基板300也可以安装于框架500的后侧。电路基板300也可以在框架500的前侧、后侧分开配置。说 明 书CN 102443982 ACN 102443999 A 1/10页10图1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443982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纺织;造纸 > 缝纫;绣花;簇绒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